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收缩的双向取向聚丙烯膜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向热收缩的双向取向多层膜,该膜有一个含聚丙烯的芯层和至少一层紧邻所述芯层的含聚烯烃的表层。芯层含有等规聚丙烯和改性剂,改性剂通过增加链的缺陷或降低含聚丙烯芯层的等规度,来减少聚丙烯结晶或结晶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单向收缩的多层双向取向膜,该膜有一个含聚丙烯的基层和至少一层紧邻所述基层的表层,在110-130℃,在第一方向取向3-6倍,在130-160℃,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取向5-10倍,使该膜首次双向取向,之后将该膜冷却至不超过100℃,然后在100-125℃,在第一方向使该膜二次取向1.1-1.4倍。
本发明还涉及制备单向热收缩的双向取向多层膜的方法,该膜有至少占所述多层膜的70重量%的含聚丙烯的芯层和至少一层紧邻所述芯层的含聚烯烃的表层。该方法包括下面的步骤:
(1)通过一个扁平模头共挤出所述的芯层和所述的表层,形成一个共挤出物,
(2)在115-130℃,在第一方向取向3-6倍,在130-160℃,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取向5-10倍,来使所述的共挤出物双向取向,
(3)将所述地双向取向共挤出物冷却至不超过100℃,和
(4)在100-125℃,在第一方向使所述冷却的双向取向共挤出物再取向10-40%。
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热收缩聚烯烃膜,该膜的二次纵向(MD)拉伸高达40%,在135℃加热时至少有25%的回复(即纵向收缩),而横向(TD)的尺寸变化为有0±1%。本发明还涉及热收缩膜的前体的制备,该前体是双向取向聚烯烃膜,它能在没有撕裂情况下纵向拉伸高达40%来二次取向。
附图简述
图1为实施例17和33-37,在44.7-134克/线性厘米[0.25-0.75 pli(磅/线性英寸)]范围的MD伸长(%)图。
图2是实施例12-20的雾度(%)与芯层组成的关系图。
图3是在135℃(275°F),有40%含EP芯层的膜(实施例12、15、18和20)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4是在135℃(275°F),有20%含EP芯层的膜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5是在135℃(275°F),有4%含间规聚丙烯的芯层的膜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6是在135℃(275°F),有8%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7是在135℃(275°F),有5-10%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芯层的膜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8是在135℃(275°F),有10%和20%含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Chisso7880)芯层的膜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9是有40%含EP芯层的膜在60℃(140°F)和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的关系图。
图10是有20%含EP芯层的膜,在60℃(140°F)和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11是有4%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在60℃(140°F)和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12是有8%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在60℃(140°F)和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同拉伸(MDO2)的关系图。
图13图是有5-10%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芯层和有20%含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芯层的膜及100%PP均聚物芯层,在60℃(140°F)和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
芯层
本发明的多层膜的含聚丙烯芯层的组合物必须提供充分的可操作性,使双向取向后的膜显示足够低的结晶度,这样使膜可以二次取向,而不撕裂使膜具有单向收缩性。芯层材料可以是充分无规的单的聚丙烯均聚物材料,它有特殊的熔点,该熔点由DSC(差示扫描式热量法)方法,以2℃/分钟的加热速度测定。芯层材料也可以包括一种较等规的聚丙烯与改性剂的共混物,改性剂是聚烯烃材料,由于其链缺陷较多或等规度较低,这种聚烯烃结晶较少。不管芯层是否是共混物,其合适的DSC熔点应低于160℃,如低于150℃,甚至低于140℃。
适用于本发明的改性剂包括等规聚丙烯之外的聚烯烃。改性剂可选自无规聚丙烯、间规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聚丁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已经有几种方法可以提供具有较多链缺陷和所需的后首次取向结晶度的聚丙烯。要求的结晶度可以使双向取向的膜在大于30%或大于35%,如高达40%甚至45%的拉伸水平下的二次取向期间避免撕裂。等规聚丙烯即无规度低于5%,如低于3%的聚丙烯可以与一种改性剂如无规聚丙烯组合,提供一个合适的芯层。可由NMR试验观察链的缺陷,由聚合物在沸腾的的正己烷中的不溶性来测定无规含量。
本发明另一方面,在芯层中加入足量的改性剂如无规聚丙烯,使芯层的总的无规性大于2%,较好的大于4%、大于5%或大于6%如6-15%。要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无规聚丙烯的无规度至少为10%,较好的为15%,如15-20%或15-25%。可单独以无规聚丙烯作为芯层,或将其以一定量加入到等规聚丙烯中,使得产生的混合物包含10-99重量%的无规聚丙烯,如10-30重量%,较好的是15-20重量%的无规聚丙烯。特别优选15重量%的无规聚丙烯(15%无规度)和85重量%的等规聚丙烯(4-5%的无规度)的共混物。
适用于本发明的无规聚丙烯的无规度为15%,将该无规聚丙烯加入到等规聚丙烯中,形成含15重量%的无规聚丙烯的芯层混合物,这样使芯层的总无规度增加2.25重量%。
适用于本发明的市售等规聚丙烯产品包括Fina Oil and Chemical Co.,Chemical Div.,Dallas,Tx的产品Fina 3371。市售无规聚丙烯的产品包括NovolenofBASF Corp.,Parsippany,NJ的产品L1300。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使用的芯层包括上述的聚丙烯,较好的是等规聚丙烯和聚丁烯改性剂混合,形成含有2-15重量%的聚丁烯,较好的有5-10重量%的聚丁烯的芯层。在第3,808,304号美国专利中描述了合适的聚丙烯/聚丁烯-1的均匀共混物,所披露的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该专利披露的共混物含有30-90重量份的聚丙烯,相应的70-10重量份的聚丁烯-1。合适的聚丁烯包括ShellChemcal Co.,ofHouston,TX的产品PB 8430。
本发明还有一方面,芯层包括上述的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和乙烯-丙烯共聚物改性剂,如2-10重量%乙烯-丙烯共聚物,较好的是3-10重量%E-P共聚物混合。合适的E-P共聚物可含有2-7重量%的乙烯,其余为丙烯。共聚物在230℃的熔体指数一般在2-15的范围,较好的在3-8的范围。晶体熔点一般为125-150℃,数均分子量为25,000-100,000。较好的密度为0.89-0.92克/厘米3。合适的E-P共聚物包括Fina Oil and Chemical Co.,Chemical Div.,Dallas,TX的产品EP 8573。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芯层是上述的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与0-10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混合的共混物,所述的共聚物较好的是50-100重量E-P共聚物,它含有0.5-1重量%乙烯,其余为丙烯。这些分级共聚物可以是含0.6重量%乙烯的备用混合树脂产品(Fina的产品4173)。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芯层是上述的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与0-10重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混合的共混物。芯层可包括5-20重量%,较好为10-20重量%的丙烯-丁烯共聚物。合适的丙烯-丁烯共聚物包括Shell Chemical Co.的产品Cefor SRD4-105和Cefor SRD4-104。芯层可包括5-20重量%的所述丙烯-丁烯共聚物作为改性剂。
本发明还有一方面,芯层是上述的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混合的共混物。这些聚合物的熔体指数一般为1-1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应在0.88-0.94克/厘米3、较好在0.89-0.92克/厘米3的范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可由乙烯和其它的较高共聚单体,如丁烯-1、己烯-1或庚烯-1得到。芯层可包括2-15重量%的LLDPE,较好的是5-10重量%的LLDPE。市售LLDPE产品包括Exxon Chemical Co.的产品Exact 2009、Exact 2010和Exact 3016。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芯层是上述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与间规聚丙烯和任选的乙烯-丙烯共聚物的混合的共混物。在芯层中间规聚丙烯量为2-10重量%,如4-8重量%,较好是4-6重量%,乙烯-丙烯共聚物量为0-40重量%,较好为0-20重量%的E-P共聚物。上面已描述了合适的E-P共聚物。E-P共聚物的存在改善了在二次取向步骤中的MD拉wjh强度。但是,由于E-P共聚物的存在,即使在较低的温度如60℃(140°F)的干燥温度下也会引起不合乎需要的膜伸长,而这膜伸长会在转换过程如印刷中引起对版问题,因此必须仔细确定E-P共聚物的含量。
在本发明中作为改性剂的间规聚丙烯的等规度可小于15%,最好小于6%。间规序列的序列平均长度nr较好的应大于20,更好的大于25。分子量分布对应于下面的关系式
Mw=kxMn
其中,Mw表示重均分子量,Mn表示数均分子量和k是1-5之间,较好是2和3的因数。
较好的重均分子量在60,000-250,000之间,最好在90,000-160,000之间。根据常用的方法确定平均分子量;已证实凝胶渗透色谱法特别合适。
适用于本发明的市售间规聚丙烯树脂包括Fina的产品EOD 9306和EOD9502。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芯层是上述的聚丙烯,较好是等规聚丙烯与作为改性剂的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混合的共混物。芯层可包括5-20重量%的三元共聚物。合适的三元共聚物包括含3-5重量%的乙烯和3-6重量%丁烯的三元共聚物。这样的三元共聚物为Chisso的产品,其商品名为Chisso7700系列。其它合适的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包括含0.5-3重量%乙烯,13-20重量%丁烯的三元共聚物。这样的三元共聚物有Chisso产品,其商品名为Chisso 7800系列。
本发明的合适芯层可包括如多达25重量%,较好多达15重量%的回用聚丙烯(RPP)。
本发明的芯层还可以包含许多由一种固体造孔剂形成的空洞。一种合适的造孔剂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如在美国专利第5,288,548、5,267,277和4,632,869中所述,其量为芯层的4-8重量%,很好分散的直径为0.2-2微米的细球粒,这些专利的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取向时,球形颗粒形成微孔,结果形成一种白色不透明的产物。这样的芯层还可以在其一面或两面包含一聚丙烯的支承层,这些层中至少一层含有4-15重量%的二氧化钛。在第5,091,236号美国专利中对这样含二氧化钛层的使用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其内容在此作为参考。在支承层上加表层的作用是密封磨料二氧化钛,并形成一个高度不透明的五层结构。多层膜改善了印刷、上金、粘合、涂布和可热合性等功能。或者,在芯层两面用不含遮光物质的聚丙烯的支承层制备透明的五层结构。
在芯层中加入其重量的1-10重量%的遮光化合物,化合物可以在挤出前加到芯层的熔融混合物中,可加强膜的不透明性和低的透光率。可使用的遮光化合物包括铁氧化物、炭黑、石墨、铝、二氧化钛和滑石。
上面所描述的30微米polygage,透明膜等价物的白色不透明膜,其密度为0.6-0.75克/厘米3,光学空洞厚度为36-45微米,和透光率为15-25%,它取决于分散的PBT的百分含量和包括拉伸程度和MD及TD取向温度的取向条件。
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法掺混上面提到的丙烯和其它上面所述组分的共混物,形成一个均匀共混物,这样的方法有如干混合、溶液混合、或在熔融态混合两种聚合物或将这些方法组合。
表层
本发明的表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可形成共挤出的双向取向热收缩膜的树脂。这样的材料包括上面讨论的适于用作芯层的物质,包括等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与聚丁烯混合的聚丙烯、丙烯-丁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共聚物,包括分级E-P共聚物。另外,聚乙烯或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也可用作表层。适用于本发明表层的乙烯-丙烯-丁烯无规三元共聚物包括含1-5重量%的无规乙烯、10-25重量%无规丁烯的三元共聚物。这样的共聚物中无规乙烯和丁烯组分的总量一般在10-25重量%(乙烯+丁烯)。一般这种类型的三元共聚物包括有1-5%乙烯和10-25%的丁烯的三元共聚物。
这些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一般为5-10,密度为0.9,熔点在115-130℃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表层来自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这些聚合物的熔体指数一般为1-1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可高达0.94,一般在0.90-0.91的范围内,如0.92或0.91,熔体指数为1-10。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也可由乙烯和其它的较高共聚单体,如丁烯-1、己烯-1或庚烯-1得到。
紧邻芯层的每层表层厚0.5-3微米(0.02-0.12密耳),较好的为0.5-1.0微米(0.02-0.04密耳),如0.5-0.75微米(0.02-0.03密耳)。
在加到膜之前,如挤出前,可将至少一层表层与有效防粘连量的一种防粘连剂混合,防粘连剂有如二氧化硅、粘土、滑石、玻璃等,提供的防粘连剂最好是接近球形的颗粒。这些颗粒中的大部分,例如大于50重量%至90重量%或更高比例、其大小应使其表面积的大部分如10-70%突出于表层的露出表面。在一个较好的实施方案中,防粘连剂包括非可熔性的硅氧烷树脂,如交联的烃基取代的聚硅氧烷颗粒。优选的交联烃基取代聚硅氧烷颗粒包括聚单烷基硅氧烷。最优选的是非可熔性的聚单烷基硅氧烷,其平均粒度为0.5-20.0微米,具有硅氧烷键的三维结构。这样的材料可从东芝Silicone Co.,Ltd.,worldwide和美国GeneralElectric Co.购得,其商品名为Tospearl。还有其它类似的合适产品。在美国专利第4.769,418中进一步描述了这样的非可熔性交联有机硅氧烷树脂粉末材料。以制备的上层(c)中树脂的负载量计,交联烃基取代的聚硅氧烷防粘连剂颗粒的有效量可在100-5000ppm,较好的在1000-3000ppm,如2500-3000ppm。
根据第5,264,277号美国专利所披露的内容,在多层膜中使用渗移性滑爽剂和抗静电剂,可做到使表层或层表面的磨擦系数下降和抗静电特性降低。用2000-15000ppm的硅油处理一个或两个表层也可以使COF(摩擦系数)下降。
如果需要,可按已有和普通的方法如电晕放电处理表层露出的表面,以改善其对印刷油墨、涂料的接受性、粘合剂嵌定和/或其对后面的生产操作如层叠的适应性。
优选的制备步骤为,共挤出本发明的多层膜结构所有的层,之后双向取向膜(首次取向),然后在要求的收缩性方向二次取向膜。通过一个扁平模头以多层熔体形式进行共挤出。
首次取向
首次双向取向多层共挤出膜。双向取向膜在第一方向,较好在纵向(MD)位伸3-6倍,较好为4-5倍,在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较好是横向(TD)拉伸5-10倍,较好为7-8倍。用普通的拉幅机或展幅机在100-140℃,如130℃的牵伸温度下进行双向取向。一般双向取向时,MD取向的温度(115-130℃,如120℃)不同于TD取向的温度(130-160℃,如150℃)。在这一阶段膜厚度为25-75微米(1-3密耳),较好的为25-50微米(1-2密耳)。在进行二次取向前将膜冷却至低于100℃。
二次取向
然后,最好用加热的料筒,将首次取向后的膜重新加热至100-125℃,如110-115℃,在第一取向方向如纵向(MD)再拉伸10-40%,较好为25-30%。为使对第二方向的热稳定性如TD热稳定性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压缩应力最小,要求在重新加热的辊与二次取向所用的冷/拉伸辊之间的距离保持最小。这样的距离应小于30厘米,如5-10厘米。
在二次取向后得到的单向收缩膜的厚度为10-60微米(0.4-2.4密耳),较好的为20-40微米(0.8-1.6密耳)。
同时取向
还可以通过在一个生产线上取向制备本发明的膜,该生产线采用同步直接驱动多对对置的拉幅机夹具的线性马达,通过沿发散的路径加速多对完全对置的固定膜的拉幅机夹具,来实施同时双向取向的首次取向。换句话说,通过沿发散的路径,同步加速多对完全对置的固定膜的拉幅机的夹具,首次取向膜。
沿发散的路径通过在平行路径的一段同时加速完全对置的多对拉幅机夹具,在同一生产线上实施二次纵向取向。换句话说,通过沿直的路径同步加速完全对置的多对固定膜的拉幅机的夹具,二次取向膜。
在从拉幅机框架上取下之前,通过热定形和退火和随后的冷却,来进一步稳定膜,使产生的膜在低于100℃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在135℃或更高温度下纵向收缩为25%或更高,在135℃或更低的温度下有良好的TD稳定性,如小于5%。
在Hommes等人的第4,853,602号美国专利中进一步披露了使用线性马达直接驱动拉幅机的夹具,来实施同时双向拉伸。
二次取向后制得的单向收缩膜的厚度为10-60微米(0.4-2.4密耳),较好的为20-40微米(0.8-1.6密耳)。
尺寸稳定性
二次取向后制得的单向收缩膜,在100-145℃,如135℃,在二次取向的方向如纵向的收缩大于15%,较好的大于18%、20%或甚至大于25%。通过测定样品自由放置在135℃的烘箱内7分钟之前和之后的长度差确定收缩。
二次取向方向的收缩,在垂直于所述二次取向的方向如横向的变化最好最小。用多层膜在垂直于二次取向方向的长度变化来描述这样的变化或稳定性,并可包括热处理前尺寸的膨胀和收缩的百分数。本发明的膜在垂直于二次取向的方向上的稳定性可为±5%,较好的为±3%,或甚至±1%。稳定性±5%为指膜在加热至135℃(275°F)后,在垂直于二次取向方向上的尺寸的收缩或膨胀不超过室温下膜的原有尺寸的5%。
低温下的伸长
另一个有意义的参数是二次取向方向上二次取向后的膜,在普通的加工条件如54-66℃(130-150°F),较好的为60℃(140°F)的印刷干燥温度下的抗拉伸性或尺寸稳定性(伸长%)。要求单向收缩膜在17.8-178克/厘米(0.10-1.0pli(磅/线性英寸)),较好为134克/线性厘米(0.75pli)的张力下,在热收缩前的膜加工中通过遇到的温度,如印刷后干燥的温度下,能抗伸长。为避免印刷中的对版问题,在134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在60℃(140°F)应小于0.6%,较好的应小于0.4%。当二次拉伸(MD取向)增加时,MD伸长一般都减小,因此很少成为问题。
本发明的特别优选膜在60℃加工温度和134克/厘米(0.75pli)下显示最小的MD伸长和TD收缩,在进行收缩的温度,如127-141℃(260-285°F),较好的是135℃(275°F)或更高的热隧道温度下,显示最大MD收缩,该收缩取决于停留时间。
由下面的非限制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除非特别指出,实施例中所有的份均为重量份。
实施例
实施例1
在螺杆的L/D比为20/1的挤出机中熔融等规聚丙烯(熔点=160℃(320°F),熔体指数=3),以形成芯层。在与第一挤出机相连的第二挤出机内加入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含量为2%),以形成表层。在芯层聚合物的料筒保持在足以熔融聚合物混合物的温度,即232-288℃(450-550°F)或更高温度下的同时进行熔融共挤出。在第二挤出机中挤出为表层的E-P共聚物的温度保持与用于制备芯层的聚丙烯的温度大致相同。将第二挤出机的E-P共聚物分成两股物流,使它们能在芯层的每个表面形成表层。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知的,不将第二挤出机挤出物分成两股物流,可采用第三挤出机提供第二表层。当形成第二表层的材料不同于第一表层的材料时,当第二表层的厚度不同于第一表层的厚度时,在诸如之类的情况下需要这样的配置。
在芯层厚度占整个挤出物厚度的95%,表层厚度占5%膜厚度的情况下,共挤出一个三层膜层叠物。测定未取向的膜厚度为1.3毫米(50密耳)。随后用市售的顺序双向取向设备使制备的膜片取向4.5×8倍,形成一个多层膜结构。在127℃(260°F)进行纵向取向,在149℃(300°F)进行横向取向。之后,收集制得的膜,或直接在TD取向机后,在一个加热的辊(230°F)上拉伸进行二次取向。根据二次取向机的设定(辊速),纵向拉伸0%、10%、20%、25%和30%,使膜二次取向,再收集样品。测定制得的样品在107℃、116℃和135℃(225°F、240°F和275°F)的尺寸稳定性、雾度(透光率%),并评价操作性,即在进行二次取向时膜裂开与否。试验结果列于下面表1和2。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5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Fina E-P8573),来改性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10重量%的乙烯-丙烯共聚物(Fina E-P8573),来改性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4(比较)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以高结晶,高等规度的聚丙烯代替芯层的聚丙烯。高结晶度的聚丙烯是Fina 3576X。产生的多层膜难以进行二次取向,并显示操作性差。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3重量%的聚丁烯-1聚合物(Shell 8430),来改性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5重量%的聚丁烯-1聚合物(Shell 8430),来改性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7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10重量%的聚丁烯-1聚合物(Shell 8430),来改性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8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以分级的乙烯丙烯共聚物(0.6重量%乙烯)(Fina4371)代替芯层的聚丙烯。
实施例9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无规聚丙烯(15%无规度),提供含25重量%无规聚丙烯的混合物(Novolen L1300,BASF产品),来改性芯层的等规聚丙烯。
实施例10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无规聚丙烯(15%无规度),提供含50重量%无规聚丙烯的混合物(Novolen L1300,BASF产品),来改性芯层的等规聚丙烯。
实施例11
重复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加入无规聚丙烯(15%无规度),提供含15重量%无规聚丙烯的混合物(Novolen L1300,BASF产品),来改性芯层的等规聚丙烯。
这些实施例证明,芯层由内在结晶度低的聚丙烯,或由加入无规聚丙烯、聚丁烯-1、E-P共聚物或分级E-P共聚物改性的聚丙烯组成,结果形成低结晶度的芯层的膜能有效地二次取向,形成在另一轴向有合格的尺寸稳定性的单向收缩膜。
实施例12-37
芯层:在这一系列试验中,用等规聚丙烯(熔点=160℃(320°F),熔体指数=3)(Fina产品,Fina 3371)作为芯层的等规丙烯均聚物。在实施例12-9,21-24和32-37中,按表3和4中所列出的量,在芯层中加入改性剂,如单一的间规聚丙烯、单一的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分别对应于实施例12-25和实施例26-37)。
实施例12-19和21-24使用Fina的产品EOD 9306作为间规聚丙烯,而实施例32-37使用Fina的产品EOD 9502。所使用的E-P共聚物是Fina的产品Fina8573。
实施例20的膜,其芯层为100%的等规聚丙烯(4-5%无规度)。
实施例25的膜,其芯层含15重量%的无规度为15重量%无规聚丙烯作为改性剂(Novolen 1300L,BASF的产品),使总的芯层无规度增加2.25重量%。
实施例26-29的膜,其芯层含5-10重量%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Exxon Chemical Co.的产品Exxon 2009或Exxon 3016LLDPE。
实施例30和31在芯层中使用10-20重量%的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改性剂(Chisso 7880,Chisso产品)。
在螺杆L/D比为20/1的挤出机中熔融芯层组分,来形成芯层。在与第一挤出机相连的第二和第三挤出机中加入一种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Chisso7701,(3.3%乙烯,3.8%丁烯,MFI=5.1)),来形成两层表层,其中之一含有2000ppm的Tospearl,一种聚甲基硅倍半氧烷非可熔性硅氧烷树脂作为防粘连剂。在芯层聚合物的料筒保持在足以熔化聚合物混合物的温度,即232-288℃(450-550°F)或更高温度下的同时进行共挤出。在第二和第三挤出机中要挤出为表层的三元共聚物的温度保持与用于制备芯层组分的温度相同。第二和第三挤出机的两股E-P-B三元共聚物物流能在芯层的每个表面形成表层。
在芯层厚度占整个挤出物厚度的95%,表层厚度占膜厚度的5%的情况下,共挤出一个三层的膜层叠物。测定未取向的膜厚度为1270微米(50密耳)。随后用市售的顺序双向取向设备使制备的膜片取向4.5×8倍,形成一个多层膜结构。在127℃(260°F)进行纵向取向,在149℃(300°F)进行横向取向。之后,收集制得的膜,或直接在TD取向机后,在一个加热的辊(230°F)上拉伸进行二次取向。收集由MD拉伸进行二次取向的样品。按二次取向后膜长度增加的百分数测定二次MD拉伸。这样的二次拉伸可记录为i)二次取向机(计算机)的辊速或较好的ii)由转速计测定在二次拉伸区前后的辊上的膜速度测出的膜速度差来确定实际拉伸。计算机设定的范围约为0-40%,而实际二次拉伸范围(它无滑移误差)略低(为0-30%)。表3和4列出了计算机和实际的二次拉伸。
用电晕放电处理在膜的一面的二元共聚物表层,而膜的另一面三元共聚物表层含有共挤出前加入的2000ppm的聚甲基硅倍半氧烷材料,Tospearl。
试验制得的样品在99℃、116℃和135℃(210°F、240°F和275°F),纵向(MD)即二次取向方向、和横向(TD)的尺寸稳定性(收缩(-)或膨胀(+))。
用ASTM D-882-模量(1000磅/英寸2(KIS),70.4公斤/厘米2)、拉伸伸长(%)和极限(%)三种方式测定样品的MD拉伸。三种方法的结果列于表3和4。
在44.5克/线性厘米(0.25pli)、89.0克/线性厘米(0.50pli)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测定60℃的MD伸长。结果列于表3和4。图1为实施例17和33-37,在44.5-133.5克/线性厘米10.25-0.75pli(磅/线性英寸)]范围的MD伸长(%)图。图1表明在较高的张力(44.5克/厘米(0.75pli))下,伸长一般随E-P共聚物含量和间规聚丙烯含量增加。
按ASTMD-1003测定雾度(透光率%),结果列于表3和4。图2是实施例12-20的雾度(%)与芯层组成的关系图。在较高含量的单一间规聚丙烯(8%)情况下,雾度高,而加入了乙烯-丙烯共聚物可稍微降低雾度。较低含量的间规PP共聚物(4%)可达到合格的雾度,通过加入EP共聚物可将雾度进一步降低到低于单一的100%均聚物芯的雾度水平。
图3是在135℃(275°F),有40%含EP芯层的膜(实施例12、15、18和20的芯层分别为8%间规PP+40%EP共聚物、4%间规PP+40%EP共聚物、40%EP共聚物和100%均聚物PP(比较))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100%均聚物的二次取向(MDO2拉伸)限于19%。8%间规PP+40%EP共聚物的实施例12的MDO2拉伸最大,而在芯层中仅含40%EP共聚物作为改性剂的实施例18在135℃(275°F)的收缩最大。
图4是在135℃(275°F),有20%含EP芯层的膜(实施例13、16、19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8%间规PP+20%EP共聚物、4%间规PP+20%EP共聚物、20%EP共聚物和100%均聚物PP(比较))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实施例13(8%间规PP+20%EP共聚物)和实施例16(4%间规PP+20%EP共聚物)的MDO2拉伸最大和MD尺寸稳定性(在135℃(275°F)收缩)最好。总之,含20%EP共聚物的材料的MDO2拉伸较图3中含40%EP共聚物材料的低,而在135℃(275°F)的收缩相类似或较高。
图5是在135℃(275°F),有4%含间规聚丙烯的芯层的膜(实施例15、16、17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4%间规PP+40%EP共聚物、4%间规PP+20%EP共聚物、4%间规PP和100%均聚物PP(比较))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实施例15(4%间规PP+40%EP共聚物)的二次取向(MDO2拉伸)高为32%,尽管仅含4%间规PP作为芯层改性剂的实施例17显示其MDO2拉伸接近27%,而其收缩与实施例15相同(25%)。
图6是在135℃(275°F),有8%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实施例12、13、14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8%间规PP+40%EP共聚物、8%间规PP+20%EP共聚物、8%间规PP和100%均聚物PP(比较))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相对于图5含4%间规聚丙烯芯层,尽管仅含8%间规PP作为芯层改性剂的实施例14显示其MDO2拉伸接近图5的含4%间规聚丙烯的MDO2拉伸,但实施例12和14(8%间规PP+40%EP共聚物和8%间规PP)的二次取向(MDO2拉伸)略低(26%和27%)。
图7是在135℃(275°F),有5-10%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芯层的膜(实施例26、27、28和29的膜,其芯层分别为5%Exxon 2009、10%Exxon 2009、5%Exxon 3016和10%Exxon 3016)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实施例28的二次取向(MDO2拉伸)高(30%),而所有实施例的MDO2拉伸均为24%。
图8是在135℃(275°F),有10%和20%含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Chisso7880)芯层的膜(分别为实施例30和31)的MD尺寸稳定性与实际的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实施例31的二次取向(MDO2拉伸)高(约30%)其MD尺寸稳定性为26%。
图9是有40%含EP芯层的膜(实施例12、15、18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8%间规PP+40%EP共聚物、4%间规PP+40%EP共聚物、40%EP共聚物和100%均聚物PP(比较))在60℃(140°F)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的关系图。与含均聚物的芯层相比,所有含40%EP共聚物的芯层的MD伸长都高。
图10是有20%含EP芯层的膜(实施例13、16、19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8%间规PP+20%EP共聚物、4%间规PP+20%EP共聚物、20%EP共聚物和100%均聚物PP(比较)),在60℃(140°F)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与含均聚物的芯层相比,所有含20%EP共聚物的芯层的MD伸长均稍高。
图11是有4%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实施例15、16、17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4%间规PP+40%EP共聚物、4%间规PP+20%EP共聚物、4%间规PP和100%均聚物PP(比较)),在60℃(140°F)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仅含4%间规PP的实施例17的膜甚至在高的MD拉伸水平下仍显示优良的MD伸长性能。
图12是有8%含间规聚丙烯芯层的膜(实施例12、13、14和20的膜,其芯层分别为8%间规PP+40%EP共聚物、8%间规PP+20%EP共聚物、8%间规PP和100%均聚物PP(比较)),在60℃(140°F)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的关系图。仅含8%间规聚丙烯的实施例14的膜甚至在高的MDO2拉伸水平下仍显示优良的MD伸长性能。
图13图是有5-10%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芯层的膜(实施例26、27、28和29的膜,其芯层分别为5%Exxon 2009、10%Exxon 2009、5%Exxon 3016和10%Exxon 3016),有20%含乙烯-丙烯-丁烯三元共聚物(Chisso7880)的芯层和含100%均聚物PP的芯层(实施例31和实施例20(比较))的膜,在60℃(140°F)和133.5克/线性厘米(0.75pli)下的MD伸长与实际二次纵向拉伸(MDO2)有关系图。图12表明含LLDPE的芯层的MD伸长特性优于含三元共聚物的芯层。
在改变的工艺条件下,用等价于上面一般和具体提到组分,可以成功地重复上面讨论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从上面的说明书部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容易地确定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并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在各种不同的应用中采用本发明。
表1 尺寸稳定性(135℃(275°F))实施例 芯层 0%MDO2 10%MDO2 20%MDO2 25%MDO2 30%MDO2雾度(%)操作性 1 PP MD TD -4.4 -0.5 -9.3 +1.2 -15.1 +5.2 -16.1 +4.9 -18.0 +5.2 差 2PP+5%EP MD TD -4.3 -1.5 -8.7 +0.7 -14.9 +3.3 - - -18.7 +5.0 >2 一般 3PP+10%EP MD TD -4.6 -1.5 -9.6 +0.3 -16.5 +4.0 - - -18.8 +5.7 >2 一般 4高结晶PP MD TD -2.7 -1.0 -9.3 +1.7 -13.5 +3.2 - - - - 差 5PP+3%PB MD TD -5.5 -9.2 -11.9 -6.2 -18.2 -3.5 - - -20.0 -1.3 >2 差 6PP+5%PB MD TD -5.7 -9.2 - - -17.5 -2.9 - - -21.0 0.9 >2 一般 7PP+10%PB MD TD -5.5 -10.9 -9.2 -7.7 -18.0 -4.0 - - -21.3 -2.5 >2 一般 8分级共聚 MD 物EP TD - - -10.0 +0.3 -16.4 +3.9 -18.9 -2.7 -21.5 +6.8 2 好 9 PP+25%无MD 规PP TD -3.5 0 -8.9 +2.2 -15.0 +4.7 - - -19.3 +7.2 <2 好 10 PP+50%无MD 规PP TD - - -9.7 +0.7 -16.0 +3.5 - - -21.0 +6.2 <2 好 11PP+15%无 MD 规PP TD - - - - - - -19.0 +0.7 - - <2 好
表2 尺寸稳定性(107℃(225°F)) 尺寸稳定性(116℃(240°F))实施例 芯层 0% MDO2 10% MDO2 20% MDO2 25% MDO2 30% MDO2 0% MDO2 10% MDO2 20% MDO2 25% MDO2 30% MDO2 1 PP MD TD -3.5 +0.2 -5.2 +1.7 -8.7 +3.3 - - -10.7 +3.0 -2.5 +0.7 -6 +1.7 -10.0 +3.3 - - -9.5 +4.5 2 PP+5%EP MD TD -2.7 +0.7 -6 +2 -9 +2.9 - - -13.3 +5.2 -2.9 +0.7 -6.7 +1.9 -10.0 +3.3 - - -14.5 +5.3 3 PP+10%EP MD TD -2 +0.7 -5.5 +1.9 -10.0 +3.7 - - -12.2 +4.2 -2.7 +0.2 -5.9 +2.0 -12.5 +4.2 - - -13.3 +5.0 4高结晶PP MD TD -1.5 0 -6.7 +2.2 -10.0 +3.3 - - - - -2.3 +0.2 -7.5 +2.3 -11.2 +3.5 - - - - 5 PP+3%PB MD TD -3.0 -1.7 -7.7 +1 -12.0 3 - - -14.9 +4.3 -3 -3.2 -8.5 +0 -13.3 +1.9 - - -16.5 +3.5 6 PP+5%PB MD TD -2.7 -1.3 -3.5 +0.9 -12.3 +3.0 - - -15.0 -4.9 -3.3 -3.0 -3.5 -3.0 -13.3 +2.0 - - -16.5 +4.2 7PP+10%PB MD TD -3.0 -2.3 -8.5 +0.7 -12.3 +2.9 - - -15.3 +4.5 -3.3 -3.7 -8.7 -0.7 -13.7 +1.5 - - -16.5 +3.7 8分级共聚 MD 物 TD - - - - - - -11.7 +3.7 - - - - - - - - -13.3 +3.3 - - 11 OPP+15% MD 无规PP TD - - - - - - -12.3 +3.3 - - - - - - - - -14.0 +3.3 - -
表3 实施例 芯层组成 MDO2 尺寸稳定性 99℃(210°F) 尺寸稳定性 116℃(240°F) 尺寸稳定性 135℃(275°F) MD 模量 (KSI) 拉伸 伸长 (%) 极限 (KSI) MD伸长 60℃(140°F) 雾度计算机转速计 MD TD MD TD MD TD 0.25pli 0.50pli 0.75pli (%) 12 8%间规 PP+(40% EP共聚物) 0 2 -1.7 +0.6 -2.9 -0.2 -4.3 -4.0 189 254 15.2 0.5 0.975 1.65 3.1 20 17.9 -9.3 +1.3 -14.7 -0.5 -18.0 -2.9 192 205 16.9 0.163 0.475 0.875 3.5 25 22.4 -10.6 +1.5 -16.7 +1.3 -21.0 -2.5 198 160 16.2 0.038 0.375 0.75 3.2 35 26.3 -11.9 +2.2 -19.7 +2.0 -22.5 -1.5 198 141 16.4 - 0.25 - 3.6 13 8%间规 PP+20% EP共聚物 0 1.3 -2.3 +0.5 -3.7 -1.2 -5.3 -6.7 228 183 16.7 0.338 0.6 0.95 3.5 20 12.0 -9.5 +1.9 -13.2 +1.2 -16.7 -3.3 235 145 18.5 - 0.213 0.475 3.3 25 15.5 -11.3 +2.1 -15.0 +2.0 -18.7 -3.0 240 129 18.8 0.413 0.575 0.60 3.3 30 18.2 -12.4 +2.0 -17.3 +2.0 -20.8 -3.0 241 130 19.6 - 0.125 0.313 3.9 35 20.1 -15.2 +2.9 -20.3 +3.0 -23.2 -2.0 250 124 20.5 - 0.038 0.25 3.1 14 8%间规 PP 0 0 -1.3 -0.2 -2.3 -2.0 -4.2 -7.2 262 187 18.8 0.338 0.562 0.863 4.2 20 12.0 -9.7 +1.7 -12.5 +1.0 -15.5 -3.5 273 137 20.6 - 0.08 0.313 4.4 25 14.6 -11.5 +2.3 -14.7 +1.5 -18.2 -2.7 279 130 21.1 - 0.075 0.25 4.5 30 18.2 -12.7 +3.2 -16.3 +3.0 -18.7 +0.7 283 130 21.9 - - 0.863 4.3 35 23.1 -14.0 +3.0 -19.2 +3.0 -22.7 -0.4 292 110 2.1 - - 0.313 4 40 27.3 -15.1 +3.3 -20.7 +3.3 -25.3 +1.0 301 93 21.6 - - 0.275 3.9 15 4%间规 PP+40% EP共聚物 0 0 -1.0 0 -1.1 -0.9 -2.9 -5.5 195 262 15.6 0.563 0.975 1.413 2.3 20 18.0 -9.0 +1.2 -13.3 +1.0 -16.2 -3.4 203 158 15.5 - 0.313 0.725 2.6 25 22.1 -8.9 +1.0 -14.9 +0.7 -19.7 -2.8 209 175 18.3 0.088 0.4 0.788 2 30 23.9 -12.4 +1.4 -18.0 +2.0 -22.5 -2.2 217 145 18.3 - 0.2 0.5 2.6 35 31.5 -11.5 +1.2 -18.9 +1.7 -25.0 -2.0 216 139 18.8 - 0.25 0.563 1.9
表3(续)实施例 芯层 组成 MDO2 尺寸稳定性 99℃(210°F) 尺寸稳定性 116℃(240°F) 尺寸稳定性 135℃(275°F) MD 模量 (KSI) 拉伸 伸长 (%) 极限 (KSI) MD伸长 60℃(140°F)雾度 计算机 转速计 MD TD MD TD MD TD 0.25pli 0.50pli 0.75pli(%) 16 4%间规 PP+20% EP共聚 物 0 0.6-1.5 0-2.0 -2.0-3.9 -7.0 238 200 17.9 0.35 0.6 0.938 2.3 20 12.8-10.2+1.9-13.3 +1.5-16.0 -3.2 248 154 19.6 - 0.188 0.438 2.2 25 14.6-11.5+2.5-15.2 +2.2-18.9 -2.2 253 150 20.8 - 0.125 0.35 2.2 30 18.2-12.4+3.3-17.0 +3.2-21.0 -1.2 254 123 20.1 - 0.038 0.25 2.3 35 20.1-14.8+3.1-19.5 +3.7-23.0 -1.2 266 124 20.9 - 0.1 0.313 2.3 17 4%间规 PP 0 0-1.1-0.3-2.3 -1.9-3.7 -7.2 276 177 191 0.223 0.463 0.65 2.7 20 12.0-10.0+2.4-12.4 +2.0-15.7 -2.0 277 160 22.1 - 0.125 0.4 2.6 25 14.6-11.5+3.2-14.8 +2.8-17.7 -0.9 287 140 21.4 - 0.063 0.25 2.7 30 19-13.8+3.7-16.9 +3.3-20.2 +0.2 282 126 20.8 - - 0.188 2.6 35 22.1-14.3+3.3-19.4 +3.0-21.0 +0.2 302 108 22.3 - - 0.125 2.6 40 27.3-16.2+3.3-21.4 +3.3-25.0 +0.4 318 101 22.6 - - 0.125 2.7 18 40%EP 共聚物 0 0-0.1+0.3-1.7 0+3.0 -5.2 218 228 16.2 0.4 0.775 1.225 2.4 20 17.3-8.6+1.5-13.6 +1.7-16.2 -2.5 222 183 18.8 0.05 0.325 0.663 2.6 25 18.2-7.7+1.8-15.2 -1.7-18.3 -1.9 228 168 19.3 - 0.238 0.525 2.5 30 21.2-13.0+2.0-17.9 +1.9-21.2 -2.0 232 156 19.9 - 0.162 0.4 2.7 35 25.2-13.1+2.4-19.0 +2.2-24.0 -1.2 239 155 21.2 - 0.138 0.4 2.2
表3(续)实施例 芯层 组成 MDO2 尺寸稳定性 99℃(210°F) 尺寸稳定性 116℃(240°F) 尺寸稳定性 135℃(275°F) MD 模量 (KSI) 拉伸 伸长 (%) 极限 (KSI) MD伸长 60℃(140°F)雾度计算机 转速计 MD TD MD TD MD TD 0.25pli 0.50pli 0.75pli (%) 19 20%EP 共聚物 0 0 -1.5 -0.3 -2.3 -1.8-3.9 -7.5 257 182 19.1 0.375 0.563 1.038 2.2 20 11.1 -9.9 +2.0 -13.0 +1.3-16.3 -3.0 224 141 21.1 - 0.238 0.463 2.1 25 15.5 -12.0 +2.5 -15.2 +2.2-18.9 -2.9 270 136 21.8 - 0.088 0.338 2 30 19.2 -13.0 +2.5 -17.0 +2.5-20.9 -1.4 277 127 22.4 - 0.038 0.25 2.1 20 100% 均聚物 0 0 -0.7 0 -1.0 -0.7-2.2 -2.9 293 223 20.2 0.250 0.425 0.613 3 20 12.1 -2.7 +1.9 -11.5 +2.3-14.3 +0.3 299 157 21.5 - 0.1 0.275 3.1 25 16.4 -8.7 +2.5 -13.8 +2.5-16.7 +0.7 298 150 21.1 - 0.025 0.188 2.7 30 19.2 -12.5 +3.0 -15.5 +3.3-18.9 +2.0 311 141 22.6 - 0.038 0.225 2.5 21 8%间规PP 35 18 -12.5 +3.4 -15.5 +4.3-20.4 +3.3 273 124 18.8 - 0.075 4.2 22 8%间规PP +20%EP 35 21 -15.5 +4.2 -21.0 +4.2-25.3 +0.3 249 95 19.7 - 0.063 0.275 3.4 23 6%间规PP +20%EP 35 24 -15.8 +3.0 -21.7 +3.7-25.5 -0.4 251 105 20.4 - 0.038 0.3 3.1 24 6%间规PP +10%EP 30 19 -14.4 +3.2 -19.2 +3.7-23.2 +0.5 271 110 21.3 - - 0.275 3.7 25 增加 2.25% 无规度 参考 0 --6.7 -2.5 224 269 15.2 0.163 1.9 30 - -10.3 +2.7 -13.7 +2.4-18.5 +0.5 274 133 21.2 2
表4 实施例 芯层 组成 MDO2 尺寸稳定性 99℃(210°F) 尺寸稳定性 116℃(240°F) 尺寸稳定性 135℃(275°F) MD 模量 (KSI) 拉伸 伸长 (%) 极限 (KSI) MD伸长 60℃(140°F)雾度 计算机 转速计 MD TD MD TD MD TD 0.25pli 0.50pli 0.75pli(%) 26 5%LLDPE (EXXON) 0 2.7-1.0 0-1.7 -1.0-2.5 -5.3 268 198 20.5 0.29 0.535 0.736 5.1 20 12.3-8.3+2.0-12.1 +1.9-15.3 -1.5 273 160 23.2 0 0.235 0.413 5.8 25 14.8-10.5+2.4-14.3 +2.0-17.9 -1.2 281 140 23.1 0 0.14 0.34 5.4 30 18.5-12.0+3.0-16.3 +2.7-20.4 -0.4 293 132 23.8 0 0.09 0.25 5.3 35 20.4-13.9+2.7-18.0 +3.2-22.5 +0.7 300 118 23.8 0 0.045 0.223 5.0 40 25.6-14.6+3.3-19.9 +3.3-24.3 +0.7 298 117 25.0 0 0.05 0.248 4.9 27 10% LLDPE (EXXON 2009) 0 0-0.7 0-1.3 -1.3-2.7 -6.7 231 182 19.7 0.33 0.60 0.875 10.0 25 15.5-10.2+2-14.2 +2-17.9 -1.9 247 133 22.6 0 0.215 0.44 11.0 35 22.2-13.0+2.9-18.5 +3.3-21.9 -0.5 272 112 23.7 0 0.08 0.3 9.5 40 25.4-13.7+2.9-20.0 +3.3-23.9 0 279 103 24.6 0 0.055 0.25 9.3 28 5%LLDPE (EXXON 3016) 0 0-1.1 0-1.7 -1.7-3.3 -6.7 262 197 21.3 0.25 0.445 0.71 4.3 25 14.8-11.2+2.7-14.9 +2.6-18.7 -0.9 283 130 22.7 0 0.135 0.355 4.7 40 29.5-14.7+4.0-19.2 +4.0-23.9 +0.9 300 112 25.0 0 0 0.155 4.5 29 10%LLDPE (EXXON 3016) 0 0-1+0-1.5 -1.7-3.0 -7.2 220 177 19.8 0.245 0.725 0.88 9.4 25 13.5-11.0+2.4-14.3 +2.0-18.0 -1.3 24.5 120 22.4 0 0.195 0.445 9.4 40 22.4-15.3+3.8-20.0 +4.0-23.7 +0.3 270 105 24.6 0 0.05 0.25 9.5 30 10%Chisso 7880 0 0-1.1+0-2.0 -1.5-3.7 -6.5 255 200 19.7 0.255 0.59 0.84 4.7 25 15.8-9+2.2-12.3 +1.9-15.7 -2.3 256 153 22.3 0 0.23 0.475 4.5
表4(续)实施例 芯层 组成 MDO2 尺寸稳定性 99℃(210°F) 尺寸稳定性 116℃(240°F) 尺寸稳定性 135℃(275°F)MD模量(KSI)拉伸伸长(%)极限(KSI) MD伸长 60℃(140°F)雾度计算机 转速计 MD TD MD TD MD TD 0.25pli 0.50pli 0.75pli(%) 31 20%Chisso 7880 0 1.3-1.1+0.1-1.7-1.0-3.0-5.6 224 211 18.2 0.29 0.54 0.925 6.0 20 13.6-8.5+2.0-12.2+1.7-16.0-2.0 228 173 20.5 0.095 0.395 0.59 6.0 25 15.3-9.5+2.1-13.9+2.2-18.5-1.3 236 159 21.0 0 0.575 0.25 6.0 30 18.6-12+2.3-16.5+2.4-21.0-0.1 241 149 21.4 0 0.2 0.475 5.8 40 22.3-14.7+2.7-20.0+3.3-25.7+0.5 250 132 22.3 0 0.051 0.275 6.1 32 4%EOD 9502 0 1-1.1+3-1.7-1.0-3.3-5.0 257 205 18.7 0.245 0.445 0.675 2.8 35 23-13.7+2.7-18.3+2.7-22.3+0.7 291 133 23.9 0 0 0.225 2.6 33 4%EOD 9502+10%EP 0 1-1.0 0-1.3-1.1-2.7-5.0 246 219 18.6 0.245 0.470 0.755 2.3 35 20-13.0+2.5-18.5+2.5-22.5+0.8 275 133 21.5 0.0 0.1 0.338 2.6 34 4%EOD 9502+5%EP 35 21-14.3+3.5-18.7+3.9-23.2+1.2 299 120 21.8 0 0 0.205 2.6 35 6%EOD 9502 0 35 1 22-1.0-14.0+0+2.6-1.7-18.5-1.1+2.9-2.7-22.8-4.8+0.3 253 291 225 125 19.2 22.4 0.24 0 0.5 0.035 0.755 0.25 3.2 3.2 36 6%EOD 9502+5%EP 35 21-13.7+3.0-18.0+3.5-23.0+0.7 279 120 21.6 0 0.075 0.273 3.2 37 6%EOD 9502+10%EP 35 22-13.5+2.9-18.0+3.0-22.5+0.3 266 124 21.0 0 0.07 0.3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