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具用燃烧器.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5345152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8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510053627.4

申请日:

2005.03.09

公开号:

CN1670432A

公开日:

2005.09.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3D14/60; F23D14/20; F24C3/00

主分类号:

F23D14/60; F23D14/20; F24C3/00

申请人:

林内株式会社; 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发明人:

富浦英行; 谷秀辉; 猪股匡顺; 萧锦诚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4.03.11 JP 2004-6853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将燃烧器主体(31)构成为具有中空的基盘部(32)、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33)、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盘部的上侧的中空环状的头部(34)的燃烧器主体,在头部的外周侧与内周侧设置有外部火焰孔(35)、内部火焰孔(36),而且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37)而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可以防止因外部火焰孔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而减少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的二次空气。在头部(34)的外周设置有与外周侧火焰孔(35)相比位于下侧位置并且伸到外方的环状的庇护部(38)。通过庇护部(38)可防止因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波及到朝向空气通路(37)的空气的流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具有外部火焰孔和与外部火焰孔相比处于径 向内侧位置的内部火焰孔的炉具用的燃烧器;并具有燃烧器主体,该燃烧 器主体又具有连接于混合管的中空的基盘部、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 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 盘部的上侧并且将来自混合管的混合气经基盘部的内部空间和支柱部的 内部空间而进行供给的中空环状的头部;在头部的外周侧与内周侧分别 设置有外部火焰孔、内部火焰孔,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 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供给到从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 燃烧部分;其特征在于, 在头部的外周,设置有与外部火焰孔相比位于下侧并伸到外方的环 状的庇护部。
2: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具有外部火焰孔和与外部火焰孔相比处于径 向内侧位置的内部火焰孔的炉具用的燃烧器;并具有燃烧器主体,该燃烧 器主体又具有连接于混合管的中空的基盘部、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 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 盘部的上侧并且将来自混合管的混合气经基盘部的内部空间和支柱部的 内部空间而进行供给的中空环状的头部;在头部的外周侧设置外部火焰 孔,而且同时在由头部围成的空间配置筒状的第2头部,在该第2头部设 置内部火焰孔,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 构成的空气通路供给到从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其特 征在于, 在头部的外周,设置有与外部火焰孔相比位于下侧并伸到外方的环 状的庇护部。
3: 根据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 部的内周侧设置第2内部火焰孔。
4: 根据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 盘部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基盘部的下侧将二次空气供给到从在所述第2头 部设置的所述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的第2空气通路。
5: 根据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 2头部设置有比所述第2空气通路还向径向外方伸出的扩径部。
6: 根据权利要求第1至第5项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各空气通路的底面形成有延伸于所述基盘部的径向的凹 槽。
7: 根据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凹 槽形成到面向由所述头部围成的空间的所述基盘部的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第1至第5项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炉具用燃烧器,其特 征在于,在面向由所述头部围成的空间的所述基盘部的上面部分载放燃 烧器用液汁承接盘。

说明书


炉具用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外部火焰孔和与外部火焰孔相比处于径向内侧位置的内部火焰孔地炉具用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以前,在这种炉具用燃烧器上,将连接于混合管的燃烧主体形成为中空的环状,在燃烧主体上,设置外周侧的外部火焰孔和内周侧的内部火焰孔。然而,根据这种燃烧器,会产生煮沸溢出的汤汁通过燃烧器主体的内径部(由燃烧器主体围成的空间)而落到炉具主体内的问题。

    因此,众所周知,以往的炉具用燃烧器,是将燃烧器主体构成为具有连接于混合管的中空的基盘部、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盘部的上侧并且将来自混合管的混合气经基盘部的内部空间和支柱部的内部空间而进行供给的中空环状的头部的燃烧器主体;在头部的外周侧与内周侧分别设置有外部火焰孔、内部火焰孔(例如,参照特开昭55-33528号公报)。

    根据该燃烧器,可以用基盘部来承接落到由头部围成的空间的煮沸溢出的汤汁,从而防止了煮沸溢出的汤汁落到炉具猪体内的问题。另外,若设置基盘部,则不同于形成燃烧器主体呈环状时的情形,无法将二次空气从炉具主体内供给到由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但是,根据该燃烧器,则可以将二次空气从燃烧器主体的外方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

    另外,众所周知这样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即在前述的中空环状的头部只设置外部火焰孔,在由该头部围成的空间,配置与基盘部成一体或者分体的筒状的第2头部,在该第2头部设置内部火焰孔。而且,根据这种燃烧器,可以将二次空气从燃烧器主体的外方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

    然而,来自燃烧器主体的外方的空气,会因外部火焰孔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而容易流向外部火焰孔,这样供给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的二次空气则经常出现不足。另外,落到基盘部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虽然经空气通路而流出到外方,但是由于处于基盘部的外周侧位置的空气通路的外端部,受到来自外部火焰孔的热,煮沸溢出的汤汁则容易粘附着在空气通路的外端部。而且,由于粘附着的煮沸溢出的汤汁的渣滓无法轻易除去,从而因空气通路的外端部粘附着的渣滓而妨碍煮沸溢出的汤汁从空气通路排出,导致粘附的渣滓逐渐堆积在空气通路内。其结果,空气通路变窄,由此也将导致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的二次空气经常出现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以提供一种可以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而充分地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而且同时还能抑制煮沸溢出的汤汁粘附于空气通路的炉具用燃烧器作为其课题。

    为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是具有外部火焰孔和与外部火焰孔相比处于径向内侧位置的内部火焰孔的炉具用的燃烧器;并具有燃烧器主体,该燃烧器主体又具有连接于混合管的中空的基盘部、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盘部的上侧并且将来自混合管的混合气经基盘部的内部空间和支柱部的内部空间而进行供给的中空环状的头部;在头部的外周侧与内周侧分别设置有外部火焰孔、内部火焰孔,或者,在头部的外周侧设置外部火焰孔,而且同时在由头部围成的空间配置筒状的第2头部,在该第2头部设置内部火焰孔,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供给到从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其特征在于,在头部的外周设置有与外部火焰孔相比位于下侧并伸到外方的环状的庇护部。

    根据上述的构成,来自燃烧器主体的外方的空气,则通过庇护部而被分流成朝向外部火焰孔的流动和朝向空气通路的流动。而且,由于朝向空气通路的空气的流动形成在庇护部的下侧,因此,从庇护部开始,将不会受到上方的外部火焰孔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从而空气顺畅地流入空气通路。这样,二次空气经空气通路被充分地供给到从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

    另外,由于庇护部又作为隔热部件以阻止来自外部火焰孔的火焰的热波及到空气通路的外端部而作用,故而在空气通路的外端部不容易粘附有煮沸溢出的汤汁。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粘附渣滓的堆积所导致空气通路的狭窄,从而可以长期地将二次空气良好地供给到从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

    在此,在由头部围成的空间配置筒状的第2头部,并在该第2头部设置内部火焰孔的场合,也可以在头部的内周侧设置第2内部火焰孔。根据这样,火焰孔则被设置成为内外三层,可以增大最大火力,而且同时还可以实现热分布、热效率的提高。另外,这种场合,经各支柱部间的空气通路而被供给的二次空气,很有可能流到从第2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以至不能充分地对从在第2头部设置的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供给二次空气。为防止这一缺陷,可以在基盘部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基盘部的下侧将二次空气供给到从在第2头部设置的内部火焰孔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的第2空气通路。但是,这样的话,煮沸溢出的汤汁很有可能通过第2空气通路而落到炉具主体内。为此,在第2头部最好设置有比第2空气通路还向径向外方伸出的扩径部,通过该扩径部可以防止煮沸溢出的汤汁落至第2空气通路。

    另外,在各支柱部之间形成的各空气通路的底面,最好形成有延伸于基盘部的径向的凹槽。据此,落到基盘部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将顺着凹槽而顺利地排出到基盘部的外方。而且,即使产生有煮沸溢出的汤汁的粘附,因粘附着的渣滓所堆积的地方为凹槽,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因空气通路的狭窄所导致的二次空气的供给不足。另外,为了抑制粘附在空气通路的径向内端部处的渣滓的堆积,最好是将凹槽形成到面向由头部围成的空间的基盘部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在面向由头部围成的空间的基盘部的上面部分载放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据此,落到由头部围成的空间内的煮沸溢出的汤汁,则由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所承接,只要不从该液汁承接盘中溢出,煮沸溢出的汤汁就不会流入空气通路。所以,可以防止煮沸溢出的汤汁粘附到空气通路上,燃烧器主体的维修保养也变得简易。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平面图。

    图2表示以图1中II-II线切开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炉具实际组装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3(a)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3(b)表示以图3(a)中III-III线切开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4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5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6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7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8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2,1是炉具主体,2是覆盖炉具主体1上表面的面板。在面板2上开设有面向炉具主体1上所设置的燃烧器3的开口4。面板2通过铝等的金属制的厚板或者玻璃板形成。而且,在面板2的开口4的周边缘部装设有填料5,在填料5上载放伸出到开口4内的环状的液汁承接盘6、以及火撑子7。

    燃烧器3由经台架1a而固定在炉具主体1上的混合管30、以及连接于混合管30的燃烧器主体31构成。混合管30下游端朝向液汁承接盘6的内圆周空间,燃烧器主体31,在露出到液汁承接盘6的上方的状态下,被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混合管30的下游端。

    再参照图1,燃烧器主体31具有:与液汁承接盘6的内径相比为大直径的中空的圆盘状的基盘部32、以在圆周方向上存在间隔地立设在基盘部32的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33、以及经这些支柱部33被支撑在基盘部32的上侧的中空环状的头部34。在基盘部32的下面中央部,垂设有嵌合于混合管30下游端的筒状的流入口32a。燃烧器主体31在该流入口31处,被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混合管30的下游端。而且,来自混合管30的混合气(燃气与一次空气的混合气)经基盘部32的内部空间与支柱部33的内部空间而被供给于头部34的内部空间。

    头部34由下半部和上半部构成,其中下半部为基盘部32与支柱部33的一体成形,而上半部由装卸自如地载放在下半部上的燃烧器顶帽34a构成。在燃烧器顶帽34a的下表面,垂设有分别位于外圆周部和内圆周部位置的多个齿部。由此,在头部34设置外部火焰孔35、以及内部火焰孔,其中外部火焰孔35由燃烧器顶帽34a的外圆周部的各齿部间的间隙构成,而内部火焰孔36由燃烧器顶帽34a的内圆周部的各齿部间的间隙构成并且与外部火焰孔35相比处于径向内侧位置。而且,供给到头部34的内部空间的混合气是从外部火焰孔35和内部火焰孔36喷出。用于周围一处点火用的标的34b被用螺丝拧止在燃烧器顶帽34a上,与该标的34b相对向地设置有点火塞8。这样通过点火塞8与标的34b间的火花放电,而对来自外部火焰孔35的喷出混合气进行点火,并由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对来自内部火焰孔36的喷出混合气进行火焰移窜的点火。

    从燃烧器主体31的外方,对从外部火焰孔35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以下称作外部火焰孔35的燃烧部分)供给二次空气,。另外,从燃烧器主体31的外方并经由基盘部32和头部34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空隙构成的空气通路37,对从内部火焰孔36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以下称作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供给二次空气。

    在此,在头部34的外周形成有与外部火焰孔35相比位于下侧位置并且伸到外方的环状的庇护部38。由此,来自燃烧器主体31的外方的空气,通过庇护部38而被分流成如图2中箭头所示的朝向外部火焰孔35的流动和朝向空气通路37的流动。而且,由于朝向空气通路37的空气的流动形成在庇护部38的下侧,因此,从庇护部38开始,将不会受到上方的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从而空气顺畅地流入空气通路37。因此,二次空气经空气通路37被充分地供给到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二次空气的不足所引起的燃烧不良。

    另外,当从火撑子7上的烹饪容器流出煮沸溢出的汤汁时,煮沸溢出的汤汁有时会落到由头部34围成的空间(以下称作头部34的内径部)。该煮沸溢出的汤汁先由基盘部32承接,接着从基盘部32经空气通路37而排出到承接盘6。而且,为了使煮沸溢出的汤汁较容易地排出,将基盘部32的上面形成为朝向径向外方并向下方倾斜的凸面。

    然而,若没有庇护部38,位于基盘部32的外周侧位置的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则受到来自外部火焰孔的火焰的热的影响而成高温。由此,煮沸溢出的汤汁容易粘附于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因粘附着的煮沸溢出的汤汁的渣滓无法轻易除去,从而粘附着的渣滓残留在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而且,因空气通路的外端部粘附着的渣滓而妨碍煮沸溢出的汤汁从空气通路排出。其结果,煮沸溢出的汤汁若反复流出,则导致粘附的渣滓逐渐堆积在空气通路内,空气通路37变窄,由此也将导致供给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的二次空气出现不足。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存在有庇护部38,阻止了来自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的热波及到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故而在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不容易粘附有煮沸溢出的汤汁。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粘附渣滓的堆积所导致空气通路37的狭窄,从而可以长期地将二次空气供给于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

    另外,在庇护部38上形成有收留点火塞8用的周围一处的缺欠部38a,而且,还形成有邻接于缺欠部38a并供热电偶等的火焰检测元件(未图示)插通的透孔38b。

    另外,虽然也可考虑只在有空气通路37存在的部分形成庇护部。但是,这样的话,空气会因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所产生的气流的影响而从各庇护部间的间隙流向外部火焰孔35的燃烧部分,以至朝向空气通路37的空气的流入效率呈现不良。另外,因外部火焰孔35的火焰的热经空气通路37而波及到空气通路37的外端部,这样将不能有效防止煮沸溢出的汤汁的粘附。因此,庇护部38有必要形成为在头部34的大致整周上延伸的环状。

    图3为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在空气通路37的底面形成有延伸于基盘部32的径向的凹槽37a。据此,落到基盘部32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将顺着凹槽37a而顺利地排出到基盘部32的外方。而且,即使产生有煮沸溢出的汤汁的粘附,因粘附着的渣滓所堆积的地方为凹槽37a,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因空气通路37的狭窄所导致的二次空气的供给不足。

    另外,凹槽37a若以空气通路37的径向内端部作为终端的话,很有可能在流入凹槽37a之前,因为粘附在基盘部32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的渣滓而使得空气通路37的径向内端的开口面积变窄。为了抑制粘附在空气通路37的径向内端部处的渣滓的这种堆积,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凹槽37a不是以空气通路37的径向内端部作为终端,而是形成到面向着头部34的内径部的基盘部32的部分。

    图4为第3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使面向着头部34的内径部的基盘部32的上面部分凹陷,在该部分上,装卸自如地载放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39。由此,落到头部的内径部的煮沸溢出的汤汁,则由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39所承接,只要不从该液汁承接盘39中溢出,煮沸溢出的汤汁就不会流入空气通路37。所以,可以防止煮沸溢出的汤汁粘附到空气通路37上,燃烧器主体31的维修保养也变得简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装卸自如的燃烧器顶帽34a构成上半部,但也可以形成上半部与下半部成一体。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头部34的内周面设置内部火焰孔36,但也可以在头部34的上面的靠近内圆周缘的部分设置内部火焰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外部火焰孔35和内部火焰孔36设置于头部34,但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或图6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那样,在头部34的内径部配置筒状的第2头部34′,在头部34只设置外周侧的外部火焰孔35,在第2头部34′设置内部火焰孔36。另外,第2头部34′的上端以装卸自如的燃烧器顶帽34′a构成,而且,以垂设在该燃烧器顶帽34′a的下表面外周部的多个齿部间的间隙来形成内部火焰孔36。

    即使在这种燃烧器上,二次空气也是从燃烧器主体31的外方并经由基盘部32和头部34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空隙构成的空气通路37,而被供给到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而且,通过在头部34的外周设置与外部火焰孔35相比位于下侧位置并且伸到外方的环状的庇护部38,二次空气经空气通路37被充分地供给到内部火焰孔36的燃烧部分,而且同时抑制了煮沸溢出的汤汁向空气通路的外端部的粘附。

    在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第2头部34′以连通于基盘部32的内部空间的形式并与之一体地突设在基盘部32的上面中央部。由此,来自混合管30的混合气经基盘部32的内部空间和第2头部34′的内部空间而从内部火焰孔36喷出。另一方面,在第5实施方式中,虽将第2头部34′与之一体地突设在基盘部32的上面中央部,但将连接于第2头部34′下端的连通管部34′,则以贯通基盘部32并突出到其下方的形式与之一体地形成在基盘部32上。而且,将连通管部34′装卸自如地连接于不同于所述混合管30的另外的混合管30′。因此,第5实施方式中的燃烧器3则成为:对外部火焰孔35和内部火焰孔36分别供给来自各自混合管30、30′的混合气的主副燃烧器。这种场合,连接于混合管30的基盘部32的流入口32a设置在离开其下表面中央部的部分。

    另外,在成为主副燃烧器方式的场合下,也可以形成基盘部32成中空环状,使得与基盘部32呈分体形成的第2头部34′嵌合于基盘部32的内周。这种场合,使第2头部34′的上端的燃烧器顶帽34′a的外径大于基盘部32的内径,以使得落到燃烧器顶帽34′a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滴落到基盘部32上。

    另外,在配置第2头部34′,并在其上设置内部火焰孔36的场合下,如图7的第6实施方式所示,也可以在头部34的内周侧设置第2内部火焰孔36′。根据这样,火焰孔则被设置成为内外三层,可以增大最大火力,而且同时还可以实现热分布、热效率的提高。

    另外,这种场合,经各支柱部33、33间的空气通路37而被供给的二次空气,很有可能流到从第2内部火焰孔36′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以至不能充分地对从在第2头部34′设置的内部火焰孔36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供给二次空气。因此,在图8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基盘部32的中央部设置有:从基盘部32的下侧将二次空气供给到从在第2头部34′设置的内部火焰孔36喷出来的混合气的燃烧部分的第2空气通路37′。根据这样,确实可以防止从内部火焰孔36喷出来的混合气的二次空气的不足所导致的燃烧不良。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第2头部34′设置扩径部34′c,该扩径部34′c由在第2头部34′的上端的燃烧器顶帽34′a上形成的帽缘部所构成,并比第2空气通路37′还向径向外方伸出。由此,通过该扩径部34′c可以防止煮沸溢出的汤汁落至第2空气通路37′,从而不会有煮沸溢出的汤汁经第2空气通路37′而落到炉具主体1内。另外,也可以在燃烧器顶帽34′a上不形成帽缘部,而是增大燃烧器顶帽34′a的整体上的外形,以燃烧器顶帽34′a的整体来构成扩径部。

    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第2空气通路37′内,设置有连结基盘部32和第2头部34′的圆周方向多个位置的搭接部32b,将基盘部32和第2头部34′进行了一体化,但是,也可以除去搭接部32b,将基盘部32和第2头部34′予以分体化。

    另外,在第4至第7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空气通路37的底面形成有延伸于基盘部32的径向的凹槽37a,另外,也可以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那样,在面向着头部34的内径部的基盘部32的上面部分,装卸自如地载放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39。其中,液汁承接盘39形成为环状,以使得在其内周供第2头部34′插通。而且,使第2头部34′的上端的燃烧器顶帽34′a的外径大于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39的内径,以使得落到燃烧器头部34′a上的煮沸溢出的汤汁滴落到燃烧器用液汁承接盘39上。

    另外,在第4至第7实施方式中,虽未图示,但是,最好在头部34的内周侧的适当位置,例如在接近于标的34b的内周侧的部分,设置用于使火焰从外部火焰孔35移窜至内部火焰孔36的火焰移窜孔。

炉具用燃烧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炉具用燃烧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炉具用燃烧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炉具用燃烧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炉具用燃烧器.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炉具用燃烧器,将燃烧器主体(31)构成为具有中空的基盘部(32)、在圆周方向存在有间隔地立设于基盘部上面的多个中空的支柱部(33)、以及经这些支柱部被支撑在基盘部的上侧的中空环状的头部(34)的燃烧器主体,在头部的外周侧与内周侧设置有外部火焰孔(35)、内部火焰孔(36),而且将二次空气经由基盘部与头部间的各支柱部之间的间隙构成的空气通路(37)而供给到内部火焰孔的燃烧部分;可以防止因外部火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设备;燃烧方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