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516923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67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00252.9

申请日:

2009.02.17

公开号:

CN101765416A

公开日:

2010.06.30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F 13/15申请公布日:2010063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13/15申请日:20090217|||公开

IPC分类号:

A61F13/15; A61F13/49; A61F13/56

主分类号:

A61F13/15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奥友美; 坂口智

地址:

日本爱媛县

优先权:

2008.02.19 JP 2008-03792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李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1A)中,沿着从背侧(Ba)朝向腹侧(Fr)的长度方向(L)依次设有背侧区域(S1)、裆下区域(S2)和腹侧区域(S3)。吸收性物品(1A)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2)、一对侧翼部(10)和一对腰翼部(20),该对腰翼部(20)在背侧区域(S1)从一对侧翼部(10)向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地设置。在一对腰翼部(20)的各腰翼部以到达腹侧(Fr)的端缘的方式形成腰围延伸区域(23),腰围延伸区域(23)在腹侧(Fr)的端部沿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W)延伸的尺寸形成得比其在背侧(Ba)的端部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尺寸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确定有背侧和腹侧,沿着从该背侧朝向该腹侧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背侧区域、裆下区域和腹侧区域;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一对侧翼部和一对腰翼部,
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配置于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
所述一对侧翼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在两侧端缘部周边设置于该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一对腰翼部在所述背侧区域以从所述一对侧翼部向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
在所述一对腰翼部分别设有腰围延伸区域,
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在所述腹侧的端部沿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形成得比在所述背侧的端部沿该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大,
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以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腹侧的端缘的方式形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设置在未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背侧的端缘的范围内。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设置在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背侧的端缘的范围内。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设置在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根部位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各自的所述腹侧的端缘在1.1~3.0倍的范围内延伸。

说明书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穿用者的适配性良好的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现有的尿布已知有日本特开2004-290400公报所公开的尿布。该尿布100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101,该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由透液性的顶片101a、不透液性的底片(未图示)和配置在顶片101a与底片之间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101c构成。
在此,在该尿布100中确定有“背侧(后侧)Ba”以及“腹侧(前侧)Fr”。背侧Ba是在穿着尿布100时来到穿着者的背侧的那一侧,腹侧Fr是在穿着尿布100时来到穿着者的腹侧的那一侧。
另外,在该尿布100中沿着从背侧Ba朝向腹侧Fr的长度方向L依次设有背侧区域S1、裆下区域S2和腹侧区域S3。
吸收性物品本体101构成为能够从穿着者的背侧到腹侧在整体上将穿着者的裆下部分覆盖的方式。
在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通过延长顶片101a以及底片而设有侧翼部110。
在各侧翼部110,在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长度方向L上以延伸状态设有弹性部件111。
在各侧翼部110的背侧区域S1中设有一对腰翼部120。
各腰翼部120为细长的带状,相对于与穿着者的腰围方向对应的方向(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W)倾斜(大约30度)设置。
在各腰翼部120的端部安装有卡止部130。通过使安装于一个腰翼部120的端部的卡止部130与另一个腰翼部120卡止,进行尿布100向穿着者腰围的穿着。
卡装部140安装在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腹侧区域S3。
使该卡装部140从外侧卡装在穿着于穿着者腰围的状态的腰翼部120上,从而吸收性物品本体101覆盖穿着者的裆下部分。
在该尿布100中,由于在穿着时能够在相对于穿着者腰围方向朝穿着者背侧倾斜的方向上配置一对腰翼部120,所以对身体的适配性高。
然而,在该尿布100中,由于需要将腰翼部120在与穿着者腰围方向对应的方向(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W)上倾斜配置,因而制造工序变得复杂,另外存在使用材料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使使用材料增加、制造工序不麻烦、而且对身体的适配性高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确定有背侧和腹侧,沿着从该背侧朝向该腹侧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背侧区域、裆下区域和腹侧区域;其中,该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一对侧翼部和一对腰翼部,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具有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配置于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所述一对侧翼部在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于该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一对腰翼部在所述背侧区域以从所述一对侧翼部向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一对腰翼部的各腰翼部设有腰围延伸区域,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在所述腹侧的端部沿所述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形成得比在所述背侧的端部沿该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尺寸大,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以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腹侧的端缘的方式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可以在未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背侧的端缘的范围内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可以在到达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所述背侧的端缘的范围内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各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可以在所述一对腰翼部各自的根部位置设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所述腰围延伸区域各自的所述腹侧的端缘可以在1.1~3.0倍的范围内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例的尿布的俯视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尿布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图2的C-C线剖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展开表示安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延伸装置的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是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A)是穿着前的俯视图,(B)是穿着后的俯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A)是穿着前的俯视图,(B)是穿着后的俯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是尿布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2至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2表示尿布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3表示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表示图2的B-B线剖视图,图5表示图2的C-C线剖视图,图6表示延伸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表示腰围延伸区域的延伸状态的俯视图,图8表示尿布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2至图6所示那样,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尿布1A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2、一对侧翼部10、一对背侧腰翼部(腰翼部)20和一对腹侧腰翼部21。
如图2所示那样,在该尿布1A中,确定有背侧Ba以及腹侧Fr,沿着从背侧Ba朝向腹侧Fr的长度方向L顺次设有背侧区域S1、裆下区域S2和腹侧区域S3。
如图2所示那样,一对侧翼部10在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沿着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长度方向L设置在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
另外,一对背侧腰翼部20在背侧区域S1,以从一对侧翼部10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
进而,一对腹侧腰翼部21在腹侧区域S3,以从一对侧翼部10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
吸收性物品本体2至少由透液性的顶片3、不透液性的底片4和配置在顶片3与底片4之间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体5构成。
顶片3由亲水性无纺布、织布、具有开孔的疏水性无纺布等形成。
底片4由不透液性无纺布、不透液性薄膜、贴合了亲水性无纺布以及不透液性薄膜的片材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底片4使用的是贴合有不透液性薄膜4a和不透液性无纺布4b的材料。
吸收体5使用混合有吸收性的浆料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层积体。
一对侧翼部10由从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延伸的顶片3和底片4形成。
在一对侧翼部10的至少裆下区域S2,沿着长度方向L以伸长状态设有弹性部件12。
弹性部件12使用的是使四根聚氨酯类弹性丝470dtex按倍率2.2倍伸长的部件。
一对背侧腰翼部20以及一对腹侧腰翼部21在与穿着者的腰围方向对应的方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上延伸。
即,一对背侧腰翼部20以从一对侧翼部10的背侧区域S1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一对腹侧腰翼部21以从一对侧翼部10的腹侧区域S3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
在此,背侧腰翼部20以及腹侧腰翼部21由不透液性无纺布形成。
其中,尤其是一对背侧腰翼部20是由不透液性且加热延展性的无纺布形成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一对背侧腰翼部20通过贴合两张SMS13g/m2的片材原材料而形成(参照图4)。
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前端侧设有卡止部22。
卡止部22是与腹侧腰翼部21卡合的卡止部,能够使用以机械卡止力进行卡止的面卡固件或者通过粘结力进行卡止的粘结带。
在卡止部22为面卡固件的情况下,腹侧腰翼部21的原材料采用至少其表面为无纺布的片材原材料。
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各个背侧腰翼部上形成腰围延伸区域23。
各腰围延伸区域23设置在侧翼部10的附近、也就是根部位置。
另外,各腰围延伸区域23以从腹侧Fr的端缘沿着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长度方向L延伸的方式形成。
腰围延伸区域23中的背侧Ba的端部一直到各背侧腰翼部20中的背侧Ba的端缘的近前,腰围延伸区域23未到达各背侧腰翼部20中的背侧Ba的端缘,因而,在各背侧腰翼部20中的背侧Ba的端缘周边存在非延伸区域F。
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延伸区域23的长度设定为100mm,非延伸区域F的长度设定为10mm。
腰围延伸区域23是通过延伸加工而成为单位面积重量比其他区域低的区域。
通过延伸加工而形成的腰围延伸区域23如图4所示那样,成为沿着侧翼部10的宽度方向W交替地设置延伸量小的稠密部(未标注附图标记)和延伸量大的稀疏部(未标注附图标记)的结构。
延伸加工如此进行,即,使得腰围延伸区域23b中的腹侧Fr的端部的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尺寸比腰围延伸区域23b中的背侧Ba的端部的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的尺寸大。
通过进行这样的延伸加工,在穿着者穿着了尿布1A时,背侧腰翼部20中的背侧Ba的延伸小,相对于此,背侧腰翼部20中的腹侧Fr的延伸大,因而,尿布1A能够适配于穿着者的裆下部分。
根据图6就腰围延伸区域23进行具体说明。在图6中,X是延伸前的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即延伸量),Y是通过延伸而伸长了的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方向W的尺寸(即延伸量)。
如上述那样,设定成X<Y,但优选的是设定成Y与X的尺寸差为0.5~10cm。
在该尺寸差不足0.5cm的情况下,相对于腰部部分与臀部部分的周长差最小也为1cm以上的儿童而言,延伸前后的距离差变小,无法通过腰围延伸区域23的伸长距离来补偿腰部部分与臀部部分的周长的间隙。
由此,在腰部部分产生间隙而使得适配性恶化,在穿着中尿布发生偏移或成为排泄物泄漏的原因。
另一方面,当该尺寸差超过10cm时,相对于腰部部分与臀部部分的周长差最大也为20cm程度的成人而言,延伸部分与非延伸部分的距离差大,在通过延伸而伸长了的臀部部分产生间隙而使得适配性恶化。由此,在穿着中尿布发生偏移或成为排泄物泄漏产生的原因。
图7表示用于进行延伸加工的延伸装置30。延伸装置30具有相互相向且能够啮合的一对延伸刀列部31。
在各延伸刀列部31中,刀的深度为2mm,一对刀的间距之间为1.25mm,刀数为17个。
一对背侧腰翼部20在升温到软化点附近的温度之后,插入到延伸刀列部31之间,将延伸刀列部31的设定温度设为100℃来实施延伸加工。
通过使延伸刀列部31升温,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材料接近软化点,因而,容易伸长而能够减轻因延伸加工造成的材料破损。
另外,在由于加工速度变快而使得由刀对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材料的加热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在延伸刀列部31的近前进行预备加热。
通过由这样的延伸装置30进行延伸,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中,在宽度方向W上交替地设置延伸量小的稠密部以及延伸量大的稀疏部。
图8表示上述构成的尿布1A的穿着状态。该尿布1A通过将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卡止部22卡止在一对腹侧腰翼部21的表面而成为穿着状态。
当穿着者穿着尿布1A时,各侧翼部10的外周通过各弹性部件12a~12d的收缩而紧密接合在穿着者的腿围。
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中,非延伸区域F在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W上不延伸,而腰围延伸区域23在吸收性物品本体101的宽度方向W上延伸,因而,如上述那样产生了X与Y的尺寸差。
为此,不仅对于腰围,就连对于周长比腰围大的臀围也能够良好地进行适配。
此时,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腰围延伸区域23中的腹侧Fr的端缘,在考虑到形成充分包入臀部部分的尺寸的方面以及没有材料破损可能的方面的情况下,优选在1.1~3.0倍的范围内延伸。
这是由于,当延伸量不足1.1倍时,一对背侧腰翼部21的腰围尺寸小,存在无法充分包入臀部部分的可能,当延伸量超过3.0倍时,由延伸造成的损害大,存在产生破裂或开孔等材料破损的可能。
另外,腰围延伸区域23中的腹侧Fr的端缘,在考虑到对臀部部分的适配性和材料破损的防止的情况下,更为优选的是在1.2~2.0倍的范围内延伸。
另外,各背侧腰翼部20由于能够设置在与穿着者的腰围方向对应的方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因而,不会增加使用材料,而且制造工序不会变麻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背侧腰翼部20仅有腰围延伸区域23延伸,而并非整体伸长,所以,在穿着尿布1A时也可维持穿着前的腰围尺寸,尿布1A不会发生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长度方向L上存在除腰围延伸区域23以外的部位(非延伸区域F),所以,能够极力地防止一对背侧腰翼部21的强度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根部位置(侧翼部10的附近)设置腰围延伸区域23,所以,能够较大地获得一对背侧腰翼部20中的宽度方向W的前端的相对倾斜的位移量,因而,能够以小宽度的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获得希望的位移量。
另外,由于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长度方向L的尺寸是由穿着者的体型或尿布整体的外观性确定的项目,所以没有特别制约,但在穿着尿布1A时由一对背侧腰翼部20伸长而产生的与尿布1A的宽度方向W的假想线所成的角度优选的是0~30°。
该角度在不足0°的情况下,由于腰围的距离变得比臀围的距离长,故无法获得适配性,而在该角度超过30°的情况下,难以在腰围的方向上施加背侧腰翼部20的张力,导致适配性降低,所以并不理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背侧腰翼部20以及一对腹侧腰翼部21由不同于一对侧翼部10的部件构成,但它们可以由同一部件构成。这样构成的话,能够简化尿布1A的制造。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B的俯视图,图9(A)表示穿着前的尿布1B的俯视图,图9(B)表示穿着后的尿布1B的俯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尿布1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腰围延伸区域23形成到各背侧腰翼部20的长度方向L的两个端缘。
即,腰围延伸区域23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整个长度上形成。
另外,腰围延伸区域23在背侧腰翼部20的整个长度上进行延伸加工的宽度尺寸相同,但每单位长度的延伸量不同。
由此,构成为,腹侧Fr的腰围延伸区域23与背侧Ba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相比,拉伸时(穿着时)的宽度尺寸变大。
也就是说,如图9(A)所示那样,穿着前的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尺寸是H尺寸,但如图9(B)所示那样,穿着后的背侧Ba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为I尺寸(H<I),穿着后的腹侧Fr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为J尺寸(H<J且I<J)。
通过形成这样的延伸量的关系,能够确保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适配性。
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B的制造中的延伸加工,通过在背侧Ba与腹侧Fr之间使延伸刀列部31的刀的深度变化而能够实施。
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重复说明并对附图中相同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实现明确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延伸区域23即使长度方向L的延伸宽度相同,腰围延伸区域23的端部也受非腰围延伸区域23的部位约束,因而,端部处的延伸量小,当远离端部时延伸量变大。
因而,能够获得在形成倾斜形状时没有浪费的腰围延伸区域23。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尿布1C的俯视图,图10(A)表示穿着前的尿布1B的俯视图,图10(B)表示穿着后的尿布1B的俯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尿布1C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腰围延伸区域23形成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整个长度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腰围延伸区域23设定成,在一对背侧腰翼部20的整个长度上施加了延伸加工的宽度尺寸不同,腹侧Fr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a的宽度尺寸大,背侧Ba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b的宽度尺寸小。
由此,设定成,腹侧Fr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a与背侧Ba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b相比,拉伸时(穿着时)的宽度尺寸大。
也就是说,如图10(A)所示那样,穿着前的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尺寸是H尺寸,但如图10(B)所示那样,穿着后的背侧Ba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b为I尺寸(H<I),穿着后的腹侧Fr的腰围延伸区域部23a为J尺寸(H<J且I<J)。
通过形成这样的延伸量的关系,能够确保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适配性。
其他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重复说明并对附图中相同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实现明确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较大地获得一对背侧腰翼部20中的宽度方向W的前端的相对倾斜的位移量,因而,能够极力地减小腰围延伸区域23的宽度尺寸或延伸程度等来获得希望的位移量。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尿布1D的俯视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尿布1D是带型,一对背侧腰翼部20以在与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宽度方向W)上较长地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一个背侧腰翼部20上设置卡止部22。
一对腹侧腰翼部21也设置在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上,在其表面上设置卡止部24,可进行尿布1D的穿着。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在各侧翼部10的外侧设置腰围延伸区域23来提高适配性。
另外,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037921号(2008年2月19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被引入到本申请说明书之中。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制造产品时,能够在与穿着者的腰围方向对应的方向(吸收性物品本体2的宽度方向W)上延伸设置一对腰翼部20,在穿着时,通过各腰围延伸区域23,能够在相对于穿着者腰围方向朝穿着者背侧倾斜的方向上配置一对腰翼部20。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使使用材料增加、制造工序不麻烦、而且对身体的适配性高的吸收性物品。

吸收性物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吸收性物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性物品.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1A)中,沿着从背侧(Ba)朝向腹侧(Fr)的长度方向(L)依次设有背侧区域(S1)、裆下区域(S2)和腹侧区域(S3)。吸收性物品(1A)具备吸收性物品本体(2)、一对侧翼部(10)和一对腰翼部(20),该对腰翼部(20)在背侧区域(S1)从一对侧翼部(10)向吸收性物品本体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伸出地设置。在一对腰翼部(20)的各腰翼部以到达腹侧(Fr)的端缘的方式形成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