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5329812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157296.9

申请日:

2012.05.17

公开号:

CN103420940A

公开日:

2013.12.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295/073申请日:20120517|||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95/073; C07D275/04; C07D417/12; C07D307/85; C07D241/04; C07D401/12; C07D319/18; C07D307/79; C07D333/70; A61K31/5377; A61K31/496; A61P25/24

主分类号:

C07D295/073

申请人: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发明人:

李建其; 郑永勇; 张晓培; 周斌; 王佳静; 马志龙; 黄雷

地址:

200040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32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42

代理人:

罗大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为具有如式(V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本发明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的抗抑郁作用,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传统抗抑郁药物及单一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广的适应症及较小的毒副作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其特征在于,为具有如式(V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

其中:
Ar1代表: 
Ar2代表: 
Ar2代表的 在Z环或苯环上除R4,R5,R6占据的位置外,与式(VIII)中哌嗪环相连;
R1,R2,R3分别代表氢、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卤素、三氟甲基或氰基;
R4,R5,R6分别代表氢、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卤素、酰胺基或氰基;
X代表C,N,O;
Y代表H,CH3;
Z代表含C、S、N、O的五元或六元饱和环、五元或六元不饱和环;
m=0,1,2;n=0,1,2。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1-C3的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或异丙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C1-C3的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或异丙氧基。

4.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VIII-1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2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3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4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5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6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7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基-丙胺、
VIII-8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9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10N-(4-(2,3-二甲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1N-(2-氯苯)基-哌嗪)基-3-(4-(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2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13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4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15N-(4-(1-萘基)-哌嗪)基-3-(4-氯苯)基-3-(3-甲基哌嗪)基-丙胺、
VIII-16N-(4-(2-甲基喹啉-8)基-哌嗪)基-3-(4-甲苯)基-3-(3-甲基吡咯)基-丙胺、
VIII-17N-(4-(7-氯-(2,3-二氢苯并[b][1,4]二噁烷)基-哌嗪)基-3-(4-甲氧基苯)基-3-哌嗪基-丙胺、 
VIII-18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吗啉基-丙胺或
VIII-19N-(4-(2-氰基苯并噻吩-5)基-哌嗪)基-3-(4-氰基苯)基-3-吡咯基-丙胺;
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可药用的盐。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盐为盐酸盐、硫酸、甲磺酸盐或草酸盐。

6.  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在制备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7.  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和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说明书

说明书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以及该衍生物作为多靶点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当今危害人类身心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严重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是危害人类健康缩短寿命的第二大病症。
目前,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明确疗效的药物基本作用于神经末梢突触部位,通过调节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其病因学的生化研究表明抑郁症主要与中枢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和γ-氨基丁酸(GABA)等5种神经递质相关。
抗抑郁药可以分为早期的非选择性抗抑郁药和新型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两大类。非选择性抗抑郁药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有(1)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Fluoxet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2)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抑制剂(NRIs),如瑞波西汀(Reboxitine)。(3)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再摄取抑制剂(NDRIs),如米氮平(Mirtazapine)。(4)5-HT和NA双重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和度洛西汀(Duloxetine)。(5)5-HT再吸收促进剂,如噻奈普汀(Tianeptine)等。
尽管已有不少抗抑郁症药用于临床,但某些药物因其反应率低,并有潜在的副作用,仍有相当的病人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有的需求助于电惊厥治疗。因此,抗抑郁药的开 发仍是新药研究的热点,许多制药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更好的治疗药物。
SSRIs和SNRIs的副作用概况与更早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比严重程度更低,但仍然存在一些其它的不良副作用,诸如口干、嗜睡、食欲刺激和一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因此,通过寻找作用于新靶点或多重作用靶点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开发比现有市售药物的抗抑郁作用更佳、起效更快且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抑郁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为弥补上述缺陷,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并同时作用于5-HT受体亚型的策略,被认为是能够使起效时间缩短的有效方法。研究较多的是SSRIs/5-HT1A受体双重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Guo ZR,Acta Pharm Sin.,2009,44:209-218)。其中5-HT再摄取抑制/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维拉唑酮(Vilazodone)已于2011年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成人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
鉴于维拉唑酮的成功开发上市,对于SSRIs/5-HT1A受体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抗忧郁新药研发的热点和重要方向。
本发明旨在通过靶向药物设计及合成手段获取一系列化合物,以发现结构新颖的SSRIs/5-HT1A受体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化合物,进行化合物体内外试验,得到高效低毒的抗忧郁活性分子,以开发理想的抗忧郁新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公开一类具有5-HT再摄取/5-HT1A受体双重活性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起效慢、疗效低、副作用大、安全性差等缺陷,以满足人们治疗抑郁症的需要;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公开上述衍生物作为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为具有如式(VII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

其中:
Ar1代表:
Ar2代表:
Ar2代表的在Z环或苯环上除R4,R5,R6占据的位置外,与式(VIII)中哌嗪环相连;
R1,R2,R3分别代表氢、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卤素、三氟甲基或氰基;
R4,R5,R6分别代表氢、C1-C3的烷基、C1-C3的烷氧基、卤素、酰胺基或氰基;
X代表C,N,O;
Y代表H,CH3;
Z代表含C、S、N、O的五元或六元饱和环、五元或六元不饱和环;
m=0,1,2;n=0,1,2;
优选的,所述的C1-C3的烷基为甲基、乙基、丙基或异丙基;
优选的,所述C1-C3的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或异丙氧基;
优选的化合物包括:
VIII-1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2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3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4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5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6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7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基-丙胺、
VIII-8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9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10N-(4-(2,3-二甲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1N-(2-氯苯)基-哌嗪)基-3-(4-(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2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13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
VIII-14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
VIII-15N-(4-(1-萘基)-哌嗪)基-3-(4-氯苯)基-3-(3-甲基哌嗪)基-丙胺、
VIII-16N-(4-(2-甲基喹啉-8)基-哌嗪)基-3-(4-甲苯)基-3-(3-甲基吡咯)基-丙胺、
VIII-17N-(4-(7-氯-(2,3-二氢苯并[b][1,4]二噁烷)基-哌嗪)基-3-(4-甲氧基苯)基-3-哌嗪基-丙胺、
VIII-18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吗啉基-丙胺、
VIII-19N-(4-(2-氰基苯并噻吩-5)基-哌嗪)基-3-(4-氰基苯)基-3-吡咯基-丙胺;
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可药用的盐;
所述的盐优选为盐酸盐、硫酸、甲磺酸盐或草酸盐;
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式见表1.
表1目标化合物结构: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采用如下的合成通法制备:
芳环化合物(I)与3-氯丙酰氯在AlCl3催化下经F-C反应制得相应的氯代芳烷基酮(II),中间体(II)与相应的哌嗪化合物(III)经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IV,中间体IV 也可通过相应的芳酮(V)、哌嗪化合物(III)和多聚甲醛经Mannich反应制备,中间体IV经NaBH4还原反应制得化合物(VI),中间体VI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后,加入化合物(VII)制得最终产物(VIII):

其中:Ar1,Ar2,X,Y,m,n同上所述;
上述过程中:
a:AlCl3,CH2Cl2;或AlCl3,70℃;
b:EtOH回流;或EtN(i-Pr)2,CH3CN;
c:多聚甲醛,盐酸,体积浓度为95%的乙醇;
d:NaBH4,CH3OH;
e:(1)TsCl,N(Et)3;(2)VII,K2CO3。
上述芳环化合物(I)、哌嗪化合物(III)、芳酮(V)及环烷胺化合物(VII)可通过商购及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行制备。
本发明涉及所述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对5-HT再摄取/5-HT1A受体具有双重活性,可用于制备新型抗抑郁症药物。
本发明的衍生物可以组合物的形式通过口服、注射等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患者,其日剂量为5-30mg/kg体重(口服)或1-10mg/kg体重(注射);
所述组合物包括治疗有效量的上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所述及的载体是指药学领域常规的载体,例如:稀释剂、赋形剂如水等;粘合剂如纤维素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填充剂如淀粉等;崩裂剂如碳酸钙、碳酸氢钠;另外,还可以在组合物中加入其他辅助剂如香味剂和甜味剂。
用于口服时,可将其制备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粉剂或胶囊等;用于注射时,可将其制备成注射液。
优选的,所述组合物中,所述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0.1~99.9%;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衍生物的抗抑郁作用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传统抗抑郁药物及单一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更广的适应症及较小的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通法一:
氯代芳烷基酮(II)的制备
方法A:
芳环化合物(I)(0.2mol)溶于CH2Cl2(200mL),冰浴下分批加入AlCl3(0.24mol),并保持内温0-5℃搅拌30min。控制内温<5℃下,滴加相应的3-氯丙酰氯(0.22mol)的CH2Cl2(100mL)溶液,滴加完毕后,升至室温反应3h,TLC显示(乙酸乙酯:石油醚=1:15)反应完全。反应液倒入60mL冰水中并不断搅拌,分液,有机层饱和食盐水(50mL)洗涤,有机层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无水乙醇(50mL)打浆洗得纯品氯代芳烷基酮(II),收率70-90%。
方法B:
芳环化合物(I)(0.2mol)中加入AlCl3(0.2mol),加热到70℃,搅拌下滴加3-氯丙酰氯(0.2mol),滴加完毕后,70℃反应8h,TLC显示(乙酸乙酯:石油醚=1:15)反应完全。冷至室温,加入二氯甲烷(100mL)后倾倒入50mL冰水中并不断搅拌,分液,有机层饱和食盐水(50mL)洗涤一次,有机层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无水乙醇(50mL)打浆洗得纯品氯代芳烷基酮(II),收率80-90%。
通法二:
芳烷酮哌嗪中间体(IV)的制备
方法A:
氯代芳烷基酮(II)(0.1mol)和哌嗪化合物(III)(0.1mol)溶于乙腈(100mL)中,加入二异丙基乙胺(0.2mol),室温反应12h,TLC(二氯甲烷:甲醇=20:1)显示原料(II)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加入二氯甲烷(100mL)和饱和食盐水(40mL)搅拌20min后分液,有机层经重量浓度为5%稀盐酸溶液(30mL)洗涤后分液,有机层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30mL),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得中间体(IV),收率60-85%(以中间体II计)。
方法B:
芳烷基酮化合物(V)(0.1mol)、相应的哌嗪化合物(III)(0.11mol)和多聚甲醛(0.13mol)溶于95%乙醇(20mL),再加入重量浓度为36%的浓盐酸(0.2mL),回流反应5h,TLC(二氯甲烷:甲醇=20:1)显示原料(V)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加入二氯甲烷(100mL)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40mL)搅拌20min后分液,有机层经重量浓度为5%稀盐酸溶液(30mL)洗涤后分液,有机层经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30mL),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得中间体(IV),收率70-90%(以中间体V计)。
通法三:
芳烷醇哌嗪中间体(VI)的制备
芳烷酮哌嗪中间体(IV)(0.05mol)溶于甲醇(50mL)中,室温条件下分批加入硼氢化钠(0.05mol),保持室温搅拌反应3h,TLC(二氯甲烷:甲醇=15:1)显示原料(IV)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加入二氯甲烷(60mL)和饱和食盐水(30mL)搅拌20min后分液,有机层用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20mL),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得中间体(VI),收率80-95%。
通法四:
芳烷环烷胺哌嗪化合物(VIII)的制备
芳烷醇哌嗪中间体(VI)(0.03mol)溶于乙腈(50mL),室温条件下加入二异丙基乙胺(0.066mol),搅拌下加入对甲基苯磺酰氯(0.033mol),室温反应12h,TLC(二氯甲烷:甲醇=5:1)显示原料(VII)反应完全。加入环烷胺化合物(VII)(0.03mol)和碳酸钾(0.09mol)回流反应8h,TLC(二氯甲烷:甲醇=5:1)显示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加入二氯甲烷(60mL)和饱和食盐水(20mL)搅拌20min后分液,有机层经重量浓度为1%稀盐酸溶液(20mL)洗涤后分液,有机层用无水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10mL),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得目标产物(VIII)的盐酸盐,收率10-60%。
实施例1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1)盐酸盐的制备
1,2-二氯苯(0.1mol)中加入AlCl3(0.1mol),加热到70℃,搅拌下滴加3-氯丙酰氯(0.11mol),按通法一方法B操作,得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20.5g(白色固体),收率86.9%(按1,2-二氯苯计)。MS(m/z):236.1[M+1]+。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0.013mol)、4-(2,3-二氯苯)-哌嗪(0.013mol)、二异丙 基乙胺(0.032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得白色固体产物5.0g,收率91.4%。MS(m/z):430.09[M+1]+。
上述产物(11.2mmol)、硼氢化钠(11.2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制得白色固体4.9g,收率97.6%。MS(m/z):432.01[M+1]+。
上述产物(1.7mmol)、二异丙基乙胺(3.57mmol)、甲磺酰氯(1.87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吗啉(3.4mmol)、碳酸钾(3.4mmol),得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1)盐酸盐(白色固体)0.45g,收率49.3%。Mp=233.7-238.9℃,MS(m/z):504.1[M+1]+。
1H-NMR(DMSO-d6):δ2.73-2.81(m,2H,-CHCH2CH2N-),2.94-3.02(m,4H,-CHCH2CH2N-,-NCH2CH2O-),3.19-3.21(m,4H,-NCH2CH2O-,-NCH2CH2N-),3.40-3.54(m,6H,-NCH2CH2N-),3.76-4.08(s,4H,-OCH2CH2N-),4.86(s,1H,-CHCH2CH2N-),7.13-7.23(s,1H,Ar-H),7.33-7.38(m,2H,Ar-H),7.64-7.77(m,2H,Ar-H),8.01(s,1H,Ar-H),11.70(br,1H,HCl),12.59(br,1H,HCl)。
实施例2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2)盐酸盐的制备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醇(3.69mmol)、(17mmol)、二异丙基乙胺(35.7mmol)、甲磺酰氯(18.7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烷(34mmol)、碳酸钾(34mmol),得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2)盐酸盐(白色固体)0.2g,收率10.09%。Mp=256.6-256.9℃,MS(m/z):488.0[M+1]+。
1H-NMR(DMSO-d6):δ1.82-2.02(m,4H,-NCH2CH2CH2CH2N-),2.63-3.15(m,8H,-NCH2CH2CH2CH2N-,-CHCH2CH2N-,-CHCH2CH2N-),3.45-3.79(m,8H,-NCH2CH2N-),4.61(s,1H,-CHCH2CH2N-),7.19-7.20(s,1H,Ar-H),7.33-7.37(m,2H,Ar-H), 7.71-7.82(m,2H,Ar-H),8.01(s,1H,Ar-H),11.46(br,1H,HCl),12.18(br,1H,HCl)。
实施例3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3)盐酸盐的制备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0.013mol)、4-(3-苯并噻唑基)-哌嗪(16.9mmol)、二异丙基乙胺(25.4m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得白色固体产物5.0g,收率91.4%。MS(m/z):420.19[M+1]+。
上述产物(11.2mmol)、硼氢化钠(11.2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制得白色固体4.26g,收率90.3%。MS(m/z):422.09[M+1]+。
上述产物(2.4mmol)、二异丙基乙胺(4.9mmol)、甲磺酰氯(2.6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7.2mmol)、碳酸钾(4.8mmol),得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3)盐酸盐(白色固体)0.8g,收率61.54%。Mp=228.4-230.1℃,MS(m/z):475.15[M+1]+。
1H-NMR(DMSO-d6):δ1.92-1.94(m,4H,-NCH2CH2CH2CH2N-),2.75(m,2H,-CHCH2CH2N-),2.97-3.26(m,6H,-NCH2CH2CH2CH2N-,-CHCH2CH2N-),3.41(m,8H,-NCH2CH2N-),4.51(s,1H,-CHCH2CH2N-),7.46-7.50(t,J=8Hz,1H,Ar-H),7.58-7.62(t,J=8Hz,1H,Ar-H),7.70-7.72(d,1H,J=8Hz,Ar-H),7.82-7.84(d,1H,J=8Hz,Ar-H),8.05(s,1H,Ar-H),8.10-8.13(d,1H,J=8Hz,Ar-H),10.72(b r,1H,HCl),11.68(br,1H,HCl)。
实施例4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4)盐酸盐的制备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2.6mmol)、二异丙基乙胺(2.88mmol)、甲磺酰氯(2.86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 加吗啉(7.8mmol)、碳酸钾(5.2mmol),得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4)盐酸盐(白色固体)0.8g,收率54.80%。Mp=165.7-165.9℃,MS(m/z):491.13[M+1]+。
1H-NMR(DMSO-d6-D2O):δ2.73-2.78(m,2H,-CHCH2CH2N-),2.97-3.45(m,6H,-CHCH2CH2N-,-OCH2CH2N-),3.84-4.02(m,10H,-NCH2CH2N-,-OCH2CH2N-),4.51-4.53(s,1H,-CHCH2CH2N-),7.43-7.47(t,J=8Hz,1H,Ar-H),7.54-7.65(m,2H,Ar-H),7.73-7.77(d,1H,J=12Hz,Ar-H),7.91(s,1H,Ar-H),7.99-8.06(m,2H,Ar-H)。
实施例5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5)盐酸盐的制备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醇(1.7mmol)、二异丙基乙胺(3.4mmol)、甲磺酰氯(1.8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8.5mmol)、碳酸钾(5.1mmol),得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5)盐酸盐(白色固体)0.61g,收率62.63%。Mp=183.6-183.9℃,MS(m/z):502.11[M+1]+。
1H NMR (DMSO-d6-D2O):δ1.42-1.83(m,6H,-NCH2CH2CH2CH2CH2N-),2.62-2.65(m,2H,-CHCH2CH2N-),3.16-3.36(m,6H,-NCH2CH2CH2CH2CH2N,-CHCH2CH2N-),3.59(s,8H,,-NCH2CH2N-),4.44-4.46(s,1H,-CHCH2CH2N-),7.13-7.18(m,1H,Ar-H),7.27-7.35(m,2H,Ar-H),7.55-7.58(d,J=8Hz,1H,Ar-H),7.73-7.75(d,J=8Hz,1H,Ar-H),7.86-7.87(s,1H,Ar-H)。
实施例6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6)盐酸盐的制备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2.2mmol)、二异丙基 乙胺(2.4mmol)、甲磺酰氯(2.4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11.0mmol)、碳酸钾(4.4mmol),得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6)盐酸盐(白色固体)0.9g,收率73.17%。Mp=259.2-259.8℃,MS(m/z):489.18[M+1]+。
1H-NMR(DMSO-d6-D2O):δ2.52-2.57(m,6H,-NCH2CH2CH2CH2CH2N-),2.63-2.69(m,2H,-CHCH2CH2N-),2.71-3.55(m,6H,-CHCH2CH2N-,-NCH2CH2CH2CH2CH2N-),4.00(m,8H,-NCH2CH2N-),4.48-4.50(m,1H,-CHCH2CH2N-),7.43-7.48(t,J=8Hz,1H,Ar-H),7.54-7.60(t,J=8Hz,2H,Ar-H),7.75-7.77(d,1H,J=8Hz,Ar-H),7.87(s,1H,Ar-H),8.02-8.07(t,J=8Hz,2H,Ar-H)。
实施例7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基-丙胺(VIII-7)盐酸盐的制备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1.75mmol)、二异丙基乙胺(3.50mmol)、甲磺酰氯(1.93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3-甲基哌啶(5.25mmol)、碳酸钾(3.5mmol),得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基-丙胺(VIII-7)盐酸盐(白色固体)0.44g,收率44.0%。Mp=249.8-252.2℃,MS(m/z):503.118[M+1]+。
1H-NMR(DMSO-d6-D2O):δ1.01-1.03(d,J=8Hz,2H,-CHCH3),2.65-1.95(m,5H,-NCH2CH2CH2CHCH2N-),2.59-2.68(m,2H,-CHCH2CH2N-),2.76-3.55(m,6H,-CHCH2CH2N-,-NCH2CH2CH2CH2CH2N-),4.02(m,8H,-NCH2CH2N-),4.48(m,1H,-CHCH2CH2N-),7.44-7.48(t,J=8Hz,1H,Ar-H),7.56-7.60(t,J=8Hz,2H,Ar-H),7.74-7.76(d,1H,J=8Hz,Ar-H),7.86(s,1H,Ar-H),8.02-8.07(t,J=8Hz,2H,Ar-H)。
实施例8
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8)草酸盐的制备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8.5mmol)、4-(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8.5mmol)、二异丙基乙胺(12.7m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得白色固体产物,上述产物(4.5mmol)、硼氢化钠(4.5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制得白色固体1.6g,两步收率41.3%。MS(m/z):401[M+1]+。
上述产物(0.619mmol)、二异丙基乙胺(1.548mmol)、对甲苯磺酰氯(1.857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吗啉(3.096mmol)、碳酸钾(1.24mmol),得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8)草酸盐(白色固体)0.112g,收率29.9%。Mp=223.3-223.8℃,MS(m/z):517.18[M+1]+。
1H-NMR(DMSO-d6-d2o):δ1.99(s,2H,-CHCH2CH2N-),2.37(s,4H,-CHCH2CH2N-,-OCH2CH2N-),3.14-3.17(m,2H,-OCH2CH2N-,-NCH2CH2N-),3.37-3.45(s,7H,-NCH2CH2N-),3.58(s,4H,-OCH2CH2N-),7.22-7.36(m,3H,Ar-H),7.44(s,1H,Ar-H),7.53-7.55(d,J=8Hz,1H,Ar-H),7.59(s,1H,Ar-H),7.67(m,2H,Ar-H,-NH2),8.09(s,1H,Ar-H)。
实施例9
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9)盐酸盐的制备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0.003mol)、4-(2-甲氧基苯)-哌嗪(0.003mol)、二异丙基乙胺(0.009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上述产物(11.2mmol)、硼氢化钠(11.2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得白色固体产物1.15g,两步总收率89.15%。MS(m/z):393.14[M+1]+。
上述产物(0.76mmol)、二异丙基乙胺(1.9mmol)、甲磺酰氯(0.836mmol)溶于乙 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吗啉(2.28mmol)、碳酸钾(1.52mmol),得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9)盐酸盐(白色固体)2.03g,收率50.5%。Mp=233.8-233.9℃,MS(m/z):464.18[M+1]+。
1H-NMR(DMSO-d6):δ2.76(s,2H,-CHCH2CH2N-),3.04-3.12(m,6H,-CHCH2CH2N-,-NCH2CH2O-),3.45-3.52(m,7H,-NCH2CH2N-),3.78(s,1H,--NCH2CH2N-),3.78(s,4H,-OCH2CH2N-),3.85(s,1H,-OCH3),4.00(s,2H,-OCH3),4.69(s,1H,-CHCH2CH2N-),6.70-7.10(s,4H,Ar-H),7.66-7.68(d,J=8Hz,2H,Ar-H),7.78-7.80(d,J=8Hz,2H,Ar-H),8.00(s,1H,Ar-H),11.32(br,1H,HCl),12.43(br,1H,HCl)。
实施例10
N-(4-(2,3-二甲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0)盐酸盐的制备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0.0046mol)、4-(2,3-二甲基苯)-哌嗪(0.0046mol)、二异丙基乙胺(0.0092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上述产物(0.0046mmol)、硼氢化钠(0.0046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得白色固体产物1.5g,两步总收率76.14%。MS(m/z):393.0[M+1]+。
上述产物(0.76mmol)、二异丙基乙胺(1.9mmol)、甲磺酰氯(0.836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2.28mmol)、碳酸钾(1.52mmol),得N-(4-(2,3-二甲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0)盐酸盐(白色固体)0.145g,收率35.71%。Mp=190.1-190.4℃,MS(m/z):460.229[M+1]+。
1H-NMR(DMSO-d6-D2O):δ1.77-1.81(m,4H,-CHCH2CH2N-,-NCH2CH2CH2CH2CH2N-),2.13(s,3H,Ar-CH3),2.20(s,3H,Ar-CH3),2.69-2.78(m,4H,-NCH2CH2CH2CH2CH2N-),3.04-3.17(m,6H,-NCH2CH2CH2CH2CH2N-,-CHCH2CH2N-),3.50-3.66(s,8H,-NCH2CH2N-),4.57-4.60(s,J=12Hz,1H,-CHCH2CH2N-), 6.88-6.93(dd,J1=8Hz,J2=12Hz,2H,Ar-H),7.04-7.08(t,J=8Hz,1H,Ar-H),7.65-7.67(d,J=8Hz,1H,Ar-H),7.78-7.80(d,J=8Hz,1H,Ar-H),7.97(s,1H,Ar-H),11.35(br,1H,HCl),11.53(br,1H,HCl)。
实施例11
N-(2-氯苯)基-哌嗪)基-3-(4-(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1)盐酸盐的制备
3-氯-1-(3,4-二氯苯基)-丙酮(0.021mol)、4-(2-氯苯)-哌嗪(0.021mol)、二异丙基乙胺(0.031mol)溶于乙腈(100mL),按通法二方法B作,得白色固体产物,上述产物(21mmol)、硼氢化钠(21mmol)在四氢呋喃(50mL)中,按通法三操作,制得白色固体6.5g,两步收率71.0%。MS(m/z):399.08[M+1]+。
上述产物(1.7mmol)、二异丙基乙胺(0.92mmol)、甲磺酰氯(1.013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2.76mmol)、碳酸钾(1.84mmol),得N-(2-氯苯)基-哌嗪)基-3-(4-(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1)盐酸盐(白色固体)0.375g,收率75.91%。Mp=181.2-181.6℃,MS(m/z):466.158[M+1]+。
1H-NMR(DMSO-d6-d2o):δ1.17(m,4H,-CHCH2CH2N-,-NCH2CH2CH2CH2CH2N-),2.68-2.84(m,4H,-NCH2CH2CH2CH2CH2N-),3.01-3.15(m,6H,-NCH2CH2CH2CH2CH2N-,-CHCH2CH2N-),3.67(s,8H,-NCH2CH2N-),4.57-4.61(s,J=16Hz,1H,-CHCH2CH2N-),6.86-6.88(d,J=8Hz,1H,Ar-H),7.02-7.03(s,1H,Ar-H),7.23-7.27(t,J=8Hz,1H,Ar-H),7.64-7.66(d,J=8Hz,1H,Ar-H),7.75-7.79(d,J=8Hz,1H,Ar-H),7.93-7.96(s,1H,Ar-H),11.42(br,1H,HCl),11.60(br,1H,HCl)。
实施例12
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2)草酸盐的制备
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0.826mmol)、二异丙基乙胺(2.478mmol)、对甲苯磺酰氯(2.478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4.128mmol)、碳酸钾(2.478mmol),得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2)草酸盐(白色固体)0.185g,收率39.2%。Mp=254.7-256.0℃,MS(m/z):501.183[M+1]+。
1H-NMR(DMSO-d6-D2O:δ1.80-2.07(m,4H,-CHCH2CH2N-,-NCH2CH2CH2CH2N-),2.70-2.75(m,2H,-NCH2CH2CH2CH2N-),3.05-3.19(m,6H,-CHCH2CH2N-,-NCH2CH2CH2CH2N-),3.61(s,8H,-NCH2CH2N-),4.50-4.52(d,1H,-CHCH2CH2N),7.20-7.26(m,2H,Ar-H),7.45(s,1H,Ar-H),7.53-7.57(d,J=12Hz,1H,Ar-H),7.70(s,1H,Ar-H),7.76-7.79(d,J=12Hz,1H,Ar-H),8.01-8.02(m,1H,Ar-H),8.12(m,2H,Ar-H,-NH2)。
实施例13
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3)盐酸盐的制备
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0.695mmol)、二异丙基乙胺(1.46mmol)、甲磺酰氯(0.765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2.085mmol)、碳酸钾(1.47mmol),得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13)盐酸盐(白色固体)0.3g,收率81.08%。Mp=197.0-197.1℃,MS(m/z):462.216[M+1]+。
1H-NMR(DMSO-d6-D2O):δ1.56-1.81(s,6H,-CHCH2CH2N-,-NCH2(CH2)3CH2N-),2.62-2.77(m,2H,-NCH2(CH2)3CH2N-),3.01-3.34(m,6H,-CHCH2CH2N-,-NCH2(CH2)3CH2N-),3.50(m,8H,-NCH2CH2N-),3.77(s,3H,-OCH3),3.63-3.66(s,J=12Hz,1H,-CHCH2CH2N-),6.88-7.04(m,4H,Ar-H),7.68-7.70(d,J=8Hz,1H, Ar-H),7.79-7.81(d,J=8Hz,1H,Ar-H),8.01(s,1H,Ar-H),11.31(br,1H,HCl),11.50(br,1H,HCl)。
实施例14
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4)盐酸盐的制备
N-(4-(3-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0.695mmol)、二异丙基乙胺(1.46mmol)、甲磺酰氯(0.765mmol)溶于乙腈(6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2.085mmol)、碳酸钾(1.47mmol),得N-(4-(2-甲氧基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4)盐酸盐(白色固体)0.08g,收率22.2%。Mp=203.2-250.0℃,MS(m/z):448.193[M+1]+。
1H-NMR(DMSO-d6-D2O):δ1.76-2.09(m,4H,-NCH2(CH2)2CH2N-),2.72-2.75(m,2H,-CHCH2CH2N-),2.91-3.21(m,6H,-CHCH2CH2N-,-NCH2(CH2)2CH2N-),3.70(m,8H,-NCH2CH2N-),3.80(s,3H,-OCH3),4.51-4.54(d,J=12Hz,1H,-CHCH2CH2N-),6.88-7.05(m,4H,Ar-H),7.69-7.72(d,J=12Hz,1H,Ar-H),7.79-7.82(d,J=12Hz,1H,Ar-H),8.04(s,1H,Ar-H),11.39(br,1H,HCl),12.18(br,1H,HCl)。
实施例15
N-(4-(1-萘基)-哌嗪)基-3-(4-氯苯)基-3-(3-甲基哌嗪)基-丙胺(VIII-15)甲磺酸盐的制备
N-(4-(1-萘基)-哌嗪)基-3-(4-氯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2.3mmol)、二异丙基乙胺(5.1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2.6mmol)溶于乙腈(5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入3-甲基哌嗪(2.3mmol)、碳酸钾(4.6mmol),后成甲磺酸盐,得N-(4-(1-萘基)-哌嗪)基-3-(4-氯苯)基-3-(3-甲基哌嗪)基-丙胺(VIII-15)甲磺酸盐(白色固体)0.33g,收率30.0%。Mp=183-185℃,MS(m/z):463[M+H]+。元素分析:C29H39ClN4O3S(理论值%:C 62.29,H 7.03,N 10.02;实验值%C 62.68,H 7.12,N 10.38)。
实施例16
N-(4-(2-甲基喹啉-8)基-哌嗪)基-3-(4-甲苯)基-3-(3-甲基吡咯)基-丙胺(VIII-16)硫酸盐的制备
N-(4-(2-甲基喹啉-8)基-哌嗪)基-3-(4-甲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3.8mmol)、二异丙基乙胺(8.3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4.2mmol)溶于乙腈(5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入3-甲基吡咯(3.8mmol)、碳酸钾(7.6mmol),后成硫酸盐,得N-(4-(2-甲基喹啉-8)基-哌嗪)基-3-(4-甲苯)基-3-(3-甲基吡咯)基-丙胺(VIII-16)硫酸盐(白色固体)1.01g,收率60.2%。Mp=186-188℃,MS(m/z):443[M+H]+。元素分析:C29H40N4O4S(理论值%:C 64.42,H 7.46,N 10.36;实验值%C 64.68,H 7.33,N 10.31)。
实施例17
N-(4-(7-氯-(2,3-二氢苯并[b][1,4]二噁烷)基-哌嗪)基-3-(4-甲氧基苯)基-3-哌嗪基-丙胺(VIII-17)硫酸盐的制备
N-(4-(7-氯-(2,3-二氢苯并[b][1,4]二噁烷)基-哌嗪)基-3-(4-甲氧基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5.1mmol)、二异丙基乙胺(11.2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5.6mmol)溶于乙腈(5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入哌嗪(5.1mmol)、碳酸钾(15.3mmol),后成硫酸盐,得N-(4-(7-氯-(2,3-二氢苯并[b][1,4]二噁烷)基-哌嗪)基-3-(4-甲氧基苯)基-3-哌嗪基-丙胺(VIII-17)硫酸盐(白色固体)10.74g,收率36.8%。Mp=195-198℃,MS(m/z):487[M+H]+。元素分析:C26H37ClN4O7S(理论值%:C 53.37,H 6.37,N 9.58;实验值%C 53.49,H 6.30,N 9.43)。
实施例18
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18)盐酸盐的制备
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6.4mmol)、二异丙基乙胺(14.1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7.0mmol)溶于乙腈(50mL),按通法四操 作反应后再加入吗啉(6.4mmol)、碳酸钾(12.8mmol),得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18)盐酸盐(白色固体)1.84g,收率58.0%。Mp=186-188℃,MS(m/z):474[M+H]+.元素分析:C26H32Cl2F3N3O2(理论值%:C 57.15,H 5.90,N 7.69;实验值%C 57.39,H 5.68,N 7.46)。
实施例19
N-(4-(2-氰基苯并噻吩-5)基-哌嗪)基-3-(4-氰基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9)盐酸盐的制备
N-(4-(2-氰基苯并噻吩-5)基-哌嗪)基-3-(4-氰基苯)基-3-羟基-丙胺盐酸盐(5.1mmol)、二异丙基乙胺(11.3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5.7mmol)溶于乙腈(50mL),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入吡咯(5.1mmol)、碳酸钾(10.3mmol),得N-(4-(2-氰基苯并噻吩-5)基-哌嗪)基-3-(4-氰基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19)盐酸盐(白色固体)0.56g,收率25.5%。Mp=187-189℃,MS(m/z):456[M+H]+。元素分析:C27H31Cl2N5S(理论值%:C 61.36,H 5.91,N 13.25,实验值%C 61.62,H 5.79,N 12.99)。
实施例20
化合物抗抑郁症作用
一、化合物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及5-HT1A结合实验:
采用细胞单克隆技术和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的方法对靶点明确新化合物进行体外筛选研究,该方法可客观、准确和快捷地作出相应的生物活性评价。采用(Biochem Phearmacol2008,75(9):1835-1847和Eur J Pharmacol,2007,576(1-3):43-54)报道的研究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筛选。同时以有效的5-HT再摄取/5-HT1A双重活性的Vilazodone作为阳性对照品,对所发明化合物进行5-HT再摄取/5-HT1A受体结合实验。方法如下:
1.5-HT转运体(hSERT)稳定细胞株的建立
以pcDNA3.0-hSERT载体质粒转染HEK 293细胞。转染48小时后,添加G418选择性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3周后通过连续稀释呈现G418抗性的细胞,获得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再用含G418的培养液扩增培养,通过5-HT再摄取实验验证5-HT转运体在单克隆细胞上的表达,最终获得能稳定表达5-HT转运体蛋白的稳定细胞株。
2.5-HT再摄取试验
待测化合物、Vilazodone(阳性药)分别用DMSO溶解至0.01mol/L,然后用去离子水稀释至100umol/L。取待测化合物(或阳性药物)50ul,细胞430ul加到反应试管中,经30℃水浴孵育10min后,再加入放射性[3H]-5-HT 20ul,使待测化合物(或阳性药物)终浓度均为10umol/L。经30℃水浴孵育10min后,即刻移至冰浴终止其反应。在BRANDEL 24孔细胞样品收集器上,经GF/B玻璃纤维滤纸快速抽滤,并用冰冷的淋洗缓冲液(50mM Tris,5mM EDTA,pH 7.4)3次洗涤,滤纸烘干后,置于0.5ml离心管中,加入500μl脂溶性闪烁液,由MicroBeta液闪计数仪测定放射强度。实验分为:总再摄取管(空白对照),非特异再摄取管(10umol/L阳性药),样品再摄取管(10umol/L待测化合物)。每个浓度测定两复管,进行三次独立实验。
按以下公式计算各化合物的再摄取抑制百分率:再摄取抑制率(I%)=(总再摄取管cpm-样品再摄取管cpm)/(总再摄取管cpm-非特异再摄取管cpm)×100%。
3.5-HT1A受体结合实验
5-HT1A细胞转染:本实验用含有5-HT1A受体蛋白基因的质粒载体转染CHO细胞,使用磷酸钙转染法,并从转染后的细胞中,通过含G418的培养液培养,以及挑选细胞单克隆和放射性培基结合实验,最终获得能稳定表达5-HT1A受体蛋白的稳定细胞株。进行细胞培养,将细胞1000rpm离心5min后弃培液,收细胞,保存于-20℃冰箱内备用。实验时用Tris-HCl反应缓冲液(pH 7.7)重悬。
5-HT1A受体竞争结合实验:
将待测化合物、阳性对照Vilazodone,以及放射性同位素配基[3H]8-OH-DPAT各10μL及80μL受体蛋白加入反应试管中,使受试化合物及阳性药物终浓度均为10μmol/L,37℃水浴孵育15min后,即刻移至冰浴终止其反应;在Millipore细胞样品收集器上,经过GF/C玻璃纤维滤纸快速抽滤,并用洗脱液(50mM Tris-HCl,pH 7.7)3mL X3次,用微波炉8~9min烘干,将滤纸移入0.5mL离心管中,加入500μL脂溶性闪烁液。避光静置30min以上,Beckman LS-6500型多功能液体闪烁计数仪计数测定放射性强度。
按以下公式计算各化合物对同位素配基结合的抑制率百分率:抑制率(I%)=(总结合管cpm—化合物cpm)/(总结合管cpm—非特异结合管cpm)×100%。
化合物每次实验做两复管,进行两次单独实验。
4.结果
本申请发明化合物,5-HT再摄取抑制作用及5-HT1A结合实验测定结果见表2。
表2化合物对5-HT再摄取抑制/5-HT1A结合实验
  化合物  5-HT(抑制率/%)  5-HT1A(抑制率/%)  VIII-1  81.34  98.16  VIII-2  98.63  98.56  VIII-3  97.92  98.89  VIII-4  73.71  98.93  VIII-5  92.89  98.51  VIII-6  81.34  99.18  VIII-7  75.31  99.03  VIII-8  86.85  70.91  VIII-9  73.35  98.46
  VIII-10  94.49  100.14  VIII-11  90.76  98.63  VIII-12  91.69  73.75  VIII-13  68.91  99.31  VIII-14  81.34  98.16  VIII-15  92.23  99.88  VIII-16  99.29  100.15  VIII-17  64.20  100.53  VIII-18  84.74  98.91  VIII-19  90.35  100.75  Vilazodone  100.0  100.0
由实验结果可见: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VIII-2、VIII-3、VIII-5、VIII-10、VIII-11、VIII-15、VIII-16和VIII-19对5-HT再摄取和5-HT1A具有双重活性,其作用强度与维拉唑酮(Vilazodone)相当。
二、化合物体内抗抑郁结果
采用“获得性绝望实验”中的小鼠尾悬挂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以文拉法辛作为阳性对照药,对具有5-HT再摄取和5-HT1A具有双重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内抗抑郁作用的初步研究。
实验方法:
ICR种小鼠156只,雄性,按体重均衡随机分为13组:空白对照组,文拉法辛组(20.0mg·kg-1),化合物受试组(20.0mg·kg-1),按10ml·kg-1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1h,将小鼠尾部距末端约2cm处用医用胶布固定,使小鼠倒挂在悬尾箱内,其头部离箱底约5cm。小鼠悬挂2min后,立刻开始观察,观察持续4min, 累计此4min内小鼠的不动时间(小鼠在空中停止挣扎,或仅有细小的肢体运动)。改善率利用公式计算得到:

结果见表3:
表3化合物单次口服给药对小鼠尾悬挂试验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P<0.05,有极显著差异
在小鼠尾悬挂实验中,化合物VIII-2、VIII-5、VIII-10、VIII-11、VIII-15、VIII-16、VIII-19均能明显缩短小鼠悬尾不动的时间,在20mg/kg剂量下VIII-2、VIII-5等7个化合物所产生的药效与阳性药文拉法辛在等剂量时的药效(35.97±15.21s)相似,与空白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说明上述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体内抗抑郁活性,药效与文拉法辛相似。
三、化合物体内5-羟色胺酸实验
通过小鼠增强5-羟色胺酸(DL-5-HTP)作用实验可确定化合物在动物体内是否具有5-HT再摄取抑制作用。选择代表化合物VIII-2进行实验。
(1)原理
以DL-5-HTP作为5-HT的前体物,MAOs抑制剂帕西林可抑制MAO的酶促降解反应。在小鼠,可观察到特征性症状—甩头行为。
(2)实验方法
VIII-2分为3个剂量组(30、15、7.5mg/kg),0.2ml/10g腹腔注射,30分钟后皮下注射帕西林75mg/kg,90min后静脉注射DL-5-HTP。15min后观察小鼠的甩头反应。
(3)结果
30、15和7.5mg/kg的VIII-2明显增强了5-HTP的作用,在小鼠表现为明显的甩头反应,且此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说明VIII-2的确可以抑制体内5-HT的再摄取(与体外结果一致)。
表5.VIII-2对小鼠增强5-羟色胺酸(DL-5-HTP)作用

空白vs VIII-230mg/kg:P<0.01
空白vs VIII-215mg/kg:P<0.01
空白vs VIII-27.5mg/kg:P<0.05
四、习得性无助实验(Learned helplessness)
1.原理
此模型是一种抑郁症动物模型,当动物置于一种不可逃避的厌恶刺激环境时,会产生一种绝望行为,表现为对刺激不再逃避,并干扰了以后的适应性反应。此时动物脑内儿茶酚胺水平降低,被公认是一种抑郁状态,抗抑郁药可以对抗这种状态。习得性无助模型对亚长期(3-7d)使用的各种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单胺再摄取抑制剂和非典型性抗抑郁药均敏感。
2.实验方法
将动物分组,第一天进行不可逃避的电休克即制作前休克动物。前休克动物接受0.8mAx15s的足部电刺激,每分钟一次,共60次。对照组大鼠只放入箱内而不进行电刺激,时间相同。
第二天开始给药。给药组分为阳性药组(文拉法辛:30mg/kg)、VIII-2:20、10、5mg/kg,连续给药一周。最后一次给药后24h,进行条件回避实验。测定指标是回避成功次数和逃避的潜伏期。
3.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动物在一周后的条件回避实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回避成功次数很高;模型组的动物在不可逃避的电休克刺激后,产生明显的绝望行为,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回避成功次数大幅度降低;文拉法辛和3个剂量的VIII-2均明显缩短了逃避潜伏期,回避成功次数显著增多。说明VIII-2可对抗此种抑郁状态。
表7VIII-2对小鼠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影响(n=10)

*P<0.05,**P<0.01 treatment vs model
五、急性毒性试验:采用张均田主编的《现代药理实验方法》报道的方法,初步筛选,经用Bliss法统计,化合物VIII-2、VIII-5和VIII-10小鼠单次灌服的LD50分别为1200mg/kg、950mg/kg和980mg/kg。
六、化合物VIII-2、VIII-5和VIII-10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菌种:鼠沙门氏菌组氨酸营养缺陷突变株TA97,TA98,TA100和TA102。
试验方法:采用Maron DM et al:(1983)Mutay Res.113,173-216文献报道的方法;
结果:实验包括-S9和+S9两个部分,在无S9测试系统中TA98和加S9测试系统中 TA975000μg/皿有抑菌作用。其它剂量对所有菌株均无抑菌作用,生长背景良好。所有测试剂量无论在无S9或加S9实验系统中,VIII-2、VIII-5和VIII-10均未引起任何菌落回变数明显增加,Ames试验阴性。
实施例21
口服片剂,处方: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与蔗糖、玉米淀粉混合,加水湿润,搅拌均匀,干燥,粉碎过筛,加入硬脂酸钙,混合均匀,压片。每片重200mg,活性成分含量为10mg。实施
实施例51
注射制剂,处方:
实施例1-19的化合物20mg
注射用水80mg
制备方法:将活性成分溶解与注射用水,混合均匀,过滤,将所获得的溶液在无菌条件下分装与安瓿瓶中,每瓶10mg,活性成分含量为2mg/瓶。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094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2.04 CN 103420940 A *CN103420940A* (21)申请号 201210157296.9 (22)申请日 2012.05.17 C07D 295/073(2006.01) C07D 275/04(2006.01) C07D 417/12(2006.01) C07D 307/85(2006.01) C07D 241/04(2006.01) C07D 401/12(2006.01) C07D 319/18(2006.01) C07D 307/79(2006.01) C07D 333/70(2。

2、006.01) A61K 31/5377(2006.01) A61K 31/496(2006.01) A61P 25/24(2006.01) (71)申请人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地址 200040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 1320 号 (72)发明人 李建其 郑永勇 张晓培 周斌 王佳静 马志龙 黄雷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金盛协力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31242 代理人 罗大忱 (54) 发明名称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 药的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 为具有如式 (VII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

3、 本发明的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的抗抑郁作用, 比目前临 床上使用的传统抗抑郁药物及单一作用机理的抗 抑郁药, 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更广的适应症及较 小的毒副作用 ;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20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0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0940 A CN 103420940 A *CN103420940A* 1/2 页 2 1.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其特征在于, 为具有如式 (VIII) 所示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 的盐 : 其中 : Ar1代表 : Ar2代表 : Ar2。

4、代表的 在 Z 环或苯环上除 R4,R5,R6占据的位置外, 与式 (VIII) 中哌嗪 环相连 ; R1,R2,R3分别代表氢、 C1 C3的烷基、 C1 C3的烷氧基、 卤素、 三氟甲基或氰基 ; R4,R5,R6分别代表氢、 C1 C3的烷基、 C1 C3的烷氧基、 卤素、 酰胺基或氰基 ; X 代表 C, N, O ; Y 代表 H, CH3; Z 代表含 C、 S、 N、 O 的五元或六元饱和环、 五元或六元不饱和环 ; m=0,1,2 ; n=0,1,2。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 C1 C3的烷基 为甲基、 乙基、 丙基或异丙基。。

5、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 C1 C3的烷氧基 为甲氧基、 乙氧基、 丙氧基或异丙氧基。 4.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VIII-1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2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VIII-3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VIII-4N-(4-(3- 苯并噻。

6、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5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6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7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3- 甲基哌啶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20940 A 2 2/2 页 3 基 - 丙胺、 VIII-8N-(5-(2- 乙酰基 - 苯并呋喃 )。

7、 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 基 - 丙胺、 VIII-9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10N-(4-(2,3- 二甲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11N-(2- 氯苯 ) 基 - 哌嗪) 基 -3-(4-(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12N-(5-(2- 乙酰基 - 苯并呋喃 ) 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 基 - 丙胺、 。

8、VIII-13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14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VIII-15N-(4-(1- 萘基 )- 哌嗪 ) 基 -3-(4- 氯苯 ) 基 -3-(3- 甲基哌嗪 ) 基 - 丙胺、 VIII-16N-(4-(2- 甲基喹啉 -8) 基 - 哌嗪 ) 基 -3-(4- 甲苯 ) 基 -3-(3- 甲基吡咯 ) 基 - 丙胺、 VIII-17N-(4-(7- 氯 -(2,3- 二氢苯并 b1,4 二噁烷 。

9、) 基 - 哌嗪 ) 基 -3-(4- 甲氧基 苯 ) 基 -3- 哌嗪基 - 丙胺、 VIII-18N-(4-( 苯并呋喃 -7) 基 - 哌嗪 ) 基 -3-(3- 三氟甲基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或 VIII-19N-(4-(2- 氰基苯并噻吩 -5) 基 - 哌嗪 ) 基 -3-(4- 氰基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 胺 ; 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可药用的盐。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盐为 盐酸盐、 硫酸、 甲磺酸盐或草酸盐。 6. 权利要求 1 5 任一项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在制备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 用。 7.。

10、一种药物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芳烷 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和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20940 A 3 1/20 页 4 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及作为多靶点抗抑郁药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以及该衍生物作为多靶点抗抑郁症药物 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抑郁症是当今危害人类身心健康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其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 5% 左右。严重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预计到 2020 年, 抑郁症将是危害人类健康 缩短寿命的第二大病症。 0003 目前,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

11、阐明。有明确疗效的药物基本作用于神 经末梢突触部位, 通过调节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水平而发挥治疗作用。其病因学的生化 研究表明抑郁症主要与中枢 5- 羟色胺 (5-HT) 、 去甲肾上腺素 (NA) 、 多巴胺 (DA) 、 乙酰胆碱 (Ach) 和 - 氨基丁酸 (GABA) 等 5 种神经递质相关。 0004 抗抑郁药可以分为早期的非选择性抗抑郁药和新型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两大 类。非选择性抗抑郁药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MAOIs) 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 ; 选 择性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有 (1) 选择性 5- 羟色胺 (5-HT) 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 如氟西汀 (F。

12、luoxetine) 、 帕罗西汀 (Paroxetine) 。 (2) 去甲肾上腺素 (NA) 再摄取抑制剂 (NRIs) , 如瑞 波西汀 (Reboxitine)。 (3)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 5-HT 再摄取抑制剂 (NDRIs), 如米氮 平 (Mirtazapine)。 (4) 5-HT 和 NA 双重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如文拉法辛 (Venlafaxine) 和度洛西汀 (Duloxetine)。 (5) 5-HT 再吸收促进剂, 如噻奈普汀 (Tianeptine) 等。 0005 尽管已有不少抗抑郁症药用于临床, 但某些药物因其反应率低, 并有潜在的副作 用,。

13、 仍有相当的病人经各种药物治疗无效, 有的需求助于电惊厥治疗。因此, 抗抑郁药的开 发仍是新药研究的热点, 许多制药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开发更好的治疗药物。 0006 SSRIs 和 SNRIs 的副作用概况与更早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比严重程度更低, 但 仍然存在一些其它的不良副作用, 诸如口干、 嗜睡、 食欲刺激和一些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 因此, 通过寻找作用于新靶点或多重作用靶点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 开发比现有市售药物 的抗抑郁作用更佳、 起效更快且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抑郁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0007 为弥补上述缺陷, 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并同时作用于5-HT受体亚型的策略, 被 。

14、认为是能够使起效时间缩短的有效方法。研究较多的是 SSRIs/5-HT1A 受体双重作用机制 的抗抑郁药 (Guo ZR, Acta Pharm Sin.,2009,44:209-218) 。其中 5-HT 再摄取抑制 /5-HT1A 受体部分激动剂维拉唑酮 (Vilazodone) 已于 2011 年被 FDA 批准上市, 用于成人中重度抑 郁症的治疗。 0008 鉴于维拉唑酮的成功开发上市, 对于 SSRIs/5-HT1A受体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抑 郁药的研究, 已经成为国际抗忧郁新药研发的热点和重要方向。 0009 本发明旨在通过靶向药物设计及合成手段获取一系列化合物, 以发现结构新颖的。

15、 SSRIs/5-HT1A受体双重作用机制的新化合物, 进行化合物体内外试验, 得到高效低毒的抗忧 郁活性分子, 以开发理想的抗忧郁新药。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4 2/20 页 5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公开一类具有5-HT再摄取/5-HT1A受体双重活 性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起效慢、 疗效低、 副作用大、 安全性差 等缺陷, 以满足人们治疗抑郁症的需要 ; 0011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公开上述衍生物作为抗抑郁症药物的应用。 0012 本发明所述的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 为具有如式 (VIII) 所示的化合。

16、物或其可药 用的盐 : 0013 0014 其中 : 0015 Ar1代表 : 0016 Ar2代表 : 0017 Ar2代表的在 Z 环或苯环上除 R4,R5,R6占据的位置外, 与式 (VIII) 中 哌嗪环相连 ; 0018 R1,R2,R3分别代表氢、 C1 C3的烷基、 C1 C3的烷氧基、 卤素、 三氟甲基或氰基 ; 0019 R4,R5,R6分别代表氢、 C1 C3的烷基、 C1 C3的烷氧基、 卤素、 酰胺基或氰基 ; 0020 X 代表 C, N, O ; 0021 Y 代表 H, CH3; 0022 Z 代表含 C、 S、 N、 O 的五元或六元饱和环、 五元或六元不饱和环。

17、 ; 0023 m=0,1,2 ; n=0,1,2 ; 0024 优选的, 所述的 C1 C3的烷基为甲基、 乙基、 丙基或异丙基 ; 0025 优选的, 所述 C1 C3的烷氧基为甲氧基、 乙氧基、 丙氧基或异丙氧基 ; 0026 优选的化合物包括 : 0027 VIII-1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0028 VIII-2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5 3/20 页 6 0029 V。

18、III-3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 胺、 0030 VIII-4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 胺、 0031 VIII-5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0032 VIII-6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 胺、 0033 VIII-7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

19、,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 基 - 丙胺、 0034 VIII-8N-(5-(2- 乙酰基 - 苯并呋喃 ) 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 啉基 - 丙胺、 0035 VIII-9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0036 VIII-10N-(4-(2,3- 二甲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 胺、 0037 VIII-11N-(2- 氯苯 ) 基 - 哌嗪) 基 -3-(4-(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20、 丙胺、 0038 VIII-12N-(5-(2-乙酰基-苯并呋喃)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 咯基 - 丙胺、 0039 VIII-13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0040 VIII-14N-(4-(2- 甲氧基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0041 VIII-15N-(4-(1- 萘基 )- 哌嗪 ) 基 -3-(4- 氯苯 ) 基 -3-(3- 甲基哌嗪 ) 基 - 丙 胺、 0042 VIII-16N-(4-(2-甲基喹啉-8)基-。

21、哌嗪)基-3-(4-甲苯)基-3-(3-甲基吡咯) 基 - 丙胺、 0043 VIII-17N-(4-(7- 氯 -(2,3- 二氢苯并 b1,4 二噁烷 ) 基 - 哌嗪 ) 基 -3-(4- 甲 氧基苯 ) 基 -3- 哌嗪基 - 丙胺、 0044 VIII-18N-(4-(苯并呋喃-7)基-哌嗪)基-3-(3-三氟甲基苯)基-3-吗啉基-丙 胺、 0045 VIII-19N-(4-(2- 氰基苯并噻吩 -5) 基 - 哌嗪 ) 基 -3-(4- 氰基苯 ) 基 -3- 吡咯 基 - 丙胺 ; 0046 以及上述化合物的可药用的盐 ; 0047 所述的盐优选为盐酸盐、 硫酸、 甲磺酸盐或草。

22、酸盐 ; 0048 上述化合物的结构式见表 1. 0049 表 1 目标化合物结构 : 0050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6 4/20 页 7 0051 0052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7 5/20 页 8 0053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采用如下的合成通法制备 : 0054 芳环化合物 (I) 与 3- 氯丙酰氯在 AlCl3催化下经 F-C 反应制得相应的氯代芳烷基 酮 (II) , 中间体 (II) 与相应的哌嗪化合物 (III) 经取代反应制得中间体 IV, 中间体 IV 也可 通过相应的芳酮 (V) 、 哌嗪化合物 (III) 和多聚甲醛经Mannic。

23、h反应制备, 中间体IV经NaBH4 还原反应制得化合物 (VI) , 中间体 VI 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后, 加入化合物 (VII) 制得最终 产物 (VIII) :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8 6/20 页 9 0055 0056 其中 : Ar1,Ar2,X,Y, m,n 同上所述 ; 0057 上述过程中 : 0058 a:AlCl3,CH2Cl2; 或 AlCl3,70 ; 0059 b:EtOH 回流 ; 或 EtN(i-Pr)2,CH3CN ; 0060 c: 多聚甲醛, 盐酸, 体积浓度为 95的乙醇 ; 0061 d:NaBH4,CH3OH ; 0062 e:。

24、(1)TsCl,N(Et)3; (2)VII,K2CO3。 0063 上述芳环化合物 (I) 、 哌嗪化合物 (III) 、 芳酮 (V) 及环烷胺化合物 (VII) 可通过商 购及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进行制备。 0064 本发明涉及所述芳烷环烷胺哌嗪衍生物对 5-HT 再摄取 /5-HT1A受体具有双重活 性, 可用于制备新型抗抑郁症药物。 0065 本发明的衍生物可以组合物的形式通过口服、 注射等方式施用于需要这种治疗的 患者, 其日剂量为 5-30mg/kg 体重 ( 口服 ) 或 1 10mg/kg 体重 ( 注射 ) ; 0066 所述组合物包括治疗有效量的上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和医。

25、学上可接受的 载体。 0067 所述及的载体是指药学领域常规的载体, 例如 : 稀释剂、 赋形剂如水等 ; 粘合剂如 纤维素衍生物、 明胶、 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 填充剂如淀粉等 ; 崩裂剂如碳酸钙、 碳酸氢钠 ; 另 外, 还可以在组合物中加入其他辅助剂如香味剂和甜味剂。 0068 用于口服时, 可将其制备成常规的固体制剂如片剂、 粉剂或胶囊等 ; 用于注射时, 可将其制备成注射液。 0069 优选的, 所述组合物中, 所述化合物的重量含量为 0.1 99.9% ; 0070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 0071 本发明衍生物的抗抑郁作用比目前临床上使。

26、用的传统抗抑郁药物及单一作用机 理的抗抑郁药, 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更广的适应症及较小的毒副作用。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9 7/20 页 10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通法一 : 0073 氯代芳烷基酮 (II) 的制备 0074 方法 A: 0075 芳环化合物 (I)(0.2mol) 溶于 CH2Cl2(200mL), 冰浴下分批加入 AlCl3(0.24mol), 并保持内温 0-5搅拌 30min。控制内温 5下, 滴加相应的 3- 氯丙酰氯 (0.22mol) 的 CH2Cl2(100mL) 溶液, 滴加完毕后, 升至室温反应 3h, TLC 显示 ( 乙酸乙。

27、酯 : 石油醚 =1 : 15) 反应完全。反应液倒入 60mL 冰水中并不断搅拌, 分液, 有机层饱和食盐水 (50mL) 洗涤, 有 机层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无水乙醇 (50mL) 打浆洗得纯品氯代芳烷基酮 (II) , 收率 70-90。 0076 方法 B: 0077 芳环化合物 (I) (0.2mol) 中加入 AlCl3(0.2mol), 加热到 70, 搅拌下滴加 3- 氯 丙酰氯 (0.2mol) , 滴加完毕后, 70反应8h, TLC显示(乙酸乙酯 : 石油醚=1 : 15)反应完全。 冷至室温, 加入二氯甲烷 (100mL) 后倾倒入 50mL 冰水中并不断。

28、搅拌, 分液, 有机层饱和食盐 水 (50mL) 洗涤一次, 有机层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无水乙醇 (50mL) 打浆洗得纯品氯 代芳烷基酮 (II) , 收率 80-90。 0078 通法二 : 0079 芳烷酮哌嗪中间体 (IV) 的制备 0080 方法 A: 0081 氯代芳烷基酮 (II) (0.1mol) 和哌嗪化合物 (III) (0.1mol) 溶于乙腈 (100mL) 中, 加入二异丙基乙胺 (0.2mol), 室温反应 12h,TLC( 二氯甲烷 : 甲醇 =20 : 1) 显示原料 (II) 反 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 加入二氯甲烷 (100mL) 和饱和食盐水。

29、 (40mL) 搅拌 20min 后分液, 有 机层经重量浓度为 5稀盐酸溶液 (30mL) 洗涤后分液, 有机层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 (30mL) , 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 得中间体 (IV) , 收率 60-85(以 中间体 II 计) 。 0082 方法 B: 0083 芳烷基酮化合物 (V) (0.1mol)、 相应的哌嗪化合物 (III) (0.11mol)和多聚甲 醛 (0.13mol)溶于 95乙醇 (20mL) , 再加入重量浓度为 36的浓盐酸 (0.2mL) , 回流反 应 5h,TLC( 二氯甲烷 : 甲醇 =20 : 1) 显示原料 。

30、(V) 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 加入二氯甲 烷 (100mL) 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40mL) 搅拌 20min 后分液, 有机层经重量浓度为 5稀盐 酸溶液 (30mL) 洗涤后分液, 有机层经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 (30mL) , 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 得中间体 (IV) , 收率 70-90(以中间体 V 计) 。 0084 通法三 : 0085 芳烷醇哌嗪中间体 (VI) 的制备 0086 芳烷酮哌嗪中间体 (IV) (0.05mol) 溶于甲醇 (50mL) 中, 室温条件下分批加入硼氢 化钠 (0.05mol) , 保持室温搅拌反应 3h,T。

31、LC( 二氯甲烷 : 甲醇 =15 : 1) 显示原料 (IV) 反应完 全。浓缩溶剂至干, 加入二氯甲烷 (60mL) 和饱和食盐水 (30mL) 搅拌 20min 后分液, 有机层 用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 (20mL) , 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 得 中间体 (VI) , 收率 80-95。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10 8/20 页 11 0087 通法四 : 0088 芳烷环烷胺哌嗪化合物 (VIII) 的制备 0089 芳烷醇哌嗪中间体 (VI) (0.03mol)溶于乙腈 (50mL) , 室温条件下加入二异丙 基乙胺 (0.06。

32、6mol) , 搅拌下加入对甲基苯磺酰氯 (0.033mol) , 室温反应 12h,TLC( 二氯甲 烷 : 甲醇 =5 : 1) 显示原料 (VII) 反应完全。加入环烷胺化合物 (VII) (0.03mol) 和碳酸钾 (0.09mol) 回流反应 8h,TLC( 二氯甲烷 : 甲醇 =5 : 1) 显示反应完全。浓缩溶剂至干, 加入 二氯甲烷 (60mL) 和饱和食盐水 (20mL) 搅拌 20min 后分液, 有机层经重量浓度为 1稀盐 酸溶液 (20mL) 洗涤后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 MgSO4干燥后过滤浓缩, 所得粗品溶于乙酸乙酯 (10mL) , 加入盐酸乙醇成盐酸盐, 得目标。

33、产物 (VIII) 的盐酸盐, 收率 10-60。 0090 实施例 1 0091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吗啉基-丙胺(VIII-1) 盐酸盐的制备 0092 1,2- 二氯苯 (0.1mol) 中加入 AlCl3(0.1mol) , 加热到 70, 搅拌下滴加 3- 氯丙 酰氯 (0.11mol) , 按通法一方法 B 操作, 得 3- 氯 -1-(3,4- 二氯苯基 )- 丙酮 20.5g(白色固 体) , 收率 86.9%(按 1,2- 二氯苯计) 。MS(m/z):236.1M+1+。 0093 3- 氯 -1-(3,4- 二 氯 苯 基。

34、 )- 丙 酮 (0.013mol) 、 4-(2,3- 二 氯 苯 )- 哌 嗪 (0.013mol) 、 二异丙基乙胺 (0.032mol) 溶于乙腈 (100mL) , 按通法二方法 B 作, 得白色固体 产物 5.0g, 收率 91.4%。MS(m/z):430.09M+1+。 0094 上述产物 (11.2mmol) 、 硼氢化钠 (11.2mmol) 在四氢呋喃 (50mL) 中, 按通法三操 作, 制得白色固体 4.9g, 收率 97.6%。MS(m/z):432.01M+1+。 0095 上述产物 (1.7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3.57mmol) 、 甲磺酰氯 (1.。

35、87mmol) 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吗啉 (3.4mmol) 、 碳酸钾 (3.4mmol) , 得 N-(4-(2,3- 二氯 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1) 盐酸盐 (白色固体) 0.45g, 收率 49.3%。Mp=233.7-238.9, MS(m/z):504.1M+1+。 0096 1H-NMR(DMSO-d 6):2.73-2.81(m,2H,-CHCH2CH2N-),2.94-3.02(m,4H,-CHCH2CH 2N-,-NCH2CH2O-),3.19-3.21(m,4H,-N。

36、CH2CH2O-, -NCH2CH2N-),3.40-3.54(m,6H,-NCH2CH2N -),3.76-4.08(s,4H,-OCH2CH2N-),4.86(s,1H,-CHCH2CH2N-),7.13-7.23(s,1H,Ar-H),7 .33-7.38(m,2H,Ar-H),7.64-7.77(m,2H,Ar-H),8.01(s,1H,Ar-H),11.70(br,1H,HCl),- 12.59(br,1H,HCl)。 0097 实施例 2 0098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2) 盐酸盐的制备 0099 N-(4-。

37、(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羟基-丙醇 (3.69mmol) 、 (17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35.7mmol) 、 甲磺酰氯 (18.7mmol)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 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烷 (34mmol) 、 碳酸钾 (34mmol) , 得 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VIII-2) 盐酸盐 (白色固体) 0.2g, 收率 10.09%。 Mp=256.6-256.9, MS(m/z):488.0M+1+。 0100 1H-NMR(DMSO-d 6。

38、):1.82-2.02(m,4H,-NCH2CH2CH2CH2N-),2.63-3.15(m,8H,-NCH2C H2CH2CH2N-, -CHCH2CH2N-, -CHCH2CH2N-),3.45-3.79(m,8H,-NCH2CH2N-),4.61(s, 1H,-CHCH2CH2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11 9/20 页 12 N-),7.19-7.20(s,1H,Ar-H),7.33-7.37(m,2H,Ar-H),7.71-7.82(m,2H,Ar-H),8.01(s,1H, Ar-H),11.46(br,1H,HCl),12.18(br,1H,HCl)。 0101。

39、 实施例 3 0102 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吡咯基 - 丙胺 (VIII-3) 盐酸盐的制备 0103 3- 氯 -1-(3,4- 二 氯 苯 基 )- 丙 酮 (0.013mol) 、 4-(3- 苯 并 噻 唑 基 )- 哌 嗪 (16.9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25.4mmol) 溶于乙腈 (100mL) , 按通法二方法 B 作, 得白色固体 产物 5.0g, 收率 91.4%。MS(m/z):420.19M+1+。 0104 上述产物 (11.2mmol) 、 硼氢化钠 (11.2mmol) 在四氢呋喃 。

40、(50mL) 中, 按通法三操 作, 制得白色固体 4.26g, 收率 90.3%。MS(m/z):422.09M+1+。 0105 上述产物 (2.4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4.9mmol) 、 甲磺酰氯 (2.6mmol)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吡咯 (7.2mmol) 、 碳酸钾 (4.8mmol) , 得 N-(4-(3- 苯并噻 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吡咯基-丙胺(VIII-3)盐酸盐 (白色固体) 0.8g, 收率 61.54%。Mp=228.4-230.1, MS(m/z):475.15M+1+。 0106 1H-NMR。

41、(DMSO-d 6):1.92-1.94(m,4H,-NCH2CH2CH2CH2N-),2.75(m,2H,-CHCH2CH2N -),2.97-3.26(m,6H,-NCH2CH2CH2CH2N-, -CHCH2CH2N-),3.41(m, 8H,-NCH2CH2N-) ,4.51(s, 1H,-CHCH2CH2N-),7.46-7.50(t,J=8Hz, 1H,Ar-H),7.58-7.62(t,J=8Hz, 1H,Ar-H),7.70-7.72(d,1H,J=8Hz, Ar-H),7.82-7.84(d,1H,J=8Hz, Ar-H),8.05(s,1H,Ar-H ),8.10-8.13。

42、(d,1H,J=8Hz, Ar-H),10.72(b r,1H,HCl),11.68(br, 1H,HCl)。 0107 实施例 4 0108 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4) 盐酸盐的制备 0109 N-(4-(3- 苯 并 噻 唑 基 )- 哌 嗪 ) 基 -3-(3,4- 二 氯 苯 ) 基 -3- 羟 基 - 丙 胺 (2.6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2.88mmol) 、 甲磺酰氯 (2.86mmol)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四 操作反应后再加吗啉 (7.8mmol) 、 碳。

43、酸钾 (5.2mmol) , 得 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吗啉基 - 丙胺 (VIII-4) 盐酸盐 (白色固体) 0.8g, 收率 54.80%。 Mp=165.7-165.9, MS(m/z):491.13M+1+。 0110 1H-NMR(DMSO-d 6-D2O):2.73-2.78(m,2H,-CHCH2CH2N-),2.97-3.45(m,6H,-CHCH2 CH2N-,-OCH2CH2N-),3.84-4.02(m, 10H,-NCH2CH2N-, -OCH2CH2N-) ,4.51-4.53(s, 1H,-CH。

44、CH2 CH2N-),7.43-7.47(t,J=8Hz, 1H,Ar-H),7.54-7.65(m, 2H,Ar-H),7.73-7.77(d,1H,J=12Hz, Ar-H),7.91(s,1H, Ar-H),7.99-8.06(m,2H,Ar-H)。 0111 实施例 5 0112 N-(4-(2,3-二氯苯)-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哌啶基-丙胺(VIII-5) 盐酸盐的制备 0113 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羟基 - 丙醇 (1.7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3.4mmol) 、 甲磺酰氯 (1.。

45、8mmol) 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四操作反应后再加 哌啶 (8.5mmol) 、 碳酸钾 (5.1mmol) , 得 N-(4-(2,3- 二氯苯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5) 盐酸盐 (白色固体) 0.61g, 收率 62.63%。Mp=183.6-183.9, MS(m/z):502.11M+1+。 说 明 书 CN 103420940 A 12 10/20 页 13 0114 1H NMR (DMSO-d 6-D2O):1.42-1.83(m,6H,-NCH2CH2CH2CH2CH2N-),2.62 -2.。

46、65(m,2H,-CHCH2CH2N-),3.16-3.36(m,6H,-NCH2CH2CH2CH2CH2N,-CHCH2CH2N-),3 .59(s, 8H,,-NCH2CH2N-),4.44-4.46(s, 1H,-CHCH2CH2N-),7.13-7.18(m,1H,Ar-H ),7.27-7.35(m,2H,Ar-H),7.55-7.58(d,J=8Hz, 1H,Ar-H),7.73-7.75(d,J=8Hz, 1H,Ar-H),7.86-7.87(s,1H,Ar-H)。 0115 实施例 6 0116 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47、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6) 盐酸盐的制备 0117 N-(4-(3- 苯 并 噻 唑 基 )- 哌 嗪 ) 基 -3-(3,4- 二 氯 苯 ) 基 -3- 羟 基 - 丙 胺 (2.2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2.4mmol) 、 甲磺酰氯 (2.4mmol)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法四 操作反应后再加哌啶 (11.0mmol) 、 碳酸钾 (4.4mmol) , 得 N-(4-(3- 苯并噻唑基 )- 哌嗪 ) 基 -3-(3,4- 二氯苯 ) 基 -3- 哌啶基 - 丙胺 (VIII-6) 盐酸盐 (白色固体) 0.9g, 收率 73.17%。 Mp=25。

48、9.2-259.8, MS(m/z):489.18M+1+。 0118 1H-NMR(DMSO-d 6-D2O):2.52-2.57(m,6H,-NCH2CH2CH2CH2CH2N-),2.6 3-2.69(m, 2H,-CHCH2CH2N-),2.71-3.55(m,6H,-CHCH2CH2N-,-NCH2CH2CH2CH2CH2 N-),4.00(m, 8H,-NCH2CH2N-) ,4.48-4.50(m, 1H,-CHCH2CH2N-),7.43-7.48(t,J=8Hz, 1H,Ar-H),7.54-7.60(t,J=8Hz, 2H,Ar-H),7.75-7.77(d,1H,J=8Hz, Ar-H),7.87(s,1H, Ar-H),8.02-8.07(t,J=8Hz, 2H,Ar-H)。 0119 实施例 7 0120 N-(4-(3-苯并噻唑基)-哌嗪)基-3-(3,4-二氯苯)基-3-(3-甲基哌啶)基-丙 胺 (VIII-7) 盐酸盐的制备 0121 N-(4-(3- 苯 并 噻 唑 基 )- 哌 嗪 ) 基 -3-(3,4- 二 氯 苯 ) 基 -3- 羟 基 - 丙 胺 (1.75mmol) 、 二异丙基乙胺 (3.50mmol) 、 甲磺酰氯 (1.93mmol) 溶于乙腈 (60mL) , 按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