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中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蜂窝织炎是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腐生性细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患处皮肤局部剧痛,呈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可有显著的凹陷性水肿,初为硬块,后中央变软、破溃而形成溃疡,约2周结瘢痕而愈。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发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坏疽、败血症等。眼眶周围蜂窝织炎是一种严重的蜂窝织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方便、效果明显的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它是由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荆芥10-15克,龙葵20-25克,独活15-20克,枳壳25-32克,茯苓25-32克,细辛20-25克,桂心15-20克,荆芥25-32克,防风25-32克,白附子25-32克,老紫草7-12克,甘草10-15克,白芍10-15克。
优选的是所述的中药由如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成:荆芥10克,龙葵25克,独活20克,枳壳30克,茯苓28克,细辛20克,桂心15克,荆芥20克,防风15克,白附子30克,老紫草10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
本发明中各原料药的药性如下:
荆芥:清热利湿,退黄,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龙葵:性寒,味苦,有小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用治热毒痈肿疔疖、小便不利、血热吐血、崩漏及多种癌症,如子宫颈癌、食管癌、膀胱癌、鼻咽癌、肝癌等。
独活:去风湿,止痹痛,解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头风头痛,为祛风散寒除湿之要药,凡风寒湿痹,不论新久均可以应用。
枳壳:性味苦、酸、性微寒。主要用于治疗,胸隔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桂心:苦辛,无毒,主要功效为补阳,活血。
荆芥:入血分之风药,具有散邪解肌发汗,炒炭止血之功效。味辛,微温,归肝、肺经,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头痛身痛;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等疾病。
白附子:气微,味微甜后稍苦。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
老紫草: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甘草: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
白芍: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用于治疗血虚阴虚、胸腹胁肋疼痛、肝区痛、胆囊炎、胆结石疼痛、泻痢腹痛、妇女行经腹痛、自汗易汗盗汗、腓肠肌痉挛、四肢拘挛疼痛、不安腿综合症等病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荆芥12克,龙葵25克,独活20克,枳壳30克,茯苓28克,细辛25克,桂心15克,荆芥20克,防风17克,白附子30克,老紫草10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
实施例2、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荆芥15克,龙葵25克,独活20克,枳壳30克,茯苓28克,细辛20克,桂心15克,荆芥20克,防风20克,白附子30克,老紫草10克,甘草10克,白芍15克。
实施例3、一种治疗蜂窝织炎的中药配方:荆芥10克,龙葵20克,独活20克,枳壳30克,茯苓28克,细辛20克,桂心15克,荆芥20克,防风15克,白附子25克,老紫草10克,甘草15克,白芍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