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扰植物内源CLE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及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干扰植物内源CLE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及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805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8 CN 103088054 A *CN103088054A* (21)申请号 201210590196.5 (22)申请日 2012.12.29 C12N 15/82(2006.01) A01H 5/00(2006.01) C07K 7/08(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地址 100093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 20 号 (72)发明人 刘春明 宋秀芬 国鹏 任仕超 徐婷婷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318 代理人 高宇 (54) 发明名称 。
2、一种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 及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 具体地涉及一种 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及小分子 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通过氨 基酸置换获得小分子多肽激素 CLV3、 CLE1、 CLE8、 CLE27 的有效拮抗多肽, 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在 植物中表达, 实现对特定多肽进行功能干扰, 阻断 其下游信号转导, 进而对其进行功能研究, 并挖掘 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及作物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序列表 2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
3、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序列表2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88054 A CN 103088054 A *CN103088054A* 1/1 页 2 1. 干扰植物内源多肽激素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1)将 CLV3 多肽激素的第六位的甘氨酸分别置换为丙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 脯氨酸、 甲硫氨酸、 半胱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谷氨酰胺、 赖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所述 CLV3 多肽激素的序列为 N-RTVPSGPDPLH。
4、H-C,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1 : N-RLSPGGPDPRHH-C 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将其多肽编 码区 CLE 结构域的甘氨酸置换为苏氨酸 ; 或者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CLE27 : N-RIVPSCPDPLHN-C的多肽编码区CLE结构域, 将其多肽编 码区 CLE 结构域的半胱氨酸置换为苏氨酸, (2) 通过转基因方法将步骤 (1) 中获得的多肽突变体通过转基因方法在植物中表达。 2. 小分子多肽激素 CLV3 的拮抗多肽, 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置换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 域 : N-RTVPSGPDPLHH-C 第六位的甘氨酸为丙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
5、缬氨酸、 苯丙氨酸、 色 氨酸、 脯氨酸、 甲硫氨酸、 半胱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谷氨酰胺、 赖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而获得。 3.小分子多肽激素CLE1的拮抗多肽, 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小分子多肽激素CLE1的多肽 编码区 CLE 结构域 : N-RLSPGGPDPRHH-C 第六位的甘氨酸置换为苏氨酸而获得。 4.小分子多肽激素CLE8的拮抗多肽, 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小分子多肽激素CLE8的多肽 编码区 CLE 结构域的 : N-RRVPTGPNPLHH-C 第六位的甘氨酸置换为苏氨酸而获得。 5.小分子多肽激素CLE27的拮抗多肽, 其特征在于,。
6、 通过将小分子多肽激素CLE27的多 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 N-RIVPSCPDPLHN-C 第六位的半胱氨酸置换为苏氨酸而获得。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088054 A 2 1/5 页 3 一种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及小分子多肽 激素的拮抗多肽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 具体地涉及一种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 法及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 背景技术 0002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高等植物第一个多肽激素系统素的发现开始, 已有来自包 括拟南芥、 水稻、 大豆等不同植物的 20 余种小分子多肽激素被报道, 参与包括免疫防御。
7、反 应、 根瘤形成、 细胞分裂、 干细胞维持与分化、 气孔发生、 花药绒毡层发育、 花粉 - 柱头识别、 花粉管导向及花瓣脱落等诸多重要生物学过程。从目前研究结果看, 小分子多肽激素主要 在近距离信号转导中起作用, 通过与周边细胞膜表面的 LRR-RLK 家族的受体激酶相互作 用, 启动下游信号通路, 参与植物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位置信号的建立和逆境应答等。 0003 植物多肽激素通常由几个到几十个氨基酸组成, 一般是由一个较大的原初蛋白经 过分泌和剪切加工产生。随着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植物多肽激素被预测出 来, 人们也迫切希望对其功能有所了解。而利用目前现有的方法对植物多肽激。
8、素进行功能 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 1 : 由于编码多肽激素的基因通常较小, 目前的基因突变方法如 EMS 诱变及 T-DNA 插入的方法很难突变到它们 ; 2 : 由于多肽激素在植物体内是作为信号分 子发挥作用, 含量通常很低, 目前的技术手段很难从植物体内分离并检测到这些多肽激素 ; 3 : 由于编码植物多肽激素的基因通常属于某个基因家族, 其编码的前体蛋白包含有保守的 多肽编码区, 功能存在冗余, 即使突变掉其中某个成员也很难看到植物有所异常, 因此也无 从对其功能进行研究。 0004 CLV3/ESR(CLE) 多肽激素家族成员含有一个保守的包括 12-14 个氨基酸的 CLE 。
9、结 构域, 在拟南芥、 水稻、 玉米、 大豆、 油菜、 烟草和包囊线虫等多个物种中都发现有 CLE 多肽 激素的存在。拟南芥 CLE 家族有 32 个成员, CLV3 是其中之一, 主要参与茎尖分生组织维 持, 已有报道 CLV3 突变后茎尖分生组织干细胞数目增多, 相应的营养分生组织和花序及花 分生组织变大, 花器官如萼片、 花瓣、 雄蕊及心皮数目均变多。 结构域缺失实验表明, 只保留 CLV3 的信号肽和 CLE 结构域足以行使 CLV3 的功能。体外合成对应 CLV3CLE 结构域 12 个氨 基酸 (N-RTVPSGPDPLHH-C) 的CLV3多肽能够行使CLV3的功能, 互补clv。
10、3突变体的表型, 说 明该 12 个氨基酸的 CLE 结构域是 CLV3 多肽激素的功能域。拟南芥 CLE 家族其他多个成员 突变后没有可见表型, 过量表达该家族成员表现出植株变矮、 丛生及根分生组织分化等类 似表型, 暗示该家族成员间存在功能冗余。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效产生小分子多肽激素的拮抗多肽的方法, 通过转基 因对特定多肽进行功能干扰, 阻断其下游信号转导, 进而对其进行功能研究, 并挖掘其在模 式植物拟南芥及作物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说 明 书 CN 103088054 A 3 2/5 页 4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扰植物内源CLE家族多肽激素的方。
11、法及可能的应用。 0007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小分子多肽激素 CLV3 的拮抗多肽。 0008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1 的拮抗多肽。 0009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8 的拮抗多肽。 0010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27 的拮抗多肽。 0011 根据本发明的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 其中,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 0012 (1) 获得多肽突变体 0013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 CLV3 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将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 域 (N-RTVPSGPDPLHH-C) 第六位的甘氨。
12、酸 (G) 分别置换为丙氨酸 (A) 、 亮氨酸 (L) 、 异亮氨酸 (I) 、 缬氨酸 (V) 、 苯丙氨酸 (F) 、 色氨酸 (W) 、 脯氨酸 (P) 、 甲硫氨酸 (M) 、 半胱氨酸 (C) 、 丝氨 酸 (S) 、 苏氨酸 (T) 、 酪氨酸 (Y) 、 天冬酰胺 (N) 、 谷氨酰胺 (Q) 、 赖氨酸 (K) 、 精氨酸 (R) 、 组氨 酸 (H) 、 天冬氨酸 (D) 和谷氨酸 (E) 后产生有效拮抗多肽 ; 或者 0014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1(N-RLSPGGPDPRHH-C) 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将其 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第六位的甘氨酸 。
13、(G) 置换为苏氨酸 (T) ; 或者 0015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8(N-RRVPTGPNPLHH-C) 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将其 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第六位的甘氨酸 (G) 置换为苏氨酸 (T) ; 或者 0016 突变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27(N-RIVPSCPDPLHN-C) 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将其 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第六位的半胱氨酸 (C) 置换为苏氨酸 (T) , 0017 (2) 将步骤 (1) 中获得的多肽突变体的编码基因转入植物中表达。 0018 根据本发明的干扰植物内源 CLE 家族多肽激素的方法, 将 CLV3 多肽第六位。
14、的 甘 氨酸分别替换为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 天冬酰胺、 谷氨酸和赖氨 酸后在转基因植物中产生明显的拮抗效应 ; 将 CLV3 多肽激素第六位的甘氨酸替换为苏氨 酸后在转基因植物中产生更强的拮抗效应。上述方法对于植物生长点的遗传操作有效, 可以产生生长点变大的表型, 从而导致花器官数目增加及果实变大, 种子数目增加等。基 于对 CLV3 多肽激素的研究表明 CLE 多肽中的第六位氨基酸是产生显性负突变的目标位 点, 即是产生拮抗效应的目标位点。进一步, 将该突变技术应用到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1 (N-RLSPGGPDPRHH-C) , 将 CLE1 第六位的甘氨。
15、酸替换为苏氨酸, 对于植物花序分生组织遗传 操作有效, 能够增大植物花序分生组织, 从而导致植物花数目变多, 相应的果实数目变多 等 ; 应用到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8(N-RRVPTGPNPLHH-C) , 将 CLE8 第六位的甘氨酸替换为苏 氨酸, 对于植物胚胎的遗传操作有效, 能够改变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模式, 导致 植物胚胎败育 ; 应用到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27(N-RIVPSCPDPLHN-C) , 将 CLE27 第六位的半 胱氨酸替换为苏氨酸, 对于植物花瓣大小的遗传操作有效, 能够使植物产生小花瓣。 0019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将 CLV3 多肽激素的这。
16、些拮抗多肽通过转基因的方 法转化到野生型植物中, 实现增大营养分生组织和花序分生组织大小及增多花器官数目等 目的。因此, 将 CLV3 多肽激素的这些拮抗多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到作物中具有潜在的 增大营养分生组织和花序分生组织大小及花器官数目等应用价值。对于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1(N-RLSPGGPDPRHH-C) , 将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的甘氨酸 (G) 置换为苏氨酸 (T) , 通 过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到野生型植物中, 实现增大花序分生组织的目的。对于小分子多肽激 说 明 书 CN 103088054 A 4 3/5 页 5 素 CLE8 (N-RRVPTGPNPLHH-C) 。
17、, 将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的甘氨酸 (G) 置换为苏氨酸 (T) ,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到野生型植物中, 可以导致胚胎败育。对于小分子多肽激素 CLE27 (N-RIVPSCPDPLHN-C) , 将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的半胱氨酸 (C) 置换为苏氨酸 (T) , 通过 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到野生型植物中, 能够导致花瓣细胞变小, 最终导致花瓣变小。 0020 因此, 根据本发明的 CLV3 的拮抗多肽, 通过将置换其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 (N-RTVPSGPDPLHH-C) 第六位的甘氨酸 (G) 而获得, 其中, CLE 结构域的甘氨酸 (G) 可以分别 置换为丙氨酸 。
18、(A) 、 亮氨酸 (L) 、 异亮氨酸 (I) 、 缬氨酸 (V) 、 苯丙氨酸 (F) 、 色氨酸 (W) 、 脯氨 酸 (P) 、 甲硫氨酸 (M) 、 半胱氨酸 (C) 、 丝氨酸 (S) 、 苏氨酸 (T) 、 酪氨酸 (Y) 、 天冬酰胺 (N) 、 谷 氨酰胺 (Q) 、 赖氨酸 (K) 、 精氨酸 (R) 、 组氨酸 (H) 、 天冬氨酸 (D) 和谷氨酸 (E) 。 0021 通过二维氨基酸置换结合转基因的方法转化野生型植物, 寻找特定小分子多肽 激素的有效拮抗多肽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小分子多肽激素进行研究和应用。 0022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拟南芥小分子多肽激素。
19、 CLV3 为基础, 通过二维氨 基酸置换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氨基酸置换后的有效拮抗多肽。这些 CLV3 拮抗多肽 (CLV3G6A,C LV3G6L,CLV3G6I,CLV3G6V,CLV3G6F,CLV3G6W,CLV3G6P,CLV3G6M,CLV3G6C,CLV3G6S,CLV3G6T,CLV3G6Y,CLV3 G6N,CLV3G6Q,CLV3G6K,CLV3G6R,CLV3G6H,CLV3G6D和 CLV3G6E) 在野生型拟南芥植物中能够阻断正常 CLV3 多肽激素的功能及下游信号转导, 导致茎尖分生组织变大、 花器官数目变多等类似突 变体的表型。 0023 因此,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20、 CLE1 拮抗多肽 (CLE1G6T) 能够导致野生型拟南芥植物花 分生组织变大, CLE8 拮抗多肽 (CLE8G6T) 能够导致野生型拟南芥植物胚胎败育, CLE27 拮抗 多肽 (CLE27C6T) 导致野生型拟南芥植物花瓣变小。 据此方法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多肽, 将其第 六位氨基酸替换为其他氨基酸, 转化野生型植物产生其拮抗多肽, 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和实 际应用。本发明实现了对小分子多肽激素的定向改造, 能够针对某个特定多肽激素抑制其 功能, 进而达到对该多肽激素进行研究和应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4 图 1 : CLV3 多肽的二维氨基酸置换示意图, 其中, CLV3 多肽 12 。
21、个氨基酸被丙氨酸 (Alanine,A) 逐一替换, 然后第六位的甘氨酸 (Glycine,G) 被 18 种其他氨基酸逐一替换。 0025 图 2 : CLV3 多肽第六位甘氨酸的氨基酸置换结果, CLV3 多肽第六位甘氨酸 (G) 依次被其它 18 种氨基酸替换后转化野生型植物, 转基因植物表现不同比例的显性负突变 (dominant-negative, D-N) 类似 clv3 突变体表型 (b) , 其中苏氨酸替换 (CLV3G6T) 的转基因 植物表现出最高达 70% 的类似 clv3 突变体表型 (a) 。 0026 图 3 : CLV3G6T转基因植物表型, a 野生型植物的 2。
22、 心皮果荚横切图 ; bCLV3G6T转基因 植物的 4 心皮果荚横切图 ; c 野生型植物的茎尖分生组织 (Shoot Apical Meristem,SAM) ; d CLV3G6T转基因植物类似clv3突变体的增大的SAM ; e WUS在CLV3G6T转基因植物花序分生组 织 (Inflorescences meristem,IM) 和花分生组织 (Floral Meristem,FM) 中表达 ; fWUS 在 clv3-2 突变体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0027 图 4 : CLE8G6T转基因植物胚胎败育, CLE8G6T转基因植物表现出胚胎败育表型。 (a) C。
23、LE8G6T转基因植物果荚中有部分败育胚珠, 如箭头所示 ;(b) 野生型植物果荚中正常的胚 珠 ;(c) 野生型植物心形期胚胎 ;(d,e,f,g) CLE8G6T转基因植物的败 育胚胎, 显示细胞分裂 说 明 书 CN 103088054 A 5 4/5 页 6 模式的异常。 0028 图 5 : CLE1G6T转基因植物花序分生组织变大。CLE1G6T转基因植物表现出花序分生 组织变大的表型。 (a) 野生型植物花序 ;(b) CLE1G6T转基因植物花序 ;(c) 扫描电镜显示野 生型植物花序分生组织 ;(d) 扫描电镜显示 CLE1G6T转基因植物花序分生组织。图 (a) 和 (b)。
24、 中箭头指示正在开放的花 ; 图 (c) 和 (d) 中阴影标示花序分生组织。图 a 和 b 中箭头指示 开放的花 ; 图 c 和 d 中阴影指示花序分生组织。 0029 图 6 : CLE27C6T转基因植物花瓣变小, 与 Col-0 野生型植物相比, CLE27C6T转基因植 物表现出部分花瓣变小的表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 1 0031 1、 CLV3 多肽激素 12 个氨基酸的一维丙氨酸扫描 0032 通过设计引物及 PCR 的方法将点突变引入到 CLV3 基因的多肽激素编码区 CLE 结 构域 (序列为 : N-RTVPSGPDPLHH-C) , 完成该多肽区域 12 个。
25、氨基酸的逐一丙氨酸 (Alanine, A) 替换, 将 PCR 产物 (包括 5 端起始密码子 ATG 前 1857bp 和 3 端终止密码子 TGA 后 1518bp 调控序列及基因组序列 559bp, 其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1 所示 : ATGGATTCGAAGAGTTTTC TGCTACTACTACTACTCTTCTGCTTCTTGTTCCTTCATGATGCTTCTGGTCTCACTCTCTCTTTCACTCCTCTATAT GTCTATAACTCATGTAAATGGATTCTTATAAGTCTCAACATAACTTTTTTTTGTTATTTACTATTTCACCAGA。
26、TCTC ACTCAAGCTCATGCTCACGTTCAAGGACTTTCCAACCGCAAGGTTATCTTCAACTTGTACTCATTAAGGCCTCTCAA TATTCATGTGTTATGTTCATGTAGATGTCCGGTCCAGTTCAACAACTGTTTCATTGCTTTAGTTGTCACGAGAAATA TTTGTATATATTATTATGGTGTGCAAAACATAGTAAAATGTTGTTCAATTGGCAGATGATGATGATGAAAATGGAAA GTGAATGGGTTGGAGCAAATGGAGAAGCAGAGAAGGCAAAGACGAAGGGTTTAGGACTACA。
27、TGAAGAGTTAAGGACT GTTCCTTCGGGACCTGACCCGTTGCACCATCATGTGAACCCACCAAGACAGCCAAGAAACAACTTTCAGCTCCCTTG A) 克隆到 pDONR221 载体, 再亚克隆到 pBGWFS7 目的载体, 得到构建依次命名为 CLV3RlA,CLV 3T2A,CLV3V3A,CLV3P4A,CLV3S5A,CLV3G6A,CLV3P7A,CLV3D8A,CLV3P9A,CV33Ll0A,CLV3Hl1A和 CLV3Hl2A(图 1) 。利用农杆菌转化结合花序浸泡的方法将这些构建转化到野生型拟南芥中, 通过抗性筛 选得到阳性转基因苗。
28、 T1 代植株, 并对其进行心皮数目统计。其中转 CLV3G6A一株植物表 现 出多心皮类似 clv3 突变体的表型, 进一步与野生型回交分析证明这一株 CLV3G6A转基因植 物是显性表型, 且可以稳定遗传。将 CLV3G6A这种能够在野生型植物中产生类似突变体表型 的多肽称为拮抗多肽 (antagonistic peptide) 。 0033 2、 CLV3 多肽激素第六位甘氨酸的二维氨基酸扫描 0034 由于拮抗多肽 CLV3G6A产生显性负突变效果的效率很低, 为得到更高效率的拮抗 多肽, 我们将 CLV3 基因的多肽编码区 CLE 结构域的甘氨酸 (Glycine, G)逐一替换为其。
29、 他 18 种氨基酸, 即亮氨酸 (Leucine, L) 、 异亮氨酸 (Isoleucine,I) 、 缬氨酸 (Valine, V) 、 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F) 、 色氨酸 (Tryptophan, W) 、 脯氨酸 (Proline, P) 、 甲硫氨酸 (Methionine, M) 、 半胱氨酸 (Cysteine, C) 、 丝氨酸 (Serine, S) 、 苏氨酸 (Threonine, T) 、 酪 氨酸 (Tyrosine, Y) 、 天冬酰胺 (Asparagine, N) 、 谷氨酰胺 (Glutamine, Q) 、 赖氨酸 (Lysine,。
30、 K) 、 精氨酸 (Arginine, R) 、 组氨酸 (Histidine, H) 、 天冬氨酸 (Aspartic acid, D) 和谷氨酸 (Glutamic acid, E) , 依次命名为 CLV3G6L,CLV3G6I, CLV2G6V, CLV3G6F, CLV3G6W, CLV3G6P,CLV3G6M, 说 明 书 CN 103088054 A 6 5/5 页 7 CLV3G6C,CLV3G6S, CLV3G6T, CLV3G6Y, CLV3G6N, CLV3G6Q,CLV3G6K, CLV3G6R, CLV3G6H, CLV3G6D和 CLV3G6E, 然后依照步骤一的。
31、方法分别克隆到pBGWFS7载体并转化拟南芥野生型植物, 筛选T1代阳性 转基因苗, 并统计心皮数目。结果显示这 18 种氨基酸替换产生 clv3 突变体表型的效率各 不相同 (图2) , 其中拮抗多肽CLV3G6T的拮抗效率最高, 达70%的转基因植物表现出显性负突 变 (dominant-negative,D-N) 表型, 即类似 clv3 突变体的表型 (图 2) 。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证明 CLV3G6T转基因植物的表型与 clv3 突变体一致, 表现出心皮数目增多、 茎尖分生组织变 大及 WUS 表达区域变大等 (图 3) , 且这种表型可以稳定遗传。 0035 3、 拮抗多肽方法在 。
32、CLE1 多肽激素中的应用 0036 为验证对 CLV3 多肽行之有效的拮抗多肽方法对其他多肽是否有效, 通过设计引 物和 PCR 的方法, 将拟南芥 CLE1 多肽 (N-RLSPGGPDPRHH-C)第六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苏氨 酸 (命名为 CLE1G6T) , 将 PCR 产物 (包括 5 端 1829bp、 3 端 1105bp 调控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225bp, 其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2 所示 : 0037 ATGGCTAACTTGAAATTCTTGCTGTGCTTGTTCTTGATCTGCGTTTCCTTATCGCGTTCATCAGC GTCTCGACCGATGTTCC。
33、CAAACGCAGACGGGATTAAACGAGGGCG TATGATGATAGAAGCAGAGGAAGTGTT GAAAGCGAGTATGGAGAAGCTAATGGAGAGAGGTTTTAATGAGTCCATGAGACTCAGTCCTGGAGGTCCCGAT CCTCGCCATCACTAA) 克隆到 pBGWFS7 载体, 然后转化野生型植物。结果显示 5% 转基因植物表 现出花序分生组织变大表型 (图 4) 。 0038 4、 拮抗多肽方法在 CLE8 多肽激素中的应用 0039 通 过 设 计 引 物 和 PCR 的 方 法,将 CLE 家 族 成 员 之 一 的 CLE8 多 肽 (N。
34、-RRVPTGPNPLHH-C) 第六位的甘氨酸突变为苏氨酸 (命名为 CLE8G6T) , 将 PCR 产物 (包括 5 端 1881bp、 3 端 1455bp 调控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261bp, 如 SEQ ID No.3 所示 : 0040 ATGAAAGTGTTGAAGAGAGATTCGATGTTGTTACTCATAACACTCTATTTCTTGTTGACAACATCAATG GCTCGTCAAGATCCTTTTCTGGTTGGAGTCGAGAAAGACGTTGTCCCAGCTGGAACCGATCTAAAACAGAACAAGGC GAAACCTCATCTTCCTAATTTGTTTCG。
35、AACTATGAGAAGAGTTCCTACCGGTCCTAATCCATTACATCACATTTCTC CTCCTCAGCCTGGAAGTCTAAACTATGCTAGGAACTGA) 克隆到 pBGWFS7 载体, 然后转化野生型植物。 结果显示 10% 转基因植物表现出胚胎败育表型 (图 5) 。 0041 5、 拮抗多肽方法在 CLE27 多肽激素中的应用 0042 通 过 设 计 引 物 和 PCR 的 方 法,将 CLE 家 族 成 员 之 一 的 CLE27 多 肽 (N-RlVPSCPDPLHN-C) 第六位的半胱氨酸突变为苏氨酸 (命名为 CLE27C6T) , 将 PCR 产物 。
36、(包括 5 端 1606bp 和 3 端 1201bp 调控序列和基因组序列 276bp, 其核苷酸序列如 SEQ ID No.4 所示 : 0043 ATGACTCATGCTCGAGAATGGAGAAGCTCTTTGACTACTACACTTCTAATGGTGATCTTGCTTTCTTAT ATGCTCCATCTCTTCTGTGTATATTCACGGGTAGGGGCAATTCGGATATTTCCAGAAACTCCGGCTTCGGGTAAGAG ACAAGAAGAAGATCTAATGAAGAAGTACTTCGGCGCCGGGAAATTTCCACCGGTGGATTCTTTTGTCGGTAAAGGG。
37、A TCAGTGAGAGTAAAAGAATAGTACCAAGTTGTCCGGATCCTTTGCATAACTAG) 克隆到 pBGWFS7 载体, 然后 转化野生型植物。结果显示 10% 转基因植物表现出花瓣变小的表型 (图 6) 。 0044 以上例子包括对 CLV3、 CLE1、 CLE8 和 CLE27 多肽激素的研究均证明该拮抗多肽方 法能够针对某个特定多肽, 干扰其功能, 从而实现对特定小分子多肽激素的研究和应用。 说 明 书 CN 103088054 A 7 1/2 页 8 0001 0002 序 列 表 CN 103088054 A 8 2/2 页 9 序 列 表 CN 103088054 A 9 1/3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88054 A 10 2/3 页 11 图 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88054 A 11 3/3 页 12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088054 A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