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仪,该投影仪具有光源,将该光源射出的光束根据图象信息调制以形成光学图象的电光学装置,通过该电光学装置将所形成的光学图象放大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和收纳这些构件的盒体。
背景技术
以往所使用的一种投影仪具有:光源,将该光源射出的光束根据图象信息调制以形成光学图象的电光学装置,通过该电光学装置将所形成的光学图象放大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和收纳这些构件的盒体。
这样的投影仪广泛地应用于会议、学会、展示会等信息组合媒体中。因投影仪产生的投影图象鲜明,促进了光源的高亮度。
在此,在促进投影仪的光源高亮度的场合,为了防止装置内部过热,有必要提高包含电光学装置的光学部件的冷却效率。
为此,设置于投影仪内部地冷却用的吸气风扇、排气风扇较大,通过促进冷却空气的循环,可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但是,如此的话,随着光源的高亮度,仅使风扇大型化以提高冷却效率的方法中存在下述的问题。即,如将风扇设置的较大,来促进装置内部的冷却空气循环的话,自然会因冷却空气的风量、风速的增加,吹刮到构成投影仪的构件时,会产生摩擦风音,因此在使用投影仪时,易于发生噪音。
特别是,在沿着投影仪的外装盒设置排气风扇的场合,通过使之大型化,除了上述摩擦噪音外,因排气风扇自身的声音也较大,存在噪音增大的倾向。
此外,在以往的投影仪中,通常,冷却空气的排出是在与设置投影光学系统的部分相反一侧的装置背面部分实现的,从投影仪排出的热风会向观察投影图象的观察者吹去,给予观察者不舒服感,并且,随着排气风扇的大型化,进一步增强了这种不适的倾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影仪,随着光源的高亮度,与装置内部的冷却效率提高相应地可确保充分的静音,不会给予观察者不舒服感,具体的构成如下。
本发明的投影仪具有:光源,将该光源射出的光束根据图象信息调制以形成光学图象的电光学装置,通过该电光学装置将所形成的光学图象放大投影的投影光学系统,和收纳这些构件的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所述光源附近、将由风扇回转引入的空气朝回转的切线方向排出的离心式风扇,和一端与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排出口连接、另一端与露出所述投影光学系统的所述盒体前面上形成的排气口连接、以收纳于所述盒体内部的排气导管;在该排气导管上至少形成将所述离心式风扇产生的排气流弯曲的1个以上的弯折部。
在此,离心式风扇采用从风扇叶片回转面带入空气,沿叶片的回转切线方向排气的方式,例如,可采用多叶片环形风扇。该离心式风扇由于是以较大的开口面积带入空气而以较小的开口面积排出空气的构造,具有可提高排出空气的排出压的特征。
采用这种结构,形成于盒体上的排气口与排气用的离心式风扇是通过排气导管连接的,可在离开排气口处设置排气用的离心式风扇,因此,即使冷却用的风扇较大,也可使投影仪产生的噪音降低。
另外,由于所排出的空气是通过排气导管从排气口排出的,可防止排气流吹刮投影仪的构件,从而可抑制摩擦风音,提高投影仪的静音性。
再有,由于在排气导管上形成弯折部,可防止排气风扇的噪音从排气口漏出,进一步提高投影仪的静音性。
并且,通过采用作为排气用风扇的多叶片环形风扇类离心式风扇,可从离心式风扇排出高压空气,因此,即使从离心式风扇的空气排出口到盒体的排气口的排气导管的路径较长,也能充分地排出空气。
此外,通过排气口形成于投影仪的装置前面,热风不会从投影仪的背面一侧吹出,不会给予观察投影仪的投影图象的观察者不舒服感。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盒体大致为矩形,排气导管沿着该盒体内表面的至少2面延伸。
采用这样的构成,排气导管在盒体内空间的最外侧配置,结果,内部可有效地配置各光学部件等,通过收纳效率的提高,可防止装置庞大。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排气导管的断面形状为,沿着盒体内表面方向的径向尺寸比垂直于该方向上的径向尺寸要大。
采用这样的构成,无损排气效率,同时,一方向上的径向尺寸小,其减小部分可成为光学部件等的配置空间,在提高收纳效率的同时,可防止装置庞大。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弯折部的弯曲角设定在45°以下。
采用这样的构成,由于可防止紊乱气流,即使在弯折部,排气流动也可顺畅。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具有收纳含光源的光学部件的光学部件用盒体,排气导管沿着该光学部件用盒体设置,在光学部件用盒体与排气导管之间形成吸入导管,以将光学部件用盒体内部的光学部件的冷却空气导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采用这样的构成,最热、不易流通部位冷却后的空气可导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光学部件用盒体上、与形成吸入导管的盒体面相反侧的表面上,与内部收纳的光学部件的设置相对应地形成冷却空气导入用的开口部。
采用这样的构成,由于来自光学部件用盒体上方的冷却空气可导入吸入导管中,光学部件用盒体内部的空气流动顺畅,可有效地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光学部件用盒体上,与所收纳的光源的设置相对应地形成将冷却光学部件的空气排出的排气用开口部,离心式风扇将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吸入口朝向该排气用开口部配置,在排气用开口部上设有将来自光源的冷却后空气以及来自其他光学部件的冷却后空气按比例分配的隔板部件。
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隔板部件,光学部件用盒体内不同部位冷却后的空气能够可靠地导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排气用开口部还设有隔板部件,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束射出前面一侧的冷却后空气和来自背面一侧的冷却后的空气按比例分配。
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隔板部件,能够将来自光源的光束射出面前一侧和背面一侧的冷却后空气可靠地导入离心式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吸入导管由形成于光学部件用盒体的外侧面上的凹部,和塞住该凹部的盖部件组合而成,该盖部件与隔板部件形成为一体。
采用这样的构成,由于盖部件与隔板部件可以不用分别制作,省略了加工这些部件的步骤,部件数目得以降低。
附图简述
图1为从上方观看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投影仪的整体透视图。
图2为从下方观看前述实施例中投影仪的整体透视图。
图3为示出前述实施例中投影仪内部的整体透视图。
图4为示意地示出前述实施例中投影仪各光线系统的俯视图。
图5为示出前述实施例的投影仪的光学装置构件的透视图。
图6为示出前述实施例的投影仪的冷却构造的透视图。
图7为从下方观看前述实施例的投影仪的冷却构造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8为示意地示出前述实施例的投影仪的冷却构造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9为示出前述实施例的投影仪的冷却构造一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1.投影仪的主要构成
在图1~图3中,投影仪1具有外装盒2,收容于外装盒2内的电源装置3,以及同样配置于外装盒2内的平面为L字形的光学装置4,全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
外装盒2由板金制的上盒体21,将铝或铁板等弯曲加工成的中盒体22,和由镁等模铸成的下盒体23构成。这些盒体21、22、23相互通过螺钉固定。
上盒体21由上表面部211和设置在其周围的侧面部212形成,采用如金属模压制成形。
另外,在侧面部212的前部211A一侧,设有与安装投影镜头46的安装架24相对应的圆孔状开口211D,圆孔状开口211D的周边通过缩径加工向内部一侧弯曲。另外,侧面部212的与前部211A垂直的一侧面上形成缺口部211C(参照图2)。
中盒体22正如前述通过将铝板等弯曲加工而成,所形成的盒体包含有左右夹持着投影镜头46配置的第1盒体部件22A和第2盒体部件22B,以及位于第1盒体部件22A背面的第3盒体部件22C,在第1盒体部件22A与第3盒体部件22C之间,配置·连接着接口基板露出部件22D,以露出内部配置的接口基板92上的接口用的各种连接器,而在第2盒体部件22B与第3盒体部件22C之间设有可开闭的灯罩22E。
各盒体部件22A,22B,22C通过适当地弯曲加工由压机或机加工中心等冲裁成的规定形状的铝板等,成为前述上盒体21和下盒体23组合的形状。
中盒体22的第1盒体部件22A和第2盒体部件22B的与前端221A的对置面上形成与前述镜头安装架24相对应的开口(图中未示出)。另外,在中盒体22的第2盒体部件22B的前端221A一侧形成图中未示出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对置于镜头安装架24上的排气口24A。
并且,该镜头安装架24通过安装到中盒体22上,构成该中盒体22。另外,在排气口24A的周围附着例如塑料制的盖件240。
在第2盒体部件22B上设有从下盒体23一侧向上盒体21一侧以规定尺寸延伸且相互隔开规定尺寸的把手用开口221B,在这些开口221B处安装着把手80。
灯罩22E如图2所示,例如,在第2盒体部件22B一侧具有螺钉等旋钮部件81,且与第3盒体部件22C的端缘卡合。该旋钮部件81通过E环与形成于第2盒体部件22B上的图中未示出的螺母旋紧配合。旋转旋钮部件81,解除与螺母的旋紧配合时,仅仅靠螺旋配合,旋钮部件81就可从灯罩22E上弹出。然后,抓住该旋钮部件81、沿着投影仪1的侧面滑动灯罩22E时,可取下该灯罩22E。另外,旋钮部件81由于靠E环支承,即使解除与螺母的螺旋配合,也不会从灯罩22E上取下。
下盒体23正如前述,由镁等模铸而成,使大致长方形的底面部231和其周围的侧面部232形成为一体。内部在规定场所设有适当的补强筋等,以确保下盒体23全体的强度。
在这样的下盒体23中,在底面部231前方的两角落部分设有调整投影仪1全体的斜度、以与投影图象的位置相一致的高度位置调整机构7。与之相对,在底面部232的后方一侧的中央嵌合着树脂制的支脚部件6(图2)。另外,在下盒体23的底面部231上装有风扇罩235。此外,还在下盒体23的前部232A上设有与镜头安装架24相对应的圆孔状开口232D。
在如此外装盒2上设有向内部导入冷却空气的吸气孔2A,将冷却后空气排出的排气口24A,操作开关2B,与演讲者的位置相对应的多个孔2C,把手用的开口221B等。另外,从把手用开口221B处也可将冷却空气导入内部。
电源装置3如图3所示,由配置于外装盒2内的下表面侧的图中未示出的电源和配置于电源上方的灯驱动电路构成。电源通过电源电缆将所供给的电力供给灯驱动电路或图中未示出的传动配电盘等,具有插入前述电源电缆的入口连接器33(图3)。
灯驱动电路将电力供给光学装置4的光源灯411(图4)。
光学装置4如图4所示,为一种将光源灯411射出的光束进行光学处理以形成与图象信息相对应的光学图象的装置,具有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色分离光学系统42、中继光学系统43、电光学装置44、作为色合成光学系统的交叉分色三棱镜45和作为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影镜头46。
2.光学系统的详细构成
在图4中,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为,将构成电光学装置44的3枚液晶板441(红、绿、蓝各色光的每个分另由液晶板441R、441G、441B表示)的图象形成区域大致均匀照明的光学系统,具有光源装置413、UV滤镜418、作为光束分割元件的第1透镜阵列414、偏振光转换元件415、第2透镜阵列416、和反射镜424。
构成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的光源装置413具有作为射出放射状光线的放射光源的光源灯411,和将光源灯411射出的放射光加以反射的反射器412。作为光源灯411,多使用卤灯或卤化金属灯,或者高压水银灯。作为反射器412采用抛物面镜。也可以使用椭圆面镜和平行化的透镜(凹透镜)。
第1透镜阵列414的构成为,从光轴方向看去具有大致矩形轮廓的小透镜414A排列成矩阵状。各小透镜414A将光源灯411射出并通过UV滤镜418的光束分割成多束部分光束。各小透镜414A的轮廓形状设定成与液晶板441的图象形成区域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例如,液晶板441的图象形成区域的纵横比(横与纵尺寸的比率)如为4∶3,则各小透镜414A的纵横比也可设定为4∶3。
第2透镜阵列416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414大致相同的构成,具有小透镜416A排列成矩阵状的构成。该第2透镜阵列416具有与重叠透镜419一同、将第1透镜阵列414的各小透镜414A的像结合于(成象于)液晶板441上的功能。
偏振光元件415配置于第2透镜阵列416与重叠透镜419之间,同时,将来自第2透镜阵列416的光转换成1种偏振光,由此,可提高电光学装置44中的光利用效率。
具体为,由偏振光转换元件415转换成1种偏振光的各部分光通过重叠透镜419,大致重叠于电光学装置44的液晶板441R、441G、441B上。在本实施例的使用调制偏振光类型的液晶板441的投影仪1(电光学装置44)中,由于只能利用1种偏振光,由发出其他种类的随机偏振光的光源灯411来的光几乎一半不能利用。
在此,通过使用偏振光转换元件415,将光源灯411射出的光全部转换成1种类的偏振光,可提高电光学装置44的光利用率。另外,这样的偏振光转换元件415例如由日本特开平8-304739号公报加以介绍。
色分离光学系统42具有2枚分色镜421、422,和反射镜423,通过分色镜421、422,可将由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多数部分光束分离成红、绿、蓝3色光这样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43具有入射侧透镜431,中继透镜433和反射镜432、434,可将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色光中的蓝色光导入到液晶板441B中这样的功能。
此时,在色分离光学系统42的分色镜421中,反射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束中蓝色光成分和绿色光成分,同时,透过红色光。由分色镜421透过的红色光由分色镜423反射,通过物镜417到达红色用液晶板441R。该物镜417将第2透镜阵列416射出的各部分光束相对其中心轴(主光线)转换成平行的光束。设置在其他液晶板441G、441B前的物镜417也是同样的。
由分色镜421反射的蓝色光和绿色光中,绿色光由分色镜422反射,通过物镜417到达绿色用液晶板441G上。另外,蓝色光透过分色镜422并通过中继光学系统43,进而经物镜417到达蓝色光用液晶板441B上。此外,蓝色光能用在中继光学系统43中,这是因为蓝色光的光路长度比其他颜色光的长度要长、从而可防止因光扩散等导致光利用率降低的缘故。即,入射到入射侧透镜431上的部分光束可保持原样地传递到物镜417上。
电光学装置44具有3枚成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板441R、441G、441B,它们例如将聚硅TFT作为转换元件使用,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各色光通过这3枚液晶板441R、441G、441B,根据图象信息调制以形成光学图象。
交叉分色三棱镜45将3枚液晶板441R、441G、441B射出的各色光的每个调制后的图象合成,以形成彩色图象。另外,在三棱镜45上,沿着4个直角三棱镜界面,形成大致X字形的、反射红色光的电介体多层膜和反射蓝色光的电介体多层膜,由这些电介体多层膜合成3色光。然后,由三棱镜45合成的彩色图象由投影镜头46射出,放大并投影到屏幕上。
以上说明的各光学系统41~45如图3和图5所示,配置在盖住屏蔽板91的主板90的下方,并且,收纳于合成树脂制的、作为光学部件用盒体的光导件47内。
即,在该光导件47上,除了覆盖光源装置413的光源保护部471外,还分别设有从上方滑动式嵌入前述各光学部件414~419、421~424、431~434的槽部。
另外,在光导件47的光射出侧还形成头部49。在该头部49的一端侧固定着安装液晶板441R、441G、441B的三棱镜45,而沿着另一端侧的半圆筒部分的法兰上固定着投影镜头46。
3.冷却构造
在图5~图9中,投影仪1内形成有第1冷却系统A、第2冷却系统B和第3冷却系统C,第1冷却系统A是将由前述轴流吸气风扇70吸入的空气从作为离心式风扇的多叶片环形风扇50经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排入构成外装盒2的前述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第2冷却系统B是将由设置在光学装置4下方的前述吸气风扇71吸入的冷却空气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经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排入前述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第3冷却系统C是将形成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上表面与作为盒体的光导件47之间的吸气导管60吸入的空气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经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排入前述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
首先,根据图5~图7,说明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与之连接的排气导管51。
多叶片环形风扇50为扁平的略圆形,具有沿外周切线延伸的空气排出口50A,且设置在下盒体23的底面上,与该下盒体23的背面侧且自投影镜头46的轴线延长线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相错开的位置上。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朝上,而空气排出口50A朝向投影镜头46的轴线延长线一侧。
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排出口50A与前述排气导管51的一端部51A连接,该排气导管51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沿着作为盒体的下盒体23的背面侧232C和垂直于该背面侧232C的一侧面232B这两面设置,并延伸到下盒体23的前部232A附近。而在排气导管51的另一端形成前述的排出口51B。
在如此排气导管51上形成将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排气流弯曲的多个弯折部52。
即,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排出口50A作为连接部的排气导管51的一端部51A,以其一侧面沿着下盒体23的背面侧232C的内表面、而底面部沿着下盒体23的底表面而与空气排出口50A相连,只成为规定尺寸的水平段,之后,由水平面的端部朝向背面侧232C与一侧面232B的角部、以弯曲角45°以下的角度与立起的第1弯折部52A相连。
并且,第1弯曲部52A的倾斜的顶部为了从下盒体23的背面部232C的内表面、沿着与该内表面垂直的一侧面部232B,俯视看大致弯曲90°,从而该弯曲部成为第2弯折部52B。
排气导管51的沿着下盒体23一侧面部232B的部位成为与第2弯折部52B相连的连接部53,该连接部53的排气侧端部朝向排气导管51另一端的排出口51B侧,与弯曲角在45°以下角度立起的第3弯折部52C相连。
在此,排气导管51的沿着前述下盒体23中背面部232C内表面的一端部51A和第1弯折部52A,以及沿着垂直于背面部232C内表面的一侧面部232B的连接部53和第3弯折部52C的断面形状形成为,一端部51A和第1弯折部52A的宽度尺寸(径向尺寸)为W1,连接部53的宽度尺寸为比W1要小的尺寸W2,第3弯折部52C的宽度尺寸比W2要小的尺寸W3。此时,宽度尺寸W1,W2,W3部位的高度尺寸在W3处最高,而W2、W1处顺序降低。但是,断面积在排气导管51的全长上大致相同。
在如此第1冷却系统A中,借助于轴流吸气风扇70,从镜头安装架24的间隙、演讲者用孔2C等吸入的冷却空气边冷却电源和灯驱动回路等边流向、吸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一侧。最终,气体经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由前述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向外装盒2外排出。
前述第2冷却系统B中,从由设置在前述下盒体23里面的风扇盖235盖住、安装到光导件47下表面的吸气风扇71吸入的冷却空气边冷却交叉分色三棱镜45和电光学装置44,边流向、吸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一侧。并且,最终,空气经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由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排到外装盒2外。
在前述第3冷却系统C中,如图7~9所示,从安装光导件47的光源灯机构48附近的开口等进入的冷却空气,从形成于光导件47与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之间的吸气导管60,送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由此,流经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从排气导管51的排出口51B,经镜头安装架24的排气口24A,向投影仪1的外部排出。
形成吸气导管60的光导件47与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之间装有盖部件61。在该盖部件61上形成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相对应的开口61A,该盖部件61靠螺栓紧固到光导件47的下表面。
在盖部件61的上表面,如图7所示,设有与之成一体的、突出于光导件47下表面一侧并跨过上述开口61A的第1下隔板部件62,和作为光源间隔部的第2下隔板部件63和上框64。第1下隔板部件62沿着盖部件6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2下隔板部件63大致为L字形,并设置成边的一部分与第1下隔板部件62平行设置。
另外,盖部件61在排气导管51一侧的端部平缓地倾斜立起,并在其最终端形成直立部61B,同时,在盖部件6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设有与直立部61B相连的侧面部61C(参照图7),从直立部61B到第1下隔板部件62连续设置,并且由直立部61B和侧面部61C形成框架。
位于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上方的前述光导件47的一角部可装卸地安装着光源灯机构48,在该光源灯机构48内收纳着前述光源灯411等。
此外,在光导件47的底部里面的一部分形成凹部47B,与该凹部47B相连的底部里面设有排气用开口47A。而在光导件47的底部里面设有向前述盖部件61一侧突出的第1上隔板部件72,作为光源用隔板部的第2上隔板部件73,和下框架74,其中,第1上隔板部件72与前述第1下隔板部件62、第2上隔板部件73与前述第2下隔板部件63、以及下框架74与上框架64,各自的端部彼此抵接。
并且,由前述盖部件61的直立部61B和侧面部61C形成的框架部嵌入遍布凹部47和第1上隔板部件72、第1下隔板部件62的空间内。如此,盖部件61与光导件47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排气导管51与光导件47之间的空间成为由框架围住的空间,该空间构成前述吸气导管60,同时,从盖部件61的开口部61A通至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
在光导件47的底面,与之保持规定间隔地设置细长形状的第1下部开口47C和第2下部开口47D,此外,在第1上隔板部件72与第2下部开口47D之间还形成第3下部开口47E。
在上光导件57上,设有与第1下部开口47C和第2下部开口47D相对应的第1上部开口57C和第2上部开口57D。
在前述排气用开口47A的上方,设有收纳于光源灯机构48内的前述光源灯411等,在第2上部开口57D与第2下部开口47D之间设有前述第1镜头阵列414,而在第1上部开口57C与第1下部开口47C之间设有前述第2镜头阵列416。
如此设置的第1上隔板部件72和第1下隔板部件62将光导件47内不同部位冷却后的空气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
而第2上隔板部件73与第2下隔板部件63将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前面侧和背面侧的冷却后空气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
采用上述的本实施例,可获得如下效果。
(1)由于在构成外装盒2的镜头安装架24上形成的排气口24A,和排气用多叶片环形风扇50通过排气导管51连接,可在离开排气口24A的位置上配置排气用多叶片环形风扇50,由此,即使冷却用风扇较大,也可降低投影仪1发出的噪音。
(2)由于作为排放气体的空气通入排气导管51的内部,并从形成于镜头安装架24上的排气口24A中排出,防止了排气流吹刮投影仪1的构件,抑制了摩擦风音的发生,提高了投影仪1的静音性。
(3)在排气导管51上形成有第1弯折部52A、第2弯折部52B和第3弯折部52C的三个弯折部52,可防止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噪音从排气口漏出,进一步提高多叶片环形风扇1的静音性。
(4)作为排气用的风扇,通过采用多叶片环形风扇50,可排出高压空气,因此,即使排气导管51从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排出口50A至外装盒2的排气口24A的路径较长,也能充分地排出空气。
(5)由于形成于镜头安装架24上的排气口24A位于投影仪1的装置前面,热风也不会从投影仪1的背面一侧吹出,由此,不会给予观察投影仪1投影图象的观察者不舒服感。
(6)由于外装盒2大致为矩形形状,排气导管51从该外装盒2的背面沿着侧面的2表面延伸,因此,排气导管51设置于盒体外侧的结果,能够将各光学部件等有效地配置于内部,提高收纳效率的同时,可防止装置庞大。
(7)由于排气导管51的断面形状为,构成外装盒2的下盒体23的、沿着内表面方向的径向尺寸W1要比垂直于该方向上的径向尺寸W2,W3大,并且断面积在全长上大致相同,由此,不会有损排气效率,同时,一方向的径向尺寸较小,其大小程度可成为光学部件等的配置空间,在提高收纳效率的同时,可防止装置庞大。
(8)由于将排气导管51中的第1弯折部52A和第3弯折部52C的弯曲角设定在45°以下,可抑制紊乱气流,使排气流动顺畅。
(9)由于排气导管51沿着光导件47配置,在光导件47与排气导管51之间形成吸入导管60,以将光导件47内部的光学部件的冷却空气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从而最热、空气不易流通部位冷却后的空气可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排气效率佳。
(10)由于在光导件47上形成排气用开口47A,多叶片环形风扇50将空气吸入口50B朝向该排气用开口47A设置,并在排气用开口47A上设置第1上隔板部件72和第1下隔板部件62,在各隔板部件72,62作用下,光导件47内不同部位冷却后的空气能够可靠地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
(11)由于在排气用开口47A上还设有第2上隔板部件73和第2下隔板部件63,在各隔板部件73,63作用下,来自光源的光束射出面一侧和背面一侧的冷却后空气能够可靠地导入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中。
(12)由于吸入导管60由形成于光导件47外侧面的凹部47B,和塞住该凹部47B的盖部件61组合而成,该盖部件61与第1下隔板部件62、第2下隔板部件63形成一体,从而,因盖部件61与隔板部件62,63不用其他部件制成,省略了其制作步骤,减少了部件数目。
(13)由于直至构成吸入导管60的、盖部件61的直立部61B的部位缓缓地倾斜形成,从而从光导件47的第1开口47C到多叶片环形风扇50的空气吸入口50B的空气流动顺畅。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包含有可实现其目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
例如,在排气导管51上形成有第1弯折部52A、第2弯折部52B和第3弯折部52C的弯折部52,但并不限于此,可以省略第3弯折部52C,以第2弯折部52B的高度连接到排气口51B。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安装到下盒体23上,且沿着背面部232c和侧面部232B设置,但并不限于此,多叶片环形风扇50和排气导管51可设置在上盒体21上。此时,只要排气导管向下倾斜设置,排气口位于比多叶片环形风扇的高度位置要低的位置上即可。
再有,在前述实施例中,只例举了使用3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但本发明还可适用于只使用1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使用2个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或者使用4个以上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
在前述实施例中,作为光调制装置使用了液晶板,但也可使用用微型镜的装置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使用了光入射面与光射出面不同的透过型光调制装置,但也可使用光入射面与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光调制装置。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例举了从观察屏幕方向进行投影的前视型(フロントタイプ)的投影仪,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从观察屏幕方向相反一侧进行投影的后视型(リアタイプ)的投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