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pdf(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4418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4418ACN102334418A21申请号201110095370422申请日20110415A01G1/04200601C05G3/0020060171申请人付红敏地址212001江苏省镇江市仙鹤巷38402号申请人蒯元璋吴立云72发明人付红敏蒯元璋吴立云54发明名称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57摘要桑黄(PHELLINUSLINTEUS,PL)是寄生桑树的一种稀有真菌菌种。原产于日本国女岛。据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PL的活性物质具有强大的抗肿瘤功能。中国也有桑黄(PHELLINUSINGNIARIUS,PI)的分布,。
2、与日本的桑黄是同名异种。PL与PI的活性物质是不同的,PI抗肿瘤的功效比PL的差。本发明是在引进PL菌种的基础上,经自助剂诱变处理、分离、筛选获得新桑黄菌株。新菌株子实体质量好、产量高,极具规模化生产的前景。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页CN102334425A1/1页21用自配C助剂(以下简称C助剂)制成PDA加富培养基,将桑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生产出纯母种桑黄菌株,再将纯母种桑黄菌株转接到首代桑黄母种菌株培养基上,培养出首代母种桑黄菌株,完成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2PDA加富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
3、、硫酸镁15克、VB110毫克、琼脂1820克、桑树枝(截成3厘米左右)100克、加入C助剂1000毫升。3制作方法A,将桑树木段放入C助剂100C中煮沸20分钟,过滤取其滤液,不足1000毫升补足,马铃薯洗净去皮去芽眼,切成小薄片放入桑枝滤液中煮沸,马铃薯煮至酥而不烂时用8层纱布过滤,滤液加C助剂补足1000毫升,再将其它物质加入滤液中,搅拌使其充分溶化,趁热分装入试管中,擦掉试管壁上培养基,塞上棉塞,十只一捆,棉塞端包上报纸、盖上高压塑料膜,放入高压锅中灭菌,当锅内压力达005MP时,打开放气阀排净冷空气,指针回零后,重新升至01013MP时维持2530分钟,指针自然回零后取出,制成PDA。
4、加富培养基,培养基在温度25C室温下放置两天,检查无杂菌菌落,即可在接种箱内将桑黄子实体组织接入试管中,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生产出纯母种桑黄菌株。B,重复完成A,的PDA加富培养基制作过程,然后将纯母种桑黄菌株接入PDA加富培养基试管中,在温度23C25C,湿度65,避光培养710天菌丝长满试管,检查无杂菌感染,培养出首代母种桑黄菌株,完成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的方法。权利要求书CN102334418ACN102334425A1/1页3桑黄新菌株及其驯化技术领域0001桑黄(PHELLINUSLINTEUS,PL)是寄生桑树的一种稀有真菌,属多孔菌目POLYPORALAS、多孔菌科POLYPOEAC。
5、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原产于北亚热带的日本、冲绳、女岛分布的野生桑树上。其主要特征子实体黄色,菌盖呈牛蹄状,间生黑色绒毛状结构(此为子实体形态识别菌种的主要标识)。0002据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认为桑黄(PL)的活性物质对肿瘤抑制率可达967;提高巨噬细胞五倍;提高T细胞三倍;具强大抗氧化性,优于灵芝,其强大的抗肿瘤功能,日本人誉之为梦幻蕈。0003背景技术0004隶属于针层孔菌属的有不少菌种。分布在我国有此属的、并称为桑黄的,甚至有桑黄产品上市的大多菌种是(PINGNIARIUS,PI)。而PL与PI是不同的菌种,其有效活性物质以及抗肿瘤功效完全不同。0005据日本有关单位研究。
6、,在PL中分离到许多菌株(PL01PL18)其活性物质和产量是不同的,并认为只有PL08,PL10菌株及其PL08培养法,才能得到这种功效。此菌株和培养法在日本、韩国对外保密基本上不外传。我们得到二株PL菌种,其中一株为PL08。发明内容0006经我们研究并在自己研发的C助剂(C助剂的作用1,加速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速度;2,明显提高了菌丝的抗杂能力;3,延缓菌丝衰老,同等条件下能延长存储时间70;4,具有消除自由基作用)培养下,不断驯化培养,得到自主的新菌株,PL06K和PL10S。驯化的菌株适应镇江地区、北亚热带北缘生产。0007本发明PL菌株,其菌丝浓黄色、爬壁能力强、在适温、适湿下10天能长满试管,菌丝不易老化;本发明的加C助剂培养方法,能显著提高抗杂菌污染能力,生产栽培出子实体质量好体大,极具规模化生产的前景。说明书CN1023344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