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233408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7211.4

申请日:

2013.09.09

公开号:

CN104640746A

公开日:

2015.05.2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R 19/52申请日:20130909|||公开

IPC分类号:

B60R19/52; B60K11/08

主分类号:

B60R19/52

申请人:

宝马股份公司

发明人:

B·阿皮蒂尤斯; J·弗勒利希; G·林格尔; M·施韦默尔; G·塞纳托尔; C·齐德克

地址:

德国慕尼黑

优先权:

102012216138.4 2012.09.12 DE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代理人:

张立国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具有空气进气机构(12)的空气进气装置(10),所述空气进气机构构成为用于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气流可以通过流动横截面可以被引导,其中,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包括至少一个支柱(16),所述支柱至少区段式地限定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流动横截面并且至少部分地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引导气流。所述支柱通过至少两个支柱元件(161、162)构成,所述支柱元件沿垂直于流动横截面的方向至少区段式地互相邻近地设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空气进气装置(10),特别是用于车辆的空气进气装置,所述 空气进气装置具有空气进气机构(12),所述空气进气机构构成为用于 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气流可以通过流动 横截面被引导,其中,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包括至少一个支柱(16), 所述支柱至少区段式地限定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流动横截面并 且至少部分地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引导气流,其中,所述支 柱(16)通过至少两个固定在不同的互相连接的框架元件中的支柱元 件(161、162)构成,所述支柱元件沿垂直于流动横截面的方向至少 区段式地互相邻近地设置,使得其中一个支柱(16)的各支柱元件(161、 162)构成所述其中一个支柱(16)的连续的空气引导面。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所述其中 一个支柱(16)的各支柱元件(161、162)分别通过注塑构成。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所述 其中一个支柱(16)的各支柱元件(161、162)构成为互相插入。

4.  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 所述其中一个支柱(16)的邻近的支柱元件(161)中的至少一个支柱 元件至少区段式地构成为具有空腔(221),所述空腔构造成使得所述 其中一个支柱(16)的其中一个邻近的支柱元件(162)的板段(242) 插入到所述其中一个支柱(16)的另外的邻近的支柱元件(161)的空 腔(221)中。

5.  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 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柱(16),其中,相应 的支柱(16)的分别互相邻近的支柱元件(161、162)由不同的可互 相插入的框架元件(14、18)来固定。

6.  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所述空气 进气机构(12)具有另外的框架元件(20)以用于固定互相插入的框 架元件(14、18)。

7.  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10),其中, 所述空气进气装置(10)通过用于车辆的、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散热 器格栅构成。

说明书

说明书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进气装置,所述空气进气装置特别是设置用 于车辆并且具有一种空气进气机构,所述空气进气机构构成为用于确 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气流可以通过流动横截面被 引导,其中,所述空气进气机构至少包括一个支柱,所述支柱至少区 段式地限定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流动横截面并且至少部分地通过所述 空气进气机构引导气流。
背景技术
这种空气进气装置例如以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格栅形式已知,其中 所述散热器格栅通常在按照规定的使用中沿车辆纵向方向(亦即在相 关车辆坐标系的学、轴的方向)设置在散热器前面并且此外用于使气 流流入并且引导至车辆的散热器或者能利用进入的气流实现散热器的 环流另外,构成为散热器格栅的空气进气装置还满 足尽可能禁止散热器的污染和损坏的目的并且出于这个目的通常构成 为一种格栅,例如构成为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在其中间隔开距离设置 的垂直的(亦即沿相关车辆坐标系的在z方向延伸的)横向支柱。
除了在上面提到的技术功能方面要满足的要求以外,这种构成为 散热器格栅的空气进气装置此外还受到在车辆美学或者车辆设计方面 的严格的规定。宽泛地,这种空气进气装置正好由于其设计而对于车 辆的认出价值具有独特意义,其中,出于美学的原因,位于散热器格 栅后面的车辆的构件应该尽可能不通过散热器格栅而可见。
与此相应地,这样的空气进气装置在其设计、其作为冷风入口的 功能方面以及此外关于其空气动力学(为了车辆空气阻力、燃料消耗 等等的目的)服从严格的结构上的限制。
例如一种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并且构成为散热器格栅的空气进气装 置10'在图1中示出。图1特别是以剖视图示出所述空气进气装置10' 的视图。如从图1可以看到,所述空气进气装置10'包括空气进气机构 12',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构成为用于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 气进气机构l2'气流可以通过所述流动横截面被引导,并且出于这个目 的,所述空气进气机构具有确定流动横截面的框架元件14'。此外,空 气进气机构12'包括多个一件式的支柱16',所述支柱互相间隔开距离 地设置在框架元件14'内以及与所述框架元件相耦联,并且由此来限定 空气进气机构l2'的流动横截面。此外,所述框架元件14'插入到另一 个框架元件18'中,其中,所述另一个框架元件18'优选地可以构成为 用于在车身侧进行固定。备选地或者附加地,所述框架元件14'可以构 成为用于与车辆车身固定。
为了这样的由现有技术已知的空气进气装置尽可能成本有利地并 且特别是经济上有意义地制造,所述空气进气装置优选地通过注塑或 者借助注塑法制造。因此这种成型件可以如上述的空气进气机构的组 件那样以大件数成本有利地制造。在此,利用注塑装置将相应的原料 (在空气进气机构的情况下优选塑料)在注射单元中塑化并且注入到 注塑模具中。注塑工具的空腔或者型腔确定完成件的形状和外部结构。
不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造型由于使用注塑方法而设有限制。 原则上与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造型相关联地力争设置具有尽可能深地 构成的支柱的空气进气机构,亦即沿车辆纵向方向(相关的车辆坐标 系的x轴)延伸的支柱,以便仅尽可能少地看到设置在空气进气机构 后面的散热器。附加地,有意借助支柱获得尽可能长的并且均匀的气 流引导,以便在散热器最大可能的环流面的情况下改善冷风功率,所 述最大可能环流面取决于空气进气机构的所确定的且受限制的流动横 截面。因此所述散热器的环流面以及环流效率此外决定性地被支柱的 板段24'的宽度、脱模斜面26'和特别是支柱16'的深度由制造所决定 地影响,所述支柱由设计规定和模具最低要求所确定。然而,支柱的 深度还受工具决定地(特别是由于材料(塑料))以及所应用的制造方 法(注塑)而限制于一定的宽度/深度比。例如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 空气进气装置中在应用注塑方法的情况下实现如下的空气进气机构, 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一件式的支柱在保持到目前为止的宽度/深度比 的情况下仅达到最大30mm的深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进气装置,其在同时成本 有利地制造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气流引导,并且在此,优选地保证尽 可能少地看见位于其后面的构件。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 应该是能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装配,特别是能在机动车中装配。
按照本发明,该任务通过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进气装置得 到解决。有利的构造形式以及进一步扩展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到。
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优选地设置为用于车辆、特别是用于 机动车,并且所述空气进气装置包括空气进气机构,所述空气进气机 构构成为用于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气流可以通 过流动横截面被引导,其中,所述空气进气机构至少包括一个支柱, 所述支柱至少区段式地限定所述空气进气机构的流动横截面并且至少 部分地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引导气流,其中,所述支柱通过至少两 个固定在不同的互相连接的(优选是互相插入的)框架元件中的支柱 元件构成,所述支柱元件沿垂直于(空气进气机构的)流动横截面的 方向至少区段式地互相邻近地如此设置,使得所述其中一个支柱的各 支柱元件构成所述其中一个支柱的连续的空气引导面。鉴于上述的现 有技术,因此按照本发明,从空气进气机构的一件式支柱转换为两件 式支柱,由此能够满足出于技术和设计的要求,即,通过“深”的支 柱(也就是说通过继续沿垂直于流动横截面的方向延伸的支柱)少地 看到里面,以及长的均匀的气流引导以用于在尽可能最大环流面的情 况下优化冷风功率。例如可想到支柱元件的如下布置结构,其中,各 支柱元件为了构成两件式支柱而互相紧邻相继地(沿相关的车辆坐标 系的x方向)或者附加地沿相关车辆坐标系的y方向和/或z方向带有 位错地邻近地设置,以便构成为一个共同的气流引导面。优选地,支 柱元件如此互相邻近,使得它们互相接触,以便构成一个共同的气流 引导面,特别是构成连续的或者连贯的、亦即均匀的且不中断地延伸 的空气引导面。通过所述支柱构造成两件式的,支柱的深度与一件式 的支柱相比扩大、例如加倍(直至大约65mm)并且因此减少看见设 置在空气进气机构后面的散热器。此外,所述气流在明显更长的区域 上没有干扰地被引导通过两件式的支柱并且由此可以明显更高效地没 有涡流地击中位于其后面的散热器。因此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 的空气进气装置,所述空气进气装置在最大空气流量和少的重量的情 况下能实现极其少地看见位于空气进气机构后面的或者位于内部的车 辆的构件、如散热器。
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可以如此进一步扩展,使得所述其中 一个支柱的各支柱元件分别通过注塑构成。由此能够通过注塑空气进 气机构的相应的支柱元件而成本有利地并且经济上有意义地制造,而 在此无需服从在一件式支柱的造型方面注塑法所固有的造型技术上的 限制。优选地,不仅空气进气机构的支柱元件而且几乎整个空气进气 机构通过注塑制造。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如此构造,使得所述其中一个 支柱的各支柱元件构成为用于互相插入。由此得到一种以此两件式构 造的支柱的紧凑结构。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如此实现,使得所述其中一个 支柱的各支柱元件构成为用于构成所述其中一个支柱的连续的或者连 贯的空气引导面、亦即均匀的并且不中断地延伸的空气引导面。因此 气流可以在较长的路程上借助空气进气机构的两件式支柱的构造形式 而被引导,由此至少可以降低涡流气流的出现。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可以如此使用,使得所述其中 一个支柱的邻近的支柱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支柱元件至少区段式地构成 为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如此构造,使得所述其中一个支柱的其中一个 邻近的支柱元件插入到所述其中一个支柱的另外的邻近的支柱元件的 空腔中。与此相应地,各支柱元件为了构成连续的空气引导面而互相 齐平。
优选地,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如此实现,使得所述空气进 气机构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柱,其中,相应的支柱的分别互相邻近 的支柱元件由不同的可互相插入的框架元件来固定。由此在总体上可 以实现紧凑的空气进气装置,所述空气进气装置特别是在机动车上能 简单装配。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可以如此进一步扩展,使得所 述空气进气机构具有另外的框架元件以用于固定互相插入的框架元 件。所述另外的框架元件例如可以构成为用于贴靠在车辆外表面上的 铬框架。相反地,可以构成至互相连接的、特别是互相插入的框架元 件中的至少一个框架元件来在车身侧进行固定、例如固定在散热器凸 缘上。因此例如可以在车身侧固定一个框架元件,另外的框架元件插 入到在车身侧固定的框架元件上,以用于构成所述至少一个两件式的 支柱,并且所述另外的(例如构成为铬框架的)框架元件固定在车身 侧固定的框架元件上。优选地,所述另外的构成为铬框架的框架元件 还固定在车辆外表面上。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以有利的方式如此构成,使得 空气进气装置由用于车辆的、特别是由用于机动车的散热器格栅构成。
附图说明
以下根据所属的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中:
图2以分解图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的透视图;
图3以分解图示出图2的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的透视的侧 视图;
图4以分解图示出图2的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的透视的俯 视图;
图5示出图2的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在使用状态中的正视 图;
图6示出图2的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在安装状态中的俯视 图;以及
图7示出图2的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在安装状态中的剖视 图;
图2至4以分解图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10的不同透视 图。此外,图5和图6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10在安装状态 中的不同视图。而图7示出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10在安装状态 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从图2至7中可以看到,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10在本实 施例中构成为用于机动车的散热器格栅,所述散热器格栅按照规定地 沿车辆纵向方向(亦即相关车辆坐标系的x轴)设置在未示出的散热 器前面。按照本发明的空气进气装置10包括空气进气机构12,该空 气进气机构构成为用于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 的气流可以通过流动横截面被引导。在按照规定地安装构成为散热器 格栅的空气进气机构12时,气流在理想的情况中大致沿车辆x轴的方 向流入空气进气机构12,而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大致在如下的平面 内确定流动横截面,该平面垂直于车辆的x轴、亦即在相关的车辆坐 标系中张开的z-y平面。
为了确定流动横截面,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具有可互相连接的、 特别是可互相插入的框架元件14和18。每个所述框架元件14和18 装备有相应的支柱元件161和162,所述支柱元件在相应的框架元件 14、18内互相间隔开距离地、大致互相平行地设置。并且所述支柱元 件在框架元件14和18相连接或者相插装的状态下构成两件式的支柱 16。优选地,在机动车中使用空气进气装置时,每个支柱大致沿相关 的车辆坐标系的z方向所指向的方向延伸。与此相应地,不同的框架 元件14和18的相应支柱元件161和162互相邻近地设置以用于构成 相应的两件式支柱16并且在此由相应的框架元件14和18相应地固 定。特别是如此构成所述两个支柱元件161和162,使得所述两个支 柱元件沿垂直于用于引导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气流的流动横 截面的方向(亦即沿车辆的x方向)互相邻近地设置。通过支柱16 的布置结构,所述支柱至少区段式地限定空气进气机构12的流动横截 面并且至少部分地将通过空气进气机构12的气流引导至车辆的散热 器。
在本实施例中,相应的框架元件14和18以及相应的支柱元件161 和162通过注塑而构成,从而例如可以达到支柱元件的162直至33mm 的深度(沿车辆的x方向的延伸尺寸),而支柱元件161可以达到直至 34mm的深度。如特别是从图7得出的那样,支柱元件161和162借 助注塑如此构成,使得所述支柱元件在插装好的框架元件14和18中 同样互相插入。如在图7中可以看到的那样,支柱元件161和162如 此得到,使得其分别包括板段241和242,相应的壁261和262连接 于所述板段,所述壁确定空腔221和222,从而相应的空腔221和222 通过壁261和262限定。壁261和262的端区段形成相应的开口281 和282。与此相应地,支柱元件(162)的板段242可以插入到支柱元 件161的开口261中,只要相应的框架元件14和18是互相插入的。 由此,邻近的互相插入的支柱元件161和162构成两件式支柱16,该 支柱因此具有连续的空气引导面、亦即连贯的或者均匀的且不间断地 延伸的空气引导面。特别是支柱元件161的板段241可以具有直至 7.5mm的长度,而壁261的壁厚可以为1.5mm。壁262的壁厚同样可 以为1.5mm,其中,壁262的端区段在开口侧可以是互相间隔开18mm 至19mm。
此外,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包括(如例如在图2至6中可以看到 的那样)另外的框架元件20以用于固定互相插入的框架元件14和18。 特别是,该另外的框架元件20可以设置用于固定在车辆外表面上或者 贴靠在车辆外表面上,而框架元件14和18中的至少一个框架元件在 车身侧进行固定、例如固定在散热器凸缘上。
在本发明的上述说明中、附图中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特征不 仅单个地而且以任意的组合地是对于实现本发明来说重要的。

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的空气进气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具有空气进气机构(12)的空气进气装置(10),所述空气进气机构构成为用于确定流动横截面,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气流可以通过流动横截面可以被引导,其中,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包括至少一个支柱(16),所述支柱至少区段式地限定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的流动横截面并且至少部分地通过所述空气进气机构(12)引导气流。所述支柱通过至少两个支柱元件(161、162)构成,所述支柱元件沿垂直于流动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