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的控制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已知有如下这样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通
过遮光来检测门板的全闭位置的全闭检测光开关、通过遮光来检测门板的全开位置的全开
检测光开关、以及通过全闭检测光开关和全开检测光开关的遮光检测来对计数值进行重置
由此对从全闭位置或全开位置起的门板位置进行检测的位置运算计数器,该控制装置根据
位置运算计数器所检测的门板位置对门电机的开闭速度进行控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还已知有如下这样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具有对门板处于
全开位置和门板处于全闭位置进行检测的1个位置开关,位置开关具有投射第1光的第1投
光器和接收第1光的第1受光器、以及投射第2光的第2投光器和接收第2光的第2受光器(例
如,参考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40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2879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示出的以往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将全闭检测光开关和全开
检测光开关这两个光开关设置在彼此分离的2个位置处。因此,存在与电梯门装置的其他设
备发生干扰的情况,难以确保设置空间,布局性下降。由于需要2个光开关,因此光开关本身
的费用和用于对它们布线的费用增加。
另外,在专利文献2示出的以往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由于只需将位置开关配置
在一处即可,因此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案相比能够提高布局性。然而,为了对1个位置开关
设定2个光轴,位置开关本身的费用和用于对它们布线的费用依然增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如下这样的电梯门的控
制装置:通过只设置在沿着门板的开闭方向的一个位置处的位置开关,仅使用一条光轴就
可判断门板处于全开位置和全闭位置中的哪一个而能够进行检测。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构成为,具有:门板,其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
闭;移动单元,其使所述门板在开闭方向上移动;移动距离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门板在所
述开闭方向上的移动距离;一个位置开关,其用于检测所述门板处于全开位置和所述门板
处于全闭位置这两种情况;投光器,其设于所述位置开关;受光器,其设于所述位置开关,能
够接收来自所述投光器的光;第1遮挡板,其设于所述门板,并且在该第1遮挡板上形成有在
所述开闭方向上具有第1尺寸的遮光部以及在所述开闭方向上具有第2尺寸的缝隙部;第2
遮挡板,其设于所述门板,并且在所述开闭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大的第3尺寸;以及检
测单元,其根据由所述移动距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移动距离和所述受光器的受光状态,分
别对所述两种情况进行检测。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能够实现以下这样的效果:通过只设置在沿着
门板的开闭方向的一个位置处的位置开关,仅使用一条光轴就可判断门板处于全开位置和
全闭位置中的哪一个而能够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具有的位置开关、第1遮挡板
以及第2遮挡板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具有的控制装置主体的结构
的框图。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门板处于全闭位置的状
态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门板处于全开位置的状态
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的位置与位置开关的
受光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处于全开位置的检测
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处于全闭位置的检测
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电源接通时的动作的流程
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通过各图以相同标号表示同一部分或相应部分,适
当地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9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其中,图1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
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具有的位置开关、第1遮挡板以及第2遮挡板的
结构的图;图3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具有的控制装置主体的结构的框图;图4是示出在
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门板处于全闭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门板
处于全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位置与位置开关的受光状
态之间的关系的图;图7是说明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处于全开位置的检测的图;图8是
说明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门板处于全闭位置的检测的图;图9是示出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
电源接通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示出了从正面观察到的应用了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轿厢的状态。如该图1所
示,在电梯的轿厢上设置有门板10。门板10用于对设于轿厢正面的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这
里,设有左右一对的门板10。在这些轿厢门板10的上端部分别安装有门吊架11。并且,在门
吊架11的上部安装有门滚轮12。
在轿厢出入口的上方设置有横梁20。在该横梁20上安装有门导轨21。门导轨21沿
着门板10的开闭方向配置即大致水平地配置。门滚轮12以能够滚动的方式卡合在门导轨21
上。这样,每个门板10借助门吊架11和门滚轮12,被门导轨21吊着。并且,门滚轮12被门导轨
21引导而滚动,由此,左右的门板10能够对轿厢出入口进行开闭。
门板10的开闭动作由门驱动装置所驱动。门驱动装置设置于横梁20的门导轨21的
上方的位置处。门驱动装置具有门电机22、驱动轮23、从动轮24以及同步带25。
门电机22配置于横梁20的靠门板10的开闭方向的一侧的位置处。该门电机22的旋
转轴上固定有驱动轮23。另外,横梁20的靠门板10的开闭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处安装有从
动轮24。在驱动轮23和从动轮24上卷绕有环状无端的同步带25。在该同步带25的内侧等间
隔地带有凹凸从而形成齿。在驱动轮23和从动轮24上带有与该齿对应的凹凸。
当门电机22进行旋转驱动时,驱动轮23旋转。由于同步带25的齿与驱动轮23和从
动轮24的凹凸相配合,因此当驱动轮23旋转时,同步带25在驱动轮23与从动轮24之间循环
移动。这样,形成了门电机22的旋转驱动被转换为同步带25的循环移动而传递的卷绕传动
机构。门驱动装置由这样形成的卷绕传动机构构成。
在每个门板10的门吊架11的上端安装有卡定部件26。设置在左右一对门板中的一
个门板10上的卡定部件26被卡定于同步带25的上侧和下侧中的一方。并且,设置在另一个
门板10上的卡定部件26被卡定于同步带25的上侧和下侧中的另一方。
门驱动装置的门电机22的正反两个方向的旋转驱动被转换为同步带25的两个方
向的循环移动。此时,同步带25的上侧和下侧彼此向反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卡定部件26,左
右一对的门板10也彼此向左右相反方向移动,轿厢出入口被开闭。
另外,在横梁20上设置有对门板10超过全开位置和全闭位置而移动的情况进行限
制的未图示的止动部。在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全闭位置时,止动部与门吊架11的端部抵
接,抑制门板10进一步的移动。
在左右一对的门板中的一个门板10上设置有第1遮挡板30和第2遮挡板40。这里,
第1遮挡板30被安装在该一个门板10的门吊架11的靠门挡侧的上端部处。并且,第2遮挡板
40被安装在该一个门板10的门吊架11的靠门套侧的上端部处。
另外,在横梁20上安装有位置开关50。该位置开关50被配置为位于设有第1遮挡板
30和第2遮挡板40的该一个门板10的门吊架11的上方的位置处。位置开关50用于对门板10
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这两种情况进行检测。
参照图2,对第1遮挡板30、第2遮挡板40以及位置开关50的结构进一步详细地进行
说明。第1遮挡板30和第2遮挡板40分别借助于接合部60,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被安装在门
吊架11的上端部处。
在接合部60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径的长孔61。并且,第1遮挡板30和第2
遮挡板40被穿过该长孔61的螺栓固定于门吊架11。通过改变螺栓62在该长孔61内的位置,
能够调节第1遮挡板30和第2遮挡板40在左右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位置开关50侧视呈大致コ字状。位置开关50被配置为コ字状的开口侧朝向下方。
在コ字状的一方的突出部上设置有投光器51。投光器51例如由发光二极管(LED)等构成。在
コ字状的另一方的突出部上设置有受光器52。受光器52例如由光电二极管等构成。
这些投光器51和受光器52被配置为彼此相向。因此,受光器52能够接收来自投光
器51的光。通过从投光器51射出的光而形成连接投光器51和受光器52的光轴53。即,光轴53
形成在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位置开关50根据受光器52对来自投光器51的光的受光
状态(以下简称为“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输出检测信号。
在第1遮挡板30形成有遮光部31和缝隙部32。遮光部31具有对来自位置开关50的
投光器51的光进行遮挡的性质。另一方面,缝隙部32使来自位置开关50的投光器51的光通
过。
在第1遮挡板30形成有至少1个缝隙部32。因此,在第1遮挡板30上,在该缝隙部32
的两侧至少各形成有1个遮光部31,共计至少两个遮光部31。在此,多个遮光部31和多个缝
隙部32沿着门板10的开闭方向交替形成于第1遮挡板30。也就是说,第1遮挡板30呈梳齿状。
每一个遮光部31在门板10的开闭方向上具有第1尺寸W1。另外,每一个缝隙部32在
门板10的开闭方向上具有第2尺寸W2。
第2遮挡板40具有整体对来自位置开关50的投光器51的光进行遮挡的性质。第2遮
挡板40在门板10的开闭方向上具有第3尺寸W3。该第3尺寸W3比第1遮挡板30的遮光部31具
有的第1尺寸W1大。
再参照图1继续进行说明。在横梁20的上方设置有控制装置主体70。控制装置主体
70对电梯门即左右一对的门板10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
在门电机22的旋转轴上设置有对该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并作为旋转角信
息信号进行输出的未图示的脉冲编码器。控制装置主体70根据来自脉冲编码器的旋转角信
息信号和从位置开关50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掌握门板10的位置,并且对门电机22的旋转进行
控制,使门板10开闭。
在图3中示出了控制装置主体70的结构。控制装置主体70具有移动距离计算部71、
门位置检测部72以及门控制部73。移动距离计算部71根据来自门电机22的脉冲编码器的旋
转角信息信号,计算门板10的移动距离。门电机22的脉冲编码器和控制装置主体70的移动
距离计算部71构成对门板10在开闭方向上的移动距离进行检测的移动距离检测单元。
由该移动距离检测单元所检测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是位移量,并不是门板10的位
置。因此,为了检测门板10的位置,控制装置主体70具有门位置检测部72。门位置检测部72
构成根据由移动距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以下简称为“门板10的移动距
离”)和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对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分别进
行检测的检测单元。
另外,“门板10的移动距离”是指移动距离计算部71根据来自门电机22的脉冲编码
器的旋转角信息信号计算出的移动距离。另外,“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能够根据从位置开
关50输出的检测信号获得。
关于作为检测单元的门位置检测部72如何根据门板10的移动距离和受光器52的
受光状态对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分别进行检测的内容,在下
面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所示,当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时,第2遮挡板4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
状的内侧。另外,如图5所示,当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时,第1遮挡板3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
字状的内侧。
因此,当门板10从全闭位置移动到全开位置时的来自位置开关50的检测信号(受
光器52的受光状态)如图6所示。首先,当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时,如前所述,第2遮挡板40位
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因此,第2遮挡板40切断位置开关50的光轴53。因此,受光器
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从位置开关50输出表示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的检测信
号。
当门板10从全闭位置起向开门方向移动而使得第2遮挡板40不再切断位置开关50
的光轴53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受光。这样,来自位置开关50的检测信号的输出停
止。
当门板10既不处于全闭位置也不处于全开位置时,第1遮挡板30和第2遮挡板40均
不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因此,位置开关50的光轴53没有被切断,受光器52的受
光状态继续受光的状态。
并且,当门板10到达全开位置时,这次是第1遮挡板3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
内侧。如上所述,第1遮挡板30被配置为遮光部31和缝隙部32沿着门板10的开闭方向交替配
置。因此,在第1遮挡板3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的状态下门板10移动时,交替产
生光轴53被遮光部31切断的状态和光轴53被配置在缝隙部32内而没有被切断的状态。因
此,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遮光与受光交替反复。并且,位置开关50交替地反复进行表示受
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的检测信号的输出和停止。
门位置检测部72利用这样的门板10的位置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之间的关系,对
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在受光器52的受
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第1尺寸W1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受
光、且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第1尺寸W1与第2尺寸W2
之和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再次成为遮光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
开位置。
另外,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第1尺寸W1
以上但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也仍旧是遮光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
闭位置。
关于该门位置检测部72进行的对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的
情况的检测处理,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7,对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的情况的
检测处理进行说明。该图7示出的是在第1遮挡板3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的状态
下门板10移动的情况。
首先,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Δx时受光
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受光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设置全开临时标志。在此,Δx=W1(第
1尺寸)。
接着,在设置了全开临时标志的状态下,当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
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Δy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设
置全开标志。在此,Δy=W1+W2(第1尺寸与第2尺寸之和)。并且,通过设置全开标志,门位置
检测部72检测出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8,对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的情况的检测处理进行说明。该图8示出的
是在第2遮挡板40位于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的状态下门板10移动的情况。
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Δx以上但受光器
52的受光状态也仍旧是遮光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设置全闭标志。这里,与上文相同,
Δx=W1(第1尺寸)。并且,通过设置全闭标志,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出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
的情况。
另外,在该图8所示的情况下,为了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
的移动距离成为Δx时使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不变为受光,而不设置全开临时标志。因此,
即使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遮光时起的门板10的移动距离成为Δy时受光器52的受光
状态也仍旧是遮光,由于没有设置全开临时标志,因此也不设置全开标志。由此,不会发生
尽管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却被误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的情况。
这里,只从门位置检测部72进行的门板10的位置检测来看,不需要始终进行移动
距离计算部71对门板10的移动距离的计算。移动距离计算部71至少只要以受光器52的受光
状态从受光变为遮光时为起点开始门板10的移动距离的计算即可。
另外,在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一直为受光且门板10的移动距离超过Δy-Δx(=第
2尺寸W2)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对全开临时标志、全开标志以及全闭标志进行重置。在
全开临时标志、全开标志以及全闭标志都被重置的状态下,门位置检测部72不检测为门板
10处于全开位置或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中的任意情况。因此,控制装置主体70识别为门板
10处于全开位置与全闭位置之间的位置(以下称为“中间位置”)处。
控制装置主体70具有的门控制部73根据移动距离计算部71计算出的门板10的移
动距离和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出的门板10的位置,对门驱动装置的门电机22的动作进行控
制。门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主体70的门控制部73构成使门板10在开闭方向上移动的移动单
元。
接着,对在以上这样构成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中,当电源接通时用于掌握门板10
的初始位置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如果电源接通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遮光,则作为
移动单元的门控制部73和门驱动装置进行使门板10在一个方向上移动第1尺寸W1的第1试
行处理。在该第1试行处理中,使门板10移动的一个方向具体而言是指关门方向。更准确地
说,该关门方向是第2遮挡板40接近位置开关50的方向。
与之相对,如果电源接通时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受光,则作为移动单元的门控
制部73和门驱动装置进行使门板10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第2尺寸W2的第2试行处理。在该第2
试行处理中,使门板10移动的另一个方向具体而言是指开门方向。更准确地说,该开门方向
是指第1遮挡板30接近位置开关50的方向。
并且,作为检测单元的门位置检测部72根据第1试行处理或第2试行处理是否完成
以及第1施行后或第2施行后的受光器的受光状态,对门板10在电源接通时的初始位置进行
检测。
具体而言,在完成了第1试行处理的情况下,虽然使门板10在关门方向上移动,但
在其移动距离成为第1尺寸W1之前止动部阻止了门板10的移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门位
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是全闭位置。
另外,在完成了第2试行处理的情况下,虽然使门板10在开门方向上移动,但在其
移动距离达到第2尺寸W2之前止动部阻止了门板10的移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门位置检
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是全开位置。
另一方面,在完成了第1试行处理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进一步对受光器52的
受光状态进行确认。并且,如果在第1试行处理完成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还是遮光,这意
味着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遮光的状态起将门板10移动第1尺寸W1,受光器52的受光状
态也还是遮光。因此,可以判断为光轴53被具有比第1尺寸W1大的第3尺寸W3的第2遮挡板40
所切断。由此,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是全闭位置。
与之相对,如果在第1试行处理完成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受光,这意味着从受
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遮光的状态起将门板10移动第1尺寸W1而使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
受光。因此,可以判断为是从光轴53被第1遮挡板30的遮光部31切断的状态变为光轴53进入
缝隙部32的内侧且受光器52受光的情况。由此,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
是全开位置。
另外,在第2试行处理完成的情况下,门位置检测部72也进一步对受光器52的受光
状态进行确认。并且,如果在第2试行处理完成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还是受光,这意味着
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受光的状态起将门板10移动第2尺寸W2,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仍
旧是受光。因此,可以判断为在位置开关50的コ字状的内侧既不存在第1遮挡板30也不存在
第2遮挡板40。由此,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是中间位置。
与之相对,如果在第2试行处理完成后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遮光,这意味着从受
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受光的状态起将门板10移动第2尺寸W2而使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变为
遮光。因此,可以判断为从光轴53进入第1遮挡板30的缝隙部32的内侧且受光器52受光的状
态,变为了光轴53被遮光部31切断。由此,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的初始位置是全开
位置。
现在参照图9,对电源接通时用于掌握门板10的初始位置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
动作流程进行说明。当电梯门的控制装置的电源接通时,在步骤S1中,门控制部73对位置开
关50的检测信号进行确认,判断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否是遮光。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状
态是遮光,则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门控制部73使门板10向关门方向移动。并且,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
中,门控制部73对是否使门板10移动了Δx(=第1尺寸W1)的距离进行确认。如果未能使门
板10移动Δx的距离,则进入步骤S4,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如果使门板10移动了Δx的距离,则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
中,门位置检测部72确认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否是遮光。并且,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
是遮光,则进入步骤S4,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不是遮光(即,如果是受光),则
进入步骤S6。并且,在步骤S6中,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
与以上相对,在步骤S1中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不是遮光(即,如果是受光),则
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中,门控制部73使门板10向开门方向移动。并且,进入步骤S8。在步骤
S8中,门控制部73确认是否使门板10移动了Δy-Δx(=第2尺寸W2)的距离。如果未能使门
板10移动Δy-Δx的距离,则进入步骤S6,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8中如果使门板10移动了Δy-Δx的距离,则进入步骤S9。在步
骤S9中,门位置检测部72确认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是否是遮光。并且,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
状态是遮光,则进入步骤S6,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9中如果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不是遮光(即,如果是受光),则进
入步骤S10。并且,在步骤S10中,门位置检测部72检测为门板10处于中间位置。
通过以上这样的流程,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在电源接通时能够掌握门板10的初始位
置。
另外,在上文中,对将第1遮挡板30设置在一个门板10的门挡侧,将第2遮挡板40设
置在该门板10的门套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对于该遮挡板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也
就是说,也可以使第1遮挡板30和第2遮挡板40的安装位置与此相反。在使第1遮挡板30和第
2遮挡板40的安装位置与此相反的情况下,门板10的开门位置和关门位置的检测等也与以
上说明的情况相反。
另外,在上文中,对门板10用于对电梯轿厢的出入口进行开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然而,门板10也可以是用于开闭电梯层站的出入口,而不是轿厢的出入口的装置。也就是
说,门板10只要是用于开闭电梯的出入口的装置即可。
以上这样构成的电梯门的控制装置具有:门板10,其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闭;作
为移动单元的门驱动装置和门控制部73,它们使门板10在开闭方向上移动;作为移动距离
检测单元的门电机22的脉冲编码器和移动距离计算部71,它们检测门板在开闭方向上的移
动距离;1个位置开关50,其用于检测门板10处于全开位置和门板10处于全闭位置这两种情
况;投光器51,其设于位置开关50;受光器52,其设于位置开关50,并且能够接收来自投光器
51的光;第1遮挡板30,其设于门板10,在该第1遮挡板上形成有在开闭方向上具有第1尺寸
W1的遮光部31以及在开闭方向上具有第2尺寸W2的缝隙部32;第2遮挡板40,其设于门板10,
并且在开闭方向上具有比第1尺寸W1大的第3尺寸W3,以及作为检测单元的门位置检测部
72,其根据由移动距离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移动距离和受光器52的受光状态,分别对所述两
种情况进行检测。
因此,通过只设置在沿着门板的开闭方向的一个位置处的位置开关,仅使用1条光
轴就可判断门板处于全开位置和全闭位置中的哪一个而能够进行检测。因此,与以往相比
能够将位置开关和布线所需的费用控制得较低。
另外,由于在第1遮挡板30上交替地形成有多个遮光部31和缝隙部32,因此能够更
加可靠地进行当第1遮挡板30处于位置开关50的位置时的检测。这对电源接通时的初始位
置的掌握也是有利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对电梯门的全开位置和全闭位置进行检测而进行门开闭控制的电
梯门的控制装置中进行使用。
标号说明
10:门板;11:门吊架;12:门滚轮;20:横梁;21:门导轨;22:门电机;23:驱动轮;24:
从动轮;25:同步带;26:卡定部件;30:第1遮挡板;31:遮光部;32:缝隙部;40:第2遮挡板;
50:位置开关;51:投光器;52:受光器;53:光轴;60:接合部;61:长孔;62:螺栓;70:控制装置
主体;71:移动距离计算部;72:门位置检测部;73:门控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