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花卉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油用牡丹侧枝发育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药科(Paeoniaeeae)芍药属(Paeonia
L.)牡丹组(Sect.Moutan DC.)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植物资源。牡丹起源
于中国,因其花色艳丽、花姿绰约、花型丰富、花香浓郁、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
天香”之美誉。牡丹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中国是其栽培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长期以来,
牡丹主要以观赏和药用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对食
用油的需求量逐年升高,国内食用油供应明显不足,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食用油总量的
60%依赖于进口,已经超过了国际食用油安全预警线。我国的油料作物主要为草本植物,且
土地资源有限,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空间甚小。牡丹籽油作为一种新型的木本植物油,经
过权威机构检测,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以上,其中α-亚麻酸高达42%,多项指标均
超过被世界公认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且其具有改善心血
管、调压降脂、消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力等多项医疗保健功能。2011年3月牡丹籽油被国家
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这标志着油用牡丹正式成为我国的一种木本油料植物。2015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部署加快以油茶、核桃、油用
牡丹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强调大力增加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供给,切实维护国家粮
油安全,提出到2020年,建成800个木本油料重点县,木本油料树种种植面积从现有的1.2亿
亩发展到2亿亩,产出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
油用牡丹是指我国丰富的牡丹资源中,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子、加工食用
牡丹籽油的牡丹类型,在原卫生部的批复文件中,明确凤丹白和紫斑两个品种可以用于加
工牡丹籽油。其中的凤丹白也叫凤丹,耐旱耐贫瘠、适种范围广,是目前油用牡丹的主推品
种。作为理想的油用牡丹品种,不仅要具备适种范围广、抗性强、含油率高且油品质好等特
点,还需要具有幼树快速成型和稳定持续的高产特性。由于凤丹牡丹直立性较强,这就需要
及时选留主枝,促发侧枝,形成适度开张且较为牢固的丰产树形。但是油用牡丹在自然生长
的过程中,由于顶端优势过强,萌芽抽枝率低,如果不经过人为调控处理,容易形成独干株
型,发枝数量少,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幼树快速成形和早期丰产稳产的要求。枝量和生长量是
油用牡丹丰产的基础,牡丹自然生长的株型给加快建成合理的树体结构和早果丰产带来一
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牡丹籽油产业的发展。
中国专利申请CN105815104A公开了一种提高油用牡丹移栽发枝率的四步法,该方
法包括:(1)油用牡丹移栽苗清洗杀菌;(2)油用牡丹移栽苗修根剪根;(3)油用牡丹移栽苗
断根面及肉质根部分裹泥浆;(4)油用牡丹移栽苗平茬等四个步骤。该发明通过油用牡丹移
栽时根部的清洗、消毒、泥浆包裹等手段将细菌等微生物与根部隔离,避免根部感染,提高
了油用牡丹的成活率,同时通过两次平茬,提高了油用牡丹的发枝率。然而该方法操作繁
琐、时间耗费多,同时采用的平茬技术虽然可以促进侧芽抽枝生长,但以牺牲主枝为代价,
延迟了结籽期,且产生的分枝数量有限,操作相对复杂,浪费时间。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油用牡丹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因顶端
优势过强,容易形成独干株型,萌芽抽枝率低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利用植物生长调节
剂来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并不懈探索,最终获得了如下
技术方案:一种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油用牡丹小苗冬季休眠
期,采用喷雾器将浓度为600~2000mg.L-1 6-BA溶液对油用牡丹植株根颈部进行喷雾处理2
~5次,前后两次之间间隔时间为7~14天(优选喷雾处理3次,前后两次之间间隔时间为10
天)。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其中每次喷施6-
BA溶液均选择在晴朗天气的上午进行,并且植株根颈部必须均匀喷到,直至根颈基部有液
滴流下。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其中的冬季休眠
期为1月上旬。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其中的的油用牡
丹小苗为油用牡丹一年生实生苗。
再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法,其中的油用牡
丹品种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凤丹P.ostii T.Hong et J.X.zhang或紫斑Paeonia
rockii。
在本发明的一个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促进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的方
法,其中在油用牡丹小苗处于冬季休眠期的1月上旬,采用喷雾器将浓度为2000mg.L-16-BA
溶液对油用牡丹植株根颈部进行喷雾处理,每10d喷雾处理一次,共喷施3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在油用牡丹幼苗期对苗木株型进行定向培育,不以牺牲主枝为代价,提高了幼
树的萌枝量,促进幼树定向、定位发枝,促进树体平衡,加速幼树成形,有利于油用牡丹提早
进入丰产期;
(2)采用6-BA溶液处理油用牡丹幼苗出发侧枝,其效果远远高于使用赤霉素(GA3)
溶液以及6-BA+GA3联用,其芽发生数是GA3溶液处理的2.34倍,是6-BA+GA3联用的2.16倍,是
对照的4.78倍;其成枝量是GA3溶液处理的6.52倍,是6-BA+GA3联用的2.68倍;其新梢生长量
是GA3溶液处理的1.24倍,是6-BA+GA3联用的1.14倍,是对照的3.01倍。6-BA在促进油用牡丹
幼苗侧枝发育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潜力和优势。
(3)采用6-BA溶液处理幼苗促发侧枝,比传统平茬技术省时省力、简便易行,能有
效促进油用牡丹幼苗萌芽抽枝,易于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人工成本较低,具有重要的经济
价值和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4)该方法实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显著促进油用牡丹幼苗萌芽抽枝,芽发生数和侧
枝成枝量分别是传统平茬方法的1.84倍和2.12倍,还可以增加茎粗、促进新梢生长,有利于
加快油用牡丹幼树成形。
总之,本发明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促进油用牡丹的萌芽和
抽梢,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促进油用牡丹幼树提高萌芽率,增加枝量,进行幼树定向、定
位发枝,增加各级分枝、使树体平衡,加速幼树成形。该方法简便易行、耗时短、能有效促进
油用牡丹幼苗萌芽抽枝,可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产业化前
景。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油用牡丹幼苗芽发生数量的影响图;
图2为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油用牡丹幼苗平均每株成枝数量的影响图;
图3为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油用牡丹幼苗平均地径的影响图;
图4为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油用牡丹幼苗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图;
图5为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侧枝发育的影响图;
图6为6-BA处理对不同苗龄油用牡丹成枝量的影响图;
图7为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芽发生数的影响图;
图8为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成枝量的影响图;
图9为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地径生长的影响图;
图10为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新梢生长量的影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有益效果,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
目的,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做的显而易见的改变
也包含在本发明范围之内。
实施例1不同种类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油用牡丹侧枝发育的影响
以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中的主推品种凤丹为试验材料,选择其1年生实生苗(均没有
侧枝),试验开展前移栽于黑色塑料营养钵(规格为底径*高=10cm*20cm),整齐摆放于武汉
市农科院林果所油用牡丹容器育苗床上。试验开始时,选择生长健壮一致、无病害的凤丹1
年生实生苗,用小型喷雾器分别对植株的根颈部喷施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溶液,至根颈
基部有液滴流下,平均每株喷施量为10mL,试验设置6-BA、GA3和6-BA、GA3联用3种生长调节
剂处理,共设20个浓度处理:A0去离子水(ck)、A1 100mg/L 6-BA、A2 300mg/L 6-BA、A3
600mg/L 6-BA、A4 900mg/L 6-BA、A5 1000mg/L 6-BA、A6 2000mg/L 6-BA、A7 3000mg/L 6-
BA、B1 100mg/L GA3、B2 300mg/L GA3、B3 600mg/L GA3、B4 900mg/L GA3、B5 1000mg/L GA3、B6
2000mg/L GA3、B7 3000mg/L GA3、C1 200mg/L 6-BA+400mg/L GA3、C2 300mg/L 6-BA+500mg/
L GA3、C3mg/L 6-BA400+200mg/L GA3、C4 500mg/L 6-BA+300mg/L GA3、C5 400mg/L 6-BA+
400mg/L GA3。每个处理30株小苗,3次重复。分别于2015年1月8日、2015年1月18日和2015年
1月28日共喷施3次。其余管理按照正常油用牡丹的日常管理进行即可。处理后每隔20天观
察统计油用牡丹芽的发生情况,至2016年8月中旬结束。统计指标有芽发生的数量、处理后
第二年春天芽萌发成枝的数量以及植株高度等。植株高度测定采用直尺测量,测量方法为
从根茎结合部到植株最顶端的长度。试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表1不同浓度6-BA对1年生油用牡丹芽发生、成枝量和生长的影响
注:字母表示在p﹤0.05条件下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不
同字母代表差异性显著,下同。
表2不同浓度GA3对1年生油用牡丹芽发生、成枝量和生长的影响
表3不同浓度6-BA和GA3联合使用对1年生油用牡丹芽发生、成枝量和生长的影响
截止到2016年6月,统计6-BA溶液处理、GA3溶液处理、6-BA和GA3联合使用处理和对
照的油用牡丹1年生实生苗芽数量、萌发成的枝数、地径以及新梢生长量,试验结果见表1、
表2、表3、图1、图2、图3和图4。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在不同浓度6-BA溶液的作用下,芽
发生的数量、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随着6-BA溶液浓度的增
加,不论是在芽的发生数、成枝数量、地径还是新梢生长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当浓度达到
2000mg·L-1时,达到峰值;随后当6-BA的浓度继续增加的3000mg·L-1时,芽的发生数、成枝
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浓度2000mg·
L-1的6-BA溶液处理油用牡丹1年生实生苗的根颈部位,效果最好,其芽的发生数可达到平均
每株6.33个,成枝数量平均每株3.00个,地径0.32cm,新梢生长量达到29.08cm。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在不同浓度GA3溶液的作用下,芽发
生的数量、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且随着GA3溶液浓度的升高,芽
的发生数、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当浓度达到900mg·L-1时,达
到峰值;随后当GA3溶液的浓度继续增加,芽的发生数、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呈现
出下降趋势,除地径外,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浓度900mg·L-1的GA3溶液处理
油用牡丹1年生实生苗的根颈部位,效果较好,其芽的发生数可达到平均每株1.67个,成枝
数量平均每株0.86个,地径0.25cm,新梢生长量达到23.09cm。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在不同浓度6-BA和GA3溶液联合使
用的作用下,芽发生的数量、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随着6-BA
用量的增加和GA3用量的减少,芽的发生数、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都表现出上升趋
势;当6-BA浓度达到500mg·L-1和GA3浓度减少到300mg·L-1时,达到峰值。所有处理均与对
照存在差异显著性,且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由此可见,500mg/L6-BA+300mg/L GA3溶液处理
油用牡丹1年生实生苗的根颈部位,效果较好,其芽的发生数可达到平均每株2.93个,成枝
数量平均每株1.12个,地径0.26cm,新梢生长量达到25.59cm。
同时从表1、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6-BA溶液、GA3溶液还是6-BA和GA3溶
液联合使用均可有效促进1年生油用牡丹幼苗的芽发生的数量、成枝数量和新梢生长量,均
与对照差异显著,有利于其侧枝发育,但对地径的生长促进效果差异不明显。
实施例2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处理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效果的比较
以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中的主推品种凤丹为试验材料,选择其1年生实生苗(均没有
侧枝),试验开展前移栽于黑色塑料营养钵(规格为底径*高=10cm*20cm),整齐摆放于武汉
市农科院林果所油用牡丹容器育苗床上。试验开始时,选择生长健壮一致、无病害的凤丹1
年生实生苗,用小型喷雾器分别对植株的根颈部喷施一定浓度(依据实施例1各处理的最佳
浓度)的生长调节剂溶液,至根颈基部有液滴流下,平均每株喷施量为10mL,试验设置①
2000mg/L 6-BA、②900mg/L GA3、③500mg/L 6-BA+300mg/L GA3和CK(清水处理)4种处理,。
每个处理30株小苗,3次重复。分别于2015年1月8日、2015年1月18日和2015年1月28日共喷
施3次。其余管理按照正常油用牡丹的日常管理进行即可。处理后每隔20天观察统计油用牡
丹芽的发生情况,至2016年8月中旬结束。统计指标有芽发生的数量、处理后第二年春天芽
萌发成枝的数量以及植株高度等。植株高度测定采用直尺测量,测量方法为从根茎结合部
到植株最顶端的长度。试验结果见表4、图1、图2、图3和图4。
表4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油用牡丹幼苗芽发生、成枝量和生长的影响比较
从表4、图1、图2、图3和图4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处理①-③的油用牡丹芽发生数、
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各处理间在促进油用牡丹幼苗芽发生数、
成枝数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方面差异显著,但不难看出处理①即采用2000mg/L 6-BA溶液
处理效果显著优于处理②和处理③。处理①除了地径与处理②、处理③差异不显著外,芽发
生数量、成枝数量和新梢生长量均显著优于处理②和处理③,芽发生数量是处理②的2.34
倍,是处理③的2.16倍,是对照的4.78倍;成枝数量是处理②的6.52倍,是处理③的2.68倍;
新梢生长量是处理②的1.24倍,是处理③的1.14倍,是对照的3.01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
采用处理①即采用2000mg/L 6-BA溶液处理油用牡丹幼苗根颈部将有利于促进油用牡丹的
侧枝发育。
实施例3 6-BA处理不同规格油用牡丹幼苗侧枝发育效果的比较
试验设置1年生和2年生两种不同树龄油用牡丹苗木,在1月上旬晴朗天气的上午
10点,分别对两种规格苗木的根颈部位均匀喷施2000mg·L-1的6-BA溶液,直至根颈部有液
滴留下,每株喷施10ml,对照喷施去离子水,每个浓度处理设置每个规格苗木30株,3次重
复,每隔10d喷施1次,共计3次。其余管理按照正常油用牡丹的日常管理进行即可。处理后每
隔20天观察统计油用牡丹芽的发生情况,至2016年8月中旬结束。统计指标有芽发生的数
量、处理后第二年春天芽萌发成枝的数量等。试验结果见表5、图5和图6。
表5 6-BA处理不同规格油用牡丹苗木对芽发生及成枝量的影响比较
由表5、图5和图6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规格油用牡丹苗木在基部喷施
2000mg.L-1的6-BA溶液后其芽发生数和成枝数量差异极显著,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在喷施
试验优化的最佳浓度6-BA溶液后芽的发生数和成枝数量显著高2年生苗,芽发生数时2年生
苗的2.3倍,成枝数量是2年生苗的4倍,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同时喷施2000mg.L-1的6-BA溶液
的1年生苗和2年生苗其芽发生数和成枝量显著高于相同规格未喷施6-BA溶液的苗木,可见
喷施6-BA溶液有利于油用牡丹侧枝发生,且应选择1年生实生苗处理为最佳。
实施例4 6-BA处理与常规平茬处理对油用牡丹侧枝发育的影响比较
试验选择其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均没有侧枝),试验开展前移栽于黑色塑料营
养钵(规格为底径*高=10cm*20cm),整齐摆放于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油用牡丹容器育苗床
上。试验开始时,选择生长健壮一致、无病害的1年生实生苗,试验设置根颈部喷施2000mg·
L-1的6-BA溶液、基部平茬、对照(自然生长)3个处理,喷施2000mg·L-1的6-BA溶液采用实施
例1的方法,每个试验处理设置苗木30株,3次重复。于当年6月测定不同处理芽发生数、成枝
量、地径和新梢生长量。试验结果见表6、图7、图8、图9和图10。
表6不同处理方法对油用牡丹侧枝发育的影响比较
由表6、图7、图8、图9和图10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方法对1年生油用牡丹
实生苗芽发生数量、成枝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处理1对1年生油用牡丹根颈部喷施
2000mg·L-1的6-BA溶液其芽发生数和成枝数量显著高于处理2基部平茬,处理3自然生长未
做处理的对照芽发生数和成枝数量最少,效果最差,处理1的芽发生数是处理2的1.84倍、处
理3的4.49倍,成枝数量是处理2的2.12倍、处理3的61倍;不同处理方法对1年生的油用牡丹
实生苗影响不大,处理1略高于处理2和处理3;不同处理方法对1年生油用牡丹实生苗的新
梢生长量影响差异显著,其中处理1与处理2和处理3表现出显著差异,新梢生长量分别是处
理2和处理3的1.63和1.60倍,处理2和处理3的新梢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对油用牡
丹1年生实生苗喷施2000mg·L-1的6-BA溶液有利于促进其侧枝发育,效果显著优于基部平
茬,为将来油用牡丹苗木株型培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