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快速改种促成技术 本发明涉及花卉的嫁接和促成技术,尤其是牡丹的快速改种和促成技术。
牡丹是我国特产名贵花卉,被誉为花中之王。历史上自随唐以来,几度成为国花。据考证,我国牡丹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年。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传统的牡丹嫁接和促成(即催花)技术,一直是分别、独立进行的。牡丹嫁接作为一种繁殖栽培方法,通常都是一靠分株,二靠选择芍药根或牡丹根为砧木,嫁接牡丹土芽或以品种牡丹当年生新枝条作接穗,靠地下繁殖,在每年8月下旬(处署)至10月上旬(寒露),采用劈接(即扬接)法一株一色进行嫁接繁殖,其步骤是:1、用嫁接刀将接穗下部2~3cm处的两侧对称削成楔形;2、将经处理的芍药根或牡丹根削平顶部,并在顶部一侧从上向下纵切一条长度约与接穗楔形削面相等的裂口,深度为砧木粗的2/3;3.将削好的接穗从上而下插入砧木裂口里,使两者密接,双方皮层对准;4、然后用麻皮由上而下绑好嫁接部位,并用稀粘土泥浆封闭接口;5、栽培砧木,封土高度以超出接穗顶芽3~5cm为宜,并轻轻拍实表土,保墒过冬。这种嫁接方法使接穗形成层和砧木形成的接触面积小,愈合点少,成活率低,靠地下繁殖,成苗慢,周期长。
总的说来,传统的牡丹嫁接和促成技术有下述主要缺点:一是不连续,繁殖周期长。以芍药根或牡丹根作砧木嫁接的牡丹,需要生长5~7年才能成为催花植株;二是一株一色,观赏价值相对较低;三是成本高。培育多年生品种牡丹植株周期长,代价高,而且牡丹促成不论是冬季南方室外促成还是北方温室促成,都是将经过严格选择的多年生品种牡丹作为促成植株,对促成植株的挑选、起苗、包装、运输及管理要求高,导致成本高,生产率低,不利于牡丹花卉的普及;四是目前采用劈接法牡丹的成活率低(一般仅为10~20%),即使成活也易老化,寿命不长。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牡丹传统嫁接和促成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牡丹快速改种促成新技术,解决牡丹繁殖周期长、成本高、花色单一、嫁接成活率低和易老化的问题,提高牡丹栽培育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率,更好的满足人们对观赏花卉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地要点是优选砧木并采用高技层下枝接法的嫁接方法进行快速改种,即以优良品种牡丹作母本,仅取其带花芽的枝条作接穗,将接穗下部的一侧斜削去一部分,在其上方削卡子,接穗下部另一侧削去表皮层,露出形成层;选普通牡丹植株作砧木,在砧木茎顶部和(或)腹部的一侧或多侧从上向下靠木质部切开形成层,并在木质部偏于切形成层一方削一个或多个能与接穗上卡子相互卡牢的砧木卡子;然后将接穗垂直插入砧木,使接穗与砧木各对应的二卡子之间,砧木形成层与接穗的形成层之间密接后扎紧,改种后愈合期10~15天,愈合好后直接以此改种牡丹作为促成植株,按常规牡丹促成工艺,根锯植株发育开花不同阶段对温度、湿度、营养、光照等的要求,施行相应的管理,便可实现预期的促成效果,培育出高质量的牡丹。
本发明将传统枝接四种技术(劈接、切接、腹接、皮下接)综合为一种枝接技术--高枝层下枝接法,此法集上述四法的优点为一体,使嫁接处接触面大,尤其是接穗下部另一侧削去皮层后露出的形成层和砧木切开的形成层之间的接触面积大,愈合点多,新生分化的导管、筛管易接通愈合,再加上卡子也起劈接、愈合、牢固作用,使接穗下部斜削平面和砧木切开后的木质部之间的结合面不易开裂,从而尽快愈合成为一体,所以嫁接成活率高,不易老化。此种高枝层下技接法在其它木本植物,如苹果、桃树等上均可应用。
本发明作砧木的普通牡丹植株可优选具有可以大面积经济种植、资源丰富等优点的凤丹白牡丹或牡丹实生苗植株,接穗以取品种牡丹当年生带花芽的枝条为最适宜。
本申请还可以从所需品种牡丹上,切取花期相同或不同,花型符合要求,花色多样的多个带花芽的枝条作同一砧木的接穗,快速改种促成为“什样锦牡丹”。
本申请最好在接穗下部1~5cm处斜削去1/2~3/4厚度,砧木切开形成层的长度约与接穗下部斜削去部分的斜面长度相等。接穗和砧木上的卡子可分别为凸(或凹)形卡子和凹(或凸)形卡子。
“牡丹快速改种促成技术”与传统的牡丹嫁接促成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点和效果:
1、大大缩短了牡丹栽培促成周期。本发明选择凤丹白牡丹、牡丹实生苗植株取代芍药根或牡丹根作砧木,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实现了牡丹嫁接、育种到促成全过程工艺的连续化、系列化和快速化,从改种到促成只需70天。
2、提高了牡丹的繁殖速度和能力。凤丹白牡丹、牡丹实生苗植株适应性和抗逆性强、营养杂交优势突出。选择凤丹白牡丹、牡丹实生苗植株作为砧木,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可使牡丹成活率高达95%以上,还可实现品种牡丹和嫁接繁殖牡丹栽培管理专业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牡丹育种和繁殖的质量和数量。
3、提高了牡丹的观赏价值。一是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一株多色嫁接育种,取代现有“劈接法”、一株一色嫁接,可以大大提高高档花色、花型品种牡丹的开发、种植和观赏价值;二是由于凤丹白牡丹适应性、抗逆性强,营养杂交优势突出,可使目前不少不易催花的稀有品种牡丹,顺利完成催花。
4、大大降低了牡丹花卉成本。由于以品种牡丹作为母本,大量节省资源,本技术又使牡丹改种促成周期极大的缩短,而且可以实现连续化、系列化作业,不管是冬季到南方室外促成还是北方温室促成,技术工艺和运输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技术工艺更易掌握,从而大大降低了牡丹改种促成的成本。据测算,同传统的牡丹嫁接催花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使每株牡丹成本降低70~80%。
以上主要优点,为快速培育高档、低成本牡丹开辟了新途径,将促使我国这一名贵花卉普及并有望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一种品种牡丹接穗图
附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品种牡丹接穗图
附图3为本发明凤丹白牡丹植株砧术图
附图4为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一株多色改种牡丹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在11月中旬,选择植株健壮,毛根发达,茎粗0.5cm的牡丹实生苗植株为砧木,按通常所采用的砧木上盆前处理和上盆技术上盆,上盆后放于室内;选择其枝条健壮、无病虫害、花芽饱满的当年生带花芽的品种牡丹枝条作接穗。
然后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在接穗下部1cm处的一侧斜削去1/2厚度,在斜削部位余下部分的上方削凸形卡子,接穗下部的另一侧削去表皮层,露出形成层。
在牡丹实生苗砧木茎顶部的一侧,从上而下紧靠木质部切开形成层至约与接穗下部斜削去部分的斜面长度相等的深度,并在茎顶部的木质部偏于切形成层一方削凹形卡子。然后将接穗垂直插入牡丹实生苗砧木,使接穗上的凸形卡子牢固地卡入砧木的凹形卡子中,二卡子接合面密接,同时使接穗下部插入砧木切开形成层的裂口中,使砧木形成层与接穗形成层之间也密接,然后用尼龙草绳扎紧嫁接部位,经10天愈合期,改种牡丹成活后直接作为促成植株,按本技术领域通常采用的牡丹促成技术即可培育出在春节前即可开花的品种牡丹。
实施例二
附图1至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图中1为花芽,2-1为接穗表皮层,2-2为砧木表皮层,3-1为接穗形成层,3-2为砧木形成层,4为砧木木质部,5-1为接穗凸形卡子,5-2为砧木凹形卡子,5为尼龙草绳。
本例在10月中旬选茎粗为1.5cm的凤丹白牡丹植株为砧木。如图1和2所示,从所需两种不同品种牡丹上,切取花期相同,花型符合要求,花色不同的两枝带花芽1的枝条作接穗,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在每枝接穗下部2cm处斜削去1/2厚度,在此2cm处斜削后留下部分的上方削凸卡5-1,接穗下部2cm处另一侧削去表皮层2-1,露出形成层3-1。如图3所示,在所选同一凤丹白牡丹砧木的二分枝的每个分技顶部的一侧面从上向下紧靠木质部4处切开形成层3-2,其切开长度约与接穗斜削击部分的斜面长度相等,并在分枝顶部本质部4偏于切开形成层3-2一方削凹形卡子5-2。如图4所示,然后将两个不同品种牡丹接穗分别垂直插入上述同一凤丹白牡丹砧木的二个分枝中,使每个接穗上的凸卡5-1与砧木上相对应的凹卡5-2相互卡合密接,同时使每个接穗下部斜削部分分别插入砧木切开形成层3-2的相应裂口中,使砧木形成层3-2与接穗形成层3-1之间密接,将接合部位用尼龙草绳6扎紧,愈合期15天,成活后的改种植株作为促成植株,按本技术领域常规牡丹促成技术进行管理,在元旦(或圣诞节)前即可开出长势强,花又大又香的什样锦牡丹。
实施例三
选茎粗1cm的凤丹白牡丹植株为砧木;从所需品种牡丹上,切取花期不同,花型符合要求,花色多样的多枝带花芽的枝条作接穗,采用高枝层下枝接法,在每枝接穗下部5cm部位处斜削去3/4厚度,在斜削后余下部份上方削凹形卡子,接穗下部另一侧削去表皮层,露出形成层;在所选砧木的茎顶部和腹部的多个侧面(数目与接穗数目相等)从上向下紧靠木质部切开形成层,并在木质部偏于切形成层一方削凸形卡子。然后将每个接穗分别垂直插入同一砧木切开形成层的相应裂口中,其余工艺同于实施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