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50834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04835.0

申请日:

2004.02.09

公开号:

CN1523402A

公开日:

2004.08.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F 1/1362登记生效日:2016053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中国香港变更后权利人:100015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2F 1/1362登记生效日:2016053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变更后权利人:京东方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都变更后权利人:中国香港|||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

主分类号:

G02F1/13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坂井一喜; 渡边忠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3.02.20 JP 043145/200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陈海红;段承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布线电阻的值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连接连接于安装端子160的上层布线152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第2布线图形12包括基底电极122。在该基底电极122的侧面122A上不附着无机绝缘膜140。因此,覆盖于基底电极122的各侧面122A的上层布线152和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经由侧面122A电连于基底电极122。从安装端子160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路径,成为上层布线152→基底电极122的一方的侧面122A→另一方的侧面122A→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通过在第2布线图形12的中途用由金属膜构成的基底电极122,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布线电阻。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光装置,是具备第1基板,与前述第1基板对向的第2基板, 由在第1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由在第2基板 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2驱动电极,以及通过在前述第1基板和 第2基板间在靠密封材料区划成的空间中封入电光物质所形成的电光物质 层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基板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之间,按该顺序具备光反射膜, 滤色层,覆盖前述滤色层的用来保护前述滤色层的有机绝缘膜,和覆盖前 述第1基板基本整体的无机绝缘膜, 在前述第1基板上,设置有在比前述第2基板突出的突出区域上所形 成的安装端子,在与前述第2基板重合的区域上所形成的第1基板间导通 端子,和连接前述安装端子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布线图形, 在前述第2基板上,在经由前述密封材料对向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 端子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电连的第2基板间导通 端子, 前述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区域中,具备由与前述光反射膜同一 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并有基本垂直竖起的侧面的金属膜,在该区域中,具备 在前述第1基板上,依次设置有前述金属膜、前述无机氧化物膜、由与前 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同一的材料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导电膜的结构,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无机绝缘膜露出,前述导电膜从该区域延伸 出接触于该侧面,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和前述安装端子,通过接触于 该侧面的前述导电膜导通于前述金属膜,经由前述金属膜相互电连。
2: 一种电光装置,是具备第1基板,与前述第1基板对向的第2基板, 由在第1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由在第2基板 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2驱动电极,以及通过在前述第1基板和 第2基板间在靠密封材料区划成的空间中封入电光物质所形成的电光物质 层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第1基板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之间,按该顺序具备光反射膜, 滤色层,覆盖前述滤色层的用来保护前述滤色层的有机绝缘膜,和覆盖前 述第1基板的基本整体的无机绝缘膜, 在前述第1基板上,设置有在比前述第2基板突出的突出区域上所形 成的安装端子,和连接前述安装端子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的布线图形, 前述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区域中,具备由与前述光反射膜同一 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并有基本垂直竖起的侧面的金属膜,在该区域中,具备 在前述第1基板上,依次设置有前述金属膜、前述无机氧化物膜、由与前 述第1驱动电极同一的材料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导电膜的结构,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无机绝缘膜露出,前述导电膜从该区域延伸 出接触于该侧面,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安装端子,通过接触于该侧面 的前述导电膜导通于前述金属膜,经由前述金属膜相互电连。
3: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应于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第2驱动电极相互重合的区域所 设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图像显示区域, 前述图像显示区域附近的前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前述有机绝缘膜 被覆,前述安装端子和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露出到前述有机绝缘膜 之外。
4: 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应于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第2驱动电极相互重合的区域所 设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图像显示区域, 前述图像显示区域附近的前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前述有机绝缘膜 被覆,前述安装端子,露出到前述有机绝缘膜之外。
5: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令前述金属膜的膜厚为a,令前述无机绝缘膜的膜厚为b的场合, a/b>5。
6: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金属膜的膜厚a为,a>100nm,前述无机绝缘膜的膜厚b为,b <20nm。
7: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线图形,前述金属膜和前述导电膜通过从前述无机绝缘膜所露 出的前述金属膜的前述侧面相互电连的部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8: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金属膜中通过前述侧面与前述导电膜电连的部分,形成为梳齿状。
9: 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线图形,具备在前述金属膜之下所形成的导电性的基底紧贴膜, 前述金属膜中通过前述侧面与导电膜电连的部分,形成为孤立的岛状 的图形。
10: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密封材料内,分散有电连前述第1基板间端子与前述第2基板 间端子的导电颗粒。
11: 一种电光装置,在对向的一对基板之间夹着电光物质的电光装置 中,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基板中一方的基板上,依次叠层有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有基本垂 直竖起的侧面的形状的金属膜,覆盖前述金属膜的绝缘膜,以及跨接前述 金属膜的侧面的布线,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绝缘膜露出,前述金属膜与前述布线通过该 侧面电连。
12: 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金属材料,由银合金、铝合金及铝中的某种金属材料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金属材料,取为在上层有铝合金或铝,在下层有钼膜或钼合金膜 的两层结构。
14: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何一 项所述的电光装置作为显示部。
15: 一种电气布线结构,是在基板上所形成的布线图形的电气布线结 构,其特征在于, 前述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区域中,具备在前述基板上,依次设 置有绝缘膜、由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导电膜的结构,在前述区域外,具备在 前述基板上依次设置有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的金属膜、前述绝缘膜、前述导 电膜的结构, 前述金属膜,在前述区域与前述区域外的边界处,有基本垂直竖起的 侧面,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绝缘膜露出,前述导电膜延伸出到前述区域 而接触于前述侧面,前述区域外的前述金属膜,经由接触于前述侧面的前 述导电膜相互电连。

说明书


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电光装置的电气连接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将液晶等电光物质夹在对向的一对基板之间而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等电光装置是公知的。

    如果更具体地说明该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则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成为基台的第1基板,对着该第1基板配置,成为观察侧的第2基板,和在这些基板间保持间隙地在其内部把液晶层区划成矩形的密封材料而构成。而且,在第1基板上形成透明的第1驱动电极,在第2基板上形成在与第1驱动电极基本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透明的第2驱动电极,靠各电极间交叉的部分的电极与夹在该电极间的液晶,构成一个像素。而且,通过信号供给到各驱动电极,位于各像素的液晶中发生对应于信号的扭曲。此时,对通过各电极间的液晶的光,由该液晶的扭曲施以光调制。

    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有在第1基板地背面侧配置背光照明装置的透射型,和在第1驱动电极的下层侧形成光反射膜的反射型。

    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对从背光照明装置所出射的光,在透射电光物质层期间施以光调制而显示预定的图像,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从第2基板侧入射的外光被光反射膜反射,在再次从第2基板出射期间施以光调制而显示预定的图像。

    进而,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有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在第1基板的背面侧配置背光照明装置,并且在第1驱动电极的下层侧形成有光透射孔的光反射膜。该半透射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使来自背光照明装置的光经由光透射孔透射而进行显示(以下称为透射模式),并且在未形成光透射孔的区域中靠光反射膜反射入射的外光而进行显示(以下称为反射模式)。

    而且,为了在液晶显示装置上显示图像,有必要设置向第1驱动电极和第2驱动电极分别供给预定的信号的驱动用IC。作为把该驱动用IC设在液晶显示装置上的方法,有把驱动用IC分别设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的双方上的方法,和仅在一方的基板上设置驱动用IC的方法。

    因此,为了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形状小型化并且至少大大确保图像显示区域,一直以来采用在第1基板上形成从第2基板突出的突出区域,在该突出区域上设置驱动用IC的方法。

    在该突出区域,直接安装驱动用IC,形成驱动用IC所连接的挠性基板所安装的安装端子,为了把第1驱动电极和第2驱动电极连接于该安装端子,在第1基板上形成后述的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第1布线图形和第2布线图形,在第2基板上形成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

    这里,第1布线图形是电连安装端子与第1驱动电极的布线。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在与第2基板重合的区域上形成,第2布线图形是连接安装端子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布线。第2基板侧的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在对着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位置上形成。

    而且,第1基板与第2基板,在靠配有导电粒子的密封材料隔开预定距离的状态下粘贴。该导电粒子电连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与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

    这样一来,安装端子与第1驱动电极,仅靠第1布线图形连接。此外,安装端子与第2驱动电极,靠第2布线图形、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和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靠导电粒子来连接。

    但是,第1布线图形和第2布线图形,其材料中用与形成第1驱动电极的透明导电膜(例如,ITO膜(氧化铟锡膜))同一材料。

    这些布线图形的材料中所用的ITO膜,与金属材料相比是电气上电阻的值比较大的材料。因此,第1布线图形和第2布线图形,存在着其布线电阻值显著加大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情况而作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布线电阻的值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构成,是具备第1基板,与前述第1基板对向的第2基板,由在第1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由在第2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2驱动电极,以及通过在前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在靠密封材料区划成的空间中封入电光物质所形成的电光物质层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第1基板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之间,按该顺序具备光反射膜,滤色层,覆盖前述滤色层的用来保护前述滤色层的有机绝缘膜,和覆盖基本整个前述第1基板的无机绝缘膜,

    在前述第1基板上,设置在从前述第2基板突出的突出区域上所形成的安装端子,在与前述第2基板重合的区域上所形成的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和连接前述安装端子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布线图形,

    在前述第2基板上,在经由前述密封材料对着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的位置上,设置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电连的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

    前述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区域中,具备由与前述光反射膜同一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并有基本垂直竖起的侧面的金属膜,在该区域中,具备在前述第1基板上,依次设置前述金属膜、前述无机氧化物膜、由与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同一的材料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导电膜的结构,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无机绝缘膜露出,前述导电膜从该区域突出接触于该侧面,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和前述安装端子,通过接触于该侧面的前述导电膜导通于前述金属膜,经由前述金属膜相互电连。

    如上述构成,连接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与安装端子的布线图形,通过金属膜,和接触于该金属膜的侧面的导电膜相互连接。借此,布线图形可以由金属膜减小布线的电阻。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是具备第1基板,与前述第1基板对向的第2基板,由在第1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由在第2基板上所形成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第2驱动电极,以及通过在前述第1基板和第2基板间在靠密封材料区划成的空间中封入电光物质所形成的电光物质层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前述第1基板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之间,按该顺序具备光反射膜,滤色层,覆盖前述滤色层的用来保护前述滤色层的有机绝缘膜,和覆盖基本整个前述第1基板的无机绝缘膜,

    在前述第1基板上,设置在从前述第2基板突出的突出区域上所形成的安装端子,和连接前述安装端子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的布线图形,

    前述布线图形,至少在其一部分区域中,具备由与前述光反射膜同一的金属材料来形成并有基本垂直竖起的侧面的金属膜,在该区域中,具备在前述第1基板上,依次设置前述金属膜、前述无机氧化物膜、由与前述第1驱动电极同一的材料的透明导电膜构成的导电膜的结构,

    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无机绝缘膜露出,前述导电膜从该区域突出接触于该侧面,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安装端子,通过接触于该侧面的前述导电膜导通于前述金属膜,经由前述金属膜相互电连。

    如上述构成,连接第1驱动电极与安装端子的布线图形,通过金属膜与接触于该金属膜的侧面的导电膜相互连接。借此,布线图形可以由金属膜减小布线的电阻。

    在本发明中,具备对应于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第2驱动电极相互重合的区域所设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图像显示区域,前述图像显示区域附近的前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前述有机绝缘层膜被覆,前述安装端子和前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露出到前述有机绝缘膜之外。

    在本发明中,具备对应于前述第1驱动电极和前述第2驱动电极相互重合的区域所设置的多个像素构成的图像显示区域,前述图像显示区域附近的前述布线图形的一部分,被前述有机绝缘层膜被覆,前述安装端子,露出到前述有机绝缘膜之外。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第1驱动电极与安装端子可靠地导通有必要增加从绝缘膜露出的金属膜的侧面的面积。

    具体地说,在令金属膜的膜厚为a,令绝缘膜的膜厚为b的场合,最好是a/b>5。

    此外,也可以金属膜的膜厚a,a>100nm,绝缘膜的膜厚b,b<20nm。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前述布线图形,前述金属膜和前述导电膜通过从前述无机绝缘膜所露出的前述金属膜的前述侧面相互电连的部位有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前述金属膜当中通过前述侧面与前述导电膜电连的部分,形成为梳齿状。借此,通过形成为梳齿状,可以加宽侧面的面积,加宽前述金属膜与前述导电膜的电气上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减小电阻。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前述布线图形,具备在前述金属膜之下所形成的导电性的基底紧贴膜,前述金属膜当中通过前述侧面与导电膜电连的部分,形成孤立的岛状的图形。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在前述密封材料内,分散着电连前述第1基板间端子与前述第2基板间端子的导电颗粒。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构成,是在对向的一对基板之间夹着电光物质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前述基板当中一方的基板上,依次叠层由金属材料形成为有基本垂直竖起的侧面的形状的金属膜,覆盖前述金属膜的绝缘膜,以及跨接前述金属膜的侧面的布线,前述金属膜的侧面从前述绝缘膜露出,前述金属膜与前述布线通过该侧面电连。

    如上述构成,通过从绝缘膜露出的金属膜的侧面电连前述金属膜与前述布线,借此,例如,如果考虑布线跨接金属膜的左右侧面的场合,则成为电流经由布线流过的路径,和电流从金属膜一方的侧面经由金属膜的内部到另一方的侧面流过的路径两个系统,可以比路径仅为布线的电阻的值减小。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前述金属材料,由银合金、铝合金、铝中的某种金属材料形成。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前述金属材料,取为在上层有铝合金或铝,在下层有钼膜或钼合金膜的两层结构。

    运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例如,用作电子设备的显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用的第1基板的俯视图。

    图4(A)是从图3中的I-I方向看的剖视图,(B)是从图3中的II-II方向和III-III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A)中的(イ)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B)中的(ロ)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3中的(ハ)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从图7中的IV-IV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用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所形成的各要素的说明图。

    图10(A)~(F)分别是对应于图4(A)地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用的第1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1(A)~(F)分别是对应于图4(B)地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用的第1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

    图12是表示用运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电气上的构成的方框图。

    标号的说明

    1……液晶显示装置,2……图像显示区域,7R、7G、7B……滤色层,9……背光照明装置,10……第1基板,11……第1布线图形,12……第2布线图形,15……突出区域,20……第2基板,30……密封材料,35……液晶封入区域,36液晶层(电光物质层),50……驱动用IC,61、62……偏振片,110……基底导电膜,120……光反射膜,121、122、123……基底电极,121A、122A、123A……侧面,122B……齿部,125……光透射孔,130……有机绝缘膜,140……无机绝缘膜,150……第1驱动电极,151、152……上层布线,160……安装端子,170……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90……导电性保护膜,250……第2驱动电极,270……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301……加入导电颗粒的密封材料,303……导电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实施形态〕

    <总体构成>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电光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透视图,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1的分解透视图。在这些图和以下所示的各图中,因为把各层或各构件取为在图面上能够辨认的程度的大小,故,为了方便,各层或各构件的比例尺或数目是不同的。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在靠密封材料30隔开预定间隙的状态下,成为由透明材料(例如,玻璃等)形成矩形的一对第1基板10和第2基板20粘贴的形状。在这些基板10、20之间靠密封材料30区划液晶封入区域35,在该液晶封入区域35内封入作为电光物质的液晶借此形成液晶层36(电光物质层)。

    在第1基板10上,在图像所显示的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在纵向(图1和图2中的X方向)上延伸的多列第1驱动电极150,在第2基板20上,在图像所显示的区域2内形成在横向(图1和图2中的Y方向)上延伸的多列第2驱动电极250。

    在第1基板10的外侧表面上粘贴偏振片61,在第2基板20的外侧表面上粘贴偏振片62。进而,在第1基板10的外侧,配置着背光照明装置9。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中,比较第1基板10与第2基板20,相互宽度尺寸(Y方向)基本相等,长度尺寸(X方向)第1基板10较长。第1基板10,有在粘贴第2基板20的状态下,从第2基板20突出的突出区域15,在该突出区域15上,成组地以朝X轴方向排列的状态形成驱动用IC50所安装的安装端子160。此外,挠性基板8进而安装于该安装端子160。

    此外,在第1基板10上,从这些安装端子160当中排列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安装端子160朝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第1驱动电极150形成第1布线图形11。

    此外,在第1基板10上,如图3中所示,在图像显示区域2的Y轴方向两侧,在与第2基板20重合的区域上以成组地朝Y轴方向排列的状态形成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此外,驱动用IC 50所安装的安装端子160当中排列在Y轴方向两侧的区域的安装端子160,靠通过第1布线图形11所形成的区域的外侧的第2布线图形12连接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

    与此相对照,在第2基板20处,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第2驱动电极250在Y轴方向上延伸,第2驱动电极250的端部,成为在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对向的位置上所形成的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参照图4)。

    <基板上的结构>

    基于图3和图4(A)、(B)说明像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构成。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1中所示的电光装置中用的第1基板10的构成的俯视图。图4(A)是从图3的I-I看的剖视图,图4(B)是从图3的II-II和III-III看的剖视图。

    如图3和图4(A)、(B)中所示,在第1基板10上,从下层侧到上层侧,依次形成由ITO膜构成的基底导电膜110,由银合金等构成的光反射膜120,滤色层7R、7G、7B,作为平坦化膜的有机绝缘膜130,由氧化硅膜等构成的无机绝缘膜140,由ITO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150和取向膜(未画出)。

    与此相对照,在第2基板20上,依次形成由ITO膜构成的第2驱动电极250和取向膜(未画出)。

    第1基板10与第基板20,靠球状的衬垫配合于树脂成分的密封材料30粘贴。这里,密封材料30形成为区划成图像显示区域2,其内侧封入电光物质而成为液晶层36。

    在密封材料30中,有球状的衬垫和导电颗粒配合于树脂成分的加入导电颗粒的密封材料301,和仅球状的衬垫配合于树脂成分的密封材料302。加入导电颗粒的密封材料301在密封材料30的四边当中,对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两边,和位于突出区域15侧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边,总共三个边涂布,在其余一边上涂布仅配合衬垫的密封材料302。

    此外,基底导电膜110,如图4(A)中所示,不仅在光反射膜120的下层侧,而且在从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突出区域15侧延伸到与第2基板20重合的位置。此外,基底导电膜110,如图4(B)中所示,从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延伸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下层侧。

    光反射膜120,如图4(A)中所示,在第1驱动电极150与第2驱动电极250对向的位置(以下称为像素)处,去掉其一部分而穿设光透射孔125。

    与光反射膜120同时所形成的金属膜,如图4(A)中所示,位于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的部分成为基底电极123,位于与密封材料301重合的区域的部分成为基底电极121。进而,与光反射膜120同时所形成的金属膜,如图4(B)中所示,从与密封材料301重合的位置延伸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下层侧的部分成为第2布线图形12的基底电极122。

    在光反射膜的上层侧,形成R(红)、G(绿)、B(蓝)的滤色层7R、7G、7B。该滤色层7R、7G、7B是把色料分散于树脂者。在各像素处,去掉光反射膜120而形成光透射孔125的区域,与光反射膜120所形成的区域相比要厚些。

    在滤色层7R、7G、7B的上层,作为平坦化膜形成较厚的有机绝缘膜130。该有机绝缘膜130为了使图像显示区域2内的第1基板10上平坦化的目的,躲开安装端子160、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和密封材料30所设置的位置而形成。

    进而,在有机绝缘膜130的上层上,形成薄的氧化硅膜构成的无机绝缘膜140以便覆盖第1基板10的整个面。

    在无机绝缘膜140的上层上,如图4(A)中所示,在图像显示区域2上形成由ITO膜构成的第1驱动电极150。与第1驱动电极150同时所形成的ITO膜,如图4(A)中所示,从安装端子160到与密封材料301重合的部分成为第1布线图形11。

    进而,与该第1驱动电极150同时所形成的ITO膜,如图4(B)中所示,从安装端子160延伸到密封材料301的部分成为上层布线152,与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对向的部分成为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

    <布线图形的结构>

    接下来,基于图5至图8,就成为本发明的特征的第1布线图形11和第2布线图形12进行说明。图5是图4(A)中的(イ)部的放大图,图6是图4(B)中的(ロ)部的放大图。图7是图3中的(ハ)部的放大图。图8是从图7中的IV-IV线看的剖视图。

    这里,在基底电极121上形成基本垂直地竖起的侧面121A、121A,在基底电极123上形成基本垂直地竖起的侧面123A。进而,在基底电极122上形成基本垂直地竖起的侧面122A、122A。

    此外,成为基底电极121~123的金属膜的膜厚a约为100nm,无机绝缘膜140的膜厚b约为20nm。因此,在金属膜上形成无机绝缘膜140的工序中,因为膜厚之差,可以防止在金属膜的各侧面上附着无机绝缘膜140。

    因而,如图5中所示,在基底电极121的侧面121A上不附着无机绝缘膜140。借此,跨接基底电极121的第1布线图形11,经由各侧面121A电连于基底电极121。在基底电极123的侧面123A上不附着无机绝缘膜140。借此,跨接基底电极123的第1布线图形11经由侧面123A电连于基底电极123。

    这里,如果考虑从安装端子160到第1驱动电极150的路径,则成为形成电流流过第1布线图形11的上层布线151的路径,与电流流过基底电极121的一方的侧面121A→基底电极121→另一方的侧面121A的路径的总和两个路径。特别是,因为基底电极121由金属材料形成,故与以上层布线151为路径的场合的布线电阻的值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其电阻值。

    接着,连接连接于安装端子160的上层布线152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第2布线图形12,如图6中所示,具备基底电极122。因为在该基底电极122的侧面122A上未附着无机绝缘膜140,故覆盖于基底电极122的各侧面122A的上层布线152和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就经由各侧面122A与基底电极122电连。

    如果考虑从安装端子160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路径,则形成电流流过上层布线152→基底电极122的一方的侧面122A→基底电极122→另一方的侧面122A→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路径。

    这样一来,因为用由金属膜构成的基底电极122作第2布线图形12,所以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布线电阻。

    进而,基底电极122的前端,如图7和图8中所示,形成为前端成为分支的齿部122B、122B…的梳齿状。借此,通过将基底电极122的前端形成为梳齿状,可以扩大侧面122A的面积,可以扩大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与基底电极122的接触面积。结果,可以加大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流入基底电极122的电流值,进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布线电阻的值。

    再者,该基底电极122的梳齿状的形状,当然也可以运用于基底电极121、123。

    <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和图11,就构成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基板10、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9(A)~(F)分别是在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所用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上所形成的各要素的说明图。图10(A)~(F)和图11(A)~(F)分别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用的第1基板和第2基板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剖视图。再者,在图9(B)、(C)、(D)中在图像显示区域内,放大地示意地表示矩形框内多个像素。

    首先,如图9(A)中所示,为要制造第2基板20,在基板整个面上形成ITO膜后,用光刻技术形成图形,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形成在横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第2驱动电极250。这里,第2驱动电极250的端部成为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

    与此相对照,在制造第1基板10时,首先,如图9(B)、图10(A)和图11(A)中所示,在基板整个面上形成ITO膜后,用光刻技术形成图形,在图像显示区域2作为矩形区域形成基底导电膜110(图9(B))。此外,基底导电膜110,形成从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到与第2基板20重合的部分,和从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下层侧的部分。

    接着,如图9(C)、图10(B)和图11(B)中所示,在基底导电膜110的上层上形成由银合金膜构成的金属膜后,用光刻技术形成图形,在图像显示区域2内形成光反射膜120(图9(C))。此时,在光反射膜120上,去掉第1驱动电极150与第2驱动电极250对向的区域的一部分而形成光透射孔125。

    此外,与光反射膜120同时所形成的金属膜作为基底电极123留在要形成安装端子160的区域的下层侧,并且作为基底电极121留在与第2基板20重合的区域。此外,与光反射膜120同时所形成的金属膜,作为成为第2布线图形12的基底电极122留在从与第2基板20重合的区域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间。

    这里,因为在构成光反射膜120的金属膜的下层侧形成基底导电膜110,故即使金属膜与基板的紧贴性低,也不发生光反射膜120等图形精度的降低或剥离等问题。

    接着,如图9(D)、图10(C)和图11(C)中所示,在光反射膜120的上层侧处,在图像显示区域2的预定位置上形成R(红)、G(绿)、B(蓝)的滤色层7R、7G、7B。滤色层7R、7G、7B是使色料分散于树脂者,在各像素处,在去掉光反射膜120而形成光透射孔125的区域中,形成为与光反射膜120所形成的区域相比要厚些。

    接着,如图9(E)、图10(D)和图11(D)中所示,在滤色层7R、7G、7B的上层上形成较厚的有机绝缘膜130后,用光刻技术形成图形,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有选择地留下有机绝缘膜130,在其外周侧不留下。结果,有机绝缘膜130,成为躲开安装端子160和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而形成,并且还躲开密封材料30所涂布的区域而形成的状态。

    接着,如图10(E)和图11(E)中所示,在有机绝缘膜130的上层处,在基板整个面上形成由薄的氧化硅膜构成的无机绝缘膜140。

    此时,如前所述,在基底电极121~123的侧面上,因为无机绝缘膜140的膜厚的关系,无机绝缘膜140难以附着。

    接着,如图9(F)、图10(F)和图11(F)中所示,在无机绝缘膜140的上层处在基板整个面上形成ITO膜后,用光刻技术形成图形,在图像显示区域2中形成第1驱动电极150。此外,与第1驱动电极150同时所形成的ITO膜,作为安装端子160和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留下。

    进而,与第1驱动电极150同时所形成的ITO膜,从安装端子160到与第2基板20重合的区域作为第1布线图形11的上层布线151留下。

    在进行蚀刻之际,构成光反射膜120的金属膜,因为不在外部露出,故构成光反射膜120的银合金膜不被对ITO膜的蚀刻液腐蚀。

    <IC的安装结构和基板间导通结构>

    在安装端子160上,如图4(A)中所示,靠导电颗粒41配合于树脂成分的各向异性导电膜40安装驱动用IC 50。此时,虽然在安装端子160的下层侧,形成由氧化硅膜构成的薄的无机绝缘膜140,但是在其下层侧,形成由与光反射膜120同时所形成的金属膜构成的基底电极123。

    因此,经由各向异性导电膜40使驱动用IC 50接触于第1基板10的安装端子160的场合,安装端子160通过基底电极123的侧面123A电连于该基底电极123,该基底电极123电连于基底导电膜110。

    此外,如图4(B)中所示,在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与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之间,夹着混有导电颗粒303的密封材料301,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与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靠该密封材料301电连。而且,因为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经由基底电极122连接于安装端子160,故第2驱动电极250按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导电颗粒303(密封材料301)→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基底电极122(第2布线图形12)→上层布线12的路径连接于安装端子160。

    在像这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中,如果从驱动用IC 50输出信号,则经由位于Y轴方向中央的各安装端子160所输出的信号,经由具备上层布线151和基底电极121的第1布线图形11供给到第1驱动电极150。

    与此相对照,经由安装端子160当中,在Y轴方向两侧所形成的安装端子160所输出的信号,经由上层布线152和基底电极122传递信号后,在与第2基板20重合的区域中经由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导电颗粒303和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供给到第2驱动电极250。

    结果,在第1驱动电极150与第2驱动电极250对向的部分处,液晶层36的取向状态按每个像素得到控制。因而,从第2基板20侧入射的外光,被光反射膜120反射,再次从第2基板20出射期间受到光调制而显示图像(反射模式)。此外,由于在第1驱动电极150的下层侧上形成的光反射膜120上形成光透射孔125,所以从配置于第1基板10的背面侧的背光照明装置9出射的光,透过光透射孔125入射于液晶层36,在从第2基板20出射期间受到光调制而显示图像(透射模式)。

    此时,在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因为在第1基板10上,在与第1驱动电极150与第2驱动电极250对向的区域重合的部分上形成滤色层7R、7G、7B,故显示彩色图像成为可能。

    <本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以上详述的,在连接安装端子160与第1驱动电极150的第1布线图形11的中途,用由金属膜所形成的基底电极121形成旁通路径。借此,连接安装端子160与第1驱动电极150的第1布线图形11的布线电阻,与仅靠上层布线151连接的场合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其值。

    此外,因为连接安装端子160与第2基板间导通端子270的第2布线图形具备由金属膜构成的基底电极122,所以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布线电阻。

    这样一来,通过可以大幅度地减小布线电阻,可以减小布线中的电力消耗,可以大幅度地延长蓄电池或电池的寿命。

    〔变形例〕

    再者,虽然在前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用银合金膜、铝膜作为光反射膜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采用铝合金膜,或者钼膜或钼合金膜与铝膜或铝合金膜的多层结构。

    进而,金属膜的膜厚a,与绝缘膜的膜厚b的关系,按满足膜厚a>100nm、膜厚b<20nm的条件,或者膜厚的比率a/b>5的条件的膜厚来形成就可以了。通过像这样调整膜厚,可以积极地防止绝缘膜附着于金属膜的侧面。

    本发明的电光装置,除了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外,还能够运用于电致发光装置,特别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无机电致发光装置等,或等离子体显示装置,FED(场发射显示器)装置,LED(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电泳显示装置,薄型阴极射线管,用液晶光阀等的小型电视机,用数字微镜器件(DMD)的装置等。

    〔对电子设备的运用〕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具备运用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电子设备之一例。

    图12是表示具备与上述电光装置同样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方框图。

    在图12中,电子设备包括显示信息输出源1000,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02,具备用来切换显示模式的控制电路的驱动电路1004,液晶显示装置1,时钟脉冲发生电路1008,以及电源电路1010而构成。显示信息输出源1000包括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光盘等存储器,调谐电视信号的图像信号而输出的调谐电路等而构成,基于来自时钟脉冲发生电路1008的时钟脉冲,处理预定格式的图像信号输出到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02。该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002包括例如放大·极性翻转电路、相展开电路、旋转电路、灰度修正电路、或者钳位电路等公知的各种处理电路而构成,基于时钟脉冲信号从所输入的显示信息依次生成数字信号,与时钟脉冲信号CLK一起输出到驱动电路1004。驱动电路1004驱动液晶显示装置1。电源电路1010向上述各电路供给预定的电源。

    作为这种构成的电子设备,可以举出移动式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电话机、多媒体对应的个人计算机(PC)、和工程工作站(EWS)、寻呼机、或者便携式电话、文字处理机、电视机、取景器型或监视器型摄像机、电子记事本、电子台式计算机、汽车驾驶导向装置、POS终端、触摸屏等。

    像以上说明的这样,在根据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中,通过从绝缘膜露出的金属膜的侧面使金属膜与布线电连。借此,例如,如果考虑布线跨接金属膜的左右的侧面的场合,则成为电流经由布线流过的路径,和电流从金属膜一方的侧面经由金属膜的内部到另一方的侧面地流过的路径两个系统,可以大幅度地减小路径仅为布线的布线电阻。

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布线结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pdf(3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布线电阻的值的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连接连接于安装端子160的上层布线152与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第2布线图形12包括基底电极122。在该基底电极122的侧面122A上不附着无机绝缘膜140。因此,覆盖于基底电极122的各侧面122A的上层布线152和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经由侧面122A电连于基底电极122。从安装端子160到第1基板间导通端子170的路径,成为上层布线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