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清酸甲酯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乳清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乳清酸甲酯作为制备多肽化物系列的关键中间体,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了它
的制备方法,主要有费歇尔酯化法以及酰氯化法。其中费歇尔酯化法将乳清酸
和甲醇直接在氯化氢为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可逆反应,反应时间长,反应温度
高,收率低;而通过氯化亚砜酰氯化酯化法,过量的氯化亚砜需要在酯化反应
前蒸除,劳动强度大,原料消耗多,会产生较多污染,很难放大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乳清酸甲酯
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乳清酸甲酯的制备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乳清酸酰氯化中间物的制备:反应容器中加入乳清酸、甲苯和N,N-
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升温至80℃,滴加微过量的氯化亚砜,滴加完毕后,升温
至110℃回流反应8h,制得酰氯化中间物;
(2)乳清酸甲酯的制备:降温至60℃,向步骤(1)的反应体系中滴加甲
醇,滴加完毕后,升温至80℃回流反应2h,降温抽滤,制得乳清酸甲酯。
进一步地,步骤(1)中乳清酸和氯化亚砜的摩尔比为1:1.2~1:1.4,N,N-
二甲基甲酰胺为催化量。
进一步地,步骤(2)中甲醇和酰氯化中间物的摩尔比为5.6:1~6.5: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绿色清洁工艺生产技术,乳清酸为原料,甲苯
作为溶剂,加入微过量的氯化亚砜进行酰氯化制成酰氯中间物,减少了氯化亚
砜的用量,解决了过量氯化亚砜需要蒸除的操作劳动强度大和污染大等问题,
对经济环保清洁工艺生产技术,为批量生产乳清酸甲酯提供技术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
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1
在500mL四口烧瓶中投入乳清酸(78.0g,0.50mol)、甲苯(200g)、5滴
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升温至80℃。80℃开始滴加氯化亚砜(77.5g,0.65mol),
滴加时有盐酸气体冒出(注意盐酸气体干燥和回收),温度升到83℃时气泡变大,
继续滴加约1.5个小时滴加完毕。滴加完毕后,110℃升温回流反应8h,TLC确
认无原料残留,制得酰氯化中间物。
反应结束后,氮气保护下降温至60℃,在原反应体系中滴加过量甲醇
(90.0g,2.8mol),放热,滴加完毕后,80℃升温回流反应2h,TLC确认无酰
氯化中间物。反应结束后降温抽滤,并用无水甲醇洗涤,烘干得干品。用甲醇
重结晶、过滤、干燥,得乳清酸甲酯81.3g。整个反应的得率为95.6%。乳清酸
甲酯的图谱分析数据为:1HNMR(DMSO),δ(ppm):3.821(s,3H,CH3),6.025
(d,1H,Py-H),11.146(s,1H,OH),11.393(s,1H,OH)。
实施例2
在500mL四口烧瓶中投入乳清酸(78.0g,0.50mol)、甲苯(200g)、5滴
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升温至80℃。80℃开始滴加氯化亚砜(71.5g,0.60mol),
滴加时有盐酸气体冒出(注意盐酸气体干燥和回收),温度升到83℃时气泡变大,
继续滴加约1.5个小时滴加完毕。滴加完毕后,80℃升温回流反应8h,TLC确
认无原料残留,制得酰氯化中间物。
反应结束后,氮气保护下降温至60℃,在原反应体系中滴加过量甲醇
(90.0g,2.8mol),放热,滴加完毕后,80℃升温回流反应2h,TLC确认无酰
氯化中间物。反应结束后降温抽滤,并用无水甲醇洗涤,烘干得干品。用甲醇
重结晶、过滤、干燥,得乳清酸甲酯75.8g。整个反应的得率为89.2%。乳清酸
甲酯的图谱分析数据为:1HNMR(DMSO),δ(ppm):3.821(s,3H,CH3),6.025
(d,1H,Py-H),11.146(s,1H,OH),11.393(s,1H,OH)。
实施例3
在500mL四口烧瓶中投入乳清酸(78.0g,0.50mol)、甲苯(200g)、5滴
N,N-二甲基甲酰胺,搅拌升温至80℃。80℃开始滴加氯化亚砜(83.5g,0.70mol),
滴加时有盐酸气体冒出(注意盐酸气体干燥和回收),温度升到83℃时气泡变大,
继续滴加约1.5个小时滴加完毕。滴加完毕后,110℃升温回流反应8h,TLC确
认无原料残留,制得酰氯化中间物。
反应结束后,氮气保护下降温至60℃,在原反应体系中滴加过量甲醇
(90.0g,2.8mol),放热,滴加完毕后,80℃升温回流反应2h,TLC确认无酰
氯化中间物。反应结束后降温抽滤,并用无水甲醇洗涤,烘干得干品。用甲醇
重结晶、过滤、干燥,得乳清酸甲酯80.2g。整个反应的得率为94.4%。乳清酸
甲酯的图谱分析数据为:1HNMR(DMSO),δ(ppm):3.821(s,3H,CH3),6.025
(d,1H,Py-H),11.146(s,1H,OH),11.393(s,1H,OH)。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
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
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
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