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测定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及图像处理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测定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及图像处理装置.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80034446.X (22)申请日 2013.06.19 2012-146468 2012.06.29 JP G01B 11/245(2006.01) G01C 3/06(2006.01) G06T 1/00(2006.01) (71)申请人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 (72)发明人 增田智纪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权太白 谢丽娜 (54) 发明名称 三维测定方法、 装置及系统、 以及图像处理装 置 (57) 摘要 容易且高精度地进行三维测定。三维测定 装置 (10。
2、) 具备基线长 BL 的第一摄像部 (11) 及 第二摄像部 (12)、 从图像中检测特征点的特征点 检测部 (21)、 检测特征点的对应点的对应点检测 部 (22)、 旋转矩阵计算部 (23)、 平移矩阵计算部 (24)、 平移距离计算部 (25) 及三维数据计算部 (26)。旋转矩阵计算部 (23) 基于特征点和对应 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 置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旋转矩阵。平移矩阵计 算部 (24) 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 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平移移动方向 的平移矩阵。平移距离计算部 (25) 基于旋转矩 阵、 平移矩阵及基线长, 计算以。
3、第一拍摄位置为基 准的第二拍摄位置的平移距离。三维数据计算部 (26) 使用平移距离来计算三维数据。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12.26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66855 2013.06.19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002849 JA 2014.01.03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17页 附图17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2862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8 CN 104428。
4、624 A 1/4 页 2 1.一种三维测定装置, 具备 : 第一摄像部, 对被摄体进行拍摄 ; 第二摄像部, 相对于所述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 对包含所述第一摄像部 拍摄的所述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 ; 特征点检测部, 从在第一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拍摄所述被 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征点 ; 对应点检测部, 分别对于在与所述第一拍摄位置不同的第二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 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拍摄所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所述特征点对应的对应 点 ; 旋转矩阵计算部,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
5、述第一摄 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旋 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旋转方向 及旋转量的第二旋转矩阵 ; 平移矩阵计算部,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 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平 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 的第二平移矩阵 ; 平移距离计算部, 基于所述第一旋转矩阵、 所述第二旋转矩阵、 所述第一平移矩阵、 所 述第二平移矩阵及所述基线长, 计算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
6、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 像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距离 ; 以及 三维数据计算部, 基于所述平移距离, 计算所述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求出基线长向量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中的另 一方的距离最小的所述基线长向量的位置, 基于处于该位置的所述基线长向量的基端及前 端的位置, 计算各自的所述平移距离, 所述基线长向量具有所述基线长的长度, 并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矩阵及所述第二旋转 矩阵确定的基线长向量的基端放置在所述第一平移矩阵所表示的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平 移矩阵所表示的第二方向中。
7、的一方上。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将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方的方向与所述 基线长向量的前端的距离的最小值和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在所述最小值比所述预定阈值小 时, 改变条件并再计算所述平移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在使用在所述第一拍摄位置及所述第二拍摄位置得到的四张图 像中任意组合的多个图像而计算出的第一所述平移距离和使用与计算所述第一平移距离 时使用的所述多个图像不同的组合的多个图像而计算出的表示与所述第一平移距离相同 的摄像部间的距离的第二所述平移距离之差比预定阈值大时, 改变。
8、条件并再计算所述平移 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28624 A 2 2/4 页 3 在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再计算所述平移距离时, 所述对应点检测部改变用于检测所述 对应点的条件, 再检测所述对应点, 所述旋转矩阵计算部、 所述平移矩阵计算部及所述平移 距离计算部基于所述特征点和再检测到的所述对应点, 再计算所述旋转矩阵、 所述平移矩 阵及所述平移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在再检测所述对应点时改变的条件是所述特征点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对应点检测部通过块。
9、匹配法进行所述对应点的检测, 该块匹配法将包含所述特征 点的在所述第一拍摄位置拍摄到的图像中的包含所述特征点的部分图像与在所述第二拍 摄位置拍摄到的图像按照各部分进行比较而将一致度高的所述部分设为所述对应点, 再检测所述对应点时改变的条件中包括将所述部分图像与在所述第二拍摄位置拍摄 到的图像按照各部分进行比较时的所述部分图像的放大缩小率和旋转角度中的任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特征点检测部改变所述特征点的检测条件并再检测所述特征点, 所述对应点检测 部、 所述旋转矩阵计算部、 所述平移矩阵计算部及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再检测到的所 述特征点, 再计算所述对。
10、应点的检测、 所述旋转矩阵、 所述平移矩阵及所述平移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旋转矩阵计算部基于作为所述第一摄像部的平移距离的假定值、 所述第一旋转矩 阵及所述第一平移矩阵, 再计算所述第二旋转矩阵, 所述平移矩阵计算部基于所述假定值、 所述第一旋转矩阵及所述第一平移矩阵, 再计 算所述第二平移矩阵,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所述假定值和再计算出的所述第二旋转矩阵及所述第二平 移矩阵, 在所述第二拍摄位置得到的图像上计算至少一个对所述特征点确定的核线, 在所 述核线上求出与所述特征点的一致度, 进而变更所述假定值并反复进行所述一致度的计 算, 通过选出所述一。
11、致度最高的所述核线来确定所述第二拍摄位置, 再计算所述平移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以多个所述特征点中的检测所述对应点的所述特征点的组合或 用于检测所述对应点的条件不同的多个条件来预先计算所述平移距离, 所述三维数据计算部对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所述另一方的方向与所述 基线长向量的前端的距离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使用以所述最小值小的所述条件计算出的所 述平移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三维测定装置, 其中, 所述三维数据是所述被摄体的实际空间上的尺寸或所述被摄体的三维模型数据。 12.一种图像处理装置, 具备 : 存储部, 。
12、存储通过一个或两个立体相机在第一拍摄位置和第二拍摄位置分别拍摄到的 图像, 该立体相机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 的基线长配置且对包含所述第一摄像部拍摄的所述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 的第二摄像部 ; 特征点检测部, 从在所述第一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拍摄所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28624 A 3 3/4 页 4 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征点 ; 对应点检测部, 分别对于在所述第二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 拍摄所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所述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
13、 旋转矩阵计算部,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 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旋 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旋转方向 及旋转量的第二旋转矩阵 ; 平移矩阵计算部,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 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平 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 的第二平移矩阵 ; 平移距离计算部, 基于所述第一旋转矩阵、 所述第二旋转矩阵、 所述第一。
14、平移矩阵、 所 述第二平移矩阵及所述基线长, 计算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 像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距离 ; 以及 三维数据计算部, 基于所述平移距离, 计算所述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13.一种三维测定系统, 具备 : A. 一个或两个立体相机, 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摄像 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且对包含所述第一摄像部拍摄的所述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 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 ; 和 B. 图像处理装置, 具有存储部、 特征点检测部、 对应点检测部、 旋转矩阵计算部、 平移矩 阵计算部、 平移距离计算部及三维。
15、数据计算部, 其中, 所述存储部存储在第一拍摄位置和第 二拍摄位置分别拍摄到的图像, 所述特征点检测部从在所述第一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 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拍摄所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 特征点, 所述对应点检测部分别对于在所述第二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像部及所述第二 摄像部拍摄所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所述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所述旋转矩 阵计算部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 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旋转方向及旋转 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
16、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 二旋转矩阵, 所述平移矩阵计算部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 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 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 移移动方向的第二平移矩阵, 所述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所述第一旋转矩阵、 所述第二旋转 矩阵、 所述第一平移矩阵、 所述第二平移矩阵及所述基线长, 计算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 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 二摄像部的平移距离, 所述三维数据计算部基于所述平移距离, 计算所述被摄体的三维数。
17、 据。 14.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三维测定系统, 其中, 所述立体相机是车载相机。 15.一种三维测定方法, 使用一个或两个立体相机来求出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该立体相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28624 A 4 4/4 页 5 机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 且对包含所述第一摄像部拍摄的所述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 所述三维测定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备 : 特征点检测步骤, 从在第一拍摄位置通过所述第一摄像部及所述第二摄像部拍摄所述 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征点 ; 对应点检测步骤, 分。
18、别对于通过所述立体相机在与所述第一拍摄位置不同的第二拍摄 位置拍摄所述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所述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 旋转矩阵计算步骤,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 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 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旋转方 向及旋转量的第二旋转矩阵 ; 平移矩阵计算步骤, 基于所述特征点和所述对应点, 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 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的 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所述第。
19、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 向的第二平移矩阵 ; 平移距离计算步骤, 基于所述第一旋转矩阵、 所述第二旋转矩阵、 所述第一平移矩阵、 所述第二平移矩阵及所述基线长, 计算以所述第一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 摄像部为基准的所述第二拍摄位置的所述第一摄像部或所述第二摄像部的平移距离 ; 以及 三维数据计算步骤, 基于所述平移距离, 计算所述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28624 A 5 1/17 页 6 三维测定方法、 装置及系统、 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根据拍摄的图像来求出被摄体的三维数据的三维测定方法、 装置及系。
20、统、 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基于从两地点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个图像来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 例如尺寸 ) 的三维测定装置。三维测定装置例如由左右隔开预定间隔 ( 以下, 称为基线 长 ) 而配置的两个相机和根据通过这两个相机而得到的具有视差的图像来计算三维数据 的处理装置等形成。 0003 三维测定所需的两个图像只要是拍摄同一被摄体且相互存在视差的图像即可, 因 此例如可以使用通过具有两个摄影镜头的立体相机得到的图像。然而, 三维测定装置的三 维数据的测定精度取决于被摄体的大小与基线长的长度的关系, 因此在测定的被摄体的大 小大于立体相机的基线长时, 即使能够得到大致。
21、的三维数据误差也较大, 无法得到可靠的 值。 因此, 在高精度地测定建筑物等大小比较大的被摄体的三维数据的情况下, 需要延长基 线长。例如, 专利文献 1 的三维测定装置通过在机动车上安装 2 台相机, 作为整体而形成巨 大的立体相机。 0004 另外, 为了高精度地进行三维测定, 需要准确地获知基线长。在通常的立体相机 中, 在制造时刻以使基线长成为预定长度的方式预先高精度地进行对位。 然而, 如专利文献 1 那样使用 2 台相机来形成巨大的立体相机的情况下, 不容易使基线长准确地符合预定值、 预先准确地测定基线长。因此, 专利文献 1 公开了一种用于预先准确地测定基线长的校准 的方法。而且。
22、, 在专利文献 2 中也记载有用于预先准确地测定基线长的校准方法。 0005 而且, 近年来, 也已知有一种利用基线长较短的立体相机从两个拍摄位置拍摄被 摄体、 且能够使用在各拍摄位置得到的图像高精度地测定三维数据的三维测定装置。 但是, 专利文献 3 的三维测定装置为了获知两个拍摄位置间的距离, 将形状、 尺寸等已知的基准 被摄体与测定三维数据的被摄体一起拍摄。若将移动前后的立体相机的整体作为巨大的 1 个立体相机, 则两个拍摄位置间的距离相当于该巨大的立体相机的基线长。 因此, 专利文献 3 的三维测定装置也以已知基线长为前提的情况与专利文献 1、 2 的三维测定装置相同。 0006 现有。
23、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7-263669 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 2005-241323 号公报 0010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11-23233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 在使用两个相机来形成基线长(相机间距离)较长的巨大的立体相机而进行三维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6 2/17 页 7 测定的情况下, 如专利文献 1、 2 公开那样, 必须预先高精度地求出基线长, 但是若为了将被 摄体良好地收进拍摄范围内而变更各相机的配置, 则当然必须再次进行繁杂的校准。例如。
24、 像专利文献 1 那样将两个相机安装于机动车时, 为了利用两个相机良好地捕捉被摄体而必 须改变机动车的朝向, 但是在必须从道宽较窄的道路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或必须在车辆禁止 驶入的场所进行拍摄的情况下等, 不得不改变相机的配置。 0013 也考虑了不将基线长较长的巨大的立体相机安装于机动车而进行搬运的情况, 但 是由于巨大而并不现实。 而且, 不将两个相机分别搬运、 进行校准而以使基线长成为预定值 的方式进行再配置的情况基本不可能。这样, 在使用基线长较长的巨大的立体相机的情况 下, 必须重新进行校准的情况较多, 非常不便。 0014 另外, 在使用通常尺寸的基线长较短的立体相机进行三维测定的情况。
25、下, 虽然如 专利文献 3 那样能够挪动基准被摄体并配置在适当的位置来拍摄被摄体, 但非常不便。例 如, 必须以不会成为被摄体的三维测定的干扰的方式对基准被摄体的配置想办法, 而且在 想要获知处于高位置的被摄体的尺寸等的情况下等, 在无法将基准被摄体与被摄体一起良 好地配置于拍摄范围时, 存在无法进行三维测定的情况。不依赖于拍摄时的状况而用于随 时能够高精度地计算巨大的立体相机的基线长的基准被摄体的形状、 材质等的选定并不容 易。 0015 这样, 在以往的装置中, 由于需要校准而操作比较麻烦, 而且在省略校准或未准确 地测定基线长的情况下, 无法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定。 0016 本发明目的在。
26、于提供一种操作容易且能够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定的三维测定方 法、 装置及系统、 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0017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8 本发明的三维测定装置具备第一摄像部、 第二摄像部、 特征点检测部、 对应点检测 部、 旋转矩阵计算部、 平移矩阵计算部、 平移距离计算部及三维数据计算部。第一摄像部和 第二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 第二摄像部拍摄包含第一摄像部拍摄的被摄体的至少 一部分的范围。 特征点检测部从在第一拍摄位置通过第一摄像部及第二摄像部拍摄被摄体 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征点。 对应点检测部分别对于在与第一 拍摄位置不同的第二拍摄位置通过第一摄像部及第二摄。
27、像部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 像, 检测与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旋转矩阵计算部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 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的旋转方向 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像部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二 旋转矩阵。平移矩阵计算部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 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 和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二平移矩阵。 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 第一旋转矩阵、 第二旋转矩阵、 第一平移矩阵、 第二平移矩阵及基线长, 计算。
28、以第一拍摄位 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为基准的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平移 距离。三维数据计算部基于平移距离, 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0019 优选的是, 平移距离计算部求出基线长向量的前端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中的另 一方的距离最小的基线长向量的位置, 基于处于该位置的基线长向量的基端及前端的位 置, 计算各自的平移距离。 基线长向量具有基线长的长度, 并将通过第一旋转矩阵及第二旋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7 3/17 页 8 转矩阵确定的基线长向量的基端放置在第一平移矩阵所表示的第一方向或第二平移矩阵 所表示的第二方向中的一方上。 0020 优选的是, 平。
29、移距离计算部将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另一方的方向与基线长向 量的前端的距离的最小值和预定阈值进行比较, 在最小值比预定阈值小时, 改变条件并再 计算平移距离。 0021 优选的是, 平移距离计算部在使用在第一拍摄位置及第二拍摄位置得到的四张图 像中任意组合的多个图像而计算出的第一平移距离和使用与计算第一平移距离时使用的 多个图像不同的组合的多个图像而计算出的表示与第一平移距离相同的摄像部间的距离 的第二平移距离之差比预定阈值大时, 改变条件并再计算平移距离。 0022 优选的是, 在平移距离计算部再计算平移距离时, 对应点检测部改变用于检测对 应点的条件, 再检测对应点, 旋转矩阵计算部、 平。
30、移矩阵计算部及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特征 点和再检测到的对应点, 再计算旋转矩阵、 平移矩阵及平移距离。 0023 优选的是, 在再检测对应点时改变的条件是特征点的组合。 0024 对应点检测部通过块匹配法进行对应点的检测, 该块匹配法将包含特征点的在第 一拍摄位置拍摄到的图像中的包含特征点的部分图像与在第二拍摄位置拍摄到的图像按 照各部分进行比较而将一致度高的部分设为对应点。 并且, 优选的是, 再检测对应点时改变 的条件中包括将部分图像与在第二拍摄位置拍摄到的图像按照各部分进行比较时的部分 图像的放大缩小率和旋转角度中的任一个。 0025 优选的是, 特征点检测部改变特征点的检测条件并再检测特。
31、征点, 对应点检测部、 旋转矩阵计算部、 平移矩阵计算部及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再检测到的特征点, 再计算对应 点的检测、 旋转矩阵、 平移矩阵及平移距离。 0026 旋转矩阵计算部基于第一摄像部的平移距离即假定值、 第一旋转矩阵及第一平移 矩阵, 再计算第二旋转矩阵, 平移矩阵计算部基于假定值、 第一旋转矩阵及第一平移矩阵, 再计算第二平移矩阵, 平移距离计算部基于假定值和再计算出的第二旋转矩阵及第二平移 矩阵, 在第二拍摄位置得到的图像上计算至少一个对特征点确定的核线, 在核线上求出与 特征点的一致度。并且, 优选的是, 变更假定值并反复进行一致度的计算, 通过选出一致度 最高的核线来确定第二。
32、拍摄位置, 再计算平移距离。 0027 优选的是, 平移距离计算部以多个特征点中的检测对应点的特征点的组合、 或用 于检测对应点的条件不同的多个条件来预先计算平移距离, 三维数据计算部对第一方向和 第二方向中的另一方的方向与基线长向量的前端的距离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使用以最小值 小的条件计算出的平移距离。 0028 三维数据例如是被摄体的实际空间上的尺寸或被摄体的三维模型数据。 0029 本发明的图像处理装置具备存储部、 特征点检测部、 对应点检测部、 旋转矩阵计算 部、 平移矩阵计算部、 平移距离计算部及三维数据计算部。 存储部存储通过一个或两个立体 相机在第一拍摄位置和第二拍摄位置分别拍摄。
33、到的图像, 该立体相机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 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且对包含第一摄像部拍摄的 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 特征点检测部从在第一拍摄位置通过 第一摄像部及第二摄像部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 征点。 对应点检测部分别对于在第二拍摄位置通过第一摄像部及第二摄像部拍摄被摄体而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8 4/17 页 9 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旋转矩阵计算部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 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 部的。
34、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像部的旋转方向及 旋转量的第二旋转矩阵。平移矩阵计算部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 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 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二平移矩阵。 平移距 离计算部基于第一旋转矩阵、 第二旋转矩阵、 第一平移矩阵、 第二平移矩阵及基线长, 计算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为基准的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 摄像部的平移距离。三维数据计算部基于平移距离, 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0030 本发明的三维测定系统具备一个或。
35、两个立体相机和上述图像处理装置。 立体相机 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且对包 含第一摄像部拍摄的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 0031 优选的是, 立体相机是车载相机。 0032 本发明的三维测定方法使用一个或两个立体相机来求出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该立 体相机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置 且对包含第一摄像部拍摄的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 三维测定 方法具备特征点检测步骤、 对应点检测步骤、 旋转矩阵计算步骤、 平移矩阵计算步骤、 平移 距离计算步骤及三维数据计算步骤。在。
36、特征点检测步骤中, 从在第一拍摄位置通过第一摄 像部及第二摄像部拍摄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中的至少任一张图像检测多个特征点。 立 体相机是具有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第一摄像部和相对于第一摄像部隔开预定的基线长配 置且对包含第一摄像部拍摄的被摄体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进行拍摄的第二摄像部的相机。 在对应点检测步骤中, 分别对于通过立体相机在与第一拍摄位置不同的第二拍摄位置拍摄 被摄体而得到的两张图像, 检测与特征点对应的对应点。 在旋转矩阵计算步骤中, 基于特征 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朝向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 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一旋转矩阵和表示第。
37、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 像部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第二旋转矩阵。 在平移矩阵计算步骤中, 基于特征点和对应点, 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位置为基准, 计算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 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向的第一平移矩阵和表示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二摄像部的平移移动方 向的第二平移矩阵。在平移距离计算步骤中, 基于第一旋转矩阵、 第二旋转矩阵、 第一平移 矩阵、 第二平移矩阵及基线长, 计算以第一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为基准的 第二拍摄位置的第一摄像部或第二摄像部的平移距离。在三维数据计算步骤中, 基于平移 距离, 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0033 发明效果 0034 根据本发明, 从使。
38、用基线长确定的两个摄像部在两个拍摄位置分别拍摄而得到的 图像, 计算拍摄它们的各摄像部间的距离 ( 相当于巨大的立体相机的基线长 ), 因此不进行 校准, 而且, 不使用基准被摄体, 仅通过拍摄要测定三维数据的被摄体而得到的图像, 就能 够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定。 附图说明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9 5/17 页 10 0035 图 1 是三维测定装置的说明图。 0036 图 2 是测定部的框图。 0037 图 3 是表示旋转矩阵、 平移矩阵、 及平移距离的说明图。 0038 图 4 是表示平移距离的任意性的说明图。 0039 图 5 是表示三维测定的步骤的流程图。 0040。
39、 图 6 是表示特征点的概要的说明图。 0041 图 7 是表示对应点检测的概要的说明图。 0042 图 8 是表示检索第二拍摄位置 B 的原理的说明图。 0043 图 9 是表示将三维数据显示于显示器的情况的说明图。 0044 图 10 是表示基线长向量与 T1a-T2a平面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5 图 11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三维测定的步骤的流程图。 0046 图 12 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计算的旋转矩阵及平移矩阵和平移距离的说明 图。 0047 图 13 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检索第二拍摄位置的原理的说明图。 0048 图 14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更优选的三维测定步骤的流程图。 。
40、0049 图 15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更优选的三维测定步骤的流程图。 0050 图 16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三维测定步骤的流程图。 0051 图 17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三维测定步骤的流程图。 0052 图 18 是表示另一三维测定步骤的流程图。 0053 图 19 是表示核线的例子的说明图。 0054 图 20 是表示沿着核线计算一致度的情况的说明图。 0055 图 21 是表示进行使用了核线的三维测定时的测定部的结构的框图。 0056 图 22 是表示三维测定系统的框图。 0057 图 23 是表示具备多个立体相机的三维测定系统的框图。 0058 图 24 是表示使用。
41、车载相机作为立体相机的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第一实施方式 0060 如图1所示, 三维测定装置10具备第一摄像部11、 第二摄像部12、 测定部15、 显示 器16等。 即, 三维测定装置10在所谓的立体相机上搭载测定部15, 根据拍摄到的图像能够 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而且, 三维测定装置 10 紧凑地形成为简单地挪动的程度 ( 以往的 简单的立体相机程度 )。 0061 第一摄像部11和第二摄像部12分别在三维测定装置10的左右配置, 拍摄光轴L1、 L2平行。基线长 BL 的长度在三维测定装置 10 的制造时精密地确定, 在进行使用了基于第 一、 第二摄像部 11、 1。
42、2 的拍摄图像的三维测定的情况下, 基线长 BL 为已知量。此外, 基线长 BL 是第一摄像部 11 与第二摄像部 12 的配置间隔, 更具体而言, 是拍摄光轴 L1、 L2的间隔。 在拍摄光轴 L1、 L2为非平行的情况下, 例如各摄像部 11、 12 的主点的间隔为基线长 BL。 0062 另外, 第一摄像部 11 与第二摄像部 12 的拍摄范围至少一部分重复, 第一摄像部 11 与第二摄像部 12 在重复的拍摄范围内同时拍摄同一被摄体, 输出左右存在视差的 1 对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10 6/17 页 11 图像。此外, 在本说明书中, 被摄体表示测定三维数据的对。
43、象。因此, 以下, 在通过第一摄像 部 11 和第二摄像部 12 分别得到的图像中均映现出测定三维数据的被摄体, 但是也可以在 重复的拍摄范围内捕捉其他的结构物 ( 建筑物等 ), 并以此为基准, 而计算仅映现于通过第 一摄像部 11( 或第二摄像部 12) 得到的图像中的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0063 第一摄像部 11 具备摄像透镜 11a、 影像传感器 11b 等。摄像透镜 11a 使被摄体的 图像成像于影像传感器 11b。虽然省略图示, 但是在摄像透镜 11a 中包含光圈、 可动透镜及 用于使它们动作的凸轮、 齿轮等, 能够进行 AF 或变倍。影像传感器 11b 例如是 CMOS 或 CC。
44、D 等, 将通过摄像透镜 11a 而成像在摄像面上的被摄体的像按照各像素进行光电转换, 由此 将被摄体的图像向测定部 15 输出。 0064 第二摄像部 12 具备摄像透镜 12a、 影像传感器 12b 等。摄像透镜 12a、 影像传感器 12b 与第一摄像部 11 的摄像透镜 11a、 影像传感器 11b 相同。但是, 第一摄像部 11 和第二 摄像部 12 的各部无需为严格相同的结构, 可以分别不同。第二摄像部 12 将拍摄而得到的 图像向测定部 15 输出的情况也与第一摄像部 11 同样。 0065 此外, 第一摄像部 11 及第二摄像部 12 的各部的动作由未图示的 CPU 等按照预定。
45、 的程序来控制。而且, 三维测定装置 10 具备未图示的图像处理电路、 存储器、 A/D 转换电路 等, 第一摄像部 11 及第二摄像部 12 输出的图像在实施了 A/D 转换、 白平衡校正、 校正等 各种图像处理之后向测定部 15 输入。 0066 测定部 15 在至少两个不同的拍摄位置处, 基于通过第一摄像部 11 及第二摄像部 12 拍摄而得到的 4 种图像, 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测定部 15 计算的三维数据例如是 2 点 间距离 ( 长度、 高度、 宽度等 )、 曲线的长度、 曲率、 面积、 体积、 位置坐标等实际空间内的尺 寸等、 将被摄体由线框或多边形表示的假想空间上的三维模型数。
46、据。测定部 15 按照设定而 计算它们中的 1 个或多个来作为三维数据。而且, 测定部 15 按照设定将计算的三维数据显 示于显示器16。 例如, 测定部15将实际空间内的被摄体的尺寸等与拍摄到的图像重叠地显 示于显示器16。 而且, 测定部15将拍摄到的图像与计算的三维数据建立关联地存储于存储 装置 ( 未图示的存储器或拆装自如的媒体卡等 )。向显示器 16 的显示是任意的, 在将计算 的三维数据预先存储以便在其他装置 ( 计算机等 ) 中能够使用的情况下, 可以不在显示器 16 上显示三维数据。 0067 此外, 测定部15对三维数据的计算需要通过在至少2个以上的不同的拍摄位置拍 摄被摄体。
47、的图像。因此, 以下, 在第一拍摄位置 A 和第二拍摄位置 B 这两个部位进行被摄体 的拍摄, 得到 4 种图像 PAL、 PAR、 PBL、 PBR。第一下标表示拍摄位置, 第二下标表示摄像部 ( 第 一摄像部 11 产生的图像为 L, 第二摄像部 12 产生的图像为 R)。例如, 图像 PAL是在第一拍 摄位置 A 通过第一摄像部 11 得到的图像, 图像 PAR是在第一拍摄位置 A 通过第二摄像部 12 得到的图像。同样, 图像 PBL是在第二拍摄位置 B 通过第一摄像部 11 得到的图像, 图像 P BR 是在第二拍摄位置 B 通过第二摄像部 12 得到的图像。在测定部 15 中, 使。
48、用这 4 种图像 PAL、 PAR、 PBL、 PBR中的至少 3 个图像来计算被摄体的三维数据。 0068 如图 2 所示, 测定部 15 具备特征点检测部 21、 对应点检测部 22、 旋转矩阵计算部 23、 平移矩阵计算部 24、 平移距离计算部 25、 三维数据计算部 26。 0069 特征点检测部 21 检测多个被输入的图像的特征点, 将坐标等特征点的信息向对 应点检测部 22、 旋转矩阵计算部 23、 平移矩阵计算部 24 输入。特征点例如是被摄体的角 说 明 书 CN 104428624 A 11 7/17 页 12 ( 拐角 )、 线段的端点、 交叉点、 分支点等。检测它们中的。
49、哪个等特征点检测部 21 检测的特 征点的具体的种类任意。而且, 特征点检测部 21 进行的特征点检测处理的算法任意, 例如, 为了检测拐角作为特征点, 可以使用例如 Moravec 或 Harris 算法。 0070 此外, 三维数据的计算需要至少8点的特征点, 因此以检测8点以上的特征点的方 式选定特征点的种类。而且, 在检测到的特征点小于 8 点的情况下, 特征点检测部 21 变更 检测的特征点的种类或用于检测特征点的算法, 必然检测 8 点以上的特征点。当然, 在即使 变更特征点的种类或检测算法也无法检测 8 点的特征点的情况下, 通知出错, 催促使用的 图像的变更 ( 或拍摄的重新进行 )。 0071 虽然也受到具体的被摄体的形状等的影响,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 特征点检测部 21 检测 8 点以上的多个特征点。因此, 特征点检测部 21 从检测到的多个特征点选出使用的特 征点为 8 点十几点左右。在检测到多个特征点时, 特征点检测部 21 选出的特征点的个数 只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