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

上传人:bo****18 文档编号:5175114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7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83055.4

申请日:

2014.12.16

公开号:

CN104472066A

公开日:

2015.04.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C 1/04申请日:20141216|||公开

IPC分类号:

A01C1/04

主分类号:

A01C1/04

申请人:

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司

发明人:

王恩来; 王一凡

地址:

102442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一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53

代理人:

苗源; 李冬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编织方法包括,步骤1将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网铺设在传输带上;步骤2设置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步骤3调整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口,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使得纤维丝铺设在下网上形成纤维丝层;步骤4通过上网铺设装置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步骤5通过绗缝装置将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绗缝在一起,形成植被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能够铺设出所需密度的纤维丝层,并且利用纤维丝分解装置能将缠绕的纤维丝快速地拆解,所铺设的植被毯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具有很高的抗老化性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通过植被毯编织设备实现,其中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包括植被毯铺设装置(2),所述植被毯铺设装置(2)包括上网铺设装置(8)、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传输带(5)、下网铺设装置(6)和绗缝装置(9),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
步骤1S)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6)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5)上;
步骤2S)设置所述传输带(5)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以使得纤维丝按照200克~900克/米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形成纤维丝层;
步骤3S)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8)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步骤4S)通过所述绗缝装置(9)将所述下网、所述纤维丝层和所述上网绗缝在一起,形成植被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S)中,调整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以使得纤维丝按照300克~500克/米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上网上,形成纤维层。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S)中,设置所述传输带(5)的传输速度为6秒~8秒/米。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11S),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输送装置(1)中实现,所述纤维丝输送装置(1)包括重力筛选装置(3)和纤维丝传送装置(4),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11S)包括:
步骤111S)设置所述重力筛选装置(3)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使得所述重力筛选装置(3)的第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以将纤维丝吸入所述重力筛选装置,并使得所述重力筛选装置(3)的第二风向口形成外送式风向,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4);
步骤112S)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4)在所述重力筛选装置(3)的第二风向口输出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将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11S)中,将风机系统的转速设置为6000转~9000转/分钟。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分解步骤12S),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解装置(10)中实现,所述纤维丝分解装置(10)包括纤维丝容纳装置(13),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13)包括进料口(14)、出料口、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可旋转地/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丝容纳装置(13)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齿;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与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平行设置,并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13)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设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12S)包括:
步骤121S)将纤维丝捆从所述进料口(14)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13);
步骤122S)设置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的旋转速度为4000转~5000转/分钟,以通过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和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将纤维丝捆分解;
步骤123S)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所述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S)之后和步骤2S)之前,还包括步骤31S)在所述下网上铺设衬纸层,然后在所述衬纸层上铺设种子形成种子层。

8.  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7中任一编织方法实现的植被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被毯结构包括:
上网,所述上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纤维层,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200克~9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下网,所述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所述上网、所述纤维层和所述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300克~5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10.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被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40±5)毫米×(25±5)毫米;所述下网的网格小于等于(10±2)毫米×(8±2)毫米;所述绗缝的针距为(55±5)毫米,行距为(50±5)毫米。

说明书

说明书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产品及其加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植被毯 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植被毯抗老化性能较差,在经过户外长时间的暴 晒和雨水冲刷后,就容易散开。并且,植被毯的加工过程费时费力。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植被毯结构及加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被毯结 构及其编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所述植被毯结构的 编织方法通过植被毯编织设备实现,其中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包括 植被毯铺设装置,所述植被毯铺设装置包括上网铺设装置、纤维丝 层铺设装置、传输带、下网铺设装置和绗缝装置,所述植被毯结构 的编织方法包括:
步骤1S)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上;
步骤2S)设置所述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以使得 纤维丝按照200克~900克/米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形成纤维 丝层;
步骤3S)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步骤4S)通过所述绗缝装置将所述下网、所述纤维丝层和所述 上网绗缝在一起,形成植被毯。
其中,在步骤2S)中,调整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口,控 制纤维丝的输出量,以使得纤维丝按照300克~500克/米2的密度铺 设在所述上网上,形成纤维层。
其中,在步骤2S)中,设置所述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6秒~8秒 /米;
其中,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11S), 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输送装置中实 现,所述纤维丝输送装置包括重力筛选装置和纤维丝传送装置,所 述纤维丝输送步骤11S)包括:
步骤111S)设置所述重力筛选装置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使得 所述重力筛选装置的第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以将纤维丝吸入 所述重力筛选装置,并使得所述重力筛选装置的第二风向口形成外 送式风向,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
步骤112S)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在所述重力筛选装置的第二风 向口输出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将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层铺 设装置内。
其中,在步骤111S)中,将风机系统的转速设置为6000转~9000 转/分钟。
其中,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分解步骤12S), 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解装置中实 现,所述纤维丝分解装置包括纤维丝容纳装置,所述纤维丝容纳装 置包括进料口、出料口、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可旋转地/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丝容纳 装置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齿;所 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与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平行设置,并可旋转 地固定在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设 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12S)包括:
步骤121S)将纤维丝捆从所述进料口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容纳装 置;
步骤122S)设置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的旋转速度为4000转 ~5000转/分钟,以通过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和所述第二纤维丝分 解轴将纤维丝捆分解;
步骤123S)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所述风机系统 的第一风向口。
其中,在步骤1S)之后和步骤2S)之前,还包括步骤31S)在 所述下网上铺设衬纸层,然后在所述衬纸层上铺设种子形成种子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所述植被毯结构包括:
上网,所述上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纤维层,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200克~9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 而成;
下网,所述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所述上网、所述纤维层和所述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
其中,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300克~5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而 成。
其中,所述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40±5)毫米×(25±5)毫 米;所述下网的网格小于等于(10±2)毫米×(8±2)毫米;所述 绗缝的针距为(55±5)毫米,行距为(50±5)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能够铺设出所需密度的纤维丝 层,并且利用纤维丝分解装置能将缠绕的纤维丝快速地拆解。由该 植被毯编织方法生产的植被毯结构经检测证明,取0.235米的样品, 在老化前能够抗300牛顿左右的拉力,含水率为7%-8%。并且,这 种植被毯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具有很高的抗老化性能。
附图说明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 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 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纤维丝分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纤维丝分解装置中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 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 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通过植 被毯编织设备实现:将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网铺设在传输带上;设 置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调整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 口,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以使得纤维丝按照200克~900克/米2的 密度铺设在下网上,形成纤维丝层;通过上网铺设装置将上网铺设 在纤维丝层上;通过绗缝装置将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绗缝在一起, 形成植被毯。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以及植 被毯结构。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包括:
步骤1S,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6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5 上;
步骤2S,设置所述传输带5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以使 得纤维丝按照200克~900克/米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形成纤 维丝层;
步骤3S,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6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步骤4S,通过所述绗缝装置9将所述下网、所述纤维丝层和所 述上网绗缝在一起,形成植被毯。
上述方法由植被毯编织设备实现。如图2所示,该植被毯编织 设备包括纤维丝输送装置1和植被毯铺设装置2。其中,纤维丝输送 装置1包括重力筛选装置3和纤维丝传送装置4,重力筛选装置3 输出气流以将纤维丝推入纤维丝传送装置4,该纤维丝传送装置4 可以为管道状传送装置。植被毯铺设装置2包括传输带5、下网铺设 装置6、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上网铺设装置8和绗缝装置9。下网 铺设装置6用于将下网铺设在传输带5上,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用 于将纤维丝铺设在下网上以形成纤维丝层,上网铺设装置8用于将 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绗缝装置9用于将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 绗缝在一起。纤维丝层中的纤维丝可以由稻麦秸秆、椰丝、棕榈丝 等加工而成。
再次如图2所示,下网铺设装置6、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上网 铺设装置8和绗缝装置9沿着传输带5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这样, 先在传输带5上铺设下网,并且将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 米;然后将纤维丝通过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铺设在下网上,接着借 助于传输带5和上网铺设装置8在已铺好的下网和纤维丝层上铺设 上网,最后由绗缝装置9将铺好的下网、纤维丝层以及上网绗缝在 一起。
其中,下网铺设装置6包括第一旋转轴,下网缠绕在第一旋转 轴上。当下网的一端已铺设在传输带5上时,借助于传输带5的动 力,下网就铺设在传输带5上。类似地,上网铺设装置8包括第二 旋转轴,上网缠绕在第二旋转轴上,当上网的一端已铺设在传输带5 上的纤维丝层上时,借助于传输带5的动力,上网就铺设在传输带5 上。这样,自下而上形成了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的结构。
如图2描述的,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与纤维丝传送装置4的第 一端相连通。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为可调整出口,用以控制 纤维丝的输出量。当需要增加单位时间内纤维丝的输出量时,可以 增加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的截面面积,当需要减小单位时间 内纤维丝的输出量时,可以减小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的截面 面积。另外,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 设定,例如为长方形。如果出口设定为长方形,那么,纤维丝层铺 设装置7的出口的长度与上网的宽度相同,例如可以是2.45米。宽 度可以根据纤维丝的输出量来决定,例如,可以在3厘米~5厘米之 间调整。如果出口为其他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根据需要,例如植被毯的密度等,设置输送带5的运行速度以 及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的大小。例如,在步骤2S)中将输送 带5的运行速度设置为5秒-10秒/米,在这一的设置下,植被毯的 纤维丝的密度为200-900克/米2。具体地可以将输送带5的运行速度 设置为6秒-8秒/米。并且,在步骤2S)中可以调整所述纤维丝层铺 设装置的出口,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以使得纤维丝按照300克~500 克/米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形成纤维层。特别地,在纤维丝 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按照上述设置,将输送带5的运行速度设置为 6.5秒/米时,可以按照纤维丝密度350克/米2将纤维丝层铺设在下网 上。如果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为其他形状,可以根据上述的 规格相应设定,以满足植被毯密度等的需求。
另外,该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11S)。 该纤维丝输送步骤11S)在步骤2S)之前完成,由植被毯编织设备 的纤维丝输送装置1实现。纤维丝输送步骤11S)包括:
步骤111S)设置重力筛选装置3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使得重 力筛选装置3的第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以将纤维丝吸入重力 筛选装置,并使得重力筛选装置3的第二风向口形成外送式风向, 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纤维丝传送装置4;
步骤112S)纤维丝传送装置4在重力筛选装置3的第二风向口 输出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将纤维丝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 内。
其中,重力筛选装置3包括风机系统(未示出),风机系统包 括提供内吸式气流的第一风向口和提供外送式气流的第二风向口。 第一风向口用于将纤维丝吸入重力筛选装置3;第二风向口与纤维丝 传送装置4的第二端相连通,用于将经过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纤 维丝传送装置4。另外,重力筛选装置3还包括重力减压装置(未示 出),重力减压装置的第一端与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相连通,重 力减压装置3的第二端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相连通。重力减压装 置3的作用是将气流输送回到第一风向口,以使得纤维丝通过重力 的作用下落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中,而不会漂浮在纤维丝传送装 置7中。
在实际的应用中,第二风向口设置在重力筛选装置3的上端或 者顶端,这样,在重力筛选装置3中,向上形成外送式气流,纤维 丝在向上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被向上吹起,纤维丝中掺杂的杂 质,例如石子、枝杈等,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下落到重力筛选装置3 的底端,而纤维丝则在向上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被输送至纤维 丝传送装置4处。经过这样的重力筛选过程,纤维丝可以有效地去 除杂质。
如上描述的,纤维丝传送装置4为管道状的传送装置,纤维丝 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管道状的传送装置被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 置7处。
为了避免纤维丝依然在气流的作用下而漂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 置7中,在重力筛选装置3和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之间设置了重力 减压装置,重力减压装置为管道状重力减压装置,其第一端与风机 系统的第一风向口相连通,也就是说,由于第一风向口产生的是内 吸式的气流,这样,对内吸式气流对于重力减压装置内的气流产生 了吸力,重力减压装置内的气流,在内吸式的气流的吸力作用下, 回流至第一风向口,从而使得通过纤维丝传送装置4进行纤维丝传 送的气流通过重力减压装置而回流至第一风向口,进而避免了被传 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的纤维丝依然悬浮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内。
可以将纤维丝传送装置4及重力减压装置的长度设置为10米 ~20米,特别是18米。在上述转速下以及这种输送长度以及回流长 度的设置下,纤维丝传送装置4中的气流的衰减程度适宜而不至于 由于气流衰减过度而将纤维丝滞留在纤维丝传送装置4内,也不至 于由于气流衰减过小从而使得进入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的气流 过大而不利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的气流通过管道状的重力减压 装置回流至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从而使得传送至纤维丝层铺设 装置7内的纤维丝悬浮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在本发明中,纤 维丝层铺设装置7只有纤维丝层铺设的出口处为开放式,其他地方 均为密封状,且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为高度约为3~5米的立方体结 构或者类似结构体。这样,纤维丝传送装置4和重力减压装置均设 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顶部,纤维丝通过纤维丝传送装置4被传 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此时的输送气流已经衰减至不足以使 纤维丝克服重力的作用而悬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内。而此时衰 减的气流由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高度很高,不足以流至纤维丝 层铺设装置7的纤维丝层铺设的出口处。由于重力减压装置的一端 与风机系统的提供内吸式气流的第一风向口连通,使得重力减压装 置的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这一端处存在吸力,因此,通过纤维 丝传送装置4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处的气流,得以通过重力 减压装置回流至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根据纤维丝,例如稻麦秸秆、椰丝、棕榈 丝,的特点,将风机系统的风机的转速设置为6000转~9000转/分钟, 特别是2万转/分钟左右,风机系统所给出的气流可以将纤维丝进行 比较好的筛选,将石子、沙子以及枝杈等杂物通过重力筛选的过程 筛选干净。
在步骤11S)之前,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 分解步骤12S),以将缠绕在一起的纤维丝拆解开。该纤维丝分解步 骤12S)在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解装置10中实现。纤维丝分 解装置10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纤维丝分解装置10包括纤维丝 容纳装置13,纤维丝容纳装置13又包括进料口14、出料口、第一 纤维丝分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其中,缠绕在一起的纤维 丝,即纤维丝捆,从进料口14进入,拆解开的纤维丝从出料口输出。
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可旋转地/固定地设置在第一纤维丝容纳 装置13的内壁上,并且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 齿。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与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平行设置,并可 旋转地固定在纤维丝容纳装置13的内壁上,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 设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图4示出了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纤维丝分 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以及两个分解轴上设置的多个第一 分解齿和多个第二分解齿。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 轴12可以其中一个固定设置,即在分解纤维丝时并不进行旋转;也 可以两个纤维丝分解轴均可以进行旋转,但是在分解纤维丝时两个 纤维丝分解轴沿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便于拆解纤维丝。图4 中示出了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固定设置的状态,当然,也可以将第 一纤维丝分解轴可旋转地设置在纤维丝容纳装置内。在图4中,第 一纤维丝分解轴11上仅图示了一排分解齿。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多排分解齿,或者交错设置多个分解齿。在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上 图示了多个分解齿。该多个分解齿可以根据需要交错设置或者平行 设置。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第一分解齿和所述第二分解齿的尺寸的设 定不宜过长,如果过长可能会造成纤维丝的缠绕,从而影响纤维丝 的分解效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第一分解齿和第二分解齿 的长度设置为例如,30~70毫米,特别地,可以设置为40~50毫米, 齿间距可以设置为例如,40~65毫米,特别地,设置为45~50毫米。 并且,第一分解齿和第二分解齿的长度可以不相同。
纤维丝分解步骤12S)包括:
步骤121S)将纤维丝捆从进料口14输送至纤维丝容纳装置13;
步骤122S)设置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的旋转速度为4000转 ~5000转/分钟,以通过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 将纤维丝捆分解;
步骤123S)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风机系统的第 一风向口。
如上描述的,将风机系统的风机的转速设置为6000转~9000转/ 分钟,可以通过重力筛选的方式有效地将纤维丝与杂质分离。在此 基础上,配合纤维丝分解装置10对纤维丝进行分解所形成的纤维丝, 其长度可以达到10~20厘米,更加适用于重力筛选方式的纤维丝与 杂质的分离方式。
另外,通过绗缝装置9绗缝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时,可以将 绗缝间距为0.03-0.08米,较佳地为0.05米。采用这种绗缝间距既可 以将下网、纤维丝层和上网牢固地绗缝在一起,又不会浪费不必要 的缝线。
另外,在步骤1S)之后和步骤2S)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31S) 在下网上铺设衬纸层,然后在衬纸层上铺设种子形成种子层。
由上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植被毯结构包括: 上网,上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纤维层,纤维层由200 克~9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下网,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 编织的网格;上网、纤维层和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具体地, 纤维层由密度为300克~500克/米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其中,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40±5)毫米×(25±5)毫米; 下网的网格小于等于(10±2)毫米×(8±2)毫米;绗缝的针距为 (55±5)毫米,行距为(50±5)毫米。
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利用纤维丝输送装置1以 及植被毯铺设装置2,能够铺设出所需密度的纤维丝层。通过调整输 送带5的运行速度,以及纤维丝层铺设装置7的出口,可以调整植 被毯的纤维丝的铺设密度。如上描述的,例如调整输送带5的运行 速度为6秒-8秒/米时,植被毯的纤维丝的密度为300-500克/米2。 由该植被毯编织设备生产的植被毯经检测证明,取0.235米的样品, 在老化前能够抗300牛顿左右的拉力,含水率为7%-8%。并且,这 种植被毯结构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具有很高的抗老化性 能。
这种植被毯结构可以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河渠护岸、铁路、公 路护坡、垃圾填埋场封场、屋顶绿化、垂直绿化、荒漠化治理、无 土栽培、乔木护根、生态公园建设等相关领域。在使用时,如同铺 地毯一样,将植被毯覆盖于经过处理的山坡或者路基或坪床上浇水 养护,预先喷播或植被毯自带的草种发芽生长,一周后,草种发芽 生长,就能形成优质植被。作为环保植被毯原料的植物纤维,也不 用担心,它在自然降解后可以与土壤混为一体,成为植被的营养基 质。
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而 这些变型方式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 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 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83055.4 (22)申请日 2014.12.16 A01C 1/04(2006.01) (71)申请人 康莱德国际环保植被(北京)有限公 司 地址 102442 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稻田一村 (72)发明人 王恩来 王一凡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名华博信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453 代理人 苗源 李冬梅 (54) 发明名称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 法, 编织方法包括, 步骤 1 将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 网铺设在传输带上 ; 步骤 2 设置传输带的传输速 度为 5。

2、 秒 10 秒 / 米 ; 步骤 3 调整纤维丝层铺设 装置的出口, 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 使得纤维丝铺 设在下网上形成纤维丝层 ; 步骤 4 通过上网铺设 装置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 步骤 5 通过绗缝 装置将下网、 纤维丝层和上网绗缝在一起, 形成植 被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能够铺设出 所需密度的纤维丝层, 并且利用纤维丝分解装置 能将缠绕的纤维丝快速地拆解, 所铺设的植被毯 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 具有很高的抗老 化性能。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

3、10447206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CN 104472066 A 1/2 页 2 1.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通过植被毯 编织设备实现, 其中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包括植被毯铺设装置 (2), 所述植被毯铺设装置 (2) 包括上网铺设装置 (8)、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传输带 (5)、 下网铺设装置 (6) 和绗缝 装置 (9),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 : 步骤 1S) 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 (6) 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 (5) 上 ; 步骤 2S) 设置所述传输带 (5) 的传输速度为 5 秒 10 秒 /。

4、 米,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 形成纤维丝层 ; 步骤 3S) 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 (8) 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 步骤4S)通过所述绗缝装置(9)将所述下网、 所述纤维丝层和所述上网绗缝在一起, 形 成植被毯。 2.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2S) 中, 调整所述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 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300 克 5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上网上, 形成纤维层。 3.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2S) 。

5、中, 设置所述 传输带 (5) 的传输速度为 6 秒 8 秒 / 米。 4.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 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 输送装置 (1) 中实现, 所述纤维丝输送装置 (1) 包括重力筛选装置 (3) 和纤维丝传送装置 (4), 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包括 : 步骤 111S) 设置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3) 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 使得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3) 的第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 以将纤维丝吸入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并使得所述重力筛 选装置 (3) 的第二风。

6、向口形成外送式风向, 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传送装 置 (4) ; 步骤 112S) 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在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3) 的第二风向口输出的外 送式气流的作用下, 将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 5.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111S) 中, 将风机 系统的转速设置为 6000 转 9000 转 / 分钟。 6.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 方法还包括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 解装置(10)中实现, 。

7、所述纤维丝分解装置(10)包括纤维丝容纳装置(13), 所述纤维丝容纳 装置 (13) 包括进料口 (14)、 出料口、 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所 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可旋转地 / 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的内壁 上, 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11)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齿 ; 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与所 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平行设置, 并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的内壁 上, 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设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 ; 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包括 : 步骤 121S) 将纤。

8、维丝捆从所述进料口 (14) 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 步骤 122S) 设置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的旋转速度为 4000 转 5000 转 / 分钟, 以通过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和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将纤维丝捆分解 ; 步骤 123S) 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所述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72066 A 2 2/2 页 3 7.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 1S) 之后和步骤 2S) 之前, 还包括步骤 31S) 在所述下网上铺设衬纸层, 然后在所述衬纸层上铺设种子。

9、形成 种子层。 8.一种通过权利要求 1-7 中任一编织方法实现的植被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植被 毯结构包括 : 上网, 所述上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纤维层, 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 下网, 所述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所述上网、 所述纤维层和所述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300克500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10.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植被毯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 (405) 毫米 (255) 毫米 。

10、; 所述下网的网格小于等于 (102) 毫米 (82) 毫米 ; 所 述绗缝的针距为 (555) 毫米, 行距为 (505) 毫米。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4472066 A 3 1/7 页 4 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产品及其加工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植被毯结构及其编织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现有的植被毯抗老化性能较差, 在经过户外长时间的暴晒和雨水冲刷后, 就 容易散开。并且, 植被毯的加工过程费时费力。因此, 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植被毯 结构及加工方法。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被。

11、毯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通过植被 毯编织设备实现, 其中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包括植被毯铺设装置, 所述植被毯铺设装置包 括上网铺设装置、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传输带、 下网铺设装置和绗缝装置, 所述植被毯结构 的编织方法包括 : 0005 步骤 1S) 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上 ; 0006 步骤 2S) 设置所述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 5 秒 10 秒 / 米,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 形成纤维丝层 ; 0007 步骤 3S) 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将上网。

12、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 0008 步骤 4S) 通过所述绗缝装置将所述下网、 所述纤维丝层和所述上网绗缝在一起, 形成植被毯。 0009 其中, 在步骤 2S) 中, 调整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口, 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300 克 5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上网上, 形成纤维层。 0010 其中, 在步骤 2S) 中, 设置所述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 6 秒 8 秒 / 米 ; 0011 其中,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所述纤维丝输送 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输送装置中实现, 所述纤维丝输送装置包括重力筛选 装置和纤维丝传送。

13、装置, 所述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包括 : 0012 步骤 111S) 设置所述重力筛选装置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 使得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的第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 以将纤维丝吸入所述重力筛选装置, 并使得所述重力筛选 装置的第二风向口形成外送式风向, 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 ; 0013 步骤 112S) 所述纤维丝传送装置在所述重力筛选装置的第二风向口输出的外送 式气流的作用下, 将纤维丝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内。 0014 其中, 在步骤 111S) 中, 将风机系统的转速设置为 6000 转 9000 转 / 分钟。 0015 其中,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

14、法还包括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所述纤维丝分解 步骤在所述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解装置中实现, 所述纤维丝分解装置包括纤维丝容 纳装置, 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包括进料口、 出料口、 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和第二纤维丝分解 说 明 书 CN 104472066 A 4 2/7 页 5 轴, 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可旋转地 / 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纤维丝容纳装置的内壁上, 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齿 ; 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与所述第一纤维丝 分解轴平行设置, 并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的内壁上, 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 轴设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 ; 所述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包括 。

15、: 0016 步骤 121S) 将纤维丝捆从所述进料口输送至所述纤维丝容纳装置 ; 0017 步骤 122S) 设置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的旋转速度为 4000 转 5000 转 / 分钟, 以通过所述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和所述第二纤维丝分解轴将纤维丝捆分解 ; 0018 步骤 123S) 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所述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0019 其中, 在步骤 1S) 之后和步骤 2S) 之前, 还包括步骤 31S) 在所述下网上铺设衬纸 层, 然后在所述衬纸层上铺设种子形成种子层。 00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 所述植被毯结构包括 : 0021 上网, 所述上网为塑料丝双。

16、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0022 纤维层, 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 0023 下网, 所述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0024 所述上网、 所述纤维层和所述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 0025 其中, 所述纤维层由密度为 300 克 500 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0026 其中, 所述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405)毫米(255)毫米 ; 所述下网的网格小 于等于 (102) 毫米 (82) 毫米 ; 所述绗缝的针距为 (555) 毫米, 行距为 (505) 毫 米。 0027 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能够铺设出所需密度的纤。

17、维丝层, 并且利用纤维丝 分解装置能将缠绕的纤维丝快速地拆解。 由该植被毯编织方法生产的植被毯结构经检测证 明, 取 0.235 米的样品, 在老化前能够抗 300 牛顿左右的拉力, 含水率为 7 -8。并且, 这 种植被毯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 具有很高的抗老化性能。 附图说明 0028 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并且与 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这些附图中, 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 下 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 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

18、他的附图。 0029 图 1 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 0030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示意图 ; 0031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纤维丝分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 0032 图 4 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纤维丝分解装置中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和第二纤维丝分 解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 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说 明 书 。

19、CN 104472066 A 5 3/7 页 6 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 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3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 该编织方法通过植被毯编织设备实 现 : 将下网铺设装置上的下网铺设在传输带上 ; 设置传输带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 ; 调整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口, 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下网上, 形成纤维丝层 ; 通过上网铺设装置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 通 过绗缝装置将下网、。

20、 纤维丝层和上网绗缝在一起, 形成植被毯。 0035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以及植被毯结构。 0036 如图 1 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编织方法包括 : 0037 步骤 1S, 将所述下网铺设装置 6 上的下网铺设在所述传输带 5 上 ; 0038 步骤2S, 设置所述传输带5的传输速度为5秒10秒/米,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 形成纤维丝层 ; 0039 步骤 3S, 通过所述上网铺设装置 6 将上网铺设在纤维丝层上 ; 0040 步骤 4S, 通过所述绗缝装置 9 将所述下网、 所述纤维丝层和所述上网绗缝在一。

21、起, 形成植被毯。 0041 上述方法由植被毯编织设备实现。如图 2 所示, 该植被毯编织设备包括纤维丝输 送装置 1 和植被毯铺设装置 2。其中, 纤维丝输送装置 1 包括重力筛选装置 3 和纤维丝传送 装置 4, 重力筛选装置 3 输出气流以将纤维丝推入纤维丝传送装置 4, 该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可以为管道状传送装置。植被毯铺设装置 2 包括传输带 5、 下网铺设装置 6、 纤维丝层铺设 装置 7, 上网铺设装置 8 和绗缝装置 9。下网铺设装置 6 用于将下网铺设在传输带 5 上, 纤 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用于将纤维丝铺设在下网上以形成纤维丝层, 上网铺设装置 8 用于将上 网铺设在纤维。

22、丝层上, 绗缝装置 9 用于将下网、 纤维丝层和上网绗缝在一起。纤维丝层中的 纤维丝可以由稻麦秸秆、 椰丝、 棕榈丝等加工而成。 0042 再次如图 2 所示, 下网铺设装置 6、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上网铺设装置 8 和绗缝装 置 9 沿着传输带 5 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这样, 先在传输带 5 上铺设下网, 并且将传输带的 传输速度为 5 秒 10 秒 / 米 ; 然后将纤维丝通过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铺设在下网上, 接着 借助于传输带 5 和上网铺设装置 8 在已铺好的下网和纤维丝层上铺设上网, 最后由绗缝装 置 9 将铺好的下网、 纤维丝层以及上网绗缝在一起。 0043 其中, 下网。

23、铺设装置 6 包括第一旋转轴, 下网缠绕在第一旋转轴上。当下网的一端 已铺设在传输带 5 上时, 借助于传输带 5 的动力, 下网就铺设在传输带 5 上。类似地, 上网 铺设装置8包括第二旋转轴, 上网缠绕在第二旋转轴上, 当上网的一端已铺设在传输带5上 的纤维丝层上时, 借助于传输带 5 的动力, 上网就铺设在传输带 5 上。这样, 自下而上形成 了下网、 纤维丝层和上网的结构。 0044 如图 2 描述的,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与纤维丝传送装置 4 的第一端相连通。纤维 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为可调整出口, 用以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当需要增加单位时间内 纤维丝的输出量时, 可以增加纤维。

24、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的截面面积, 当需要减小单位时 间内纤维丝的输出量时, 可以减小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的截面面积。另外, 纤维丝层 铺设装置 7 的出口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定, 例如为长方形。如果出口设定为长方形, 那么,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的长度与上网的宽度相同, 例如可以是 2.45 米。宽度可 说 明 书 CN 104472066 A 6 4/7 页 7 以根据纤维丝的输出量来决定, 例如, 可以在 3 厘米 5 厘米之间调整。如果出口为其他形 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0045 根据需要, 例如植被毯的密度等, 设置输送带 5 的运行速度以及纤。

25、维丝层铺设装 置 7 的出口的大小。例如, 在步骤 2S) 中将输送带 5 的运行速度设置为 5 秒 -10 秒 / 米, 在 这一的设置下, 植被毯的纤维丝的密度为 200-900 克 / 米 2。具体地可以将输送带 5 的运行 速度设置为 6 秒 -8 秒 / 米。并且, 在步骤 2S) 中可以调整所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的出口, 控制纤维丝的输出量, 以使得纤维丝按照 300 克 500 克 / 米 2的密度铺设在所述下网上, 形成纤维层。特别地, 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按照上述设置, 将输送带 5 的运行速度 设置为 6.5 秒 / 米时, 可以按照纤维丝密度 350 克 / 米 。

26、2将纤维丝层铺设在下网上。如果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出口为其他形状, 可以根据上述的规格相应设定, 以满足植被毯密 度等的需求。 0046 另外, 该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该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在步骤 2S) 之前完成, 由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输送装置 1 实现。纤维丝输送步骤 11S) 包括 : 0047 步骤 111S) 设置重力筛选装置 3 中的风机系统的转速, 使得重力筛选装置 3 的第 一风向口形成内吸式风向, 以将纤维丝吸入重力筛选装置, 并使得重力筛选装置 3 的第二 风向口形成外送式风向, 以将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纤维丝传送装置 4 ;。

27、 0048 步骤 112S) 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在重力筛选装置 3 的第二风向口输出的外送式气流 的作用下, 将纤维丝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 0049 其中, 重力筛选装置 3 包括风机系统 ( 未示出 ), 风机系统包括提供内吸式气流的 第一风向口和提供外送式气流的第二风向口。 第一风向口用于将纤维丝吸入重力筛选装置 3 ; 第二风向口与纤维丝传送装置 4 的第二端相连通, 用于将经过筛选后的纤维丝输送至纤 维丝传送装置 4。另外, 重力筛选装置 3 还包括重力减压装置 ( 未示出 ), 重力减压装置的 第一端与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相连通, 重力减压装置 3 的第二端与纤维丝层铺。

28、设装置 7 相连通。重力减压装置 3 的作用是将气流输送回到第一风向口, 以使得纤维丝通过重力的 作用下落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中, 而不会漂浮在纤维丝传送装置 7 中。 0050 在实际的应用中, 第二风向口设置在重力筛选装置 3 的上端或者顶端, 这样, 在重 力筛选装置 3 中, 向上形成外送式气流, 纤维丝在向上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 被向上吹 起, 纤维丝中掺杂的杂质, 例如石子、 枝杈等, 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下落到重力筛选装置 3 的 底端, 而纤维丝则在向上的外送式气流的作用下, 被输送至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处。经过这样 的重力筛选过程, 纤维丝可以有效地去除杂质。 0051 如。

29、上描述的, 纤维丝传送装置 4 为管道状的传送装置, 纤维丝在气流的作用下, 通 过管道状的传送装置被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处。 0052 为了避免纤维丝依然在气流的作用下而漂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中, 在重力筛 选装置 3 和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之间设置了重力减压装置, 重力减压装置为管道状重力减 压装置, 其第一端与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相连通, 也就是说, 由于第一风向口产生的是内 吸式的气流, 这样, 对内吸式气流对于重力减压装置内的气流产生了吸力, 重力减压装置内 的气流, 在内吸式的气流的吸力作用下, 回流至第一风向口, 从而使得通过纤维丝传送装置 4 进行纤维丝传送的气。

30、流通过重力减压装置而回流至第一风向口, 进而避免了被传送至纤 说 明 书 CN 104472066 A 7 5/7 页 8 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的纤维丝依然悬浮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 0053 可以将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及重力减压装置的长度设置为 10 米 20 米, 特别是 18 米。在上述转速下以及这种输送长度以及回流长度的设置下, 纤维丝传送装置 4 中的气流 的衰减程度适宜而不至于由于气流衰减过度而将纤维丝滞留在纤维丝传送装置 4 内, 也不 至于由于气流衰减过小从而使得进入到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的气流过大而不利于纤维 丝层铺设装置 7 内的气流通过管道状的重力减压装置回流。

31、至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从而 使得传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的纤维丝悬浮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在本发明中, 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只有纤维丝层铺设的出口处为开放式, 其他地方均为密封状, 且纤维 丝层铺设装置 7 为高度约为 3 5 米的立方体结构或者类似结构体。这样, 纤维丝传送装 置 4 和重力减压装置均设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顶部, 纤维丝通过纤维丝传送装置 4 被 传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 此时的输送气流已经衰减至不足以使纤维丝克服重力的作 用而悬浮在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内。而此时衰减的气流由于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的高度很 高, 不足以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

32、7 的纤维丝层铺设的出口处。由于重力减压装置的一端 与风机系统的提供内吸式气流的第一风向口连通, 使得重力减压装置的与纤维丝层铺设装 置 7 的这一端处存在吸力, 因此, 通过纤维丝传送装置 4 输送至纤维丝层铺设装置 7 处的气 流, 得以通过重力减压装置回流至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0054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 根据纤维丝, 例如稻麦秸秆、 椰丝、 棕榈丝, 的特点, 将风机系 统的风机的转速设置为 6000 转 9000 转 / 分钟, 特别是 2 万转 / 分钟左右, 风机系统所给 出的气流可以将纤维丝进行比较好的筛选, 将石子、 沙子以及枝杈等杂物通过重力筛选的 过程筛选干净。 00。

33、55 在步骤 11S) 之前, 所述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还包括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以将 缠绕在一起的纤维丝拆解开。该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在植被毯编织设备的纤维丝分解装 置 10 中实现。纤维丝分解装置 10 的具体结构如图 3 所示。纤维丝分解装置 10 包括纤维 丝容纳装置 13, 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又包括进料口 14、 出料口、 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和第二 纤维丝分解轴 12。其中, 缠绕在一起的纤维丝, 即纤维丝捆, 从进料口 14 进入, 拆解开的纤 维丝从出料口输出。 0056 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可旋转地 / 固定地设置在第一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的内壁 。

34、上, 并且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上设置多个第一分解齿。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与第一纤维 丝分解轴11平行设置, 并可旋转地固定在纤维丝容纳装置13的内壁上, 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设置有多个第二分解齿。图 4 示出了互相平行设置的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和第二纤维 丝分解轴 12, 以及两个分解轴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分解齿和多个第二分解齿。第一纤维丝分 解轴11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12可以其中一个固定设置, 即在分解纤维丝时并不进行旋转 ; 也可以两个纤维丝分解轴均可以进行旋转, 但是在分解纤维丝时两个纤维丝分解轴沿相反 的方向进行旋转, 从而便于拆解纤维丝。图 4 中示出了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

35、11 固定设置的状 态, 当然, 也可以将第一纤维丝分解轴可旋转地设置在纤维丝容纳装置内。在图 4 中, 第一 纤维丝分解轴 11 上仅图示了一排分解齿。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排分解齿, 或者交错设 置多个分解齿。在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上图示了多个分解齿。该多个分解齿可以根据需 要交错设置或者平行设置。 0057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 第一分解齿和所述第二分解齿的尺寸的设定不宜过长, 如果 说 明 书 CN 104472066 A 8 6/7 页 9 过长可能会造成纤维丝的缠绕, 从而影响纤维丝的分解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可以将第 一分解齿和第二分解齿的长度设置为例如, 30 70 毫。

36、米, 特别地, 可以设置为 40 50 毫 米, 齿间距可以设置为例如, 40 65 毫米, 特别地, 设置为 45 50 毫米。并且, 第一分解齿 和第二分解齿的长度可以不相同。 0058 纤维丝分解步骤 12S) 包括 : 0059 步骤 121S) 将纤维丝捆从进料口 14 输送至纤维丝容纳装置 13 ; 0060 步骤 122S) 设置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的旋转速度为 4000 转 5000 转 / 分钟, 以 通过第一纤维丝分解轴 11 和第二纤维丝分解轴 12 将纤维丝捆分解 ; 0061 步骤 123S) 将分解后的纤维丝通过出料口输送至风机系统的第一风向口。 0062 如上。

37、描述的, 将风机系统的风机的转速设置为 6000 转 9000 转 / 分钟, 可以通过 重力筛选的方式有效地将纤维丝与杂质分离。在此基础上, 配合纤维丝分解装置 10 对纤维 丝进行分解所形成的纤维丝, 其长度可以达到1020厘米, 更加适用于重力筛选方式的纤 维丝与杂质的分离方式。 0063 另外, 通过绗缝装置 9 绗缝下网、 纤维丝层和上网时, 可以将绗缝间距为 0.03-0.08米, 较佳地为0.05米。 采用这种绗缝间距既可以将下网、 纤维丝层和上网牢固地 绗缝在一起, 又不会浪费不必要的缝线。 0064 另外, 在步骤 1S) 之后和步骤 2S) 之前, 还可以包括步骤 31S)。

38、 在下网上铺设衬纸 层, 然后在衬纸层上铺设种子形成种子层。 0065 由上述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编织而成的植被毯结构包括 : 上网, 上网为塑料 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纤维层, 纤维层由 200 克 900 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 下 网, 下网为塑料丝双向拉伸或编织的网格 ; 上网、 纤维层和下网通过缝线绗缝在一起。具体 地, 纤维层由密度为 300 克 500 克 / 米 2的纤维丝铺设而成。 0066 其中, 上网的网格小于等于 (405) 毫米 (255) 毫米 ; 下网的网格小于等于 (102) 毫米 (82) 毫米 ; 绗缝的针距为 (555) 毫米, 行距为。

39、 (505) 毫米。 0067 根据本发明的植被毯结构的编织方法利用纤维丝输送装置 1 以及植被毯铺设装 置 2, 能够铺设出所需密度的纤维丝层。通过调整输送带 5 的运行速度, 以及纤维丝层铺设 装置 7 的出口, 可以调整植被毯的纤维丝的铺设密度。如上描述的, 例如调整输送带 5 的运 行速度为 6 秒 -8 秒 / 米时, 植被毯的纤维丝的密度为 300-500 克 / 米 2。由该植被毯编织 设备生产的植被毯经检测证明, 取 0.235 米的样品, 在老化前能够抗 300 牛顿左右的拉力, 含水率为 7 -8。并且, 这种植被毯结构能耐受长时间的紫外线的暴晒, 具有很高的抗老 化性能。。

40、 0068 这种植被毯结构可以用于矿山生态修复、 河渠护岸、 铁路、 公路护坡、 垃圾填埋场 封场、 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荒漠化治理、 无土栽培、 乔木护根、 生态公园建设等相关领域。 在 使用时, 如同铺地毯一样, 将植被毯覆盖于经过处理的山坡或者路基或坪床上浇水养护, 预 先喷播或植被毯自带的草种发芽生长, 一周后, 草种发芽生长, 就能形成优质植被。作为环 保植被毯原料的植物纤维, 也不用担心, 它在自然降解后可以与土壤混为一体, 成为植被的 营养基质。 0069 上面描述的内容可以单独地或者以各种方式组合起来实施, 而这些变型方式都在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10。

41、4472066 A 9 7/7 页 10 0070 最后应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 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 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说 明 书 CN 104472066 A 10 1/2 页 11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72066 A 11 2/2 页 12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4472066 A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