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河灌区的地质构造为下沉断陷盆地,以湖相沉积为主,沉积层富含盐分。黄河流
经本灌区,大量补给地下水,除土默川西南部地下水量较少,水质较差外,大部地区地下水
水质较好,可用于灌溉。灌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黄河冲积沉积物,大部地区表层以轻砂壤土
为主,粘性土分布于灌区西部及东部哈素海下游一带,多与轻砂壤土插花分布。灌区气候属
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4~6℃,最低-36℃,最高38℃。全年大于10℃的积温为2500~3000
℃,日照2900~3200小时,无霜期140~180天。西部为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130~150毫米;
东部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300~400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多雨年与少雨年相差3~4
倍;年内分配不均,7~9月雨量占全年70%~80%.4~6月降雨少,农作物缺水严重,加之灌
区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l200~1600毫米。所以这一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现象。
土壤盐碱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破坏比较大,极不利于许多作物的生长,容易造成作
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盐碱地由于含盐量多,有机质量少,酸碱度高,使
土壤腐殖质遭到淋失,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表现为湿时黏,干时硬,土表常有白色盐分积淀,
通气、透椰糠不良,严重的会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烂根死亡。另外,土壤碱性太大,影响到
土壤中的磷、铁、锰、硼、锌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易造成大量氮、磷、钾主要元素以及铁、钙、
硼等微量元素的缺乏。
用生物法处理盐碱土具有环境友好、处理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盐碱土壤处
理的重要方式之一。蚯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腐生生物,在盐碱土的处理过程中,能够
以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协同作用,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并为
土壤提供有机营养成分。因此,开发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非常具
有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
区盐碱地的方法。
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蚯蚓的品种
蚯蚓的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蚯蚓对污染程度的承受力不同,根据土壤状况选择
适合的蚯蚓品种;
S2、人工养殖蚯蚓
野生蚯蚓受温度、土壤湿度和环境的限制,繁殖较慢,需要人工养殖蚯蚓:
S21、建造培养基
以畜禽粪便、植物秸秆或是污泥为原料组成培养基,添加蚯蚓养殖肥料,湿度保持
50-60%;培养基长10m-100m,宽1m-3m,培养基上面盖上一层稻草;
S22、将选好的蚯蚓投放到培养基中;
S23、控制培养基的温度在6-35℃;
S24、定期向培养基中洒水,使培养基的含水量保持在35%-55%;
S25、饵料的投喂
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一个月加料一次,饵料是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废物,
以禽畜的粪便、秸秆及污泥为主;
S26、蚯蚓的采收用多齿耙疏松培养基表面的床料,等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蚯
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蚯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采收蚯蚓的目的;
S3、投放蚯蚓
将从养殖厂采收的蚯蚓投放到需要改良的土壤中,蚯蚓放置密度为400-500公斤/
亩;
S4、10天为一周期,添加蚯蚓养殖饲料,一个月为一个周期,翻动土地;3个月为一
个周期,调整蚯蚓养殖密度。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的翻动土地,其翻动的深度为10-20cm。
进一步地,步骤S21中培养基上铺盖稻草的厚度为8-12cm。
进一步地,步骤S4中,所述的蚯蚓养殖饲料,其重量配比为:动物粪便100-130份、
水稻秸秆10-25份、玉米秸秆30-40份、造纸污泥20-30份、米糠10-13份、烂菜叶10-14份、烂
水果10-12份、花生壳2-3份、糖渣2-3份、啤酒渣4-6份、锯末2-3份、葡萄籽1-2份、酵母1-2
份、橘子皮3-4份、菠萝皮2-3份、石榴皮3-5份、罗布麻叶0.5-1份、红薯叶1-2份、金鱼草1-2
份、绞股蓝1-2份、添加剂1-2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蚯蚓养殖饲料,其重量配比为:动物粪便100份、水稻秸秆25份、
玉米秸秆30份、造纸污泥30份、米糠10份、烂菜叶14份、烂水果10份、花生壳3份、糖渣2份、啤
酒渣6份、锯末2份、葡萄籽2份、酵母1份、橘子皮4份、菠萝皮2份、石榴皮5份、罗布麻叶0.5
份、红薯叶2份、金鱼草1份、绞股蓝2份、添加剂1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蚯蚓养殖饲料,其重量配比为:动物粪便130份、水稻秸秆10份、
玉米秸秆40份、造纸污泥20份、米糠13份、烂菜叶10份、烂水果12份、花生壳2份、糖渣3份、啤
酒渣4份、锯末3份、葡萄籽1份、酵母2份、橘子皮3份、菠萝皮3份、石榴皮3份、罗布麻叶1份、
红薯叶1份、金鱼草2份、绞股蓝1份、添加剂2份。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蚯蚓食土特性疏松土壤,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功能,而且蚯蚓
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加速其分解,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蚯蚓可以直接
离土入药,也可做为水产养殖的饲料;成本低、土壤改良效果好、额外收获蚯蚓产品带来的
巨大利润、生态循环效应明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
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蚯蚓的品种
蚯蚓的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蚯蚓对污染程度的承受力不同,根据土壤状况选择
适合的蚯蚓品种;
S2、人工养殖蚯蚓
野生蚯蚓受温度、土壤湿度和环境的限制,繁殖较慢,需要人工养殖蚯蚓:
S21、建造培养基
以畜禽粪便、植物秸秆或是污泥为原料组成培养基,添加蚯蚓养殖肥料,湿度保持
50-60%;培养基长10m-100m,宽1m-3m,培养基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厚度为8-12cm;
S22、将选好的蚯蚓投放到培养基中;
S23、控制培养基的温度在6-35℃;
S24、定期向培养基中洒水,使培养基的含水量保持在35%-55%;
S25、饵料的投喂
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一个月加料一次,饵料是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废物,
以禽畜的粪便、秸秆及污泥为主;
S26、蚯蚓的采收用多齿耙疏松培养基表面的床料,等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蚯
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蚯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采收蚯蚓的目的;
S3、投放蚯蚓
将从养殖厂采收的蚯蚓投放到需要改良的土壤中,蚯蚓放置密度为400-500公斤/
亩;
S4、10天为一周期,添加蚯蚓养殖饲料,一个月为一个周期,翻动土地,翻动的深度
为10-20cm;3个月为一个周期,调整蚯蚓养殖密度;所述的蚯蚓养殖饲料,其重量配比为:动
物粪便100份、水稻秸秆25份、玉米秸秆30份、造纸污泥30份、米糠10份、烂菜叶14份、烂水果
10份、花生壳3份、糖渣2份、啤酒渣6份、锯末2份、葡萄籽2份、酵母1份、橘子皮4份、菠萝皮2
份、石榴皮5份、罗布麻叶0.5份、红薯叶2份、金鱼草1份、绞股蓝2份、添加剂1份。
实施例2
一种利用蚯蚓生态改良黄河灌区盐碱地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蚯蚓的品种
蚯蚓的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蚯蚓对污染程度的承受力不同,根据土壤状况选择
适合的蚯蚓品种;
S2、人工养殖蚯蚓
野生蚯蚓受温度、土壤湿度和环境的限制,繁殖较慢,需要人工养殖蚯蚓:
S21、建造培养基
以畜禽粪便、植物秸秆或是污泥为原料组成培养基,添加蚯蚓养殖肥料,湿度保持
50-60%;培养基长10m-100m,宽1m-3m,培养基上面盖上一层稻草,厚度为8-12cm;
S22、将选好的蚯蚓投放到培养基中;
S23、控制培养基的温度在6-35℃;
S24、定期向培养基中洒水,使培养基的含水量保持在35%-55%;
S25、饵料的投喂
及时喂给蚯蚓充足的饵料,一个月加料一次,饵料是经过充分发酵后的有机废物,
以禽畜的粪便、秸秆及污泥为主;
S26、蚯蚓的采收用多齿耙疏松培养基表面的床料,等蚯蚓往下钻后,刮取表面蚯
蚓粪,反复进行疏松床料和刮取蚯蚓粪,最后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采收蚯蚓的目的;
S3、投放蚯蚓
将从养殖厂采收的蚯蚓投放到需要改良的土壤中,蚯蚓放置密度为400-500公斤/
亩;
S4、10天为一周期,添加蚯蚓养殖饲料,一个月为一个周期,翻动土地,翻动的深度
为10-20cm;3个月为一个周期,调整蚯蚓养殖密度;其中,所述的蚯蚓养殖饲料,其重量配比
为:动物粪便130份、水稻秸秆10份、玉米秸秆40份、造纸污泥20份、米糠13份、烂菜叶10份、
烂水果12份、花生壳2份、糖渣3份、啤酒渣4份、锯末3份、葡萄籽1份、酵母2份、橘子皮3份、菠
萝皮3份、石榴皮3份、罗布麻叶1份、红薯叶1份、金鱼草2份、绞股蓝1份、添加剂2份。
本发明利用蚯蚓食土特性疏松土壤,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功能,而且蚯蚓
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加速其分解,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蚯蚓可以直接
离土入药,也可做为水产养殖的饲料;成本低、土壤改良效果好、额外收获蚯蚓产品带来的
巨大利润、生态循环效应明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