《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8992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5.14 CN 103789923 A (21)申请号 201410075365.0 (22)申请日 2014.03.03 D04B 35/32(2006.01) (71)申请人 盐城万达利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盐渎东路 19 号 (72)发明人 陆德泉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携众至远知识产权代 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6 代理人 成义生 石玉忠 (54) 发明名称 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57) 摘要 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该。
2、装置设有旋转机构 (10) 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 构 (20) , 所述旋转机构 (10)设置在针织机机台 中央, 旋转机构 (10)上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 置 (31) 、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 所述旋转机构 (10) 为正反向旋转机构, 其在所述控制机构 (20) 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 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 正转或反转, 并带动喷气除尘装置 (30)同步转 动, 对机台 (100) 的进行旋转式除尘。该除尘装置 可交替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 使得附着在机台上 的纱毛和粉尘在双向的喷气交替作用下被彻底清 除 , 且结构紧凑, 占用空间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
3、说明书 4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89923 A CN 103789923 A 1/2 页 2 1. 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设有旋转机构 (10) 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构 (20) , 所述旋转机构 (10) 设置在针织机机台中央, 旋转机构 (10) 上 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 所述旋转机构 (10) 为正反向旋转 机构, 其在所述控制机构 (20) 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 角度或转动圈。
4、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 并带动喷气除尘装置 (30) 同步转动, 对机台 (100) 的进行旋转式除尘。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 机构 (10) 包括电机 (11) 、 电机支架 (12) 、 立柱 (13) 、 轴套 (14) 、 第一齿轮组 (15) 、 第二齿轮 组 (16) 及旋转体 (17) , 所述电机 (11) 为可正反转电机, 其固定在电机支架 (12) 上, 所述轴 套 (14) 固定于机台 (100) 中央的立柱 (10) 上, 在轴套 (14) 上端面设有第一进气口 (141) 及 第二进气口 (142) ,。
5、 所述电机支架 (12) 固定在轴套 (14) 上, 所述第一齿轮组 (15) 设置在旋 转体 (17) 上端, 并与电机 (11) 及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连接, 所述第二齿轮组 (32) 设置 在旋转体 (17) 下端, 并与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连接, 旋转体 (17) 设于第一齿轮组 (31) 、 第二齿轮组 (32) 之间。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齿轮组 (15) 包括第一主动齿轮 (151) 与之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 (152) ,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 (151) 为小齿轮, 其装在电机 (11) 的电机轴 。
6、(111) 上, 第一从动齿轮 (152) 为大齿轮, 其固定 在旋转体 (17) 的顶部 ; 所述第二齿轮组 (16) 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 与两个第 二主动齿轮啮合的固定齿轮 (163) 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 (17) 外侧的第一连接座 (164) 、 第 二连接座 (165) , 所述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为小齿轮, 它们分别装在第一连接座 (164) 、 第二连接座 (165) 的底部 ; 固定齿轮 (163) 为大齿轮, 其置于旋转体 (17) 下部, 并与立柱 (13) 固接。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
7、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 体 (17) 包括筒体 (171) 、 上轴承 (172) 及下轴承 (173) , 在筒体 (171) 内壁的中部形成有内凸 的环形凸台 (1711) , 筒体 (171) 上设有第一出气口 (1712) 和第二出气口 (1713) , 筒体 (171) 通过装在凸台 (1711) 上下两侧的上轴承 (172) 及下轴承 (173) 与轴套 (14) 形成可转动连 接。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喷气除尘装置 (31) 包括第一气体通道 (311) 、 第一出气口 (1712) 及第一喷气管 (312) , 。
8、所述 第一气体通道 (31) 由旋转体的筒体 (171) 内壁上向内凹进所形成的第一环形气腔 (1714) 和由轴套 (14) 上部的第一进气口 (141) 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 (1714) 连通的第 一气孔 (113) 构成, 筒体 (171) 上设有与第一出气口 (1712) 和第一环形气腔 (1714) 连通 的第二气孔 (1715) , 在第一出气口 (1712) 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一喷气管 (312) 。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 喷气除尘装置 (32) 包括第二气体通道 (321) 、 第二出气口。
9、 (1713) 及第二喷气管 (322) , 所述 第二气体通道 (321) 由旋转体的筒体 (171) 内壁上向内凹进, 且位置低于或高于所述第一 环形气腔 (1714) 而形成的第二环形气腔 (1716) 和由轴套 (14) 上部的第二进气口 (142) 向 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气腔 (1716) 连通的第三气孔 (144) 构成, 筒体 (171) 上设有与第 二出气口 (1713) 和第二环形气腔 (1716) 连通的第四气孔 (1718) , 在第二出气口 (1713) 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89923 A 2 2/2 页 3 连接有延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二喷气管。
10、 (322) 。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 环形气腔 (1714) 的上下两侧和第二环形气腔 (1716) 的上侧分别装有第一密封圈 (41) 、 第 二密封圈 (42) , 且在第二环形气腔 (1716) 的下侧装有第三密封圈 (43) , 对环形气腔与气孔 的结合部位进行密封。 8.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 机构 (20) 为微处理器, 其与旋转机构的电机 (11) 相连接, 控制电机按设定的时间、 角度或 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89。
11、923 A 3 1/4 页 4 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纺织用圆筒针织机的除尘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交替作正向或反向 转动, 因而可高效清除针织机粉尘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纺织行业中使用着各种类型的针织机, 其在织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纱毛, 且 纺织原料表面附着的纱毛也会在织造过程中散落, 不断产生的纱毛如不及时清理, 将会堆 积在机器的针槽、 送纱器、 纱嘴等许多部位及布料表面而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 并造成加工 布料的次点增多, 而且也会污染针织机及周围环境, 并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对于机台表 面及纺。
12、织原料表面的除尘, 现有针织机普遍采用多台风扇除尘方式, 即在一个旋转的环形 框架上的不同位置间隔地装设有多台风扇, 当环形框架旋转时, 每台风扇只在特定的圆周 内做二维旋转。这种二维旋转的除尘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这类装置的除尘风扇 多达 6 8 台, 不仅占用了机台上方的大量空间, 显得杂乱无章, 且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 的噪音, 并消耗了较多的电能。且由于不可能布设更多的风扇, 而形成一些除尘死角, 影响 了除尘效果和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而提供一种可交替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 使得附着在 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在双向的喷气交替作用下被彻底清除,。
13、 且结构紧凑, 占用空间小, 可对 整个机台的需除尘部位进行除尘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该装置 设有旋转机构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构, 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针织机机台中央, 旋转机构上 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所述旋转机构为正反向旋转机构, 其在所述 控制机构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 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 并带动喷气除尘装 置同步转动, 对机台的进行旋转式除尘。 0005 旋转机构包括电机、 电机支架、 立柱、 轴套、 第一齿轮组、 第二齿轮组及旋转体, 所 述电机为可正反转电。
14、机, 其固定在电机支架上, 所述轴套固定于机台中央的立柱上, 在轴套 上端面设有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 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轴套上, 所述第一齿轮组置在 旋转体上端, 并与电机及第一喷气除尘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齿轮组设置在旋转体下端, 并与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连接, 旋转体设于第一齿轮组、 第二齿轮组之间。 0006 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与之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为小 齿轮, 其装在电机的电机轴上, 第一从动齿轮为大齿轮, 其固定在旋转体的顶部 ; 所述第二 齿轮组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齿轮、 与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固定齿轮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 外侧的第一连接座、 第二连接座, 。
15、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为小齿轮, 它们分别装在第一连接座、 第二连接座的底部 ; 固定齿轮为大齿轮, 其置于旋转体下部, 并与立柱固接。 0007 旋转体包括筒体、 上轴承及下轴承, 在筒体内壁的中部形成有内凸的环形凸台, 筒 说 明 书 CN 103789923 A 4 2/4 页 5 体上设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筒体通过装在凸台上下两侧的上轴承及下轴承与轴套 形成可转动连接。 0008 第一喷气除尘装置包括第一气体通道、 第一出气口及第一喷气管, 所述第一气体 通道由旋转体的筒体内壁上向内凹进所形成的第一环形气腔和由轴套上部的第一进气口 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连通的第一气孔构成, 筒。
16、体上设有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一环 形气腔连通的第二气孔, 在第一出气口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一喷气管。 0009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包括第二气体通道、 第二出气口及第二喷气管, 所述第二气体 通道由旋转体的筒体内壁上向内凹进, 且位置低于或高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而形成的第二 环形气腔和由轴套上部的第二进气口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气腔连通的第三气孔构 成, 筒体上设有与第二出气口和第二环形气腔连通的第四气孔, 在第二出气口上连接有延 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二喷气管。 0010 在第一环形气腔的上下两侧和第二环形气腔的上侧分别装有第一密封圈、 第二密 封圈, 且在第二环形气腔的下侧装有第三密封。
17、圈, 对环形气腔与气孔的结合部位进行密封。 0011 控制机构为微处理器, 其与旋转机构的电机相连接, 控制电机按设定的时间、 角度 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 0012 本发明的贡献在于, 它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装置的旋转 机构可通过控制机构按设定的方式交替地进行顺时针 (正向) 和反向 (逆时针) 旋转, 并同时 向机台的除尘部位喷气, 使得向某一方向旋转除尘时未被清除的粉尘在反向旋转时被彻底 清除, 因而有利于机台的针槽、 送纱器、 纱嘴等部位的纱毛及灰尘的清理, 且不留死角, 极大 地提高了除尘效率, 并可有效保证纺织品质量。该装置结构紧凑, 占用空间小, 使机。
18、台上方 更加整洁, 且运行平稳, 无噪音。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4 图 2 是本发明的另一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5 图 3 是本发明的部件分解立体示意图。 0016 图 4 是本发明的旋转机构结构剖视图。 0017 图 5 是本发明的旋转机构转动至某一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8 图 6 是本发明的旋转机构转动至另一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0020 参阅图1图3, 本发明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包括旋转机构10、 控制机构 20、。
19、 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及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0021 如图 1 图 4 所示, 所述旋转机构 10 包括电机 11、 电机支架 12、 立柱 13、 轴套 14、 第一齿轮组 15、 第二齿轮组 16 及旋转体 17。所述电机 11 为可正反转电机, 其固定在电机 支架 12 上, 本实施例中, 电机支架 12 由连接环 121 和与之一体的连接板 122 构成, 连接板 122 上设有连接孔 1221。所述连接环 121 套接在旋转机构 30 上部的轴套 14 上, 并用螺钉 与轴套 14 固定。电机 11 用螺钉固定在连接板 122 上, 电机轴 111 穿过连接板 122 的连。
20、接 说 明 书 CN 103789923 A 5 3/4 页 6 孔 1221 延伸到连接板下部。所述立柱 13 由不锈钢管制成, 其竖直固定在机台 100 中央, 该 立柱 13 上固定有轴套 14。如图 4 所示, 该轴套 14 上端设有与旋转体的筒体 171 的上部内 孔相对应的外凸的环形边沿 143, 在轴套上端面设有两个凸出的第一进气口 141 及第二进 气口 142, 在轴套侧壁上设有由轴套上部的第一进气口 141 向下延伸至第一环形气腔 1714 的轴向的第一气孔 113。本实施例中, 第一进气口 141 及第二进气口 142 为管接头, 其螺纹 连接于轴套上端面上, 其凸出部分。
21、用于套接进气软管。 该第一进气口141及第二进气口142 与轴套内部的第一气体通道 311 及第二气体通道 321 相连通。所述轴套 14 套接于所述立 柱13上, 并用螺钉与立柱固定。 所述第一齿轮组15由第一主动齿轮151及与之啮合的第一 从动齿轮 152 构成,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 151 为小齿轮, 其固接在电机的电机轴 111 下端部。 第一从动齿轮152为大齿轮, 其为环状体, 该第一从动齿轮装在旋转体的筒体171顶部的环 阶处, 并用螺钉与筒体 171 固定。所述第二齿轮组 16 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与 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固定齿轮163及第一连接座164、。
22、 第二连接座165, 其中, 第一连接 座 164 和第二连接座 165 为块状体, 它们对称固定在所述旋转体 17 外侧, 用于连接两个第 二主动齿轮 161、 162 及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管 322。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为小齿 轮, 它们分别装在第一连接座 164 和第二连接座 165 的底部。固定齿轮 163 为大齿轮, 其置 于旋转体 17 下部, 并通过焊接或其它方式与轴套 14 固接, 因此, 固定齿轮 163 本身并不转 动, 而是由两个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绕固定齿轮 163 啮合转动。所述旋转体 17 包括筒体 171、 上轴承 172 及下。
23、轴承 173, 在筒体 171 内壁的中部形成有内凸的环形凸台 1711, 在所述 环形凸台1711的上侧与轴套的环形边沿143之间装有上轴承172, 在所述环形凸台1711的 下侧装有下轴承 173, 筒体 171 通过所述上轴承 172、 下轴承 173 与轴套 14 可转动连接。筒 体171上对称地设有第一出气口1712和第二出气口1713, 其中, 第一出气口1712与所述第 一气体通道 311 相连通, 第二出气口 1713 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 321 相连通。该旋转体 17 由电机 11 驱动绕所述立柱 13 转动。除尘时, 由电机 11 带动第一主动齿轮 151 及第一从动 齿轮。
24、 152 转动, 并由第一从动齿轮 152 带动旋转体 17 转动, 旋转体 17 则带动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绕固定齿轮 163 转动, 并由第二主动齿轮 161、 162 带动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及第 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转动除尘。 0022 如图 1 图 4 所示, 在所述旋转机构 10 上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和第二喷 气除尘装置 32。所述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包括第一气体通道 311、 第一出气口 1712 及第 一喷气管 312 ; 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包括第二气体通道 321、 第二出气口 1713 及第二喷气 管322。 第一喷气除尘装置和第二喷。
25、气除尘装置中的第一气体通道311和第二气体通道321 用于将来自气源 (图中未示出) 的压缩空气输送到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管 322。为避 免连接气源的软管 50 随旋转机构 10 转动而发生缠绕, 该软管须连接在非转动构件上。为 此, 所述第一气体通道 311 包括设于旋转体的筒体 171 上的第一环形气腔 1714 和设于静止 的轴套 14 上的第一气孔 113, 其中, 第一环形气腔 1714 是在筒体 171 内壁上沿径向向内凹 进, 形成环绕整个圆周的环形气腔。第一气孔 113 是由轴套 14 上部的第一进气口 141 向下 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 1714 相接而形成。。
26、筒体 171 上设有与第一出气口 1712 和第一 环形气腔 1714 连通的第二气孔 1715, 所述第一环形气腔 1714 通过第二气孔 1715 与筒体 171 上的第一出气口 1712 连通, 该第二气孔 1715 可设置在环形气腔 1714 上的任一位置。 0023 所述第二气体通道 321 包括设于旋转体的筒体 171 上的第二环形气腔 1716 和设 说 明 书 CN 103789923 A 6 4/4 页 7 于静止的轴套 14 上的第三气孔 144, 其中, 第二环形气腔 1716 由筒体 171 的内壁上向内凹 进, 形成环绕整个圆周的环形气腔, 但第二环形气腔 1716 。
27、的位置须低于或高于所述第一环 形气腔 1714, 使得两者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三气孔 144 由轴套 14 上部的第二进气口 142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气腔1716相接而形成。 筒体171上设有与第二出气口1713 和第二环形气腔 1716 连通的第四气孔 1718。所述第二环形气腔 1716 通过第四气孔 1718 与筒体 171 上的第二出气口 1713 连通。图 4 中, 在第一环形气腔 1714 的上下两侧和第二 环形气腔 1716 的上侧分别装有第一密封圈 41、 第二密封圈 42, 并且在第二环形气腔 1716 的下侧装有第三密封圈 43, 以防气体由环形气腔与气孔的结合部位。
28、泄漏。 0024 如图 5、 图 6 所示, 在第一出气口 1712 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边缘内侧除尘部位的 第一喷气管 312, 在第二出气口 1713 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边缘外侧除尘部位的第二喷气管 322, 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管 322 的一端分别固接于第一连接座 164、 第二连接座 165 上, 另一端则延伸至机台边缘。在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管 322 上靠连接端分别设有 与两个喷气管内部贯通且凸出于管外的第一接头 3121、 3221, 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 管322通过该接头用分别由第一软管313、 第二软管323与旋转体的筒体171上的第一出气 口。
29、 1712 和第二出气口 1713 连通, 来自气源 (图中未示出) 的压缩空气经第一气体通道 311 和第二气体通道 321 输送到第一喷气管 312 和第二喷气管 322, 在旋转机构 10 进行正向或 反向旋转的同时通过第一喷气管312和第二喷气管322喷出气体将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清 除干净。 0025 旋转机构 10 的旋转方式由所述控制机构 20 控制, 该控制机构 20 为微处理器, 其 内置有控制程序, 用于对电机 11 的旋转方式, 包括正转或反转的时间、 角度或转动圈数进 行设定或修改。所述控制机构 20 与旋转机构的电机 11 相连接, 控制电机按设定的时间、 角 度或转动。
30、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 例如, 电机 11 每顺时针转动两圈或 720 度后再逆时针 转动两圈或 720 度, 如此交替进行, 即可清除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 0026 本发明的喷气除尘装置工作原理可参考图5、 图6加以说明。 当启动电机11后, 装 在电机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 151 带动第一从动齿轮 152 及旋转体 17 转动。装在旋转体 17 上的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和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与旋转体 17 同步转动, 将由气源经第一 气体通道 311、 第二气体通道 321、 第一软管 313、 第二软管 323 输送的压缩空气通过第一喷 气管 312、 第二喷气管 322 喷到机。
31、台 100 边缘的除尘部位而除尘。当旋转体 17 向某个方向, 例如顺时针 (正向) 旋转时, 第一喷气除尘装置 31 和第二喷气除尘装置 32 可除去大部分散 落或附着在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 其中仍有部分纱毛和粉尘因机台表面粗糙度以及喷气角 度等原因仍附着在机台上。当旋转体 17 再以逆时针 (反向) 旋转时, 由于喷气方向和角度 发生了改变, 使得顺时针旋转时未能除去的纱毛和粉尘由于喷气的喷射力和吸力被完全带 走, 因此可彻底清除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 0027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 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 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 要求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789923 A 7 1/6 页 8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8 2/6 页 9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9 3/6 页 10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10 4/6 页 11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11 5/6 页 12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12 6/6 页 13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9923 A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