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515342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29408.3

申请日:

2000.12.14

公开号:

CN1357557A

公开日:

2002.07.1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公开|||实质审查的生效申请日:2000.12.14

IPC分类号:

C08F220/10; C08F212/08

主分类号:

C08F220/10; C08F212/08

申请人:

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发明人:

袁辉志; 赵东日; 张效全; 周建勇; 张明海; 于永玲; 于元章; 卢晓

地址:

255408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发思特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巩同海;蔡绍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采用悬浮聚合同乳液聚合相结合,先用乳液聚合法制得乳液,乳液凝聚后得到橡胶相(I),不经干燥直接加入分散剂和共聚单体(II)再行悬浮聚合。本发明最佳为橡胶相(I)所占比例为10-30,共聚单体(II)的所占比例为70-90wt%。是一种无需再加入另外的抗冲改性剂,即可兼顾PVC的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悬浮聚合与乳液聚合相结合的 方法,首先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得乳液,乳液凝聚后得到橡胶相(I),不经干燥直接加入分 散剂与共聚单体(II)再进行悬浮聚合,得到抗冲击耐热树脂。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橡胶相(I)可 以是由聚丙烯酸酯类得到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或由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橡胶相(I)在 抗冲击耐热树脂总组分中的比例为10-60wt%,最佳为10-30wt%。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 由马来酰亚胺、芳烯烃类、丙烯酸酯类可聚合性单体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 在抗冲击耐热树脂总组分中的比例为40-90wt%,最佳为70-90wt%。
6: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 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丙烯酸酯类、丙烯腈中的一种或两种组 成。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 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10-50wt%丙烯酸酯类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 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5-40wt%丙烯腈组成。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共聚单体(II)由 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5-40wt%丙烯腈和10-50wt%丙烯酸酯类组 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马来酰亚胺可以 是N-苯基马来酰亚胺或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中,芳族烯烃选自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丙 烯酸酯类可以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

说明书


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共聚树脂范畴,涉及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特别适用于PVC(聚氯乙烯,Polyviny chloride)塑料的抗冲击耐热改性剂。

    PVC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通用塑料,可通过添加各种助剂和运用各种成型方法制得性能各异的软、硬塑料制品。但通用PVC存在三大缺陷:第一是抗冲击性差;第二是加工性能差,PVC树脂的熔融温度高为210℃,可是PVC的热稳定性差,100℃就开始分解;第三是PVC制品热变形温度低,维卡软化点仅为90℃左右。

    为了改善PVC的性能和扩大其使用范围,最初人们常使用一些小分子增塑剂,但是这些小分子增塑剂在制品的加工和应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溶出、挥发和迁移,不但污染环境,同时使制品变硬或变软而失去使用价值。于是人们用大分子聚合物来改性PVC,先后研制出各种PVC改性剂,如:MBS(甲基甲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ethyl methadrylate butadientstyrene copolymer resin)、ACR(丙烯酸酯类聚合物,Acrylate polymer)、CPE(氯化聚乙烯Chlorinated polyethylene)、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tstyrene copolymer)等,这些改性剂基本解决了PVC的抗冲击性和加工性问题。后来人们用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的三元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改性的ABS、N-取代马来酰亚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同PVC共混来提高PVC的耐热性能。

    PVC的抗冲击性和耐热性是一对矛盾体,上述方法中如果只顾及抗冲击性则必然使耐热性受到损害,反之亦然。英国专利1,124,409介绍了一种PVC耐热改性树脂,采用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其树脂可提高PVC的耐热性,但同PVC共混时需加大量的冲击改性剂。

    本发明的目地,是提供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研制一种无需再加入另外的抗冲改性剂,即可兼顾PVC的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悬浮聚合与乳液聚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得乳液,乳液凝聚后得到橡胶相(I),不经干燥直接加入分散剂与共聚单体(II)再进行悬浮聚合,得到抗冲击耐热树脂。

    上述的橡胶相(I)可以是由聚丙烯酸酯类得到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或由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得到的共聚物。

    上述的橡胶相(I)在抗冲击耐热树脂总组分中的比例为10-60wt%,最佳为10-30wt%。

    上述的共聚单体(II)由马来酰亚胺、芳烯烃类、丙烯酸酯类可聚合性单体组成。

    上述的共聚单体(II)在抗冲击耐热树脂总组分中的比例为40-90wt%,最佳为70-90wt%。

    上述的共聚单体(II)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丙烯酸酯类、丙烯腈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上述的共聚单体(II)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10-50wt%丙烯酸酯类组成。

    上述的共聚单体(II)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5-40wt%丙烯腈组成。

    上述的共聚单体(II)由5-50wt%的马来酰亚胺,10-65wt%的芳族烯烃和5-40wt%丙烯腈和10-50wt%丙烯酸酯类组成。

    上述的马来酰亚胺可以是N-苯基马来酰亚胺或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芳族烯烃选自苯乙烯或α-甲基苯乙烯,丙烯酸酯类可以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

    根据银纹一剪切带理论,橡胶相(I)在受冲击时可以诱发大量银纹或剪切带,银纹或剪切带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从而提高PVC的抗冲击性能;同时橡胶相(I)在助长银纹发生的同时能控制银纹的发展,并使银纹及时终止,而不致发展成破坏性的裂纹;它还使银纹附近树脂玻璃化温度降低,从而能有效的将发生裂纹的应力降低最低限度;其次产生高剪切带还能阻滞、转向和终止银纹的发展。共聚单体(II)中含有马来酰亚胺、苯乙烯等刚性单体,聚合后玻璃化温度高,空间位阻大,限制和阻止了PVC大分子链受热时的转动,可以提高PVC的耐热性能。

    首先进行乳液聚合得到橡胶相的乳液。乳液聚合既可以采用均聚也可以采用共聚。如由聚丙烯酸酯类均聚或共聚或丁二烯、苯乙烯共聚,也可是其他共聚橡胶类物质。根据试验条件自由选择。丙烯酸酯类均聚或两种丙烯酸酯共聚是常压下进行的,试验要求比较简单,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要用压力反应器,要求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乳液聚合的单体总量同悬浮聚合的共聚单体(II)的比例要选择适当。一般两者的比例在10/90到60/40之间,最佳在10/90至30/70之间。乳液聚合的单体太少(小于10%),则对抗冲击性提高不大,同时在第二步的悬浮聚合过程中体系容易不稳定;乳液聚合的单体太多(大于30%),抗冲击性提高了但耐热性提高不明显。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可以选用常用的如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等;引发剂也可选用常用的过氧化物,如过硫酸钾或氧化还原引发剂等。聚合完成后在乳液中加入0.1-1%单体量的絮凝剂进行凝聚。即得到橡胶相(I)。

    在上述凝聚过程结束后,加入适量的分散剂,随后控制反应温度,加入共聚单体(II)和引发剂的溶液进行悬浮聚合。最终反应结束后离心干燥,即可获得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共聚单体(II)有马来酰亚胺、芳烯烃类、丙烯酸酯类以及其他可聚合性单体组成。

    具体一种是5-40wt%的马来酰亚胺,10-50wt%的芳族烯烃和丙烯酸酯类丙烯腈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的多元共聚物。若没有单体丙烯酸酯类,丙烯腈的用量为5-40Wt%;若没有单体丙烯腈,丙烯酸酯类的用量为10-50wt%;若单体丙烯酸酯类和丙烯腈都存在,它们的用量为丙烯腈5-40wt%,丙烯酸酯类10-50wt%。

    马来酰亚胺最好为N-苯基取代马来酰亚胺或N-环基取代马来酰亚胺,分子式可分别用

    其中,R1,R2,R3可以为H或C1-C4的烷基,直链或支链均可,其最佳用量为10-30wt%。

    芳族烯烃取自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可以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中的一种。

    具体方法为:

    (1)乳液聚合。在100份水中加入0.05-3%的乳化剂,搅拌升温至反应温度,加入聚合单体、引发剂。反应到转化率大于95%,停止反应,得到乳液。在乳液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凝聚得到橡胶相(I)。

    (2)悬浮聚合。(1)完成后,加入分散适量分散剂,生温至反应温度,加入混合单体(II)和引发剂的溶液。反应结束离心、洗涤、烘干即得到本发明抗冲击耐热性共聚树脂。

    本发明最佳为橡胶相(I)所占比例为10-30,共聚单体(II)的所占比例为70-90Wt%。这样可在保持较高抗冲击性能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耐热性。同时,橡胶相(I)的聚合单体易选用丙烯酸酯类,对聚合设备要求低,反应速率快;共聚单体(II)易选用N-苯基取代马来酰亚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1:

    在装有搅拌、冷凝器及夹套加热的聚合釜中,按下列配方进行乳液聚合:水500ml,十二烷聚苯磺酸钠2g,丙烯酸丁酯100g,过硫酸钾0.5g,氯化钙(5%)20ml

    先将200份水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聚合釜,开启搅拌,升温至60℃,调整搅拌转速200-600rpm,依次加入丙烯酸丁酯、过硫酸钾,反应4小时,测转化率98.6%,停止反应。加入300份水和氯化钙溶液进行凝聚,即得到橡胶相(I)。

    上述凝聚结束得到橡胶相(I)后,无需进行分离和烘干,直接加入聚乙烯醇(2.5%溶液)2000g,升温至70℃,加入N-苯基马来酰亚胺150g,苯乙烯225g,甲基丙烯酸甲酯125g共聚单体(II)和BPO(过氧化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2g,反应8-12小时结束。离心、洗涤、烘干即得到本发明树脂。

    加工测试:

    将下面的配方各组份充分混合后,按照常规方法在185℃下于双辊开炼机上混炼3-5分钟,然后置于185℃下的平板硫化仪上保持120公斤压力压制5分钟,制成3毫米厚的样片。

    PVC 100份,本发明树脂30份,润滑剂G-74(市售)0.5份,稳定剂890(市售)3份。按GB1633-79方法测定样片的维卡软化点,结果见表1。

    实施例2: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乙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苯乙烯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包括乳化剂、絮凝剂、引发剂、分散剂等),其余同例1。

    实施例3: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正丁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4: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的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5: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0wt%的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乙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6: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50wt%的甲基丙烯酸乙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7: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5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8: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乙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等量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的混合物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9: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正丁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 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等量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的混合物和5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0: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等量苯乙烯和α甲基苯乙烯的混合物和40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1: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乙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苯乙烯和5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2: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正丁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5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40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3: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苯乙烯和20wt%的丙烯腈;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4: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乙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5wt%丙烯腈的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5: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正丁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和5wt%丙烯腈的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6: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以及5wt%丙烯腈的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7: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丙烯酸乙酯;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苯乙烯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乙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8: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乙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19: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乙酯以及和10wt%的丙烯腈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20: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1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9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65wt%的苯乙烯和1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10wt%的丙烯腈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21: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60%,制备橡胶相(I)时用60wt%丁二烯和40wt%苯乙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4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50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10wt%的苯乙烯和3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22:橡胶相(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30%,制备橡胶相(I)时用等量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混合物;共聚单体(II)占本发明树脂总量的70%,制备共聚单体(II)时用25wt%的N-苯基马来酰亚胺,30wt%的α甲基苯乙烯和25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20wt%的丙烯腈混合物;余量为其它助剂,其余同例1。

    实施例2~22所得树脂,按实施例1测试方法检测,结果如下:

    实施例编号    维卡软化点(℃)    抗冲击强度(kJ/m2)

        2             104.3              9.45

        3             107.2              9.28

        4              96.4             13.47

        5             104.8              9.45

        6             103.4              9.28

        7              97.2             13.47

        8             104.5              9.67

        9             101.4              9.85

        10             98.6             10.87

        11            105.3              9.66

        12            102.4              9.98

        13             99.6             12.42

        14            101.5              9.88

        15            100.4              9.94

        16             98.9             11.07

        17            102.4              9.49

        18            101.5              9.98

        19             99.6             10.54

        20            103.5              9.65

        21            103.1              9.95

        22             98.7             11.87

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采用悬浮聚合同乳液聚合相结合,先用乳液聚合法制得乳液,乳液凝聚后得到橡胶相(I),不经干燥直接加入分散剂和共聚单体(II)再行悬浮聚合。本发明最佳为橡胶相(I)所占比例为1030,共聚单体(II)的所占比例为7090wt%。是一种无需再加入另外的抗冲改性剂,即可兼顾PVC的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抗冲击耐热共聚树脂的制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