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上的病原真菌,尤其是一种杀菌组合物,更特别的是适用于防治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病原真菌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白粉病是由真菌中的白粉菌科(Erysiphacesae)引起的植物病害。多为外寄生性,菌丝体全部或大部暴露在寄主植物的叶、茎、嫩梢、芽、花和果实的表面,并产生大量由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构成的肉眼可见的白色粉状物。
白粉病在全世界分布广泛,为害双子叶植物尤为普遍。中国主要的白粉病有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引起的禾谷类白粉病;由苍耳单丝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引起的瓜类、豆类、麻类等多种植物的白粉病;由葡萄钩丝壳(Uncinula necator)引起的葡萄白粉病;由榛球针壳(Phyllactiniacorylea)引起的桑、梨、柿、核桃、栗、荔枝、番木瓜等80多种树木的白粉病;由蔷薇单丝壳(Sphaerothcca pannosa)引起的蔷薇属花卉的白粉病等。
瓜类白粉病和禾谷类白粉病是瓜类生产和禾谷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初发生时叶片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病斑变黄褐色为病菌的闭囊壳。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禾谷类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锈病是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在分类上属于担子菌亚门病原真菌。锈病可以为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
在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上,主要依赖苯并咪唑类、三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等高效、持效期长的药剂。这些药剂因为长期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降低。同时药剂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对食品安全也造成不利影响。
为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寻找具有预防和延缓抗性产生并能有效对付抗性病原菌的防治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用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农药来防治病原菌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但目前开发一个新农药需筛选1万~1.2万个化合物,耗资1.2~1.5亿美元,开发周期为5~10年,很难赶上病原菌抗性产生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己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属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是吗啉类杀菌剂,为广谱性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可以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入植物体内。用于防治谷类白粉病、锈病和香蕉叶斑病。对其它真菌病害,如橡胶树的白、红、褐根病、白粉病、咖啡眼斑病;茶树茶饼病、瓜类的白粉病及花木的白粉病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效。
目前,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复配应用于防治病害尚无人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的农药组合物。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农药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的农药组合物,其中的活性成分为A(己唑醇)和B(吗啉类杀菌剂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等)
上述农药组合物在防治农业病害上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作为活性成分,添加一定辅料配制成一定剂型的农药组合物,产生了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极好的增效作用,组合物的杀菌效果比单剂有了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农药地使用剂量、施药用工和成本,也减小了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农药残留;(2)本发明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不同,组合物的应用能延缓或克服病原菌的抗药性,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3)本发明组合物防治子囊菌病害的同时能兼治其它病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申请人在对白粉病和锈病抗药性研究中,发现己唑醇对抗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白粉病菌和锈菌活性较高,通过进一步将己唑醇与其它已知农药成分复配,发现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复配后,对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病菌和敏感病菌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发现本发明组合物可以用来防治多种植物上的病害,尤其是子囊菌和担子菌病害,更尤其是白粉病和锈病。
本发明组合物以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为活性成分,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等)的重量份数比在30∶1~1∶50,进一步优选为1∶5~1∶50,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料,制剂中有效成分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累积量为组合物总重量的5~80%。
本发明组合物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将含有效成分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的原药与适当的辅料制成农业上可用的任意剂型;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根据所需防治的作物、所处环境条件、防治方法、防治成本等各类因素,优选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乳油、微乳剂、水乳剂。
本发明组合物中的辅料包括溶剂、分散剂、润湿剂、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pH调节剂、防冻剂、赋形剂、填料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辅料配制成相应剂型。上述辅料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
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制剂的加工工艺,采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是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
本发明所描述的产物可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实施例1
将原药(本申请文件中原药指己唑醇与吗啉类杀菌剂,以下不再赘述)、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己唑醇 5%
十三吗啉 75%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2%
白碳黑(填充剂) 5%
乙烯吡咯烷酮(粘合剂) 4%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凹凸棒石(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三吗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苹果白粉病,试验地点为山东烟台。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4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6.21%。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7.45%、76.53%。
实施例2
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己唑醇 1%
丁苯吗啉 50%
茶枯粉(表面活性剂) 5%
聚乙烯醇(分散粘合剂) 8%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9%
高岭土(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丁苯吗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小麦白粉病,试验地点为河南南阳。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2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3.48%,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丁苯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72%、76.29%。
实施例3
将原药、各种助剂及填料等充分混合,经超细粉碎机粉碎后,配制成可湿性粉剂。例如如下配方:
己唑醇 3%
十二环吗啉 60%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2%
白碳黑(填充剂) 5%
乙烯吡咯烷酮(粘合剂) 4%
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 5%
膨润土(填料)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二环吗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试验地点为广东梅州。取上述可湿性粉剂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31%,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40%十二环吗啉乳油5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65%、77.58%。
实施例4
将下列成分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均匀:
己唑醇 10%
十三吗啉 30%
农乳500号(乳化剂) 8%
农乳700号(乳化剂) 3%
乙醇(助溶剂) 8%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溶解后即得到透明状40%己唑醇·十三吗啉乳油。
采用本实施例己唑醇·十三吗啉乳油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西瓜白粉病,试验地点广东湛江。取上述乳油按照4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5.27%,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75%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6.18%和74.39%。
实施例5
将下列成分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均匀:
己唑醇 10%
丁苯吗啉 1%
农乳500号(乳化剂) 8%
农乳700号(乳化剂) 3%
乙醇(助溶剂) 8%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溶解后即得到透明状11%己唑醇·丁苯吗啉乳油。
采用本实施例己唑醇·丁苯吗啉乳油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小麦锈病,试验地点陕西蓝田。取上述乳油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45%,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75%丁苯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32%和76.29%。
实施例6
将下列成分按照相应比例混合均匀:
己唑醇 9%
十二环吗啉 0.3%
农乳500号(乳化剂) 8%
农乳700号(乳化剂) 3%
乙醇(助溶剂) 8%
二甲苯(溶剂) 补足至100%
溶解后即得到透明状9.3%己唑醇·十二环吗啉乳油。
采用本实施例己唑醇·十二环吗啉乳油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菊花白粉病,试验地点云南瑞丽。取上述乳油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3.61%,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40%十二环吗啉乳油500倍的防效分别为84.35%和75.56%。
实施例7
以水为介质,将原药、分散剂、助悬剂和防冻剂等加入到砂磨釜中,进行研细,制成己唑醇·十三吗啉悬浮剂。例如如下配方:
己唑醇 1%
十三吗啉 20%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 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 3%
硅酸镁铝(助悬剂) 0.5%
乙二醇(防冻剂) 7%
磷酸三丁酯(消泡剂) 2%
硅油(消泡剂) 0.2%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三吗啉悬浮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葡萄白粉病,试验地点为湖南长沙。取上述悬浮剂按照15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3.45%,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4.31%、75.62%。
实施例8
除配方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配制方法基本相同。配方如下:
己唑醇 0.5%
丁苯吗啉 20%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 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 3%
硅酸镁铝(助悬剂) 0.5%
乙二醇(防冻剂) 7%
磷酸三丁酯(消泡剂) 2%
硅油(消泡剂) 0.2%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丁苯吗啉悬浮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小麦锈病,试验地点为河南洛阳。取上述悬浮剂按照15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5.43%,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丁苯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6.37%、77.52%。
实施例9
除配方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配制方法基本相同。配方如下:
己唑醇 9%
十二环吗啉 0.3%
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分散剂) 6%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 3%
硅酸镁铝(助悬剂) 0.5%
乙二醇(防冻剂) 7%
磷酸三丁酯(消泡剂) 2%
硅油(消泡剂) 0.2%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二环吗啉悬浮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豆角锈病,试验地点为海南三亚。取上述悬浮剂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31%,对照药剂10%己唑醇3000倍、40%十二环吗啉乳油5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57%、76.83%。
实施例10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等混合一起,成为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到油相或将油相加入到水相,形成分散性良好的水乳剂。配方如下:
己唑醇 9%
十三吗啉 0.3%
聚乙烯醇(分散粘合剂) 2%
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3.5%
农乳2201号(乳化剂) 5%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 12%
乙二醇(防冻剂) 4%
有机硅(消泡剂) 0.4%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三吗啉水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大丽花白粉病,试验地点为广东深圳。取上述水乳剂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25%,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61%、75.37%。
实施例11
除配方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配制方法基本相同。配方如下:
己唑醇 10%
丁苯吗啉 0.5%
聚乙烯醇(分散粘合剂) 2%
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3.5%
农乳2201号(乳化剂) 5%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 12%
乙二醇(防冻剂) 4%
有机硅(消泡剂) 0.4%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丁苯吗啉水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甜瓜白粉病,试验地点为广东珠海。取上述水乳剂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6.37%,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75%丁苯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7.46%、78.52%。
实施例12
除配方外,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配制方法基本相同。配方如下:
己唑醇 9%
十二环吗啉 0.3%
聚乙烯醇(分散粘合剂) 2%
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3.5%
农乳2201号(乳化剂) 5%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 12%
乙二醇(防冻剂) 4%
有机硅(消泡剂) 0.4%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二环吗啉水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烟草白粉病,试验地点为湖南郴州。取上述水乳剂按照30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28%,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40%十二环吗啉乳油500倍的防效分别为85.39%、76.57%。
实施例13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等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配制成己唑醇·十三吗啉微乳剂。配方如下:
己唑醇 4.5%
十三吗啉 0.5%
乙醇(溶剂) 4%
农乳500号(乳化剂) 2%
可溶性淀粉(乳化剂) 1%
环氧大豆油(稳定剂) 0.5%
蓖麻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0.5%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三吗啉微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黄瓜白粉病,试验地点广东深圳龙岗,取上述微乳剂按照15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4.37%,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75%十三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6.24%和75.61%。
实施例14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等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配制成己唑醇·丁苯吗啉微乳剂。配方如下:
己唑醇 4.8%
丁苯吗啉 0.2%
乙醇(溶剂) 4%
农乳500号(乳化剂) 2%
可溶性淀粉(乳化剂) 1%
环氧大豆油(稳定剂) 0.5%
蓖麻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0.5%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丁苯吗啉微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甜菜白粉病,试验地点黑龙江,取上述微乳剂按照15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5.17%,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75%丁苯吗啉乳油1000倍的防效分别为86.32%和77.53%。
实施例15
将原药、溶剂、乳化剂等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加入到水中,搅拌均匀配制成己唑醇·十二环吗啉微乳剂。配方如下:
己唑醇 4.5%
十二环吗啉 0.5%
乙醇(溶剂) 4%
农乳500号(乳化剂) 2%
可溶性淀粉(乳化剂) 1%
环氧大豆油(稳定剂) 0.5%
蓖麻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 0.5%
水 补足至100%
采用本实施例的己唑醇·十二环吗啉微乳剂进行防治病害实验,防治对象为小麦锈病,试验地点河北保定,取上述微乳剂按照1500倍稀释喷雾,药后7天防治效果为97.36%,对照药剂10%己唑醇乳油3000倍和40%十二环吗啉乳油500倍的防效分别为88.45%和79.71%。
系列试验表明,上述配方的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品种,差异显著。表明该组合物有优异的增效作用,同时能减少农药的施药量。
生物活性测定
1、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1.1黄瓜白粉病(Sphaerotheca fuliginea)盆栽生物活性测定
选择生长整齐一致盆栽黄瓜幼苗,剪下生长点保留2片真叶,用记号笔写上标签编号,插入盆栽苗内,按序排放,供试验用。
茎叶药剂喷雾处理后将试材在温室中阴干24h,每浓度处理5个重复,设清水对照。
在喷雾处理24h后接种黄瓜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2-3.0×105个/ml)。用接种喷雾器(压力0.1MPa)在黄瓜苗叶片上均匀喷雾接种。接种后的试材移至人工气候室中,保持温度18-25℃,五天后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进行分级调查。
分级标准:
0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0
1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5%
3极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6%-10%
5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11%-20%
7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21%-40%
9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40%
药效计算方法:
CK1:空白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
以各个处理有效成份浓度(μg/m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防效转化成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使用专业数据统计软件DPS处理,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抑制中浓度EC50。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己唑醇与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等在30∶1~1∶50之间混配,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1 己唑醇和十三吗啉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2.17 / 十三吗啉(B) 10.25 / A∶B(30∶1) 1.58 140.93 A∶B(20∶1) 1.62 139.17 A∶B(10∶1) 1.75 133.57 A∶B(5∶1) 1.93 129.44 A∶B(1∶1) 2.39 149.86 A∶B(1∶5) 2.45 258.16 A∶B(1∶10) 2.69 284.67 A∶B(1∶20) 2.85 305.48 A∶B(1∶30) 3.02 303.01 A∶B(1∶40) 3.18 295.49 A∶B(1∶50) 3.27 292.13
表2 己唑醇和丁苯吗啉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2.32 / 丁苯吗啉(B) 9.47 / A∶B(30∶1) 1.67 142.39 A∶B(20∶1) 1.75 137.52 A∶B(10∶1) 1.82 136.87 A∶B(5∶1) 1.93 137.51 A∶B(1∶1) 2.28 163.46 A∶B(1∶5) 2.45 255.36 A∶B(1∶10) 2.58 286.72 A∶B(1∶20) 2.67 309.29 A∶B(1∶30) 2.79 308.73 A∶B(1∶40) 2.93 300.61 A∶B(1∶50) 3.16 282.61
表3 己唑醇和十二环吗啉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2.45 / 十二环吗啉(B) 12.73 / A∶B(30∶1) 1.72 146.25 A∶B(20∶1) 1.85 137.73 A∶B(10∶1) 1.97 134.22 A∶B(5∶1) 2.18 129.86 A∶B(1∶1) 2.35 174.86 A∶B(1∶5) 2.62 285.92 A∶B(1∶10) 3.15 292.54 A∶B(1∶20) 3.28 323.48 A∶B(1∶30) 3.52 318.53 A∶B(1∶40) 3.82 302.31 A∶B(1∶50) 3.95 297.78
1.2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选择3-4叶期盆栽小麦幼苗,用记号笔写上各处理的标签编号,插入盆栽苗内,按序排放,供试验用。
叶片药剂喷雾处理后将试材在温室中阴干24h,每浓度处理5个重复,设清水对照。
在喷雾处理24h后均匀抖粉接种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接种后的试材移至人工气候室中,保持温度18-22℃,五天后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进行分级调查。
分级标准:
0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0
1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5%
3极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6%-10%
5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11%-20%
7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21%-40%
9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40%
药效计算方法:
CK1:空白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
以各个处理有效成份浓度(μg/m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抑制率转化成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使用专业数据统计软件DPS处理,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式和抑制中浓度EC50。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从表4、5、6可以看出,己唑醇与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等在30∶1~1∶50之间混配,对小麦白粉病菌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4 己唑醇和十三吗啉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1.32 / 十三吗啉(B) 8.69 / A∶B(30∶1) 0.92 147.51 A∶B(20∶1) 1.05 131.01 A∶B(10∶1) 1.13 126.57 A∶B(5∶1) 1.25 122.98 A∶B(1∶1) 1.48 154.86 A∶B(1∶5) 1.67 269.54
A∶B(1∶10) 1.92 300.22 A∶B(1∶20) 2.08 330.04 A∶B(1∶30) 2.35 313.35 A∶B(1∶40) 2.49 307.17 A∶B(1∶50) 2.67 293.35
表5 己唑醇和丁苯吗啉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1.25 / 丁苯吗啉(B) 6.32 / A∶B(30∶1) 0.85 150.96 A∶B(20∶1) 0.93 139.75 A∶B(10∶1) 1.02 132.19 A∶B(5∶1) 1.15 125.47 A∶B(1∶1) 1.37 152.35 A∶B(1∶5) 1.59 237.16 A∶B(1∶10) 1.68 274.85 A∶B(1∶20) 1.82 291.04 A∶B(1∶30) 1.95 286.60 A∶B(1∶40) 2.17 265.03 A∶B(1∶50) 2.38 245.98
表6 己唑醇和十二环吗啉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1.41 / 十二环吗啉(B) 10.35 / A∶B(30∶1) 0.98 148.00 A∶B(20∶1) 1.05 140.05 A∶B(10∶1) 1.13 135.41
A∶B(5∶1) 1.27 129.69 A∶B(1∶1) 1.39 178.55 A∶B(1∶5) 1.73 290.88 A∶B(1∶10) 2.18 301.17 A∶B(1∶20) 2.35 338.28 A∶B(1∶30) 2.65 324.25 A∶B(1∶40) 2.81 318.99 A∶B(1∶50) 3.07 299.86
1.3花卉白粉病(Sphaerotheca pannosa)盆栽生物活性测定
选择未发白粉病的盆栽月季,用记号笔写上标签编号,插入盆栽苗内,按序排放,供试验用。
茎叶药剂喷雾处理后将试材在温室中阴干24h,每浓度处理5个重复,设清水对照。
在喷雾处理24h后接种花卉白粉病菌(蔷薇单丝壳属)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2-3.0×105个/ml)。用接种喷雾器(压力0.1MPa)在叶片上均匀喷雾接种。接种后的试材移至人工气候室中,保持温度18-25℃,五天后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进行分级调查。
分级标准:
0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0
1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5%
3极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6%-10%
5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11%-20%
7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21%-40%
9级 发病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 >40%
药效计算方法:
CK1:空白对照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施药后病情指数。
以各个处理有效成份浓度(μg/ml)的对数值为自变量X,防效转化成的机率值为因变量Y,使用专业数据统计软件DPS处理,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式和抑制中浓度EC50。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7、8、9。可以看出,己唑醇与十三吗啉、丁苯吗啉、十二环吗啉等在30∶1~1∶50之间混配,对花卉白粉病菌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表7 己唑醇和十三吗啉复配对花卉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3.48 / 十三吗啉(B) 13.61 / A∶B(30∶1) 2.53 140.93 A∶B(20∶1) 2.61 138.23 A∶B(10∶1) 2.75 135.73 A∶B(5∶1) 2.87 138.43 A∶B(1∶1) 3.02 183.53 A∶B(1∶5) 3.25 281.97 A∶B(1∶10) 3.57 301.46 A∶B(1∶20) 3.69 323.93 A∶B(1∶30) 3.95 314.98 A∶B(1∶40) 4.18 304.01
A∶B(1∶50) 4.36 295.30
表8 己唑醇和丁苯吗啉复配对花卉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3.62 / 丁苯吗啉(B) 10.18 / A∶B(30∶1) 2.42 152.76 A∶B(20∶1) 2.51 148.79 A∶B(10∶1) 2.67 144.02 A∶B(5∶1) 2.82 143.81 A∶B(1∶1) 2.98 179.22 A∶B(1∶5) 3.12 250.59 A∶B(1∶10) 3.25 268.93 A∶B(1∶20) 3.38 277.26 A∶B(1∶30) 3.57 269.41 A∶B(1∶40) 3.72 262.07 A∶B(1∶50) 3.93 250.14
表9 己唑醇和十二环吗啉复配对花卉白粉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药剂及配比 抑制中浓度EC50(ug/ml) 共毒系数(CTC) 己唑醇(A) 3.73 / 十二环吗啉(B) 12.85 / A∶B(30∶1) 2.53 150.89 A∶B(20∶1) 2.61 147.91 A∶B(10∶1) 2.78 143.43 A∶B(5∶1) 2.95 143.40 A∶B(1∶1) 3.07 188.33 A∶B(1∶5) 3.42 266.95 A∶B(1∶10) 3.58 293.66
A∶B(1∶20) 3.75 306.93 A∶B(1∶30) 3.95 301.53 A∶B(1∶40) 4.23 286.69 A∶B(1∶50) 4.47 274.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