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8680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5.14 CN 103786800 A (21)申请号 201410023690.2 (22)申请日 2014.01.20 B62D 47/02(2006.01) B62D 23/00(2006.01) (71)申请人 吉林大学 地址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 2699 号 (72)发明人 那景新 白霜 袁正 王童 张苹苹 高剑峰 刘玉 陶士振 张师源 蔡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 ( 普通合伙 ) 11369 代理人 贺持缓 (54) 发明名称 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5。
2、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驾驶舱 后围为内凹的圆弧面结构 (3) , 乘客舱前围为前 凸的圆弧面结构 (4) ; 乘客上车门由三道门组成, 分别为一道外部上车门和两道上车通道门, 在驾 驶舱右侧围开设外部上车门 (5) , 上车踏步分为 驾驶舱内踏步 (8) 与乘客舱内踏步 (9) 两部分 ; 牵 引车 (1) 和半挂式车身 (2) 均为双桥结构, 牵引车 前桥 (10) 为转向桥, 后桥 (11) 为驱动桥, 半挂式 车身双桥 (12) 均为联动转向桥 ; 驾驶舱后围与乘 客舱前围间隙很小, 减小行驶风阻的同时增加了 驾驶舱与乘客舱内空间, 增大载客量, 联动转向关 系的。
3、建立, 不仅减小了转弯通道宽度, 节省道路资 源, 而且保证转弯时车身尾部无外摆, 提高行驶安 全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786800 A CN 103786800 A 1/1 页 2 1. 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包括牵引车 (1) 和半挂式车身 (2) , 通过牵引座和牵引销将牵 引车 (1) 和半挂式车身 (2) 铰接在一起 ; 其特征在于 : 驾驶舱后围为内凹的圆弧面结构 (3) , 乘客舱前围为前凸的圆。
4、弧面结构 (4) , 两圆弧面同轴 ; 乘客上车门由三道门组成, 分别为一 道外部上车门和两道上车通道门, 在驾驶舱右侧围开设外部上车门 (5) , 在驾驶舱后围及乘 客舱前围对应位置开设乘客上车通道门 (6、 7) ; 上车踏步分为驾驶舱内踏步 (8) 与乘客舱内 踏步 (9) 两部分 ; 所述的牵引车 (1) 和半挂式车身 (2) 均为双桥结构, 牵引车前桥 (10) 为转 向桥, 后桥 (11) 为驱动桥, 半挂式车身双桥 (12) 均为联动转向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驾驶舱后围为内 凹的圆弧面结构 (3) , 乘客舱前围为前凸的圆。
5、弧面结构 (4) , 两圆弧面同轴, 同轴的轴线为 牵引销轴线, 两圆弧面之间的间隙 (13) 是在 200 300mm 范围内取值。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乘客上车门由 三道门组成, 分别是一道外部上车门和两道上车通道门 ; 在驾驶舱右侧围设置外部上车门 (5) , 设置在前轴后部, 降低乘客上车高度 ; 在驾驶舱后围及乘客舱前围对应位置开设乘客 上车通道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驾驶舱内踏步 (8) 为三级 踏步, 沿驾驶舱后围圆弧面的弧形走向布置, 乘客舱内踏步 (9) 为两级踏步。 5. 根据。
6、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牵引车前桥 (10) 和半挂 式车身双桥 (12) 均为双轮布置, 即左右各一个车轮, 牵引车后桥 (11) 为四轮布置, 即左右 各两个车轮。 6. 根据权利要求 1-5 之一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还包括使牵引车 和半挂式车身的车桥同时转向的联动转向机构。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联动转向机构具有 联动关系 ; 即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角 与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角 之间 的关系 k, 其中 k 是固定系数。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7、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固定系统 k 的取值 是 0.35 至 0.4 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786800 A 2 1/6 页 3 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客车与半挂客车的车体结构, 更具体而言 , 设计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近半个世纪以来, 在国外曾经运营的半挂式公交车销声匿迹。传统的半挂式客车 存在整车过重、 乘员与驾驶员交流不便、 牵引车和车厢之间空间利用率不高以及整车转弯 占用较大道路资源等问题。 但是半挂式客车本身所具有的载客量大、 安全性高、 舒适型好等 优势是不容忽视的。 0003 近年来, 基于全承载式客车大量。
8、涌现, 全承载设计技术日臻完善, 车内通讯, 电子 影音技术等都飞跃发展 , 中国专利申请号 201310177331.8 公开了一种半挂式全承载客车 车身结构, 解决传统半挂式客车整车过重、 驾驶员与乘客交流不便的问题, 但是由于在驾驶 舱后围与乘客舱前围之间布置裸露在外的乘客上车踏出, 所占空间较大, 导致空间利用率 不高, 行驶空气阻力也较大, 并且裸露在外的踏步不仅不易保持清洁而且影响雨雪天乘客 上车方便性, 安全性。 0004 此外, 传统半挂式客车转弯占用较大道路资源等问题仍未解决。中国专利申请号 201310164321.0 公开了一种四轴单铰链铰接式客车副车联动转向桥轮轴中点偏。
9、转角 与 主车与副车之间的相对摆角 之间的联动关系 :通过采用最小二乘 法数值拟合方法将其简化为线性关系k。 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大型铰接客车 的转弯通道宽度, 但是采用数值拟合方法简化后的线性联动转向关系k会导致转弯 过程中副车可能出现外摆现象, 不利于驾驶员驾驶, 影响行车安全。 0005 因此, 若能在传统半挂式客车优势的基础上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半挂式客车 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现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国公路客车发展现状提出一种新型半挂式公路 客车结构。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提出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能够减轻车身重量, 增大载客量的同时保证车 身承载能力 ; 有效利用驾驶舱与乘。
10、客舱之间的空间, 提高乘员上车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 进 一步的目的是, 基于保证转弯时车身尾部无外摆的设计思想, 建立了一种后桥联动转向关 系, 减小了转弯通道宽度, 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加强了结构方案的实用性。 0007 一种半挂式公路客车, 包括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 通过牵引座和牵引销将牵引车 和半挂式车身铰接在一起 ; 驾驶舱后围为内凹的圆弧面结构, 乘客舱前围为前凸的圆弧面 结构, 两圆弧面同轴 , 同轴的轴线为牵引销轴线 ; 乘客上车门由三道门组成, 分别为一道外 部上车门和两道上车通道门, 在驾驶舱右侧围开设外部上车门, 在驾驶舱后围及乘客舱前 围对应位置开设乘客上车通道门 ; 上。
11、车踏步分为驾驶舱内踏步与乘客舱内踏步两部分 ; 所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3 2/6 页 4 述的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均为双桥结构, 牵引车前桥为转向桥, 后桥为驱动桥, 半挂式车身 双桥均为联动转向桥。 0008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所述的驾驶舱后围为内凹的圆弧面结构, 乘客舱前围为前凸 的圆弧面结构, 两圆弧面同轴, 同轴的轴线为牵引销轴线,两圆弧面之间的间隙是在200 300mm 范围内取值。 0009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所述的乘客上车门由三道门组成, 分别是一道外部上车门和 两道上车通道门 ; 在驾驶舱右侧围设置外部上车门, 设置在前轴后部, 降低乘客上车高度 ; 。
12、在驾驶舱后围及乘客舱前围对应位置开设乘客上车通道门。 0010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驾驶舱内踏步为三级踏步, 沿驾驶舱后围圆弧面的弧形走向 布置, 乘客舱内踏步为两级踏步。 0011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牵引车前桥和半挂式车身双桥均为双轮布置, 即左右各一个 车轮, 牵引车后桥为四轮布置, 即左右各两个车轮。 0012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还包括使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的车桥同时转向的联动转向机 构。 0013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所述联动转向机构具有联动关系 ; 即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 中点偏转角与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角之间的关系k, 其中k是固定系数。 0014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 所述固定。
13、系统 k 的取值是 0.35 至 0.4 之间。有益效果 : 0015 本发明所述的驾驶舱内凹的圆弧面后围与乘客舱前凸的圆弧面前围同轴, 并且间 隙很小, 减小行驶风阻的同时增加了驾驶舱与乘客舱内空间, 增大载客量 ; 转弯过程中驾驶 舱后围与乘客舱前围始终保持等间隙, 无运动干涉 ; 上车门开设在驾驶舱右侧围前轴后部, 降低乘客上车高度, 方便上车 ; 上车驾驶舱内踏步布置为沿驾驶舱后围圆弧面的弧线走向, 充分利用驾驶舱内空间 ; 在驾驶舱后围及乘客舱前围对应位置开设上车通道门, 采用弧形 侧滑同步舱门, 并装有安全保护装置, 节省了车内空间并且提高了乘员安全性 ; 基于保证转 弯时车身尾部。
14、无外摆的设计思想, 提出的一种后桥联动转向关系的确定方法, 减小了转弯 通道宽度, 提高了行驶安全性, 加强了结构方案的实用性。 半挂式车身两悬架既可以采用独 立悬架结构, 提高乘坐舒适性, 也可以采用非独立悬架降低成本, 为生产企业提供了更广阔 的选择空间。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整车示意图。 0017 图 2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半挂式车身整体骨架示意图。 0018 图 3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整车俯视图。 0019 图 4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牵引车示意图。 0020 图 5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半挂式车身。
15、示意图。 0021 图 6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驾驶舱后围上车通道门局部示意图。 0022 图 7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乘客舱前围上车通道门局部示意图。 0023 图 8 为本发明所述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转弯示意图。 0024 图 9 为本发明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的主要尺寸参数示意图。 0025 图 10 为本发明的半挂式公路客车的联动转向装置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4 3/6 页 5 0026 其中 : 1、 牵引车 2、 半挂式车身 3、 驾驶舱后围 4、 乘客舱前围 5、 乘客外部上车门 6、 驾驶舱上车通道门 7、 乘客舱上车通道门 8、。
16、 上车驾驶舱内踏步 9、 上车乘客舱内踏步 10、 牵 引车前桥 11、 牵引车后桥 12、 半挂式车身双联动转向桥 13、 驾驶舱后围与乘客舱前围结构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0028 本方案中使用的主要尺寸参数如图 9 所示, 其中 : LC是牵引车前悬长度, LD是牵引 车轴距, LE是牵引销轴线到牵引车后轴的距离 (牵引座前置距) , LL是牵引销轴线到半挂式车 身第一根轴的距离 (大轴距) , LS是半挂式车身第一根轴到第二根轴的距离 (小轴距) , LF是半 挂式车身后悬长度, W 是整车宽度。 0029 半挂式车身整体骨架结构如。
17、图 2 所示, 为采用小截面杆件拼焊而成的全承载式整 体结构。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整车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俯视图如图 3 所示, 牵引车 1 和半挂 式车身 2 均为双桥结构, 整车为四桥结构, 牵引车前桥 10 为转向桥, 后桥 11 为驱动桥, 半挂 式车身双桥 12 均为联动转向桥, 其中只有驱动桥为每侧双轮胎布置, 其他车桥均为每侧单 轮胎布置, 转向时, 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角 与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角 联动。 0030 驾驶舱后围为内凹的圆弧面结构 3, 乘客舱前围为前凸的圆弧面结构 4, 如图 4、 5 所示。两圆弧面同轴, 轴线为牵引销轴线, 两圆弧面间隙 13 是。
18、在 200 300mm 范围内选取 的某值, 此间隙值要符合 GB/T20070-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 的相关规定。半挂式车身前悬 (牵引销轴线至半挂式车身最前端的距离) 即是乘客舱前围圆 弧面的半径, 转弯过程中驾驶舱后围与乘客舱前围始终保持等间隙, 保证转弯时无运动干 涉, 此结构设计不仅充分利用了驾驶舱与乘客舱之间的空间, 增大载客量, 而且也减小了行 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 0031 乘客上车门由三道门组成, 分别为一道外部上车门和两道上车通道门。在驾驶舱 右侧围开设外部上车门 5, 如图 1 所示, 设置在前轴后部, 降低乘客上车高度, 方便上车 ; 在 。
19、驾驶舱后围及乘客舱前围对应位置开设乘客上车通道门 6、 7, 如图 4、 5 所示, 采用弧形侧滑 同步舱门, 作为一种优选, 并且装有安全保护装置, 保证车辆行驶时乘客上车通道门不能开 启, 开启时车辆不能启动, 节省了车内空间并且提高了乘员安全性。 0032 上车踏步由驾驶舱内踏步8与乘客舱内踏步9与两部分组成, 如图6、 7所示。 驾驶 舱内踏步 8 为固定在牵引车车架上的三级踏步, 沿着驾驶舱后围圆弧面的弧形走向布置, 乘客舱内踏步 9 为两级踏步, 布置在两侧龙骨中间, 一级踏步深度结束于前围与侧围的焊 接平面。这种上车方式有效的利用了驾驶舱与乘客舱内空间, 保证了半挂式车身结构的对。
20、 称性和完整性, 提高车身承载能力。 0033 半挂式公路客车结构的转弯情况如图 8 所示, 半挂式客车在转弯时牵引车的转向 轮外轮、 驱动轮和半挂式车身的双联动转向轮都绕同一中心点 O 转弯。转弯通道宽度 A 为 R 与 r 的差值, 即 A=R-r, 其中, R 为整车最外点在地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外圆周轨迹半径, r 为整车最内侧部位在地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内圆周轨迹半径。 为保证在转弯过程中牵引车 与半挂式车身的转弯中心重合, 可通过控制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角 与牵引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5 4/6 页 6 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角 联动来实现。 0034 一种联。
21、动转向关系的确定方法 : 为了避免转弯时出现车身尾部外摆现象, 可通过 控制 m n 来保证车身的前后运行轨迹一致, 其中 m 为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点 h 到半 径为 R 圆周的最小距离, n 为半挂式车身最后端中点 t 到半径为 R 圆周的最小距离。 0035 根据图8中的几何关系, 推导出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角与牵引车和 半挂式车身铰接角 之间的联动关系, 过程如下 : 0036 过转弯中心 O 做半挂式车身纵向中心线垂线, 可得 iOp , pOq ; 0037 由 m n, 可得 Oph Opt, 所以 hp pt, 0038 在 Opi 中, 有 Op ipcot, 在 。
22、Opq 中, 有 Op pqcot, 0039 由 ipcot pqcot, 0040 代入 ip hp-hi, hi hj/cos, hp (LL+LS+LF) /2, hj LE, 0041 pq pt-qt, pt (LL+LS+LF) /2, qt LS+LF, 0042 可得 (LL+LS+LF) /2-LE/coscot (LL+LS+LF) /2-LS+LFcot, 0043 整理可得 arccotcos(LL+LS+LF)-2LE/sin(LL-LS-LF)。 0044 但是此联动关系过于复杂, 工程上难以实现, 需要对其进行简化。 0045 由于在转弯过程中驾驶员较难观察到车。
23、辆外摆的情况, 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 并 且 GB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 中对车辆外摆值有所限制 (不得大 于 0.8 米) , 所以本发明通过控制车辆转弯过程中无外摆或者轻微内摆来提高行驶安全性, 这可以通过合理的联动关系 k 实现, 需要找到 与 之间的最小比值 k。 0046 利用导数求最值过程如下 : 0047 令 0048 f() / arccotcos(LL+LS+LF)-2LE/sin(LL-LS-LF)/ 0049 通过求出 fmin(), 0050 令 k fmin()。 0051 但是上述求解 k(fmin()) 过程较为复杂, 此处采用简化思。
24、想近似求出 k : 0052 根据 GB/T20070-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规定, 在转 弯状态下, 铰接角 应能达到 90 度, 但是由于本发明是应用于客运的半挂式结构, 不同于 普通货运半挂车, 此处参照一般铰接客车主副车水平转角的限值, 选取铰接角 上限值为 45 度。 0053 本发明利用在0, 45区间内选取若干个铰接角i(i0, 1, ., n) , 通过 arccotcos(LL+LS+LF)-2LE/sin(LL-LS-LF) 联动关系求出对应的 i, 令 ki i/i, 从中选取 k min(ki )。上述方法计算出的 k一定大于或者等于 fmi。
25、n(), 为 了保证在转弯过程中, 为 0, 45 区间内的任意值时, 车辆都无外摆, 令 其中 为安全系数,。 0054 简化后的线性联动关系k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本发明仅提供一种较为简 单的机械方式作为示范性说明, 如图 10 所示, 机械式联动转向机构主要由角度转换机构、 传递机构以及双摇杆机构组成。角度转换机构包括小齿轮 15 和大齿轮 16 : 小齿轮 15 和大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6 5/6 页 7 齿轮 16 安装在半挂式车身鹅颈部, 其中小齿轮 15 的中心线即为牵引销轴线, 小齿轮 15 和 大齿轮 16 半径比 r1/r2 / k, 小齿轮 15 。
26、上开有键槽 14, 转弯过程中, 通过牵引车鞍 座上机构与键槽配合, 带动小齿轮15转动, 转动角度即为, 从而带动大齿轮16转动, 转动 角度即为 ; 传递机构包括摇臂17、 连杆18和摇臂19 : 通过焊接在大齿轮16上的摇臂17、 连杆 18 以及焊接在转向板 20 上的摇臂 19 实现角度 的传递, 摇臂 17 与摇臂 19 等长 ; 摇 臂 19 带动转向板 20 绕固定点 A 转动 , 从而带动双摇杆机构 AA1A2A3和 AA4A5A6, 实现左右 车轮转动, 左右车轮转动角度1与2与的关系可以通过设计摇杆机构杆件长度实现, 在忽略轮胎侧偏角和侧向滑移的情况下, 理想的左右车轮转。
27、动角度可以保证转弯过程中车 轮为纯滚动状态。 0055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示范性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56 本方案基于 GB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 , 以车辆通道圆的 外圆半径 12.50 米作为车身最外点的转弯半径 R。本方案中, 主要尺寸参数如下 (单位 : 米) : 牵引车前悬长度 LC=1.00, 牵引车轴距 LD=3.50, 牵引销轴线到牵引车后轴的距离 (牵引座前 置距) LE=0.50, 牵引销轴线到半挂式车身第一轴的距离 (大轴距) LL=8.00, 半挂式车身第一 根轴到第二根轴的距离 (小轴距) LS=1.30, 半挂式车身后。
28、悬长度 LF=2.4, 整车宽度 W=2.50。 半挂式客车牵引车长度 5.50 米, 半挂式车身长度 13.20 米, 牵引销轴线到车头的垂直距离 4.00 米, 牵引销轴线到车尾的垂直距离 11.70 米, 客车总长度 15.70 米。 0057 根据图 8 中的几何关系, 计算出车身最内侧部位在地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内圆周 轨迹半径 r, 从而求出转弯通道宽度 A。 0058 采用如下公式近似求出 r 值 : 0059 0060 由于 LE值较小且转向中心到铰接点的距离较大, 故在推到上述公式时, 可将转向 中心到铰接点的距离近似等效为转向中心到牵引车后轴中点的距离。 0061 代入数据求。
29、出 r 值约为 7.36m。 0062 由 A=R-r, 得到 A 值约为 5.14m。 0063 由于客车市场中与本方案相似车型很少, 故此处选取一般 12 米公路客车作为参 考。一般 12 米公路客车 (宽 2.5 米, 轴距 6 米, 前悬 2.5 米, 后悬 3.5) 转弯通道宽度 A 为 5.80米左右。 本实施例的15.7米半挂式公路客车所需的转弯通道宽度相比普通12米公路 客车还减小了大约 0.70 米, 达到了减小转弯通道宽度的目的。 0064 本方案通过采用数值求最值方法找到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 角 与牵引车和半挂式车身铰接角 之间的最小比值 k, 将复杂的联动关系 。
30、arccotcos(LL+LS+LF)-2LE/sin(LL-LS-LF) 简化为线性关系 k, 过程如下 : 0065 在 0, 45 区间内每隔 1 度选取一个铰接角 , 即 i(i 0, 1, ., n) 为 0, 1、 244、 45 度, 由解析式 arccotcos(LL+LS+LF)-2LE/sin(LL-LS-LF) 求出 对应i(解得i=0、 0.402、 0.804、 1.207、 1.610、 2.014、 2.420、 2.827、 3.236、 3.646、 4.059、 4.474、 4.893、 5.314、 5.738、 6.166、 6.598、 7.034、。
31、 7.475、 7.920、 8.371、 8.827、 9.289、 9.758、 10.233、 10.715、 11.205、 11.702、 12.208、 12.723、 13.248、 13.782、 14.327、 14.883、 15.450、 16.030、 16.624、 17.231、 17.852、 18.489、 19.143、 19.813、 20.502、 21.210、 21.938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7 6/6 页 8 和 22.687 度 ), 令 ki i/i(i 0)(解得 ki =0.402、 0.402、 0.402、 0.4。
32、03、 0.403、 0.403、 0.404、 0.404、 0.405、 0.406、 0.407、 0.408、 0.409、 0.410、 0.411、 0.412、 0.414、 0.415、 0.417、 0.419、 0.420、 0.422、 0.424、 0.426、 0.429、 0.431、 0.433、 0.436、 0.439、 0.442、 0.445、 0.448、 0.451、 0.454、 0.458、 0.462、 0.466、 0.470、 0.474、 0.479、 0.483、 0.488、 0.493、 0.499、 0.504) , 从中选取 k 。
33、min(ki ) 0.402, 令选取安全 系数为 0.9, k 0.9k 0.362, 即半挂式车身第一桥轮轴中点偏转角 与牵引车和半 挂式车身铰接角 之间的联动关系为 0.362。 0066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发 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 并把在此说明的 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 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实施 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 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3786800 A 8 1/6 页 9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9 2/6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10 3/6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11 4/6 页 12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12 5/6 页 13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13 6/6 页 14 图 9 图 10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786800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