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合成黑色素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用色素尤其是食用合成色素的制造方法
色泽鲜亮的食品、饮料能够引起消费者的食欲,富有色彩的药品胶囊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上海市染料研究所自70年代起生产食用合成色素,但是,至今市场上尚无食用合成黑色素出现。食用黑色素是市场所需求而欠缺的品种。从色彩学的角度,黑色可由兰、黄、红三种单色拼混而成。中国专利CN1094905A公开了一种营养黑色素的制造技术,它是以乌鱼黑汁与黑色植物如黑芝麻为原料制得膏剂或粉剂产品,它属于对人体无毒或毒性很小的天然色素,但是,它具有耐光性差、热稳定性差的缺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食用合成黑色素的制造方法,所制得的产品具有耐光性强,热稳定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的任务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以食用合成色素单色兰、黄、红为原料混合而成,包括以下步骤:
(1)所述食用色素单色为亮兰、柠檬黄或/和日落黄、胭脂红或/和苋菜红,分别取以上三种单色,以染料含量100%计,按以下重量比配方:兰:17~37%、黄:25~60%、红:20~43%;
(2)按上述配方计量,将各组分混合,然后加入上述混合物总重量1~5倍的水,经搅拌混合均匀;
(3)作为热敏性物料(耐热性105℃),在低于105℃的温度下进行干燥除去其中水分,当固含量达50~60%时制得膏状产品;或者将膏状产品再继续干燥、经造粒或粉碎操作,制得粒状或粉状产品。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即采用食用合成色素三种单色兰、黄、红,经过物理方法拼混(没有化学反应)而成的食用黑色素,具有色泽鲜亮,以及合成色素所具有的耐光性强,热稳定好的特点。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用原料亮兰(国标GB7655-87)、柠檬黄(国标GB4481-84)、日落黄(国标GB6227-86)、胭脂红(国标GB4480-84)、苋菜红(国标GB4479-84)均为市场所售食用合成色素。根据给定配方,将各组分混合后,加入上述混合物总重量1~5倍的水,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为止。所加入的水采用无离子水(重蒸馏水)更好。考虑上述原料单色地热稳定性为105℃,可在适当超过室温的一定温度下,如采用加入50℃的水,有利于更快地混合均匀。然后,对该混合物进行干燥,以除去其中水分。干燥时,控制在低于105℃的温度下进行。可采用现有常规干燥方式,如烘箱干燥、红外线干燥或者喷雾干燥均可。当固含量达50~60%时,制得膏状产品;将膏状产品继续干燥,当固含量达94%左右(即水分含量约<6%)时,即为成品。在上述过程中,通过造粒可制得粒状产品;通过粉碎可制得粉状产品。
依据上述制造步骤,原料:亮兰A、柠檬黄B或/和日落黄C、胭脂红D或/和苋菜红E均按染料含量100%计,制取食用黑色素的配方(重量比)如下:
兰:17-37%、黄:25~60%、红:20~43%;
以及兰25~35%、黄:30~40%、红:30-35%,在上述配方范围内,均可制得食用黑色素。多种实施例即具体配方如下:配方1:A∶B∶D=3∶3∶4; 配方2:A∶B∶E=2∶4∶4;配方3:A∶B∶D=3∶4∶3; 配方4:A∶B∶D=1∶1∶1;配方5:A∶C∶D=3∶4∶3; 配方6:A∶B∶C∶D=4∶1∶3∶4;配方7:A∶B∶C∶E=4∶1∶5∶5; 配方8:A∶C∶D=3∶2∶3;配方9:A∶B∶D=1∶2∶1; 配方10:A∶C∶E=1∶3∶1;配方11:A∶B∶C∶D=3∶3.1∶5.5∶6。
附图为按本发明所制得的食用合成黑色素的可见光谱图。该光谱图中的三处特征峰(λmax)为630nm、430nm、510nm,分别显示出在该食用黑色素中对应单色色素亮兰、柠檬黄、胭脂红的存在。它表明,各原料组分经加工过程后没有变化,也没有新物质的产生,整个制造过程不存在化学变化,仅仅是一个物理过程,由此制得的黑色素仅仅只是多个食用色素单色的物理混合物。其次,四川省卫生防疫站根据《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对该黑色素进行了大、小鼠急性毒理实验,结果表明:它对雌、雄性小鼠急性经口LD50(半数致死量)大于10.0或5.0g/kg,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值均大于10.0g/kg;该黑色素属实际无毒物质。
在本发明所制取的食用合成黑色素的使用上,根据FAO/WHO(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所属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1985规定,每日允许最大使用量ADI为(mg/kg):亮兰:0~12.5;柠檬黄0~7.5;日落黄:0~2.5;胭脂红:0~4;苋菜红:0~0.5。因此,本发明食用合成黑色素的ADI以及在食品、饮料当中的使用量,按多种色素合用量的FAO/WHO,1984规定,以及GB2760-86规定使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配方,按比例称量各合成色素单色,放在容器中混匀,也可制得干法拼混的食用合成黑色素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