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加油的柴油发电机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加油的柴油发电机
组。
背景技术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
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
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柴油发电机是以柴油等
为燃料,以柴油机为原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动力机械。
现有的柴油发电机组不具备自动加油的功能,在柴油使用完后就会停止发
电,无法持续的正常工作,且容易损坏柴油发电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加油的柴油发电机组,该柴
油发电机组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柴油发电机进行加油,使柴油发电机可持续的工
作,且避免因油量不足损坏柴油发电机。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加油的柴油发电机组包括柴油发电机、储油桶和控制装置,所
述柴油发电机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和所述储油桶通过输油管相连接,所述输油
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油箱设有油位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油位传感器信
号来自动调节所述电磁阀的开度。
优选地,所述输油管的输入端设有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油箱内设有过滤膜,所述输油管的输出端位于所述过滤膜的
上方。
优选地,所述油箱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油箱的出油口位于所述斜面的高部,
所述斜面的底部设有排污阀。
优选地,所述过滤膜为高分子微滤膜。
优选地,所述柴油发电机的底端设有减振垫块。
优选地,所述输油管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输油管。
优选地,所述柴油发电机设有消烟装置。
优选地,所述消烟装置包括消烟腔体,所述消烟腔体的内表面装有吸附材
料,所述消烟腔体的外表面缠绕有冷却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柴油发电机组包括柴
油发电机、储油桶和控制装置,所述柴油发电机包括油箱,所述油箱和所述储
油桶通过输油管相连接,所述输油管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油箱设有油位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油位传感器信号来自动调节所述电磁阀的开度。油位传感器
可自动检测油箱中油位,当油位过低时,控制装置根据油位传感器的信号打开
电磁阀,实现对油箱的自动加油,当油位达到较高位置时,控制装置根据油位
传感器的信号关闭电磁阀,从而实现对柴油发电机的自动加油,本发明的柴油
发电机组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柴油发电机进行加油,使柴油发电机可持续的工作,
且避免因油量不足而造成柴油发电机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柴油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示如下:1-储油桶、2-柴油发电机、3-油箱、4-输油管、5-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中的柴油发电机组包括柴油发电机2、储油桶1和控制装置,所述
柴油发电机2包括油箱3,所述油箱3和所述储油桶1通过输油管4相连接,所
述输油管4上设有电磁阀,所述油箱3设有油位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油
位传感器信号来自动调节所述电磁阀的开度。油位传感器可自动检测油箱3中
油位,当油位过低时,控制装置根据油位传感器的信号打开电磁阀,实现对油
箱3的自动加油,当油位达到较高位置时,控制装置根据油位传感器的信号关
闭电磁阀,实现对油箱3的停止加油,从而实现对柴油发电机2的自动加油,
本实施例的柴油发电机组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柴油发电机2进行加油,使柴油发
电机2可持续的工作,且避免因油量不足而造成柴油发电机2损坏。
所述输油管4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输油管,所述输油管4的输入端设
有过滤网,所述油箱3内设有过滤膜5,所述过滤膜5为高分子微滤膜,所述输
油管4的输出端位于所述过滤膜5的上方。聚四氟乙烯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耐化学、不粘性和耐候性,过滤网可实现对柴油的初次过滤,使进入输油管4
中的柴油干净,无杂质,避免杂质对发电机系统的损害,油箱3中设有过滤膜5,
实现对柴油的再次过滤,进一步过滤出杂质。
所述油箱3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油箱3的出油口位于所述斜面的高部,所
述斜面的底部设有排污阀。柴油中可能存在水汽,过滤网和过滤膜5无法将水
汽排除,由于水比柴油的密度大,会沉淀在柴油的下方,将油箱3的底面设置
成一斜面,水不会进入油箱3的出油口,而是流入斜面的底部,定期打开排污
阀将水汽排出油箱3外。
所述柴油发电机2的底端设有减振垫块,所述柴油发电机2设有消烟装置,
所述消烟装置包括消烟腔体,所述消烟腔体的内表面装有吸附材料,所述消烟
腔体的外表面缠绕有冷却水管。减震垫块可实现对柴油发电机2减震作用,柴
油发电机2排出的烟气进入消烟腔体内,烟气所含有的有害物质被吸附材料吸
附,在于同时,缠绕于消烟腔体外表面的冷却水管对烟气实施冷气,从而降低
烟气的温度。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结构特征以及施
工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法,即不意味着本
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
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
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