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10078953.4
2015.02.13
CN104622862A
2015.05.20
驳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61K 31/216申请公布日:201505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1/216申请日:20150213|||公开
A61K31/216; A61P17/00
A61K31/216
四川九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张洁; 张梦甜; 黄望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科园南二路10号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2
李高峡; 全学荣
本发明提供了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绿原酸有益于缓解荨麻疹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症状,有益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和组胺释放,有益于缓解非免疫性荨麻疹的症状,为绿原酸作为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权利要求书1. 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 2. 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治疗免疫性荨 麻疹或非免疫性荨麻疹的药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治疗I型变 态反应型荨麻疹的药物。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治疗非免疫 性接触性荨麻疹的药物。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 降低荨麻疹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的药物。 6.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 抑制荨麻疹所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物。 7.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 降低荨麻疹所致的组胺水平升高的药物。 8. 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是 对抗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 9. 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制 剂是口服制剂、注射制剂或透皮给药制剂。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剂每单位制剂 含绿原酸1-1000mg;所述的制剂的临床使用剂量为:1-100mg/kg。
说明书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局限性 的水肿反应,其典型皮肤表现为风团,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真皮水肿,皮肤毛 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充血,肥大细胞脱颗粒进而释放各种炎性介质,血液中 组胺水平迅速升高,可能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现代医学的研究将急性荨麻 疹的发病机理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性荨麻疹大多数属于I型变 态反应型荨麻疹,又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称之为过敏反应。其特点是 反应发生迅速,大多由IgE抗体街道,引起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并释放活性 介质,如组胺、激肽等,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 和腺体分泌等,产生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等一系列病理反应。非免疫 性荨麻疹可能是由于某些生物的化学及物理因素直接作用肥大细胞,使其释 放颗粒而发病,其中多数为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荨麻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且容易反复发作,近年来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荨麻疹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CGA)又名咖啡鞣酸,是由咖啡酸(caffeic acid CA)和奎尼酸(quinic acid QA)组成的缩酚酸,其化学名为3-o-咖 啡酰奎尼酸(3-o-caffeoylquinic acid CGA)。绿原酸是植物在进行有氧呼 吸的过程中,经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物质。绿原酸已 经被开放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等多个领域。由于它广泛的存 在于常见的各种蔬菜水果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心血管保护作用、抗 氧化作用、抗紫外及抗辐射作用、抗诱变及抗癌作用、抗菌作用、抗病毒作 用、降脂降糖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等。在医药化工和食品等领域都具有广泛 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治疗免疫性荨麻疹或非免疫性荨麻疹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治疗I型变态反应型荨麻疹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治疗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降低荨麻疹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抑制荨麻疹所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降低荨麻疹所致的组胺水平升高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是对抗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 其中,所述的药物制剂是口服制剂、注射制剂或透皮给药制剂。 其中,所述的制剂每单位制剂含绿原酸1-1000mg;所述的制剂的临床使 用剂量为:1-100mg/kg。 通过绿原酸治疗荨麻疹的药效实验表明,绿原酸能够有效的抑制肥大细 胞的脱颗粒,降低组胺的释放,并且对抗组胺释放所导致的毛细血管扩张; 通过药效试验证明,绿原酸对于I型变态反应型荨麻疹(免疫性荨麻疹)和 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非免疫性荨麻疹)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仅限 于此两类荨麻疹的治疗。 综上,绿原酸有益于缓解荨麻疹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症状,有 益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和组胺释放,有益于缓解非免疫性荨麻疹的症状, 为绿原酸作为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用绿原酸制备散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所用的绿原酸原料药,系由杜仲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的,纯度为 99.17%。 2.绿原酸散剂的制备: 2.1处方 纯度为99.17%的绿原酸1000g 2.2制法 取处方量绿原酸过筛后,按照散剂的常规制备工艺,无菌分装成含1000 瓶/袋散剂,每瓶/袋散剂含绿原酸1000mg。 实施例2:用绿原酸制备丸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绿原酸,系由金银花中提取、纯化得到的,纯度为 98.95%。 2.绿原酸丸剂的制备 2.1处方 2.2.制法: 取适量的聚维酮K30,用无水乙醇配制成溶液,再取处方量的绿原酸和 淀粉,采用等量稀释法混合均匀之后,加入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中,充分 搅拌后制得软材,采用搓丸法制得绿原酸丸剂1000粒,每粒丸剂含绿原酸 1mg。 实施例3:用绿原酸制备口服溶液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绿原酸,系由牛蒡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纯度为 99.24%。 2.绿原酸口服溶液剂的制备 2.1处方 2.2制法 取处方量的绿原酸和亚硫酸氢钠,溶解100L注射用水中,按照口服液的 常规制备工艺,过滤后,无菌灌装成1000支口服液,每支口服液为100mL, 含绿原酸200mg。 实施例4:用绿原酸制备片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绿原酸,系由牛蒡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的,纯度为 98.57%。 2.绿原酸片剂的制备 2.1处方: 2.2制法: 本实施例采用制湿颗粒压片法制备绿原酸片剂。(1)按处方量取聚维酮 K30制成水溶液;(2)取处方量的绿原酸、淀粉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加入聚 维酮K30水溶液,充分搅拌均匀后制成软材;(3)将制备好的软材按常规 的湿法制粒的操作规程,过筛、干燥和整粒后得到大小均一的颗粒;(4) 将制得的颗粒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后压片,共制成1000片片剂,每片含绿原 酸100mg。 实施例5:用绿原酸制备胶囊剂 1.绿原酸的合成: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绿原酸,系由杜仲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纯度为 99.73%。 2.绿原酸胶囊剂的制备: 2.1处方: 2.2制法: 取处方量的绿原酸和淀粉,混合均匀,加入80%乙醇溶液制成软材,干燥, 整粒后按照胶囊剂的常规制备工艺制备1000粒胶囊,每粒胶囊含绿原酸 60mg。 实施例6:用绿原酸制备颗粒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绿原酸,系由杜仲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的,纯度为 99.63%。 2.绿原酸颗粒剂的制备 2.1处方: 2.2制法: 取聚维酮K30,加入注射用水,制成溶液。取处方量的绿原酸、甘露醇 和乳糖混合均匀之后,加入聚维酮K30溶液,制成软材。按照颗粒剂的常规 制备工艺,对软材进行过筛、干燥和整粒之后,得到颗粒剂。在无菌条件下 分装颗粒剂,制备1000袋颗粒剂,每袋颗粒剂含绿原酸600mg。 实施例7:用绿原酸制备冻干粉针剂 1.绿原酸的提取: 本实施例中所用的绿原酸原料药,系由杜仲叶中提取、纯化得到,纯度为 99.52%。 2.绿原酸冻干粉针剂的制备 2.1处方: 将以上处方完全溶解于注射用水中,过滤后,再用0.22μm的除菌微 孔滤膜精滤,调节pH后,按照无菌粉针剂的常规操作共制成2ml粉针剂 1000支,每支含绿原酸60mg。 以下通过具体药效学试验证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绿原酸治疗荨麻疹(I型变态反应型荨麻疹)体内药效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实验器材和试剂 低速离心机SC-3610,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电子天平,卵白蛋白,百白 破疫苗,绿原酸,富马酸酮替芬片,伊文思蓝。 1.2动物造模和分组 本试验例采用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法(即PCA法)来模拟速发型 变态反应性荨麻疹(I型变态反应型荨麻疹),该法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 的用以研究荨麻疹的动物模型。 荨麻疹的动物模型建造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抗血清的制备。 取Wistar大鼠10只,5%的卵蛋白生理盐水容易0.5mL于后腿两侧肌肉 注射,同时腹腔注射百白破疫苗0.2mL/只。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 液,于4℃冰箱中过夜,血清充分析出后,以4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 收集上层血清,-20℃冰箱保存备用。 (2)荨麻疹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分组给药(即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法, PCA)和分组给药。 取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荨麻疹模型组、阳性药物酮替芬治疗组 和绿原酸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每组10只。荨麻疹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 2mL/只,并将各组药物均配置成2mL溶液,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 药7天。第5天给药后再大鼠背部选择致敏点,将所选区域的毛剪光。取(1) 中所制备的IgE抗血清,加生理盐水,按1:1稀释后,于剪毛区皮内注射抗 卵蛋白血清生理盐水0.1mL/点。末次给药后1小时,进行抗原攻击:即尾静 脉注射0.5%伊文思蓝溶液1mL(内含卵白蛋白50mg)。大鼠致敏部位出现 蓝色反应斑表面造模成功。蓝色反应斑是由于皮肤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强,伊文思蓝染料渗出所形成的。具体的动物分组和给药方案如表1所示: 表1动物分组和给药方案 2.实验内容 2.1蓝色反应斑光密度值(OD)测定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是荨麻疹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为了检测各组大鼠的 毛细血管通透性情况,需进行蓝色反应斑光密度值的测定。于实验的第7天, 将蓝色斑片剪下,剪碎,加入丙酮-生理盐水(7:3)混合液4mL,浸泡48h, 于3000rpm/min的转速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610nm处 测定吸收值(OD),取各组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出抑制百分率。 抑制百分率=(1-用药组平均吸收值/模型组平均吸收值)×100% 2.2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检测 肥大细胞作为初级效应细胞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效应细胞,其脱颗粒释放的生物活性介 质,是荨麻疹出现一系列病症的基础。本部分实验用以研究绿原酸对肥大细 胞脱颗粒的影响作用。 将处死的大鼠皮肤组织标本经中性甲醛固定,梯度酒精脱水,石蜡包埋。 (1)石蜡连续切片厚4μm,将石蜡切片贴在涂油多聚赖氨酸的载玻片上, 60℃恒温过夜; (2)按照常规方法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3)1%甲苯胺蓝染色1min,0.5%冰醋酸分化切片; (4)自来水冲洗,晾干,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进行封片。 在每张切片上选取3个肥大细胞分布比较多的视野,在高倍显微镜下计数 100个肥大细胞中脱颗粒细胞数,计算脱颗粒抑制率。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抑制率(%)=(1-用药组脱颗粒数/模型组脱颗数)× 100%。 2.3各组大鼠血液组胺水平的测定 组胺是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产生的的,参与了多种生 理功能的调节,包括炎症和免疫反应等病理过程。本部分实验考查绿原酸治 疗后,大鼠组胺的释放水平是否发生变化。采各组大鼠的动脉血2mL,用 EDTA-2Na抗凝,2000r/min离心10min,得到上层血清,利用大鼠组胺ELISA 试剂盒对各组大鼠血液中的组胺水平进行测定。 3.实验结果 3.1蓝色反应斑OD值的测定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绿原酸能降低大鼠皮肤组织蓝斑的OD值,与荨麻疹模 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组中,绿原酸治疗组和阳性药 物酮替芬治疗组的大鼠相比,其蓝斑OD值和最终所得到的抑制率,两组数 据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OD值检测结果 3.2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检测结果 正常的肥大细胞结构应完整,为圆形或者类圆形,细胞多呈蓝色,边缘光 滑,包浆内应该充满粗大的紫红色颗粒。而荨麻疹模型组的大鼠肥大细胞肿 胀变性,胞膜破裂,边缘不齐,颗粒脱出。实验检测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结果 显示,酮替芬和绿原酸治疗组的大鼠,其肥大细胞脱颗粒数均有显著下降, 两组数据分别与荨麻疹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绿原酸 组和酮替芬组的数据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具体数据如表 3所示: 表3.各组大鼠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检测结果 3.3各组大鼠组胺水平的检测结果 对各组大鼠的组胺水平进行检测后发现,与模型组相比,绿原酸治疗组大 鼠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液中的组胺水平,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绿原酸治疗组和阳性药物酮替芬治疗组的药物相比,其降低大 鼠血液中组胺水平的能力相当,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 验数据如表4所示: 表4.各组大鼠的组胺水平检测结果(μg/L,) 分组 动物(只) 组胺(μg/L) 荨麻疹模型组 10 17.8±2.4 酮替芬治疗组 10 12.9±2.0 绿原酸治疗组 10 13.1±2.7 4.统计学处理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实验数据以表示,2组数据间的比较用两样本t 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实验结论 本试验例中采用大鼠同种皮肤被动免疫法(PCA)模拟速发型变态反应 性荨麻疹。此病所表现的几个突出症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肥大细胞脱 颗粒增多和组胺释放增多。以酮替芬片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考察了绿原酸对 此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绿原酸能有效的降低I型变态反应型荨麻疹大 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并降低组胺的释放,对于此 类荨麻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试验例2.绿原酸对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实验器材和试剂 低速离心机SC-3610,紫外分光光度计,精密电子天平,卵白蛋白,百 白破疫苗,绿原酸,富马酸酮替芬片,伊文思蓝。 1.2实验造模和分组给药 取Wistar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荨麻疹模型组、阳性药物酮替芬治疗 组和绿原酸治疗组。具体的分组和给药方案如表1所示。 表1大鼠分组和给药方案 2.实验内容 2.1蓝色反应斑光密度值(OD)测定 蓝斑反应光密度值的测定可以反应出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OD值越大 的代表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程度越大。 各组给药连续给7天之后,末次给药后1小时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 生理盐水溶液1mL,注射伊文思蓝溶液之后,立即于大鼠腹部事先脱毛处皮 内注射0.1%组胺1mL/点,形成一个小皮丘。30min后处死,分离腹部皮肤, 用手术剪剪碎置于试管中,加入4mL丙酮-生理盐水(7:3)混合液,充分震 摇。浸泡48h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在 610nm处测定OD值,取给足的平均吸光度,计算出抑制百分率。 抑制率=(1-用药组平均光吸收值/模型组平均光吸收值)×100% 3.实验结果 3.1绿原酸对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检测结果: 本部分的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绿原酸能显著的降低大鼠蓝斑光 吸收OD值,且绿原酸治疗组的OD值与阳性对照药物酮替治疗组的相当, 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组大鼠的蓝色反应斑光密度值(OD)测定结果 4.统计学处理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实验数据以表示,2组数据间的比较用两样本t 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实验结果 本试验例的实验结果显示,绿原酸能有效的对抗由组胺所致的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强。 试验例3.绿原酸对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的治疗作用 1.实验材料 1.1.实验器材和试剂 绿原酸,扑尔敏片,二甲基亚砜(DMSO),游标卡尺。 1.2动物分组和给药 取豚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命名为模型对照组, 绿原酸治疗组,阳性药物扑尔敏治疗组3组。除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 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0mL/kg,每日 1次,连续给药5天,分组及给药剂量如表1所示。 表1实验豚鼠分组和给药方案 2.考察各组豚鼠的耳肿胀情况 对各实验组,先用游标卡尺测量豚鼠右耳3个固定点的厚度,求出平均 值作为标准。末次给药后30min后,分别用100μL无水乙醇配制的80%二 甲基亚砜均匀涂抹豚鼠右耳廓两面,分别于涂抹后30、45、60、120min用 游标卡尺测定原3个固定点的厚度,求出平均值,作为耳肿胀度。 3.实验结果 各组豚鼠的耳肿胀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1)在用DMSO所致的豚鼠耳 肿胀模型中,涂抹DMSO后,绿原酸显著降低豚鼠耳肿胀程度,与模型组相 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检测的时间段里,绿原酸和扑尔敏治 疗组均能有效的降低豚鼠耳肿胀程度,两组治疗效果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各组豚鼠的耳厚度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耳肿胀度测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0.05。 4.统计学处理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实验数据以表示,2组数据间的比较用两样本t 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5.实验结论 本试验例建立了非免疫接触性荨麻疹的豚鼠模型,其具体的发病机理尚 不明确,临床上对其的治疗也停留在控制症状层面。实验结果显示,绿原酸 对于DMSO所致的非免疫接触性的豚鼠耳肿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绿原 酸作为该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绿原酸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药物中的用途。绿原酸有益于缓解荨麻疹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症状,有益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和组胺释放,有益于缓解非免疫性荨麻疹的症状,为绿原酸作为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