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提供一种氮肥增效剂,有效成份包括硝化抑制剂或脲酶抑制剂,属于一种或多种肥料与无特殊肥效组分的混合物。 肥料是发展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目前氮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如何提高利用率是摆在中国化肥业和农业的重要课题。提高氮肥利用率有很多措施,而使用氮肥增效剂是一项十分有效和先进的方法之一。氮肥增效剂有硝化抑制剂和转化酶抑制剂等类型,氮肥增效剂施入土壤后,可有效地抑制硝化作用的氮素的转化作用,延缓了氮素的分解和转化,减少氮素损失,增长了肥效,提高了利用率。
目前施用氮肥增效剂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现有的化工产品,如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转化酶抑制剂氢醌(脲酶抑制剂对苯二酚)等,直接与氮肥如碳铵或尿素混合后施入农田;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现有的氮肥生产工艺,将双氰胺或氢醌分别加入,制成添加双氰胺或氢醌的长效碳铵或长效尿素然后施入农田。
上述两种技术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都还存在一些缺点或不足之处,如第一种方法,抑制剂与氮肥直接混合法,由于抑制剂与氮肥的重量比悬殊,一般为1∶100-200,另外抑制剂和氮肥均为白色固体颗粒,故很难混合均匀,为达到预期效果,致使抑制剂用量加大,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污染农田的可能性。第二种方法制成添加抑制剂的长效氮肥,由于一部分抑制剂在氮肥生产工艺过程中的高温、高真空、蒸发被水汽带走而造成损失,同时长效氮肥中抑制剂的含量,因生产工艺和中间环节的制约,只能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满足农业上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因此缺少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发挥最佳效益。
本发明提供一种旨在避免长效氮肥生产中引起的抑制剂损失、减少抑制剂的用量,又可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需要,与氮肥以任意适宜比例随时混合施入农田的氮肥增效剂。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其发明目的:
在具有硝化抑制剂或脲酶抑制剂的氮肥增效剂中,增添进抑制剂载体;抑制剂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为1∶2-15;载体粒度0.05-2mm。
氮肥增效剂与氮肥混合配制成长效氮肥,为长效氮肥的第二代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下列优点:(1)与氢醌、尿素直接混拌相比,可使氢醌与尿素混合达到均匀,节省氢醌用量,氢醌与尿素直接混合,氢醌用量占尿素量1%以上,而采用尿素增效剂,氢醌的用量不足尿素量地0.5%;(2)与化工生产长效尿素相比,氮肥增效剂可根据农业不同要求,有针对性灵活使用,采取不同的氢醌比例,达到最佳效益;(3)氮肥增效剂生产工艺更简单,并且灵活,不受氮肥厂的制约,可单独建厂生产。
氮肥增效剂适用于各种土壤和作物,施用氮肥增效剂在同等尿素用量条件下可使作物增产10%以上,增加经济收入每亩20元;在等产量条件下可节省尿素用量20%,施用氮肥增效剂可减少施肥次数,甚至可以一次基肥深施,节省大量追肥用工。
氮肥增效剂在施用前与氮肥按适当比例(1∶50左右)混合均匀,施用时要以基施为主适当深施,采用侧下位施肥,与种子和幼苗相距5cm以上,避免氮肥接触,烧种烧苗。禁叶面喷施,忌表土撒施。用量配量要适当,用量一般比普通氮肥可节省20%,配量要根据作物生长季长短和需肥性缓急而定。
下面以实施例进一步叙述本发明技术特征:
一、选择粉煤灰作载体,粒度0.05-1mm,比重1.1,氢醌作为脲酶抑制剂,氢醌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1∶10;
二、以炉渣作载体,粒度1.8mm,比重1.5,氢醌为脲酶抑制剂,氢醌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1∶15;
三、以草碳或锰泥作载体,粒度0.5,比重1.2,氢醌与载体混合重量比1∶3;
四、以炉渣为载体,粒度1.8mm,比重1.5,双氰胺为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1∶3;
五、以锰泥作载体,粒度0.5mm,比重1.2,双氰胺为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1∶5;
六、以粉煤灰作载体,粒度0.05-1mm,比重1.1,双氰胺为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与载体的混合重量比1∶10。
四、五、六例适合碳铵。
氮肥增效剂的制作方法:
氢醌经振动筛后送入计量器,经计量后送入混合器;载体先经粉碎,过筛送入贮料罐备用,配料时经计量送入混合器。氢醌与载体在混合器中充分混合、附载,一部分氢醌附载于载体上,其余氢醌与载体均匀混合,然后再经计量、包装制成有载体的氮肥增效剂产品-尿素增效剂。按此方法,可以制作碳胺增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