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10403719.5 (22)申请日 2013.09.02 A01N 43/40(2006.01) A01N 43/54(2006.01) A01N 47/24(2006.01) A01N 43/88(2006.01) A01N 43/56(2006.01) A01P 3/00(2006.01) A01N 37/50(2006.01) A01N 37/36(2006.01) (71)申请人 张通 地址 715500 陕西省蒲城县北环路中段 (72)发明人 张通 (54) 发明名称 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 菌组合物 。
2、(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 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含有活性成分 A 和活性 成分 B, 其中活性成分 A 选自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 分 B 选自以下任意一种化合物 : 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 酯、 烯肟菌酯、 唑菌酯, 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 的重量比为 1 : 80 80 : 1。本发明组合物对危害 农业生产的多种病害具有增效作用, 减少了农药 用药量, 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 减轻了环 境污染, 对人畜安全, 环境相容性好, 病害不易产 生抗药性。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
3、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1298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8 CN 104412981 A 1/1 页 2 1. 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含有活性成分 A 和活性成分 B, 其特征在于 : 活性成分 A 与活性成分 B 重量比为 1 : 80 80 : 1, 所述的活性成分 A 选自氟 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选自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 酯、 烯肟菌酯或唑菌酯中之一种。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
4、类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 于 : 活性成分 A 与活性成分 B 的重量比为 1 : 60 60 : 1。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 于 :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30 25 : 1 ;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30 30 : 1 ;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的重量比为 1 : 30 30 : 1 ; 氟醚菌酰胺与氟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
5、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 氟醚菌酰胺与烯肟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 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0 25 : 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 物, 其特征在于 :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悬浮剂、 悬乳剂、 水乳剂、 微乳剂、 微 囊悬浮剂或微囊悬浮 - 悬浮剂。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 农作物上病害的用途。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用途,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病害为锈病、 疫病、 菌核病、 灰霉 病、 霜霉病、。
6、 霜疫霉病、 斑点落叶病、 白粉病、 黑星病、 稻瘟病、 纹枯病、 疮痂病、 炭疽病、 褐斑 病、 叶斑病、 叶枯病、 轴腐病、 颖枯病、 网斑病或云纹病。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12981 A 2 1/26 页 3 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 合物在农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氟醚菌酰胺 (LH-2010A) 比结构相似的选择性杀菌剂氟吡菌胺具有更广的杀菌 谱。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最高, 对辣椒疫霉和马铃薯 晚疫病菌具有较高。
7、的抑菌活, 氟醚菌酰胺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抑菌作用明显, 能显著抑制其 菌核产生和菌丝生长量, 使菌丝分支增多、 变短、 变粗 ; 氟醚菌酰胺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 较高的抑菌活性, 并能明显抑制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多项生理指标。 0003 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酯、 烯肟菌酯或唑 菌酯均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广泛应用在农作物的病害上。 0004 然而,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 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抗药性的产 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 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 根据实际 应用效果, 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
8、 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 农药的复配效果 都是加和效应, 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 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 共毒系数很高的复 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 发现将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酯、 烯肟菌酯或唑菌酯复配后能产生很好的增效作用, 并且关于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酯、 烯肟菌酯 或唑菌酯复配的相关报道尚未公开。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使用成本低、 防效好的含氟醚菌酰 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 0006 。
9、本发明提出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 A 与活性成分 B, 活性成分 A 与活性成分 B 重量比为 1 : 80 80 : 1, 所述的活性成分 A 选自氟 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选自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 酯、 烯肟菌酯或唑菌酯中之一种, 活性成分 A 与活性成分 B 优选的重量比为 1 : 60 60 : 1 ; 更优选为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30 25 : 1,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氟醚菌酰。
10、胺与吡唑醚菌酯的 重量比为 1 : 30 30 : 1,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的重量比为 1 : 30 30 : 1, 氟醚菌酰胺与氟嘧 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氟醚菌 酰胺与烯肟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5 20 : 1, 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20 25 : 1 ; 最优选为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9 4 : 1,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114 : 1,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 : 94 : 1,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重量比 为 1 : 11 11 :。
11、 1,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的重量比为 1 : 11 11 : 1, 氟醚菌酰胺与氟嘧菌酯的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3 2/26 页 4 重量比为 1 : 9 4 : 1,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11 5 : 1, 氟醚菌酰胺与烯肟 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9 4 : 1, 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的重量比为 1 : 9 6 : 1。 0007 本发明所述的含氟醚菌酰胺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 上病害的用途, 所述的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 豆类作物、 纤维作物、 糖料作物、 瓜类作物、 水 果类作物、 干果类作物、 嗜好作物、 根茎类作物、 油料。
12、作物、 花卉作物、 药用作物、 原料作物、 绿肥牧草作物 ; 所述的病害包括锈病、 疫病、 菌核病、 灰霉病、 霜霉病、 霜疫霉病、 斑点落叶 病、 白粉病、 黑星病、 稻瘟病、 纹枯病、 疮痂病、 炭疽病、 褐斑病、 叶斑病、 叶枯病、 轴腐病、 颖枯 病、 网斑病、 云纹病。 0008 活性成分A、 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 : 8080 : 1。 通常组合物中活性组分的重量 百分含量为总重量的 0.1 90, 较佳的为 5 7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 活性组分 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 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 1 70的活性物质, 较佳地为 5 50 ; 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 5 70的活性。
13、物质, 较佳地为 10 70。 0009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 以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 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 5 30, 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0010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或直接使用。 其配制可由通常 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 即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 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剂、 稳定剂、 湿润剂、 粘结剂、 消泡剂、 崩解剂、 抗冻剂等中的一种 或几种。 0011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 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可接受的剂型, 其中较优选 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 水分散粒剂、 悬浮剂、 悬乳。
14、剂、 水乳剂、 微乳剂、 微囊悬浮剂、 微囊悬 浮 - 悬浮剂, 还可以制成颗粒剂、 种衣剂、 悬浮种衣剂、 超低容量液剂。 0012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1 80、 活性成分 B1 80、 分散剂 2 10、 湿润剂 2 10、 填料余量。 0013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1 80、 活性成分 B1 80、 分散剂 3 12、 湿润剂 1 8、 崩解剂 1 10、 粘结剂 0 8、 填 料余量。 0014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性成分 B0.5 50、 分散剂 2 10、 湿。
15、润剂 2 10、 消泡剂 0.01 2、 增稠剂 0 2、 抗冻剂 0 8、 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15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性成分 B0.550、 分散剂210、 消泡剂0.012、 溶剂115、 增稠剂02、 乳化剂 2 12、 抗冻剂 0 8、 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16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性成分 B0.5 50、 溶剂 1 30、 乳化剂 1 15、 抗冻剂 0 8、 增稠剂 0 2、 消泡 剂 0.01 2、 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0017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
16、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性成分 B0.550、 乳化剂325、 溶剂110、 抗冻剂08、 消泡剂0.012、 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18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性成分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4 3/26 页 5 B0.550、 高分子囊壁材料210、 分散剂110、 有机溶剂110、 乳化 剂 1 7、 消泡剂 0.01 2、 pH 调节剂 0.01 5、 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19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 - 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 : 活性成分 A0.5 50、 活 性成分 B0.5 50、。
17、 高分子囊壁材料 2 10、 分散剂 1 12、 湿润剂 1 8、 有机溶剂 1 15、 乳化剂 1 6、 消泡剂 0.01 2、 增稠剂 0 2、 pH 调节剂 0.01 5、 去离子水加至 100。 0020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21 0022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23 0024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25 0026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27 0028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5 4/26 页 6 0029 0030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31 0032 本。
18、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33 0034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 - 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 0035 0036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 0037 (1)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 酯、 烯肟菌酯、 唑菌酯复配后, 具有明显的增效和持效作用 ; (2) 对粮食作物、 豆类作物、 纤 维作物、 糖料作物、 瓜类作物、 水果类作物、 干果类作物、 嗜好作物、 根茎类作物、 油料作物、 花卉作物、 药用作物、 原料作物、 绿肥牧草作物上病害均有较高活性 ; (3) 减少了农药用药 量, 降低了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 减轻了环境污染 ; 。
19、(4) 对人畜安全, 环境相容性好 ; 并且 制剂粘着力增强, 耐雨水冲刷。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 但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0039 应用实施例一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6 5/26 页 7 0040 实施例 1 15 可湿性粉剂 0041 将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分散剂、 湿润剂、 填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 经气流粉 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 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 具体见表 1。 0042 表 1 实施例 1 15 各组分及重量份 0043 0044 实施例 16 30 水分。
20、散粒剂 0045 将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分散剂、 湿润剂、 崩解剂、 填料等一起经气流粉碎得到 需要的粒径, 再加入粘结剂 ( 可加可不加 ) 等其它助剂, 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 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干燥后, 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 具体见表 2。 0046 表 2 实施例 16 30 各组分及重量份 0047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7 6/26 页 8 0048 实施例 31 45 悬浮剂 0049 将分散剂、 湿润剂、 消泡剂、 增稠剂 ( 可加可不加 )、 抗冻剂 ( 可加可不加 ), 经过高 速剪切混合均匀, 加入氟醚菌酰胺、。
21、 活性成分 B, 在球磨机中球磨 2 3 小时, 使微粒粒径全 部在 5m 以下,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 具体见表 3。 0050 表 3 实施例 31 45 各组分及重量份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8 7/26 页 9 0051 0052 实施例 46 48 悬乳剂 0053 将分散剂、 消泡剂、 增稠剂 ( 可加可不加 )、 抗冻剂 ( 可加可不加 ) 经过高速剪切 混合均匀, 加入氟醚菌酰胺, 在球磨机中球磨 2 3 小时, 使微粒粒径全部在 5m 以下, 制 得氟醚菌酰胺悬浮剂, 然后将活性成分 B、 溶剂、 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
22、拌器直接乳化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9 8/26 页 10 到悬浮剂中,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 具本见表 4。 表 4 实施例 46 48 各组及重量份 0054 0055 实施例 49 60 水乳剂 0056 将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溶剂、 乳化剂加在一起, 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 将去离子 水、 抗冻剂 ( 可加可不加 )、 增稠剂 ( 可加可不加 )、 消泡剂混合在一起, 成均一水相。在高 速搅拌下, 将水相加入油相,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 ; 即可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 具 体见表 5。 0057 表 5 实施例 49 60 。
23、各组分及重量份 0058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0 9/26 页 11 0059 将表 1 5 中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醚菌酯、 啶氧菌酯、 烯肟菌酯、 唑菌酯互换, 可制得新制剂。 0060 实施例 61 63 微乳剂 0061 将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 将乳化剂、 抗冻剂 ( 可加 可不加 )、 消泡剂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后予以强烈混合并 匀化, 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 6。 0062 表 6 实施例 61 63 各组分及含量 0063 说 。
24、明 书 CN 104412981 A 11 10/26 页 12 0064 实施例 64、 65 微囊悬浮剂 0065 将氟醚菌酰胺、 活性成分 B、 高分子囊壁材料、 溶剂混合, 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在剪 切条件下, 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 pH 调节剂、 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 余量用去离子水补 足, 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 形成高分子囊壁, 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 浮剂产品。具体见表 7。 表 7 实施例 64、 65 各组分及重量份 0066 0067 实施例 66、 67 微囊悬浮 - 悬浮剂 0068 将活性成分 B、 高分子囊壁材料、 溶剂混合, 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25、, 将油相在剪切条件 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 pH 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 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 湿 润剂、 消泡剂、 增稠剂(可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 加入氟醚菌酰胺, 在球磨机中 球磨 2 3 小时, 使微粒粒径全部在 5m 以下, 制得悬浮剂, 然后将悬浮剂加入到微胶囊悬 浮剂的水相溶液中, 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 - 悬浮剂 产品, 具体见表 8。 0069 表 8 实施例 66、 67 各组分及重量份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2 11/26 页 13 0070 0071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
26、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 毒力测定, 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共毒系数 (CTC), CTC120 为增效作用, 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田间试验。 0072 试验方法 : 试验时分别将各混配剂的母液稀释成五个系列浓度, 分别置于烧杯中 备用。采用先浸叶后接菌的方法, 将未接触任何药剂的大小一致的叶片在配置好的药液中 浸泡5s后取出、 自然晾干, 放入养菌盒中, 然后接上供试幼菌, 在25条件下饲养, 每处理3 次重复, 每重复所用试菌数为 50 头, 同时设空白对照, 于 72h 检查死菌数, 计算死亡率和校 正死亡率, 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值。 若对照死亡率大于10, 则视为无。
27、效试验。 计 算公式如下 : 0073 0074 0075 将病害校正死亡率换算成机率值 (y), 处理浓度 (g ml) 转换成对数值 (x), 以 最小二乘法得出毒力回归方程, 并由此计算出每种药剂的值, 按照孙云沛公式法计算出共 毒系数 CTC。计算公式如下 ( 以氟醚菌酰胺为标准药剂, 其毒力指数为 100) : 0076 0077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3 12/26 页 14 0078 M 的理论毒力指数 (TTI)= 氟醚菌酰胺的 TIP氟醚菌酰胺 +有效活性成分 B 的 TIP 有效活性成分B 0079 0080 式中 : M 为不同配比的混合物 0081。
28、 P有效活性成分B 为有效活性成分 B 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0082 P氟醚菌酰胺为氟醚菌酰胺在组合物中所占的比例 0083 B 选自醚菌酯、 嘧菌酯、 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醚菌胺、 氟嘧菌酯、 啶氧菌酯、 烯肟菌 酯、 唑菌酯中之一种。 0084 应用实施例二 : 0085 供试病害 : 黄瓜白粉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致死浓度范围。 0086 毒力测定结果 0087 表 9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088 0089 由表 9 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配比在 1。
29、 : 80 80 : 1 时对黄瓜白粉病的增效比 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胺 与醚菌酯的配比在 1 : 25 2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5 以上 ; 当氟醚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4 13/26 页 15 菌酰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 1 : 9 4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40 以上。经 申请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 20 : 1、 15 : 1、 10 : 1、 8 : 1、 7 : 1、 6 : 1、 5 : 1。
30、、 4 : 1、 3 : 1、 2 : 1、 1 : 1、 2 : 3、 1 : 2、 1 : 3、 1 : 4、 1 : 5、 1 : 6、 1 : 8、 1 : 10、 1 : 15、 1 : 20、 1 : 25, 尤 其 是 当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酯重量比为 2 : 3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090 应用实施例三 : 0091 供试病害 : 葡萄霜霉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092 毒力测定结果 0093 表 10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
31、分析表 0094 0095 由表10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配比在1 : 8080 : 1时对葡萄霜霉病的增效比 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胺 与嘧菌酯的配比在 1 : 30 25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5 以上 ; 当 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1 : 114 : 1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2.40 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 25 : 1、 20 : 1、 15 : 1、 10 : 1、 8 : 1、 6 : 1、 5 : 1、。
32、 4 : 1、 3 : 1、 2 : 1、 1 : 1、 1 : 2、 1 : 3、 1 : 4、 1 : 5、 1 : 6、 1 : 7、 1 : 8、 1 : 9、 1 : 10、 1 ; 11、 1 : 12、 1 : 15、 1 : 20、 1 : 30,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嘧菌酯重量比为 1 : 3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 为明显。 0096 应用实施例四 : 0097 供试病害 : 小麦锈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氟 醚菌酰胺与肟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098 毒力测定结果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33、 A 15 14/26 页 16 0099 表 11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0100 0101 0102 由表 11 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配比在 1 : 80 80 : 1 时对小麦锈病的增效比 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胺 与肟菌酯的配比在 1 : 25 2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0 以上 ; 当 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的配比在 1 : 9 4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40 以上。经申请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
34、肟菌酯的优选配比为 20 : 1、 15 : 1、 10 : 1、 8 : 1、 7 : 1、 6 : 1、 5 : 1、 4 : 1、 3 : 1、 2 : 1、 1 : 1、 2 : 3、 1 : 2、 1 : 3、 1 : 4、 1 : 5、 1 : 6、 1 : 8、 1 : 10、 1 : 15、 1 : 20、 1 : 25,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肟菌酯重量比为 2 : 3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03 应用实施例五 : 0104 供试病害 : 黄瓜白粉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
35、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05 毒力测定结果 0106 表 12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6 15/26 页 17 0107 0108 0109 由表12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1 : 8080 : 1时对黄瓜白粉病的增 效比值SR均大于1.5, 说明两者在1 : 8080 : 1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 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 1 : 30 3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5 以 上,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 1 : 1 时增效比值最大。
36、,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10 应用实施例六 : 0111 供试病害 : 水稻稻瘟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12 表 13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7 16/26 页 18 0113 0114 0115 由表13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配比在1 : 8080 : 1时对水稻稻瘟病的增效比 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胺 与醚菌胺的配。
37、比在1 : 3030 : 1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 尤其是当 氟醚菌酰胺与醚菌胺重量比为 1 : 1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16 应用实施例七 : 0117 供试病害 : 小麦黑穗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氟嘧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18 毒力测定结果 0119 表 14 氟醚菌酰胺与氟嘧菌酯复配对小麦黑穗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8 17/26 页 19 0120 0121 0122 由表 14 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氟。
38、嘧菌酯配比在 1 : 80 80 : 1 时对小麦黑穗病的增 效比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 酰胺与氟嘧菌酯的配比在 1 : 25 2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30 以 上,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氟嘧菌酯重量比为 2 : 3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23 应用实施例八 : 0124 供试病害 : 小麦叶枯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25 毒力测定结果 01。
39、26 表 15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叶枯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19 18/26 页 20 0127 0128 0129 由表 15 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配比在 1 : 80 80 : 1 时对小麦叶枯病的增 效比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 酰胺与啶氧菌酯的配比在 1 : 25 2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5 以 上,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 1 : 2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30 应用。
40、实施例九 : 0131 供试病害 : 黄瓜霜霉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烯肟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32 毒力测定结果 0133 表 16 氟醚菌酰胺与烯肟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0 19/26 页 21 0134 0135 0136 由表 16 可知, 氟醚菌酰胺与烯肟菌酯配比在 1 : 80 80 : 1 时对黄瓜霜霉病的增 效比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 酰胺与烯肟。
41、菌酯的配比在 1 : 25 20 : 1 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 2.20 以 上, 尤其是当氟醚菌酰胺与烯肟菌酯重量比为 2 : 3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37 应用实施例十 : 0138 供试病害 : 葡萄霜霉病 ; 试验药剂均由申请人提供 ; 试验设计 : 经过预备试验确定 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原药或其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0139 毒力测定结果 0140 表 17 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1 20/26 页 22 0141 0142 由表17可知, 氟醚菌酰。
42、胺与唑菌酯配比在1 : 8080 : 1时对葡萄霜霉病的增效比 值 SR 均大于 1.5, 说明两者在 1 : 80 80 : 1 范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当氟醚菌酰胺 与唑菌酯的配比在1 : 2025 : 1时, 增效作用更为明显突出, 增效比值均在2.25以上, 尤其 是当氟醚菌酰胺与唑菌酯重量比为 3 : 2 时增效比值最大, 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0143 经试验发现 :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的锈病、 疫病、 菌核 病、 灰霉病、 霜霉病、 霜疫霉病、 斑点落叶病、 白粉病、 黑星病、 稻瘟病、 纹枯病、 疮痂病、 炭疽 病、 褐斑病、 叶斑病、 叶枯病、 。
43、轴腐病、 颖枯病、 网斑病或云纹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增效比值 SR 均大于 1.5。 0144 药效实验部分 : 试验药剂由申请人研发、 提供, 对照药剂 20氟醚菌酰胺悬浮剂 (自配)、 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市购)、 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市购)、 50肟菌酯悬 浮剂 ( 自配 )、 250 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 ( 市购 )、 10醚菌胺悬浮剂 ( 自配 )、 10氟嘧 菌酯乳油 ( 自配 )、 20啶氧菌酯悬浮剂 ( 自配 )、 20烯肟菌酯悬浮剂 ( 自配 )、 20唑菌 酯悬浮剂 ( 自配 )。 0145 应用实施例十一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
44、验 0146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 药前调查小麦锈病病害指数, 在病害发生初 期施药, 施药后 3 天、 10 天、 20 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 0147 表 18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小麦锈病药效试验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2 21/26 页 23 0148 0149 由表 18 可以看出,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麦锈病, 经申请 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也能有效防治小麦颖枯病、 云纹病, 防治效果 均高于 96, 优于单剂的防效, 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
45、良影响。 0150 应用实施例十二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0151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 药前调查黄瓜白粉病病害指数, 在病害发生初 期施药, 施药后 5 天、 15 天、 30 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 0152 表 19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黄瓜白粉病药效试验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3 22/26 页 24 0153 0154 由表 19 可以看出,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 经申 请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也能有效防治黄瓜疫病、 菌核病。
46、、 炭疽病, 防 治效果均高于95, 优于单剂的防效, 且防效期长。 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 响。应用实施例十三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0155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郊区, 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害指数, 在病害发生初 期施药, 施药后 10 天、 20 天、 30 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 0156 表 20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4 23/26 页 25 0157 0158 由表 20 可以看出,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
47、瘟病, 经申请人 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也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 叶斑病、 叶枯病, 防治 效果均高于 96, 优于单剂的防效, 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 响。应用实施例十四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0159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药前调查葡萄霜霉病病害指数, 在病害发生 初期施药, 施药后 1 天、 5 天、 15 天调查病害指数并计算防效。试验结果如下所示 : 0160 表 21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葡萄霜霉病药效试验 说 明 书 CN 104412981 A 25 24/26 页 26 0161 0162 0163 由表 21 可以看出, 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经申 请人试验发现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复配后也能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 防治效果均高于 95, 优于单剂的防效, 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0164 应用实施例十五氟醚菌酰胺与活性成分 B 及其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药效试验 0165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