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结构,用于包括轮托盘的顶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
背景技术
顶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被广泛使用。这种自行车支架典型地包括自行车支承在其
上的轨道,以及用于将自行车固定在直立状况的固定机构。这种自行车支架典型地构造成
支承单个自行车。此外,自行车支架构造成可安装在负载支架系统上,负载支架系统安装在
车辆的顶板上。这种负载支架系统典型地包括两个横杆,其可横向于车辆的纵向方向而安
装在车辆的顶板上。可行的是,将多个自行车支架彼此靠近地安装在这种负载支架系统的
横杆上。
焦点放在这种自行车支架的构造上,以便增强自行车在其上的可安装性,特别是
相对于自行车支承装置,自行车支承装置能够在自行车的一个不同区域中支承自行车,并
且联接到轮托盘上。作为这种自行车支承装置,已知用于保持自行车框架的单侧臂。这种单
侧臂允许从轮托盘的仅一侧安装自行车。因此,提供了允许相对于轮托盘反转地应用单侧
臂的机构。但是,已知的机构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对于各个自行车支架,用户反转地提供单
侧臂所要采取的行动是费时的且烦人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顶板安装式自行车
支架的支承结构,其允许以更容易的方式反转地布置自行车支承装置。
该目标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顶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的支承结构以及通过包
括这种支承结构的顶板可安装式自行车支架解决。
根据本发明,提供用于包括轮托盘的顶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的支承结构。支承结
构包括: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第二附连部件可与第一附连部件分开;以及自行车
支承装置,其具有联接到第一附连部件的联接区段且适于用其支承区段支承自行车。第一
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的结构设置成可反转地联接,以相对于第二附连部件提供自行车
支承装置的相应的反向位置。
因为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可反转地联接,以提供自行车支承装置的相应
的反向位置,所以可行的是,通过下者实现自行车支承装置的反向位置:脱开第一附连部件
与第二附连部件,相对于第二附连部件反转第一附连部件位置和将反转的第一附连部件联
接到第二附连部件,从而提供自行车支承装置的反向位置。借此,可行的是提供自行车支承
装置的反向位置,而不反转整个支承结构。换句话说,不需要改变第二附连部件的位置来实
现自行车支承装置的反向位置。利用这个构造,可行的是使第二附连部件不动地安装到另
一个元件上。
优选地,第一附连部件包括横杆附连部件,其可不动地安装在车辆负载支架系统
的横杆上。因此,第一附连部件可安装到车辆负载支架系统的横杆上。如上面所描述,自行
车支承装置联接到第一附连部件。因此,在支承结构安装在横杆上时,作用在自行车支承装
置上的力可传递到第一附连部件和横杆。
第二附连部件可包括轮托盘附连部件,其可不动地安装在自行车支架的轮托盘的
下侧上。因此,第二附连部件可不动地安装到轮托盘上。因为第二附连部件可不动地安装到
轮托盘上,并且第一附连部件可与第二附连部件分开,所以可行的是相对于第二附连部件
和因此相对于轮托盘改变第一附连部件的位置。因为自行车支承装置联接到第一附连部
件,所以改变第一附连部件的位置还相对于轮托盘改变自行车支承装置的联接区段的位
置。
在有利实施例中,自行车支承装置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一附连部件。因此,联接区段
可旋转地容纳在第一附连部件中。因此,自行车支承装置由第一附连部件可旋转地支承且
被允许执行转动运动。借此,支承区段是可移动的,并且可行的是将支承区段移动到适当的
支承位置,以便运送自行车。
优选地,在安装好的状况,自行车支承装置的旋转轴线平行于车辆的负载支架系
统的横杆。因而,在具有这种支承结构的自行车支架安装在车辆的负载支架系统上时,可行
的是在车辆的向前和向后方向上可旋转地移动自行车支承装置的支承区段。换句话说,自
行车支承装置的支承区段可在延伸在车辆的纵向和竖向方向上的平面中移动。
在优选实施例中,自行车支承装置和第一附连部件形成整体组件。利用这种构造,
可行的是将两个元件定位在一个零件中。为了形成这种整体组件,自行车支承装置在其联
接区段处可释放或不可释放地联接到第一附连部件上。例如,联接区段可包括管状形状且
借助于托架可旋转地安装到第一附连部件上,托架在其自由端处不动地安装到第一附连部
件上且包围联接区段。
根据进一步有利实施例,支承结构进一步包括快速释放机构,以联接和脱开第一
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快速释放机构优选地形成为允许利用单次移动或容易的移动而
使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彼此脱开的机构。这种快速释放机构具有的益处在于,用
户要联接和脱开第一附连部件所要采取的动作被减少到最少,使得支承结构的可操作性进
一步增强。
快速释放机构可包括可旋转联接元件,其可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旋转,在
锁定位置,第二附连部件不动地联接到第一附连部件,在解锁位置,第二附连部件可与第一
附连部件分开。因此,快速释放机构可为旋转-锁定机构。例如,快速释放机构可为快速释放
螺钉,其具有接合区段,从而允许与第二附连部件接合且在设置在第一附连部件中的凸缘
上得到可旋转支承。借此,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之间的固定连接可利用螺钉的简
单旋转移动实现。取决于自行车支架的构造,快速释放机构可设置为简单机构,从而允许简
单连接两个附连部件。尽管如此,使用用于联接附连部件的快速释放机构可为足够的,而不
必在两个附连部件之间使用额外的联接。
可旋转联接元件可适于从锁定位置移动基本1/4转,例如旋转大约90度,而到达解
锁位置。因此,可旋转联接元件的移动距离可较短,因此允许仅用少量移动而锁定和解锁第
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借此,进一步增强快速释放机构的可操作性。
优选地,联接元件可用手或通过使用螺钉驱动器操作。例如,联接元件可实现为指
旋螺钉或可实现为螺栓,其在一端处具有用于螺钉驱动器的接合凹部。
根据优选实施例,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包括附连开口,其用于容纳附连
器件,以将第一和第二附连部件固定到负载支架系统的横杆上。附连开口可布置在第一和
第二附连部件中,使得在附连部件联接到彼此时,第二附连部件的附连开口与第一附连部
件的附连开口成直线。
优选地,附连开口对称地布置在附连部件上。通过提供附连开口的对称布置,可行
的是保持附连开口的位置,即使第一附连部件和第二附连部件反转地联接。
支承结构此外可适于支承附连器件。附连器件可包括张紧部件和接合部件,其中
接合部件优选地形成为T形元件,以与对应的螺母接合。张紧部件可为张紧杠杆,其能够在
接合部件的端部部分上施加张紧力。优选地,第一附连部件中的附连开口形成为使得接合
部件可传送通过其中。因此,可行的是,从第二附连部件释放第一附连部件,而不需要拆开
附连器件。此外,在这种结构中,在附连器件被张紧时,第一附连部件夹紧在横杆和第二附
连部件之间。因此,第一附连部件稳固地保持在第二附连部件和横杆之间。因此,例如借助
于上面描述的快速释放机构,在第一和第二附连部件之间通过简单的连接是足够的。
第一附连部件可包括有盖底部部分,其适于接触负载支架系统的横杆。有盖底部
部分可包括基本连续表面,以防止尘土累积在负载支架上和减少产生的噪声。
支承区段可适于保持自行车框架、曲柄臂或自行车的轮。此外,自行车支承装置可
包括支承臂,其具有不同构造。支承结构可构造成可用于不同类型的支承装置,例如不同类
型的支承臂。例如,支承结构可构造成允许从支承结构的仅一侧突伸的支承臂或从支承结
构的两侧突伸的支承臂的支承。因此,支承结构的构造可标准化且因此用于不同类型的顶
板安装式自行车支架中。
在有利实施例中,提供顶板可安装式自行车支架,其包括轮托盘和根据上面所述
的支承结构,其中支承结构优选地安装到轮托盘上,其中第二附连部件附连到轮托盘的下
侧上。
根据本主题的进一步方面,提供支承结构的快速释放机构,支承结构用于顶板可
安装式自行车支架。支承结构构造成可释放和可旋转地将自行车支承装置的联接部分容纳
在其旋转套管中。快速释放机构构造成选择性地在锁定状况和释放状况之间改变旋转套管
的状况,在锁定状况,联接区段不可被从所述旋转套管拉出,而在释放状况,联接区段可被
从旋转套管拉出。
快速释放机构优选地为夹紧机构或旋转-锁定机构。此外,旋转套管可包括可变内
尺寸,其中内尺寸在锁定状况中较小而在释放状况中较大。利用这种快速释放机构,可行的
是可释放地将自行车支承装置,例如自行车支承臂固定在支承结构上。
如上面提到,快速释放机构可为夹紧机构。夹紧机构优选地构造成通过例如倾斜
张紧杠杆提供足够的夹紧力。另一方面,快速释放机构可为上面提到的旋转-锁定类型,这
表示接合元件的小于完整1圈的旋转移动使状况从锁定变成解锁。
这种快速释放机构允许容易从支承结构上拆卸自行车支承装置,以及以反转的方
式将自行车支承装置安装在支承结构上。在此方面,优选的是旋转套管构造成使得其可从
支承结构的两个相反侧接近,使得自行车支承装置的联接区段可从两侧中的任一侧插入。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本主题的实施例的顶板可安装式自行车支架的透视示意图;
图2显示根据本主题的实施例的支承结构的透视局部分解图;
图3显示支承结构的主要元件的透视图;
图4显示根据本主题的实施例的支承结构的底部部分的透视图;
图5显示支承结构的底部部分的从下面看到的视图;以及
图6显示根据本主题的实施例的支承结构的顶部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以及本主题的实施例修改。要注意,图中的类似元件以
相同参考标号表示。
图1显示自行车支架1的透视图。自行车支架1包括轮托盘2和支承结构3,支承结构
3安装到轮托盘2的下侧。为支承臂4的形式的自行车支承装置在其联接区段4a处可旋转地
联接到支承结构3,并且在其另一端上包括爪夹4b。在当前实施例中,爪夹4b构造成夹住要
运送的自行车的框架的一部分。操作机构4c在支承结构的相反侧设置在支承臂4上,这允许
打开和关闭爪夹4b。
支承结构3以及支承臂4也显示在图2中,其中,在局部分解图中显示支承结构3。如
可从图2看到的那样,支承结构3包括两部件构造,更精确地,底部部分5形成第一附连部件,
而顶部部分6形成第二附连部件。如图2中示出,支承结构3的底部部分5和顶部部分6可彼此
分开。此外,支承臂4在其联接区段4a处联接到下部部分5上。为了将支承臂4的联接区段4a
支承在支承结构3的下部部分5上,提供两个引导套管5a和5b,联接区段4a插入其中。此外,
还提供具有可变内直径的固定套管5c。托架5d设置在固定套管5c上且支承在底部部分5上。
托架5d具有的功能是在固定套管5c上施加力,从而限制内直径,以便防止支承臂在其旋转
轴线的方向上移动。此外,改变内直径允许改变联接区段4a和固定套管5c之间的摩擦力,以
便设置可如何容易地旋转支承臂4。
图3显示在其中底部部分5和顶部部分6联接到彼此的状况中的支承结构3,其中省
略支承臂。此外,显示附连器件7,8,其包括张紧7a,8a以及接合部件7b,8b,8c和销7c,8d,以
传递力的方式将接合部件7b,8c联接到张紧杠杆7a,8a。
在图3中显示的构造中,显示两个不同的附连器件。两个附连器件的基本原理在于
提供相对元件,其可与负载支架系统的横杆接合,并且将横杆连接到张紧杠杆上,使得通过
将相对元件移动到第一附连部件,支承结构可稳固地压靠在横杆上。
附连器件7,8彼此不同,因为接合部件的结构不同。使用附连器件7,来与负载支架
系统的横杆中提供的螺母接合。因此,附连器件7包括T形螺钉7b,其结构设置成能够插入螺
母中且借助于销7c联接到张紧杠杆7,T形螺钉7b旋入销7c中。附连器件8包括托架8b和张紧
棒8c。托架在一端处可移动地支承在底部部分5上,并且可在其另一端处联接到张紧棒8的
下端上。张紧棒8在其上端处联接到销8d。因而,通过移动张紧棒8,托架和底部部分4的下侧
之间的距离可改变。要注意,在实际使用中,仅一种附连器件用于支承结构上。
根据实施例,支承结构3的顶部部分6和底部部分5设有开口,在顶部部分6和底部
部分5的联接状况中,开口是对准的。开口的结构参照图5和6来描述。
图5显示底部部分5的下侧。在使用中,下侧接触负载支架系统的横杆。下侧包括基
本连续表面。换句话说,凹部或开口仅在需要时提供。因此,防止在使用期间尘土过量地累
积在底部部分5上。此外,底部部分5包括四个对称形开口9。这些开口9的结构使得张紧棒以
及T形螺钉,特别是元件的用于与托架或横杆接合的部分,可穿过底部部分5。这个的有益作
用在于,底部部分5可以简单方式与顶部部分6分开,而不需要移除张紧棒8c或T形螺钉7b。
图6显示顶部部分6的透视图。提供开口10和11,以部分地容纳接合部件7b,8b,8c。
开口10构造成通孔,其具有的尺寸允许将张紧棒的联接区段和T形螺钉穿过其中。开口11构
造成凹部,其允许托架的大部分穿过其中,且将托架8b的一端支承在其中。
图5进一步显示快速释放机构的快速释放元件12。快速释放元件12可旋转地安装
在底部部分5中且在其下部部分中包括接合凹部12a,从而允许从支承结构3的下侧对其操
作。如图5中所指示,通过使快速释放元件旋转90度,快速释放元件可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
锁位置。如图4中显示,快速释放元件12包括接合区段12b,其构造成允许与支承结构3的顶
部部分6接合。图4还更详细地显示上面提到的固定套管5c。
此外,图6显示顶部部分6的轮托盘附连区段13。轮托盘附连区段13包括抵靠表面,
在安装好的状况中,其接触轮托盘的下部部分。此外,轮托盘附连区段13包括引导突起13b,
其从附连表面突伸,且适于接合设置在轮托盘的下侧中的凹部。为了稳固地将顶部部分6固
定到轮托盘的下侧,如图1中显示,轮托盘附连区段13包括附连器件,其为T形螺钉13a的形
式,其结构类似于T形螺钉7b。T形螺钉13a包括接合区段且部分地容纳在顶部部分6的开口
中,使得接合区段在向上方向上突伸,且允许与轮托盘2上的对应的凹部接合。T形螺钉的相
反的端设有螺母,其允许张紧T形螺钉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