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0838338.9
2015.11.26
CN106800098A
2017.06.06
实审
审中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4G 1/46申请日:20151126|||公开
B64G1/46
李宁
266042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河清路52号-2号楼一单元501室
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简单结构设计,实现在太空舱人造环境下产生重力区域,实现相关区域有重力加速度。
1.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该结构有旋转轴,有能够旋转的“筒状”部分,以及动力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该结构可以有一组,或者多组可以同向、或者反向旋转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该结构的动力可以是电力装置,也可以是使用人力。
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背景技术宇航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可以在太空称量物质质量,但是目前在太空生活还是要处于失重状态。发明内容(1)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简单设计,实现在太空舱人造环境下产生重力区域,实现相关区域有重力加速度。(2)技术方案:在圆筒状或者类似的结构5,一端安置电机等动力装置12,通过旋转轴1的旋转,2是旋转方向,在圆筒内壁产生垂直于筒壁向外的离心力4,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即人造加速度,3是产生加速度的区域。如所给图所示,2旋转方向,3产生重力区域,4加速度方向,5、6、7、8、9产生人造重力加速度的结构,10、11是大的太空舱主体部分。13是该种结构异型化的一部分。(3)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优点:原理简单,结构也不复杂,形状可大可小,既可以小到做太空饲养小鸡实验的用具,也可以满足一个、几个人身体对重力的需求,也可以设计成巨型的成为太空中有“重力”的不是失重状态的工作舱。(4) 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个单筒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一个双结构正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一个双结构侧视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一个多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一个“异型”结构示意图。(5)具体实施方式:建造筒形结构或者类似的变形体,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加速度,即产生人造加速度。单体结构旋转后,整个大太空舱(空间站)会有反向旋转,可以通过关闭此装置,停止太空舱的反向旋转。或者通过反向旋转的双结构或者多结构,使得整组装置有静止结构部分,便于对接其他天空飞船或者航天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宇航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可以在太空称量物质质量,但是目前在太空生活还是要处于失重状态。
发明内容
(1)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简单设计,实现在太空舱人造环境下产生重力区域,实现相关区域有重力加速度。
(2)技术方案:在圆筒状或者类似的结构5,一端安置电机等动力装置12,通过旋转轴1的旋转,2是旋转方向,在圆筒内壁产生垂直于筒壁向外的离心力4,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即人造加速度,3是产生加速度的区域。
如所给图所示,2旋转方向,3产生重力区域,4加速度方向,5、6、7、8、9产生人造重力加速度的结构,10、11是大的太空舱主体部分。13是该种结构异型化的一部分。
(3)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实质性特点和显著优点:原理简单,结构也不复杂,形状可大可小,既可以小到做太空饲养小鸡实验的用具,也可以满足一个、几个人身体对重力的需求,也可以设计成巨型的成为太空中有“重力”的不是失重状态的工作舱。
(4)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单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双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双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多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异型”结构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建造筒形结构或者类似的变形体,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加速度,即产生人造加速度。单体结构旋转后,整个大太空舱(空间站)会有反向旋转,可以通过关闭此装置,停止太空舱的反向旋转。或者通过反向旋转的双结构或者多结构,使得整组装置有静止结构部分,便于对接其他天空飞船或者航天器。
《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太空舱结构设计。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简单结构设计,实现在太空舱人造环境下产生重力区域,实现相关区域有重力加速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