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sha****007 文档编号:5141490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57124.1

申请日:

2015.10.12

公开号:

CN106561648A

公开日:

2017.04.19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33/18申请日:20151012|||公开

IPC分类号:

A01N33/18; A01N43/54; A01N37/50; A01N47/24; A01N37/36; A01N43/40; 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33/18

申请人: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伟; 梁晓娟

地址:

715500 陕西省渭南市陕西蒲城农化基地工业园区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为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以下任意一种化合物: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60︰1。本发明组合物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都有较高活性,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并具有用药量小、耐雨水冲刷,增效明显的特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与
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60︰1,所
述的活性成分A为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嘧菌酯、醚菌酯、吡
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中之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60~4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双苯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或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20~10︰1;
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或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
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比为1︰10~30︰1;
双苯菌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1︰30~1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
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悬
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热雾剂、
超低容量液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
作物病害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病害为褐
腐病、灰霉病、菌核病、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疫
病、霜霉病、锈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疮痂病、蔓枯病、
黑痘病、叶斑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叶枯病、颖枯
病、网斑病、云纹病。

说明书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农
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技术背景

双苯菌胺(SYP-14288)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一个结构新颖的
化合物。前期的试验表明,该化合物低毒、高效,对水稻稻瘟病和桃褐
腐病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本研究拟进一步明确该化合物的防治谱,
探究其作用机制,为该化合物的产业化开发和田间应用提供参考和依
据。

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
氧菌酯均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
是醌外抑制剂,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与细胞色素c1的电子传递,抑制
线粒体呼吸。选择性来源于植物体内酶的去酯化。具有保护性、治疗
性、铲除性与长残效性,抑制孢子萌发。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害
抗药性的产生。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害很常见的
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
增效、加和还是拮抗作用。绝大多数情况下,农药的复配效果都是
加和效应,真正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很少,尤其是增效作用非常明显、
增效比值很高的复配就更少了。经过发明人研究,发现将双苯菌胺
与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
菌酯相互复配,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且有关双苯菌胺与
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
酯的相关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使用成本低、防效
好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
成分B,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重量比为1︰80~60︰1,所述的活
性成分A选自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
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中之一种;活性成分A
与活性成分B优选的重量比为1︰60~40︰1;更优选为双苯菌胺与嘧
菌酯、醚菌酯或醚菌胺的重量比为1︰20~10︰1;双苯菌胺与吡唑醚
菌酯或肟菌酯的重量比为1︰20~20︰1;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重量
比为1︰10~30︰1;双苯菌胺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1︰30~10︰1。

所述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病害,所述的农
作物包括粮食作物、豆类作物、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瓜类作物、水
果类作物、干果类作物、嗜好作物、根茎类作物、油料作物、花卉作
物、药用作物、原料作物、绿肥牧草作物;所述的病害包括褐腐病、
灰霉病、菌核病、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疫病、霜
霉病、锈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疮痂病、蔓枯病、黑痘病、
叶斑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叶枯病、颖枯病、网斑
病、云纹病。

本发明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取决于单独使用时的施用量,也
取决于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的混配比例以及增效作用程度,同
时也与目标病害有关。通常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总重
量的2%~90%,较佳的为5%~80%。根据不同的制剂类型,活性成
分含量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液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1%~60%的活
性物质,较佳地为5%~50%;固体制剂含有按重量计5%~80%的活
性物质,较佳地为10%~80%。

本发明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一种表面活性剂,以
利于施用时活性组分在水中的分散。表面活性剂含量为制剂总重量的
2%~30%,余量为固体或液体稀释剂。

本发明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由使用者在使用前经稀释
或直接使用。其配制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加工方法制备,即
将活性成分与液体溶剂或固体载体混合后,再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分散
剂、稳定剂、湿润剂、粘结剂、抗冻剂、崩解剂、消泡剂等中的一种
或几种。

本发明的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可以按需要加工成任何农药上
可接受的剂型。其中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
悬乳剂、微乳剂、水乳剂、微囊悬浮剂、微囊悬浮-悬浮剂、热雾剂、
超低容量液剂。

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包含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0.5%~60%、活性成分B 0.5%~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
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0.5%~60%、活性成分B 0.5%~80%、分散剂1%~12%、湿润剂1%~8%、
崩解剂1%~10%、粘结剂0~8%、填料余量。

组合物制成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分散剂1%~10%、湿润剂1%~10%、
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悬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乳化剂1%~10%、分散剂1%~10%、
溶剂1%~20%、消泡剂0.01%~2%、增稠剂0~2%、抗冻剂0~8%、去
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
A0.5%~50%、活性成分B0.5%~50%、乳化剂3%~25%、溶剂1%~20%、
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水乳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
0.5%~50%、活性成分B 0.5%~50%、溶剂1%~20%、乳化剂1%~12%、
抗冻剂0~8%、消泡剂0.01%~2%、增稠剂0~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A0.5%
~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0%、分散剂
2%~10%、溶剂1%~10%、乳化剂1%~7%、pH调节剂0.01%~5%、
消泡剂0.01%~2%、去离子水加至100%。

组合物制成微囊悬浮-悬浮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及含量:活性成分
A0.5%~50%、活性成分B0.5%~50%、高分子囊壁材料1%~12%、分
散剂1%~12%、湿润剂1%~8%、溶剂1%~15%、乳化剂1%~8%、消
泡剂0.01%~2%、增稠剂0~2%、pH调节剂0.01%~5%、去离子水加
至100%。

组合物制成热雾剂时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001%~20%、
活性成分B0.1%~50%、分散剂3~12%、湿润剂1~8%、稳定剂0~5%、
助溶剂5%~10%、溶剂余量。

组合物制成超低容量液剂包括如下组分含量:活性成分A
0.001%~20%、活性成分B0.1%~50%、分散剂3~12%、湿润剂1~8%、
增效剂1~5%、渗透剂1%~10%、溶剂余量。

本发明的可湿性粉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分散粒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悬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水乳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热雾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超低容量液剂主要技术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组合物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好的增效与持效作用,防效
高于单剂;(2)农药用药量减少,降低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量,减轻
环境污染;(3)扩大了杀菌谱,对多种病害都有较高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
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应用实施例一

实例1~17可湿性粉剂

将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填料混合,在混合
缸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均匀,即可制成本发明所
述的可湿性粉剂产品。具体见表1。

表1实例1~17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18~34水分散粒剂

将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分散剂、湿润剂、崩解剂、填料一起
经气流粉碎得到需要的粒径,再加入粘结剂(可加可不加)等其它助
剂,得到制粒用料。将料品定量送进流化床制粒干燥机内经过制粒及
干燥后,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剂产品。具体见表2。

表2实例18~34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35~51悬浮剂

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
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余
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在球磨机中球磨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
5μm以下,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3。

表3实例35~51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52~64悬乳剂

将分散剂、消泡剂、增稠剂(可加可不加)、抗冻剂(可加可不加)、
去离子水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双苯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
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双苯菌胺悬浮剂,然后
将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及各种助剂用高速搅拌器直接乳化到悬

浮剂中,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悬乳剂产品。具体见表4、5。

表4实例52~57各组分及含量


表5实例58~64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65~70水乳剂

将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溶剂、乳化剂加在一起,使溶解成均
匀油相;将去离子水、抗冻剂(可加可不加)、增稠剂(可加可不加)、
消泡剂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
制得本发明所述的水乳剂产品。具体见表6。

表6实例65~70各组分及含量



将表1至表6中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
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互换,可制得新制剂。

实例71~73微乳剂

将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溶解在装有溶剂的均化器中,将乳化
剂、抗冻剂(可加可不加)、消泡剂加入到装有上述溶液的均化器中,
用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后予以强烈混合并匀化,最后得到外观清澈透明
的本发明所述的微乳剂产品。具体见表7。

表7实例71~73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74~76微囊悬浮剂

将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
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
分散剂、消泡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
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制成本发明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
囊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8。

表8实例74~76各组分及含量



实例77~79微囊悬浮-悬浮剂

将活性成分B、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
将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加入到含有乳化剂、pH调节剂的水相溶液中,
制成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剂。将分散剂、湿润剂、消泡剂、增稠剂(可
加可不加)经过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双苯菌胺,在球磨机中球磨
2~3小时,使微粒粒径全部在5μm以下,制得悬浮剂,然后将悬浮剂
加入到微胶囊悬浮剂的水相溶液中,去离子水补足余量,制成本发明
组合物分散良好的微囊悬浮-悬浮剂产品。具体见表9。

表9实例77~79各组分及含量



本发明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比值
(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
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试验方法:经预试确定各药剂有效抑制浓度范围后,药剂按有效
成分含量分别设5个剂量处理,设清水对照。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
定试验准则杀菌剂》进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药剂对作物病菌
的毒力。72h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各处理净生长量、
菌丝生长抑制率。

净生长量(mm)=测量菌落直径-5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机率值(y),药液浓度(μg/mL)转换
成对数值(x),以最小二乘法求得毒力回归方程(y=a+bx),并由此
计算出每种药剂的EC50值。同时根据Wadley法计算两药剂不同配比
联合增效比值(SR),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
SR>1.5为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b分别为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
A为双苯菌胺;B选至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
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中之一种。

应用实施例二:供试病害:黄瓜霜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
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嘧菌
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0双苯菌胺与嘧菌酯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0可知,双苯菌胺与嘧菌酯对黄瓜霜霉病配比在1︰80~60
︰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
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嘧菌酯的配比在1︰20~10︰1
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0。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
与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10:1、9:1、8:1、7:1、6:1、5:1、4:
1、3:1、2:1、1:1、1:2、1:3、1:4、1:5、1:6、1:7、1:
8、1:9、1:10、1:15、1:2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与嘧菌酯重量比为
1: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三:供试病害:大豆锈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醚
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1双苯菌胺与醚菌酯复配对大豆锈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1可知,双苯菌胺与醚菌酯对大豆锈病配比在1︰80~60︰
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配
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醚菌酯的配比在1︰20~10︰1时,
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5。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与醚
菌酯的优选配比为10:1、9:1、8:1、7:1、6:1、5:1、4:1、
3:1、2:1、1:1、1:2、1:3、1:4、1:5、1:6、1:7、1:8、
1:9、1:10、1:15、1:2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与醚菌酯重量比为1:
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四:供试病害:黄瓜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
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
吡唑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2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12可知,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对黄瓜白粉病配比在1︰
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
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配比在1︰
20~2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15。经试验发
现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
8:1、7:1、6:1、5:1、4:1、3:1、2:1、1:1、1:2、1:3、
1:4、1:5、1:6、1:7、1:8、1:9、1:10、1:15、1:20,尤其是
当双苯菌胺与吡唑醚菌酯重量比为1:1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
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五:供试病害:水稻稻瘟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
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
肟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3双苯菌胺与肟菌酯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3可知,双苯菌胺与肟菌酯对水稻稻瘟病配比在1︰80~60
︰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
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肟菌酯的配比在1︰20~20︰1
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15。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
与肟菌酯的优选配比为20:1、15:1、10:1、9:1、8:1、7:1、
6:1、5:1、4:1、3:1、2:1、1:1、1:2、1:3、1:4、1:5、
1:6、1:7、1:8、1:9、1:10、1:15、1:2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与
肟菌酯重量比为2:3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六:供试病害:草莓白粉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
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
苯醚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4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复配对草莓白粉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4可知,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对草莓白粉病配比在1︰
80~60︰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
围内混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的配比在1︰
10~30︰1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10。经试验发
现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的优选配比为30:1、25:1、24:1、23:1、
22:1、21:1、20:1、19:1、18:1、17:1、16:1、15:1、14:
1、13:1、12:1、11:1、10:1、9:1、8:1、7:1、6:1、5:1、
1:1、1:5、1:1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与苯醚菌酯重量比为4:1时增
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七:供试病害:水稻纹枯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
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
醚菌胺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5双苯菌胺与醚菌胺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5可知,双苯菌胺与醚菌胺对水稻纹枯病配比在1︰80~60
︰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
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醚菌胺的配比在1︰20~10︰1
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20。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
与醚菌胺的优选配比为10:1、9:1、8:1、7:1、6:1、5:1、4:
1、3:1、2:1、1:1、1:2、1:3、1:4、1:5、1:6、1:7、1:
8、1:9、1:10、1:15、1:2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与醚菌胺重量比为
1:2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应用实施例八:供试病害:小麦锈病;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
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试验设计:经过预备试验确定双苯菌胺与啶
氧菌酯原药及二者不同配比混剂的有效抑制浓度范围。

毒力测定结果表16双苯菌胺与啶氧菌酯复配对小麦锈病的毒力测定结果分析表



由表16可知,双苯菌胺与啶氧菌酯对小麦锈病配比在1︰80~60
︰1时,增效比值SR均大于1.5,说明两者在1︰80~60︰1范围内混
配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当双苯菌胺与啶氧菌酯的配比在1︰30~10︰1
时,增效作用更为突出,增效比值均大于2.35。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
与啶氧菌酯的优选配比为10:1、9:1、8:1、7:1、6:1、5:1、
4:1、3:1、2:1、1:1、1:2、1:3、1:4、1:5、1:6、1:7、
1:8、1:9、1:10、1:15、1:20、1:25、1:30,尤其是当双苯菌胺
与啶氧菌酯重量比为1:3时增效比值最大,增效作用最为明显。

经试验发现:双苯菌胺与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
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复配后对多种作物上褐腐病、灰霉病、
菌核病、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疫病、霜霉病、锈
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疮痂病、蔓枯病、黑痘病、叶斑病、
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叶枯病、颖枯病、网斑病、云纹
病的防治都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值均在1.50以上。

药效试验部分:试验药剂均由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研发、
提供。表17对照药剂的对照表


应用实施例九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
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药前调查黄瓜霜霉病病情,
于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
后3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
示:表18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18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
瓜霜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药
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郊区,药前调查梨树黑星病病情,于
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
10天、20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
示:表19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梨树黑星病药效试验


由表19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梨
树黑星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一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大豆锈病药
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大豆锈病病情,于病
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3
天、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0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大豆锈病药效试验


由表20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大
豆锈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围
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二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
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汉中市,药前调查水稻稻瘟病病情,于病情
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7天、
14天、2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1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试验


由表21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水
稻稻瘟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三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小麦褐斑病
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药前调查小麦褐斑病病情,于病情
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3次。第三次施药后3天、
7天、14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22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小麦褐斑病药效试验


由表22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小
麦褐斑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四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药前调查番茄灰霉病病情,于
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
7天、14天、3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
示:表23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番茄灰霉病药效试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番
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药范
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应用实施例十五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观赏花卉白
粉病药效试验

本试验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药前调查观赏花卉白粉病病情,于
病情初期第一次施药,每7天施药一次,共施药2次。第二次施药后
7天、10天、20天分别调查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实验结果如下所
示:表24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及其复配防治观赏花卉白粉病药效试验


由表24可以看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能有效防治观
赏花卉白粉病,防治效果均优于单剂的防效,且防效期长。在试验用
药范围内对标靶作物无不良影响。

后经全国各地试验得出,双苯菌胺与活性成分B复配后对多种
作物上的褐腐病、灰霉病、菌核病、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斑点
落叶病、疫病、霜霉病、锈病、霜疫霉病、炭疽病、叶霉病、疮痂病、
蔓枯病、黑痘病、叶斑病、稻瘟病、稻曲病、恶苗病、纹枯病、叶枯
病、颖枯病、网斑病、云纹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效均大于95%,优于单
剂防效,增效明显。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苯菌胺的杀菌组合物,杀菌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活性成分A为双苯菌胺,活性成分B选自以下任意一种化合物: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苯醚菌酯、醚菌胺、啶氧菌酯,且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重量比为180601。本发明组合物对多种作物上的多种病害都有较高活性,并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菌谱。并具有用药量小、耐雨水冲刷,增效明显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