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瓶栽工厂化生产线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域,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瓶栽工厂化
生产线。
背景技术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常采用栽培瓶进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瓶栽技
术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
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
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
在瓶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本领域技术人员往往忽视但
申请人注意到的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食用菌栽培筐,筐内放置的栽培瓶都是紧凑排
列的,瓶子间没有空隙,导致在食用菌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菌丝生长代谢过程中产
生的热量不能及时分散排放出来,导致局部“烧菌”,使同一筐内发菌质量不均一,出菇不整
齐,影响食用菌产量;瓶与瓶之间紧密的排列方式,也会导致食用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聚集在狭小的空间中,无法快速游离出来,导致局部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菌丝二氧
化碳“中毒”问题,影响食用菌菌丝的生长,降低食用菌的产量;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过于紧
凑的排列导致每瓶蘑菇出菇面积较小,蘑菇生长过程中相互交叉挤压,导致产量下降,蘑菇
采收过程中菌盖相互交叉部分破损,影响外观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瓶栽工厂化生产线,解决目前
食用菌瓶栽培过程中均一性差,产量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
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和侧壁围合成一开口向上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所述收容
空间一侧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栽培瓶的固定单元,相邻的固定单元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0-
15mm。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
柱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瓶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的比值小于40:1。
进一步的,至少8个所述固定支架围合成所述固定单元。
进一步的,相邻的固定单元之间还设有稳定柱,所述稳定柱为底壁向上延伸形成
的空心凸柱。
优选的,所述栽培瓶的高度与所述稳定柱的高度的比值小于40:1。
进一步的,每四个相邻的固定单元围成的区域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单元用于容纳栽培瓶的区域的底壁为镂空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开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食用菌瓶栽工厂化生产线,包括全自动装瓶机、全自动加盖
机、接种机、搔菌机和上述的食用菌栽培筐,
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用于容纳栽培瓶;
所述全自动瓶装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
培瓶进行自动装料;
所述全自动加盖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
培瓶进行自动加盖;
所述接种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培瓶进
行自动接种;
所述搔菌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培瓶进
行自动搔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筐可以保证放置在其中的每个栽培瓶
之间保持了10-15mm的空间距离,确保食用菌栽培瓶在培养阶段,菌丝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
和二氧化碳可以直接通过瓶子间的空隙游离到外部空间中,促使食用菌菌丝在合适的生长
条件下稳定生长,缩短了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周期;同时,在食用菌栽培阶段,每一个食用菌
栽培瓶有足够的单位出菇面积,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外观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容置栽培瓶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及食用菌瓶栽工
厂化生产线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
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
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菌栽培筐,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
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和侧壁围合成一开口向上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所述收容空间一侧
设有多个用于固定栽培瓶的固定单元,相邻的固定单元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0-15mm。通过上
述设计,确保了栽培筐内放置的每个栽培瓶之间保持了10-15mm的空间距离,确保食用菌栽
培瓶在培养阶段,菌丝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可以直接通过瓶子间的空隙游离到
外部空间中,促使食用菌菌丝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稳定生长;同时,在食用菌栽培阶段,此
设计能够使每一个食用菌栽培瓶有足够的单位出菇面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外观
品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单元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
柱构成。本发明的方案中,在拉开栽培筐内的栽培瓶间距的同时,须保证栽培瓶瓶身在生产
运行过程中的稳定直立,为达到瓶身稳定的目的,每个栽培瓶需要利用固定支架进行充分
固定,所述栽培瓶的高度与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的比值小于40:1。优选的,当栽培瓶的高度
为167cm时,固定支架的高度不能低于4cm。
可选的,至少8个所述固定支架围合成所述固定单元。8个固定支架起到固定栽培
瓶的作用。
进一步的,相邻的固定单元之间还设有稳定柱,所述稳定柱为底壁向上延伸形成
的空心凸柱。每个固定单元与相邻的4个固定单元之间均至少设置一个稳定柱,这样4个稳
定柱与至少8个固定支架一起,保证栽培瓶至少被12个点充分固定;同时,由于稳定柱为空
心设计,使得栽培瓶在装瓶或接种过程中产生的培养基残渣能够通过稳定柱的空心结构排
出栽培筐,降低食用菌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风险。同样的,所述栽培瓶的高度与所述稳定柱的
高度的比值小于40:1。优选的,当所述栽培瓶的高度为167cm时,所述稳定柱的高度应当大
于4cm。
在上述方案中,每四个相邻的固定单元围成的区域为镂空结构;所述固定单元用
于容纳栽培瓶的区域的底壁同样为镂空结构。将栽培筐设计为镂空结构,可以使栽培瓶在
装瓶或接种过程中产生的培养基残渣能够通过镂空结构排出栽培筐,降低食用菌培养过程
中的污染风险。
优选的,所述侧壁上开设有若干个开孔。开孔一方面有助于栽培瓶内菌丝生长过
程中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方便栽培筐的抬起运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食用菌瓶栽工厂化生产线,包括全自动装瓶机、全自动加盖
机、接种机、搔菌机和上述的食用菌栽培筐,
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用于容纳栽培瓶;
所述全自动瓶装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
培瓶进行自动装料;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栽培筐内栽培瓶的间距更大,导致栽培
筐也变大,栽培筐内栽培瓶的瓶口分布更分散,因此,在设计全自动瓶装机时,在其下料口
的位置分布上应当做相应的调整,使其与栽培筐相匹配,确保每次下料后能够均匀漏下同
等重量的培养基,同时在培养基下料控制系统方面也做了调整和改进,增加了震动筛网的
密度;
所述全自动加盖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
培瓶进行自动加盖;同样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栽培筐内的栽培瓶瓶身之间距离比较近,与栽
培筐配套的全自动加盖机的下盖系统是滑梯式的,瓶盖之间无任何隔断设计,而本发明的
栽培筐内栽培瓶的瓶身间距较大,为使全自动加盖机与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需要对全自
动加盖机进行调整,在瓶盖输送过程中保持一定的间隔,因此在全自动加盖机上增加延时
下盖设计,确保瓶盖能够准确覆盖在每个栽培瓶上;
所述接种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培瓶进
行自动接种;同样,针对本发明提供的栽培筐内的栽培瓶瓶口间距,需要对接种机进行相应
的调整,调整接种机的接种口位置,使其与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
所述搔菌机与所述食用菌栽培筐相匹配,用于对所述食用菌栽培筐中的栽培瓶进
行自动搔菌;与上述设备的调整相似,需要对搔菌机的定位进行重新设计,使其与食用菌栽
培筐相匹配,准确的对食用菌栽培筐内的每个栽培瓶进行搔菌操作。
申请人利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筐和现有技术的食用菌栽培筐进行了食用
菌工厂化对比生产试验,试验采用600ml的栽培瓶栽培蟹味菇,试验结果如下:
对照组:采用现有技术中无间距设计的食用菌栽培筐时,蟹味菇菌丝长满栽培瓶,
需要30天;培养75天后搔菌出菇,栽培24天后,蟹味菇成熟采收;单产为120g/瓶;蟹味菇子
实体的菇盖大小不均一;
实验组:而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筐时,蟹味菇菌丝长满栽培瓶,仅需26
天;培养70天后搔菌出菇,栽培21天后,蟹味菇成熟采收;单产达到135g/瓶;蟹味菇子实体
的菇盖大小均一,与对照组相比,长势更粗壮,外观品质更好。
可以看到,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筐及生产线后,食用菌
的菌丝生长加快,出菇时间变短,同时,食用菌的产量明显提高,而且,培养得到的食用菌子
实体的大小均一,长势更加粗壮,外观品质更好。
本发明提供的食用菌栽培筐可以保证放置在其中的每个栽培瓶之间保持了10-
15mm的空间距离,确保食用菌栽培瓶在培养阶段,菌丝生理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可
以直接通过瓶子间的空隙游离到外部空间中,促使食用菌菌丝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稳定生
长,缩短了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周期;同时,在食用菌栽培阶段,每一个食用菌栽培瓶有足够
的单位出菇面积,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外观品质。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
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
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