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弧焊接方法.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5084501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75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643824.0

申请日:

2014.11.11

公开号:

CN104646797A

公开日:

2015.05.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3K 9/073申请日:20141111|||公开

IPC分类号:

B23K9/073

主分类号:

B23K9/073

申请人:

株式会社大亨

发明人:

森大辅; 中俣利昭

地址:

日本国大阪府

优先权:

2013-236593 2013.11.15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代理人:

樊建中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弧焊接方法。在喷射过渡焊接中,加深焊接开始部以及稳定焊接部的熔深,并且,使焊缝外观良好。若判别出电弧开始时的过渡状态(Tk)结束,则开始焊接电流(Iw)的振动。焊接电流(Iw)的振动是第1期间(T1)中的第1焊接电流(Iw1)以及第2期间(T2)中的第2焊接电流(Iw2)以及第3期间(T3)中的第3焊接电流(Iw3)的通电的反复。由于在过渡状态(Tk)中不使焊接电流(Iw)振动,因此能够使焊缝外观良好。并且,通过第1期间(T1)来使焊丝正下方的熔融金属为较薄的状态,通过第2期间(T2)来使电弧集中在焊丝正下方,通过第3期间(T3)来集中在熔池并加热,之后使熔池稳定。由此,能够加深焊接开始部以及稳定焊接部的熔深。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单焦距镜头系统,其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所述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
在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
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
所述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  06<|fG3/f|<0.4   (1)
其中,
fG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2.  一种单焦距镜头系统,其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所述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
在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
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
所述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  03<fb/f<0.2   (2)
其中,
fb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3.  一种单焦距镜头系统,其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所述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
在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
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
所述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
1<νG2nMAX-νG2pMIN<40   (3)
37<νG2nMAX<55  (4)
其中,
νG2nMAX是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νG2pMIN是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4.  一种单焦距镜头系统,其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
在所述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
在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
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
所述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  6<LTL/f<0.88   (5)
其中,
LTL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3透镜组是所述对焦透镜组。

6.  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仅为所述第3透镜组。

7.  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  5<fG2/fG3<6.0   (6)
其中,
fG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G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1<νG2nMAX-νG2pMIN<40   (3)
其中,
νG2nMAX是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νG2pMIN是所述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9.  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4<ffo/f<-0.06   (7)
其中,
ffo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10.  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

11.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12.  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
所述第1-1副透镜组与所述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所述第1透镜组中最长,
所述第1-1副透镜组和所述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
所述第1-1副透镜组和所述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  35<DG1/fG1<1.3   (8)
其中,
DG1是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f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3.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
所述第1-1副透镜组与所述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所述第1透镜组中最长,
所述第1-1副透镜组和所述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
所述第1-1副透镜组和所述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  1<DG112/fG1<0.6   (9)
其中,
DG112是所述第1-1副透镜组与所述第1-2副透镜组之间的光轴上距离,
f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14.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抖动校正透镜组,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15.  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前面的第1规定透镜组,
所述第1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16.  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后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
所述第2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17.  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
所述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相同的屈光力,
所述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18.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前面的第1规定透镜组以及配置在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后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
所述第1规定透镜组和所述第2规定透镜组分别具有符号与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19.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20.  根据权利要求1~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构成。

21.  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所述第1透镜组、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构成,
所述后侧透镜组包含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配置在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并且位置被固定,
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包含所述开口光圈。

22.  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仅所述对焦透镜组是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组。

23.  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仅所述对焦透镜组和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是能够移动的透镜组。

24.  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最多由2个透镜构成。

25.  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由1个正透镜和1个负透镜这2个透镜构成。

26.  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27.  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所述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
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28.  根据权利要求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2个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配置在所述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和像侧紧后面,
2个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均是不移动的始终固定的透镜组。

29.  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0.  8<|MGISback×(MGIS-1)|<5.0   (10)
其中,
MGIS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横倍率,
MGISback是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抖动校正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30.  根据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  5<|(MGfoback)2×{(MGfo)2-1}|<8.0   (11)
其中,
MGfo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横倍率,
MGfoback是所述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所述对焦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31.  根据权利要求1~3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  20<|fG1/fG2|<3.0   (12)
其中,
f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G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32.  根据权利要求1~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开口光圈配置在比所述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

33.  根据权利要求1~3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后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
所述后侧透镜组中的比所述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所述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2个副透镜组构成,
所述开口光圈被配置成夹在所述2个副透镜组之间。

34.  根据权利要求1~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f/rG2b|<7.0   (14)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rG2b是所述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35.  根据权利要求1~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0.  5≦Φfo/ΦLa≦0.92   (15)
其中,
Φfo是构成所述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ΦLa是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中最靠像侧的透镜的最大有效口径。

36.  根据权利要求1~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0.  023≦Dsfo/DLTL≦0.110   (16)
其中,
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LTL是从所述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sfo和DLTL均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37.  根据权利要求1~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其中,
Dsfo是从所述开口光圈到所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是所述开口光圈的最大直径。

38.  根据权利要求1~3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其中,
比所述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

39.  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光学系统;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光学系统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是权利要求1~3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焦距镜头系统。

说明书

说明书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望远镜头或超望远镜头(以下设定设为望远镜头)的拍摄中,得到将远处的被摄体或较小的被摄体拉至拍摄者的眼前的效果。因此,望远镜头广泛用于运动场景的拍摄、野鸟等野生动物的拍摄、天体的拍摄等各种场景。
作为这种场景的拍摄中使用的望远镜头,存在日本特开2008-145584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11-160617号公报所公开的望远镜头。
在上述场景的拍摄中,摄像装置的机动性的优劣尤为重要。这里,机动性例如是指携带的容易性、手持拍摄时的稳定性、对焦速度的高速性等。为了使装置的机动性优良,优选光学系统是小型轻量的。并且,光学系统能够更快地对焦在被摄体上也是左右机动性优劣的重要要素。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
并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长,所以机动性较差。并且,主要利用构成长焦(telephoto)的负透镜组进行对焦,但是,该负透镜组(对焦组)的小径化存在极限。由此,难以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因此,难以实现对焦机构的轻量化。因此,难以提高机动性,即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对焦速度的高速化。
并且,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望远镜头、例如第5实施例的望远镜头的全长相对于焦距较短,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但是,与第1实施例的望远镜头同样,主要利用构成长焦的负透镜组进行对焦,所以,不能说充分实现了光学系统的轻量化和对焦速度的高速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G3/f|<0.4  (1)
其中,
fG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03<fb/f<0.2   (2)
其中,
fb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 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
1<νG2nMAX-νG2pMIN<40  (3)
37<νG2nMAX<55   (4)
其中,
νG2nMAX是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νG2pMIN是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并且,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其中,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6<LTL/f<0.88   (5)
其中,
LTL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系统;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其中,光学系统是上述单焦距镜头系统中的任意一方。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1A是实施例1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1B是实施例2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A是实施例3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图2B是实施例4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透镜剖视图。
图3A、图3B、图3C、图3D是实施例1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3E、图3F、图3G、图3H是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4A、图4B、图4C、图4D是实施例2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4E、图4F、图4G、图4H是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实施例3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5E、图5F、图5G、图5H是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实施例4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图6E、图6F、图6G、图6H是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差图。
图7是组入了实施例1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数字照相机的剖视图。
图8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上述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方式和实施例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适当将“单焦距镜头系统”设为“镜头系统”。
在基本结构中,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 着光轴移动。
如上所述,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这里,镜头系统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即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由此,配置在光轴上的透镜组仅为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由于玻璃罩和各种光学滤镜不是透镜组,所以可以配置在光轴上(光路中)。
为了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以包含长焦结构的方式构成镜头系统,并且需要加强长焦结构发挥的作用(以下适当设为“长焦结构的作用”)。为了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在最靠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在其像侧配置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即可。由此,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进行球差、慧差和像散的校正。
这里,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由于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慧差和像散。
更具体而言,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至少为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至少为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这样,通过使负屈光力的透镜组至少由2个透镜组构成,能够利用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分担前侧透镜组中的球差、慧差和像散的校正。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前侧透镜组中的这些像差。
并且,通过使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能够增大前侧透镜组中的负屈光力而不会使这些像差恶化。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时,优选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至少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分别能够减少产生球差、慧差、像散和色差等。其结果,能够使镜头系统小型化,并且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并且,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即,在前侧透镜组中,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始终静止。
对这样的理由进行说明。当利用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透镜组)进行对焦、变焦或手抖校正等时,使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移动。但是,如上所述,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因此,当使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中的、特别是位于物体侧的透 镜移动时,伴随透镜的移动,大多产生球差、慧差和像散(变动)。
并且,在前侧透镜组中,由于光线高较高,所以,与后侧透镜组相比,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较大。因此,当使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中的、特别是位于物体侧的透镜移动时,成像性能劣化。为了防止成像性能的劣化,需要减少这些像差的产生(变动)。
这样,当使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移动时,在前侧透镜组中,需要同时实现长焦结构的作用的维持和像差校正。因此,通过使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位置始终固定,能够减轻前侧透镜组中的像差校正的负担比例。其结果,在前侧透镜组中,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
并且,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由此,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特别优选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和第2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由此,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更加小径化。
并且,设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为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使对焦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由此,能够进行对焦。并且,在使对焦透镜组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透镜径小径化。其结果,能够实现对焦透镜组的小径化。并且,由于能够实现对焦透镜组的小径化,所以,还能够使对焦单元(包含对焦透镜组和移动机构的结构)非常小径化。另外,对焦透镜组至少为1个即可,但是也可以是多个。
对第1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中,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6<|fG3/f|<0.4  (1)
其中,
fG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第1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条件式(1)。另外,由于已经说明了基本结构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当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所以主要产生较大的球差。该情况下,后侧透镜组中的球差校正的负担比例增加。其结果,后侧透镜组的透镜枚数增加。这样,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导致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增加。
当高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中的像散校正的负担比例增加。该情况下,第2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增大,所以,第2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大。其结果,第2透镜组的重量增加。并且,在第2透镜组中,透镜径比第3透镜组的透镜径大。因此,与第3透镜组的大型化相比,第2透镜组的大型化进一步增加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所以是不优选的。
在第2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中,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03<fb/f<0.2   (2)
其中,
fb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第2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条件式(2)。另外,由于已经说明了基本结构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在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的情况下,更加优选前侧透镜组具有正屈折。并且,在后侧透镜组中,需要对前侧透镜组中残存的球差和慧差进行校正。这些像差的校正效果被后侧透镜组内的折射面间的距离所左右。因此,需要适当确保用于提高像差的校正效果的折射面间的距离。
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时,后对焦缩短,所以,配置在像面附近的透镜的径增大。由此,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对于光学系统的轻量化来说是不优选的。
当高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时,无法充分确保后侧透镜组中的折射面间的距离。因此,当要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时,球差和慧差的产生量增加。其结果,无法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
在第3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中,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有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4)。
1<νG2nMAX-νG2pMIN<40  (3)
37<νG2nMAX<55  (4)
其中,
νG2nMAX是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νG2pMIN是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第3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条件式(3)、(4)。另外,由于已经说明了基本结构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当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增大。该情况下,第3透镜组中的色差的负担比例增加,但是,由于负担不了该增加量,所以,在前侧透镜组中难以充分校正色差。另外,虽然能够利用第3透镜组来校正色差,但是,该情况下,导致第3透镜组中的透镜枚数增加。
当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中的轴上色差或倍率色差的校正过剩。并且,难以使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适当。因此,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抑制在前侧透镜组内产生球差、慧差和像散。
并且,前侧透镜组中的残存像差的量增多。该残存像差需要在后侧透镜组中进行校正,但是,当前侧透镜组中的残存像差的量较多时,后侧透镜组中的像差校正的负担比例增加。因此,该残存像差的后侧透镜组中的校正导致后侧透镜组中的透镜枚数增加。
当低于条件式(4)的下限值时,负透镜的分散过大,所以,难以平衡良好地校正轴上色差和倍率色差。当高于条件式(4)的上限值时,色差的校正成为过剩倾向,所以,难以良好地校正色差。
在第4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中,镜头系统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在光轴上不包含其他透镜组,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不移动,位置始终固定,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开口光圈,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任意一方是对焦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移动,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6<LTL/f<0.88   (5)
其中,
LTL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面到像面的沿着光轴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第4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条件式(5)。另外,由于已经说明了基本结构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当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过大。这里,第1透镜组是光学系统中透镜径最大的透镜组。因此,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的增大导致第1透镜组中的透镜枚数增加。其结果,无法实现镜头系统的轻量化。
当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过小。该情况下,在前侧透镜组中难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因此,通过长焦结构得到的本来的优点减弱。并且,利用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分担负屈光力的优点也减弱。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反而会导致光学系统的重量增加。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第4实施方式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以 下适当设为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3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
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能够增大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并减小像差的产生量。该情况下,即使利用第3透镜组进行对焦,也能够抑制伴随第3透镜组的移动而引起的像差变动。因此,即使利用第3透镜组进行对焦,也能够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仅为第3透镜组。
使第3透镜组为对焦透镜组的技术意义如上所述。
通过使对焦透镜组仅为第3透镜组,能够使移动的透镜组的数量成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5<fG2/fG3<6.0  (6)
其中,
fG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fG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当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时,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该情况下,当要利用第3透镜组进行对焦时,第3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当要确保第3透镜组的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当高于条件式(6)的上限值时,前侧透镜组中的球差、慧差和像散的产生量增大。在利用前侧透镜组内的透镜组进行这些像差的校正的情况下,第3透镜组的像差校正的负担比例也增加。因此,在利用第3透镜组进行对焦的情况下,难以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1<νG2nMAX-νG2pMIN<40  (3)
其中,
νG2nMAX是第2透镜组中的负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大的阿贝数,
νG2pMIN是第2透镜组中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由于已经说明了条件式(3)的技术意义,所以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0.4<ffo/f<-0.06  (7)
其中,
ffo是对焦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当高于条件式(7)的上限值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对焦透镜组中的像差校正的负担比例过大。因此,难以在对焦范围的整个区域内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
当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时,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加。因此,当要确保对焦透镜组的移动所需要的空间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通过使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加强使主点更加靠近物体侧的作用。其结果,更加容易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第1-1副透镜组与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第1透镜组中最长,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35<DG1/fG1<1.3  (8)
其中,
DG1是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fG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为了加强前侧透镜组中的长焦结构的作用,需要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但是,这样,球差的弯曲(产生量)增大。因此,将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分成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由此,即使增大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使第1透镜组的结构成为球差的弯曲较小的结构。进而,构成为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也能够减小第1透镜组中的色差的弯曲(产生量)。
当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时,第1-2副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大。因此,无法实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进而,由于球差的弯曲增加,所以,难以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当高于条件式(8)的上限值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第1透镜组具有物体侧的第1-1副透镜组和像侧的第1-2副透镜组,第1-1副透镜组与第1-2副透镜组的光轴上空气间隔在第1透镜组中最长,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屈光力,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1<DG112/fG1<0.6  (9)
其中,
DG112是第1-1副透镜组与第1-2副透镜组之间的光轴上距离,
fG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为了加强前侧透镜组中的长焦结构的作用,需要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但是,这样,球差的弯曲(产生量)增大。因此,将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分成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由此,即使增大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也能够使第1透镜组的结构成为球差的弯曲较小的结构。进而,构成为第1-1副透镜组和第1-2副透镜组分别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由此,也能够减小第1透镜组中的色差的弯曲(产生量)。
当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时,第1-2副透镜组中的透镜径增大。因此,无法实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进而,由于球差的弯曲增加,所以,难以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当高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时,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抖动校正透镜组,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通过使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组移动,能够对由于手抖而产生的成像位置的移动进行校正。这里,透镜组的移动是指,使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优选该移动的透镜组是小型轻量的。
在具有长焦结构的镜头系统中,后侧透镜组成为透镜径最小的透镜组。于是,由 于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也具有长焦结构,所以,优选将移动的透镜组即抖动校正透镜组配置在后侧透镜组内。由此,能够实现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小径化和轻量化,所以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的响应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前面的第1规定透镜组,第1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后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第2规定透镜组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相同的屈光力,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相对于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因此,抖动校正透镜组由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构成。而且,通过使多个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相同的屈光力,能够减轻球差和像面弯曲的产生。进而,通过使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另外,优选设多个透镜的枚数为2枚、规定透镜的枚数为1枚,利用合计3枚透镜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前面的第1规定透镜组和配置在抖动校正透镜组紧后面的第2规定透镜组,第1规定透镜组和第2规定透镜组分别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产生像差,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 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抖动校正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
在抖动校正中,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移动。在该抖动校正时,优选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缩窄移动范围)。为了减小移动量,优选将透镜径更小的透镜组(透镜)作为抖动校正透镜组。通过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采用容易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透镜径的光学设计,是优选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构成。
为了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以包含长焦结构的方式构成镜头系统,并且需要加强长焦结构发挥的作用。为了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在最靠物体侧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在其像侧配置负屈光力的透镜组即可。由此,能够更加高效地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进行球差、慧差和像散的校正。
这里,如上所述,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由于加强了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主要能够良好地校正球差、慧差和像散。
更具体而言,使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为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为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仅利用3个透镜组构成前侧透镜组。由此,能够缩短前侧透镜组的全长。
并且,通过使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由至少2个透镜组构成,能够利用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分担前侧透镜组中的球差、慧差和像散的校正。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前侧透镜组中的这些像差。
并且,通过使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能够增大前侧透镜组中的负屈光力而不会使这些像差恶化。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前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构成,后侧透镜组包含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配置在后侧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体侧,并且位置固定,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包含开口光圈。
利用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构成前侧透镜组的技术意义如上所述。
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能够减小透镜径。因此,在后侧透镜组中的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内配置开口光圈。由此,能够增多可使透镜径小径化的透镜组的数量。其结果,能够使光学系统小型化。另外,优选后侧透镜组中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的屈光力为正屈光力。
并且,通过使该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始终固定,能够减少移动的透镜的枚数。由此,能够使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仅对焦透镜组是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组。
通过使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组仅为对焦透镜组,能够减少移动的透镜的枚数。由此,能够使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仅对焦透镜组和抖动校正透镜组是能够移动的透镜组。
通过使能够移动的透镜组仅为对焦透镜组和抖动校正透镜组,能够减少移动的透镜的枚数。由此,能够使对焦时和抖动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最多由2个透镜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中,如上所述,能够在前侧透镜组内良好地校正球差、慧差和像散。因此,通过在后侧透镜组内配置对焦透镜组,能够提高对焦性能的稳定性。而且,由于对焦性能的稳定性提高,所以,即使对焦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较少枚数构成,也能够确保高对焦性能并实现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由1个正透镜和1个负透镜这2个透镜构成。
通过使对焦透镜组由1个正透镜和1个负透镜构成,能够减少在对焦透镜组中产生色差。其结果,能够在对焦时确保稳定的对焦性能。并且,通过利用最小枚数的2枚透镜进行色差的校正,能够同时实现高对焦性能的确保和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通过在后侧透镜组中也至少配置正透镜和负透镜,能够抑制在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球差和慧差。其结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像性能。另外,配置正透镜和负透镜的顺序是任意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后侧透镜组中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是抖动校正透镜组,抖动校正透镜组在与光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以减轻由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抖动而引起的像的抖动。
对焦透镜组配置在前侧透镜组中。优选设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此,由于提高了对焦透镜组的倍率,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提高对焦灵敏度。由此,能够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的移动量,所以,能够使对焦速度高速化。
并且,在抖动校正中,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移动。在该抖动校正时,优选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缩窄移动范围)。为了减小移动量,优选将透镜径更小的透镜组(透镜)作为抖动校正透镜组。通过使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能够采用容易减小抖动校正透镜组的透镜径的光学设计,是优选的。
并且,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位置处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并且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增大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增大相对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成像位置的移动量。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移动量进行更高精度的抖动校正。
另外,由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产生慧差。因此,当将对焦透镜组配置为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时,针对该慧差的校正效果由于对焦而大幅变动。由此,将对焦透镜组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像侧是不优选的。
并且,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是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正透镜组。这样,当使配置在比抖动校正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组和配置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共通化时,能够简化后侧透镜组的光学设计。
并且,通过将构成后侧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组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能够使后侧透镜组更加小径化。
并且,产生抖动时所产生的像差主要是球差、像面弯曲和倍率色差。为了减轻相对于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需要减轻这些像差的产生量。这里,在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由于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屈光力较大),所以容易产生像差。
因此,抖动校正透镜组由多个透镜和规定透镜构成。而且,通过使多个透镜具有 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的屈光力相同的屈光力,能够减轻球差和像面弯曲的产生。进而,通过使规定透镜具有符号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不同的屈光力,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另外,优选设多个透镜为负透镜、规定透镜为正透镜,至少具有1枚正透镜和2枚负透镜。
并且,优选对焦透镜组由2枚透镜构成,配置在对焦透镜组与抖动校正透镜组之间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2枚以下的透镜构成,抖动校正透镜组由3枚透镜构成。由此,能够得到透镜枚数较少、对焦性能和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良好的镜头系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中的2个正屈光力的透镜组配置在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和像侧紧后面,2个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均是不移动的始终固定的透镜组。
如上所述,在后侧透镜组具有2个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和1个负屈光力的透镜组的情况下,由此,能够使移动的透镜组的数量成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实现抖动校正单元(包含抖动校正透镜组和移动机构的结构)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具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的抖动校正透镜组。
0.8<|MGISback×(MGIS-1)|<5.0  (10)
其中,
MGIS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的横倍率,
MGISback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抖动校正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当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时,无法充分得到通过抖动校正透镜组的移动而实现的抖动校正的效果。当高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时,抖动校正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增大,所以,针对抖动的校正性能的劣化增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对焦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1.5<|(MGfoback)2×{(MGfo)2-1}|<8.0  (11)
其中,
MGfo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的横倍率,
MGfoback是任意对焦状态下的对焦透镜组与像面之间的光学系统整体的横倍率。
当低于条件式(11)的下限值时,由于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过大,所以,难以缩 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当高于条件式(11)的上限值时,由于难以进行对焦透镜组的位置控制,所以无法进行准确的对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20<|fG1/fG2|<3.0  (12)
其中,
fG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fG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当低于条件式(12)的下限值时,有利于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但是,口径较大的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在镜头系统整体的屈光力中占据的比率较大,所以,难以实现镜头系统整体的轻量化。
当高于条件式(12)的上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大。该情况下,由于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在镜头系统整体的屈光力中占据的比率较大,所以,难以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开口光圈配置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小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这里,通过增大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并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配置开口光圈,能够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使透镜径小径化。由于对焦透镜组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所以能够实现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
另外,开口光圈可以视为构成后侧透镜组的要素之一,前侧透镜组和后侧透镜组可以视为独立的要素。在后者的情况下,开口光圈成为构成光圈单元的要素。由此,通过将光圈单元配置在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也能够得到上述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后侧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后侧透镜组中的比负屈光力的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正屈光力的透镜组由正屈光力的2个副透镜组构成,开口光圈被配置成夹在2个副透镜组之间。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 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这里,通过增大前侧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并将开口光圈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紧后面,能够在比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使透镜径小径化。
通过将开口光圈配置成夹在2个副透镜组之间,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比开口光圈更靠物体侧。因此,能够减小开口光圈的径。
并且,优选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物体侧的位置处的副透镜组由1枚透镜构成。由此,能够使副透镜组轻量化。
另外,也可以利用开口光圈和配置在比开口光圈更靠物体侧的副透镜组构成光圈单元。该情况下,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紧后面。并且,光圈单元在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不具有透镜,但是,在比开口光圈更靠物体侧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并且,正屈光力的透镜组与开口光圈相邻配置。由此,得到上述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不具有透镜。
由此,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的制造误差(倾斜/移动)的影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不具有透镜且配置在后侧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
由此,能够减小前侧透镜组与后侧透镜组之间的制造误差(倾斜/移动)的影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紧后面。
优选在前侧透镜组中加强长焦结构的作用,并且使前侧透镜组整体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负担比例,所以,能够缩短镜头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减小后侧透镜组中产生的像差。其结果,能够确保良好的成像性能。
这里,优选光圈单元配置在前侧透镜组紧后面。由此,在比光圈单元(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组中能够使径小径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MGG2  (13)
其中,
MGG2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的横倍率。
当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时,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所以,难以进行球差和像散的校正。并且,由于使从第2透镜组出射的光束发散,所以,后侧透镜组中 的透镜径增大。因此,难以实现比第2透镜组更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小型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f/rG2b|<7.0  (14)
其中,
f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焦距,
rG2b是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紧前面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当高于条件式(14)的上限值时,在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之前的透镜面中,球差和慧差的产生量增加。由于针对这些像差的校正的影响涉及到对焦透镜组,所以,无法在对焦时确保稳定的成像性能。另外,对焦透镜组的物体侧之前的透镜面是比对焦透镜组更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并且是最接近对焦透镜组的透镜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
0.5≦Φfo/ΦLa≦0.92  (15)
其中,
Φfo是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ΦLa是单焦距镜头系统中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中的最大有效口径。
当高于条件式(15)的下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能够减少构成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的枚数。其结果,能够使对焦透镜组轻量化。当低于条件式(15)的上限值时,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过小,能够减小对焦透镜组的径。并且,能够减小对焦时的对焦透镜组的移动量。其结果,能够使对焦单元小型化,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并且减小镜框的径。
另外,在对焦透镜组由多个透镜构成的情况下,Φfo是各透镜的面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并且,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具有物体侧面和像侧面。由此,ΦLa是物体侧面的有效口径和像侧面的有效口径中的最大的有效口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
0.023≦Dsfo/DLTL≦0.110  (16)
其中,
Dsfo是从开口光圈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DLTL是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任意距离均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使用位于开口光圈之前的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使光束会聚。当高于条件式(16)的下限值时,能够充分得到使该光束会聚的效果。因此,能够抑制对焦透镜组的径增大。当低于条件式(16)的上限值时,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7)。

其中,
Dsfo是从开口光圈到对焦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距离,
是开口光圈的最大直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使用位于开口光圈之前的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使光束会聚。当高于条件式(17)的下限值时,能够充分得到使该光束会聚的效果。因此,能够减小对焦透镜组的径。当低于条件式(17)的上限值时,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镜头系统中,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
当进行对焦透镜组的小径化时,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增大。因此,在对焦透镜组中,主要成为球差、轴上色差和像散的产生量增加的倾向。这里,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具有正屈光力。为了抑制对焦时的这些像差变动,优选在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中减小这些像差的产生量。
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由1枚正透镜和1枚负透镜构成。此时,通过使负透镜的阿贝数比正透镜的阿贝数小,能够抑制产生色差和球差。而且,通过还使用一枚正透镜,能够容易地抑制产生像散。另外,为了进一步减小这些像差的产生,优选比对焦透镜组更靠像侧的光学系统至少具有2枚正透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光学系统、以及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光学系统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单焦距镜头系统。
能够实现机动性优良、并且能够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的摄像装置。
更加优选上述各结构同时满足多个。
并且,关于各条件式,通过限定下限值、上限值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能够使其功能更加可靠,所以是优选的。
关于条件式(1),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1。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3。
关于条件式(2),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05。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18。
关于条件式(3),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6、进而为11。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30、进而为27。
关于条件式(4),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38。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45。
关于条件式(5),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62。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8。
关于条件式(6),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2.0。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4.5。
关于条件式(7),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3。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12。
关于条件式(8),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4。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1.1。
关于条件式(9),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12。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47。
关于条件式(10),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1.3。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3.5。
关于条件式(11),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2.5。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6.5。
关于条件式(12),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23。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1.0。
关于条件式(14),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6.5,进而为4.0,进而为2.0。
关于条件式(15),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6。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88、进而为0.85。
关于条件式(16),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025、进而为0.04。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1、进而为0.090。
关于条件式(17),
更加优选下限值为0.3、进而为0.45。
更加优选上限值为0.75,进而为0.7。
另外,上述单焦距镜头系统和摄像装置也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结构。这样在得到良好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和摄像装置的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优选结构的组合是任意的。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以仅限定进一步限定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下面,对单焦距镜头系统的实施例1~4进行说明。图1A、图1B、图2A、图2B分别示出实施例1~4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在透镜剖视图中,第1透镜组用G1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开口光圈(明 亮度光圈)用S表示,第3透镜组用G3表示,第4透镜组用G4表示,第5透镜组用G5表示,第6透镜组用G6表示,像面用I表示。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在最终透镜组与像面I之间配置构成低通滤镜的平行平板、电子摄像元件的玻璃罩。另外,也可以对平行平板的表面实施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并且,还可以对玻璃罩的表面实施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并且,也可以使该玻璃罩具有低通滤镜作用。并且,在像面I配置摄像元件。
在各实施例中,单焦距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前侧透镜组GF和后侧透镜组GR构成。这里,在实施例3和4中,后侧透镜组GR包含开口光圈S。
如图1A所示,实施例1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和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前侧透镜组GF包含开口光圈S。另外,r16是开口光圈,r13、r24是假想面。
前侧透镜组GF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后侧透镜组GR由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并且,第1-1副透镜组由双凸正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构成。第1-2副透镜组由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凹负透镜L15构成。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双凸正透镜L17构成。
如图1B所示,实施例2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和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前侧透镜组GF包含开口光圈S。另外,r15是开口光圈,r23是假想面。
前侧透镜组GF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后侧透镜组GR由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被接合。
并且,第1-1副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负弯月形透镜L3构成。第1-2副透镜组由负弯月形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凹负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凹负透镜L15构成。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双凸正透镜L17构成。
如图2A所示,实施例3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和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后侧透镜组GR包含开口光圈S。另外,r15是开口光圈,不存在仮想面。
前侧透镜组GF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后侧透镜组GR由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双凸正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 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2和负弯月形透镜L3被接合。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并且,第1-1副透镜组由双凸正透镜L1、正弯月形透镜L2、负弯月形透镜L3构成。第1-2副透镜组由负弯月形透镜L4和双凸正透镜L5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0和双凸正透镜L11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0和双凸正透镜L11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2、双凹负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12和双凹负透镜L13被接合。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5、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6、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7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6和正弯月形透镜L17被接合。
如图2B所示,实施例4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前侧透镜组GF和正屈光力的后侧透镜组GR构成。后侧透镜组GR包含开口光圈S。另外,r18是开口光圈,r9、r29是假想面。
前侧透镜组GF从物体侧朝向像侧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后侧透镜组GR由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G6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4、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2和双凹负透镜L3被接合。并且,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被接合。
并且,第1-1副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1、双凸正透镜L2、双凹负透镜L3构成。第1-2副透镜组由负弯月形透镜L4和正弯月形透镜L5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被接合。第3透镜组G3是对焦透镜组,在从无限远物体朝向近距离物体的对焦时沿着光轴向像侧移动。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0、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1、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被接合。开口光圈S配置在正弯月形透镜L10与负弯月形透镜L11之间。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双凹负透镜L15构成。双凸正透镜L13和双凹负透镜L14被接合。第5透镜组G5是抖动校正透镜组,在抖动校正时在与光轴方向不同的方向、例如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6透镜组G6由双凸正透镜L16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7构成。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记号除了上述以外,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νd是各透镜的阿贝数。并且,f是整个系统的焦距,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IH是像高,FB是后对焦,全长是从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另外,FB(后对焦)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来表示的。并且,各数值的长度的单位为mm,角度的单位为°(度)。
并且,无限远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近距离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这里,近距离的栏中的数值是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值。最近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具体的物像间距离在实施例1、2、3、4中为1.4m。
数值实施例1
单位  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3
单位  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数值实施例4
单位  mm
面数据



各种数据

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图3G、图3H~图6A、图6B、图6C、图6D、图6E、图6F、图6G、图6H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4的像差图。在各图中,“FIY”表示最大像高。
在这些像差图中,图3A、图4A、图5A、图6A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图3B、图4B、图5B、图6B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像散(AS),图3C、图4C、图5C、图6C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畸变(DT),图3D、图4D、图5D、图6D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倍率色差(CC)。
并且,图3E、图4E、图5E、图6E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球差(SA),图3F、图4F、图5F、图6F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像散(AS),图3G、图4G、图5G、图6G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畸变(DT),图3H、图4H、图5H、图6H表示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倍率色差(CC)。
接着,揭示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17)的值。另外,-(连字符)表示不满足条件式。


图7是作为电子摄像装置的微单照相机的剖视图。在图7中,在微单照相机1的镜筒内配置摄影镜头系统2。安装部3能够相对于微单照相机1的机身拆装摄影镜头系统2。作为安装部3,使用螺旋型安装或卡口型安装等。在该例子中使用卡口型安装。并且,在微单照相机1的机身上配置有摄像元件面4和背面监视器5。另外,作为摄像元件,使用小型的CCD或CMOS等。
而且,作为微单照相机1的摄影镜头系统2,例如使用上述实施例1~4所示的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
图8、图9示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图8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字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9是其后方立体图。该数字照相机40的摄影光学系统41使用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
该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40包括位于摄影用光路42上的摄影光学系统41、快门按钮45、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当按压配置在数字照相机40的上部的快门按钮45时,与其联动地,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例如实施例1的单焦距镜头系统进行拍摄。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设于成像面附近的摄像元件(光电转换面)上。通过处理单元,由该摄像元件接收的物体像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设于照相机背面 的液晶显示监视器47中。并且,所拍摄的电子图像可以记录在存储单元中。
图10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主要部的内部电路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述处理单元例如由CDS/ADC部24、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等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介质部19等构成。
如图10所示,数字照相机40具有操作部12、与该操作部12连接的控制部13、经由总线14和15而与该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的摄像驱动电路16以及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
上述暂时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能够经由总线22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并且,在摄像驱动电路16上连接有CCD49和CDS/ADC部24。
操作部12具有各种输入按钮和开关,将经由这些输入按钮和开关从外部(照相机使用者)输入的事件信息通知给控制部13。控制部13例如是由CPU等构成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内置有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器,根据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对数字照相机40整体进行控制。
CCD49是如下的摄像元件:通过摄像驱动电路16进行驱动控制,将经由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的每个像素的光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到CDS/ADC部24。
CDS/ADC部24是如下的电路:对从CCD49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将仅进行该放大和数字转换后的影像原始数据(拜耳数据、以下称为RAW数据。)输出到暂时存储器17。
暂时存储器17例如是由SDRAM等构成的缓存,是暂时存储从CDS/ADC部24输出的RAW数据的存储装置。图像处理部18是如下的电路:读出暂时存储器17中存储的RAW数据或存储介质部19中存储的RAW数据,根据由控制部13指定的画质参数,以电气方式进行包含畸变校正在内的各种图像处理。
存储介质部19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装配例如由闪存等构成的卡型或棒型记录介质,在这些闪存中记录并保持从暂时存储器17转送的RAW数据和由图像处理部18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20由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构成,显示所拍摄的RAW数据、图像数据和操作菜单等。在设定信息存储器部21中具有预先存储有各种画质参数的ROM部、以及存储通过操作部12的输入操作而从ROM部中读出的画质参数的RAM部。
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40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作为摄影光学系统41,能够在维持高成像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和对焦速度的高速化,所以,机动性优良,并且能够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另外,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实时回位镜的类型的摄像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中,能够实现光学系统的全长的缩短和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所以,能够实现光学系统整体的重量的轻量化。并且,通过对焦透镜组的轻量化,能够实现对焦单元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由此,容易实现对焦速度的高速化。因此,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适用于机动性优良、并且良好地校正了像差的单焦距镜头系统。本发明的单焦距镜头系统在望远镜头/超望远镜头中特别有用。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适用于机动性优良、并且能够进行高分辨率的拍摄的摄像装置。

电弧焊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弧焊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弧焊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弧焊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弧焊接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弧焊接方法。在喷射过渡焊接中,加深焊接开始部以及稳定焊接部的熔深,并且,使焊缝外观良好。若判别出电弧开始时的过渡状态(Tk)结束,则开始焊接电流(Iw)的振动。焊接电流(Iw)的振动是第1期间(T1)中的第1焊接电流(Iw1)以及第2期间(T2)中的第2焊接电流(Iw2)以及第3期间(T3)中的第3焊接电流(Iw3)的通电的反复。由于在过渡状态(Tk)中不使焊接电流(Iw)振动,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机床;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金属加工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