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型空调器及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能提升空调能效的冷暖型空调器及控
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空调器在制冷时,经节流元件节流后的冷媒直接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进
行换热,由于节流后的冷媒中混有一部分气态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的气态冷媒不但
影响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导致压缩机的压缩功耗增大,压缩机的能效比降低,从而
影响到空调器的能效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
出一种冷暖型空调器,不但可提高室内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而且可提高双缸压缩机的
能效比,降低双缸压缩机的功耗,优化冷暖型空调器的能效水平,节能效果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包括:双缸压缩机,所述双缸压缩机包括壳
体、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壳体上设有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一气
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分别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气缸的吸气通道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
通,所述第二气缸的吸气通道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容
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排气阀口、第一室外连接阀口、第
二室外连接阀口、第一室内连接阀口、第二室内连接阀口、第一吸气阀口和第二吸气阀口,
所述排气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吸气阀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吸
气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外连
接阀口和所述第二室外连接阀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节流元件的第一端相
连;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第一接口至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节流元件
的第二端相连;室内换热器组件,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分和第二室内
换热部分,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室内连接阀口和所述气液分离器
的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室内连接阀口和所述气液
分离器的所述第三接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并使
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分别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连通,且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的容
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从而有利于提高双缸压缩机的能效比,降低双缸压缩机的功
耗;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并使室内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分和第二室
内换热部分,使第一室内换热部分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接口相连,使第二室内换热部分与
气液分离器的第三接口相连,从而当冷暖型空调器制冷时,可便于气液分离器分离出的气
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独立地流向室内换热器组件,并在室内换热器组件内独立地与室内
环境进行换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果,优化冷暖型空调器的能效水
平,节能效果好。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向组件包括两个四通阀,每个所述四通
阀设有一个所述排气阀口,其中一个四通阀设有所述第一室内连接阀口、所述第一室外连
接阀口和所述第一吸气阀口,另一个所述四通阀设有所述第二室内连接阀口、所述第二室
外连接阀口和所述第二吸气阀口。
具体地,所述两个四通阀在所述冷暖型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时联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向组件为一个七通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缸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储液器,所述第一储液器
设在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吸气阀口相连。
具体地,所述双缸压缩机还包括第二储液器,所述第二储液器设在所述壳体外,所
述第二储液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阀口相连。
具体地,所述第二储液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储液器的容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分为两
个独立的换热器,或者所述第一室内换热部分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部分为同一个换热器的
两部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可调,在制冷
运行时根据对第一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流量度可调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至设定流量
度;制热运行时根据对第二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流量度可调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至设
定流量度;其中所述第一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
气温度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
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气温度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可选地,所述第一检测对象和所述第二检测对象相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固定,根
据检测到的压缩机运行参数和/或室外环境温度调整所述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满足条
件,其中所述压缩机运行参数包括运行电流、排气压力、排气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双缸压缩机1;第一气缸11;第二气缸12;排气口13;第一吸气口14;第二吸气口15;
室外换热器2;
室内换热器组件3;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
节流元件4;
换向组件5;排气阀口51;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第一室内连
接阀口54;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第一吸气阀口56;第二吸气阀口57;
气液分离器6;第一接口61;第二接口62;第三接口63;
第一传感器A;第二传感器B;
第一储液器16;第二储液器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
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
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
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
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
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
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冷暖型空调器100
可用于给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双缸压缩机1、换
向组件5、室外换热器2、气液分离器6和室内换热器组件3。具体地,室内换热器组件3位于一
个室内机的机壳内。
具体地,双缸压缩机1包括壳体、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
缸12分别设在壳体内。例如,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分别设在壳体内,且第一气缸11和第
二气缸12在双缸压缩机1的上下方向上间隔设置。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气缸12和
第一气缸11分别设在壳体内,且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在双缸压缩机1的上下方向上间
隔设置。
如图1-图2所示,壳体上设有排气口13、第一吸气口14和第二吸气口15,第一气缸
11的吸气通道与第一吸气口14连通,第二气缸12的吸气通道与第二吸气口15连通,由此,换
热后的冷媒可分别从第一吸气口14和第二吸气口15返回到双缸压缩机1。具体而言,从第一
吸气口14返回的冷媒可流向第一气缸11,从第二吸气口15返回的冷媒可流向第二气缸12,
冷媒在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内分别独立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可分别从第一气缸11和第
二气缸12流向排气口13,并同时从排气口13排出双缸压缩机1。
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即第二气缸12的容积
与第一气缸11的容积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1。发明人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当第一气
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时,双缸压缩机1的能效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显著的提升,从而提高双缸压缩机1的能效比,降低双缸压缩机1的功耗,优化冷暖型空
调器100的能效水平。
参照图1-图2所示,换向组件5包括排气阀口51、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第二室外连
接阀口53、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第一吸气阀口56和第二吸气阀口
57。例如,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中的一个可与排气
阀口51换向连通,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中的另一个可与第一吸气阀
口56换向连通;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中的一个可与排气阀口51换向
连通,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中的另一个可与第二吸气阀口57换向连
通,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排气阀口51分别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
口53连通,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连通,第二吸气阀口57与第二室内连接
阀口55连通;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排气阀口51分别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和第二室
内连接阀口55连通,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连通,第二吸气阀口57与第二
室外连接阀口53连通。此处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关于排气阀口51、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第
一室内连接阀口54、第一吸气阀口56、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第二吸
气阀口57的连通方式仅是根据附图的示意性说明,对此不能作为对本申请的一种限制,在
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具有其它的连通方式,例如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内连接阀
口55中的一个与排气阀口51换向连通,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中的另
一个与第一吸气阀口56换向连通,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和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中的一个与
排气阀口51换向连通,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和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中的另一个与第二吸气
阀口57换向连通。
另外,排气阀口5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吸气口14相连,第二吸
气阀口57与第二吸气口15相连,由此,结构简单可靠。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例如,图1-图2中示出的左端)与
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相连,由此,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冷媒
可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同时流向室外换热器2,当冷暖型空调器
100制热时,冷媒可从室外换热器2分别流向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
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例如,图1-图2中示出的右端)与节流元件4的第一端(例
如,图1-图2中示出的左端)相连,节流元件4可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如图1-图2所示,气液分离器6包括第一接口61至第三接口63,其中第一接口61与
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例如,图1-图2中示出的右端)相连,冷媒在气液分离器6内可实现气态
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可选地,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气态冷媒可从第二接口62流
出,液态冷媒可从第三接口63流出。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
气态冷媒可从第三接口63流出,液态冷媒从第二接口62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气态冷媒和液
态冷媒具体从哪个接口流出与气液分离器6的具体结构有关,气液分离器6的结构和工作原
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室内换热器组件3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第一室内换
热部分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和气液分离器6的第二接口62相连,第二室内
换热部分3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和气液分离器6的第三接口63相连。例如,当
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气液分离器6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可从第二接口62流出以流向第一
室内换热部分31与室内环境换热,气态冷媒可从第三接口63流出并流向第二室内换热部分
32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由此,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可便于气液分离器6分离出的气
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独立地流向室内换热器组件3,并在室内换热器组件3内独立地与室
内环境进行换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组件3的换热效果,优化冷暖型空调器100的
能效水平。
可选地,节流元件4的流量度可调或不可调。具体地,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毛
细管或节流阀。由此,结构简单。当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时,节流元件4的流量度可调,当
节流元件4为毛细管或节流阀时,节流元件4的流量度不可调。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图2所示,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排气阀口51分别与
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连通,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
连通,第二吸气阀口57与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连通,从双缸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
可经过排气阀口51分别流向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随后两路冷媒分
别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同时流向室外换热器2,冷媒在室外换热
器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随后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流出后,流向节流元件4,经节流元件4
节流降压后,流向气液分离器6,冷媒在气液分离器6内实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液
态冷媒从第二接口62流出,气态冷媒从第三接口63流出,从第二接口62流出的冷媒和从第
三接口63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向对应的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内,并各
自独立地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以给室内环境制冷,换热后的两路冷媒分别从对应的第一室
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流出;从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室
内连接阀口54和第一吸气阀口56,并经过第一吸气口14流向第一气缸11,从第二室内换热
部分32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和第二吸气阀口57,并经过第二吸气口15流向
第二气缸12;两路冷媒分别在对应的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内独立压缩以分别形成高温
高压的冷媒,压缩后的两路冷媒可分别从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流向排气口13,并同时
从排气口13排出双缸压缩机1,从而形成冷暖型空调器100的制冷循环。
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例如,如图1-图2所示,排气阀口51分别与第一室内连
接阀口54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连通,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连通,第二
吸气阀口57与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连通,从双缸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可经过排
气阀口51流向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随后两路冷媒分别从第一室内
连接阀口54和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流向对应的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
32,两路冷媒分别在对应的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内与室内环境进行
换热以给室内制热,随后两路冷媒从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流出后,
经过对应的第二接口62和第三接口63同时流向气液分离器6,随后冷媒经过第一接口61从
气液分离器6内流出,并流向节流元件4,经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后,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2,
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内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流出,并分别流
向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以流入换向组件5;流向第一室外连接阀口
52的冷媒,进一步经过第一吸气阀口56,并经过第一吸气口14流向第一气缸11,流向第二室
外连接阀口53的冷媒进一步经过第二吸气阀口57,并经过第二吸气口15流向第二气缸12;
两路冷媒分别在对应的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内独立压缩以分别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
压缩后的两路冷媒可分别从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流向排气口13,并同时从排气口13排
出双缸压缩机1,从而形成冷暖型空调器100的制热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
12,并使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分别与第一吸气口14和第二吸气口15连通,且使第一气
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从而有利于提高双缸压缩机1的能效
比,降低双缸压缩机1的功耗;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6,并使室内换热器组件3包括
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使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与气液分离器6的第
二接口62相连,使第二室内换热部分63与气液分离器6的第三接口63相连,从而当冷暖型空
调器100制冷时,可便于气液分离器6分离出的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别独立地流向室内换
热器组件3,并在室内换热器组件3内独立地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从而有利于提高室内换
热器组件3的换热效果,优化冷暖型空调器100的能效水平,节能效果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换向组件5包括两个四通阀,每个四通阀
设有一个排气阀口51,其中一个四通阀设有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
第一吸气阀口56,另一个四通阀设有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和第二吸
气阀口57。由此,从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可分别流向两个排气阀口51,结构简单,可靠。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向组件5为一个七通阀,结
构简单可靠,而且七通阀的设置有利于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换向组件5包括两个四通阀时,两个四通阀在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或
制热时联动,从而便于实现两个四通阀的同时换向功能,以便于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
时,其中一个四通阀的排气阀口51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连通且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
内连接阀口54连通,另一个四通阀的排气阀口51与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连通且第二吸气阀
口57与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连通,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其中一个四通阀的排气阀口
51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连通且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连通,另一个四通
阀的排气阀口51与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连通,且第二吸气阀口57与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连
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双缸压缩机1还包括第一储液器16,第一储液器16设在
壳体外,第一储液器16分别与第一吸气口14和第一吸气阀口56相连,由此,可便于对从第一
吸气阀口56流出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以便于气态冷媒经过第一吸气口14流向第一气缸11
而液态冷媒存储在第一储液器16中,从而避免了液态冷媒对第一气缸11的液击。
进一步地,双缸压缩机1还包括第二储液器17,第二储液器17设在壳体外,第二储
液器17分别与第二吸气口15和第二吸气阀口57相连,由此,可便于对从第二吸气阀口57流
出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以便于气态冷媒经过第二吸气口15流向第二气缸12而液态冷媒存
储在第二储液器17中,从而避免了液态冷媒对第二气缸12的液击,继而有利于提高双缸压
缩机1运行的可靠性。
可选地,第二储液器17的容积可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一储液器16的容积。
优选地,第二储液器17的容积小于第一储液器16的容积。具体而言,由于第二气缸
12比第一气缸11的容积小,通过使得第二储液器17的容积小于第一储液器16的容积,不但
可保证分别流回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冷媒量,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为两个独
立的换热器,由此,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组件3的换热效果。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
它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为同一个换热器的两部分,由此
简单可靠,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
32位于同一个室内机的机壳内。
考虑到第二气缸12和第一气缸11的加工和制造等方面,优选地,第一气缸11和第
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冷暖型空调器100还进一步包括第一传感器A,第一传感
器A位于排气口13处以用于检测排气口13处的冷媒的温度或压力。可选地,第一传感器A为
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具体地,冷暖型空调器100还进一步包括第二传感器B,第二传感器B位于第一室内
换热部分31或位于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上以用于检测对应的冷媒的温度或压力。可选地,
第二传感器B为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下面参考图2对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100包括双缸压缩机1、换向组件5、室外换热
器2、气液分离器6和室内换热器组件3。如图2所示,换向组件5为七通阀。
双缸压缩机1包括壳体、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分别
设在壳体内。
如图2所示,壳体上设有排气口13、第一吸气口14和第二吸气口15,第一气缸11的
吸气通道与第一吸气口14连通,第二气缸12的吸气通道与第二吸气口15连通,由此,换热后
的冷媒可分别从第一吸气口14和第二吸气口15返回到双缸压缩机1。
如图2所示,换向组件5包括排气阀口51、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第二室外连接阀口
53、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第一吸气阀口56和第二吸气阀口57。排气
阀口5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一吸气阀口56与第一吸气口14相连,第二吸气阀口57与第二吸
气口15相连,由此,结构简单可靠。
具体地,如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2的第一端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
接阀口53相连,由此,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冷时,冷媒可从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
外连接阀口53同时流向室外换热器2,当冷暖型空调器100制热时,冷媒可从室外换热器2分
别流向第一室外连接阀口52和第二室外连接阀口53。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端与流量度可调
的节流元件4的第一端相连,节流元件4可对流经其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
如图2所示,气液分离器6包括第一接口61至第三接口63,其中第一接口61与节流
元件4的第二端相连,冷媒在气液分离器6内可实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室内换热
器组件3包括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的两端分
别与第一室内连接阀口54和气液分离器6的第二接口62相连,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的两端
分别与第二室内连接阀口55和气液分离器6的第三接口63相连。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
第一室内换热部分31和第二室内换热部分32为两个独立的换热器。两个室内换热
部分位于同一个室内机的机壳内。
发明人在实际研究中,采用空调器做了多组实验以验证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
的容积比值与双缸压缩机1的能效提升比之间的关系。
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容积比
能效提升(%)
2
10%
20
7%
当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20时,整机的能效与现
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提升。
优选地,第一气缸11和第二气缸12的容积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10。
下面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冷暖型空调器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可调,当然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还可以是不可调
的。
具体而言,当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可调时,在制冷运行时根据对第一检测对象的检
测结果调整流量度可调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至设定流量度;制热运行时根据对第二检测对
象的检测结果调整流量度可调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至设定流量度;其中第一检测对象包括
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气温度和排气口的排气压力中的至少
一个。第二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排气口的排气温度和排气
口的排气压力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冷暖型空调器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第一检测对象
的检测结果或第二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流量度可调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至设定流量
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可以是相同的,当然还可以是不同
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相同是指在制冷和制热运行时,用于调节
节流元件所需的参数是相同的,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不同是指在制冷和制热运行
时,用于调节节流元件所需的参数是不相同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在
制热和制热运行时,室外环境温度分别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每个室外温度区间对应不
同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根据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值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节
流元件的流量度值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
具体地,制冷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的具体情况如下
表:
T4
流量度
10≤T4<20
100
20≤T4<30
110
30≤T4<40
120
40≤T4<50
150
50≤T4<60
180
制热时,不同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的具体情况如下表:
T4
流量度
10≤T4<20
160
5≤T4<10
180
-5≤T4<5
200
-10≤T4<-5
250
-15≤T4<-10
30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
F,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和运行频率计算得到节流元件的设定流量度,然后根据设定流量
度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
具体地,制冷时,节流元件的流量度LA_cool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
间的关系式为:LA_cool_1=a1·F+b1T4+c1,当计算的流量度LA_cool_1大于采集的节流元
件的实际流量度时,将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增大到计算流量度;反之关小。其中0≤a1≤20,0
≤b1≤20,-50≤c1≤100。控制系数a、b、c均可为0,当其中任何一个系数为零时,证明该系数
对应的参数对节流元件的流量度无影响。例如在制冷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35℃,压缩
机运行频率为58Hz,设定a1=1,b1=1.6,c1=6。首先冷暖型空调器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
值,计算出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应该为120,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到120。
制热时,节流元件的流量度LA_heat_1与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之间的关系
式为:LA_heat_1=x1·F+y1T4+z1,当计算的流量度LA_heat_1大于采集的节流元件的实际
流量度时,将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增大至计算流量度;反之关小。其中,0≤x1≤15,0≤y1≤
15,-50≤z1≤100;控制系数x、y、z均可为0。例如,在制热时,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为7℃,压
缩机运行频率为72Hz,设定x1=2.0,y1=3.0,z1=22.0;首先系统根据采集到的频率和T4
值,计算出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应该为187,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到187。维持节流元件的流
量度200s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频率和T4值,或者根据用户对空调的调整,检测压缩机运
行频率和T4值,对节流元件进行重新调整。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
T4、运行频率F和排气压力;或者第一检测对象和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
率F和排气温度,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
气温度,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以使得检测
到的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达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由此,简单可靠。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第二检测对象为
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和排气压力或者第二检测对象为室外环境温度T4、运行频率F
和排气温度。在制冷运行时,室外环境温度分别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每个室外温度区间
对应不同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根据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值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对
应的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值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在制热运行时,首先根据室外环境温度
T4和运行频率F计算得到设定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的排气压
力或者排气温度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以使得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或者排气温度达到设定
排气压力或者设定排气温度。由此,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在节流元件的流量度满足条件后,可以在运行n秒后,重新检测第一检
测对象或第二检测对象,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如此重复。当然重复条
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后,重新检测第一检测对象或第二检测对
象,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节流元件的流量度。
当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固定时,根据检测到的压缩机运行参数和/或室外环境温度
调整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满足条件,其中压缩机运行参数包括运行电流、排气压力、排
气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换言之,根据对检测对象的检测结果调整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其
中检测对象包括室外环境温度、排气口的排气温度、排气口的排气压力、双缸压缩机的运行
电流中的至少一个。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节流元件的流量度固定是指节流元件的流量度不
可调。
当双缸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调整至满足条件后,可以在运行n秒后重新检测压缩机
运行参数和/或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根据重新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如
此重复。当然重复条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
行参数和/或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根据重新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换言
之,在制冷或制热时,在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满足条件后,可以在运行n秒或者在接收到用户
的操作信号后,重新检测压缩机运行参数和/或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运行
频率,如此重复。
在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中,在冷暖型空调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检测到用户关机指
令或者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压缩机停止运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通过在运行过程中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压
缩机的运行频率,从而可以让系统运行在合适的参数范围内,提高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首先预设多个不同的排气温度区间,多个排气温度区
间对应的运行频率的调节指令不同,然后检测排气温度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温度所在的排
气温度区间对应的调节指令调节运行频率。其中调节指令可以包括降频、升频、保持频率、
关机、解除频率限制等指令。从而通过检测排气温度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可以直接的反
应系统的运行状态,保证系统运行在合适的参数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解除频率限制指的是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不受限制,无需调整压缩机的
运行频率。例如空调器开机制冷运行,运行过程中检测排气温度TP,设定以下几个调节指
令:115℃≤TP,停机;110℃≤TP<115℃,降频至TP<110℃;105℃≤TP<110℃,频率保持;TP<
105℃,解除频率限制。然后根据实际检测到的排气温度TP执行相应的调节指令,在调节完
成后再次检测TP,如果满足调节就结束判定,运行n秒后,对排气温度TP再次检测,重复判
断。运行n秒的同时,如果检测到用户关机命令或者设定温度达到,结束运行。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制热停机保护电流和制冷停
机保护电流,多个室外温度区间对应不同的限频保护电流。首先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然后根
据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得到对应的限频保护电流,调整运行频率以
使实际检测到的运行电流达到相应的限频保护电流,其中当制冷时检测到的运行电流大于
制冷停机保护电流时则直接停机,当制热时检测到的运行电流大于制热停机保护电流时则
直接停机。
具体地,制冷时多个室外温度区间与相应的限频保护电流的对应关系可以如下所
示:当T4>50.5℃时,限频保护电流为CL5;当49.5℃≥T4>45.5℃时,限频保护电流为CL4;
当44.5℃≥T4>41℃时,限频保护电流为CL3;当40℃≥T4>33℃,限频保护电流为CL2;当
32≥T4℃,限频保护电流为CL1。其中CL5、CL4、CL3、CL2、CL1和制冷停机保护电流的具体数
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限定,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当制冷运行时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位于室外温度区间40℃≥T4>33℃
内时,则表示运行电流不允许超过限频保护电流CL2,如果超过,将降频至运行电流低于限
频保护电流CL2。
制热时多个室外温度区间与相应的限频保护电流的对应关系可以如下所示:当T4
>15℃时,限频保护电流为HL5;当14℃>T4≥10℃时,限频保护电流为HL4;当9℃>T4≥6
℃时,限频保护电流为HL3;当5℃>T4≥-19℃,限频保护电流为HL2;当-20℃>T4,限频保
护电流为HL1。其中HL5、HL4、HL3、HL2、HL1和制热停机保护电流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具体限定,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当制热运行时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T4位于室外温度区间9℃>T4≥6℃时,
则表示运行电流不允许超过限频保护电流HL3,如果超过,将降频至运行电流低于限频保护
电流HL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预设多个室外温度区间,多个室外温度区间对应
不同的设定运行频率,根据实际检测到的室外环境温度所在的室外温度区间对应的设定运
行频率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首先预设多个不同的排气压力区间,多个排气压力区
间对应的运行频率的调节指令不同,然后检测排气压力并根据检测到的排气压力所在的排
气压力区间对应的调节指令调节运行频率。其中调节指令可以包括降频、升频、保持频率、
关机、解除频率限制等指令。从而通过检测排气压力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可以直接的反
应系统的运行状态,保证系统运行在合适的参数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暖型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有利于提高冷暖型空调器的能
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
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
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
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
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
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