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又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它的别
名很多,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
药用价值,黑木耳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胺基酸和维生素,还含有丰富的胶质,对人体消化系
统有良好的清润作用。它是一种腐生真菌,没有叶绿素,自己不会制造食物,要依靠其他生
物体里的有机物质作为它的养料,同时它营腐生生活,一定要在死了的生物体上才能生长
发育,它的菌丝对生物体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解能力很强,能使生物体最后粉碎。
黑木耳的种植与培育已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平致富和生态外向型农业
的重要途径;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然需要大量的食用菌
生产基质,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已被广泛采用,常用的代用栽培基质主要由木屑、麦麸、石
膏粉等组成。由于传统的栽培基质的营养不全面,导致栽培的黑木耳产量不高,品质也不够
好,种植时间较长。并且常规的种植原料资源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原材料来代替或
补充现有的原料资源。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提供一种营养全面,满足黑木耳生长过程中营养
需求,并且栽培的黑木耳中硒含量高,品质好的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栽培基质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竹柳木屑50~65份、象草
10~20份、甘蔗渣10~18份、紫薯粉5~10份、麦芽粉6~10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12份、石
灰粉1~2份、石膏1~2份、麦饭石6~8份、硅藻土4~6份、磷酸氢钙2~5份、葡萄糖6~10份、
蔗糖8~15份、过磷酸钙1~2份、钼酸铵0.2~0.6份、磷酸氢氨0.1~0.6份、硫酸铜0.1~0.3
份、硫酸亚铁0.3~0.6份;
制作方法为:将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状后进行高温消毒,取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用
稀醋酸混合均匀,调节PH为4~6;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条件下,加入纤维素酶
反应8~10h;最后将剩下未经处理的1/3颗粒状竹柳木屑与另外两份混合均匀得到;
将生鲜象草晒干至含水率为12~15%;然后粉粹成粉状;用纤维素酶水解6~8h;
高温消毒后,用稀醋酸调节PH为4~6;
按照份数称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3~5倍40~50℃的矿泉水搅拌溶解;待温度降
至25~28℃时候,按照份数加入过磷酸钙、钼酸铵、磷酸氢氨、硫酸铜、硫酸亚铁搅拌均匀制
成营养液;
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加入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55%之间;混合均匀
后,密封发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及软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的栽培基质;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将步骤(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入菌袋中;栽培基质占
所述菌袋内部空间的70%~80%;在菌袋的侧面和底面刺透气孔;
(3)黑木耳菌袋灭菌:将步骤(2)得到的菌袋在温度为120~125℃、高压蒸汽灭菌3
~5h;待灭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取出菌袋;
(4)接种及发菌管理:在23~26℃的无菌环境下,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到上述菌袋
内,并在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用石灰水浸泡过的纱布,接种后于室温、遮光、干燥的培养室内
发菌;接种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发菌;接种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湿度
为70%的环境下培养;每隔3~5天进行一次杂菌检查和发菌状况的检查,及时补充接种和
淘汰杂菌;当菌袋表面出现米粒状耳基时,在菌袋四周继续开孔,培养5~6天后把菌袋搬进
出耳场进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适
时通风换气补充光照。
优选地,所述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竹柳木屑55份、象草15份、甘蔗渣
16份、紫薯粉8份、麦芽粉8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麦饭石7份、硅藻土5
份、磷酸氢钙3份、葡萄糖8份、蔗糖10份、过磷酸钙2份、钼酸铵0.5份、磷酸氢氨0.3份、硫酸
铜0.2份、硫酸亚铁0.4份。
优选地,所述富硒黑花生藤粉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按常规方法栽培黑花生,在黑花
生生长至株高10~15cm时,开始向其喷施含有微生物纳米硒的微肥水溶液,每隔10天喷施
一次,连喷三次;待黑花生成熟时进行收割,干燥后制成粒径为0.5~1.5mm的富硒黑花生藤
粉。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纳米硒的制备方法为:将亚硒酸盐制备成0.005mol/L~
0.05mol/L的溶液,将地衣芽孢杆菌按照混合占亚硒酸盐溶液0.1%~0.3%的比例加入至
亚硒酸盐溶液中;并在28~35℃温度下保持24~48h,结晶后利用低温干燥得到。
优选地,所述纤维素酶为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中
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稀醋酸的质量分数为0.5%~1%。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所述木醋液的质量分数为0.1%~0.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中,各种原料尤其是竹柳、象草和甘蔗渣来源丰
富,价格便宜;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在这些原料中,竹柳是新的柳树杂交品种。竹柳用途广
泛,竹柳木材综合纤维含量为89.88%,木质素含量为21.16%;比一般树木的纤维含量较
高;纤维素含量高,有利于食用菌的分解利用,使木耳菌丝发菌速度快,象草除了纤维素含
量高外,其鲜草粗蛋白含量5.66%,经发酵分解后产生各种氨基酸,提供木耳生长过程中氮
源;甘蔗渣中糖分含量较高,补充木耳生长过程中碳源;上述三种作为基质栽培的基础物
质,满足黑木耳生长过程中基础营养的需求;在搭配石灰粉、石膏、麦饭石、硅藻土和营养添
加剂后,营养更为丰富,满足了黑木耳生长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需求,利用本发明基质栽培的
黑木耳产量高,品质好;
2、本发明中各种原料配比合理、通过添加营养添加剂后,营养丰富;提供了黑木耳
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的需求,特别是添加紫薯粉、麦芽粉和富硒黑花生藤粉,这三种原料中
硒含量丰富,并且都是通过通过植物将无机硒转化成有机硒,利于黑木耳的吸收,通过利于
上述三种原料培育出的黑木耳中含硒含量高、耳壁厚、口感好;
3、本发明制作过程较为简单,操作较为容易;由于对竹柳进行纤维素降解处理、酸
化处理,使其中的纤维素更容易被分解,利于黑木耳吸收;由于发酵过程添加了木醋液,可
以对黑木耳的菌丝体、子实体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明显提高其产量;
4、由于本发明的营养搭配合理,又利于黑木耳的分解和吸收;从接种至采收的时
间比起原来木提前6~10天左右;
5、日常管理中,精确调节适合黑木耳生长各个阶段的温度和湿度,保证黑木耳生
长过程中处于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有利于黑木耳的出耳和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
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一种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栽培基质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竹柳木屑50份、象草10份、
甘蔗渣10份、紫薯粉5份、麦芽粉6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份、石灰粉1份、石膏1份、麦饭石6份、
硅藻土4份、磷酸氢钙2份、葡萄糖6份、蔗糖8份、过磷酸钙1份、钼酸铵0.2份、磷酸氢氨0.1
份、硫酸铜0.1份、硫酸亚铁0.3份;
制作方法为:将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状后进行高温消毒,取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用
质量分数为0.5%的稀醋酸混合均匀,调节PH为6;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条件
下,加入纤维素酶反应8h;纤维素酶为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
酶中的一种或几种;最后将剩下未经处理的1/3颗粒状竹柳木屑与另外两份混合均匀得到;
将生鲜象草晒干至含水率为12~15%;然后粉粹成粉状;用纤维素酶水解6h;高温
消毒后,用质量分数为0.5%的稀醋酸调节PH为6;
按照份数称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3倍40~50℃的矿泉水搅拌溶解;待温度降至25
~28℃时候,按照份数加入过磷酸钙、钼酸铵、磷酸氢氨、硫酸铜、硫酸亚铁搅拌均匀制成营
养液;
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加入质量分数为0.1%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
55%之间;混合均匀后,密封发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及软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
的栽培基质;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将步骤(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入菌袋中;栽培基质占
所述菌袋内部空间的70%~80%;在菌袋的侧面和底面刺透气孔;
(3)黑木耳菌袋灭菌:将步骤(2)得到的菌袋在温度为120℃、高压蒸汽灭菌5h;待
灭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取出菌袋;
(4)接种及发菌管理:在23~26℃的无菌环境下,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到上述菌袋
内,并在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用石灰水浸泡过的纱布,接种后于室温、遮光、干燥的培养室内
发菌;接种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发菌;接种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湿度
为70%的环境下培养;每隔3~5天进行一次杂菌检查和发菌状况的检查,及时补充接种和
淘汰杂菌;当菌袋表面出现米粒状耳基时,在菌袋四周继续开孔,培养5天后把菌袋搬进出
耳场进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适
时通风换气补充光照。
实施例2
本发明一种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栽培基质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竹柳木屑55份、象草15份、
甘蔗渣16份、紫薯粉8份、麦芽粉8份、富硒黑花生藤粉8、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麦饭石7份、硅
藻土5份、磷酸氢钙3份、葡萄糖8份、蔗糖10份、过磷酸钙2份、钼酸铵0.5份、磷酸氢氨0.3份、
硫酸铜0.2份、硫酸亚铁0.4份;本实施例中,富硒黑花生藤粉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按常规方
法栽培黑花生,在黑花生生长至株高10~15cm时,开始向其喷施含有微生物纳米硒的微肥
水溶液,每隔10天喷施一次,连喷三次;待黑花生成熟时进行收割,干燥后制成粒径为0.5~
1.5mm的富硒黑花生藤粉;微生物纳米硒的制备方法为:将亚硒酸盐制备成0.005mol/L~
0.05mol/L的溶液,将地衣芽孢杆菌按照混合占亚硒酸盐溶液0.1%~0.3%的比例加入至
亚硒酸盐溶液中;并在28~35℃温度下保持24~48h,结晶后利用低温干燥得到;
制作方法为:将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状后进行高温消毒,取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用
质量分数为0.6%的稀醋酸混合均匀,调节PH为5;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条件
下,加入纤维素酶反应9h;纤维素酶为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
酶中的一种或几种;最后将剩下未经处理的1/3颗粒状竹柳木屑与另外两份混合均匀得到;
将生鲜象草晒干至含水率为12~15%;然后粉粹成粉状;用纤维素酶水解6~8h;
高温消毒后,用质量分数为0.6%的稀醋酸调节PH为5;
按照份数称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4倍40~50℃的矿泉水搅拌溶解;待温度降至25
~28℃时候,按照份数加入过磷酸钙、钼酸铵、磷酸氢氨、硫酸铜、硫酸亚铁搅拌均匀制成营
养液;
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加入质量分数为0.2%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
55%之间;混合均匀后,密封发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及软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
的栽培基质;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将步骤(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入菌袋中;栽培基质占
所述菌袋内部空间的70%~80%;在菌袋的侧面和底面刺透气孔;
(3)黑木耳菌袋灭菌:将步骤(2)得到的菌袋在温度为123℃、高压蒸汽灭菌4h;待
灭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取出菌袋;
(4)接种及发菌管理:在23~26℃的无菌环境下,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到上述菌袋
内,并在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用石灰水浸泡过的纱布,接种后于室温、遮光、干燥的培养室内
发菌;接种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发菌;接种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湿度
为70%的环境下培养;每隔3~5天进行一次杂菌检查和发菌状况的检查,及时补充接种和
淘汰杂菌;当菌袋表面出现米粒状耳基时,在菌袋四周继续开孔,培养6天后把菌袋搬进出
耳场进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适
时通风换气补充光照。
实施例3
本发明一种富硒黑木耳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栽培基质的制作:原料按以下原料的重量份数组成:竹柳木屑65份、象草20份、
甘蔗渣18份、紫薯粉10份、麦芽粉10份、富硒黑花生藤粉12份、石灰粉2份、石膏2份、麦饭石8
份、硅藻土6份、磷酸氢钙5份、葡萄糖10份、蔗糖15份、过磷酸钙2份、钼酸铵0.6份、磷酸氢氨
0.6份、硫酸铜0.3份、硫酸亚铁0.6份;本实施例的富硒黑花生藤粉得到方式同实施例2;
制作方法为:将竹柳木屑粉碎成粉状后进行高温消毒,取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用
质量分数为1%的稀醋酸混合均匀,调节PH为4;1/3经粉碎的竹流木屑在32~38℃条件下,
加入纤维素酶反应10h;纤维素酶为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
中的一种或几种;最后将剩下未经处理的1/3颗粒状竹柳木屑与另外两份混合均匀得到;
将生鲜象草晒干至含水率为12~15%;然后粉粹成粉状;用纤维素酶水解6~8h;
高温消毒后,用质量分数为1%的稀醋酸调节PH为4;
按照份数称取葡萄糖和蔗糖,加入5倍40~50℃的矿泉水搅拌溶解;待温度降至25
~28℃时候,按照份数加入过磷酸钙、钼酸铵、磷酸氢氨、硫酸铜、硫酸亚铁搅拌均匀制成营
养液;
将所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加入质量分数为0.3%的木醋液,保持水分含量在50~
55%之间;混合均匀后,密封发酵10~15天,使其充分吸水膨胀及软化,即得到富硒黑木耳
的栽培基质;
(2)黑木耳菌袋的制作:将步骤(1)得到的黑木耳栽培基质入菌袋中;栽培基质占
所述菌袋内部空间的70%~80%;在菌袋的侧面和底面刺透气孔;
(3)黑木耳菌袋灭菌:将步骤(2)得到的菌袋在温度为125℃、高压蒸汽灭菌3h;待
灭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取出菌袋;
(4)接种及发菌管理:在23~26℃的无菌环境下,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到上述菌袋
内,并在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用石灰水浸泡过的纱布,接种后于室温、遮光、干燥的培养室内
发菌;接种后的第1天~第12天,在20~25℃下发菌;接种后的第13天~25天,在26℃、湿度
为70%的环境下培养;每隔3~5天进行一次杂菌检查和发菌状况的检查,及时补充接种和
淘汰杂菌;当菌袋表面出现米粒状耳基时,在菌袋四周继续开孔,培养5~6天后把菌袋搬进
出耳场进行出耳管理;
(5)出耳管理:出耳温度控制在15℃~2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适
时通风换气补充光照。
最后用本发明实施例1至3中的培育方式培育黑木耳,标记为组1、组2和组3,分别
代表实施例1至3的培育方式;将组1至组3的黑木耳培育方式与对比例(以普通木屑、麦麸、
石膏为主)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培育黑木耳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试验期内各组黑木耳生长以及采收情况:
结论
由表1可以看出:同样质量菌袋的本发明木耳培养基质与常规的木耳培养基质经
过种植试验,采收时所使用的木耳培养基质收获的木耳产量,比常规的培养基质增产近一
倍,黑木耳中总硒含量为普通的1.5倍左右;而且木耳肉肥厚,再生能力强,出耳快、整齐、色
深粗壮、开片好。另外,利用本发明的基质栽培黑木耳,比常规的提前6~10天采收。
最后,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黑木耳,进行黑木耳口感测定,经测定,实验组
的黑木耳口感明显由于对照组,肉香味更浓郁,说明,本发明制得的黑木耳栽培基质对于口
感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