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丹 本发明涉及医用中草药外搽剂,尤其是用于跌打损伤,软组织肿胀,关节扭伤脱位等症治疗的外用药黄氏洗手丹。
现有用于跌打损伤、软组织肿胀、关节扭伤脱位等症治疗的外用药红花油、消炎止痛酊、正骨水,具有使用方便,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治疗效果尚不大理想,同时配制工艺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配制容易、活血强筋、消肿止痛、见效快、效果好的中草药外搽剂洗手丹。
本发明采用地技术方案组成配方是:当归10-18g、红花10-18g、桃仁18-25g、制南星10-18g、赤芍10-18g、生川乌9-14g、生草乌9-14g、马钱子9-14g、枳壳10-18g、香附10-18g、冰片10-18g、水蛭10-18g、曼荆子10-18g、石菖蒲10-18g、黄柏10-18g、三棱10-18g、细辛8-12g、威灵仙8-12g、血竭5-10g、人工麝香0.5-1g、大黄18-25g、用45-50度白酒22500-25000g浸泡,其中血竭、人工麝香用50度白酒单独密封浸泡,马钱子粉碎后与其它药物一起用45或50度白酒浸泡,一个月后,将两种药液过滤后混合,装瓶备用。
上述配方中还可加入苏木10-18g、泽兰10-18g、降香10-18g、儿茶10-18g、公丁10-18g、乌药10-18g、骨碎补10-18g辅助药物。
本发明洗手丹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温经、行气止痛之药,组方的理论依据是祖国医学“瘀血论”关于跌打损伤,软组织肿胀,关节扭伤脱位等损伤造成“血离经脉、耗血消髓,气血不活,则瘀血不能去,欲治其痛,先引其瘀,欲治其肿,必活其血”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方中当归、大黄、红花、苏木、桃仁、血竭、赤芍、泽兰、三棱、水蛭有扩强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冰片、枳壳、香附、降香、石菖蒲、人工麝香、乌药、儿茶、细辛、公丁,行气止痛,与活血化瘀类药物配伍,可增强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作用,生川乌、生草乌、制南星、马钱子,温经止痛,黄柏、曼荆子、威灵仙、骨碎补,驱风散寒,清热解毒,特别是用白酒浸泡,可借助酒的穿透力,充分透发药物的有效成份,增强药物的渗透性使人体组织容易吸收,从而达到活血化瘀,促进瘀血吸收,消肿止痛之目的,充分发挥本发明的药物治疗效果。
采用本发明方案配制的洗手丹外搽剂,原料丰富、配制容易,使用方便,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临床应用总有效率达96.6%。
下面详述一个实施例。
取:当归15g、红花15g、苏木15g、桃仁20g、泽兰15g、生川乌12g、制南星15g、生草乌12g、马钱子12g、赤芍15g、枳壳15g、香附15g、细辛10g、血竭6g、人工麝香0.6g、降香15g、冰片15g、水蛭15g、曼荆子15g、石菖蒲15g、儿茶15g、公丁15g、乌药15g、黄柏15g、三棱15g、大黄20g、威灵仙10g、骨碎补10g、50度白酒22500g浸泡,血竭、人工麝香用白酒500g单独密封浸泡,马钱子粉碎与其主药物一起用白酒密封浸泡,一个月后,过滤混合待用。
临床应用对跌打损伤,软组织肿胀,关节扭伤,脱位,并伴有疼痛,肿胀,皮下瘀血患者139例治疗对比试验,其中洗手丹治疗71例,正滑水治疗68例,均以药棉沾药液外搽处,每日4次,每次反复搽药4-5次,冶疗标准为:
显效:用药后1天内发挥止痛效果,3天内肿胀减轻或5天内肿胀基本消除,7天内皮下瘀血大部吸收或无明显青紫;
有效:用药后1天内发挥止痛效果,5天后肿胀基本消除,7天后皮下瘀血大部分吸收或无明显青紫;
无效:治疗10天后止痛、消肿、瘀血吸收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洗手丹治疗71例,显效39例,占55%,有效29例,占41%,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占96.6%;正骨水治疗68例,显效30例,占44.1%,有效32例,占47.1%,无效6例,占8.8%,总有效率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