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212037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07949.9

申请日:

2015.01.08

公开号:

CN104524219A

公开日:

2015.04.2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K 36/898申请公布日:20150422|||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98申请日:20150108|||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98; A61P17/02; A61K35/65(2015.01)N; A61K31/045(2006.01)N; A61K35/644(2015.01)N

主分类号:

A61K36/898

申请人:

遵义医学院

发明人:

王大忠; 李学英; 罗蔓莉

地址:

563000贵州省遵义市大连路2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遵义市遵科专利事务所52102

代理人:

陈源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克,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麻油15.624g-40g、蜂蜡1.8172g、冰片0.1g、大鲵油4g-12g。本发明具有麻油香味。其特殊的油腻感,能创造湿润环境,利于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及结痂;避免干燥引起的伤口表皮张力增强造成的瘢痕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其营造的缺氧的状态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离心实验和耐热耐寒实验中未见分层等异常状况,说明了膏药的稳定性。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心、肝、脾、肺、肾、脑、肠、主动脉、胸腺、睾丸、附睾等组织未见病理改变,说明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无急性毒性。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其特征在于:按重量克,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麻油15.624g-40g、蜂蜡1.8172g、冰片0.1g、大鲵油4g-12g。

2.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15.624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6.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6.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12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6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3.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28.032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0.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0.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8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4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4.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40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4.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4.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4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2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敷药,属于外用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研究证明烧烫伤早期合理有效使用抗烧伤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步骤,西医西药治疗烧烫伤主要在“黄金时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存在易产生耐药性、二次损伤等缺点。如磺胺嘧啶银,其高浓度的制剂较易损害细胞活性从而加速创面损害。中药治疗历史悠久且现代医学中药及其制剂治疗烧伤(尤其是Ⅰ、Ⅱ度烧伤)效果比较理想,较西医治疗有显著疗效。其治疗一般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腐生肌、祛瘀生新为主,最常见的是湿润烧伤膏(MEBO),研究表明此药不仅能够保持伤口湿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引流通畅等作用,还能通过使细菌的繁殖和毒力发生变异,从而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有利于烧烫伤创面生理愈合的综合作。但是临床上诸如此类有较好疗效的药物不多,因此寻找并开发新型抗烧烫伤药物,是全人,类的迫切需要。
在目前使用的各种烧伤药中药制剂配方中,冰片、地榆、大黄、紫草、黄连、黄柏、虎杖、乳香、没药、白芷和白芨等10多位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既有抑菌杀菌、消肿止痛、抑菌、清热解毒功效,还有活血祛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
临床上常将各种中药配伍成不同剂型,并根据其不同剂型的特点作用于烧烫伤创面。如油剂:紫龙双柏油、獾油等;膏剂:创愈烧伤膏、京万红软膏等;散剂:烧伤散等;膜剂:中药桃胶涂膜、美乐涂膜剂;水溶剂:紫草烧伤露、芩榆烧伤液等;喷雾剂:伤科灵喷雾剂、复方虎杖蜂房喷雾剂等;霜剂:康肤霜等。大多剂型常存在创面干燥、易感染等诸多不利因素。现临床多采用创口湿润疗法,即使用油膏剂。其流动性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液化引流,且油膏的湿润性能够防止创面水分蒸发,使创面处于类似生理状态的湿润环境中,使小血管平滑肌松弛,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的缺血、缺氧;油膏剂亦能为受损创面充当免疫屏障,隔离创面与外界的接触,使细菌不易生长繁殖。油脂是油膏剂的主要成分,因此油脂的选择也显得及其重要。
天然油脂主要含有脂肪酸甘油三酯,占95%~98%,其次为磷脂、甾醇、游离脂肪酸、脂肪烃、色素、脂溶性维生素等非甘油三酯。天然脂肪酸分饱和和不饱和两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属于功能性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不仅能减少少粘附分子的表达、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合成作用,影响钙的跨膜转运,还可抑制伤口的一氧化氮产生,促进创面愈合,破坏角、脂质双分子层从而形成裂隙,促进渗透并加强药物的功效。
国内外公认的具有抗炎作用的植物油脂有橄榄油、紫草油、茶树油、沙棘籽油等,动物油脂有鸸鹋油、蝇蛆油、鳄鱼油、鱼油等。目前使用的各种烧伤药制剂配方中植物使用频率最高,来自动物的药材使用较少,仅见熊胆、獾油、猪脂、地龙等少数几种。因此开发动物性烧烫伤药材具有良好的材料来源和市场前景。
大鲵是我国珍稀名贵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属二级保护动物。随着娃娃鱼生态养殖规模的扩大,在营养价值、美容价值和药用价值方面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其生物学特征及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山海经》已有记载。在营养价值方面,大鲵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镁、锌、钙、铁、硒、磷、锰、铜);大鲵肌肉脂肪中含有丰富的DHA、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以DHA含量最高,其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促进视网膜光感细胞成熟等。在美容价值方面,皮肤中含有的大量活性胶原蛋白和表皮活性蛋白因子及肝脏中的金属硫蛋白具有美白去皱、延缓衰老等美容功效。在药用价值方面,现代医学认为大鲵的皮肤、分泌物、肌肉、油脂、骨骼等均可以入药,主治神经衰弱、贫血、痢疾、疟疾、烧烫伤等。尤其是其油脂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研制烧伤药的良好的动物性材料。
目前国内外对大鲵药用价值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对其抗炎活性研究也较少,且大鲵人工养殖产业已进入饱和状态,加工过程中废弃物越来越多,而且由于市场销售大幅下滑,企业急需寻找新的大鲵开发利用的商机,因此对大鲵油的药用开发研究是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大鲵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按重量克,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麻油15.624g-40g、蜂蜡1.8172g、冰片0.1g、大鲵油4g-12g。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15.624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再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6.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6.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12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6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28.032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0.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0.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8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4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40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4.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4.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4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2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是油膏剂型,其主要特点是:质感细腻、无颗粒且易于涂抹均匀,融点为人体基础温度,具有麻油香味。其特殊的油腻感,能创造湿润环境,利于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及结痂;避免干燥引起的伤口表皮张力增强造成的瘢痕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其营造的缺氧的状态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离心实验和耐热耐寒实验中未见分层等异常状况,说明了膏药的稳定性。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心、肝、脾、肺、肾、脑、肠、主动脉、胸腺、睾丸、附睾等组织未见病理改变,说明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无急性毒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按重量克,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麻油15.624g-40g、蜂蜡1.8172g、冰片0.1g、大鲵油4g-12g。
实施例一: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15.624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6.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6.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12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6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实施例二: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28.032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0.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0.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8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4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实施例三: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取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粉碎成中药粗粉,备用;
步骤二:将步骤一所得粉粹后的中药粗粉用40g麻油浸泡2天,备用;
步骤三:将步骤二所得浸泡后的中药粗粉用文火(110℃-130℃)加热煎煮,备用;
步骤四:将步骤三煎煮后的中药用4层无菌纱布过滤,取上述煎煮滤过的上层油层中药提取物14.1728g,备用;
步骤五:将步骤四所得中药提取物14.1728g加入1.8172g蜂蜡中,高压灭菌30min,冷却至40℃备用;
步骤六:将步骤五所得药物时加入0.01g冰片粉末及已用微孔滤膜除菌的大鲵油4g,搅匀分装,紫外灭菌3h,即得20g含大鲵油质量为20%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
本发明的药效学研究及毒性研究如下:
1、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的抑菌作用;
1.1、不同剂量的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抑菌圈大小;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中、低剂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嗜水气单胞菌、枯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效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
大鲵油复方烧伤药高剂量(60%)对嗜水气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与中药基质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而中、低剂量与中药基质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抑菌作用
 
注:a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0.01b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5 bb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1;阳性对照: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庆大霉素(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
1.2、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与市场上几种烧伤膏抑菌作用的比较;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不同的菌株抑制作用不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与其他几种烧伤膏比较,均有抑制作用,彼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比较,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
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的抑菌作用,无论是与其他几种烧伤膏比,还是与阴性对照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与湿润烧伤膏、烧烫伤膏及阴性对照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京万红软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的抑菌圈直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与湿润烧伤膏、烧烫伤膏的抑制圈大小比,及与阴性对照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京万红软膏及阳性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与市场上几种烧伤膏抑菌实验的比

注: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0.05 b与烧烫伤膏组比较P<0.05 c与京万红软膏组比较P<0.05 d与湿润烧伤膏比较P<0.05 e与阳性对照组比较P<0.05
阳性对照: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
可见,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剂量对于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来说,抑菌作用优于实验比较所用的其他烧伤药膏;但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没有显示出优于京万红软膏。
2、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大鼠深Ⅱ°烧伤的促创面愈合作用;
2.1、创面观察;
烧伤用药0d,各组大鼠创面苍白,质地较硬,创缘微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并高于正常皮肤;
烧伤后用药3d,各组大鼠创面皮肤均结痂,创缘红肿;
烧伤后用药7d,中药基质和生理盐水组痂皮下有脓液溢出,触之较硬;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和湿润烧伤膏组,痂皮略有收缩,未见脓液,触之相对较软;
烧伤后用药14d,各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脱痂。生理盐水组脱痂最少,痂下组织带脓液;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组和湿润烧伤膏组痂下组织红润,无脓液;
烧伤后用药21d,生理盐水组创面痂皮部分脱落,部分点状出血,其次是中药基质组、低剂量组,而中剂量组创面较低剂量组、中药基质和生理盐水组小;高剂量组和湿润烧伤膏组,创面痂皮大量脱落,部分完全愈合,未愈合的创面红润,有鼠毛生长。
2.2、创面组织学观察;
烧伤用药3d、7d,表皮及部分真皮坏死,细胞核固缩、深染,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组织结构坏死,胶原纤维紊乱、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各组间无明显区别;
第14d,生理盐水组创面组织增生不明显,炎性细胞较多,特别是网状层;湿润烧伤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中药基质组坏死组织形成痂皮与痂下组织分离,炎性细胞浸润;中药基质组炎性细胞最多,其次是低剂量组(E)、中剂量组(D),湿润烧伤膏(B)、高剂量组(C)无明显差异;可见新生血管生成、肉芽组织生长,靠近创缘有新生表皮生长;
第21d,生理盐水组(A)、中药基质组(F)组肉芽组织增生,仍有炎症细胞浸润;湿润烧伤膏组(B)、高剂量组(C)完全上皮化,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的上皮细胞增殖,融合,形成新的表皮,与真皮分界清楚,厚度均一;中剂量组(D)毛囊和皮脂腺少量生长,低剂量组(E)组表皮和真皮分界不清,未见毛囊和皮脂腺生长。
2.3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大鼠烧伤后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的影响;
给药3d,各组大鼠创面面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给药7d,高剂量和中剂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与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与湿润烧伤膏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给药14d及21d,高剂量组创面面积较生理盐水组、低剂量组、中药基质组显著减小(P<0.05),其与湿润烧伤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创面面积明显减小(P<0.05)(结果见表3)。
表3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大鼠烧伤后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的影响

注: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0.05 b与低剂量组比较P<0.05 c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5
2.4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大鼠烧伤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给药3d,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给药7d,高剂量和中剂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低剂量与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与湿润烧伤膏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给药14d及21d,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较生理盐水组、低剂量组、中药基质组显著增高(p<0.05),其与湿润烧伤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剂量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创面愈合率明显减小(p<0.05)(结果见表4)。
表4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大鼠烧伤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注:a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0.05b与低剂量组比较P<0.05 c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5;
2.5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烧伤后大鼠血清IL-6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
给药3d,各组均无统计学差异。
给药7d,与正常组比较,所有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IL-6含量明显较其他5组的低(P<0.05);中剂量组IL-6含量与生理盐水组、中药基质组比较明显降低,与高剂量、湿润烧伤膏、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给药14d,与生理盐水相比较湿润烧伤膏、高剂量组、正常组和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
给药21d各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从3d到21d,IL-6水平7d达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正常,与生理盐水相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可有效降低烫伤大鼠血清IL-6含量。(结果见表5)。
表5烧伤后血清IL-6水平动态变化

注:a与NS组相比较P<0.05 b与中剂量组比较P<0.05 c与低剂量组比较 P<0.05;d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5 e与正常组比较P<0.05
2.6、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对烧伤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
给药3d,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中药基质组比较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湿润烧伤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与生理盐水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中药基质组及湿润烧伤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给药7d,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中药基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湿润烧伤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给药14d,高中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生理盐水组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
给药21d,各组与生理盐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提示从3d到21d,TNF-α含量逐渐降低,且高、中、低剂量组能有效降低烧伤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结果见表6)。
表6烧伤后血清TNF-α水平动态变化

注:a与NS组相比较P<0.05 b与中剂量组比较P<0.05 c与低剂量组比较P<0.05;d与中药基质组比较P<0.05 e与正常组比较P<0.05
3、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急性毒性实验。
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中、低剂量治疗烧伤大鼠,对动物的行为活动、皮肤、毛发、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均无影响;观察期内,无任何毒性反应及未见动物死亡;心、肝、脾、肺、肾、脑、肠、主动脉、胸腺、睾丸、附睾等组织未见病理改变。
可见,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高、中、低剂量组对大鼠破损皮肤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
以上实验结果和数据明显显示,大鲵油对烧烫伤创面具有抑菌作用和促创面愈合作用,可作为动物性来源的材料用于研制烧伤药;大鲵油复方烧伤药比大鲵油具有更广泛的抗菌作用、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作用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大鲵油脂复方烧伤药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克,黄连1g、黄芩1g、乳香0.5g、白芷0.5g、白芨0.5g、麻油15.624g-40g、蜂蜡1.8172g、冰片0.1g、大鲵油4g-12g。本发明具有麻油香味。其特殊的油腻感,能创造湿润环境,利于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及结痂;避免干燥引起的伤口表皮张力增强造成的瘢痕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其营造的缺氧的状态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离心实验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