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碎一体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茶籽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碎一体机。
背景技术
油茶籽油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味深受大众所喜爱。油茶籽传统的制油工艺
处理包括去杂(净化)、脱壳、破碎、制坯和压榨等工序,其中去杂(净化)、脱壳和破碎统称为
前处理,前处理中的每道工序都需要在不同的设备中完成,再由人工转运至下一设备,不仅
占用人工多,而且占用场地的面积也很大。而且各个设备的产率相互不匹配,往往造成中间
材料需要停放较长的时间,给下道工序加工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碎一体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
的问题,使油茶籽的前处理工序由一台设备完成,达到节省人工、场地和材料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
碎一体机,包括:进料斗、支架、粗筛机构、辊筒脱壳机构、精筛机构、鼓风机构、集料斗、破碎
机构和出料口,所述进料斗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方,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支架下方;所述粗
筛机构、所述辊筒脱壳机构、所述精筛机构、所述集料斗和所述破碎机构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上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精筛机构下方,所述鼓风机构和
所述进风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粗筛机构包括滑轨、粗选筛、第一连接杆和第一偏心轮,所述滑轨设
置在所述支架内部,所述粗选筛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一偏心轮设置在所述支架外部,
所述第一偏心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粗选筛连接。所述粗选筛的筛孔直径选用Φ14
~Φ16mm,大于油茶籽外壳尺寸中最大值1.5~2.0mm为最佳。
优选的,所述辊筒脱壳机构包括:调速电机、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所述第一辊筒
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二辊筒和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调速
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旋转,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相向
旋转。
优选的,所述第一辊筒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三角形凸起,所述第二辊筒上均匀设
置有若干个柱形凸起,所述三角形凸起和所述柱形凸起交错啮合。
优选的,所述支架上设有排壳口,所述精筛机构包括:铰接架、精选筛、第二连接杆
和第二偏心轮,所述铰接架设置在所述支架内部,所述精选筛倾斜设置,所述精选筛的较高
端和所述铰接架铰接,所述精选筛的较低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
杆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偏心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二偏心轮设置在所述排壳口
外部。所述精选筛的筛孔直径选用Φ5~Φ6mm,略大于油茶籽仁外形尺寸中的最大值。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设有风门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破碎机构包括:筛筒、破碎棒和旋转轴,所述旋转轴设置在所述筛筒
底部,所述破碎棒的一端和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破碎棒至少为两个,并均匀设置在所述旋
转轴的周向;所述筛筒的侧壁和底面设有若干筛孔,所述筛筒的顶面中心向下凹陷并设有
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和所述集料斗中心对齐。
优选的,所述破碎棒表面均匀设有若干个凸起。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集风选、脱壳和破碎于一体,
根据油茶籽尺寸及实际生产中油茶籽中的细杂黏度大、易粘筛的特点,使用粗选筛和精选
筛两层筛网,既保证了油茶籽的清理效果,又降低了清筛次数。根据油茶籽的特点,采用双
辊筒挤压破壳,获得了良好的脱壳效果,辊筒脱壳机构还与鼓风机构复合作用,实现了仁与
壳的高效分离。分离出来的油茶籽仁从集料斗进入破碎机构破碎,破碎达到预设细度的油
茶籽从破碎机构排出进入出料口排出。处理后的料坯可以直接进入蒸料制坯工序。达到节
省人工、场地和材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
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
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进料斗,2为支架,3为第一偏心轮,4为第一连接杆,5为粗选筛,6为滑轨,
7为第一辊筒,8为第二辊筒,9为排壳口,10为第二连接杆,11为第二偏心轮,12为精选筛,13
为进风口,14为集料斗,15为筛筒,16为破碎棒,17为旋转轴,18为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碎一体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
的问题,使油茶籽的前处理工序由一台设备完成,达到节省人工、场地和材料的目的。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油茶籽风选脱壳破碎一体机,包括:进料斗
1、支架2、粗筛机构、辊筒脱壳机构、精筛机构、鼓风机构、集料斗14、破碎机构和出料口18,
所述进料斗1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方,所述出料口18设置在所述支架2下方;所述粗筛机构、
所述辊筒脱壳机构、所述精筛机构、所述集料斗14和所述破碎机构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
述支架2上;所述支架2上设有进风口13,所述进风口13设置在精筛机构下方,所述鼓风机构
和所述进风口13连接。
使用本发明在进行油茶籽的预处理时,首先将油茶籽从进料斗1陆续倒入支架2
中,油茶籽便进入到粗筛机构中进行粗选,选出的油茶籽下落到辊筒脱壳机构中进行脱壳
处理,油茶籽仁和壳混合在一起并进入到精筛机构中,精筛机构将油茶籽仁选出并进入到
集料斗14中,壳则被排出到支架2外部。集料斗14将油茶籽仁收集并进入到破碎机构中进行
破碎,破碎合格的油茶籽仁粉末从出料口18排出,进入到后续的加工工序中。油茶籽在进入
到粗筛机构、辊筒脱壳机构和精筛机构中时,鼓风机构通过进风口13对油茶籽进行风选,还
可以使仁与壳更快速分离,提高加工效率。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集风选、脱壳和破碎于一体,
根据油茶籽尺寸及实际生产中油茶籽中的细杂黏度大、易粘筛的特点,使用粗选筛5和精选
筛12两层筛网,既保证了油茶籽的清理效果,又降低了清筛次数。根据油茶籽的特点,采用
双辊筒挤压破壳,获得了良好的脱壳效果,辊筒脱壳机构还与鼓风机构复合作用,实现了仁
与壳的高效分离。分离出来的油茶籽仁从集料斗14进入破碎机构破碎,破碎达到预设细度
的油茶籽从破碎机构排出进入出料口18排出。处理后的料坯可以直接进入蒸料制坯工序。
达到节省人工、场地和材料的目的。
实施例2:作为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粗筛机构包括滑轨6、粗选筛5、第一
连接杆4和第一偏心轮3,所述滑轨6设置在所述支架2内部,所述粗选筛5设置在所述滑轨6
上,所述第一偏心轮3设置在所述支架2外部,方便连接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构,所述第一偏心
轮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4与所述粗选筛5连接。所述粗选筛5的筛孔直径选用Φ15mm。
所述辊筒脱壳机构包括:调速电机、第一辊筒7和第二辊筒8,所述第一辊筒7与第
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二辊筒8和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调速电
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旋转,所述第一辊筒7和所述第二辊筒8相向
旋转。第一辊筒7和第二辊筒8相向旋转可以保证油茶籽从辊筒中部进行破碎,而不会再侧
面堆积。使用调速电机可以保证本发明的加工能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为30~60
吨/天。
所述第一辊筒7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三角形凸起,所述第二辊筒8上均匀设置有若
干个柱形凸起,所述三角形凸起和所述柱形凸起交错啮合。三角形凸起和柱形凸起的最小
间距小于油茶籽外壳直径尺寸,三角形凸起和柱形凸起的最小间距为8.5mm,既保证了可以
有效破壳又不会挤破油茶籽仁。
所述支架2上设有排壳口9,所述精筛机构包括:铰接架、精选筛12、第二连接杆10
和第二偏心轮11,所述铰接架设置在所述支架2内部,所述精选筛12倾斜设置,所述精选筛
12的较高端和所述铰接架铰接,所述精选筛12的较低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1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偏心轮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0和所述第二偏心
轮11设置在所述排壳口9外部。所述精选筛12的筛孔直径选用Φ5.5mm,使仁中含壳保持在
10%左右。所述进风口13设有风门调节机构。通过调节风门调节结构,可以将油茶籽脱皮率
控制为80~85%,达到仁中含皮低于3%、皮中含仁低于2%的皮仁分离效果,控制壳比例为
18:82。
所述破碎机构包括:筛筒15、破碎棒16和旋转轴17,所述旋转轴17设置在所述筛筒
15底部,所述破碎棒16的一端和所述旋转轴17连接,所述破碎棒16至少为两个,并均匀设置
在所述旋转轴17的周向;所述筛筒15的侧壁和底面设有若干筛孔,所述筛筒15的顶面中心
向下凹陷并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和所述集料斗14中心对齐。所述破碎棒16表面均匀设
有若干个凸起。通过控制筛孔的大小,可以控制料坯的细度<5mm;使用破碎棒16敲打破碎可
以控制粉末度<1mm的筛下物不超过10%;使坯的厚度为0.4~0.6mm,不漏油,手捏发软,松
手散开。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
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
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
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
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
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
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