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强化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
系统及其传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微型化、集成化的不断提高,单位容积内发热量急
剧增大,由此引发的“热阻”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电子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化不可避免的导致单位容积的发热量急剧增
加,以计算机CPU为例,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流密度已经达到
60~100W/cm2,而在半导体激光器中热流密度甚至达到103W/cm2数量级。另
一方面,电子器件工作的可靠性对温度十分敏感,器件温度在70~80℃水平上
每增加1℃,可靠性就会下降5%,较高的温度水平已日益成为制约电子器件
性能的瓶颈。因此,如何高效的散热对电子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研究开发
新型强化传热元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传统脉动热管传热装置,工质很难在脉动热管环路中形成稳定的单
向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蒸发区和冷凝区之间工质的交换效率,导致脉动热
管工作时传热性能不稳定且传热效率不够优异;此外,在低功率下,由于脉
动热管中气态、液态工质分布的随机性,使得蒸发区和冷凝区的工质循环很
难建立,导致脉动热管的启动输入功率较大,在低功率条件下应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传热效率高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包括直流电源7、由金属毛细管
3及串接在金属毛细管3上的离子牵引定向管4组成的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
路、充装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的工质;所述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分
为蒸发区、绝热区和冷凝区;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包括多个发射极6和集
电极5,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
射极6连接直流电源7的正极,集电极5连接直流电源7的负极。
所述工质呈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间隔分布于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
内。
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可分为一段或多段,并串接在蒸发区、绝热区和/
或冷凝区。
所述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电极采用薄璧管,薄璧管的内壁为光滑表面
或粗糙表面。
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设有绝缘垫圈8,其击穿电压大于10000V。
所述发射极6、集电极5的为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所述工质为电导率范围为10-12~10-16S/cm的传热介质。
所述工质为甲醇、乙醇、丙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者去离子水。
所述直流电源7的输出电压为100V~10000V。
上述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的传热方法:
步骤一: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为真空环境;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相互间隔分布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
步骤二:打开直流电源7,调节至所需电压值;
步骤三:离子牵引定向管4开始工作,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形成强
电场,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
子牵引定向管4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成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
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完成传热。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发明通过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外加直流高电压,产生强电场,对离子
牵引定向管4中的工质产生电流体动力,使其定向运动,从而推动整个中空
闭环脉动热管回路中工质的单向循环运动,不仅可大大提高工质在蒸发区和
冷凝区的交换效率,极大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效率和热稳定性,而且还可极
大降低脉动热管的启动输入功率,从而解除脉动热管在低功率应用的受限。
本发明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应用领域广,具有积极地技术效果和推广应
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离子牵引定向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离子牵引定向管内壁示意图,粗糙结构(电场强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包括直流
电源7、由金属毛细管3及串接在金属毛细管3上的离子牵引定向管4组成的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充装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的工质(正离子9、
分子10、负离子11);所述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分为蒸发区、绝热区和冷
凝区;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包括多个发射极6和集电极5,发射极6与集电
极5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射极6连接直流电源7
的正极,集电极5连接直流电源7的负极。
所述工质呈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间隔分布于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
内。
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可分为一段或多段,并串接在蒸发区、绝热区和/
或冷凝区。离子牵引定向管4与金属毛细管3的连接,可采用有机高分子粘
剂(聚醋酸乙烯胶粘剂)粘合。粘合后,离子牵引定向管4与金属毛细管3
之间相互绝缘,且密封性良好。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连接与
所述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电极采用薄璧管,薄璧管的内壁为光滑表面
或粗糙表面。
所述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设有绝缘垫圈8(硅胶垫圈),其击穿电压
大于10000V。其粘结与离子牵引定向管4和金属毛细管3的粘合方式相同。
所述发射极6、集电极5的为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所述工质为电导率范围为10-12~10-16S/cm的传热介质,如甲醇、乙醇、丙
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者去离子水。
所述直流电源7的输出电压为100V~10000V。
上述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的传热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
现:
步骤一: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为真空环境;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相互间隔分布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
步骤二:打开直流电源7,调节至所需电压值;
步骤三:离子牵引定向管4开始工作,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形成强
电场,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
子牵引定向管4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成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
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完成传热。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
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
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