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炼焦炉导焦车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炼焦技术领域的一种将炼焦炉碳化室内红热成品焦炭导出的导焦设
备,特别是涉及一种炼焦炉导焦车。
背景技术
炼焦炉导焦车是炼焦工艺中的主要设备之一,用以将炼焦炉碳化室中红热的焦炭
成品导出,装入接焦火车的车斗里或导入后续熄焦工序。由于其工作环境及其恶劣,高温
(碳化室出来到导焦车的温度达到1100℃)、多灰、湿气大,所以导致生产中的导焦车经常出
现故障,易损坏,影响正常生产。自动化程度越高,导焦车的成本越大,出现故障的几率越
大,不经济,同时加大焦炭产品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炼焦炉导焦车,结构简
单,成本低廉,使用及维护方便,故障率低,可满足焦炉正常出焦生产需要,尤其适合中小型
焦炉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焦炭产品附加值。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炼焦炉导焦车,包括固定箱体、车轮装配、拉手、链组合、摇杆轴装配、活动箱
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体通过螺栓与车轮装配固定连接,拉手与固定箱体焊接在一
起,摇杆轴装配通过螺栓与固定箱体连接在一起,活动箱体坐落在固定箱体上,通过摇杆轴
装配驱动其可沿着固定箱体来回运动,链组合一端通过螺钉紧固在固定箱体上、另一端通
过螺钉紧固在活动箱体上。
所述固定箱体、活动箱体均为钢结构框架焊接件,其内表面焊接有耐热钢板,耐热
钢板优选Cr25Ni20材质。
所述车轮装配由闷盖、密封垫片、调整垫片、轴承座、车轮、轴、轴套、毛毡、透盖、轴
承、螺母、垫圈组成,其中轴承内径与轴配合、外径与轴承座配合、外侧通过螺母及垫圈与轴
固定、内侧通过轴套顶靠在车轮上,车轮装在轴上通过轴肩定位,透盖套装在轴套上通过毛
毡密封,闷盖、密封垫片、调整垫片及透盖分别安装在轴承座两边,通过螺栓紧固。
所述固定车体水平倾角a优选25-35°。
所述活动箱体的行程b优选为0-3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及维护方便,故障率低,可满足焦炉正常出焦生产需
要,尤其适合中小型焦炉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焦炭产品附加值,增加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
2)通过车轮装配可使该发明装置实现水平移动,方便不同焦炉出焦需要;
3)通过摇杆轴装配可使活动箱体沿着固定箱体实现相对移动,方便该发明装置靠
近或远离炼焦炉,方便生产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之车轮装配的结构示意视图。
图中:1-固定箱体 2-车轮装配 20-闷盖 21-密封垫片 22-调整垫片 23-轴承座
24-车轮 25-轴 251-螺母 252-垫圈 26-轴套 27-毛毡 28-透盖 29-轴承 3-拉手 4-链组
合 5-摇杆轴装配 6-活动箱体 7-重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图3,本发明涉及一种炼焦炉导焦车,包括固定箱体1、车轮装配2、拉手3、链
组合4、摇杆轴装配5、活动箱体6,所述固定箱体1通过螺栓与车轮装配2固定连接,拉手3与
固定箱体1焊接在一起,摇杆轴装配5通过螺栓与固定箱体1连接在一起,活动箱体6坐落在
固定箱体1上,通过摇杆轴装配5驱动其可沿着固定箱体1来回运动,链组合4的一端通过螺
钉紧固在固定箱体1上、另一端通过螺钉紧固在活动箱体2上,链组合4为安全装置,防止活
动箱体6运动过大而脱离固定箱体1掉落。
所述固定箱体1、活动箱体6均为钢结构框架焊接件,其内表面焊接有耐热钢板,耐
热钢板优选Cr25Ni20材质。
所述车轮装配2由闷盖20、密封垫片21、调整垫片22、轴承座23、车轮24、轴25、轴套
26、毛毡27、透盖28、轴承29、螺母251、垫圈252组成,其中轴承29的内径与轴25配合、外径与
轴承座23配合、外侧通过螺母251及垫圈252与轴25固定、内侧通过轴套26顶靠在车轮24上,
车轮24装在轴25上通过轴肩定位,透盖28套装在轴套26上通过毛毡27密封,闷盖20、密封垫
片21、调整垫片22及透盖28分别安装在轴承座23的两边,通过螺栓紧固。轴承29优选53600
型滚动轴承,承受出焦时的斜向冲击力性能优良。
所述固定车体1水平倾角a优选25-35°。
所述活动箱体6的行程b优选为0-300mm。
所述拉手3为2件,与固定箱体1对称布置,方便操作该发明装置来回运动。
工作时,将该发明装置放置在炼焦炉前的重轨7铁路线上,人工手拉或推动拉手3
即可方便将其运动到需要出焦的炼焦炉前,通过摇杆轴装配5驱动活动箱体6使其沿着固定
箱体1向外运动接近炼焦炉出焦口;出焦结束后反方向旋转摇杆轴装配5驱动活动箱体6使
其沿着固定箱体1向内运动远离炼焦炉出焦口,人工手拉或推动拉手3即可方便将其移开即
可,操作简单、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
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