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智能电源柜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
统的智能电源柜。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源柜大部分适用于放在室内,当放在室外时,操作屏处并不具有防水的
功能;现有的操作屏大多固定在电源柜上,并不能随时调节角度;并且现有的电源柜内的支
架都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不仅拆卸不方便,在有螺栓的地方还容易生锈,维护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智能电源柜,
用于解决现有的电源柜操作屏安装处不具有防水的功能、操作屏角度不能自动调节和支架
拆卸不方便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智能电源柜,包括电源柜本体,其特征是,
还包括驱动电机、滑动轨槽、支架、固定架、控制装置和角度传感器;所述的驱动电机包括第
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的电源柜本体为直角梯形箱体结构,在电源柜本体的正
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开关门;在电源柜本体的斜面上设置有方形的操作屏安置位,在电源
柜本体内、操作屏安置位的上沿和下沿处分别设置有滑动轨槽,在滑动轨槽上滑动固定有
阻隔板,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与阻隔板相连;
在电源柜本体内设置有支架,在支架的自由端可安装操作屏;
在电源柜本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电器元件固定架;
所述的控制装置设置在电源柜本体内的顶部,所述的角度传感器设置在支架的顶
端;所述的角度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
所述的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支架相连,用以控制支架的夹角。
进一步地,在所述操作屏安置位的四周设置有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海绵,所述的
海绵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在操作屏安置位左右两侧的凹槽与电源柜本体之间分别设置
有矩形通孔,所述矩形通孔的高度与阻隔板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滑动轨槽设置在操作屏安置位的左右两侧,包括两对平行轨;所
述的阻隔板包括一块阻隔板或两块阻隔板;两块阻隔板的面积之和与一块阻隔板的面积相
等,且大于操作屏安置位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包括V形可折叠支架,支架设置在电源柜本体内的侧壁上或
电源柜本体内的固定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架包括竖杆和横杆,所述的竖杆包括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
所述的横杆包括多个横杆;所述的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对称固定在电源柜本体内的侧壁
上,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为凹形结构;在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上分别均匀对称设
置有卡位板,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相同的一侧、离每个所述卡位板A cm处分别设置第一
卡口,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相同的另一侧、离每个所述卡位板B cm处分别设置第二卡口,
在第二卡口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挡板,活动挡板的底部分别与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通过铰接
固定,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另一侧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倒L形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通
过第二卡口与活动挡板的上端接触;在所述卡位板上设置有一按钮,在所述按钮的底部设
置有杠杆,按钮与杠杆的一端相连,杠杆的另一端与倒L形的推杆的底部通过铰接相连;
所述的多个横杆通过卡位板横向设置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A小于B,且当活动挡板倒下时,活动挡板的上端低于第一卡口的
高度;所述第一卡口的宽度大于横杆的宽度;所述的活动挡板采用磁性件,且活动挡板的重
力大于其磁力与其铰接阻尼之和。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支架夹角的工作过程具体包括:
1)、角度传感器检测操作屏与水平面之间的实时夹角,并发送给控制装置;
2)、控制装置判断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是否一致;
3)、如果实时夹角大于预设夹角,则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转动,使支架与操
作屏的角度减小,直至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相等;如果实时夹角小于预设夹角,则控制装置
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转动,使支架与操作屏的角度增大,直至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相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智能电源柜,在操作屏
安置位处采用阻隔板,阻隔板既可以防雨隔尘,还可以保障安全;阻隔板可以采用一片式结
构,也可以采用两片式结构,可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通过驱动电机来进行阻隔板的开关,
在操作屏安置位的四周设置有凹槽,在操作屏安置位左右两侧的凹槽上设置有通孔,用于
阻隔板的运动,在凹槽内还设置有海绵,当有雨水的时候,海绵将雨水吸收,使雨水不落入
电源柜内。
本发明用于安装电器元件的固定架不采用螺栓进行固定,横杆与竖杆之间通过卡
位板相互固定,为了保证安装横杆后,横杆不脱落,本发明分别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上设
置有磁性件活动挡板,在没有横杆安装时,活动挡板吸附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上,当有横
杆安装时,横杆触动按钮,通过杠杆和L形推杆将活动挡板推离,由于活动挡板的重力作用,
使得活动挡板倒在横杆上,从而对横杆进行固定,拆卸时只需要将横杆往上抬起即可,拆卸
方便,避免了螺栓连接容易造成锈蚀的现象。
本发明在电源柜内还设置有支架,支架采用V形支架,角度可以调节,通过调节支
架的角度从而调节操作屏与水平面的角度,在支架的顶端设置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
测量操作屏与水平面的实时夹角,通过单片机控制驱动电机,从而控制支架的夹角。
本发明不仅可以在室内使用,也可以在室外使用,并且具有防雨的作用;而且本发
明可以自动调节操作屏的角度,人机关系和谐;固定架采用卡位板的方式进行固定,避免了
螺栓安装易锈蚀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阻隔板为两块阻隔板时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图3状态下操作屏安置位的A向向视图;
图5为图3状态下操作屏安置位的B向向视图;
图6为本发明横杆未安装时竖杆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横杆安装后竖杆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电源柜本体,11、开关门,2、操作屏安置位,21、阻隔板,31、横杆,32、竖杆,
321、第一卡口,322、第二卡口,33、活动挡板,34、推杆,35、杠杆,36、按钮,37、卡位板,4、滑
动轨槽,5、凹槽,51、海绵,52、通孔,6、支架,61、角度传感器,7、操作屏。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用于国网实训专用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智能电源柜,用于盛放
安装智能电源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柜本体1、驱动电机、滑动轨槽4、支架6、固定架、控制装置
和角度传感器;驱动电机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
如图1至图2所示,电源柜本体1为直角梯形箱体结构,在电源柜本体1的正面和背
面分别设置有开关门11;在电源柜本体1的斜面上设置有方形的操作屏安置位2,在电源柜
本体内、操作屏安置位的上沿和下沿处分别设置有滑动轨槽4,在滑动轨槽4上滑动固定有
阻隔板21,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电机相连;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与阻隔板21相连;
在电源柜本体1内设置有支架6,在支架6的自由端可安装操作屏7;
在电源柜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固定电器元件固定架;
控制装置设置在电源柜本体内的顶部,角度传感器61设置在支架6的顶端;角度传
感器61与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控制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电机相连;第二驱动电机
的转轴与支架6相连。
滑动轨槽4设置在操作屏安置位的左右两侧,包括两对平行轨;阻隔板可以为一块
阻隔板,也可以为两块阻隔板;两块阻隔板的面积之和与一块阻隔板的面积相等,且大于操
作屏安置位的面积。图3表示当阻隔板为两块时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操作屏安置位2的四周设置有凹槽5,在凹槽5内设置有海绵
51,为了使雨水不落入电源柜本体内,设置海绵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为了使阻隔板能够
顺利通过凹槽,在操作屏安置位左右两侧的凹槽与电源柜本体之间分别设置有矩形通孔
52,并且矩形通孔52的高度与阻隔板的厚度相同。
如图6和图7所示,固定架包括竖杆32和横杆31,竖杆包括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横
杆包括多个横杆,本实施例为两个横杆,横杆的数量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自行设置;第一竖
杆和第二竖杆对称固定在电源柜本体内的侧壁上,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为凹形结构;在第
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上分别均匀对称设置有卡位板37,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相同的一侧、
离每个卡位板A cm处分别设置第一卡口321,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相同的另一侧、离每个
卡位板B cm处分别设置第二卡口322,在第二卡口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挡板33,活动挡板33的
底部分别与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通过铰接固定,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另一侧的外侧分别
设置有一倒L形的推杆34,推杆34的一端通过第二卡口322与活动挡板33的上端接触;在卡
位板37上设置有一按钮36,在按钮36的底部设置有杠杆35,按钮36与杠杆35的一端相连,杠
杆35的另一端与倒L形的推杆34的底部通过铰接相连。
多个横杆通过卡位板37横向设置在第一竖杆和第二竖杆之间。
设置A小于B,且当活动挡板倒下时,活动挡板的上端低于第一卡口的高度;第一卡
口的宽度大于横杆的宽度;为了使活动挡板在不作用时,能够安稳的竖立在竖杆上,使活动
挡板采用磁性件,为了在横杆安装时,使活动挡板的能够顺利的倒下,设置活动挡板的重力
大于其磁力与其铰接阻尼之和。
支架包括V形可折叠支架,支架设置在电源柜本体内的侧壁上或电源柜本体内的
固定架上。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使支架设置在横杆上。
控制装置控制支架夹角的工作过程具体包括:
1)、角度传感器检测操作屏与水平面之间的实时夹角,并发送给单片机;
2)、单片机判断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是否一致;
3)、如果实时夹角大于预设夹角,则单片机控制第二驱动电机转动,使支架与操作
屏的角度减小,直至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相等;如果实时夹角小于预设夹角,则单片机控制
第二驱动电机转动,使支架与操作屏的角度增大,直至实时夹角与预设夹角相等。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
围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
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