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

上传人:v**** 文档编号:5320307 上传时间:2019-01-03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806421.2

申请日:

2014.09.25

公开号:

CN106448934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B 13/012申请日:20140925|||公开

IPC分类号:

H01B13/012; H01B13/34; H01R43/05

主分类号:

H01B13/012

申请人: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平田明行; 中原光一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3.10.04 JP 2013-20903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4

代理人:

吴立;邹轶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将测量切断电线(65)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此时,使测量切断电线(65)的各末端(66、67)突出并朝向一个方向。由此,末端擦拭部(70)的擦拭对象成为仅各末端(66、67)的一定范围。末端擦拭部(70)包括:末端擦拭部主体即一对擦拭部(74);以及使这一对擦拭部(74)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5)和第二移动机构(76)。一对擦拭部(74)在从上下夹入末端(66、67)并接触后,以摩擦整个外表面的方式移动。末端擦拭部(70)不仅具有擦拭末端(66、67)的污垢的功能,还具有使末端(66、67)笔直延伸的功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着色单元,其用于用着颜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以及
测量部,其作为比所述着色单元靠前工序侧的系统构成,用于测定所述电线的长度,
所述着色单元包括:
着色单元主体部,其用于对通过所述着色单元的所述电线包覆部着色;以及
擦拭部,其比所述着色单元主体部处于前工序,且用于对所述电线包覆部进行擦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擦拭部与所述电线包覆部的欲着色的一定范围接触并进行擦拭,
所述着色单元主体部在所述一定范围形成着色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电线切断部,其用于基于所述测量部的所述测定以指示的长度切断所述电线,得到测
量切断电线;
电线保持杆,其具有多个电线保持部;以及
电线U形放置部,其用于将所述测量切断电线以大致U形放置在所述电线保持杆上,并
且使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向所述着色单元的配置侧突出并分别保持在所述电线保
持部,
所述擦拭部具有对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所述末端进行擦拭的作为末端擦拭部的功
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擦拭部包括:
末端擦拭部主体,其能与各所述末端接触;以及
移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末端擦拭部主体沿着各所述末端的突出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比所述着色单元靠后工序侧的系统构成,还包括:
末端剥皮部,其用于将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所述末端分别剥皮,使电线导体部露出;
以及
端子安装部,其用于在利用所述末端剥皮部而露出的所述电线导体部安装期望的金属
端子,
作为所述末端剥皮部和所述端子安装部的配置,是各所述末端的所述突出方向侧的配
置。
6.一种线束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以下工序:
着色工序,用着颜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以及
检测工序,作为比所述着色工序靠前的前工序,测定所述电线的长度,
所述着色工序在对通过所述着色单元的所述电线的所述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前,包含
对所述电线包覆部进行的擦拭。

说明书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在系统构成中包含用于用着色材料对
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的着色单元。

背景技术

用于传递电力、信号的电线被构成为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导体;以及具有
绝缘性并包覆导体的树脂制的绝缘体。这样构成的电线中,导体有时被称为芯线、电线导体
部等,另外,绝缘体有时被称为包覆、电线包覆部等。由于电线如上所述用于传递电力、信号
而使用,因此根据其用途,导体的材质、粗细、构成、绝缘体的材质、厚度等会不同。例如,在
导体的情况下,采用铜、铜合金、或者铝、铝合金等。而且,用这样的材质制造线材,利用仅将
线材捆扎而成的材料、捻合而成的材料来形成导体。或者,有时不用线材而用单芯构造的材
料来形成导体。电线的粗细例如可由导体截面积表示,从小到大有各种粗细。另外,电线的
粗细也会根据上述线材的条数而不同。另一方面,关于绝缘体,考虑到耐热性、耐气候性、耐
化学性、耐磨性、难燃性等,选定树脂材料。另外,为了确保绝缘性,适当设定厚度。根据以上
可知,电线有各种类别。

有时仅使用一条电线,但在汽车(移动体)的情况下,使用多条电线。多条电线构成
线束而被使用。关于线束进行说明,在汽车中搭载有各种电子设备,使得能实现车的基本性
能,即行驶、转弯、停止这样的性能、安全性,而且实现车便利性、舒适性。这些各种电子设备
利用来自电池的电力和控制信号而动作,负责传送该电力和信号的就是线束。线束根据设
备的种类、流动电流的值、布设位置等,需要各种类别(长度、粗细、绝缘体材料)的电线。

包括多个各种类别的电线的线束中,例如如果电线自身的外观都相同,那么其制
造就极为困难。另外,在将设备彼此连接时,有时会产生错误的连接。并且,也会给维护带来
不便。因此,为了识别各种类别的电线,一般在电线包覆部实施着色、标记。在专利文献1中
示出了在制造线束的方法的提案中,对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标记的方法。

简单说明专利文献1的公开技术,在线束的制造方法中,存在制造电线的工序、切
断电线的工序、去除电线包覆部的工序、将金属端子压接连接的工序、进行外壳镶嵌的工
序,在各工序之前,实施用于得到这些工序中所需的信息的着色、标记。

专利文献1的公开技术具有的问题是:想要适用于各种类别的电线时,由于对于每
个电线类别需要包含所有上述工序的生产线,或者换言之由于在各生产线中都需要着色装
置,因此必须较多确保用于设置制造装置的空间、制造成本上升。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中,在生产1个子线束的工序中最少需要2个着色
装置、标记装置,因此,也需要2个生产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1645号公报(JP H07-001645 B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5105号公报(JP 4035105 B)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
方法,能够实现生产所使用的设备的紧凑化、和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包括着色单元和作为比着色单元靠前
工序侧的系统构成,所述着色单元用于用着色材料对多种电线的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
比着色单元靠前工序侧的系统构成包括:电线末端集合部,其用于将多种电线的各电线末
端汇集并分别保持;选择电线拉出部,其用于从分别被电线末端集合部保持的各电线末端
中选择期望的电线类别,并且将选择的类别的电线作为选择电线从电线末端集合部拉出。

即,线束生产系统中,作为比着色单元靠前工序侧的系统构成,包括电线末端集合
部和选择电线拉出部。在电线末端集合部中,汇集多种电线的各电线末端,并分别保持该各
电线末端。在选择电线拉出部中,基于成为着色单元进行着色的对象的电线类别来选择电
线,作为选择电线从电线末端集合部拉出。被拉出的选择电线之后被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
部着色。这样,通过使电线类别的选择发生变化,从而即使将构成1个子线束的多种电线向
后工序侧流动,也能够用1个着色单元来进行着色。换言之,即使在需要生产多种电线的情
况下,也能够用1个着色单元来进行着色。

线束生产系统也可以还包括:测量部,其用于测量由选择电线拉出部拉出的选择
电线的长度;电线切断部,其用于基于测量部的测量,以指示的长度来切断选择电线;末端
剥皮部,其用于将被电线切断部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的两个末端分别剥皮来使电线
导体部露出;以及端子安装部,其用于在利用末端剥皮部而露出的电线导体部安装期望的
金属端子。

利用这样的构成,即使在需要生产构成1个子线束的多种电线的情况下,也能够用
1个流程进行直到金属端子的安装的一系列工序,在这一系列工序中能够用1个着色单元来
着色,并生产子线束。

线束生产系统也可以还包括:第一系统构成群,其用于生产具有多个带端子后识
别电线的后识别电线群,带端子后识别电线是利用端子安装部安装了金属端子而得到、且
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着色而得到的;端子插入部,其用于将后识别电线群的金属端
子收容到对应的连接器壳体的腔室;以及库存部,其配置在第一系统构成群与端子插入部
之间,用于储存后识别电线群。

在第一系统构成群中,生产具有多个带端子后识别电线的后识别电线群。由第一
系统构成群得到的后识别电线群在金属端子插入到连接器壳体之前被储存在库存部。因
此,在安装金属端子后,金属端子插入到连接器壳体之前,能够调整生产速度。

线束生产系统也可以还包括:电线保持杆,其用于保持1个子线束生产中所需的电
线类别量和数量的、由电线切断部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电线U形放置部,其用于将测量切
断电线以大致U形分别放置在电线保持杆的期望的位置;以及电线保持杆移动部,其用于使
电线保持杆向末端剥皮部和端子安装部移动。

利用这样的构成,在切断后的工序中加工的部位朝向一个方向。另外,在着色工序
为切断后的情况下,利用电线保持杆移动部,将以大致U形分别放置在电线保持杆的期望的
位置的多个测量切断电线向着色单元运送到末端剥皮部和端子安装部。因此,切断后的工
序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也可以以将测量切断电线逐个流动到后工序的方式
进行生产。

线束生产系统也可以包括:第一系统构成群,其用于自动生产具有多个带端子后
识别电线的后识别电线群,带端子后识别电线是利用端子安装部安装了金属端子而得到、
且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着色而得到的;第二系统构成群,其用于将后识别电线群的
金属端子自动收容到对应的连接器壳体的腔室,从而部分地生产子线束;第三系统构成群,
其用于将为由该第二系统构成群自动收容的金属端子手动收容到对应的连接器壳体的腔
室,从而完成子线束的生产;以及第二库存部,其配置在第二系统构成群与第三系统构成群
之间,用于储存部分地生产后的子线束。

利用这样的构成,在第一系统构成群中,自动生产具有多个带端子后识别电线的
后识别电线群。在第二系统构成群中,自动部分地生产子线束。在第三系统构成群中,手动
(由作业者)生产以使子线束完成。将由第二系统构成群得到的子线束储存在第二库存部。
因此,利用这样的储存,在自动的系统构成群与手动的系统构成群之间能够调整生产速度。

线束生产系统也可以向端子安装部供给多种金属端子。

利用这样的构成,即使在需要生产多种电线和多种金属端子的情况下,也能够用1
个着色单元来着色,并生产子线束。

本发明的第2形态所涉及的线束生产方法包含着色工序和在进行着色工序之前的
工序,在该着色工序中,用着色材料对多种电线的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在进行着色工序
之前的工序包括如下工序:将多种电线的各电线末端汇集并将该各电线末端分别保持在电
线末端集合部;以及从分别被电线末端集合部保持的各电线末端中选择期望的电线类别,
并且将选择的类别电线作为选择电线从电线末端集合部拉出。

即,线束生产方法在着色工序之前包含2个工序。在第一个工序中,将多种电线的
各电线末端汇集在电线末端集合部,并且将该各电线末端分别保持在电线末端集合部。在
第二个工序中,从各电线末端集合部拉出期望的电线类别的选择电线。被拉出的选择电线
之后被着色工序将电线包覆部着色。这样,通过使电线类别的选择发生变化,从而即使将构
成1个子线束的多种电线流动到后工序侧,也能够用1个着色工序来进行着色。换言之,即使
在需要生产多种电线的情况下,也能够用1个着色工序来着色,并生产子线束。

线束生产方法也可以还包含如下工序:测量从电线末端集合部拉出的选择电线的
长度;以指示的长度将选择电线切断;将通过该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的两个末端分
别剥皮来使电线导体部露出;以及在电线导体部安装期望的金属端子。

利用这样的构成,即使在需要生产构成1个子线束的多种电线的情况下,也能够用
1个流程进行直到金属端子的安装的一系列工序,在这一系列工序中能够用1个着色单元来
着色。

根据本发明的各形态,即使在1个子线束中需要多种电线来生产的情况下,也能够
用1个着色单元进行着色并生产子线束。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各形态,与以往相比,具有的效
果是:能够实现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的紧凑化、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基本构成图。

图3是示出将测量切断电线放置在电线保持杆上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将电线末端着色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将电线末端剥皮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后识别电线群的图。

图7是示出子线束(中途)的图。

图8是示出子线束的图。

图9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详细构成图。

图10是示出线束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a)―11(c)是示出电线末端与着色部的图。

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自动子放置切断机的放大构成图。

图14是示出着色单元的构成图。

图15是示出末端擦拭部的构成图。

图16是示出着色单元主体部的构成图。

图17(a)-17(c)是示出着色材料的附着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干燥部的构成图。

图19(a)是示出外观设计确认部和确认方法的构成图,图19(b)示出图像显示部的
显示。

图20是示出末端剥皮部的作用说明图。

图21是示出端子安装部的作用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将着色单元的配置变更了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构成图。

图23是示出将着色单元的配置变更了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8来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

如图1所示,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1是用于生产构成线束的子线束等
中间生产品的系统。图1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1示出直到生产图8所示的子线束2(中间生产
品)的构成。

线束生产系统1包括第一系统构成群3、第二系统构成群4、第三系统构成群5、第一
库存部6、第二库存部7、以及第三库存部8。

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中,作为构成图8所示的子线束2的部件,有多个带端子后识别
电线9(后识别电线群10)。在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中,作为在子线束2的生产中有效的后识别
的部分,形成有着色部11。该着色部11是通过使用着色单元12并用着色材料将电线包覆部
13着色从而形成的。第一系统构成群3除了包括着色单元12之外,还包括电线末端集合部
14、选择电线拉出部15、测量部16、电线切断部17、末端剥皮部18、端子安装部19、电线保持
杆20、电线U形放置部21、以及电线保持杆移动部22。在图2中,在电线切断部17与末端剥皮
部18之间配置有着色单元12。另外,着色单元12也可以被配置在测量部16的前后、端子安装
部19之后的位置。

在电线末端集合部14中,将卷绕在卷筒上的多种电线23的各电线末端24汇集,并
分别保持该各电线末端24。在选择电线拉出部15中,基于构成1个子线束2的电线类别来选
择电线23,并将其作为选择电线25而从电线末端集合部14拉出。被拉出的选择电线25之后
被电线切断部17切断为指示的长度,成为测量切断电线26。利用电线U形放置部21将测量切
断电线26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20上。此时,测量切断电线26的末端相对于电线保持
杆20的设置位置要考虑到例如防止组装线束时电线彼此互相缠绕,或者考虑到生产子线束
2时的金属端子插入顺序。

对于测量切断电线26的末端,对电线包覆部13的外表面的一定范围进行擦拭,并
且利用着色单元12的主体部分对被擦拭后的部分进行着色。用着色单元12的外观设计确认
部分来检查着色部11。

在端子安装部19中,安装金属端子27,由此得到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带端子后识
别电线9在被电线保持杆20保持有多个的状态下成为后识别电线群10。

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从在电线保持杆20中保持多个的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后
识别电线群10)部分地生产图7所示的子线束2。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对壳体28的腔室自
动插入(自动收容)金属端子27。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生产,使得子线束2如图8所示地完成。在第三系统构成
群5中,进行难以自动机器化的工序。具体而言,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如下工序:手动
插入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不能自动插入的金属端子27(例如与其他金属端子反向地插入
的情况等)。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将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扭转的工序、将电线彼
此接合的工序等。此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如下工序:手动组装索环等这样的更适
于预先组装的外部器件。

将利用第一系统构成群3得到的后识别电线群10储存在第一库存部6。将利用第二
系统构成群4得到的子线束2储存在第二库存部7。将利用第三系统构成群5得到的子线束2
储存在第三库存部8。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储存在第三库存部8中之后的子线束2被放置在
布线板上而被组装为线束。

在线束生产系统1中,在1个子线束2需要多种电线23来生产的情况下,能够用1个
着色单元12来形成作为后识别部分的着色部11。对于线束生产系统1而言,即使着色单元12
是1个也能够对应。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的紧凑化、成本降低。

关于着色单元12,也可以将其记为“着色单元和/或者标记单元”。标记单元是用于
用着色材料来进行标记的单元。

关于子线束2,“子线束”是指处于金属端子27(压接端子等)都插入于连接器壳体
的状态、接合后的状态的子线束。换言之,“子线束”是指所有的金属端子27都不露出的状态
的子线束。

关于着色部11,着色状态除了如图所示在周向为线状(带状)之外,也可以是点
(··)、标记(○、△、A、B等)等。

另外,也可以是不包括第三系统构成群5而将金属端子27都自动插入的构成。另
外,反之,也可以是不包括第二系统构成群4而将金属端子27都手动插入的构成。并且,第二
系统构成群4和第三系统构成群5的配置顺序也可以与图示的相反。或者,也可以将第二系
统构成群4和第三系统构成群5的任一者或者两者2个并列地排列。

下面,参照图9-23来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详细构成。

如图9所示,详细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31包括子线束生产线32、和线束
组装线33。另外,也可以将子线束生产线32称作前工序线34、将线束组装线33称作后工序线
35。

子线束生产线32包括2条线。子线束生产线32包括:能用自动机器对应的包含第一
系统构成群36、第二系统构成群37、第一库存部38(38a、38b)、第二库存部39(39a、39b)的
线;以及手动对应的包含第三系统构成群41、第三库存部42(42a、42b)的线(作业员进行组
装的线)。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设置有着色单元40。

另外,说明了子线束生产线32是2条线,但线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1条
线。

能用自动机器对应的线即第一系统构成群36和第二系统构成群37由计算机(未图
示)控制,通过控制机构(未图示)来工作。计算机所构成的控制部被构成为能够对每个系统
构成进行控制、或者能够对整体一并进行控制。控制部具有CPU、RAM、ROM等。利用与子线束
种类相应的程序,能够变更生产步骤、生产速度等,例如即使供给器件有多个,也能够可靠
地进行选择等。此外,利用控制部所进行的控制,能够在生产中途判定好坏等。

线束组装线33是设置在子线束生产线32的下游侧的组装专用的线。在线束组装线
33中,在布线板上组装一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图8的子线束2。此时,通过进行卷带、安装外部
器件等,从而组装图10所示的线束43。此外,图10的线束43的构成、外观形状是一个例子。此
处,省略保护器、索环等外部器件的图示。

在图10中,线束43是电线44的束,布设在汽车(移动体)的预定位置并传递电力、信
号。关于汽车中需要的电线条数,包含从所谓的一般车到高级车来例举时,有几百条,有的
根据情况会超过千条。这样的线束43由于电线要一条一条加工并生产,因此需要许多工序,
耗费很大的劳力和时间。因此,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比较重要。

根据搭载在汽车中的设备(车载电装件)的配置来生产线束43。作为线束43的种
类,例如从前侧开始进行例举时,有发动机室用线束、车颈侧用线束、仪表板用线束、门用线
束、后侧用线束等。

线束43是电线44的束,作为束的部分的构成,具有干线45、和从该干线45的预定位
置分岔的多个支线46。在干线45、多个支线46的末端设置有各种类型的连接器47。连接器47
具有安装在电线44末端的金属端子、和收容该金属端子的连接器壳体。

在线束43中,为了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电线44末端的金属端子需要插入在连接器
壳体的预定位置。在实施例中,在电线44的末端48形成有图11(a)所示的识别用的外观设计
部分,即着色部49。此外,关于电线44的末端,在此处的说明中为附图标记48,但在测量并切
断电线44后,用后述附图标记66、67示出。

在图11(a)中,首先说明电线44的构成。电线44包括电线导体部50(导体)、和电线
包覆部51(绝缘体)。电线导体部50具有导电性。电线包覆部51具有绝缘性。电线包覆部51是
通过在电线导体部50的外表面挤压出未着色的熔融树脂材料从而形成的。电线包覆部51在
树脂材料中掺入白色的着色剂而成为白色。或者,也可以不在树脂材料中掺入着色剂而成
为自然的颜色。另外,电线包覆部51的颜色在实施例中原则上为白色,但也可以是自然色、
其他色。

接下来,说明着色部49。着色部49形成于白色的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部49
在外表面的预定区域、并遍及全周地形成。着色部49是通过用着色材料将电线包覆部51的
外表面着色从而形成的。

在图11(b)、11(c)中,附图标记ar1与ar2之间为第一区域,附图标记ar2与ar3之间
为第二区域,附图标记ar3与ar4之间为第三区域,附图标记ar5与ar6之间为第四区域,附图
标记ar6与ar7之间为第五区域,附图标记ar7与ar8之间为第六区域。这样,图11(b)的着色
部49跨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半,另外,跨第六区域、和第五区域的一半地形成。另一方
面,在图11(c)的着色部49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另外,分别形成于第
四区域和第六区域。此外,着色部49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此处的说明。只要能识别着色部49即
可,也可以适当变更数量、宽度等。另外,着色部49也可以不在周向为线状(带状),而是点、
标记等。

作为着色部49的颜色,可以例举W/B(白/黑)、B(黑)、R(红)、L(蓝)、Lg(浅绿)、G
(绿)、Y(黄)、V(紫)、P(粉)、Sb(天蓝)、Br(褐)等。关于着色部49的颜色,只要能够相对于白
色的电线包覆部51识别即可,另外,只要能够与其他颜色识别就没有问题。

如图9所示,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设置有着色单元40,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形
成着色部49。首先,说明第一系统构成群36。

如图12所示,第一系统构成群36包括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
线53、以及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第
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从图12的纸面左向右连续地配设。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与第二
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着色单元40,着色单元40被装配于第一自动子放
置压接线53。

如图13所示,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在该装置背面侧55具有多种电线卷筒56(56a―
56e)。换言之,设置有多个电线类别不同的电线卷筒56。“电线类别不同”是指例如在每个电
线卷筒56卷绕有粗细等不同的电线44等。另外,在图中的电线卷筒56的数量(实施例中图示
了5个)是一个例子。电线卷筒56的数量至少是子线束生产中所需的电线类别那么多。

电线末端集合部57被设置为将从各电线卷筒56拉出的电线44(44a-44e)的各电线
末端48(48a-48e)汇集的部分。另外,电线末端集合部57也被设置为用于分别保持各电线末
端48的部分。电线末端集合部57具有能拉出电线44的程度的保持力。或者,电线末端集合部
57具有在需要拉出电线44时解除保持的机构。在各电线末端48的位置齐备的状态下被电线
末端集合部57保持。

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包括选择电线拉出部58、测量部59、电线切断部60、电线U形
放置部61、电线保持杆62、以及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在选择电线拉出部58中,基于构成1个
子线束的电线类别来选择电线44,将该选择的电线44作为选择电线64从电线末端集合部57
自动拉出。选择电线拉出部58具有能够在与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方向(参照箭头P。与生产
工序的行进方向相同)正交的方向(参照箭头Q)自动拉出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机构。

利用测量部59自动测量被选择电线拉出部58拉出的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拉出
长度。另外,拉出长度以根据子线束的内容预先编程的数值为基准。即,由于必须确保布设
所需的长度,因此有时拉出得长,反之,有时拉出得短。基于测量部59的测量将被拉出的电
线44(选择电线64)以期望的长度切断。该切断由电线切断部60进行,利用切断来得到测量
切断电线65。

电线U形放置部61随着利用选择电线拉出部58进行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拉出而
工作。利用电线U形放置部61的工作,将测量切断电线65的两个末端66、67分别放置在电线
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另外,将测量切断电线65的整体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以大致U形放
置。

此处,进一步详细说明电线U形放置部61。电线U形放置部61具有能够使在箭头Q方
向拉出的选择电线64成为大致U形的机构等。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具体而言包括:首先根
据拉出时机而保持选择电线64的末端66(拉出末端侧的末端)并使末端66的朝向反转180度
的第一机构;接下来对被在箭头Q方向拉出并被电线切断部60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
端67(拉出后端侧的末端)进行保持的第二机构;将如上所述朝向反转的末端66运送到电线
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并放置的第三机构;以及将末端67运送到电线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并
放置的第四机构。

电线U形放置部61的第一机构首先被根据选择电线64的末端66的位置而配置,进
行在保持末端66的同时使朝向反转180度并偏移到旁边(在箭头P方向)的动作。由于第一机
构的朝向反转180度时,末端66的朝向也成为反转180度的状态,即朝向箭头Q的反向,因此
选择电线64变得在该末端66附近具有大致U形的反转部分。反转部分随着选择电线64的拉
出而在箭头Q方向移动(选择电线64的反转部分从第一机构离开)。

电线U形放置部61的第二机构随着第一机构的移动(向所述旁边的偏移),进行移
动至处于拉出状态的选择电线64的位置的动作,并且进行对被电线切断部60切断而得到的
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7进行保持的动作。

另外,末端66、67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的设置位置优选的是考虑到例如防止组装
线束时电线彼此互相缠绕,或者到考虑生产子线束时的金属端子插入顺序。具体而言,优选
的是末端66、67并非如图12示意性地示出那样依次放置,而是放置在图3这样的位置。例如,
如果考虑到防止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那么当然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另外,如果考虑到金属
端子插入顺序,那么能够对于金属端子向壳体的自动插入、手动插入都能对应,在该情况下
也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因此是优选的。

在实施例中,由于上述考虑,将末端66和67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由
此,根据之后的说明也可知,在后工序中不需要进行测量切断电线65(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
的排序。

整体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以大致U形放置的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其两个末端
66、67从电线保持杆62以预定的长度突出。另外,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两个末端66、67
与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方向(参照箭头P)正交,并且相对于箭头Q的拉出方向向相反方向
(与后述Q′方向相同)突出。进一步,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这两个末端66、67在着色单元
40的配置侧、末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参照图12)的配置侧突出。换言之,末端66、67
被保持在通过着色单元40、末端剥皮部68的位置。

电线保持杆62是在箭头P方向长的杆状的部件,在与箭头P正交的方向具有多个
槽。该多个槽形被成为电线保持部。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电线保持杆62被储存在自动子放
置切断机52的附近,并根据子线束生产而被供给至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

进一步详细说明电线保持杆62的构造。电线保持杆62包括:在箭头P方向并列的多
个电线夹具;以及使该电线夹具成为长条的杆状的状态的夹具底座。电线夹具包括一对夹
持件,这一对夹持件之间被形成为电线保持部。在一对夹持件的末端部分,作为电线引导
用,形成有锥形。锥形被形成为向电线保持部倾斜。电线夹具都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和形
状。电线夹具被设置为在1个电线保持杆62上存在有几十个。

另外,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电线保持杆62的例如从一端起的第几个电线夹具上,
保持哪种电线类别的测量切断电线65,是预先根据子线束的内容而编程的。

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具有能够将保持有多个测量切断电线65的状态的电线保持
杆62向着色单元40、后述末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参照图12)运送的机构。具体而言,
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具有将电线保持杆62在箭头P方向引导的轨道状的部分;以及以预定
的速度使电线保持杆62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机构。另外,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在实施例中被
控制为,在测量切断电线65的放置中不会产生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

轨道状的部分不仅配设于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而且配设为跨到第一自动子放置
压接线53和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

利用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能够将测量切断电线65以子线束生产中所需的电线类
别和数量进行汇总,并向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流动(作为将多个测量切断电线65汇总
的状态,还参照图3)。

如图12所示,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包括着色单元40、末端剥皮部68、以及端子
安装部69。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是装配有着色单元40的线。

首先,依次参照图14―19来说明着色单元40。

如图14所示,着色单元40配置在整体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的测量切
断电线65的两个末端66、67突出的一侧。即,着色单元40被配置并构成为能够用着色材料在
两个末端66、67的期望位置(期望区域)着色。

此处说明“着色”。该“着色”是指用着色材料将末端66、67(参照图11的电线包覆部
51。以下同样)的外表面着色。着色材料是指颜色材料(工业用有机物质)溶解、分散在水或
者其他溶剂中而成的液状物质。作为有机物质,有染料、颜料(大部分是有机物,是合成品),
有时也将染料作为颜料使用,也将颜料作为染料使用。作为更具体的例子,着色材料是着色
液或者涂料。

着色液是指在溶剂中溶解、或者分散有染料的着色液。另外,涂料是指在分散液中
分散有颜料的涂料。用着色液将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时,染料会渗入到
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另外,用涂料将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时,
颜料不会渗入到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而是粘接在外表面。即,此处所述的“着色”是
指用染料印染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或者在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
表面涂抹颜料。

关于溶剂和分散液,优选的是与形成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合成树脂材料
具有亲和性。在该情况下,染料可靠地渗入到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颜料可靠地粘
接在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

着色单元40被构成为包括末端擦拭部70、着色单元主体部71、干燥部72、以及外观
设计确认部73。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单元40是将上述构成汇集而成的装置(是一个例子。也
可以将上述构成作为1个1个的装置并以适当间隔并列来作为着色单元40)。着色单元40被
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在控制部中预先编程有测量切断电线65的电线类别、末端66(67)在
电线保持杆62上的配置等着色单元40的工作中所需的信息。

如图15所示,末端擦拭部70是为了自动擦拭整体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
上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的污垢而配备的。在实施例中,通过包括末端擦拭部70,
从而谋求使对末端66(67)的着色状态良好。

另外,图15中的箭头P示出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方向。箭头Q示出用自动子放置切
断机52(参照图13)拉出选择电线64的拉出方向。箭头Q′示出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
的突出方向(延伸方向)。箭头R和R′示出上下方向。

末端擦拭部70包括:一对擦拭部74;使该一对擦拭部74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5和
第二移动机构76;以及电线卡盘部(未图示)。一对擦拭部74被形成为在从上下夹住末端66
(67)并接触后,能够以摩擦整个外表面的方式移动的部分。一对擦拭部74在擦拭中其外周
面被使用。在本实施例中,被形成为用布覆盖了芯材而成的部分。芯材可以适当选定圆柱
形、方柱形等。

另外,一对擦拭部74优选的是具有并非始终在相同部位摩擦末端66(67)的整个外
表面来擦拭污垢,而是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改变擦拭部位的构成(例如使擦拭部外周面在旋
转方向移动来变更擦拭部位等)。

第一移动机构75和第二移动机构76被构成为:作为擦拭中所需的动作,能够使一
对擦拭部74在箭头R、R′方向移动,并且在箭头Q、Q′方向移动。

在一对擦拭部74所进行的擦拭的途中,电线卡盘部(未图示)保持测量切断电线65
以防止末端位置偏离。

末端擦拭部70不仅具有擦拭末端66(67)的污垢的功能,还具有将末端66(67)笔直
地伸展的功能。通过使末端66(67)笔直地伸展,能够有助于稳定着色位置,另外,也能够将
金属端子89安装在准确的位置。

末端擦拭部70不对测量切断电线65整体进行擦拭,而仅对需要着色的部分进行擦
拭。因此,末端擦拭部70具有的优点是:擦拭所花费的时间短,另外,装置的耐久性(擦拭部
74的耐久性)好。此外,末端擦拭部70具有的优点是能够防止着色时的渗透。

另外,关于擦拭,仅对需要着色的部分擦拭即可,这是因为: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
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在箭头Q′方向突出。

如图16所示,着色单元主体部71是为了在整体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
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自动形成着色部49来作为识别用的外观设计部分而配备
的。在实施例中,着色单元主体部71被构成为能够在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预定区域喷射
着色材料77来形成着色部49。

着色单元主体部71包括:着色头部78;使该着色头部78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9和
第二移动机构80;电线卡盘部(未图示);喷嘴清洗部(未图示);以及着色材料供给部(未图
示)。着色头部78包括:着色头部主体81;以及用于从该着色头部主体81向末端66(67)的外
表面的预定区域喷射着色材料77的多个着色喷嘴82。

在实施例中,设置有能排出12种颜色的数量的着色喷嘴82。多个着色喷嘴82在箭
头Q和Q′方向并列为一列地配置。多个着色喷嘴82被根据着色部49的颜色而区别使用。区别
使用是通过利用第一移动机构79使着色头部78在箭头Q和Q′方向移动从而进行的。

着色头部78相对于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在箭头Q和Q′方向移动。另外,着
色头部78为了遍及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全周地形成着色部49,还在摆动(摇动或者摇头)
的箭头S和S′方向移动。

着色头部78被构成为对于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电线65,另外对于在箭头
Q′方向突出的末端66(67),自身移动并形成着色部49。

参照图17(a)-17(c)来说明着色材料77的附着状态。首先,在着色材料77不附着到
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位置,不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射。接下来,如图17(a)所示,使着色头
部78在箭头S方向移动且在到达着色材料77附着到外表面的位置时,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
射。此外,着色材料77通过加压而被喷射(是一个例子)。着色材料77开始附着到外表面时,
着色材料77向离开着色头部78的一侧绕进,成为图17(b)所示的状态。

着色材料77横穿了末端66(67)后,如图17(c)所示,使着色头部78在箭头S′方向移
动时,这次会从相反侧产生着色材料77的绕进,由此遍及全周地完成着色材料77的附着。

另外,如果想要更可靠地在全周附着着色材料77,那么可以例举例如如图16的虚
线所示的例子,将着色单元主体部71′追加配置在着色单元主体部71的相反侧。只要是不会
妨碍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配置即可,对着色单元主体部71′的配置部位没
有特别限定。

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末端66(67)与着色头部78之间存在掩模部件,以施加
点、标记(mark)。

在将着色部49形成得宽,或者将末端66(67)整体着色的情况下,使着色头部78一
边在箭头S和S′方向移动一边在箭头Q′方向移动,连续地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射即可。

如图18所示,干燥部72是为了将通过喷射着色材料77(参照图16)而形成的着色部
49干燥以定形而配备的。干燥部72包括加热干燥部83和暖风干燥部84。加热干燥部83被构
成为能够利用近红外线加热器使着色部49干燥。暖风干燥部84被构成为能够利用暖风使着
色部49干燥。

加热干燥部83和暖风干燥部84被配置为如下状态: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
电线65的末端66(67)首先通过加热干燥部83,接下来通过暖风干燥部84(也可以与此相反。
图18所示的上下的配置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将加热干燥部83和暖风干燥部84分别配
置在上侧,并在下侧设置有反射板)。

加热干燥部83和暖风干燥部84根据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速度而
工作,实际上在一瞬间就完成着色部49的干燥。

如图19(a)所示,外观设计确认部73是为了检查着色部49的形成状态、形成位置而
配备的。外观设计确认部73包括末端拍摄部85和图像显示部86。末端拍摄部85包括CCD照相
机等。由末端拍摄部85拍摄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被传送到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部进行检查
所需的图像处理。由控制部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显示在图像显示部86。

此外,着色部49的形成状态、形成位置显示在图像显示部86,但好坏判定是由控制
部(未图示)进行的。因此,在图像显示部86之前不需要始终配置检查员。

图19(b)示出图像显示部86的显示。着色部49跨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半,另
外跨第六区域、和第五区域的一半地形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图中的附图标记87示出露出
检查部分。露出检查部分87是为了用控制部(未图示)判断着色部49的端部是否进入其中而
使用的。

假设着色部49的形成状态、形成位置较差,那么鸣响警报等来通知作业员等即可。
在控制部(未图示)中能够记忆在电线保持杆62的第几号保持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着色部
49较差,基于该储存信息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的最后进行修正等即可。

通过外观设计确认部73后,能够得到具有着色部49的后识别电线88(测量切断电
线65)。通过了着色单元40而得到的后识别电线88之后如图12所示依次通过末端剥皮部68
和端子安装部69。另外,利用着色单元40也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0来说明末端剥皮部68。另外,参照图21来说明端子安装部69。

如图20所示,末端剥皮部68是为了以预定的长度自动去除电线包覆部51(绝缘体)
而配备的。具有着色部49的后识别电线88(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被末端剥皮部68
以预定长度去除电线包覆部51。去除了电线包覆部51后,电线导体部50从末端66(67)露出。
另外,利用末端剥皮部68也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

如图21所示,端子安装部69是为了在电线导体部50露出的末端66(67)自动安装金
属端子89而配备的。在实施例中,端子安装部69被构成为能够利用压接来安装金属端子89。
另外,端子安装部69被构成为能够与电线类别对应地安装多种金属端子89。在第一自动子
放置压接线53(参照图12)中,能够安装六种金属端子89(如果需要安装这以上种类的金属
端子89,那么就需要与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同样的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多种金
属端子89分别被供给到端子安装部69。

另外,关于多种金属端子89的安装,也可以采用以末端66(67)流动过来的顺序安
装各种金属端子89的工序、使端子安装部69移动并安装在相同类别的每个金属端子89上的
工序之中的任意工序。在实施例中,仅在需要安装金属端子89的末端66(67)进行安装(在该
情况下,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

如图12所示,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包括与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同样的末
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由于末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与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
53同样,因此此处的说明省略。

以上,如参照图9―21说明的那样,利用第一系统构成群36的系统构成,得到图6所
示的多个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后识别电线群10)。

第一系统构成群36包括用于用着色材料77将电线包覆部51着色来形成着色部49
的着色单元40,作为该着色单元40的前工序侧的系统构成,包括电线末端集合部57、选择电
线拉出部58等。电线末端集合部57具有将多种电线44的各电线末端48汇集并分别保持的功
能。选择电线拉出部58具有:从各电线末端48中选择期望的电线类别的功能;以及将选择的
类别的电线44作为选择电线64从电线末端集合部57自动拉出的功能。利用这样的构成能够
取得的效果是:即使对于1个子线束2需要多种电线44来生产的情况下,也能够用1个着色单
元40进行着色并生产子线束2。

只要能够用1个着色单元40进行着色,那么就能够减小设置空间、抑制成本上升。
因此,能够取得的效果是:实现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的紧凑化、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在线束生产系统31的中途进行用于识别电线44的着色,因此与以往相
比,能够减少放置在系统上游部的电线卷筒的数量。例如,在相同线种中识别用的着色为5
个时,以往(用预先着色的电线来生产线束的系统)需要放置5个电线卷筒,但在本发明中用
1个电线卷筒56即可。因此,能够取得的效果是:缩小生产系统的设置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系统构成是在电线切断部60与末端剥皮部68之间配置了着
色单元4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图22、图23所示的配置。

在图22中,在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的端子安装部69之后配置有着色单元40
(配置有着色单元40,使得能够对带端子的测量切断电线(未图示)着色)。另外,在图23中,
在选择电线拉出部58的附近配置有着色单元40,使得能够在测量中途进行着色。无论是哪
个例子,能够取得的效果是:实现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的紧凑化、成本降低。

如图9所示,第一库存部38(库存部)是配置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与第二系统构成
群37之间的库存部分。在本实施例中,库存部包括: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之后附带的前侧第
一库存部38a;以及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之前的附带的后侧第一库存部38b。

将利用第一系统构成群36得到的后识别电线群10(参照图6)暂且储存在前侧第一
库存部38a。而且,根据第二系统构成群37的生产速度运送并储存在后侧第一库存部38b。

第一库存部38对于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与第二系统构成群37之间的生产速度的调
整是有效的。

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中,部分地生产子线束2(参照图7)。第二系统构成群37的附
图标记90示出自动端子插入机(端子插入部)。将利用该自动端子插入机90得到的子线束2
储存在第二库存部39。

第二库存部39是配置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与第三系统构成群41之间的子线束用
库存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库存部39包括: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之后附带的前侧第二库
存部39a;以及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之前附带的后侧第二库存部39b。

将利用第二系统构成群37得到的子线束2(参照图7)暂且储存在前侧第二库存部
39a。而且,根据第三系统构成群41的生产速度运送并储存在后侧第二库存部39b。

第二库存部39对于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与第三系统构成群41之间的生产速度的调
整是有效的。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生产以完成子线束2(参照图8)。第三系统构成群41
的附图标记91示出电线扭转部。附图标记92示出手动端子插入部(端子插入部)。附图标记
93示出电线间接合部。附图标记94示出子线束导通检查部。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难以自动机化的工序。具体而言,在第三系统构成群
41中,进行将图8所示的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扭转的工序。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
如下工序:手动插入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中不能自动插入的金属端子(例如与其他金属端
子反向地插入的情况等)。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将电线彼此接合的工序。此
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还进行如下工序:手动组装索环等这样的更适于预先组装的外
部器件。而且,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如下工序:最后检查子线束2(参照图8)的电路是
否没有错误地完成。

第三库存部42是配置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与线束组装线33之间的子线束用库存
部分。在实施例中,第三库存部42包括: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之后附带的前侧第三库存部
42a;以及在线束组装线33之前附带的后侧第三库存部42b。

将利用第三系统构成群41得到的子线束2(参照图8)暂且储存在前侧第三库存部
42a。而且,根据线束组装线33的生产速度运送并储存在后侧第三库存部42b。

第三库存部42对于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与线束组装线33之间的生产速度的调整是
有效的。

第三系统构成群41包括难以自动机器化而必须由作业者进行的工序。在第一系统
构成群36及第二系统构成群37如实施例所示被自动机器化的情况下,生产速度会有差异。
因此,通过设有第二库存部39,从而能够调整生产速度。

线束组装线33被构成为能够从子线束2(参照图8)组装线束43(参照图10)。布线板
95设置有多个,安装在输送机上且以呈环状转动的方式流动。对于放置在该布线板95上的
子线束2(参照图8)安装了卷带、外部器件后,依次经过线束导通检查部96和外观检查部97
后,完成到线束43(参照图10)的一系列的生产和组装。

本发明在不改变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实施。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将测量切断电线(65)以大致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此时,使测量切断电线(65)的各末端(66、67)突出并朝向一个方向。由此,末端擦拭部(70)的擦拭对象成为仅各末端(66、67)的一定范围。末端擦拭部(70)包括:末端擦拭部主体即一对擦拭部(74);以及使这一对擦拭部(74)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5)和第二移动机构(76)。一对擦拭部(74)在从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