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多个分子的抗原反复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多个分子的抗原反复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pdf(18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9330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3.27 CN 102993304 A *CN102993304A* (21)申请号 201210295963.X (22)申请日 2009.04.10 2008-104147 2008.04.11 JP 2008-247713 2008.09.26 JP 2009-068744 2009.03.19 JP 200980122466.6 2009.04.10 C07K 16/28(2006.01) C07K 16/24(2006.01) C07K 1/14(2006.01) (71)申请人 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地址。
2、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井川智之 石井慎也 前田敦彦 中井贵士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 司 72001 代理人 孔青 权陆军 (54) 发明名称 与多个分子的抗原反复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 (57) 摘要 本发明人等发现 : 与在血浆中的 pH 下的抗原 结合活性相比在早期核内体内的 pH 下的抗原结 合活性弱的抗体, 其能够以 1 分子的抗体与多个 分子的抗原结合, 血浆中半衰期长, 可与抗原结合 的期间得到改善。 (30)优先权数据 (62)分案原申请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9 页 序列表 90 页 附图 23 页 (19)中。
3、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9 页 序列表 90 页 附图 23 页 1/2 页 2 1. 抗体的筛选方法, 该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a) 测定 pH6.7pH10.0 下的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b) 测定 pH4.0pH6.5 下的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c) 选择 pH6.7pH10.0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高于 pH4.0pH6.5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抗 体的步骤, 其中, 该抗体被用作药物组合物、 且为以下 (i) (vi)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体 : (i) 血浆中滞留性优异的抗体 ; (ii) 在包含表达 FcRn。
4、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能够与抗原进行两次以上结合 的抗体 ; (i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可结合的抗原数多于抗原结 合位点的抗体 ; (iv) 在细胞内解离在细胞外结合的抗原的抗体 ; (v) 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摄入细胞内、 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抗 体 ; 或 (vi) 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增加的抗体。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选择pH6.7pH10.0下的抗原结合活性为 pH4.0pH6.5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两倍以上的抗体。 3. 抗体的筛选方法, 该筛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a) 在 pH6.7pH1。
5、0.0 的条件下使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步骤 ; (b) 将 (a) 的与抗原结合的抗体置于 pH4.0pH6.5 的条件下的步骤 ; (c) 获得在 pH4.0pH6.5 的条件下解离的抗体的步骤, 其中, 该抗体被用作药物组合物、 且为以下 (i) (vi)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体 : (i) 血浆中滞留性优异的抗体 ; (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能够与抗原进行两次以上结合 的抗体 ; (i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可结合的抗原数多于抗原结 合位点的抗体 ; (iv) 在细胞内解离在细胞外结合的抗原的抗体 ; (v) 以与抗原结合。
6、的状态摄入细胞内、 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抗 体 ; 或 (vi) 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增加的抗体。 4. 第一pH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pH下的结合活性的抗体的筛选方法, 该筛选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 (a) 在第一 pH 条件下使抗体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在第一 pH 条件下与柱结合的抗体的步骤 ; (c) 获得被洗脱的抗体的步骤, 其中, 第一 pH 为 pH6.7pH10.0, 第二 pH 为 pH4.0pH6.5, 该抗体被用作药物组合物、 且 为以下 (i) (vi)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体 : (i) 血浆中滞留性优异的抗体 。
7、;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93304 A 2 2/2 页 3 (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能够与抗原进行两次以上结合 的抗体 ; (i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可结合的抗原数多于抗原结 合位点的抗体 ; (iv) 在细胞内解离在细胞外结合的抗原的抗体 ; (v) 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摄入细胞内、 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抗 体 ; 或 (vi) 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增加的抗体。 5. 第一pH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pH下的结合活性的抗体的筛选方法, 该筛选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 (a) 在第一 pH 条件下使。
8、抗体文库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抗体的步骤 ; (c) 扩增编码被洗脱的抗体的基因的步骤 ; (d) 获得被洗脱的抗体的步骤, 其中, 第一 pH 为 pH6.7pH10.0, 第二 pH 为 pH4.0pH6.5, 该抗体被用作药物组合物、 且 为以下 (i) (vi)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体 : (i) 血浆中滞留性优异的抗体 ; (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能够与抗原进行两次以上结合 的抗体 ; (iii) 在包含表达 FcRn 的细胞的非人类动物的测定中, 可结合的抗原数多于抗原结 合位点的抗体 ; (iv) 。
9、在细胞内解离在细胞外结合的抗原的抗体 ; (v) 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摄入细胞内、 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抗 体 ; 或 (vi) 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增加的抗体。 6.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中抗体是抗体中的至少1个以上的氨基 酸被组氨酸取代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的抗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93304 A 3 1/69 页 4 与多个分子的抗原反复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 0001 本申请是原案申请日为 2009 年 4 月 10 日、 原案申请号为 200980122466.6(PCT/ JP2009/057309)、 发明名称为 “与多个分子的抗原。
10、反复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 的专利申请的 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提高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动力学的方法、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 结合次数的方法、 药物动力学提高的抗原结合分子、 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增加 的抗原结合分子、 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等。 背景技术 0003 抗体在血浆中的稳定性高、 副作用也少, 因此作为药品而受到关注。其中, 有多种 IgG型抗体药物已上市, 目前还有多种抗体药物正在开发中(非专利文献1、 非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 作为可适用于第 2 代抗体药物的技术, 人们开发了各种技术, 有人报道了提高效 应子功能、 抗原结合能力、 药物动力学、 稳。
11、定性的技术或降低免疫原性风险的技术等 ( 非专 利文献 3)。认为问题在于 : 由于抗体药物通常给药量非常大, 所以难以制备皮下给药制剂 ; 以及制造成本高等。作为减少抗体药物的给药量的方法, 人们在考虑提高抗体的药物动力 学的方法和提高抗体与抗原的亲和性 ( 亲和力 ) 的方法。 0004 作为提高抗体的药物动力学的方法, 有人报道了恒定区的人工氨基酸取代 ( 非专 利文献 4、 5)。作为增强抗原结合能力、 抗原中和能力的技术, 有人报道了亲和力成熟技术 (非专利文献6), 通过向可变区的CDR区等的氨基酸中导入突变, 可以增强与抗原的结合活 性。通过增强抗原结合能力, 可以提高在体外的生。
12、物活性、 或者减少给药量, 还可以进一步 提高在体内的药效 ( 非专利文献 7)。 0005 另一方面, 每 1 分子的抗体能够中和的抗原量依赖于亲和力, 通过增强亲和力, 可 以以少的抗体量中和抗原,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抗体的亲和力。 并且, 只要与抗原进行 共价键结合、 使亲和力无限大, 就可以用 1 分子的抗体中和 1 分子的抗原 ( 抗体为二价时中 和两分子的抗原 )。但在现有方法中, 用 1 分子的抗体中和 1 分子的抗原 ( 抗体为二价时中 和两分子的抗原 ) 的化学量论的中和反应是界限, 以抗原量以下的抗体量无法完全中和抗 原。即, 在增强亲和力的效果方面存在界限 ( 非专利。
13、文献 9)。当抗体为中和抗体时, 为了使 其中和效果持续一定期间, 必需给予该期间内在体内产生的抗原量以上的抗体量, 仅凭提 高上述抗体的药物动力学或亲和力成熟技术, 在减少必需的抗体给药量方面存在界限。 0006 因此, 为了以抗原量以下的抗体量目标期间持续抗原的中和效果, 必需用 1 个抗 体中和多个抗原。作为用 1 个抗体中和多个抗原的方法, 有利用赋予抗体催化功能的催化 抗体进行的抗原的灭活。 当为蛋白抗原时, 认为通过水解抗原的肽键可以将抗原灭活, 通过 抗体催化该水解反应, 可以反复中和 ( 失活 ) 抗原 ( 非专利文献 8)。迄今为止, 报道了许多 有关催化抗体和催化抗体制作技。
14、术, 但作为药品具有足够的催化活性的催化抗体则未见报 道。即, 在抗某抗原的抗体的体内试验中, 与普通的不具有催化功能的中和抗体相比, 以低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4 2/69 页 5 剂量发挥同等以上的效果、 或者以相同的给药量可以更持续地发挥效果的催化抗体迄今为 止未见报道。 0007 这样, 没有关于用 1 分子的抗体中和多个抗原、 可以发挥优于普通中和抗体的体 内效果的抗体的报道, 为了减少给药量以及延长持续性, 人们希望开发用 1 个抗体中和多 个抗原、 在体内较普通的中和抗体更能发挥效果的新型抗体制作技术。 0008 本发明的现有技术文献如下所示。 0009 现。
15、有技术文献 0010 非专利文献 0011 非 专 利 文 献 1 : Monoclonal antibody successes in the clinic, Janice M Reichert, Clark J Rosensweig, Laura B Faden & Matthew C Dewitz, Nature Biotechnology 23, 1073-1078(2005). 0012 非专利文献 2 : Pavlou AK, Belsey MJ.The therapeutic antibodies market to 2008.Eur J Pharm Biopharm.2005A。
16、pr ; 59(3) : 389-96. 0013 非 专 利 文 献 3 : Kim SJ, Park Y, Hong HJ.Antibody engineer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Mol Cells.2005Aug 31 ; 20(1) : 17-29. Review. 0014 非专利文献 4 : Hinton PR, Xiong JM, Johlfs MG, Tang MT, Keller S, Tsurushita N.An engineered human IgG1 antibody with longe。
17、r serum half-life.J Immunol.2006Jan 1 ; 176(1) : 346-56. 0015 非专利文献 5 : Ghetie V, Popov S, Borvak J, Radu C, Matesoi D, Medesan C, Ober RJ, Ward ES.Increasing the serum persistence of an IgG fragment by random mutagenesis.Nat Biotechnol.1997 Jul ; 15(7) : 637-40. 0016 非专利文献 6 : Proc Natl Acad Sci US。
18、A.2005Jun 14 ; 102(24) : 8466-71.Epub 2005 Jun 6.A general method for greatly improving the affinity of antibodies by using combinatorial libraries.Rajpal A, Beyaz N, Haber L, Cappuccilli G, Yee H, Bhatt RR, Takeuchi T, Lerner RA, Crea R. 0017 非专利文献7 : Wu H, Pfarr DS, Johnson S, Brewah YA, Woods RM,。
19、 Patel NK, White WI, Young JF, Kieher PA.Development of Motavizumab, an Ultra-potent Antibody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J Mol Biol.2007, 368, 652-665. 0018 非专利文献 8 : Hanson CV, Nishiyama Y, Paul S.Catalytic antibodies and the。
20、ir applications.Curr Opin Biotechnol.2005Dec ; 16(6) : 631-6. 0019 非专利文献9 : Rathanaswami P, Roalstad S, Roskos L, Su QJ, Lackie S, Babcook J.Demonstration of an in vivo generated sub-picomolar affinity fully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to interleukin-8.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5Sep 9 ; 334(4) : 1。
21、004-13. 发明内容 0020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5 3/69 页 6 0021 本发明鉴于上述状况而设, 其目的在于提供 : 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多次结合的方 法、 提高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动力学的方法、 可以多次与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 药物动 力学得到改善的抗原结合分子、 含有该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组合物、 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0022 解决课题的方法 0023 本发明人等对抗原结合分子等具有抗原结合能力的多肽与抗原多次结合的方法、 改善血浆中半衰期 ( 血中半衰期 )( 提高药物动力学 ) 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 本 发明人等发现 。
22、: 与在血浆中 ( 血中 ) 的 pH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相比, 在早期核内体内的 pH 下 的抗原结合活性弱的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多次结合, 血浆中半衰期长。 0024 本发明涉及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多次结合的方法、 提高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动力 学的方法、 能够多次与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 药物动力学提高的抗原结合分子、 药物动 力学提高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制备方法等, 更具体而言, 本发明提供下述 1 50。 0025 1 抗原结合分子, 其对于抗原的在 pH5.8 下的 KD 与在 pH7.4 下的 KD 之比、 即 KD(pH5.8)/KD(pH7.4) 的值为 2 以上。 0026 21 所。
23、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中 KD(pH5.8)/KD(pH7.4) 的值为 10 以上。 0027 31 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中 KD(pH5.8)/KD(pH7.4) 的值为 40 以上。 0028 41 3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特征在于 : 至少 1 个氨基酸被组 氨酸取代、 或者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 0029 51 4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特征在于 : 该抗原结合分子具有 拮抗活性。 0030 61 5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特征在于 : 该抗原结合分子与膜 抗原或可溶型抗原结合。 0031 71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其特征在于 : 。
24、抗原结合分子为抗体。 0032 8 药物组合物, 其中含有 1 7 中任一项所述的抗原结合分子。 0033 9 提高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动力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子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来进行。 0034 10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子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来进行。 0035 11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所能结合的抗原数目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子 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来进行。 0036 12 使在细胞。
25、外与抗原结合分子结合的抗原在细胞内从抗原结合分子上解离的 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子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 活性来进行。 0037 13 使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摄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分子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 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子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来进行。 0038 14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的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抗原结合分 子在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弱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来进行。 0039 159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26、 : 对于抗原的在 pH5.8 下的 KD 与在 pH7.4 下的 KD 之比、 即 KD(pH5.8)/KD(pH7.4) 的值为 2 以上。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6 4/69 页 7 0040 169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使 KD(pH5.8)/KD(pH7.4) 的 值为 10 以上。 0041 179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使 KD(pH5.8)/KD(pH7.4) 的 值为 40 以上。 0042 18 提高药物动力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酸取代抗原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 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来进行。 。
27、0043 19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酸取代抗原 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来进行。 0044 20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所能结合的抗原数目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酸取代抗 原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来进行。 0045 21 使在细胞外与抗原结合分子结合的抗原在细胞内从抗原结合分子上解离的 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酸取代抗原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来 进行。 0046 22 使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摄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分子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 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
28、酸取代抗原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氨基酸或插入 至少 1 个组氨酸来进行。 0047 23 增加抗原结合分子的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用组氨酸取代 抗原结合分子的至少 1 个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来进行。 0048 2418 23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通过取代成组氨酸或插 入组氨酸, 使 pH5.8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与在 pH7.4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之比即 KD(pH5.8)/ KD(pH7.4) 的值与组氨酸取代或插入前相比变大。 0049 259 24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抗原结合分子具有拮抗活性。 0050 269 25 中任一项所。
29、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抗原结合分子与膜抗原或可 溶型抗原结合。 0051 279 26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抗原结合分子为抗体。 0052 28 抗原结合分子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53 (a) 获得 pH6.7 pH10.0 下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0054 (b) 获得 pH4.0 pH6.5 下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0055 (c)选择pH6.7pH10.0下的抗原结合活性高于pH4.0pH6.5下的抗原结合活 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56 2928 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选择 pH6.7 p。
30、H10.0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 为 pH4.0 pH6.5 下的抗原结合活性的两倍以上的抗体。 0057 30 抗原结合分子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58 (a) 在 pH6.7 pH10.0 的条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结合的步骤 ; 0059 (b) 将 (a) 的与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置于 pH4.0 pH6.5 的条件下的步骤 ; 0060 (c) 获得在 pH4.0 pH6.5 的条件下解离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61 31 第一 pH 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 pH 下的结合活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筛选方 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62 (a) 在第一 pH 条。
31、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7 5/69 页 8 0063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在第一 pH 条件下与柱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 骤 ; 0064 (c) 获得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65 32 第一 pH 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 pH 下的结合活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筛选方 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66 (a) 在第一 pH 条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文库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0067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0068 (c) 扩增编码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
32、基因的步骤 ; 0069 (d) 获得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70 3331 或 32 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第一 pH 为 pH6.7 pH10.0, 第二 pH 为 pH4.0 pH6.5。 0071 34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中抗原结合分子是抗原结合分子 中的至少 1 个以上的氨基酸被组氨酸取代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的抗原结合分子。 0072 35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血浆中滞留性优异的 抗原结合分子为目的。 0073 36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能够与抗原进行两次 以上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为目。
33、的。 0074 37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可结合的抗原数多于 抗原结合位点的抗原结合分子为目的。 0075 38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在细胞内解离在细胞 外结合的抗原的抗原结合分子为目的。 0076 39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以与抗原结合的状态 摄入细胞内、 以未与抗原结合的状态被释放到细胞外的抗原结合分子为目的。 0077 4028 33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该方法以获得血浆中抗原消除能力 增加的抗原结合分子为目的。 0078 4128 40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中抗原结合分子是用作药物组合 物。
34、的抗原结合分子。 0079 4228 41 中任一项所述的筛选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抗原结合分子为抗体。 0080 43 抗原结合分子的制备方法, 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81 (a) 获得 pH6.7 pH10.0 下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0082 (b) 获得 pH4.0 pH6.5 下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抗原结合活性的步骤 ; 0083 (c)选择pH6.7pH10.0下的抗原结合活性高于pH4.0pH6.5下的抗原结合活 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0084 (d) 获得编码 (c) 中所选择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基因的步骤 ; 0085 (e) 使用 (d) 中得到。
35、的基因制备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86 44 抗原结合分子的制备方法, 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87 (a) 在 pH6.7 pH10.0 的条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结合的步骤 ; 0088 (b) 将 (a) 的与抗原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置于 pH4.0 pH6.5 的条件下的步骤 ; 0089 (c) 获得在 pH4.0 pH6.5 的条件下解离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8 6/69 页 9 0090 (d) 获得编码 (c) 中取得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基因的步骤 ; 0091 (e) 使用 (d) 中得到的基因制备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
36、92 45 第一 pH 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 pH 下的结合活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制备方 法, 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93 (a) 在第一 pH 条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0094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在第一 pH 条件下与柱结合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 骤 ; 0095 (c) 获得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0096 (d) 获得编码 (c) 中取得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基因的步骤 ; 0097 (e) 使用 (d) 中得到的基因制备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098 46 第一 pH 下的结合活性高于第二 pH 下的结合活性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制备方 。
37、法,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0099 (a) 在第一 pH 条件下使抗原结合分子文库与固定有抗原的柱结合的步骤 ; 0100 (b) 在第二 pH 条件下从柱上洗脱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0101 (c) 扩增编码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基因的步骤 ; 0102 (d) 获得被洗脱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 0103 (e) 获得编码 (d) 中取得的抗原结合分子的基因的步骤 ; 0104 (f) 使用 (e) 中得到的基因制备抗原结合分子的步骤。 0105 4745 或 46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第一 pH 为 pH6.7 pH10.0, 第二 pH 为 pH4.0 pH6.5。。
38、 0106 4843 47 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 该制备方法进一步包括 : 用组氨酸取 代抗原结合分子中的至少 1 个以上的氨基酸或插入至少 1 个组氨酸的步骤。 0107 4943 48 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抗原结合分子为抗体。 0108 50 药物组合物, 其中含有利用 43 49 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抗 原结合分子。 0109 发明效果 0110 根据本发明, 提供使1分子的抗原结合分子与多个抗原反复结合的方法。 1分子的 抗原结合分子通过与多个抗原结合, 可以提高抗原结合分子的药物动力学, 且可以在体内 发挥优于普通的抗原结合分子的效果。 附图说明 0。
39、111 图 1 是显示与膜型抗原结合的抗体的分解路径的图。 0112 图 2 是显示基于 FcRn 的 IgG 分子的补救机制的图。 0113 图 3 是显示 IgG 分子在核内体内从膜型抗原上解离, 从而再次与新的抗原结合的 示意图。 0114 图 4 是显示 IgG 分子在核内体内从可溶型抗原上解离, 从而再次与新的抗原结合 的示意图。 0115 图 5 是显示固定有抗原的柱淘选的图。 0116 图 6 是显示由柱淘选获得的克隆的噬菌体 ELISA 的结果的曲线图。上段是 WT, 下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9 7/69 页 10 段是 CL5。 0117 图 7 是显示。
40、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的生物学中和活性的曲线图。 0118 图 8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 pH7.4 下与可溶型 IL-6 受体结合 的 Bi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最上的是 WT, 上起第 2 位是 H3pI/L73, 上起第 3 位是 H170/ L82, 最下的是 CLH5/L73。 0119 图 9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 pH5.8 下与可溶型 IL-6 受体结合 的 Bi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最上的是 WT, 上起第 2 位是 H3pI/L73, 上起第 3 位是 H170/ L82, 最下的是 。
41、CLH5/L73。 0120 图 10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膜型 IL-6 受体结合 (pH7.4) 和解 离 (pH5.8) 的 Bi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最上的是 WT, 上起第 2 位是 H3pI/L73, 上起第 3 位是 H170/L82, 最下的是 CLH5/L73。 0121 图 11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 SR344 反复结合的 Biacore 的传 感图。 0122 图 12 是显示在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 SR344 反复结合试验中的总抗 原结合量的曲线图。 0123 图 13 是显示 pH。
42、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人 IL-6 受体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血 浆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24 图 14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食蟹猴体内的血浆中抗体浓度变 化的曲线图。 0125 图 15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食蟹猴体内的 CRP 浓度变化的曲 线图。 0126 图 16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食蟹猴体内的非结合型食蟹猴 IL-6 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27 图 17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膜型 IL-6 受体结合 (pH7.4) 和 解离 (pH5.8) 的 Bi。
43、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上起依次为 WT、 H3pI/L73-IgG1、 Fv2-IgG1、 Fv4-IgG1。 0128 图 18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人 IL-6 受体转基因小鼠体内的 WT、 H3pI/L73-IgG1、 Fv2-IgG1、 Fv4-IgG1 的血浆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29 图 19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膜型 IL-6 受体的结合 (pH7.4) 和 解离(pH5.8)的Biacore传感图的结果的图。 上起依次为WT、 Fv4-IgG1、 Fv4-IgG2、 Fv4-M58。 0130 图 20 是。
44、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在人 IL-6 受体转基因小鼠体内的 WT、 Fv4-IgG1、 Fv4-IgG2、 Fv4-M58 的血浆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31 图 21 是显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与膜型 IL-6 受体的结合 (pH7.4) 和解离 (pH5.8) 的 Bi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上起依次为 Fv1-M71、 Fv1-M73、 Fv3-M71、 Fv3-M73。 0132 图 22 是显示在食蟹猴体内以 0.5mg/kg 给予 H3pI/L73-IgG1、 Fv1-M71、 Fv1-M73、 Fv2-IgG1、 Fv3-M7。
45、3、 Fv4-M73 和以 1.0mg/kg 给予高亲和性抗体时,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 体抗体的血浆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33 图 23 是显示在食蟹猴体内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的 H3pI/L73-IgG1、 说 明 书 CN 102993304 A 10 8/69 页 11 Fv1-M71、 Fv1-M73、 Fv2-IgG1、 Fv3-M73、 Fv4-M73、 高亲和性 Ab 给药组的 CRP 浓度变化的曲 线图。 0134 图 24 是显示在食蟹猴体内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6 受体抗体的 H3pI/L73-IgG1、 Fv1-M71、 F。
46、v1-M73、 Fv2-IgG1、 Fv3-M73、 Fv4-M73、 高亲和性 Ab 给药组的非结合型食蟹猴 IL-6 受体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0135 图 25 是显示重链 (VH1、 VH2、 VH3、 VH4) 和轻链 (VL1、 VL2、 VL3) 的 FR1、 FR2、 FR3、 FR4 和 CDR1、 CDR2、 CDR3 的图。星号显示排比序列中存在氨基酸突变的位点。 0136 图26是显示作为pH依赖性结合抗IL-6抗体的抗IL6克隆2在pH7.4和pH5.5下 与 IL-6 结合的 Biacore 传感图的结果的图。pH7.4 的图从上起依次显示 100、 50、 25、 。
47、12.5、 6.25ng/mL 的 IL-6。 0137 图 27 是显示作为 pH 依赖性结合抗 IL-31 受体抗体的抗 IL31R 克隆 1 在 pH7.4 和 pH5.5下与IL-31受体结合的Biacore传感图的结果的图。 pH5.5的图从上起依次显示100、 50、 25、 12.5ng/mL 的 IL-31 受体。 0138 图 28 是显示对小鼠静脉内给予 SR344 和抗人 IL-6 受体抗体的混合溶液后的血浆 中抗体浓度变化的图。 0139 图 29 是显示对小鼠静脉内给予 SR344 和抗人 IL-6 受体抗体的混合溶液后的血浆 中 SR344 浓度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40 本发明提供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的方法。更具体而言, 提供通过 使抗原结合分子在酸性 pH 下的抗原结合能力弱于在中性 pH 下的抗原结合能力, 来增加抗 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 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将抗原结合分子的至少1个氨基酸取代成组氨酸或插入至少1个组氨 酸。 本发明还提供增加抗原结合分子与抗原的结合次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取代、 缺失、 添 加和 / 或插入抗原结合分子所含的抗体恒定区中的氨基酸。 0141 本发明还提供增加抗原结合分子所能结合的抗原数的方法。更具体而言, 提供通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