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直,变
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将其归于风湿病学的范畴,早期表
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表现为关节僵直或废而不用。该病呈慢性、侵袭
性、进行性,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致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全球RA的发病率约为0.5~
1.0%,在我国约为0.32%~0.36%,是造成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现代医学对RA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发病可能与免疫调节、感染、遗传、环境、神
经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RA在祖国医学领域属于“痹证”的范畴。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
认识,历代医家均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弱……,故曰历节”的理论。认为:内因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
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入侵,内外之因相合而导致此病,虚实夹杂为该病
的主要病机。
目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
rheumatic drugs,DMARDs)、糖皮质激素。除了常规药物的治疗,生物制剂、基因治疗用于RA
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多数处于临床试用阶段;
基因治疗还处于试验性研究阶段,且其治疗效果与副作用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两者都
未列入常规治疗中。对于多个DMARDS治疗失败或有症状性和(或)结构性关节破坏时应考虑
手术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RA不可缺少的非特异性的对症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
抑制环氧化酶以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达到控制关节肿痛的目的。但是,此类药
物只有缓解症状的作用,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并且常引起胃肠道副作用,长期用药者胃溃
疡发病率可达12%-30%。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能控制RA病情进展,建议对早期
(症状出现少于3个月)及明确诊断为RA的患者尽早采用此类药物。这类药物多为免疫抑制
剂或免疫调节剂,首选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可以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嘌呤合成受
抑制,同时具有抗炎和修复骨破坏的作用;常作为基本药物,与基它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
增效减小副作用的效果。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激活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轴,能迅速有效地减轻炎症。在RA治疗中,轻症者原则上不用糖皮质激素,对于重
症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缓解RA患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停药后会有反跳
现象,且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在缓解和治疗RA患者的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中医在治疗RA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药物有中药有效部位、单味药材、经验方、中成
药等。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抗菌、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理活性,对RA的治疗较确
切、安全、副作用少,临床显示了一定的潜力和优势。雷公藤、白芍、青风藤是治疗RA的有效
良药,常以单味或与其它药配伍运用,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雷公藤有效
部位提取物制剂雷公藤多苷片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RA治疗,疗效显著。白芍提取物白芍
总苷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对RA有确切疗
效。童海燕等将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美洛昔康)基础上加白芍总苷胶囊,疗程6
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大大优于对照组(78.6%)。青风藤能够抑制肉芽肿形
成和免疫抑制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青藤碱为青风藤
主要有效成分,以正清风痛宁为代表的青藤碱制剂用于治疗RA疗效较好。多味中药配伍用
于治疗疾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合理的配伍往往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有时还能起到增效
减毒作用。任彬自拟四藤汤(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雷公藤、秦艽、杜仲、狗脊、薏米等)治
疗RA患者12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3.3%。李涯松对120例确诊RA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
疗表明甘草对雷公藤治疗RA有减毒增效作用。张艳艳对其导师宋绍亮的临床验方清热消痹
汤(雷公藤、青风藤、虎杖、金银花、土茯苓、薏苡仁、苍术、白芍、生甘草)用于治疗活动期RA
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治疗RA效果良好,效果与西药甲氨喋呤相当。近年来,随着医学
的发展,中医药治疗RA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研制出大量的中成药,如风湿寒
痛片、疏风定痛丸、寒湿痹冲剂等,临床疗效较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外治法治疗
RA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推拿按摩、中药薰蒸、穴位贴敷及药物的外敷等方法。纪英莲采
用中药外敷治疗活动期RA患者,重用威灵仙、雷公藤、羌活等药物,可明显改善关节肿痛,且
简便高效,毒副作用小。中医的针刺疗法在治疗RA也有一定的疗效,可调节中枢镇痛递质的
释放、改善皮层和海马的电活动、改善微循环状态、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
能、调节细胞因子和神经质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
“内病外治”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其治病
机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孔而入其腠理,
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段论述已较明
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药物的机理。外用制剂经皮给药途径可以产生局部或者全身治疗作
用,也可避免胃肠道刺激、胃肠灭活及肝脏首过效应。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恒定、可
控的血药浓度,毒副作用低,使用方便,可随时终止给药。但目前中药外用制剂存在剂型落
后现象,大多停留在洗剂、酊剂、铅硬膏剂、橡皮膏、软膏剂等水平,主要存在制法不科学,基
质不易与中药提取物混合,载药量小,成品制剂与皮肤亲和性差、质量不稳定等弊端。
中药凝胶膏剂(原凝胶膏剂)是一种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
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贴剂,起源于日本,而我国起步于80年
代初,90年代初才开始规模生产。凝胶膏剂与传统贴膏相比有许多优点,如透气性好、载药
量大、耐汗性强,可反复黏贴,不污染衣物,药物无致敏、无刺激性等副作用,生产中无“工业
三废”等,特别适合中药现代化大生产。然而,目前中药外用制剂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的
中药凝胶膏剂尚不多见,因此,研制出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中药凝胶膏剂具有
积极的意义,并将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以及凝胶
膏剂。
本发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组合物,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
成的制剂:取黄芪20~40份,人参5~15份,白术7~17份,仙茅5~15份,菟丝子20~40克,白
芍10~20份,雷公藤3~9份,龙须藤5~15份,炙甘草5~15份。
优选地,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备而成的制剂:取黄芪30份,人参10份,
白术12份,仙茅10份,菟丝子30克,白芍15份,雷公藤6份,龙须藤10份,炙甘草10份。
本发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凝胶膏剂,其特征在于:它是以前述组合物的原料
药的药粉、原料药的水或有机溶剂提取物为活性成分,加上药学上常用的辅料或辅助性成
分制备而成的凝胶膏剂。
其中,所述辅料由如下重量配比的辅料组成:
NP700 1.5~1.68份、卡波姆940 0.3~0.43份、PVA-124 0.1~0.25份、CMC-Na
0.1~0.33份、高岭土1~1.4份、甘油6~12份、甘羟铝0.08~0.1份、柠檬酸0.12~0.15份、
篦麻油0.05份。优选地,所述辅料由如下重量配比的辅料组成:NP7001.68份、卡波姆940
0.43份、PVA-124 0.1份、CMC-Na 0.33份、高岭土1.08份、甘油12份、甘羟铝0.09份、柠檬酸
0.14份、篦麻油0.05份。
NP700:聚丙烯酸钠Viscomate NP-700;
PVA-124:聚乙烯醇的一种,醇解度为98~99(m01)%,平均聚合度(n)2 400~2
500;
CMC-Na:羧甲基纤维素钠。
其中,所述凝胶膏剂以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物的原料药的70%乙醇溶液提取物为
活性成分。优选地,所述70%乙醇溶液提取物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取原料药,粉碎成粗粉,用
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药物
干浸膏粉8g。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凝胶膏剂由如下原辅料制备而成:
NP700 1.68份、卡波姆940 0.43份、PVA-124 0.1份、高岭土1.08份、CMC-Na 0.33
份、甘油12.0份、甘羟铝0.09份、柠檬酸0.14份、蓖麻油0.05份、药物干浸膏粉3.5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凝胶膏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将NP700与CMC-Na混匀后分散在甘油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倒入含有高岭土的
水中溶胀,为A相;将卡波姆940用水溶胀,然后用三乙醇胺调节pH约为7,为B相;将PVA-124
在80℃的水中溶解,为C相;将甘羟铝、柠檬酸水溶液与药物干浸膏粉、氮酮、丙二醇、油酸混
匀,为D相;依次在A相中加入B相、C相、D相、蓖麻油,每相需在混匀后加入,混匀后涂布;55℃
烘干3小时,放冷,盖膜,切割成小块,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药物组合物或者凝胶膏剂在制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
物中的用途。其中,所述药物是抑制滑膜细胞变性和增生、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药物。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配方精当,具有明显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本发明凝
胶膏剂可以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均匀性、涂展性、柔软性、膜残留量及对皮肤的
追随性优良,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制备工艺简便,应用前景良好。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
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
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附图说明
图1工艺流程图
图2各自大鼠肉芽肿重量比较(mg/100g)
图3对CIA大鼠体重(g)的影响(X±S)
图4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
图5对Ⅱ型胶原关节炎大鼠右足体积的影响
图6 CIA大鼠踝关节病理组织切片图(10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药物的制备
1处方组成
药物干浸膏粉制备:
组方:取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2g,仙茅10g,菟丝子30克,白芍15g,雷公藤6g,龙
须藤10g,炙甘草10g。
取组方,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
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干浸膏粉8g。
2制备工艺
将NP700与CMC-Na混匀后分散在甘油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倒入含有高岭土的
水中溶胀,为A相;将卡波姆940用水溶胀,然后用三乙醇胺调节pH约为7,为B相;将PVA-124
在80℃的水中溶解,为C相;将甘羟铝、柠檬酸水溶液与药物干浸膏粉、氮酮、丙二醇、油酸混
匀,为D相;依次在A相中加入B相、C相、D相、蓖麻油,每相需在混匀后加入,混匀后涂布;55℃
烘干3小时,放冷,盖膜,切割成小块置密袋中保存备用。
3工艺流程图
如图1所示。
实施例2本发明药物的制备
1处方组成
药物干浸膏粉制备:
组方:取黄芪20g,人参15g,白术7g,仙茅15g,菟丝子20克,白芍20g,雷公藤3g,龙
须藤15g,炙甘草5g。
取组方,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
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干浸膏粉8g。
2制备工艺
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本发明药物的制备
1处方组成
药物干浸膏粉制备:
组方:取黄芪40g,人参5,白术17g,仙茅5g,菟丝子40克,白芍10g,雷公藤9g,龙须
藤5g,炙甘草15g。
取组方,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
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干浸膏粉8g。
2制备工艺
同实施例1。
以下通过试验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验例1本发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的评价
凝胶膏剂(原凝胶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
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与传统贴膏相比有许多优点,如载药量较大、透
气性好、耐汗性强、可反复黏贴,不污染衣物,无刺激性和致敏性,生产中无“工业三废”等。
特别适合于中药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临床类风湿验方现已开发成酊剂(院内制剂)
在临床上使用,但基于酊剂自身的不足,本研究应用现代经皮给药理论与新技术,制备了临
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
凝胶膏剂基质处方研究是凝胶膏剂研究的前提,好的基质应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内
聚力,还要有较好的均匀性、涂展性等。但目前凝胶膏剂仍然存在黏性差,内聚力不足,反复
揭扯性能差等问题,而这些不足主要是受基质的影响,因此凝胶膏剂基质组成及其合理配
比的研究是凝胶膏剂研究的重要环节。发明以自己的经验,设定了一个基质处方,以初黏力
和剥离强度为量化指标,以膏体的均匀性、涂展性、柔软性、膜残留量及对皮肤的追随性等
为综合感官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凝胶膏剂基质处方进行评价。
1实验材料
XS105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美国奥豪SPS402F电子
天平,美国奥豪斯;KQ-500DE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HH-S电热恒温水浴锅,
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DHG-9030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85-2恒
温磁力搅拌器,苏州学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JJ-1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广州市永程实验仪
器有限公司;GB308-77标准钢球,济南兰光;涂布机,自制;初黏力和剥离强度测试装置,自
制。
部分中和聚丙烯酸钠NP-700,卡波姆(Carbopol-940),青岛天力源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甘轻铝、无纺布、聚乙烯簿膜,广州市拜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丙烯酸钠、高岭土、柠
檬酸、山梨醇、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明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聚乙烯醇
(PVA-12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上海展云化工有限公司;药物为干浸膏粉,由复方药
材经70%乙醇提取(组方:取黄芪30g,人参10g,白术12g,仙茅10g,菟丝子30克,白芍15g,雷
公藤6g,龙须藤10g,炙甘草10g。制备方法:取组方,粉碎成粗粉;用70%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
两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后,制得干浸膏粉8g),大孔吸咐树脂纯
化后干燥制得;去离子水,自制。
2方法与结果
2.1凝胶膏剂基质初步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
根据发明人制剂的经验,将基质处方初步研究为:NP700 1.5g、高岭土1.0g、CMC-
Na 0.2g、卡波姆940 0.4g、PVA-124 0.1g、甘油12g、甘羟铝0.08g、柠檬酸0.12g、蓖麻油
0.05g。
制备工艺:将NP700与CMC-Na混匀后分散在甘油中,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倒入混有
高岭土的适量水中溶胀,为A相;将卡波姆940用适量水溶胀,然后用三乙醇胺调节PH约为7,
为B相;将PVA-124在80℃的水中溶解,冷却室温为C相;将柠檬酸、甘羟铝用适量水溶解后分
散在甘油中,为D相;依次在A相中加入B相、C相、D相、蓖麻油,每相需在混匀后加入,混匀后
涂布;55℃烘箱内放置3小时,放冷,盖膜,即得。
依据以上初步筛选的处方和工艺,制备成的空白基质膏面光滑平整,且有较好的
黏性和内聚强度,皮肤追随性较好,且无膏体残留。
2.2凝胶膏剂基质处方
2.2.1含药凝胶膏剂的制备制备工艺同本章“2.1”项下方法,药物分散在D相后加
入。
2.2.2凝胶膏剂质量评价方法本试验用初黏力、剥离强度、综合感观评分3个指标
的加权综合评分为指标来评价凝胶膏剂工艺质量,把上述3个指标分别赋予加权值40:30:
30,即加权综合评分=初黏力(最小值/测得值)×40+剥离强度(测得值/最大值)×30+综合
感观评分值。
2.2.2.1初黏力的测定本研究参考美国压敏胶带协会PSTC-6法,采用“滚球平面停
止法”测定凝胶膏剂的初黏力,滚球从25°斜面上经过20cm滚下,经过水平放置的凝胶膏剂
表面,测定滚球在凝胶膏剂膏面的滚动距离,判定凝胶膏剂的黏性大小。每个样品重复测定
6次,以平均值计算。经过预实验,选择22号球(球规格参照标准GB/T4852-2002),直径
17.462mm,滚动距离越小,黏性越大,以测定最小值为40分,其余与之相比(最小值/测得值)
×40计算得分。
2.2.2.2剥离强度的测定将凝胶膏剂裁剪成3.8cm×8.0cm的块状,其中上端1.0cm
用于悬挂重物,作为自由端,3.8cm×7.0cm为实验区域。取下凝胶膏剂防黏层黏贴在经清洁
的不锈钢板上,凝胶膏剂的短边与不锈钢板上的刻线齐平,凝胶膏剂的长边与不锈钢板的
长边平行用压辊来回滚动压紧,确保黏接处无气泡存在,在自由端反向180°方向系挂重
150g的砝码,并用手托住,放开砝码的同时用秒表记录下实验区域完全脱离钢板的时间,重
复实验3次,以平均值计算。以秒表测得最大值为30分,其余与之相比(测得值/最大值)×30
计算得分。
2.2.2.2综合感观评分此项检验以膏体的均匀性、柔软性、涂展性、膜残留量及对
皮肤追随性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计分,然后把五项指标得分相加即得综合感观分值(每项
满分为6分),满分为30分。均匀性:指所制备的膏体均匀、稠度适宜,涂布在无纺布上无颗粒
状、粗丝状胶团、细腻、薄厚一致。柔软性:指所制备的膏体柔软度适中。涂展性:用自制涂布
器涂布时,抛锚性好,膏体均匀不断条。膜残留量:指180°剥离后,根据残留在聚乙烯薄膜上
的量来打分。皮肤追随性:是指成型凝胶膏剂贴于手腕背部,用力甩10下,根据脱落情况进
行打分,以不脱落者为满分。
2.2.3试验安排本实验以NP700为骨架材料,高岭土为填充剂,卡波姆940、PVA-124
和CMC-Na为增黏剂,甘油为保湿剂,甘羟铝为交联剂,柠檬酸为交联调节剂,蓖麻油为软化
剂。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综合感观评分为指标进行优选。在预试验结果的
基础上,采用拟水平法,将各因素的考察范围分为4个水平重复使用,各因素水平范围为
NP700(X1)1.2~2.1g,卡波姆940(X2)0.2~0.5g,PVA-124(X3)0.1~0.25g,CMC-Na(X4)0.1
~0.4g,高岭土(X5)0.6~1.8g,甘油(X6)6~12g,甘羟铝(X7)0.06~0.12g;实验中固定加药
量1g,占凝胶膏剂基质的4%;蓖麻油0.05g,交联调节剂为柠檬酸,用量为甘羟铝的1.5倍,
凝胶膏剂基质均匀设计试验安排见表1。
表1凝胶膏剂基质均匀设计试验安排
2.2.4数据分析与结果
结果件表2所示:
表2凝胶膏剂基质均匀设计试验与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配方6、11和17的效果较佳,配方17的效果最佳。因此,本发明凝
胶剂的基质配方为:NP700:卡波姆940:PVA-124:CMC-Na:高岭土:甘油:甘羟铝:柠檬酸:篦
麻油=(1.5~1.68):(0.3~0.43):(0.1~0.25):(0.1~0.33):(1~1.4):(6~12):(0.08
~0.1):(0.12~0.15):0.05,优选为NP700:卡波姆940:PVA-124:CMC-Na:高岭土:甘油:甘
羟铝:柠檬酸:篦麻油=1.68:0.43:0.1:0.33:1.08:12.0:0.09:0.14:0.05。
实验例2本发明凝胶膏剂成型工艺的评价
目前中药凝胶膏剂主要存在黏性差,内聚力不足,反复揭扯性能差等问题,而这些
不足除受原料、基质配方、配比的影响以外,制备工艺也是影响凝胶膏剂性状的重要因素之
一。按照实验例1的最佳配方,考察成型工艺对凝胶膏剂的影响,并最终确定最佳成型工艺。
1实验材料
同实验例1。
2方法与结果
2.1空白基质混合方式的考察
凝胶膏剂的基质主要是高分子材料组成,这些高分子化合物的加入顺序对基质影
响较大,因此,选择适当的添加方法是制成凝胶膏剂的关键。本凝胶膏剂基质处方主要含以
下组分:①NP700;②卡波姆940水溶液;③高岭土;④PVA124水溶液;⑤CMC-Na;⑥甘油;⑦透
皮吸收促进剂(氮酮、油酸、丙二醇混合物);⑧甘羟铝;⑨柠檬酸水溶液。
方式一:将NP700分散在甘油中,在适量水中溶胀;加入卡波姆940水溶液,用三乙
醇胺调节PH值约7.0,即(①→⑥)+②,调节PH值约7.0。
现象:有颗粒状卡波姆稀出,难以搅拌均匀。先调节卡波姆940水溶液PH值后,再加
入NP700溶胀液可以改善这一现象。
方式二:将NP700分散在甘油中,在适量水中溶胀;加入已调节PH的卡波姆940水凝
胶,再加入高岭土,即((①→⑥)→②)+③。
现象:基质中分布白色块状物,基质粗糙,主要原因是高岭土在较稠的基质中难以
分散开来。后来发现,高岭土能在水中分散均匀;将NP700分散在甘油后,搅拌条件下倒入分
散着高岭土的适量水中,溶胀后可以得到均匀细腻的白色凝胶。
方式三:将NP700分散在甘油后,搅拌条件下倒入分散着高岭土的适量水中溶胀;
加入已调节PH的卡波姆940水凝胶;加入PVA-124与CMC-Na混合溶液(将CMC-Na溶解在PVA-
124水溶液),即(((①→⑥)→③)+②)+(⑤→④)。
现象:CMC-Na在PVA-124水溶液中溶解得很慢,搅拌下产生大量的气泡;当将CMC-
Na单独溶解后与其它基质混合,效果较好,但同时也造成基质含水量高,基质较稀。另外,实
验发现CMC-Na能溶解在甘油中,当与NP700一起分散在甘油后,搅拌条件下倒入分散着高岭
土的适量水中溶胀,可以得到均匀细腻的基质,同时节约了CMC-Na溶胀时间和用水量。
方式四:将NP700与甘羟铝一起分散在甘油中,即(①+⑧)→⑥。
现象:有白色块状物稀出。可能是NP700与甘羟铝溶解在甘油中,相互交联。因此,
NP700与甘羟铝不能同时溶解在同一相中[80]。当甘羟铝溶解在透皮吸收促进剂后加入基质
中不会出现硬块。
方式五:将NP700与CMC-Na分散在甘油后,搅拌条件下倒入分散着高岭土的适量水
中溶胀;加入已调节PH的卡波姆940水凝胶;加入PVA-124水溶液;加入混有甘羟铝的透皮吸
收促进剂,最后加入柠檬酸水溶液,即((((((①+⑤)→⑥)→③)+②)+④)+(⑧→⑦))+⑨。
现象:当加入⑨时,基质表面立刻出现膜,手拈几乎无黏性,很难搅拌;即使分次少
量加入也未能很好改善。这可能是柠檬酸促进了Al+3的生成,加速了NP700的交联;因此,需
要用其它基质将柠檬酸分散后加入其它基质。
方式六:混合方式与方式五相似,只是将柠檬酸与甘羟铝一起分散在透皮吸收促
进剂后加入。
现象:最终得到的基质均匀细腻,易于涂布,黏性较高。
因此,以方式六的方式混合,得到的空白基质最佳。
2.2药物加入方式与加入量的考察
中药因其成分复杂,其加入方式和加入量对凝胶膏剂的性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应
充分考虑药物性质、与基质相容性以及基质载药量之间的关系。
本试验用的药物为中药干浸膏,直接加入基质中很难分散均匀,且药物以颗粒状
分布,影响药物的释放。因此,需要用一些溶剂,如甘油、丙二醇、乙醇等溶解后加入基质中,
让药物充分分散。当用适量乙醇溶解药物后加入基质,发现基质黏性降低;本试验最终将药
物分散甘油、透皮吸收促进剂中,然后分次加入基质中,可以得到均匀细腻的膏体。同时,实
验中发现,当药物与NP700一起溶解于甘油中,有包裹药物的小团状物出现,且无黏性;可能
原因是中药中的金属离子与NP700发生了交联,因此,药物宜最后加入。
按本节“2.1”项下方式六制备凝胶膏剂,单位因素考察凝胶膏剂载药量。结果见表
3。由表3可知,载药量对凝胶膏剂的粘度、强度、外观性状均有一定的影响,当载药量较小,
膏体的性能变化不大;随着载药量增加,基质的各项性能指标下降,如烂膏、皮肤追随性差
等;但载药量过小的话,则无法达到使用要求;当给于较大的面积时,则造成基质浪费和成
本的增加。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每处方基质中加入3.5g药物比较合适,制得的临床类风
湿验方凝胶膏剂均匀、细腻、气泡较少。
表3基质载药量考察结果表
2.3干燥温度、时间的考察
含湿量是凝胶膏剂重要评价指标,对凝胶膏剂的黏性影响较大,适宜的含水量有
利于药物的释放,增加患者的舒适感。为保证适宜的凝胶膏剂的含水量,刚制备好的凝胶膏
剂常需要干燥,因此,考察干燥温度、时间对凝胶膏剂的含湿量、黏性就显得很重要。
将制备好的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分别在40℃、55℃、70℃的烘箱内干燥3h,结
果70℃烘干的凝胶膏剂黏性较小,且有些卷起;而40℃烘干的凝胶膏剂较软,有膜残留。因
此,本文选择55℃烘干凝胶膏剂,考察其最佳烘干时间。
按处方制备凝胶膏剂,放入55℃烘箱中干燥,分别于第1、2、3、4、5、6、7、9.5、13h,
取出,放凉,称定重量,并测定初黏力。结果见表4。
表4干燥时间与含湿率、初黏力的关系
表4可知,干燥4h前,凝胶膏剂含湿率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减少,4h后基本不变,可
能是由于保湿剂的作用。干燥1h后,凝胶膏剂较软、黏性大、手拈膏面破坏;干燥2h后,膏体
较1h硬些,但依然有膜残留、膏体破坏;而干燥3h时,凝胶膏剂各方面的性能均较好,此时凝
胶膏剂的含湿率为25.53%。因此确定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最佳干燥工艺为55℃干燥
3h。
3小结与讨论
由于基质黏度大,在搅拌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影响膏体物理性状和外观。本试验分
别采用真空干燥箱中25℃减压、水浴加热、超声等方法除去气泡,但除气泡效果均不明显。
膏体在真空条件下大体积膨胀,水浴加热、超声除气泡时间过长且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凝
胶膏剂制备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气泡的产生。
本基质组分较复杂,各基质组分的添加顺序对膏体的性状影响较大,在添加过程
中不能简单的混合,所以本实验固定其它工艺因素,单独考察各基质组分的添加顺序对凝
胶膏剂性状的影响。发现NP700遇水聚团,不易溶胀,与CMC-Na混合后分散在甘油中,然后溶
解在水中,可得到均匀的基质,这样也避免了单独加入CMC-Na引入气泡。药物的加入方式也
较重要,特别是中药提取物,实验中发现,将浸膏粉加入到PVA-124混合液中立即成团析出,
溶解呈清水状,没有黏性;将浸膏粉溶解在甘油和促进剂的混合液中,再加入基质中可得到
均匀的膏体。
前期的试验中发现,干燥时间、浸膏粉用量对凝胶膏剂性状影响较大,这可能原因
是干燥时间影响凝胶膏剂的黏性和水分,凝胶膏剂含有水分过高,保护膜撕不开或药膏残
留于皮肤上;水分过低,黏性下降,用药后皮肤舒适度降低,药物的渗透量降低,从而影响制
剂的疗效;中药浸膏用量过高,赋形性差、黏性差,从而影响凝胶膏剂的成型和稳定性;用量
过低,则造成基质浪费。另外,适宜的搅拌速度、炼和时间也是保证凝胶膏剂质量的重要因
素,搅拌速度过快,容易使高分子基质的分子链断裂而降低凝胶膏剂的黏性,易引入气泡,
速度过慢则基质不易混匀,影响凝胶膏剂的外观;炼和时间过长则基质的延展性变差,使涂
布变得困难,过短则混合不均匀。
实验例3本发明凝胶膏剂初步药效学研究
本部分实验研究包括两部分: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凝
胶膏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考察其抗慢性炎症作用;以及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
膏剂(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凝胶膏剂)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第一节 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XS105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美国奥豪SPS402F电子
天平,美国奥豪斯;DHG-9030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眼科剪、眼科镊
子、刮毛刀。
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自制,每片(规格:8cm×12cm)含雷公藤甲素246.59μg,
含青藤碱155.89mg;空白凝胶膏剂,自制;伤湿止痛膏,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戊
巴比妥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75%乙醇和碘酒;棉球:每个重量为(25.0士1.0)
mg,高压灭菌后,加入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混合液0.1mL并置烘箱60烤至恒重。
Wistar大鼠,雌雄各半,SPF级,体重(180±20)g,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
心提供。
2方法与结果
2.1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的建立
取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土20)g,雌雄各半。实验前所有动物腹腔注射戊巴比
妥钠(30mg/kg体重)麻醉,用刮毛刀刮去大鼠背部毛,用并用75%乙醇和碘酒擦拭消毒后,
用眼科剪剪开一小口,用眼科镊子将25mg已干燥称重的灭菌棉球(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混
合液0.1ml并烘干)从小切口植入皮下,随即缝合皮肤。
2.2分组给药
建模后对40只Wistar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并在动物造模当天苏醒后开始给药,将
药物贴于大鼠背部后,并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14d。其中模型组为空白凝胶
膏剂,大小2cm×3cm;阳性组为伤湿止痛膏,大小2cm×3cm;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分别给于
大小为1cm×3cm、2cm×3cm、3cm×3cm的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
2.3肉芽肿剥离、称重及统计分析
末次给药3h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取出植入的棉球,仔细剥离附着组织,,置60℃
烤箱烘12h至恒重,减去棉球重,即为肉芽肿重量,以mg(肉芽肿)/100g(体重)表示。以各组
肉芽肿重量进行t检验,并比较其抑制率。结果见表5,图2。由表5可知,阳性组及高中低给药
组肉芽肿重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说明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肉芽的形成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5各自大鼠肉芽肿重量比较(mg/100g)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第二节 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CIA大鼠模型的影响
1实验材料
CS-1EAS型电子天平,北京市菲姆斯科技开发公司产品,精度0.1g;YLS-7B型大鼠
足跖体积测量仪,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设备站;RM2125型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CTM-2型倒
置显微镜,OlymPus,日本。
弗氏完全佐剂(FAC)和Ⅱ型胶原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
自制,每片(规格:8cm×12cm)含雷公藤甲素246.59μg,含青藤碱155.89mg;空白凝胶膏剂,
自制;伤湿止痛膏,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液体石蜡、甲醛,上海国药集团。
Wistar大鼠,雌雄各半,SPF级,体重(180±20)g,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
心提供。
2方法
2.1 CIA大鼠模型的建立[88]
取48只Wistar大鼠,随时分成六组,用刮毛刀刮去大鼠背部毛,以供贴药。将弗氏
完全佐剂(FAC)与2mg/ml的Ⅱ型胶原乳液等体积混合,制成1mg/ml的胶原乳剂,除正常组
外,按每只大鼠0.2ml乳剂(含CⅡ0.2mg)于尾根部皮下注射造模。7d后强化1次,除正常组
外,按每只大鼠0.1ml乳剂(含CⅡ0.1mg)于尾根部皮内注射造模。
2.2给药剂量和方式
除正常组外,动物初次免疫后次日起开始给药,将药物贴于大鼠背部后,并用医用
胶布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28d。其中模型组为空白凝胶膏剂,大小2cm×3cm;阳性组为伤
湿止痛膏,大小2cm×3cm;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分别给于大小为1cm×3cm、2cm×3cm、3cm×
3cm的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
2.3 CIA大鼠炎症指标测定
2.3.1大鼠体重的测定在给药前及给药后4,8,12,16,20,24,28天,分别测量各鼠
体质量。
2.3.2关节炎指数测定大鼠初次免疫后第4d开始(每隔3天)观察大鼠四肢关节病
变程度。病变程度按0~4级评分法评分,四肢关节炎指数之和代表每只大鼠的关节炎指数,
积分越高,关节症状越严重,最高分值为16分。平分标准[89]:0分,关节正常无红肿;1分,趾
关节红肿;2分,趾关节和足趾肿胀;3分,踝关节以下的足爪肿胀;4分,包括踝关节在内的全
部足爪肿胀、关节严重变形。
2.3.3大鼠右后足爪容积的测定用大鼠足跖体积测量仪于造模前,造模后每4d测
定大鼠右后足跖容积,测定3次,计算平均值。
2.3.4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大鼠处死后,取右踝关节,10%甲醛固定,脱钙,常
规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炎症、滑膜病变、骨质破坏等变化情况,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
间差异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一般变化
初次免疫后一星期大鼠关节无红肿,活动无明显异常状态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
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活动和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后足趾关节开始
出现红肿,逐步蔓延到尾部,少数可累及前肢,并且日趋严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不能正常
行走。阳性组及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组大鼠治疗后上述症状有较明显缓解。
3.2对CIA大鼠体重的影响
初次免疫后4d,各组大鼠活动、食欲未出现明显异常,精神较佳;第8d时,正常组大
鼠体重虽高于CIA大鼠,但也没有显著性。随后与正常组相比,CIA大鼠表现食欲下降、体重
减轻、活动减少、精神倦怠,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第12、14d高
中剂量组、阳性组有显著性外,治疗组CIA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别。结果见表6,续表6,图3。
6对CIA大鼠体重(g)的影响
注: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续表6对CIA大鼠体重(g)的影响
注: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3.3 CIA大鼠的关节炎指数
初次免疫后第l2d,CIA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升高较大;第20d后,与模型组相比较,阳
性组与高、中剂量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呈显著性差异(P<O.05或P
<0.01)。低剂量组治疗效果较阳性组与高、中剂量组弱,与模型组相比,在第20d时,关节指
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关节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结果见表7,续表7,图4。
表7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续表7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4对CIA大鼠右足体积的影响
初次免疫后12d,CIA大鼠足趾关节开始肿胀明显,并逐渐延及整个足掌甚至踝关
节;在第20d左右,足趾肿胀达到最高峰,体积明显大于正常组,呈显著性差异(P<0.01),说
明造模成功。总体来看,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CIA大鼠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初次
免疫后第24d起,高中低剂量组足趾肿胀较模型组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呈显著性差异(P<
O.05或P<0.01)。结果见表8,续表8,图5。
表8对CIA大鼠右足体积的影响
注: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续表8对CIA大鼠右足体积的影响
注:正常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5对CIA大鼠踝关节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如图6所示,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关节软骨结构完整,关节表面光滑,滑膜细胞
扁平状整齐排列;滑膜组织未见增生,且无充血、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模型组关节
软骨变薄,表面毛糙凹凸不平、部分区域破坏缺损;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组织明显增生,充血
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与高中低剂量组对CIA大鼠关节病变都有改
善作用,表明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对CIA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阳性组与高、中剂量
组病变程度相当,表现为:关节局部病变,未见明显软骨破坏,软骨面光滑,滑膜细胞轻度到
中度变性和增生,关节腔内未见炎性渗出物,滑膜间质有少量炎细胞浸润。低剂量组关节软
骨有中度到重度破坏,滑膜细胞有中度到重度变性和增生,并有中度到重度炎细胞浸润,关
节腔内少见炎性渗出物。
4小结与讨论
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变化主要是滑膜
炎,关节软骨破坏,直至骨质的破坏。目前,治疗RA的实验研究所选用的模型主要有佐剂性
关节炎(adj uvant arthritis,AA)模型和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两种模型。AA大鼠模型
的方法简单易行,其病理变化也类似于RA,在我国也被用于RA或防治RA药物的研究,但在病
理生理学上与RA有一定的差别,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CIA大鼠模型是目前公认的研究类
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模型,与人类类风湿关节炎极其相似,主要体现在免疫病理反应、病理
损伤、临床症状等方面。
本实验以CIA大鼠作为研究RA的动物模型,研究临床类风湿验方凝胶膏剂的抗RA
作用。造模后7-8d,CIA大鼠足趾关节开始肿胀,12d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并逐渐延及整个足掌甚至踝关节,20-21d肿胀达到最高峰,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关
节畸形。同时CIA大鼠表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精神倦怠。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
变薄,表面毛糙凹凸不平、部分区域破坏缺损;滑膜细胞排列紊乱,组织明显增生,充血并有
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实验结果表明,各给药组可以减轻CIA大鼠足趾关节肿胀程度和关节炎指数,但低
剂量组疗效低于阳性组和高中剂量组。光镜下观察显示,各给药组对踝关节的病变均有不
同程度的减轻,未见明显软骨破坏,软骨面光滑,对滑膜细胞变性和增生、滑膜组织炎性细
胞浸润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双藤痹痛凝胶对CIA大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研究
凝胶膏剂是一种以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
物混合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贴剂,具有透气性好、载药量大、耐汗性强,可反复黏贴,
不污染衣物,药物无致敏、无刺激性等副作用。前期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抑制CIA模
型大鼠足趾肿胀和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其关节炎指数的作用[2]。近年的研究发现调
节性T细胞的功能与数量对RA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
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它可能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策略和途径,因此,
本文旨在探讨是否通过调节CD4+CD25+FoxP3+Treg细胞,而发挥抗RA的作用。
1材料与仪器
1.1动物
Wistar大鼠50只,雌雄各半,SPF级,体重(22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
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沪)2007-0005,均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适应
性喂养1周后开始试验。
1.2药物与试剂
试剂 弗氏完全佐剂(FAC),Ⅱ型胶原(美国SIGMA公司);APC-抗CD4mAb、PE-FoxP3
mAb、IL-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均购于Bioscience公司,FITC-抗CD25mAb购于Biolegend
公司,红细胞裂解液购自美国BD公司。
1.3仪器
CS-1EAS型电子天平(北京市菲姆斯科技开发公司,精度0.1g);TGL-16G台式离心
机(上海仪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Infinite M200Pro多功能酶标仪(TECAN);FACSCalibur
型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
2方法
2.1大鼠CIA模型的建立
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五组,用刮毛刀刮去大鼠背部毛,以供贴药。将弗氏
完全佐剂(FAC)与2mg/ml的Ⅱ型胶原乳液等体积混合,制成1mg/ml的胶原乳剂,除正常组
外,按每只大鼠0.2ml乳剂(含CⅡ0.2mg)于尾根部皮下注射造模。7d后强化1次,除正常组
外,按每只大鼠0.1ml乳剂(含CⅡ0.1mg)于尾根部皮内注射造模。
除正常组外,动物初次免疫后次日起开始给药,将药物贴于大鼠背部后,并用医用
胶布固定;每日给药1次,连续28d。其中模型组为空白凝胶膏剂,大小为2cm×3cm;高、中、低
剂量给药组分别给于大小为1cm×3cm、2cm×3cm、3cm×3cm的双藤痹痛凝胶膏剂。
2.3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
摘眼球取血,肝素抗凝收集;取血100μL,加入含有0.5μLCD4-FITC和2.5μL CD25-
APC单克隆抗体的离心管中,室温避光孵育30min;加入1mL红细胞溶解液混匀,以1500r/min
离心5min,弃其上清液;加入1mL透化缓冲液(1×),以1500r/min离心5min,以试管底部不见
红色为度;弃其上清液,加固定/透化工作液500μL震匀,4℃下避光孵育12h(或过夜)。加流
式染色缓冲液以1500r/min离心5min,清洗,于上述细胞悬液,加入含有1μL FoxP3-PE单克
隆抗体(设IgG2α为同型对照)震匀,室温避光孵育30min,加流式染色缓冲液清洗,加
0.1moL/L PBS调定至300μL,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2.4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6表达水平
眼眶采血,1500rpm/min离心15min制备血清,待测上清液、标准品、检测抗体使用
量均为100μL,参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检测血清中IL-6的含量。
2.5统计学分析
实验中的检测结果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
3结果
3.1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
采用三色荧光法标记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
血CD4+CD25+T细胞水平显著下降,CD4+CD25+T细胞中FoxP3+T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
CD4+CD25+FoxP3-T和CD4+CD25+FoxP3+T表达水平明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
较,双藤痹痛凝胶高、低剂量组大鼠外周CD4+CD25+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同时CD4+CD25+T细胞
中FoxP3+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D4+CD25+FoxP3+T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双
藤痹痛凝胶中剂量组除了CD4+T细胞及CD4+CD25+FoxP3+T显著下降外(P<0.01),其余无明显变
化。
表9大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表10大鼠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3.2大鼠血清中IL-6表达水平
实验结果见表1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双藤痹痛
凝胶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降低IL-6表达水平(p<0.05或p<0.01),而低剂量
组无明显变化。
表11大鼠血清中IL-6表达水平(n=10,)
注: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p<
0.05,##p<0.01。
4讨论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CD4+CD25+T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者功能的异常可能是由于其参与
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5],而FoxP3(Forkhead boxP3,FoxP3)则是
目前公认的CD4+CD25+T细胞特异性标志,其基因表达调控着免疫T细胞的产生和成熟,一旦
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下降,可能直接影响机体免疫耐受,最终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发生。因此,研究CD4+CD25+T细胞及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结果表明,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可降低CD4+T细胞水平,同时升高CD4+CD25+T细
胞水平和CD4+CD25+T细胞中FoxP3+表达水平,降低IL-6水平。这可能就是前期研究发现,具有
抑制CIA模型大鼠足趾肿胀和关节组织病理学改变,降低其关节炎指数作用机制之一。
综上,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应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