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土壤粉碎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土壤粉碎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土壤检测时,首先需要将采集回的土壤样品进行粉碎处理,而目前都是由
检测人员手动进行,首先需要将块状土壤进行破碎,而后将破碎后的土粒在玛瑙制成的研
磨罐内进行研磨成相应目数,整个过程由手动进行,不仅费力,而且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检测土壤粉碎装置,粉碎
效率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检测土壤粉碎装置,包括落料斗,所述落料斗
的上部开设有物料入口,所述落料斗的底面为倾斜的斜面,所述落料斗的底面的最低处开
设有物料出口,所述落料斗内转动设置有磁铁棒,所述磁铁棒由第一电机驱动转动,所述落
料斗的外侧衔接有导料槽,所述导料槽倾斜设置,所述导料槽的上端部与所述物料出口相
衔接,所述导料槽的下端部设置有破碎装置,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一对转动设置的第一破碎
辊以及第二破碎辊,所述第一破碎辊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破碎辊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
第一破碎辊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所述第二破碎辊由第三电机驱动转动,所述破碎装置的
下方设置有接料槽,所述接料槽倾斜设置,所述接料槽的下端部连接有碾碎装置,所述碾碎
装置包括开设有碾碎腔的碾碎体、盖设于所述碾碎体上的封盖、转动设置的碾碎柱,所述封
盖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碾碎柱的下部穿过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碾碎腔内,所述碾碎腔的底面
呈弧形,所述碾碎柱的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碾碎块,所述碾碎块的底面与所述碾碎腔的底面
相适配,所述碾碎柱由第四电机驱动转动,所述封盖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接料槽的下端部
与所述进料口相衔接。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碾碎柱以及所述碾碎体均由玛瑙制成。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碾碎柱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四电机
的电机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之间设置有
传动链条。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接料槽的横截面呈V形。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一破碎辊与所述第二电机之间,所述第二破碎辊与所述
第三电机之间均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接。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土壤在落料斗内通过磁铁棒
将土壤中的铁质杂质吸除,防止对后面的设备造成影响,而后通过破碎装置将块状土壤进
行破碎,而后进入碾碎装置内将土壤进行碾碎处理,整个过程均由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无需
人工手动操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其中:1、落料斗;2、磁铁棒;3、第一电机;4、导料槽;5、第一破碎辊;6、第二破碎辊;
7、接料槽;8、碾碎体;9、封盖;10、碾碎柱;11、碾碎块;12、第四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土壤粉碎装置,包括落料斗1,所述落料斗1的上
部开设有物料入口,所述落料斗1的底面为倾斜的斜面,所述落料斗1的底面的最低处开设
有物料出口,所述落料斗1内转动设置有磁铁棒2,所述磁铁棒2由第一电机3驱动转动,所述
落料斗1的外侧衔接有导料槽4,所述导料槽4倾斜设置,所述导料槽4的上端部与所述物料
出口相衔接,所述导料槽4的下端部设置有破碎装置,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一对转动设置的第
一破碎辊5以及第二破碎辊6,所述第一破碎辊5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破碎辊6的转动方向
相反,所述第一破碎辊5由第二电机驱动转动,所述第二破碎辊6由第三电机驱动转动,所述
破碎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接料槽7,所述接料槽7倾斜设置,所述接料槽7的下端部连接有碾碎
装置,所述碾碎装置包括开设有碾碎腔的碾碎体8、盖设于所述碾碎体8上的封盖9、转动设
置的碾碎柱10,所述封盖9上开设有穿孔,所述碾碎柱10的下部穿过所述穿孔位于所述碾碎
腔内,所述碾碎腔的底面呈弧形,所述碾碎柱10的下端部固定设置有碾碎块11,所述碾碎块
11的底面与所述碾碎腔的底面相适配,所述碾碎柱10由第四电机12驱动转动,所述封盖9上
开设有进料口,所述接料槽7的下端部与所述进料口相衔接。
为了保证碾碎的土壤符合国家检测要求,所述碾碎柱10以及所述碾碎体8均由玛
瑙制成。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碾碎柱10的上端部固定设置有第一传动齿
轮,所述第四电机12的电机轴上固定设置有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
传动齿轮之间设置有传动链条。
为了防止破碎的土壤脱离接料槽7,所述接料槽7的横截面呈V形。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一破碎辊5与所述第二电机之间,所述第二
破碎辊6与所述第三电机之间均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相连接。
工作过程:采集的土壤样本由工作人员倒入落料斗1内,第一电机3带动磁铁棒2转
动,从而除去土壤中的铁质杂质,而后土壤沿着导料槽4进入破碎装置由第一破碎辊5以及
第二破碎辊6对其进行破碎处理,从而将块状的土壤进行破碎,而后破碎后的土壤沿着倾斜
的接料槽7导入碾碎装置内进行碾碎处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其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
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
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
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