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引导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线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呈大致水平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的电线引导装
置。电线引导装置构成为具备:连结多个连接部件的形态的能够弯曲变形的电线引导体;用
于将电线引导体的一端部与车身连结的车身侧托架;以及用于将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与
滑动门连结的车门侧托架。在电线引导体和两托架中插通有线束,该线束用于进行向装配
于滑动门的电气部件等的供电。在电线引导体覆盖有以防尘、防水为目的的橡胶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70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随着滑动门的开闭,电线引导体向前后方向进行位移并且使其弯曲形态变
化,因此存在如下担忧:随着电线引导体的变形,橡胶套发生位置偏移从而使电线引导体的
一部分露出。因此,需要预先将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固定于车身侧托架和车门侧托架中的
任一方。作为将橡胶套的端部固定于托架的方法,考虑下述方法:在橡胶套形成环状部,将
该环状部与形成于托架的外表面的突起等钩挂。但是,在将环状部与突起等钩挂的结构中,
当环状部与异物抵碰时等,存在环状部从托架脱离的担忧。
本发明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切实地安装橡胶套和托架。
本发明的电线引导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线引导体,连结多个连接部件而构
成,并且在将电线插通于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和滑动门之间;橡胶套,
包围所述电线引导体;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橡胶套的至少一端部;车身侧托架,与所述电线
引导体的一端部连结,并安装于所述车身;车门侧托架,与所述电线引导体的另一端部连
结,并固定于所述滑动门;以及承接部,形成于所述车身侧托架和所述车门侧托架中的至少
一方的所述托架的内部,通过使所述卡定部与所述承接部卡定而将所述橡胶套保持为限制
脱离状态。
由于橡胶套的卡定部容纳于托架的内部,因此没有因来自外部的干涉等引起卡定
部从托架脱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切实地预先安装橡胶套和托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线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图1中的车身侧托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4是示出开启车身侧托架的盖部的状态的电线引导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放大地示出图4中的车身侧托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在本发明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连接部件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承接
部卡定的连结部。根据该结构,由于用于安装橡胶套的承接部兼具作为用于连结连接部件
的构件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托架的内部结构的简化。
(b)在本发明的电线引导装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形成为板状。根据该结构,与
卡定部形成为块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托架的内部空间,能够实现托架的小型化。
(c)在本发明的电线引导装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夹在所述托架的内表面和所
述连接部件的外表面之间。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托架的内部没有卡定部发生位置偏移的可
能性,因此能够切实地使卡定部与承接部预先卡定。
(d)在本发明的电线引导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承接部形成为突起状,在所述卡
定部形成有供所述承接部嵌入的卡定孔。根据该结构,能够切实地使卡定部与承接部卡定。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5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
1的电线引导装置G架设在车身B和滑动门S之间,构成为具备:电线引导体10;橡胶套20,用
于保护电线引导体10;车身侧托架30,用于将电线引导体10的一端部与车身B连结;以及车
门侧托架50,用于将电线引导体10的另一端部与滑动门S连结。在电线引导装置G(电线引导
体10和两托架30、50)中插通有线束H,该线束H用于进行向装配于滑动门S的电气部件等的
供电。如图3所示,线束H是将作为供电用的导电路径而发挥功能的多根电线W捆束而构成
的。
<电线引导体10>
电线引导体10以将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多个连接部件11呈一列且能够向水平方向
相对地转动的方式连结而构成。连接部件11在整体上形成为方筒状。如图3所示,构成连接
部件11的上板部12中的车身B侧的区域成为车身侧连结部13(本申请发明所记载的连结
部)。在该车身侧连结部1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贯通的形态的连结孔14。上板部12
中的滑动门S侧的区域成为相对于车身侧连结部13呈台阶状变低的车门侧连结部15。在该
车门侧连结部15的上表面形成有连结突起16。
构成连接部件11的下板部17中的车身B侧的区域成为车身侧连结部13。在该车身
侧连结部13与上侧的车身侧连结部13同样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贯通的形态的
连结孔14。下板部17中的滑动门S侧的区域成为相对于车身侧连结部13呈台阶状变高的车
门侧连结部15。在该车门侧连结部15的下表面与上侧的车门侧连结部15同样地形成有连结
突起16。
相邻的连接部件11彼此通过位于车身B侧的连接部件11的连结突起16与位于滑动
门S侧的连接部件11的连结孔14嵌合,连结成能够向水平方向相对地转动。在连结多个连接
部件11的状态下,这些连接部件11的内部空间成为用于供线束H(电线W)插通的细长的插通
空间18。
<橡胶套20>
橡胶套20在整体上形成为细长的方筒状,并是将折皱部21、方筒部22和上下对称
的一对卡定部23一体地形成的形态。折皱部21占据橡胶套20的大部分的区域,并能够向长
度方向伸缩且能够向水平方向弯曲变形。方筒部22与折皱部21的车身B侧的端部相连。橡胶
套20以将其折皱部21覆盖的方式安装于电线引导体10。在安装状态下,折皱部21外嵌在电
线引导体10中的除去两端部之外的大部分的区域。
上下一对的卡定部23的相对间隔是与连接部件11的上下两车身侧连结部13的外
表面之间的上下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上下两卡定部23中的上侧的卡定部23是从构成方筒
部22的上表面部呈彼此齐平状向车身B侧呈板状延伸的形态。该卡定部23的宽度尺寸设定
为比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该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
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卡定孔24。卡定孔24的内径是与连接部件11的连结孔14大致相
同的尺寸。
下侧的卡定部23是从构成方筒部22的下表面部呈彼此齐平状向车身B侧呈板状延
伸的形态。该卡定部23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该
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的板厚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卡定孔24。该下侧的卡定
孔24与上侧的卡定孔24呈同轴状配置,下侧的卡定孔24的内径设定为与上侧的卡定孔24相
同的尺寸。
<车身侧托架30>
车身侧托架30是合成树脂制,并如图3、5所示地是经由铰链部33将主体部31和盖
部32连结的单独的部件。主体部31的内部成为向上方敞开的容纳空间34。在构成主体部31
的周壁部形成有使容纳空间34向车身侧托架30的外部连通的连结用开口部35。在连结用开
口部35中的构成主体部31的下壁部36的区域形成有承接部37。承接部37是向上方呈轴状
(圆柱状)突出的形态,承接部37的轴线朝向上下方向。构成连结用开口部35的一对侧壁部
38形成为彼此平行,以空出与连接部件11的宽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大的间隔的方式彼此平
行地相对。
通过使盖部32以铰链部33为支点而转向,以封住容纳空间34的上表面这样的形态
组装于主体部31。在盖部32中的面对连结用开口部35的区域形成有承接部37。盖部32的承
接部37形成为与主体部31的承接部37上下对称,主体部31的承接部37和盖部32的承接部37
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呈同轴状相对的位置关系。同样地,在盖部32中的面对连结用开口部35
的区域形成有按压部39。按压部39配置在与承接部37接近的位置。按压部39的下表面和连
结用开口部35的底壁部的上表面的间隔设定为与上下两卡定部23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大
致相同的尺寸。
在构成主体部31的周壁部中的与连结用开口部35不同的区域形成有嵌合用开口
部40,该嵌合用开口部40使容纳空间34向车身侧托架30的外部连通。在嵌合用开口部40定
位并安装有安装于线束H的车身B侧的端部的连接器C。从连接器C导出的线束H在容纳空间
34中呈大致L字形折弯并插通于电线引导体10(连接部件11)内的插通空间18。
<车门侧托架50>
车门侧托架50在其内部具有轴承部(省略图示),该轴承部用于连结电线引导体10
中的位于最靠近滑动门S侧的位置的连接部件11。位于最靠近滑动门S侧的位置的连接部件
11的车门侧连结部15的连结突起16以能够向水平方向转动的方式与轴承部嵌合。
<实施例1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组装本实施例的电线引导装置G时,首先,将橡胶套20外嵌于电线引导体10,将
一对卡定部23与位于最靠近车身B侧的位置的连接部件11的车身侧连结部13的外表面重
叠。这时,使卡定孔24与连结孔14对齐。接着,将电线引导体10和橡胶套20的车身B侧的端部
安装于车身侧托架30的主体部31。这时,将位于最靠近车身B侧的位置的连接部件11的车身
侧连结部13和卡定部23嵌入于连结用开口部35,将下侧的连结孔14和卡定孔24与下侧的承
接部37嵌合。这之后,如果将盖部32组装于主体部31,则上侧承接部37嵌入于上侧的卡定孔
24和连结孔14。
由此,车身侧托架30与电线引导体10以及橡胶套20连结。由于在该状态下,在车身
侧托架30的内部(连结用开口部35),橡胶套20的上下两卡定部23的卡定孔24与上下两承接
部37嵌合,因此卡定部23不会向车身侧托架30的外部脱离。由此,橡胶套20的车身B侧的端
部(卡定部23)以容纳于车身侧托架30的内部的状态与车身侧托架30切实地连结。
并且,由于在连结用开口部35内,车身侧连结部13夹在左右两侧壁部38之间,因此
限制电线引导体10以相对于车身侧托架30将承接部37作为支点向水平方向摆动头部的方
式进行位移的情况。并且,在将橡胶套20的卡定部23与车身侧托架30连结的工序中,电线引
导体10的车身B侧的端部也与车身侧托架30连结。即,橡胶套20相对于车身侧托架30的连结
作业和电线引导体10的连结作业利用一个动作而进行。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线引导装置G构成为具备电线引导体10、橡胶套20、车身
侧托架30以及车门侧托架50。电线引导体10连结多个连接部件11而构成,在将电线W插通于
电线引导体10的内部的状态下能够弯曲变形地架设在车身B和滑动门S之间。橡胶套20包围
电线引导体10。车身侧托架30与电线引导体10的一端部连结,并固定于车身B。车门侧托架
50与电线引导体10的另一端部连结,并固定于滑动门S。
并且,在橡胶套20的车身B侧(至少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卡定部23。并且,在车身侧
托架30的内部具备承接部37,通过使卡定部23与承接部37卡定而将橡胶套20保持为限制从
车身侧托架30的脱离的状态。根据该结构,由于橡胶套20的卡定部23容纳于车身侧托架30
的内部,因此没有因来自外部的干涉等引起卡定部23从车身侧托架30脱离的可能性。因此,
能够切实地预先安装橡胶套20和车身侧托架30。
并且,在连接部件11形成有车身侧连结部13,该车身侧连结部13具有能够与承接
部37卡定的连结孔14。根据该结构,用于安装橡胶套20的承接部37兼具作为用于连结连接
部件11的构件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车身侧托架30的内部结构的简化。
并且,由于卡定部23形成为板状,因此与卡定部形成为块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
车身侧托架30的内部空间,实现车身侧托架30的小型化。进而,由于承接部37形成为突起状
(轴状),并在卡定部23形成有使该突起状的承接部37嵌入的卡定孔24,因此能够切实地使
卡定部23与承接部37卡定。
并且,上侧的卡定部23夹在车身侧托架30的内表面(盖部32的按压部39)和连接部
件11的外表面(上侧的车身侧连结部13的上表面)之间。另一方面,下侧的卡定部23也夹在
车身侧托架30的内表面(连结用开口部35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连接部件11的外表面(下侧
的车身侧连结部13的下表面)之间。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车身侧托架30的内部没有卡定部23
发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切实地使卡定部23与承接部37预先卡定。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的实施例也包
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于连接部件的连结部与承接部卡定,但并不限于此,也
可以使连结部卡定于与承接部不同的部位。
(2)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卡定部形成为板状,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也可以是块状,
也可以是方筒状。
(3)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了两片板状的卡定部,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的数量也
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三片以上。
(4)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卡定部形成为夹在托架的内表面和连接部件的外表面之
间,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也可以配置在不与连接部件的外表面对应的位置。
(5)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为使承接部贯通于在卡定部形成的卡定孔,但并不限于
此,也可以形成为将从卡定部突出的突出部与承接部钩挂。
(6)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卡定孔形成为贯通形态,但并不限于此,卡定孔也可以是
一端封闭状。
(7)在上述实施例中,使橡胶套的卡定部仅与车身侧托架卡定,但也可以是,橡胶
套的卡定部仅与车门侧托架卡定,也可以是,与车身侧托架和车门侧托架这两方卡定。
标号说明
B…车身
G…电线引导装置
S…滑动门
W…电线
10…电线引导体
11…连接部件
13…车身侧连结部(连结部)
20…橡胶套
23…卡定部
24…卡定孔
30…车身侧托架
37…承接部
50…车门侧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