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

上传人:v**** 文档编号:5322023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86176.3

申请日:

2016.08.30

公开号:

CN106394865A

公开日:

2017.02.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4C 1/32申请日:20160830|||公开

IPC分类号:

B64C1/32; B64C27/08

主分类号:

B64C1/32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王红雨; 鹿存跃; 赵珣; 刘伶; 章宝民; 王迎春; 尹午荣

地址:

200240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代理人:

徐红银;郭国中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包括第一多旋翼无人机、第二多旋翼无人机、第一伞舱、第二伞舱、第一网舱和第二网舱,其中:第一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第一伞舱,第一网舱与第一伞舱刚性连接;第二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伞舱,第二网舱与第二伞舱刚性连接;第一网舱与第二网舱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连接。本发明双机协同进行捕获,灵活性强,能够进行二次捕获,具有可回收性,成本低,应用于空中低、慢、小目标的捕获。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多旋翼无人机、第二多旋翼
无人机,内部设有伞的第一捕网伞舱、第二捕网伞舱,以及内部设有捕网的第一捕网吊舱、
第二捕网吊舱,其中:
第一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第一捕网伞舱,第一捕网吊舱与第一捕网伞
舱刚性连接;第二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捕网伞舱,第二捕网吊舱与第
二捕网伞舱刚性连接;第一捕网吊舱与第二捕网吊舱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连接;第一多旋翼
无人机和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平行对称设置;
所述无人机在起飞时,是以两个组合多旋翼起飞,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当第一、
第二捕网伞舱打开后,所述无人机分离形成两个协同的多旋翼无人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
构由安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一捕网伞舱上的连接结构组成,安
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一捕网伞舱上的连接结构通过爆炸螺栓
连接;在捕获目标时,爆炸螺栓爆炸,从而实现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与第一捕网伞舱的分离;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第一连接机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捕网伞
舱、第二捕网伞舱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捕网吊舱和第二捕网吊舱结构也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机
构为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在发现
低、慢、小目标时,所述第三连接机构将第一捕网吊舱、第二捕网吊舱打开,第一捕网吊舱、
第二捕网吊舱内的捕网会随之张开;此时,所述无人机分离为两个相互协同的多旋翼,对目
标进行捕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当捕获到低、慢、
小目标时,所述第一捕网伞舱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之间的第一连接机构分开、第二捕网伞
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之间的第二连接机构分开,从而使得第一捕网伞舱和第一捕网吊舱
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分开、第二捕网伞舱和第二捕网吊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分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旋翼
无人机、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分别飞回,第一捕网伞舱、第二捕网伞舱内的伞打开,第一捕网
伞舱、第二捕网伞舱、第一捕网吊舱、第二捕网吊舱与捕网和目标一同降落。

说明书

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

背景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导航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不断成熟,小型无人机的制作成本逐渐
降低,其类型也越来越多,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小型无人机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领域
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也对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有关部门针对小型无人飞行器设置了禁
飞区,并逐步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总有飞行器失控或不明身份的飞行器侵入等事件
发生,需要强制将小型无人飞行器捕捉或拦截。

现代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隐蔽性、以及智能化水平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因
此,对无人机拦截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人机的拦截可以采用直接击中无人机的硬杀伤
方式。但由于小型无人机具有成本低、体积小、飞行路线灵活的特点,使得这种方法命中率
低而且会产生残留物误伤周围人员,不适合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使用。如果采用激光武器或
无线电干扰武器拦截无人机,一方面整个拦截系统非常复杂、庞大,造价昂贵,使用及维护
困难,另一方面这样的系统易遭受外来干扰及侵害,可靠性低,且容易被敌方入侵。另外,无
线电干扰武器能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电磁污染。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609833.8,申请日为2014年11月03日,发明专利名
称为:一种双层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包括上分机和下分机,所述上分机包括上支架、
上总控盒和螺旋翼,所述上支架为三角形支架,三个所述螺旋翼设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三个
角,所述上总控盒通过三根上连接杆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下分机包括下支架和下
总控盒,所述下支架为三角形支架,所述下支架的三个角均设置有所述螺旋翼,所述下总控
盒通过三根下连接杆与所述下支架固定连接,所述上总控盒的下表面通过连接装置与所述
上总控盒的上表面连接。该发明双层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通过连接装置将上分机和下
分机接,使其在需要使用多个无人机时,可以将上分机和下分机分开,使两个分机独立工
作,操作方便。该专利仅仅对这种上下型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的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没
有对其应用进行介绍。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ZL201420040752.6,该专利公开一种可变展弦比察打一体无
人机,包括机身、机翼外段翼、机翼中段翼、尾翼,以及动力系统;还包括机翼外段翼与机翼
中段翼的连接机构,机翼外段翼与机翼中段翼通过连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接结构可分离。该
申请案在发现敌机时,有两种作战方案,一种是一次性攻击,一旦发现敌机可以抛掉外段
翼,利用其高速,高机动的飞行性能直接撞向目标,实现有效打击;另一种是在飞机外挂战
斗部,发现目标后导弹飞向目标并将其摧毁,无人机返航后可加挂导弹再次使用。

然而上述专利方案一中原有的无人机不能重复使用,造成无人机成本的增加;方
案二对操纵者打击目标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控制较复杂,不利于对入侵无人机进行及时、准
确的毁灭。因此,对入侵飞行器进行高效拦截,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探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该
无人机具有飞行速度快、可重复使用,并且能够机动、灵活地对入侵飞行器进行高效拦截,
可应用于空中低、慢、小目标的捕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括:第一多旋翼无人
机、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内部设有伞的第一伞舱、第二伞舱,以及内部设有捕网的第一网舱、
第二网舱,其中:

第一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第一伞舱,第一网舱与第一伞舱刚性连
接;第二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伞舱,第二网舱与第二伞舱刚性连接;第
一网舱与第二网舱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连接;

所述无人机在起飞时,是以两个组合多旋翼起飞,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当第
一、第二伞舱打开后,所述无人机分离形成两个协同的多旋翼无人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由安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
一伞舱上的连接结构组成,安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一伞舱上的
连接结构通过爆炸螺栓连接;在捕获目标时,爆炸螺栓爆炸,从而实现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与
第一伞舱的分离;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第一连接机构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伞舱、第二伞舱结构相同,所述第一网舱和第二网舱结构也相
同。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为弹簧。

优选地,在发现低、慢、小目标时,所述第三连接机构将第一网舱、第二网舱打开,
第一网舱、第二网舱内的捕网会随之张开;此时,所述无人机分离为两个相互协同的多旋
翼,对目标进行捕获。

更优选地,当捕获到低、慢、小目标时,所述第一伞舱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之间的
第一连接机构分开、第二伞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之间的第二连接机构分开,从而使得第
一伞舱和第一网舱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分开、第二伞舱和第二网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分
开。

更优选地,分离后,所述第一多旋翼无人机、第二多旋翼无人机分别飞回,第一伞
舱、第二伞舱内的伞打开,第一伞舱、第二伞舱、第一网舱、第二网舱与捕网和目标一同降
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软方式拦截无人机,双机协同捕获,具有二次捕获的能力,命中率较
高。

2)本发明的组合多旋翼无人机、伞舱和网舱都是可回收的,因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人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系统在发现目标时,网舱打开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系统捕获目标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系统伞舱与无人机分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系统为伞舱打开降落示意图;

图中: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伞舱2,网舱3,第三连接机构4,网舱5,伞舱6,第二多旋
翼无人机7,第一连接机构8,第二连接机构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包括:第一多旋翼无人
机1和第二多旋翼无人机7组成的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伞舱2、6,网舱3、5;其中:

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与伞舱2通过第一连接机构8连接,伞舱2与网舱3固连在一起;
第二多旋翼无人机7与伞舱6通过第二连接机构9连接,伞舱6与网舱5固连在一起;网舱3与
网舱5通过第三连接机构4连接;在伞舱2、6中含有伞,在网舱3、5含有网。

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和第二多旋翼无人机7平行对称设置。上述所有部件在没有分
离前均在水平直线上连接,可以形成一呈直线的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

所述无人机在起飞时,是以两个组合多旋翼起飞,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当第
一、第二伞舱打开后,所述无人机分离形成两个协同的多旋翼无人机。

所述第三连接机构4由安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一伞
舱上的连接结构组成,安装在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上的连接结构和安装在第一伞舱上的连
接结构通过爆炸螺栓连接;在捕获目标时,爆炸螺栓爆炸,从而实现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与
第一伞舱的分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机构4可以采用弹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其他连接机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8、第二连接机构9通过爆炸螺栓连接。当然在其他
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连接机构。

在发现低、慢、小目标时,所述第三连接机构4将第一网舱、第二网舱打开,第一网
舱、第二网舱内的捕网会随之张开;此时,所述无人机分离为两个相互协同的多旋翼,对目
标进行捕获。

当捕获到低、慢、小目标时,所述第一伞舱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之间的第一连接
机构8分开、第二伞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2之间的第二连接机构9分开,从而使得第一伞舱
和第一网舱与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分开、第二伞舱和第二网舱与第二多旋翼无人机2分开。

分离后,所述第一多旋翼无人机1、第二多旋翼无人机2分别飞回,第一伞舱、第二
伞舱内的伞打开,第一伞舱、第二伞舱、第一网舱、第二网舱与捕网和目标一同降落。

具体的:在进行低、慢、小目标的捕获起飞时,以组合多旋翼模式起飞,所以能够垂
直起降和悬停;在进行目标跟踪时,当发现目标时,网舱3、5之间的连接机构4即弹簧弹开,
网舱3、5内的网张开,如图2所示;然后对目标进行捕获,如图3所示;当捕获到目标时,伞舱2
与多旋翼无人机1之间的连接机构8发生分离,伞舱6与多旋翼无人机7之间的连接机构9发
生分离,即爆炸螺栓发生爆炸,使得伞舱2、6、网舱3、5、网和目标与多旋翼无人机1、7分离,
如图4所示;当伞舱2、6分别与多旋翼无人机1、7分离后,多旋翼无人机1、7飞回,此时,伞舱
2、6内的伞打开,使得网舱3、5、伞舱2、6、网与目标降落,如图5所示。

以上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机构进行
分离。

本发明解决了“低,慢,小”目标捕获技术中所存在的缺点:捕获平台飞行速度慢和
不能复用。双机协同进行捕获,灵活性强,能够进行二次捕获。本发明还具有可回收性,成本
低。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
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
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分离式双多旋翼无人机,包括第一多旋翼无人机、第二多旋翼无人机、第一伞舱、第二伞舱、第一网舱和第二网舱,其中:第一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第一伞舱,第一网舱与第一伞舱刚性连接;第二多旋翼无人机通过第二连接机构连接第二伞舱,第二网舱与第二伞舱刚性连接;第一网舱与第二网舱通过第三连接机构连接。本发明双机协同进行捕获,灵活性强,能够进行二次捕获,具有可回收性,成本低,应用于空中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飞行器;航空;宇宙航行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