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5260266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62504.1

申请日:

2011.12.26

公开号:

CN103172876A

公开日:

2013.06.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8J 3/14申请公布日:201306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J 3/14申请日:20111226|||公开

IPC分类号:

C08J3/14; C08L67/04

主分类号:

C08J3/14

申请人: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彭凯; 董雷; 张艳红; 欧阳芬

地址:

226009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开南路5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它是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后,用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其中所述高沸点溶剂的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所述聚乳酸是11%≤D-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或11%≤L-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本发明方法操作便利,条件温和,借助于诱导剂,用简单的溶解析出过程就可以制备出具有均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球。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后,用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其中所述高沸点溶剂的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所述聚乳酸是11%≤D‑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或11%≤L‑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为65℃~30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为110℃~300℃。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沸点溶剂的溶度参数为15Mpa1/2~25Mpa1/2。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沸点溶剂选自于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吡啶、2‑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或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剂选自于水或醇系溶剂的一种或几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系溶剂选自于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异丁醇或仲丁醇的一种或几种。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剂为水溶性聚合物。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剂选自于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或聚季铵盐的一种或几种。

10.   一种由权利要求1所述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聚乳酸微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指数为2以下,体积平均直径为200μm以下。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溶解析出过程制备聚乳酸微球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微球。
背景技术
聚乳酸是一种优良的环境友好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它在生物体内经过酶分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在重要器官内聚集,因而成为制备微球的合适基体。目前,聚乳酸微球作为多肽、蛋白类药物的载体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基因治疗、肿瘤治疗、眼科等诸多医学领域。
作为聚乳酸微球的研制技术,当前主要集中在以聚合物为基材的自顶向下工序(top‑down process)。这主要是由于聚乳酸的聚合条件比较苛刻,需要真空、无水,通常不能采用构建工序(building‑up process),例如像乳化聚合一样边聚合边成球的方法来制备聚乳酸微球。作为top‑down process法制备聚乳酸微球,已公知的方法有乳化‑固化法(专利文献1~4)、喷雾干燥法(非专利文献1)以及溶剂‑非溶剂法(非专利文献2)。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乳化‑固化法,其实施手段为将聚乳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搅拌下借助表面活性剂将其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乳液,随着溶剂的挥发,聚乳酸液滴逐渐固化成形。专利文献1~4均涉及到了这种技术。乳化‑固化法的主要缺点是制备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质量较难控制,目前,较多是在实验室小批量生产,中试放大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必须使用表面活性剂,使得后处理过程繁琐。现有的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公开号101305985;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公开号101292961;
专利文献3:中国专利,公开号101392064;
专利文献4:中国专利,公开号102211008A;
非专利文献1:硕士学位论文孙爱平,天津大学,2008;
非专利文献2: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1,76:297‑31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比现有方法简便的,制备具有均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球的方法,且非常易于中试放大,进行工业化操作。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后,用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其中所述高沸点溶剂的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所述聚乳酸是11%≤D‑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或11%≤L‑乳酸质量含量≤50%的聚乳酸。
上述制备方法中,物料的加入量按重量份计为:
聚乳酸        1~15份,
诱导剂        1~15份,
高沸点溶剂    70~98份,
沉淀剂        0.1~10份。
考虑到工业的实现性方面,沉淀剂加入量优选为0.2~3份,最优选为0.5~1份。
上述制备方法中:
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时,温度应控制在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以下,适宜实施本发明的温度,从工业的实现性方面考虑,优选为0℃~200℃,进一步优选30℃~150℃,最优选50℃~110℃。
溶解完成后,加入沉淀剂,聚乳酸析出,加入沉淀剂时溶解液的温度应控制在沉淀剂的沸点以下,从工业的实现性方面考虑,适宜的温度为0℃~110℃,优选10℃~100℃,最优选30℃~90℃。
加入沉淀剂的方式可以选自于连续滴加法、分批添加法或一次性添加法中的任一种方法,为了在添加沉淀剂时,不出现由于溶解液凝聚、融合或合并而使粒径分布变宽或生成大于1000μm的块状物的情况,优选连续滴加法或分批滴加法中的任一种方法。最优选使用连续滴加法。
加入沉淀剂的时间优选为1分钟~50小时,进一步优选10分钟~10小时,最优选30分钟~3小时。如果小于1分钟,则有时会出现溶解液的凝聚、融合、或合并,随之使得粒径分布变宽或产生块状物。此外,如果大于50小时,则不利于工业实施。
整个过程是在搅拌下完成的,本发明对于搅拌速度没有特别限定,从工业的实现性方面考虑,搅拌速度优选为50~1200rpm,进一步优选100~1000rpm,最优选150~600rpm。
聚乳酸析出后,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分散液,可以通过过滤、倾析、减压过滤、离心分离、离心过滤、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等公知的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固液分离,从而得到聚乳酸微球的粉末。对于得到的粉末,用沉淀剂洗净,然后干燥得到本发明的聚乳酸微球成品,作为干燥的方法,可以列举出风干、加热干燥、减压干燥或冷冻干燥等,干燥的温度优选小于50℃。
所述高沸点溶剂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65℃~300℃的溶剂,考虑到后续回收原物料时,便于将沉淀剂从高沸点溶剂和诱导剂的混合液中蒸馏出来,优选沸点为110℃~300℃的溶剂。另外考虑到聚乳酸溶度参数约为20Mpa1/2,为了便于将聚乳酸溶解,更优选溶度参数为15Mpa1/2~25Mpa1/2的溶剂(溶剂沸点参考:实用溶剂手册,穆光照主编,上海科学院技术出版社,1990;溶度参数参考:Polymer Handbook,第四版,J.Brandrup等著,Wiley‑Interscience出版,1999)。具体选自于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吡啶、2‑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咪唑类离子液体、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丙二醇甲醚、丙二醇乙醚、丙二醇丙醚或二丙二醇甲醚中的一种或几种。再进一步选自于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吡啶、2‑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4‑甲基吡啶、或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沉淀剂优选为水或醇系溶剂的一种或几种。其中醇系溶剂优选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异丁醇或仲丁醇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诱导剂优选为水溶性聚合物,考虑到便于被高沸点溶剂溶解,进一步优选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或聚季铵盐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从水溶性方面考虑,纤维素衍生物优选为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微球,所述聚乳酸微球粒径分布指数为2以下,体积平均直径为200μm以下。
微粒的形貌可以由扫描电镜的照片确认;粒径分布指数及体积平均直径由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得。
进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制备上述聚乳酸微球的同时将原物料循环回收利用的过程。用高沸点溶剂将聚乳酸和诱导剂溶解,加入沉淀剂并经固液分离后,得到聚乳酸微球和包含高沸点溶剂、诱导剂和沉淀剂的混合液;将沉淀剂从混合液中蒸馏后回收,用剩余的蒸馏液再次溶解聚乳酸,加入回收的沉淀剂可再次得到聚乳酸微球。从而实现了循环过程,在制备聚乳酸微球的同时循环利用了高沸点溶剂,诱导剂和沉淀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借助于诱导剂,用简单的溶解析出过程就可以制备出具有均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球,操作过程简单,条件温和,对设备要求低。可以通过调节物料的投料比,溶解及沉淀温度,搅拌速度来调控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大小。本发明为制备聚乳酸微球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制备的微球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封装、聚合物合金用添加剂、化妆品基材等领域。
本发明的优点还在于:由于采用的溶剂其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所以在聚乳酸微球制备过程中,当聚乳酸微球被沉淀剂析出后,剩余的混合液包括高沸点溶剂、诱导剂和沉淀剂,将此混合液直接蒸馏就可以将沉淀剂蒸出,回收,剩余的蒸馏液再次溶解聚乳酸原料,然后加入回收的沉淀剂就可以再次得到聚乳酸微球。从而实现了对原物料的有效利用,制备聚乳酸微球的同时循环利用了溶剂、诱导剂和沉淀剂,大大节省了成本,非常容易中试放大,实施工业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3为对比例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样品形貌采用日本电子(JEOL)JSM‑6700F型扫描电镜测试,加速电压15kV。
以体积平均直径作为平均粒径指标。体积平均直径及粒径分布指数由Microtrac S3500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得。测试时,将聚乳酸微球粉末超声分散于水中,进行检测。粒径分布指数=体积平均直径/数均直径(体积平均直径和数均直径可由仪器直接给出)。
聚乳酸购自于NatureWorks公司,羟丙基纤维素购自于TCI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环丁砜和甲醇均购自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实施例1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5g聚乳酸(D乳酸含量12%,型号为IngeoTM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2.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18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图1),体积平均直径为24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3。
实施例2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0.75g聚乳酸(D乳酸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3.0g环丁砜(沸点285℃,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0.66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图2),体积平均直径为4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2。
实施例3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0.75g聚乳酸(D乳酸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3.0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0.68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明显孔洞,体积平均直径为14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5。
实施例4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1.7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87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55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4。
实施例5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1.7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7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90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85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5。
实施例6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1.2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将温度降至60℃,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2.2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120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5。
实施例7
在100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20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360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将温度降至30℃,然后以6.67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300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8.9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21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3。
实施例8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0.0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6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将温度降至30℃,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2.2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185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7。
实施例9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0.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Biopolymer 4060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3.25g二乙二醇二乙醚(沸点188℃,101.3kPa),加热到9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甲醇。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0.4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明显孔洞,体积平均直径为6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4。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1中悬浊液过滤后的滤液在氮气氛下,80℃、20kPa的减压条件下,蒸馏除去体系中的水,共收集到24.3g水。将剩余的残液(二乙二醇二甲醚和羟丙基纤维素的混合液)加入到250ml三口烧瓶中,再次加入1.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乳酸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回收得的24.3g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16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体积平均直径为22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2。
对比例1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12%,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60D),22.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乳酸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结果生成粗大聚集物,没有得到粒状物。
对比例2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4.25%,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43D),1.25g羟丙基纤维素(3~6mPa·s,20℃时2%的水溶液),22.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101.3kPa),加热到80℃,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滴加结束,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过滤,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1.1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呈现球状多孔结构(图3),体积平均直径为39μm,粒径分布指数为1.4。
图1,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到图中微球外貌呈球形且表面无孔。
图3为对比例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到图中微球外貌呈球形且为多孔结构。
图4,5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1,2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其中体积平均直径(Mv)和数均直径(MN)由仪器直接测出,标注于曲线上。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87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26 CN 103172876 A *CN103172876A* (21)申请号 201110462504.1 (22)申请日 2011.12.26 C08J 3/14(2006.01) C08L 67/04(2006.01) (71)申请人 东丽纤维研究所 ( 中国 ) 有限公司 地址 226009 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 开南路 58 号 (72)发明人 彭凯 董雷 张艳红 欧阳芬 (54) 发明名称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 法。 它是用高沸点。

2、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后, 用 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 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 ; 其中所述高沸点溶剂的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 所述聚乳酸是 11 D- 乳酸质量含量 50的 聚乳酸或 11 L- 乳酸质量含量 50的聚乳 酸。本发明方法操作便利, 条件温和, 借助于诱导 剂, 用简单的溶解析出过程就可以制备出具有均 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球。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72876 A CN 103172876 A *C。

3、N103172876A* 1/1 页 2 1. 一种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用高沸点溶剂溶解 聚乳酸和诱导剂后, 用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 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 ; 其中所述高沸点 溶剂的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 ; 所述聚乳酸是 11 D- 乳酸质量含量 50的聚乳酸或 11 L- 乳酸质量含量 50的聚乳酸。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为 65 300。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为 110 300。 4. 根据权利要求 1 3 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

4、征在于 : 所述的高沸点溶剂 的溶度参数为 15Mpa1/2 25Mpa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高沸点溶剂选自于环丁砜、 N-甲 基吡咯烷酮、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吡啶、 2- 甲基吡啶、 3- 甲 基吡啶、 4- 甲基吡啶或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沉淀剂选自于水或醇系溶剂的 一种或几种。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醇系溶剂选自于甲醇、 乙醇、 丙 醇、 异丙醇、 异丁醇或仲丁醇的一种或几种。 8. 。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诱导剂为水溶性聚合物。 9.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诱导剂选自于纤维素衍生物、 聚 乙烯醇、 聚 ( 乙烯醇 - 乙烯 ) 共聚物、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聚丙烯酸、 聚马来酸酐、 聚乙二醇、 聚氧化乙烯或聚季铵盐的一种或几种。 10. 一种由权利要求 1 所述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聚乳酸微球,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聚乳酸 微球的粒径分布指数为 2 以下, 体积平均直径为 200m 以下。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72876 A 2 1/6 页 3 一种聚乳酸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

6、明属于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溶解析出过程制备聚乳酸 微球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微球。 背景技术 0002 聚乳酸是一种优良的环境友好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 物降解性, 它在生物体内经过酶分解, 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会在重要器官内聚集, 因 而成为制备微球的合适基体。 目前, 聚乳酸微球作为多肽、 蛋白类药物的载体已广泛应用于 免疫学、 基因治疗、 肿瘤治疗、 眼科等诸多医学领域。 0003 作为聚乳酸微球的研制技术, 当前主要集中在以聚合物为基材的自顶向下工序 (top-down process)。这主要是由于聚乳酸的聚合条件比较苛刻。

7、, 需要真空、 无水, 通常不 能采用构建工序 (building-up process), 例如像乳化聚合一样边聚合边成球的方法来制 备聚乳酸微球。作为 top-down process 法制备聚乳酸微球, 已公知的方法有乳化 - 固化 法 ( 专利文献 1 4)、 喷雾干燥法 ( 非专利文献 1) 以及溶剂 - 非溶剂法 ( 非专利文献 2)。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乳化 - 固化法, 其实施手段为将聚乳酸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搅拌下借助 表面活性剂将其稳定分散在水溶液中, 形成乳液, 随着溶剂的挥发, 聚乳酸液滴逐渐固化成 形。专利文献 1 4 均涉及到了这种技术。乳化 - 固化法的主要缺点是制。

8、备过程复杂, 影 响因素众多, 质量较难控制, 目前, 较多是在实验室小批量生产, 中试放大存在一定的困难 ; 另外必须使用表面活性剂, 使得后处理过程繁琐。现有的技术文献 : 0004 专利文献 1 : 中国专利, 公开号 101305985 ; 0005 专利文献 2 : 中国专利, 公开号 101292961 ; 0006 专利文献 3 : 中国专利, 公开号 101392064 ; 0007 专利文献 4 : 中国专利, 公开号 102211008A ; 0008 非专利文献 1 : 硕士学位论文孙爱平, 天津大学, 2008 ; 0009 非专利文献 2 : Journal of C。

9、ontrolled Release, 2001, 76 : 297-311。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 提供比现有方法简便的, 制备具有均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 球的方法, 且非常易于中试放大, 进行工业化操作。 0011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 0012 一种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 导剂后, 用沉淀剂进行固液分离, 并干燥后得到聚乳酸微球 ; 其中所述高沸点溶剂的沸点大 于沉淀剂的沸点 ; 所述聚乳酸是 11 D- 乳酸质量含量 50的聚乳酸或 11 L- 乳 酸质量含量 50的聚乳酸。 0013 上述制备方法中,。

10、 物料的加入量按重量份计为 : 0014 聚乳酸 1 15 份,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3 2/6 页 4 0015 诱导剂 1 15 份, 0016 高沸点溶剂 70 98 份, 0017 沉淀剂 0.1 10 份。 0018 考虑到工业的实现性方面, 沉淀剂加入量优选为0.23份, 最优选为0.51份。 0019 上述制备方法中 : 0020 用高沸点溶剂溶解聚乳酸和诱导剂时, 温度应控制在高沸点溶剂的沸点以下, 适 宜实施本发明的温度, 从工业的实现性方面考虑, 优选为 0 200, 进一步优选 30 150, 最优选 50 110。 0021 溶解完成后, 加入沉淀。

11、剂, 聚乳酸析出, 加入沉淀剂时溶解液的温度应控制在沉淀 剂的沸点以下, 从工业的实现性方面考虑, 适宜的温度为 0 110, 优选 10 100, 最优选 30 90。 0022 加入沉淀剂的方式可以选自于连续滴加法、 分批添加法或一次性添加法中的任一 种方法, 为了在添加沉淀剂时, 不出现由于溶解液凝聚、 融合或合并而使粒径分布变宽或生 成大于 1000m 的块状物的情况, 优选连续滴加法或分批滴加法中的任一种方法。最优选 使用连续滴加法。 0023 加入沉淀剂的时间优选为 1 分钟 50 小时, 进一步优选 10 分钟 10 小时, 最优 选 30 分钟 3 小时。如果小于 1 分钟, 。

12、则有时会出现溶解液的凝聚、 融合、 或合并, 随之使 得粒径分布变宽或产生块状物。此外, 如果大于 50 小时, 则不利于工业实施。 0024 整个过程是在搅拌下完成的, 本发明对于搅拌速度没有特别限定, 从工业的实现 性方面考虑, 搅拌速度优选为 50 1200rpm, 进一步优选 100 1000rpm, 最优选 150 600rpm。 0025 聚乳酸析出后,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分散液, 可以通过过滤、 倾析、 减压过滤、 离心 分离、 离心过滤、 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等公知的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固液分离, 从而得 到聚乳酸微球的粉末。 对于得到的粉末, 用沉淀剂洗净, 然后干燥得到本发。

13、明的聚乳酸微球 成品, 作为干燥的方法, 可以列举出风干、 加热干燥、 减压干燥或冷冻干燥等, 干燥的温度优 选小于 50。 0026 所述高沸点溶剂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 65 300的溶剂, 考虑到后续 回收原物料时, 便于将沉淀剂从高沸点溶剂和诱导剂的混合液中蒸馏出来, 优选沸点为 110 300的溶剂。另外考虑到聚乳酸溶度参数约为 20Mpa1/2, 为了便于将聚乳酸溶解, 更优选溶度参数为15Mpa1/225Mpa1/2的溶剂(溶剂沸点参考 : 实用溶剂手册, 穆光照主编, 上海科学院技术出版社, 1990 ; 溶度参数参考 : Polymer Handbook, 第四版, J.B。

14、randrup 等 著, Wiley-Interscience 出版, 1999)。具体选自于环丁砜、 N- 甲基吡咯烷酮、 N, N- 二甲基 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吡啶、 2- 甲基吡啶、 3- 甲基吡啶、 4- 甲基吡啶、 咪唑 类离子液体、 二乙二醇二甲醚、 二乙二醇二乙醚、 乙二醇甲醚、 乙二醇乙醚、 丙二醇甲醚、 丙 二醇乙醚、 丙二醇丙醚或二丙二醇甲醚中的一种或几种。再进一步选自于环丁砜、 N- 甲基 吡咯烷酮、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 N-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亚砜、 吡啶、 2- 甲基吡啶、 3- 甲基 吡啶、 4- 甲基吡啶、 或咪唑类。

15、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7 所述沉淀剂优选为水或醇系溶剂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醇系溶剂优选为甲醇、 乙醇、 丙醇、 异丙醇、 异丁醇或仲丁醇的一种或几种。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4 3/6 页 5 0028 所述诱导剂优选为水溶性聚合物, 考虑到便于被高沸点溶剂溶解, 进一步优选为 纤维素衍生物、 聚乙烯醇、 聚 ( 乙烯醇 - 乙烯 ) 共聚物、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聚丙烯酸、 聚马 来酸酐、 聚乙二醇、 聚氧化乙烯或聚季铵盐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从水溶性方面考虑, 纤维素 衍生物优选为羧甲基纤维素、 羟乙基纤维素、 羟丙基纤维素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一种或 几种。。

16、 0029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微球, 所述聚乳酸微球粒径分 布指数为 2 以下, 体积平均直径为 200m 以下。 0030 微粒的形貌可以由扫描电镜的照片确认 ; 粒径分布指数及体积平均直径由激光粒 度分布仪测得。 0031 进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制备上述聚乳酸微球的同时将原物料循环回收利用的 过程。 用高沸点溶剂将聚乳酸和诱导剂溶解, 加入沉淀剂并经固液分离后, 得到聚乳酸微球 和包含高沸点溶剂、 诱导剂和沉淀剂的混合液 ; 将沉淀剂从混合液中蒸馏后回收, 用剩余的 蒸馏液再次溶解聚乳酸, 加入回收的沉淀剂可再次得到聚乳酸微球。 从而实现了循环过程, 在制备聚乳酸。

17、微球的同时循环利用了高沸点溶剂, 诱导剂和沉淀剂。 0032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借助于诱导剂, 用简单的溶解析出过程就可以制备出具有均 匀粒径分布的聚乳酸微球, 操作过程简单, 条件温和, 对设备要求低。可以通过调节物料的 投料比, 溶解及沉淀温度, 搅拌速度来调控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大小。 本发明为制备聚乳酸微 球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新方法, 制备的微球可广泛应用于药物封装、 聚合物合金用添加 剂、 化妆品基材等领域。 0033 本发明的优点还在于 : 由于采用的溶剂其沸点大于沉淀剂的沸点, 所以在聚乳酸 微球制备过程中, 当聚乳酸微球被沉淀剂析出后, 剩余的混合液包括高沸点溶剂、 诱导剂和。

18、 沉淀剂, 将此混合液直接蒸馏就可以将沉淀剂蒸出, 回收, 剩余的蒸馏液再次溶解聚乳酸原 料, 然后加入回收的沉淀剂就可以再次得到聚乳酸微球。 从而实现了对原物料的有效利用, 制备聚乳酸微球的同时循环利用了溶剂、 诱导剂和沉淀剂, 大大节省了成本, 非常容易中试 放大, 实施工业化操作。 附图说明 0034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0035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0036 图 3 为对比例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0037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 0038 图 5 。

19、为本发明实施例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以下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 提下进行实施, 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 述的实施例。 0040 样品形貌采用日本电子 (JEOL)JSM-6700F 型扫描电镜测试, 加速电压 15kV。 0041 以体积平均直径作为平均粒径指标。体积平均直径及粒径分布指数由 Microtrac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5 4/6 页 6 S3500 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得。测试时, 将聚乳酸微球粉末超声分散于水中, 进行检测。粒 。

20、径分布指数体积平均直径 / 数均直径 ( 体积平均直径和数均直径可由仪器直接给出 )。 0042 聚乳酸购自于 NatureWorks 公司, 羟丙基纤维素购自于 TCI 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 限公司, 二乙二醇二甲醚、 二乙二醇二乙醚、 环丁砜和甲醇均购自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 公司。 0043 实施例 1 0044 在 250ml 的 三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1.25g 聚 乳 酸 (D 乳 酸 含 量 12 ,型 号 为 IngeoTM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2.5g二乙二醇二甲醚(沸点162, 1。

21、01.3kPa), 加热到80, 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 合物溶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 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 色聚乳酸粉末 1.18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 图 1), 体积平均直 径为 24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3。 0045 实施例 2 0046 在 250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0.75g 聚乳酸 (D 乳酸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

22、(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3.0g 环 丁砜 ( 沸点 285,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然后 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 去离子水 100g 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 45下进行 12 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 0.66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 图 2), 体积平均直径为 4m, 粒 径分布指数为 1.2。 0047 实施例 3 0048 在 250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0.75g 聚乳酸 (D 乳酸。

23、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3.0g 二 乙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 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浊液 过滤, 用去离子水 100g 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 45下进行 12 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 乳酸粉末 0.68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明显孔洞, 体积平均直径为 14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

24、.5。 0049 实施例 4 0050 在 250ml 的 三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2.0g 聚 乳 酸 (D 乳 酸 质 量 含 量 12 , 型 号 为 IngeoTM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1.75g 二乙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 聚合物溶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所得 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

25、 白色聚乳酸粉末 1.87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径为 55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4。 0051 实施例 5 0052 在 250ml 的 三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2.0g 聚 乳 酸 (D 乳 酸 质 量 含 量 12 , 型 号 为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6 5/6 页 7 IngeoTM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1.75g 二乙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7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 聚合物溶。

26、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所得 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 白色聚乳酸粉末 1.90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径为 85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5。 0053 实施例 6 0054 在 250ml 的 三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2.5g 聚 乳 酸 (D 乳 酸 质 量 含 量 12 , 型 号 为 IngeoTM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1.2。

27、5g 二乙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 聚合物溶解。将温度降至 60, 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 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 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2.25g。 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径为 120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5。 0055 实施例 7 0056 在 1000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20g 聚乳酸 (D 乳酸质量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Bio。

28、polymer 4060D), 20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360g 二乙二 醇二甲醚(沸点162, 101.3kPa), 加热到80, 并以450rpm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 将 温度降至30, 然后以6.67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300g去离子水。 滴加结束, 将所 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 1000g 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 45下进行 12 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 18.9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 径为 21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3。 0057 实施例 8 0058 在 250。

29、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2.5g 聚乳酸 (D 乳酸质量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Biopolymer 4060D), 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0.0g 二乙 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6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解。 将温度降至 30, 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水。滴加结束, 将 所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末 2.2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

30、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 径为 185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7。 0059 实施例 9 0060 在 250ml 的 三 口 烧 瓶 中 加 入 0.5g 聚 乳 酸 (D 乳 酸 质 量 含 量 12 , 型 号 为 IngeoTMBiopolymer 4060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s, 20时 2的水溶液 ), 23.25g 二乙二醇二乙醚 ( 沸点 188, 101.3kPa), 加热到 9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 聚合物溶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甲醇。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 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100g洗净。

31、, 过滤, 对滤得物在45下进行12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 聚乳酸粉末 0.45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明显孔洞, 体积平均直径 为 6m, 粒径分布指数为 1.4。 0061 实施例 10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7 6/6 页 8 0062 将实施例 1 中悬浊液过滤后的滤液在氮气氛下, 80、 20kPa 的减压条件下, 蒸馏 除去体系中的水, 共收集到 24.3g 水。将剩余的残液 ( 二乙二醇二甲醚和羟丙基纤维素的 混合液 ) 加入到 250ml 三口烧瓶中, 再次加入 1.25g 聚乳酸 (D 乳酸质量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

32、Biopolymer 4060D),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乳酸溶解。然后 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回收得的24.3g水。 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 100g 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 45下进行 12 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 末 1.16g。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且表面无孔, 体积平均直径为 22m, 粒径分 布指数为 1.2。 0063 对比例 1 0064 在 250ml 的三口烧瓶中加入 1.25g 聚乳酸 (D 乳酸质量含量 12, 型号为 IngeoTM Biopolymer 4060D), 22。

33、.5g 二乙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乳酸溶解。然后以 0.42g/ 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 25g 去离子 水。结果生成粗大聚集物, 没有得到粒状物。 0065 对比例 2 0066 在250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25g聚乳酸(D乳酸质量含量4.25, 型号为IngeoTM Biopolymer 4043D), 1.25g 羟丙基纤维素 (3 6mPa s, 20时 2的水溶液 ), 22.5g 二乙 二醇二甲醚 ( 沸点 162, 101.3kPa), 加热到 80, 并以 450rpm 的速度搅拌至聚合物溶。

34、解。 然后以0.42g/分钟的速度向上述体系滴加25g去离子水。 滴加结束, 将所得的悬浊液过滤, 用去离子水 100g 洗净, 过滤, 对滤得物在 45下进行 12 小时真空干燥, 得到白色聚乳酸粉 末1.15g。 用扫描电镜观察所得粉末, 呈现球状多孔结构(图3), 体积平均直径为39m, 粒 径分布指数为 1.4。 0067 图 1, 2 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 1,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可以看到图 中微球外貌呈球形且表面无孔。 0068 图 3 为对比例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 可以看到图中微球外貌呈球 形且为多孔结构。 0069 图 4, 5 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 1, 2 得到的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布曲线, 其中体积平 均直径 (Mv) 和数均直径 (MN) 由仪器直接测出, 标注于曲线上。 说 明 书 CN 103172876 A 8 1/3 页 9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876 A 9 2/3 页 10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876 A 10 3/3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72876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