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

上传人:le****a 文档编号:5217369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3027.2

申请日:

2013.06.07

公开号:

CN104582555A

公开日:

2015.04.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47L 9/16申请日:20130607|||公开

IPC分类号:

A47L9/16

主分类号:

A47L9/16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三菱电机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发明人:

陆茉莉花; 前田刚志; 小前草太; 近藤大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2-180175 2012.08.15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代理人:

黄永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灰尘的分离性能而不使装置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收集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的倒流的旋风分离装置。因此,在旋风分离装置中,具有: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的回旋室(20);经由形成于所述回旋室(20)的所述侧壁的第一开口部(28)与所述回旋室(20)的内部连通的第一集尘室(31);经由与所述回旋室(20)的所述第一开口部(28)相比形成在下流侧的第二开口部(29)与所述回旋室(20)的内部连通的第二集尘室(32);与用于排出所述回旋室(20)内的空气的排出口(34)连通的排出管(3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部(28)的上流侧,使含尘空气向所述回旋室(20)的内部流入的多个流入口(21、25)。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回旋室,该回旋室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
第一集尘室,该第一集尘室经由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回旋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回旋室的所述侧壁;
第二集尘室,该第二集尘室经由第二开口部与所述回旋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部相比所述回旋室的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在下游侧;
排出管,该排出管与用于排出所述回旋室内的空气的排出口连通;以及
多个流入口,该多个流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上游侧,使含尘空气向所述回旋室的内部流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在所述排出管的侧壁的一部分开口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流入口由具有最大的开口面积的主流入口、以及除所述主流入口以外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副流入口构成,
该旋风分离装置具有:
主流入管,该主流入管与所述主流入口连接;
副流入管,该副流入管与所述副流入口连接;以及
旁通风路,该旁通风路经由设置于所述主流入管的壁部的主连通口与所述主流入管连通,并且经由副连通口与所述副流入管连通。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流入管中的至少一个沿着所述回旋室的回旋方向延伸而形成。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路沿着所述回旋室的回旋方向延伸而形成。

6.  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流入口相对于所述主流入口设置在所述回旋室的中心轴方向的相同的位置或上游侧。

7.  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连通口的、所述回旋室的回旋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与所述副流入口相比配置在所述回旋室的回旋方向的上游侧。

8.  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入管及所述副流入管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倾斜的壁面,所述壁面倾斜成随着趋向与该流入管连接的所述主流入口或所述副流入口而朝向所述回旋室的中心轴方向的上游侧。

9.  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流入口设置有至少两个以上,
多个所述副流入口配置成将所述主流入口作为基准、随着朝向所述回旋室的回旋方向的下游侧而位于所述回旋室的中心轴方向的上游侧。

10.  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以及
用于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内部产生规定的气流的送风机。

说明书

说明书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中,通过使所吸引的含尘空气在圆筒分离室内回旋,首先,利用离心力将含尘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分离并收集到分离室下方的集尘室中。在此基础上,如下的装置是已知的:进一步在离心力高的分离部中使空气回旋而分离比较小的尘埃,并收集到其下方的集尘室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进一步通过过滤器等过滤而分离比较小的尘埃,并收集到其下方的集尘室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如下的装置也是已知的:通过离心力先使比较大的尘埃在回旋室的上方从设置在回旋室的侧壁的开口部向半径方向飞散,经过设置在回旋室的侧壁的开口部而收集到集尘室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1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559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60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5-1768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公开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收集比较大的尘埃的集尘室设置在分离室的下方,因而向集尘室内流入的气流多。因此,存在收集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由于流入的气流而飞散并向分离室返回、致使收集性能变差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现有技术中,回旋室内的气流的回旋力弱,气流易下降,而且,在回旋室上方的离心力弱。因此,为了确保收集性能而需要在下游侧进一步设置回旋室,存在旋风分离装置整体大型化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能够提供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这样的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该旋风分离装置能够提高灰尘的分离性能而不使装置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收集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的倒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风分离装置具有:回旋室,该回旋室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第一集尘室,该第一集尘室经由第一开口部与所述回旋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回旋室的所述侧壁;第二集尘室,该第二集尘室经由第二开口部与所述回旋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开口部相比所述回旋室的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在下游侧;排出管,该排出管与用于排出所述回旋室内的空气的排出口连通;以及多个流入口,该多个流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上游侧,使含尘空气向所述回旋室的内部流入。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吸尘器具有:如上所述的旋风分离装置、以及用于在所述旋风分离装置的内部产生规定的气流的送风机。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中,能够实现如下效果:能够提高灰尘的分离性能而不使装置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收集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的倒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和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和集尘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示出的吸尘器主体及集尘单元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3示出的吸尘器主体及集尘单元的B-B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示出的集尘单元的C-C剖视图。
图12是图10示出的集尘单元的D-D剖视图。
图13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E-E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流入部壳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旁路部壳体的俯视图。
图16是从侧面看在图10中以F表示的剖切面剖开的集尘单元的图。
图17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G-G剖视图。
图18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H-H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各图中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对于其中的重复说明适当地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图1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和集尘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和集尘单元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3示出的吸尘器主体及集尘单元的A-A剖视图;图6是图3示出的吸尘器主体及集尘单元的B-B剖视图;图7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侧视图;图9是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示出的集尘单元的C-C剖视图;图12是图10示出的集尘单元的D-D剖视图;图13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E-E剖视图;图14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流入部壳体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电动吸尘器的集尘单元的旁路部壳体的俯视图;图16是从侧面看在图10中以F表示的剖切面剖开的集尘单元的图;图17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G-G剖视图;图18是图11示出的集尘单元的H-H剖视图。
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以吸入口体2、吸引管3、连接管4、吸引软管5及吸尘器主体6作为主要部分而构成。吸入口体2是用于从朝向下方形成的开口与空气一起吸入地面上的灰尘(尘埃)的构件。在吸入口体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用于排气的连接部。
在吸入口体2的连接部连接有吸引管3的一侧(吸气侧)的端部。该吸引管3由呈圆筒状的笔直的构件构成。在吸引管3的另一端部连接有连接管4的一侧(吸气侧)的端部。该连接管4由在中途弯曲的圆筒状的构件构成。
在连接管4设置有把手7。把手7是用于供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者把持而操作的构件。在把手7设置有用于控制电动吸尘器1的运转 的操作开关8。在连接管4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吸引软管5的一侧(吸气侧)的端部。该吸引软管5由具有挠性的呈折皱状的构件构成。
吸尘器主体6是用于从含有灰尘的空气(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并将除去了灰尘的空气(洁净空气)排出(例如,使其返回到室内)的构件。在吸尘器主体6的前侧端部形成有软管连接口9。在吸尘器主体6的软管连接口9连接有吸引软管5的另一端部。而且,在吸尘器主体6的两侧安装有车轮10。
吸尘器主体6具有电源线11。该电源线11被缠绕于吸尘器主体6内部的卷线部(未图示)。通过将电源线11与外部电源连接,对后述的电动送风机13等内部机器通电。电动送风机13通过通电而驱动,与对操作开关8的操作相应地进行规定的吸引动作。
吸入口体2、吸引管3、连接管4及吸引软管5的内部连续地形成。在电动送风机13进行吸引动作时,地面上的灰尘与空气一起被吸入至吸入口体2。被吸入至吸入口体2的含尘空气按照吸入口体2、吸引管3、连接管4、吸引软管5的顺序经过它们的内部被输送至吸尘器主体6。这样,吸入口体2、吸引管3、连接管4及吸引软管5形成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外部流入至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的风路。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吸尘器主体6自由装卸地安装有集尘单元12。从吸尘器主体6卸下集尘单元12的状态如图4所示。吸尘器主体6具有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和集尘单元收容部6b。
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由呈箱状的构件(例如成型件)构成。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中,对于从后侧端部开始到靠近前侧的规定的位置为止的部分,其上表面以后方高、前方低的方式倾斜地形成。而且,对于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比所述规定位置更靠前侧的部分,其上表面以后方低、前方高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因此,当从侧方看时,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呈大致L形。在该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述大致L形的部分,在其上方形成集尘单元收容部6b。该集尘单元收容部6b由用于收容集尘单元12的空间构成。在集尘单元12适当地安装于电动送风机收 容单元6a时,集尘单元12的主要部分被配置在集尘单元收容部6b内、即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方。
进一步参照图5及图6对吸尘器主体6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吸尘器主体6的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内,收容有电动送风机13、卷线部等。而且,在吸尘器主体6中,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向集尘单元12引导含尘空气的吸气风路14。
吸气风路14的一端在吸尘器主体6的前表面开口,形成软管连接口9。吸气风路14通过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内部空间。而且,吸气风路14的另一端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表面(即,集尘单元收容部6b侧)开口,形成主体侧流出口15。主体侧流出口15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表面的靠近后侧端部且靠近一侧的位置配置。
集尘单元12是用于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并暂时储存分离出的灰尘的构件。集尘单元12通过在内部使含尘空气回旋,从而利用离心力从空气中分离灰尘。即,集尘单元12具有旋风分离功能。集尘单元12的具体的结构及功能如后所述。
在吸尘器主体6中,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向排气口(未图示)引导从集尘单元12排出的空气(在集尘单元12中除去了灰尘后的洁净空气)的排气风路16。排气风路16的一端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表面开口,形成主体侧流入口17。
排气风路16通过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内部空间。而且,排气风路16的另一端朝向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外侧开口而形成排气口。主体侧流入口17配置于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的上表面的靠近后侧端部的大致中央。
电动送风机13是用于在形成于电动吸尘器1的风路(用于使含尘空气流入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的风路、吸气风路14、后述的集尘单元12内的风路、排气风路16)中产生气流的构件。电动送风机13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a内的靠近后侧端部的规定的位置处被配置在排气风路16内。
在电动送风机13开始吸引动作时,在形成于电动吸尘器1的各风路中产生气流(吸引风)。被吸入至吸入口体2的含尘空气,从软管连接口9被引入至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流入吸尘器主体6的内部的含尘空气经过吸气风路14从主体侧流出口15被输送至集尘单元12。关于在集尘单元12的内部产生的气流,如后所述。从集尘单元12排出的空气(洁净空气)流入排气风路16,并在排气风路16内通过电动送风机13。通过了电动送风机13的空气进一步在排气风路16中行进,从排气口向吸尘器主体6(电动吸尘器1)的外部排出。
接下来,对集尘单元12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7至图10所示,集尘单元12整体呈大致椭圆筒状。集尘单元12由排出部壳体12a、旁路部壳体12b、流入部壳体12c及集尘部壳体12d构成。
排出部壳体12a、旁路部壳体12b、流入部壳体12c及集尘部壳体12d例如由成型件制成。排出部壳体12a、旁路部壳体12b、流入部壳体12c及集尘部壳体12d构成为能够通过规定的操作(例如,对锁定机构的操作等)而分解成图9示出的状态或组装成图7示出的状态。另外,也能够从图7示出的状态只卸下集尘部壳体12d。
以下,对集尘单元12进行说明,该集尘单元12通过适当地组合排出部壳体12a、旁路部壳体12b、流入部壳体12c及集尘部壳体12d而构成。另外,在以下的关于集尘单元12的说明中,以图8示出的方向为基准而确定上下方向。
如图7、图8及图10等所示,在集尘单元12的流入部壳体12c的一侧形成有单元侧流入口18。在集尘单元12的排出部壳体12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单元侧流出口19。单元侧流出口19配置于比单元侧流入口18更靠上方的位置。单元侧流入口18和单元侧流出口19朝向相同侧开口。单元侧流出口19配置于比单元侧流入口18更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流入部壳体12c具有回旋室20。回旋室20的上部由圆筒部20a构成。回旋室20的下部由圆锥部20b构成。
圆筒部20a呈空心的圆筒状。圆筒部20a配置成其中心轴朝向上 下方向。圆锥部20b呈顶端部被切下的空心的圆锥状。圆锥部20b在上下方向配置成其中心轴与圆筒部20a的中心轴一致。圆锥部20b的上端部与圆筒部20a的下端部连接,从圆筒部20a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成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
这样形成的圆筒部20a的内部空间和圆锥部20b的内部空间所构成的连续的空间构成回旋室20。回旋室20是用于使含尘空气回旋的空间。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圆筒部20a的上部(形成回旋室20的侧壁的最上部)形成有主流入口21。在主流入口21连接有主流入管22的一端。主流入管22的另一端与单元侧流入口18连接。主流入管22是用于向圆筒部20a的内部(回旋室20)引导通过了吸气风路14而流到该主流入管22的含尘空气的构件。主流入管22的内部空间形成主流入风路。主流入风路是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吸气风路14流入回旋室20的风路之一。
主流入管22例如呈方形筒状,由呈一直线状的构件构成。主流入管22的轴与圆筒部20a的中心轴正交,且配置在圆筒部20a(回旋室20的侧壁)的切线方向上。
在此,特别是,如图12所示,主流入管22的下方侧的壁面倾斜成随着趋向主流入口21而朝向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上方。换言之,主流入管22的下方侧的壁面倾斜成主流入管22的风路截面积随着趋向主流入口21而变小。
如图14所示,在流入部壳体12c的主流入管22的上壁上设置有第一旁路连通口23a。第一旁路连通口23a由在主流入管22的上壁贯穿设置的多个微细孔的集合构成。另外,如图15所示,在旁路部壳体12b的底面的规定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旁路连通口23b。第二旁路连通口23b由在旁路部壳体12b的底面上贯穿设置的多个微细孔的集合构成。
当为了构成集尘单元12而将流入部壳体12c与旁路部壳体12b适当地组合时,流入部壳体12c的第一旁路连通口23a与旁路部壳体 12b的第二旁路连通口23b相互重叠而构成一个旁路连通部。通过这样形成的旁路连通部而使主流入管22内的空间(即主流入风路)与旁路部壳体12b内的空间相互连通。
此外,第二旁路连通口23b构成为在与第一旁路连通口23a重叠时,不会堵塞构成第一旁路连通口23a的各微细孔。因此,例如,构成第二旁路连通口23b的微细孔的开口直径形成为比构成第一旁路连通口23a的微细孔的开口直径更大。
在旁路部壳体12b内的空间形成旁通风路24。旁通风路24形成为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上延伸。由第一旁路连通口23a及第二旁路连通口23b构成的旁路连通口是用于将主流入管22的主流入风路内的含尘空气的一部分引入至旁通风路24的开口。在集尘单元12,作为用于使含尘空气从吸气风路14流入回旋室20的风路,除了上述的主流入风路之外,还设置有旁通流入风路。
此外,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一并实现如下的作用效果:通过确保旁路连通口的流路面积(总开口面积)而降低压力损失来确保向旁通风路24流动的空气流;以及抑制比构成第一旁路连通口23a的微细孔的开口直径更大的灰尘向旁通风路24侵入。
经由旁路连通口(第一旁路连通口23a及第二旁路连通口23b)从吸气风路14流入到了旁通风路24的含尘空气,在通过旁通风路24后,从副流入口25被引入至圆筒部20a的内部(回旋室20)。
与主流入口21相同,副流入口25形成于圆筒部20a的上部(形成回旋室20的侧壁的最上部)。例如,副流入口25配置在与主流入口21相同的高度。换言之,主流入口21及各副流入口25被设置在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此,副流入口25设置有五个。
这些副流入口25与旁通风路24由副流入管26连接。在旁路部壳体12b的旁通风路24的底面上贯穿设置有副连通口27。副连通口27对应副流入口25的每一个而设置。因此,副连通口27设置成与副流入口25的数量相同。在此,副流入口25的个数是五个,所以副连通 口27的个数也是五个。
而且,对应的副流入口25与副连通口27彼此分别由副流入管26连接。因此,副流入管26所设置的个数也与副流入口25及副连通口27相同(在此是五个)。这些副流入管26包围圆筒部20a的外周地设置在流入部壳体12c的圆筒部20a的上部。副流入管26在副流入口25处沿着圆筒部20a的侧壁的切线方向被连接。
副流入口25形成为其开口面积小于主流入口21的开口面积。即,主流入口21在流入口中具有最大的开口面积。在此,特别是,如图12所示,主流入口21的沿着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开口尺寸a与各副流入口25的沿着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开口尺寸a’被调整为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16所示,副连通口27的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b,同与该副连通口27对应的副流入口25的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b’相比,配置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的上游侧。因此,在连接对应的副连通口27与副流入口25的副流入管26形成有沿着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延伸的部分、即辅助行进空间c。在该辅助行进空间c中,气流在副流入管26内沿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流动。
此外,如图16所示,从第二旁路连通口23b朝向副连通口27的风路、即旁通风路24,由旁路部壳体12b的侧壁内面与排出部壳体12a的上壁内面形成。另外,形成从副连通口27朝向副流入口25的风路的副流入管26的上端面,由旁路部壳体12b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
如图11所示,在回旋室20的圆筒部20a的侧壁上形成有零次开口部28。零次开口部28配置在比单元侧流入口18更靠近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下方的位置。进一步而言,零次开口部28配置在比主流入口21及全部的副流入口25更靠近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下方、即回旋室20内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的位置。
回旋室20的圆锥部20b的下端部朝向下方(中心轴方向)开口。在圆锥部20b的下端部形成的该开口是一次开口部29。因此,该一次 开口部29配置在比零次开口部28更靠近回旋室20内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的位置。另外,在圆锥部20b的外侧设置有隔板30。该隔板30呈与圆筒部20a大体同径的大致圆筒状。隔板30的上端连接于圆筒部20a与圆锥部20b之间的连接部附近。
集尘部壳体12d呈下方封闭、上方开口的大致椭圆筒状。集尘部壳体12d配置于流入部壳体12c的外侧及下方侧。在此状态下,流入部壳体12c的比圆筒部20a的零次开口部28的上端更靠下方侧的部位、圆锥部20b及隔板30整体都被收容于集尘部壳体12d内。另外,隔板30的下端部与形成于集尘部壳体12d的底面的突起部卡合。
这样,流入部壳体12c与集尘部壳体12d之间形成的空间由隔板30划分为两个空间。在这样形成的两个空间中的、在圆筒部20a及隔板30的外侧形成的空间是零次集尘室31,在圆锥部20b的下方及外侧且在隔板30的内侧形成的空间是一次集尘室32。
零次集尘室31以覆盖回旋室20的外侧整周的方式将其包围。另外,零次集尘室31从零次开口部28向下方延伸。一次集尘室32从一次开口部29的下方朝向圆锥部20b的外侧整周延伸。
在圆筒部20a的上端部的中心,设置有网格状的排出口34。排出口34由在上部为大致圆筒形状、下部为大致圆锥形状的管的侧壁及下方的一部分开口而形成的微细孔构成。因此,同只在管的下方开口而形成排出口的情况相比,在回旋方向上吸引回旋室20内的气流的力增强,回旋室20内的回旋气流易于在回旋方向上行进。因此,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气流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而且,该排出口34与单元侧流出口19由排出管33连通。换言之,前述的网格状的排出口34的一部分由在排出管33的侧壁的一部分开口而形成的微细孔构成。排出管33主要由排出部壳体12a形成。此外,排出口34形成于旁路部壳体12b,回旋室20的上端壁由旁路部壳体12b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
如果具有以上的结构的集尘单元12被适当地安装于集尘单元收容部6b,则回旋室20等的中心轴与集尘单元收容部6b的斜面匹配地 倾斜配置。而且,单元侧流入口18及单元侧流出口19与所述斜面相向地配置,单元侧流入口18与主体侧流出口15连接。单元侧流出口19与主体侧流入口17连接(图5及图6)。
接下来,对具有以上的结构的集尘单元12的功能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电动送风机3的吸引动作开始后,如上所述,含尘空气通过吸气风路14而到达主体侧流出口15。该含尘空气依次通过主体侧流出口15及单元侧流入口18而流入主流入管22的内部、即主流入风路。流入到了主流入风路的含尘空气的一部分在主流入管22的轴向上行进(直线前进),通过主流入口21而流入圆筒部20a的内部(回旋室20)。这样的路径在图中作为路径A以实线箭头表示。
另一方面,流入到了主流入风路的含尘空气的其他部分从所述路径A的中途进入其他的路径(在图中以虚线箭头表示的路径B)。
具体而言,在主流入风路中流动的一部分含尘空气的行进方向从主流入管22的轴向变为朝向上方,到达第一旁路连通口23a。该含尘空气依次通过第一旁路连通口23a及第二旁路连通口23b而流入到流入部壳体12c上方的、被夹在旁路部壳体12b与排出部壳体12a之间的空间、即旁通风路24。
流入到了旁通风路24的含尘空气在旁通风路24内横穿回旋室20的上方地沿着回旋室20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移动。该含尘空气通过副连通口27向下方移动,并流入形成于回旋室20的外侧的副流入管26内。在副流入管26内,含尘空气沿着回旋室20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移动。该含尘空气从副流入管26内通过副流入口25流入圆筒部20a的内部(回旋室20)。
通过了主流入口21的含尘空气沿着圆筒部20a的内周面(回旋室20的内壁面)从回旋室20的切线方向流入回旋室20。通过了副流入口25的含尘空气也一样沿着圆筒部20a的内周面从回旋室20的切线方向流入回旋室20。
从主流入口21及副流入口25被引入到了回旋室20的含尘空气,在回旋室20内形成沿着侧壁向规定的方向旋转的回旋气流。该回旋气 流形成中心轴附近的强制涡流区域和其外侧的自由涡流区域,与此同时,利用其路径构造和重力,向下流动。
离心力作用于该回旋气流(回旋室20内的空气)中含有的灰尘。例如,纤维类垃圾、毛发等体积比较大的垃圾(以下,将这样的垃圾称为“垃圾α”)利用该离心力被压抵在圆筒部20a的内周面(回旋室20的内壁面)上的同时,在回旋室20内落下。垃圾α在到达零次开口部28的高度时从回旋气流分离,通过零次开口部28被输送至零次集尘室31。从零次开口部28进入到了零次集尘室31的垃圾α,向与在回旋室20内回旋的气流的方向(回旋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在零次集尘室31内落下。而且,垃圾α到达零次集尘室31的最下部而被收集。
未从零次开口部28进入零次集尘室31的垃圾随着回旋室20内的气流在回旋室20内回旋的同时,向下方行进。沙尘、细小的纤维类垃圾等体积比较小的垃圾(以下,将这样的垃圾称为“垃圾β”)通过一次开口部29。而且,垃圾β落到一次集尘室32而被捕捉。
在回旋室20内回旋的气流在到达回旋室20的最下部时,其行进方向变为朝向上方,并沿着回旋室20的中心轴上升。从形成该上升气流的空气中除去垃圾α及垃圾β。除去了垃圾α及垃圾β的气流(洁净空气)通过排出口34被排出至回旋室20外。从回旋室20排出的空气在排出管33内通过而到达单元侧流出口19。而且,洁净空气依次通过单元侧流出口19及主体侧流入口17被输送至排气风路16。
通过使电动送风机13进行吸引动作,如上所述,垃圾α被集聚在零次集尘室31中,垃圾β被集聚在一次集尘室32中。这些垃圾α及β能够通过从集尘单元12卸下集尘部壳体12d而简单地丢弃。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集尘单元12中,含尘空气从主流入口21及副流入口25流入回旋室20,以便从回旋室20内的回旋气流后方依次对回旋气流进行推压。即,被新引入至回旋室20的含尘空气流入回旋室20内以使已经在回旋室20内形成的回旋气流加速。
因此,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特别是比零次开口部28更靠近 上方的回旋力,大幅提高分离垃圾(特别是,体积比较大的垃圾α)的功能(分离性能)。因此,无需在集尘单元12的上游侧或下游侧配置另外的分离装置,能够实现集尘单元12的小型化,能够减小吸尘器主体6及电动吸尘器1的尺寸。
此外,如果回旋室20内的回旋力下降,则分离性能变差。例如,在只从主流入口向回旋室引入含尘空气时,必须提升从主流入口流入回旋室的空气的速度(流速)以确保规定的回旋力。因此,会导致电动送风机大型化,导致吸尘器主体、电动吸尘器的尺寸变大。只要是具有上述结构的集尘单元12,即使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也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之所以回旋室20内的比零次开口部28更靠近上方的回旋力大而回旋气流难以下降,无非是因为回旋室20内的比零次开口部28更靠近上方的气流在回旋方向上的成分大、该气流的下降成分小。因此,能够抑制流入到了零次集尘室31的气流卷起积存在零次集尘室31的底面的垃圾α而使其飞散,能够提高收集性能。
另外,由于旁路连通口23a设置在主流入管22的侧壁,因而从主流入管22经过旁路连通口23a流入旁通风路24的含尘空气,其行进方向在主流入管22内较大地弯曲。因此,尤其是体积大的垃圾α难以通过第一旁路连通口23a。因此,即使不在旁路连通口23a的上游侧另行设置预先除去易于造成堵塞的垃圾α的回旋室,也能够抑制垃圾堵塞旁通风路24,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使副流入管26沿着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延伸,流入回旋室20内的气流易于在回旋方向上行进。因此,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气流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旁通风路24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所以流入到了旁通风路24的气流沿着回旋室20内的空气的回旋方向移动。因此,从旁通风路24流入回旋室20内的气流更容易在回旋方向上行进,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气流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另外,通过将主流入口21及各副流入口25设置在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从各副流入口25流入回旋室20的气流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上对由主流入口21流入的气流进行推压,因而能够使得气流更容易在回旋方向上行进,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此外,通过将副流入口25配置在比主流入口21更靠近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上方侧的位置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进而,多个副流入口25也可以配置成以主流入口21为基准、随着朝向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下游侧而位于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上方侧。通过这样设定主流入口21与多个副流入口25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将在回旋方向下游侧同上游侧相比已下降的气流向更上方推压,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上述效果。
另外,对于主流入口21及各副流入口25,通过使沿着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开口尺寸大致相同,能够使从各流入口流入回旋室20的气流顺利地合流,能够进一步增大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另外,通过将副连通口27在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对应于该副连通口27的副流入口25更靠近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即,通过在副流入管26设置沿着回旋室20的回旋方向延伸的辅助行进空间c,能够在流入回旋室20前加强气流速度的回旋方向成分,使流入回旋室20内的气流更容易向回旋方向行进,因而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另外,通过将主流入管22形成为具有倾斜的壁面,该壁面倾斜成随着趋向主流入口21而朝向回旋室20的中心轴方向的上方,由此,从主流入口21流入回旋室20内的气流朝向上方而使回旋气流难以下降,因而能够增大回旋室20内的上方的回旋力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另外,通过将旁通风路24配置于回旋室20的上方,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缩短旁通风路24的总风路长度,因而能够小型地构成集尘单元 12,能够提高操作性。
在此,副流入口25的个数设定为五个,但只要除主流入口21之外还具有一个以上的副流入口25,针对以上所述的内容就能够期待一定的效果。另外,进一步而言,即使不对主流入口21与副流入口25加以区别而设置具有相互对等关系的多个流入口,针对以上所述的内容也能期待一定的效果。
在此,对旁路流入口41形成于主流入管22的上表面(形成主流入风路的上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无论旁路流入口41形成于主流入管22的哪个位置,都能够期待一定的效果。
在此,对将以上的结构的集尘单元12适用于罐式电动吸尘器1的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除罐式以外(例如杆式、手持式等)的电动吸尘器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在内部使含尘空气沿着侧壁回旋而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的回旋室的旋风分离装置、以及具有这样的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吸尘器、2吸入口体、3吸引管、4连接管、5吸引软管、6吸尘器主体、6a电动送风机收容单元、6b集尘单元收容部、7把手、8操作开关、9软管连接口、10车轮、11电源线、12集尘单元、12a排出部壳体、12b旁路部壳体、12c流入部壳体、12d集尘部壳体、13电动送风机、14吸气风路、15主体侧流出口、16排气风路、17主体侧流入口、18单元侧流入口、19单元侧流出口、20回旋室、20a圆筒部、20b圆锥部、21主流入口、22主流入管、23a第一旁路连通口、23b第二旁路连通口、24旁通风路、25副流入口、26副流入管、27副连通口、28零次开口部、29一次开口部、30隔板、31零次集尘室、32一次集尘室、33排出管、34排出口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灰尘的分离性能而不使装置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收集到集尘室中的尘埃的倒流的旋风分离装置。因此,在旋风分离装置中,具有:使含尘空气在内部沿着侧壁回旋,从含尘空气中分离灰尘的回旋室(20);经由形成于所述回旋室(20)的所述侧壁的第一开口部(28)与所述回旋室(20)的内部连通的第一集尘室(31);经由与所述回旋室(20)的所述第一开口部(28)相比形成在下流侧的第二开口部(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