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5340410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5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56725.0

申请日:

2015.10.13

公开号:

CN105300149A

公开日:

2016.02.0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F28D 15/04申请公布日:2016020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15/04申请日:20151013|||公开

IPC分类号:

F28D15/04

主分类号:

F28D15/04

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发明人:

万珍平; 林庆宏; 陆龙生; 汤勇

地址:

510640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代理人:

罗观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包括直流电源、离子牵引定向管、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离子牵引定向管包括多个发射极和集电极,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射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集电极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气态工质和工质液态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子牵引定向管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和工质液态,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成气态工质和工质液态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完成传热。本系统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应用领域广,具有积极地技术效果和推广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电源
(7)、由金属毛细管(3)及串接在金属毛细管(3)上的离子牵引定向管(4)
组成的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充装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的工质;所
述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分为蒸发区、绝热区和冷凝区;
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包括多个发射极(6)和集电极(5),发射极
(6)与集电极(5)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射极(6)
连接直流电源(7)的正极,集电极(5)连接直流电源(7)的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工质呈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间隔分布于中空闭环脉动热
管回路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可分为一段或多段,并串接在蒸发区、绝热区
和/或冷凝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
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电极采用薄璧管,薄璧
管的内壁为光滑表面或粗糙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设有绝缘垫圈(8),其击穿电压大于10000V。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发射极(6)、集电极(5)的为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工质为电导率范围为10-12~10-16S/cm的传热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工质为甲醇、乙醇、丙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者去离子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直流电源(7)的输出电压为100V~10000V。
10.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的
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为真空环境;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相互间隔分布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
步骤二:打开直流电源(7),调节至所需电压值;
步骤三:离子牵引定向管(4)开始工作,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
间形成强电场,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
动力拖动,沿离子牵引定向管(4)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
(2)和液态工质(1),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
成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
完成传热。

说明书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强化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
系统及其传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微型化、集成化的不断提高,单位容积内发热量急
剧增大,由此引发的“热阻”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子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电子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化不可避免的导致单位容积的发热量急剧增
加,以计算机CPU为例,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流密度已经达到
60~100W/cm2,而在半导体激光器中热流密度甚至达到103W/cm2数量级。另
一方面,电子器件工作的可靠性对温度十分敏感,器件温度在70~80℃水平上
每增加1℃,可靠性就会下降5%,较高的温度水平已日益成为制约电子器件
性能的瓶颈。因此,如何高效的散热对电子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研究开发
新型强化传热元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传统脉动热管传热装置,工质很难在脉动热管环路中形成稳定的单
向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蒸发区和冷凝区之间工质的交换效率,导致脉动热
管工作时传热性能不稳定且传热效率不够优异;此外,在低功率下,由于脉
动热管中气态、液态工质分布的随机性,使得蒸发区和冷凝区的工质循环很
难建立,导致脉动热管的启动输入功率较大,在低功率条件下应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传热效率高的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包括直流电源7、由金属毛细管
3及串接在金属毛细管3上的离子牵引定向管4组成的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
路、充装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的工质;所述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分
为蒸发区、绝热区和冷凝区;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包括多个发射极6和集
电极5,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
射极6连接直流电源7的正极,集电极5连接直流电源7的负极。

所述工质呈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间隔分布于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
内。

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可分为一段或多段,并串接在蒸发区、绝热区和/
或冷凝区。

所述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电极采用薄璧管,薄璧管的内壁为光滑表面
或粗糙表面。

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设有绝缘垫圈8,其击穿电压大于10000V。

所述发射极6、集电极5的为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所述工质为电导率范围为10-12~10-16S/cm的传热介质。

所述工质为甲醇、乙醇、丙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者去离子水。

所述直流电源7的输出电压为100V~10000V。

上述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的传热方法:

步骤一: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为真空环境;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相互间隔分布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

步骤二:打开直流电源7,调节至所需电压值;

步骤三:离子牵引定向管4开始工作,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形成强
电场,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
子牵引定向管4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成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
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完成传热。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发明通过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外加直流高电压,产生强电场,对离子
牵引定向管4中的工质产生电流体动力,使其定向运动,从而推动整个中空
闭环脉动热管回路中工质的单向循环运动,不仅可大大提高工质在蒸发区和
冷凝区的交换效率,极大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效率和热稳定性,而且还可极
大降低脉动热管的启动输入功率,从而解除脉动热管在低功率应用的受限。

本发明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应用领域广,具有积极地技术效果和推广应
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离子牵引定向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离子牵引定向管内壁示意图,粗糙结构(电场强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3所示。本发明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包括直流
电源7、由金属毛细管3及串接在金属毛细管3上的离子牵引定向管4组成的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充装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的工质(正离子9、
分子10、负离子11);所述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分为蒸发区、绝热区和冷
凝区;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包括多个发射极6和集电极5,发射极6与集电
极5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射极6连接直流电源7
的正极,集电极5连接直流电源7的负极。

所述工质呈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间隔分布于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
内。

所述离子牵引定向管4可分为一段或多段,并串接在蒸发区、绝热区和/
或冷凝区。离子牵引定向管4与金属毛细管3的连接,可采用有机高分子粘
剂(聚醋酸乙烯胶粘剂)粘合。粘合后,离子牵引定向管4与金属毛细管3
之间相互绝缘,且密封性良好。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连接与

所述发射极6和集电极5的电极采用薄璧管,薄璧管的内壁为光滑表面
或粗糙表面。

所述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设有绝缘垫圈8(硅胶垫圈),其击穿电压
大于10000V。其粘结与离子牵引定向管4和金属毛细管3的粘合方式相同。

所述发射极6、集电极5的为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所述工质为电导率范围为10-12~10-16S/cm的传热介质,如甲醇、乙醇、丙
酮、制冷剂FC-72、氟利昂或者去离子水。

所述直流电源7的输出电压为100V~10000V。

上述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的传热方法,可通过如下步骤实
现:

步骤一: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为真空环境;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相互间隔分布在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

步骤二:打开直流电源7,调节至所需电压值;

步骤三:离子牵引定向管4开始工作,发射极6与集电极5之间形成强
电场,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
子牵引定向管4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在
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内作单向循环流动;从而完成气态工质2和液态工质1
在蒸发区与冷凝区之间不断流动、交换,完成传热。

如上所述,便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
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
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向循环流动的脉动热管传热系统及其传热方法,包括直流电源、离子牵引定向管、中空闭环脉动热管回路、离子牵引定向管包括多个发射极和集电极,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交错依次排列并以密封绝缘的方式连接;发射极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集电极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发射极与集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气态工质和工质液态在强电场作用下,受电流体动力拖动,沿离子牵引定向管的轴向方向作定向移动,并推动气态工质和工质液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