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苜蓿草种植, 具体地, 涉及一种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背景技术 高寒牧区豆科牧草缺乏, 家畜营养不平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适 宜栽培豆科牧草品种少, 另一方面是豆科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缺乏。豆科中的苜蓿以其产量 高, 草质优良, 畜禽喜食的优点被誉为 “牧草之王” , 苜蓿适宜种植的地区为温带地区暖温 性气候区, 适宜种植的苜蓿品种丰富, 草地建植容易成功, 栽培技术关键点主要是选择抗病 虫、 抗逆能力强、 适宜温带地区暖温性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和应用温带地 区暖温性气候区耕作制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而寒地建植苜蓿草地, 要突破苜蓿生长的适宜气候条件, 使用的苜蓿品种特性和 建植技术特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成败的关键主要着眼于越冬性能。影响苜蓿越冬率的因 素除了品种本身的抗寒性 ( 抗低温冷害能力 ) 这一重要因素外, 还与极端最低温及其持续 时间、 降温速率、 升温速率、 地表春季冻融交替的剧烈程度、 土壤水分等有关, 还涉及有无雪 盖、 冰封、 复土、 灌水、 刈割放牧、 病虫鼠害、 根颈入土深度等诸多方面。 但其草地建植成败的 关键是苜蓿品种本身的抗寒能力和保护幼苗免受冻害损伤而提高越冬率的栽培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一种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以实现苜蓿 草地抗寒能力强、 产量高可解决牧草缺乏、 种植简单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密植作物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厩肥、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30 ~ 40cm, 播种沟深 10 ~ 15cm, 播种 2 量 37.5 ~ 45kg/hm ,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 当于入冬前给苜蓿复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厩肥 225t-375t/km2 或磷肥 300-450kg/hm2, 此底肥对幼苗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 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降霜后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 蓿因降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 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 第二茬, 留茬高度 7-8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 10 月 20 ~ 30 日进行, 灌溉量以渗透耕作层, 不要在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苜蓿越冬率。
进一步地, 所述苜蓿为金皇后、 阿尔冈金、 苜蓿王、 巨人 201 苜蓿和甘农 1 号苜蓿中 的一种或几种, 这些品种适合于海拔 3050m 的高寒地区种植, 且抗逆性强、 生产性能优良。
进一步地, 所述厩肥为腐熟的畜粪。
进一步地, 所述密植作物为燕麦、 青棵、 大麦、 油菜。
实验 :
5 月上旬播种或返青, 播种第二年 7 月中旬刈割第一茬草, 9 月下旬刈割第二茬草, 种植第一年越冬率 63%~ 64.8%, 第二年 92%~ 98.3%, 平均亩产鲜草 1600 公斤~ 2100 公斤。所述 5 个苜蓿品种均有部分植株能够开花结实并籽粒成熟, 其中阿尔冈金和甘农 1 号苜蓿结实植株比例高于其它品种。阿尔岗金苜蓿大面积单播条件下, 建植第二年鲜草产 2 2 量达到 13695kg/hm , 第三年达到 27082.5kg/hm , 第四年达到 31965kg/hm2。在海拔 3050m 的高寒地区, 阿尔岗金苜蓿大部分植株能完成生育期, 开花结实。
有益效果 :
苜蓿适宜种植的地区为温带地区暖温性气候区, 适宜种植的苜蓿品种丰富, 草地 建植容易成功, 栽培技术关键点主要是选择抗病虫、 抗逆能力强、 适宜温带地区暖温性气候 条件及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和应用温带地区暖温性气候区耕作制度的高产优质栽培 技术。 而寒地建植苜蓿草地, 要突破苜蓿生长的适宜气候条件, 使用的苜蓿品种特性和建植 技术特性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成败的关键主要着眼于越冬性能。本发明寒地苜蓿草地建植 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点是 : 1) 播种苜蓿品种越冬能力置于第一位, 使用苜蓿品种经寒区种植筛选, 耐寒能力 很强, 寒区种植第一年越冬率达 60%以上, 适宜寒地气候环境条件而正常生长的品种。
2) 生长季短, 施行春季播种, 并采用深开沟、 浅复土、 土壤结冻前耙平的特殊播种 方法。 宽行距有利于苗期除杂草, 开深播沟有利于土壤结冻前覆土, 高播量有利于保证成苗 密度, 越冬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冬前给苜蓿复土, 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3) 第一年仅能生长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已降霜, 采用幼苗期除杂草、 结合灌水追 施少量肥料等有利于促进幼苗生长的栽培措施, 以提高越冬能力。
4) 播种当年不能在牧草养分由茎叶往根部转移的临界危险期 (8 月中下旬 ) 刈割, 秋季刈割时间在降霜自然冻干后 ( 约在 10 月初 ) 进行, 这时植株早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 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 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从第 2 年起, 生长茂盛, 产草量大有提高。越冬前灌水 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5) 草地建成后, 第一茬草收获期更适宜于花蕾期刈割, 以躲开初秋的雨季。
6) 寒区自然降水量相对较多, 小溪、 河流较多, 灌溉条件相对较好, 建植苜蓿草地 有利于充分利用寒地水分资源增加牧草产量。
7) 可解决寒区家畜豆科牧草缺乏和营养不平衡问题, 改善家畜营养状况, 提高家 畜生产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选用草种为金皇后,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燕麦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腐熟的畜粪、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30cm, 播种沟深 10cm, 播种量 37.5kg/ 2 hm ,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入冬前给苜 蓿复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腐熟的畜粪 225t/km2 或磷肥 300kg/hm2, 此底肥对幼草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蓿因降 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低, 收获 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第二 茬, 留茬高度 7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进行, 灌足渗透, 但不要在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 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实施例二
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选用草种为巨人 201 苜蓿,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燕麦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腐熟的畜粪、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40cm, 播种沟深 15cm, 播种量 45kg/hm2,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入冬前给苜蓿复 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腐熟的畜粪 375t/km2 或磷肥 450kg/hm2, 此底肥对幼草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降霜后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 蓿因降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 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 第二茬, 留茬高度 8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 10 月 20 ~ 30 日进行, 灌溉量以渗透耕作层, 但不要在 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实施例三
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选用草种为甘农 1 号苜蓿,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大麦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腐熟的畜粪、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 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35cm, 播种沟深 12cm, 播种量 40kg/hm2,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入冬前给苜 蓿复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腐熟的畜粪 300t/km2 或磷肥 400kg/hm2, 此底肥对幼草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降霜后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 蓿因降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 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 第二茬, 留茬高度 7.5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 10 月 20 ~ 30 日进行, 灌溉量以渗透耕作层, 但不要在 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实施例四
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选用草种为苜蓿王,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油菜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腐熟的畜粪、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 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38cm, 播种沟深 14cm, 播种量 42kg/ 2 hm ,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入冬前给苜 蓿复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腐熟的畜粪 350t/km2 或磷肥 350kg/hm2, 此底肥对幼草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降霜后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 蓿因降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 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 第二茬, 留茬高度 7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 10 月 20 ~ 30 日进行, 灌溉量以渗透耕作层, 但不要在 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实施例五
寒地苜蓿草地建植技术, 选用草种为阿尔冈金苜蓿, 包括如下步骤 :
1) 播种准备 : 选择前茬为青棵的茬地, 耕耙土壤、 施腐熟的畜粪、 除杂草 ;
2) 苜蓿播种 : 5 月上旬, 播种苜蓿, 播种行距 32cm, 播种沟深 11cm, 播种量 39kg/ 2 hm , 播种深度 2cm 左右, 复土厚度 2cm 左右, 土壤结冻前将整块地耙平, 相当于入冬前给苜 蓿复土, 使苜蓿根颈深入地下减轻冻害 ;
3) 建植管理 : 春季温度低, 播种当年幼苗生长十分缓慢, 达到分枝期或现蕾期就 已降霜, 在苜蓿株高 10cm 左右除杂草, 锄草后结合灌水追施腐熟的畜粪 : 250t/km2 或磷肥 : 390kg/hm2, 此底肥对幼草生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寒地苜蓿播种第一年越冬死亡率较高,
第二年以后逐年减轻以至稳定, 就可以持续利用多年 ;
4) 草地刈割 : 播种当年的 10 月上旬降霜后进行刈割, 留茬高度 10cm 左右, 此时苜 蓿因降霜自然冻干, 植株已停止生长, 刈割不会影响根系贮存养分 ; 而且雨季已过, 温度很 低, 收获的 “冻干草” 不经其他处理就可直接打捆堆垛长期存放, 作为冬春补饲干草 ; 从第 2 年起, 7 月中旬花蕾期或初花期刈割第一茬, 留茬高度距地面 5cm 左右, 9 月下旬盛花期刈割 第二茬, 留茬高度 8cm ;
5) 灌冬水 : 灌水在地冻前 10 月 20 ~ 30 日进行, 灌溉量以渗透耕作层, 但不要在 地表积水结冰, 以免造成根部缺氧窒息死亡, 越冬前灌水可显著提高越冬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 :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