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52143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80670.5

申请日:

2010.09.14

公开号:

CN101999328A

公开日:

2011.04.0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100914授权公告日:20111214终止日期:2012091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K 61/00申请日:20100914|||公开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发明人:

张小葵; 李裕强; 郑凤英; 邢祥; 金艳梅

地址:

264209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代理人:

鲍光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脉红螺人工育苗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卵袋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20目)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浮游幼体培育密度1个/ml左右,幼体培育饵料:浮游单胞藻(硅藻、扁藻为佳),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μm,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双壳贝苗(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网笼或网箱中下海培育。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水温在10~25℃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1,育肥池水温为12~26℃,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5个/m3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26℃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 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24℃;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孵出当日投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6次投喂,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μm,以1.0~1.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3至1: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 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

说明书

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尤其是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脉红螺(Rapana vanosa) 俗称红螺,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日本沿海和朝鲜半岛沿海分布也比较丰富。在我国南海沿岸产量较少,渤海、黄海产量较大。 脉红螺体型较大,成体壳高110~120mm(最大140mm),其足部特别肥大,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为现代家庭、宾馆餐桌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常用于代替鲍鱼。脉红螺除鲜食外,多加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市场前景广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脉红螺自然资源几近枯竭,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恢复脉红螺资源,开展和推广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养殖迫在眉睫。

    脉红螺生长速度快,因其肉食性,主食双壳贝类,在生态化养殖中可以很好的控制双壳贝类的生长和密度,是解决以往浅海、池塘及滩涂养殖因品种单一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病害频繁发生的理想品种。脉红螺适合筏式笼养、网袋平养、海底底播等多种养殖方式,是目前筏式养殖良好的替代品种和间养品种,也是池塘生态养殖中很好的混养品种。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为数不多的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因主要技术无法突破,存在育苗成本高、出苗量少、出苗率不稳定等问题,无法实现规模化育苗示范效应。脉红螺受精卵发育成面盘幼体后需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幼体逐渐变态为动物食性的底栖稚螺,在脉红螺的人工育苗中,底栖稚螺常用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作为变态后匍匐幼体的附苗基,因匍匐幼体食性转换为动物食性,需向附着基投撒新鲜蛤肉碎块作为饵料,由于附着基上的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育苗水质的恶化,幼体的存活率低,一直无法实现商品苗的批量生产,严重影响了脉红螺养殖规模的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室内育苗以新鲜蛤肉碎块为饵料,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幼体的存活率,本发明提供一种脉红螺网袋(笼)生态育苗法,该方法使脉红螺食性转换过程中成活率大幅提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a、将水温在10~25℃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1,育肥池水温为12~26℃,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5个/m3;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26℃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 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24℃;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孵出当日投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6次投喂,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μm,以1.0~1.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3至1: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 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3螺层稚螺与活饵料(双壳贝幼苗)共同装入60目网袋、网笼或网箱下海,稚螺在自然海区完成植物食性到动物食性的转换,前期摄食自然海区微藻及附着于网袋(笼)及双壳贝幼苗表面的底栖硅藻,后期摄食双壳贝幼苗,这种方法不仅使室内培育提前40天结束,换水成本节约50%以上;而且有效避免了以往培育池中使用蛤肉、鱼肉等引起的水质腐败,减少了施用药物对苗种质量安全的影响;同时网袋(笼)内自然微藻-幼贝-幼螺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省去了室内培养饵料供应成本,且活饵料营养丰富,稚螺变态率高、幼螺生长快;由于稚螺提前在自然海区得到锻炼,因此商品苗健壮、成活率高。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春季自然海区水温13℃,将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培育池0.8×5×3 m3,培育水体10m3,共2个,每池养亲螺36个,亲螺雌雄比为1:1,亲螺入池时池水水温15℃,投入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饵料投入量为亲螺总体重的1/20,每日清理粪便及死残饵料,并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根据残饵数量的减少,8日后再投入亲螺体重的1/20的贻贝、牡蛎及扇贝饵料,入池第2天,水温自然升至17℃,第1对亲螺交配,入池第5天,水温自然升至19℃,第1个亲螺产出卵袋,以后水温在19~26℃间不断有亲螺交配和产卵;为便于孵化,小心用刮刀沿卵袋基部从池壁刮下(注意不要将卵袋破损)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20目)于0.8×5×3 m3育苗池中(水体量10 m3)悬浮孵化,共收集成熟卵袋约50000~80000个,孵化水温20~24℃,连续充气;当第一个育苗池孵化出的浮游幼体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移入第二个育苗池继续孵化,依此类推,共获得浮游幼体9640万个,布满8个育苗池。在育苗池中进行幼体培育:幼体孵出当天开口,单胞藻投喂量为1.0×104个/ml·日,第2天6:00投喂0.5×104个/ml,12:00投喂0.5×104个/ml,18:00投喂0.2×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22:00投喂0.5×104个/ml,第3天5:00投喂0.6×104个/ml,10:00投喂0.5×104个/ml,14:00投喂0.4×104个/ml,18:00投喂0.3×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7×104个/ml,第4天5:00投喂0.7×104个/ml,10:00投喂0.6×104个/ml,14:00投喂0.5×104个/ml,18:00投喂0.4×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8×104个/ml,第5天5:00投喂0.9×104个/ml,10:00投喂0.8×104个/ml,14:00投喂0.7×104个/ml,18:00投喂0.5×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0×104个/ml,第6天5:00投喂1.0×104个/ml,10:00投喂0.9×104个/ml,14:00投喂0.8×104个/ml,18:00投喂0.6×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1×104个/ml,第7天5:00投喂1.2×104个/ml,10:00投喂1.1×104个/ml,14:00投喂1.0×104个/ml,18:00投喂0.8×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3×104个/ml,第8天5:00投喂1.3×104个/ml,10:00投喂1.2×104个/ml,14:00投喂1.1×104个/ml,18:00投喂0.9×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4×104个/ml,第9天5:00投喂1.4×104个/ml,10:00投喂1.3×104个/ml,14:00投喂1.2×104个/ml,18:00投喂1.0×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5×104个/ml,第10天5:00投喂1.5×104个/ml,10:00投喂1.4×104个/ml,14:00投喂1.3×104个/ml,18:00投喂1.1×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6×104个/ml,第11天5:00投喂1.6×104个/ml,10:00投喂1.5×104个/ml,14:00投喂1.4×104个/ml,18:00投喂1.2×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7×104个/ml,第12天5:00投喂1.7×104个/ml,10:00投喂1.6×104个/ml,14:00投喂1.5×104个/ml,18:00投喂1.3×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8×104个/ml,第13天5:00投喂1.8×104个/ml,10:00投喂1.7×104个/ml,14:00投喂1.5×104个/ml,18:00投喂1.4×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9×104个/ml,第14天5:00投喂1.9×104个/ml,10:00投喂1.8×104个/ml,14:00投喂1.6×104个/ml,18:00投喂1.5×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0×104个/ml,第15天5:00投喂2.0×104个/ml,10:00投喂1.9×104个/ml,14:00投喂1.8×104个/ml,18:00投喂1.6×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1×104个/ml,第16-23天5:00投喂2.1×104个/ml,10:00投喂2.0×104个/ml,14:00投喂1.9×104个/ml,18:00投喂1.7×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2×104个/ml,第24-27天5:00投喂2.1×104个/ml,10:00投喂2.0×104个/ml,14:00投喂1.9×104个/ml,18:00投喂1.7×104个/ml,20:00 -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2×104个/ml,1:00投喂1.1×104个/ml。培育水温:第一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3天水温22.0℃,第4-7天22.5℃,第7-14天23.0℃,第15-23天23.5℃,第24-27天24.0℃-26℃;第二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7天23.0℃,第8-16天23.5℃,第17天以后24.0℃-26℃;其他几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到发育为3螺层幼体水温维持在24.0℃-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每天20-21:00换水;第一、二池27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其他几个育苗池24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3螺层幼体大小700-800μm,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袋中并下海,网袋由60目聚乙烯网制成,网袋规格:50cm×70cm,先放入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每袋放幼体500~1000个左右, 贻贝苗2000-3500粒,10天后,袋内已无浮游幼虫,网袋、尼龙网片及贻贝表面可见的黑色稚螺,稚螺为4螺层,以足爬行。此时,进入稚螺培育阶段,稚螺生长较快,20天左右即可发育成5螺层幼螺,约3mm×2.2mm,具有成螺形态特征,贝壳坚硬,壳面有斑纹,并出现褶状突起,变态率可达18%。

实施例2:

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笼中下海,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箱中下海,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 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99328A43申请公布日20110406CN101999328ACN101999328A21申请号201010280670522申请日20100914A01K61/0020060171申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地址264209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72发明人张小葵李裕强郑凤英邢祥金艳梅74专利代理机构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37202代理人鲍光明54发明名称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脉红螺人工育苗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卵袋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20目)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浮游幼体培育密度1个/ML左右,。

2、幼体培育饵料浮游单胞藻(硅藻、扁藻为佳),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M,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双壳贝苗(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网笼或网箱中下海培育。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CN101999336A1/1页21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A、将水温在1025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1,育肥池水温为1226,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5个/M3;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

3、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26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50008000个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24;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度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孵出当日投喂1次。

4、,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6次投喂,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M,以101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3至1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权利要求书CN101999328ACN101999336A1/4页3。

5、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育苗方法,尤其是脉红螺生态育苗方法。背景技术0002脉红螺RAPANAVANOSA俗称红螺,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日本沿海和朝鲜半岛沿海分布也比较丰富。在我国南海沿岸产量较少,渤海、黄海产量较大。脉红螺体型较大,成体壳高110120MM最大140MM,其足部特别肥大,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为现代家庭、宾馆餐桌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常用于代替鲍鱼。脉红螺除鲜食外,多加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市场前景广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脉红螺自然资源几近枯竭,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恢复脉红螺资源,开展和推广脉红螺的人工。

6、繁育和养殖迫在眉睫。0003脉红螺生长速度快,因其肉食性,主食双壳贝类,在生态化养殖中可以很好的控制双壳贝类的生长和密度,是解决以往浅海、池塘及滩涂养殖因品种单一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病害频繁发生的理想品种。脉红螺适合筏式笼养、网袋平养、海底底播等多种养殖方式,是目前筏式养殖良好的替代品种和间养品种,也是池塘生态养殖中很好的混养品种。0004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仅有为数不多的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研究的报道,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基本处于小规模实验阶段,因主要技术无法突破,存在育苗成本高、出苗量少、出苗率不稳定等问题,无法实现规模化育苗示范效应。脉红螺受精卵发育成面盘幼体后需经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幼体逐。

7、渐变态为动物食性的底栖稚螺,在脉红螺的人工育苗中,底栖稚螺常用附有底栖硅藻的波纹板作为变态后匍匐幼体的附苗基,因匍匐幼体食性转换为动物食性,需向附着基投撒新鲜蛤肉碎块作为饵料,由于附着基上的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育苗水质的恶化,幼体的存活率低,一直无法实现商品苗的批量生产,严重影响了脉红螺养殖规模的发展。发明内容0005为了克服室内育苗以新鲜蛤肉碎块为饵料,残饵和粪便变质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幼体的存活率,本发明提供一种脉红螺网袋(笼)生态育苗法,该方法使脉红螺食性转换过程中成活率大幅提高。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A、将水温在1025的自然海区中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

8、育池中育肥,亲螺雌雄比为11,育肥池水温为1226,脉红螺亲螺暂养密度为35个/M3;B、以活体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作为脉红螺亲螺育肥饵料,每日全量换水,并清理粪便及死饵,根据残饵情况补充饵料,日常管理中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C、水温1526时亲螺开始交配,交配后第25天产出卵袋,卵袋附着在池壁、池底上,用刮刀沿卵袋基部将卵袋从池壁、池底刮下;D、将刮下的卵袋移入1020目塑料网箱内,于育苗池中悬浮孵化,孵化密度为50008000个说明书CN101999328ACN101999336A2/4页4卵袋/M3,连续充气,孵化水温2024;E、当浮游幼体从卵袋中孵出,在育苗池中密。

9、度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袋移入新育苗池继续孵化;F、向已孵化出幼体的育苗池内投喂浮游单胞藻,投喂量10120104个/ML日,孵出当日投喂1次,第2天投喂34次,第3天以后每日分56次投喂,培育水温22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G、当浮游幼体培养到3螺层,大小700800M,以1015MM双壳贝苗作为脉红螺变态后的动物性饵料,将3螺层幼体与双壳贝苗个数按13至14的比例放入60目聚乙烯网制成的网袋或者网笼或网箱中下海,网袋规格70CM50CM,用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3螺层幼体放入量5001000粒;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

10、幼体放入量200500粒;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3螺层稚螺与活饵料(双壳贝幼苗)共同装入60目网袋、网笼或网箱下海,稚螺在自然海区完成植物食性到动物食性的转换,前期摄食自然海区微藻及附着于网袋(笼)及双壳贝幼苗表面的底栖硅藻,后期摄食双壳贝幼苗,这种方法不仅使室内培育提前40天结束,换水成本节约50以上;而且有效避免了以往培育池中使用蛤肉、鱼肉等引起的水质腐败,减少了施用药物对苗种质量安全的影响;同时网袋(笼)内自然微藻幼贝幼螺形成良好的食物链,省去了室内培养饵料供应成本,且活饵料营养丰富,稚螺变态率高、幼螺生。

11、长快;由于稚螺提前在自然海区得到锻炼,因此商品苗健壮、成活率高。0008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春季自然海区水温13,将采捕的脉红螺亲螺放入室内亲螺培育池中育肥,亲螺培育池0853M3,培育水体10M3,共2个,每池养亲螺36个,亲螺雌雄比为11,亲螺入池时池水水温15,投入贻贝、牡蛎及扇贝等双壳贝类,饵料投入量为亲螺总体重的1/20,每日清理粪便及死残饵料,并及时将移出水面的脉红螺亲螺推入水中,根据残饵数量的减少,8日后再投入亲螺体重的1/20的贻贝、牡蛎及扇贝饵料,入池第2天,水温自然升至17,第1对亲螺交配,入池第5天,水温自然升至19,第1个亲螺产出卵袋,以后水温在1。

12、926间不断有亲螺交配和产卵;为便于孵化,小心用刮刀沿卵袋基部从池壁刮下(注意不要将卵袋破损)移入塑料筐或网箱(1020目)于0853M3育苗池中(水体量10M3)悬浮孵化,共收集成熟卵袋约5000080000个,孵化水温2024,连续充气;当第一个育苗池孵化出的浮游幼体达13个/ML时,将塑料网箱及塑料网箱内暂未孵化的卵移入第二个育苗池继续孵化,依此类推,共获得浮游幼体9640万个,布满8个育苗池。在育苗池中进行幼体培育幼体孵出当天开口,单胞藻投喂量为10104个/ML日,第2天600投喂05104个/ML,1200投喂05104个/ML,1800投喂02104个/ML,20002100换水。

13、,换水量1/2,换水后2200投喂05104个/ML,第3天500投喂06104个/ML,1000投喂05104个/ML,1400投喂04104个/ML,1800投喂03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7104个/ML,第4天500投喂07104个/ML,1000投喂06104个/ML,1400投喂05104个/ML,1800投喂04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08104个/ML,第5天500投喂09104个/ML,1000投喂08104个/ML,1400投喂07104个/ML,1800投喂05104个/ML,2000说明书CN。

14、101999328ACN101999336A3/4页5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0104个/ML,第6天500投喂10104个/ML,1000投喂09104个/ML,1400投喂08104个/ML,1800投喂06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1104个/ML,第7天500投喂12104个/ML,1000投喂11104个/ML,1400投喂10104个/ML,1800投喂08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3104个/ML,第8天500投喂13104个/ML,1000投喂12104个/ML,1400投喂11104个。

15、/ML,1800投喂09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4104个/ML,第9天500投喂14104个/ML,1000投喂13104个/ML,1400投喂12104个/ML,1800投喂10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5104个/ML,第10天500投喂15104个/ML,1000投喂14104个/ML,1400投喂13104个/ML,1800投喂11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6104个/ML,第11天500投喂16104个/ML,1000投喂15104个/ML,1400投喂14104个/。

16、ML,1800投喂12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7104个/ML,第12天500投喂17104个/ML,1000投喂16104个/ML,1400投喂15104个/ML,1800投喂13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8104个/ML,第13天500投喂18104个/ML,1000投喂17104个/ML,1400投喂15104个/ML,1800投喂14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19104个/ML,第14天500投喂19104个/ML,1000投喂18104个/ML,1400投喂16104个/。

17、ML,1800投喂15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0104个/ML,第15天500投喂20104个/ML,1000投喂19104个/ML,1400投喂18104个/ML,1800投喂16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1104个/ML,第1623天500投喂21104个/ML,1000投喂20104个/ML,1400投喂19104个/ML,1800投喂17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2104个/ML,第2427天500投喂21104个/ML,1000投喂20104个/ML,1400投喂191。

18、04个/ML,1800投喂17104个/ML,20002100换水,换水量1/2,换水后投喂22104个/ML,100投喂11104个/ML。培育水温第一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3天水温220,第47天225,第714天230,第1523天235,第2427天24026;第二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当天到第7天230,第816天235,第17天以后24026;其他几个育苗池幼体孵出到发育为3螺层幼体水温维持在24026,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每天202100换水;第一、二池27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其他几个育苗池24天浮游幼体发育到3螺层,3螺层幼体大小700800M,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

19、贻贝苗共同放入网袋中并下海,网袋由60目聚乙烯网制成,网袋规格50CM70CM,先放入聚乙烯网片或网绳承袋,每袋放幼体5001000个左右,贻贝苗20003500粒,10天后,袋内已无浮游幼虫,网袋、尼龙网片及贻贝表面可见的黑色稚螺,稚螺为4螺层,以足爬行。此时,进入稚螺培育阶段,稚螺生长较快,20天左右即可发育成5螺层幼螺,约3MM22MM,具有成螺形态特征,贝壳坚硬,壳面有斑纹,并出现褶状突起,变态率可达18。0009实施例2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笼中下海,网笼规格直径3040CM,高100CM,分5层,每层3螺层幼体放入量200500粒,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说明书CN101999328ACN101999336A4/4页6同。0010实施例3将3螺层幼体与1015MM贻贝苗共同放入网箱中下海,网箱规格长2M、宽2M、高1M,3螺层幼体放入量1000015000粒/M3,其它培育及育苗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说明书CN10199932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