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小儿肠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小儿肠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小儿肠炎大部分是由于感染细菌或病毒而引起的,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不过,病毒性肠炎的症状一般比较轻微。由细菌引发的肠炎则症状较重,其中,常见细菌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因外感风寒或湿热引起,轻度小儿肠炎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中度小儿肠炎表现为每天大便超过10次,呈蛋花羹样或水样,有脱水现象,消化不良,胃胀,重度小儿肠炎表现为大便喷射而出,重度脱水,皮肤干燥,呼吸不适,虚脱,营养元素缺乏,甚至昏迷。
小儿肠炎的病理症状:一、轻度: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天大便次数5~8次,有轻微发热,无脱水现象。二、中度:每天大便超过10次,呈蛋花羹样或水样,有脱水现象,消化不良,胃胀,细菌性带有粘液、脓或血液,俗称“痢疾”。有脱水现象,发高热;因细菌有毒素,常引起痉挛、昏睡、休克现象,严重者甚至死亡。三、重度:大便喷射而出,重度脱水,皮肤干燥,呼吸不适,虚脱,营养元素缺乏,甚至昏迷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样大便喷射而出,有重度脱水现象,即皮肤干燥、眼球凹陷、眼圈发黑、小便减少,口渴、不安,此外尚有血酸症、呼吸不适、虚脱、半昏迷等状态。由于钾缺乏及水肿的关系,腰部膨胀,有肠麻痹现象。若不及时之治疗,死亡率可达30%以上。
小儿患肠炎后,身体抵抗力较差,脾胃虚弱,吃进去的食物易呕吐出来,所以不宜大量服用药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现有的灌肠法对小儿刺激太大,而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也不是很好的治疗方法,所以急需一种药性温和,能够保护肠粘膜,又能健脾调胃,补充营养物质,增强患儿抵抗力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肠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具有健脾调胃,止泻和镇吐的功效,兼有保护肠胃粘膜、增强抵抗力和清热利湿的作用,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小儿肠炎的药物,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白前、五除叶、薏苡仁、萆薢、党参、香椿子、芡实、止泻木皮、滑石、山药、风寒草、麦芽、海金沙、生姜、桂木干、牛毛毡、金银花、藁本、防已、发痧藤、仙人掌、刀豆、穿山龙、良旺茶、含羞草、枸杞子、鬼针草、白花蛇舌草、佩兰和湿生扁蕾。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2~22份、五除叶14~32份、薏苡仁11~31份、萆薢15~35份、党参13~23份、香椿子14~38份、芡实15~35份、止泻木皮12~22份、滑石10~30份、山药10~40份、风寒草13~33份、麦芽14~24份、海金沙15~35份、生姜14~44份、桂木干17~36份、牛毛毡10~30份、金银花12~26份、藁本15~35份、防已10~25份、发痧藤3~5份、仙人掌15~37份、刀豆13~26份、穿山龙12~20份、良旺茶10~30份、含羞草2~4份、枸杞子15~35份、鬼针草15~20份、白花蛇舌草10~40份、佩兰14~30份和湿生扁蕾11~21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4~20份、五除叶15~30份、薏苡仁12~30份、萆薢15~35份、党参14~22份、香椿子15~36份、芡实15~32份、止泻木皮14~20份、滑石12~30份、山药14~40份、风寒草15~32份、麦芽14~22份、海金沙15~35份、生姜15~40份、桂木干18~34份、牛毛毡10~30份、金银花14~25份、藁本16~33份、防已10~22份、发痧藤3~5份、仙人掌15~35份、刀豆15~25份、穿山龙14~20份、良旺茶15~30份、含羞草2~4份、枸杞子15~35份、鬼针草15~20份、白花蛇舌草10~40份、佩兰15~30份和湿生扁蕾12~20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5份、五除叶25份、薏苡仁30份、萆薢17份、党参20份、香椿子34份、芡实16份、止泻木皮18份、滑石20份、山药30份、风寒草18份、麦芽15份、海金沙34份、生姜16份、桂木干34份、牛毛毡20份、金银花22份、藁本32份、防已14份、发痧藤3份、仙人掌34份、刀豆22份、穿山龙16份、良旺茶20份、含羞草3份、枸杞子34份、鬼针草16份、白花蛇舌草30份、佩兰20份和湿生扁蕾13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8份、五除叶24份、薏苡仁15份、萆薢34份、党参20份、香椿子35份、芡实24份、止泻木皮16份、滑石24份、山药36份、风寒草22份、麦芽16份、海金沙32份、生姜35份、桂木干32份、牛毛毡20份、金银花16份、藁本32份、防已12份、发痧藤3份、仙人掌25份、刀豆17份、穿山龙15份、良旺茶20份、含羞草2份、枸杞子33份、鬼针草20份、白花蛇舌草35份、佩兰18份和湿生扁蕾17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20份、五除叶27份、薏苡仁22份、萆薢34份、党参21份、香椿子32份、芡实22份、止泻木皮16份、滑石24份、山药35份、风寒草22份、麦芽16份、海金沙30份、生姜35份、桂木干23份、牛毛毡30份、金银花21份、藁本33份、防已15份、发痧藤4份、仙人掌31份、刀豆24份、穿山龙16份、良旺茶25份、含羞草3份、枸杞子33份、鬼针草16份、白花蛇舌草30份、佩兰17份和湿生扁蕾14份。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依次加入滑石粉、硬脂酸镁,进行混匀处理,即得胶囊内容物;所述超微细粉、硬脂酸镁和滑石粉的重量比为100∶0.15~0.5:0.15~0.5,将所述胶囊内容物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成品。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4~6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90%~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400目~5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2倍的微晶纤维素、0.15~0.3倍乳糖、0.2~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健脾调胃,止泻和镇吐的功效,兼有保护肠胃粘膜、增强抵抗力和清热利湿的作用,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治疗疗程短、无毒副作用,价格低等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以健脾调胃,止泻和镇吐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小儿肠炎,其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白前、五除叶、薏苡仁、萆薢、党参、香椿子、芡实、止泻木皮、滑石、山药、风寒草、麦芽、海金沙、生姜、桂木干、牛毛毡、金银花、藁本、防已、发痧藤、仙人掌、刀豆、穿山龙、良旺茶、含羞草、枸杞子、鬼针草、白花蛇舌草、佩兰和湿生扁蕾。
其中,上述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
佩兰:性味:辛,平。归经:归脾、胃、肺经。主治: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
海金沙:性味:甘、咸,寒。归经:归膀胱、小肠经。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用于热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
湿生扁蕾:性味:苦;性寒。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感冒发热;肝炎;胆羹炎;肾盂肾炎;目赤肿痛;小儿腹泻;疮疖肿毒。
含羞草:性味:甘、涩,凉。有小毒。主治: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用于感冒,小儿高热,急性结膜炎,支气管炎,胃炎,肠炎,泌尿系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
发痧藤: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性味:苦辛,微温,有毒。主治:祛风解表,舒筋活血。治感冒,疟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喉痛,牙痛。
鬼针草:出处:《本草拾遗》。性味:①《本草拾遗》:"味苦,平,无毒。"②《泉州本草》:"性温,味苦,无毒。"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藁本:性味:辛,温。归经:归膀胱经。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牛毛毡:性味:辛,温。主治:发表散寒,祛痰平喘。用于感冒咳嗽,痰多气喘,咳嗽失音。
生姜:性味:辛,微温。归经:归肺、脾、胃经。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风寒草:性味:辛;微苦;性微温。主治: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黄疸;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小儿府积;痈疽疔疮;毒蛇咬伤。
香椿子:出处:《东北药植志》。性味:《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苦,无毒。"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肺等经。"主治:祛风,散寒,止痛。治风寒外感,心胃气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
萆薢:出处:《本经》。性味:苦,平。归经:入肝、胃、膀胱经。主治:祛风,利湿。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
穿山龙:性味:苦,平。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支气管炎。
五除叶:出处:出自《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性味:辛;苦;温。归经:肺;胃经。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主小儿麻痹后贵症;风湿关节痛;湿疹;荨麻疹;疮疡;风寒头痛。
防已:性味:味苦;辛;性寒。归经:膀胱;肺;脾经。主治:利水消肿;祛风止痛。主水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脚气肿痛;疥癣疮肿;高血压病。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经:归肝、肾经。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滑石:性味:甘、淡,寒。归经:归膀胱、肺、胃经。主治: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
仙人掌:性味:苦,凉。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
良旺茶:性味:甘、微苦,凉。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用于急性咽炎,急性结膜炎,消化不良,风湿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芡实:性味:甘、涩,平。归经:归脾、肾经。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止泻木皮:出处:《广西植物名录》。主治:止泻,杀虫。治痢疾。①《中国经济植物志》:"降血压,治痢疾。"②《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止泻。"③《广西植物名录》:"治痢疾,肠胃气胀,发热。"
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归经:归脾、胃、肺经。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白花蛇舌草:性味:甘、淡,凉。归经:入胃、大肠、小肠经。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肠痈(阑尾炎),疮疖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麦芽: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胃经。主治: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金银花:出处:《履巉岩本草》。性味:甘,寒。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②《本草正》:"味甘,气平,其性微寒。"归经:入肺、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主治: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①《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②《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③《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④《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外感发热咳嗽,肠炎,菌痢,麻疹,腮腺炎,败血症,疮疖肿毒,阑尾炎,外伤感染,小儿痱毒。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党参: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肺经。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桂木干:出处:《广东中药》。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酸,平。"主治:生津止血,开胃化痰。治热渴,咳血,吐血,衄血,喉痛,食欲不振。①《岭南采药录》:"消食,敛气及止咳血。"②《广东中药》Ⅱ:"止咳除痰。"③《广西药植名录》:"生津止咳,助消化。"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开胃,收敛止血。治肺热咳血,吐血,衄血,喉痛;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白前: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归肺经。主治:降气,消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刀豆:性味:甘,温。归经:归胃、肾经。主治: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
山药:性味:甘,平。归经:归脾、肺、肾经。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2~22份、五除叶14~32份、薏苡仁11~31份、萆薢15~35份、党参13~23份、香椿子14~38份、芡实15~35份、止泻木皮12~22份、滑石10~30份、山药10~40份、风寒草13~33份、麦芽14~24份、海金沙15~35份、生姜14~44份、桂木干17~36份、牛毛毡10~30份、金银花12~26份、藁本15~35份、防已10~25份、发痧藤3~5份、仙人掌15~37份、刀豆13~26份、穿山龙12~20份、良旺茶10~30份、含羞草2~4份、枸杞子15~35份、鬼针草15~20份、白花蛇舌草10~40份、佩兰14~30份和湿生扁蕾11~21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4~20份、五除叶15~30份、薏苡仁12~30份、萆薢15~35份、党参14~22份、香椿子15~36份、芡实15~32份、止泻木皮14~20份、滑石12~30份、山药14~40份、风寒草15~32份、麦芽14~22份、海金沙15~35份、生姜15~40份、桂木干18~34份、牛毛毡10~30份、金银花14~25份、藁本16~33份、防已10~22份、发痧藤3~5份、仙人掌15~35份、刀豆15~25份、穿山龙14~20份、良旺茶15~30份、含羞草2~4份、枸杞子15~35份、鬼针草15~20份、白花蛇舌草10~40份、佩兰15~30份和湿生扁蕾12~20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5份、五除叶25份、薏苡仁30份、萆薢17份、党参20份、香椿子34份、芡实16份、止泻木皮18份、滑石20份、山药30份、风寒草18份、麦芽15份、海金沙34份、生姜16份、桂木干34份、牛毛毡20份、金银花22份、藁本32份、防已14份、发痧藤3份、仙人掌34份、刀豆22份、穿山龙16份、良旺茶20份、含羞草3份、枸杞子34份、鬼针草16份、白花蛇舌草30份、佩兰20份和湿生扁蕾13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18份、五除叶24份、薏苡仁15份、萆薢34份、党参20份、香椿子35份、芡实24份、止泻木皮16份、滑石24份、山药36份、风寒草22份、麦芽16份、海金沙32份、生姜35份、桂木干32份、牛毛毡20份、金银花16份、藁本32份、防已12份、发痧藤3份、仙人掌25份、刀豆17份、穿山龙15份、良旺茶20份、含羞草2份、枸杞子33份、鬼针草20份、白花蛇舌草35份、佩兰18份和湿生扁蕾17份。
所述药物中各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为:白前20份、五除叶27份、薏苡仁22份、萆薢34份、党参21份、香椿子32份、芡实22份、止泻木皮16份、滑石24份、山药35份、风寒草22份、麦芽16份、海金沙30份、生姜35份、桂木干23份、牛毛毡30份、金银花21份、藁本33份、防已15份、发痧藤4份、仙人掌31份、刀豆24份、穿山龙16份、良旺茶25份、含羞草3份、枸杞子33份、鬼针草16份、白花蛇舌草30份、佩兰17份和湿生扁蕾14份。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8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3~5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9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4~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胶囊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2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00目~4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依次加入滑石粉、硬脂酸镁,进行混匀处理,即得胶囊内容物;所述超微细粉、硬脂酸镁和滑石粉的重量比为100∶0.15~0.5:0.15~0.5,将所述胶囊内容物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成品。
当所述药物的剂型为片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5倍的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加热回流4~6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2~4倍的醇浓度为90%~95%的乙醇,加热回流1~3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1~3小时,粉碎,过筛,获得400目~5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0.2倍的微晶纤维素、0.15~0.3倍乳糖、0.2~0.3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25~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实施例1颗粒剂
本发明颗粒剂的制作过程为:取白前150g、五除叶250g、薏苡仁300g、萆薢170g、党参200g、香椿子340g、芡实160g、止泻木皮180g、滑石200g、山药300g、风寒草180g、麦芽150g、海金沙340g、生姜160g、桂木干340g、牛毛毡200g、金银花220g、藁本320g、防已140g、发痧藤30g、仙人掌340g、刀豆220g、穿山龙160g、良旺茶200g、含羞草30g、枸杞子340g、鬼针草160g、白花蛇舌草300g、佩兰200g和湿生扁蕾130g;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7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小时,过滤,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7Mpa下减压浓缩至55℃时相对密度为1.07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
第二步,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3倍的蔗糖粉和0.15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5℃干燥,获得颗粒剂。
实施例2胶囊剂
本发明胶囊剂的制作过程为:取白前180g、五除叶240g、薏苡仁150g、萆薢340g、党参200g、香椿子350g、芡实240g、止泻木皮160g、滑石240g、山药360g、风寒草220g、麦芽160g、海金沙320g、生姜350g、桂木干320g、牛毛毡200g、金银花160g、藁本320g、防已120g、发痧藤30g、仙人掌250g、刀豆170g、穿山龙150g、良旺茶200g、含羞草20g、枸杞子330g、鬼针草200g、白花蛇舌草350g、佩兰180g和湿生扁蕾170g;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1.5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35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在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中依次加入滑石粉、硬脂酸镁,进行混匀处理,即得胶囊内容物;所述超微细粉、硬脂酸镁和滑石粉的重量比为100∶0.5:0.3,将所述胶囊内容物装入胶囊壳体中,即得胶囊剂成品。
实施例3片剂
本发明的片剂的制作过程为:取白前200g、五除叶270g、薏苡仁220g、萆薢340g、党参210g、香椿子320g、芡实220g、止泻木皮160g、滑石240g、山药350g、风寒草220g、麦芽160g、海金沙300g、生姜350g、桂木干230g、牛毛毡300g、金银花210g、藁本330g、防已150g、发痧藤40g、仙人掌310g、刀豆240g、穿山龙160g、良旺茶250g、含羞草30g、枸杞子330g、鬼针草160g、白花蛇舌草300g、佩兰170g和湿生扁蕾140g;
第一步,将所述药物各原料药材按比例混合,加入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4倍的醇浓度为90%的乙醇,加热回流5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一提取液;过滤获得的药渣再加入相对于所述药渣质量3倍的醇浓度为9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提取,过滤获得第二提取液;将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减压浓缩除去乙醇溶剂,干燥,获得干膏;
第二步,将第一步获得的干膏放置在超微粉碎机中粉碎2小时,粉碎,过筛,获得500目的超微细粉;
第三步,将第二步获得的超微细粉,加入相对于其质量0.15倍的微晶纤维素、0.3倍乳糖、0.2倍的淀粉,过筛,混合均匀,制粒,干燥,加入相对于超微细粉质量0.04倍硬脂酸镁,整粒,压片,制成。
急性毒性试验:应用NIH小鼠40只,S痊愈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5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制备的片剂溶解在水中,(浓度为5.74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28.7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片剂LD50>28.7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57.4生药/kg/日。本发明的药物临床用药量为4.6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077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1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药物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745倍。因此本发明的药物急性毒性低,临床用药安全。
长期毒性实验: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颗粒剂对小鼠按6.43、15.72和36.41g生药/kg连续用药16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4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6周及停药4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药物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
蓄积毒性试验报告:试验方法:选用20只健康小白鼠,雌、雄各10只,以本发明实施例2的胶囊剂为对象,剂量设计每5天为一期,每期剂量分别为0.10LD50、0.15LD50、0.22LD50、0.34LD50、0.50LD50,此样品的雌性、雄性小鼠的LD50均为5000m0g/k0gBW(五个剂量为500、750、1100、1700、2500m0g/k0gBW)。每5天称体重一次,调整给药量,按0.1ml/100gBW经口灌胃。20天后,动物无死亡情况发生,试验结束,按递增剂量给受试物20天后,雌性、雄性动物均无死亡情况发生。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门诊或住院的308例小儿肠炎患者,年龄3个月-3岁,平均(2.0±0.5)岁,病程1-3天,以呕吐、腹痛、腹泻、脱水等为主要症状,排蛋花汤样或黄绿色便,大便次数每日大于10次的81例;每日小于10次的73例;实验室检查电解质紊乱的65例;大便常规含脂肪球的59例;含少许白细胞的30例;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对上述308例患者随机分为颗粒剂治疗组、胶囊剂治疗组、片剂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个实验组77人。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标准,患儿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6次,多则7-8次,大便性状为稀水样或不消化样,病程均在1-3d以内。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组中:
颗粒剂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颗粒剂,每日3次,一次一袋,每袋1.5g,每3天为1个疗程;
胶囊剂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胶囊剂,每日3次,一次1粒,每3天为一个疗程;
片剂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片剂,每日3次,一次1片,每3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每日3次,一次1粒,每3天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2/3以上;有效:症状改善,大便次数减少不足2/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大便次数不减少或增加,大便性状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
参见表1和表2,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小儿肠炎,相对于传统药物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药物治疗小儿肠炎,相对于传统药物,在治疗疗程上显著缩短。
表1各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无效数总有效率(%)
颗粒剂治疗组776852297.4%
胶囊剂治疗组776961198.7%
片剂治疗组7774300100%
对照组772515211679.2%
表2四组分别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显效和有效人数时间比较例(%)
组别例数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第3个疗程第4个疗程
颗粒剂治疗组7517(22.7%)18(24%)19(25.3%)21(28%)
胶囊剂治疗组7617(22.4%)18(23.7%)20(26.3%)21(27.6%)
片剂治疗组7717(22.1%)19(24.7%)20(26%)21(27.3%)
对照组615(8.2%)7(11.5%)9(14.8%)40(65.6%)
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临床统计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药物具有起效快、有效率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同时对治疗组痊愈、显效和有效人数的228例以及对照组痊愈、显效和有效的61例患者随访1年半,结果统计,颗粒剂治疗组75例中痊愈68例和显效5例均无复发,有效2例中无复发1例,复发率为1.3%;胶囊剂治疗组76例中痊愈69例和显效6例都无复发,有效1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为1.3%;片剂治疗组77例中痊愈74例和显效3中都无复发,复发率为0%;对照组痊愈、显效和有效人数61例,痊愈25例和显效的15例患者中复发13例,有效的21例患者中复发9例,复发率36.1%;上述复发是指患者治疗效果达到痊愈、显效或有效后,在随访的1年半中明显出现治疗前的症状。
典型病例:王某,女性,7个月,因腹泻2天来诊大便7-9次/日,伴有呕吐、腹痛、腹泻、脱水症状,大便为水样便,确诊为小儿肠炎。服用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实施例1的颗粒剂,每日3次,一次一袋,每袋1.5g,用药一个疗程基本显效,继续用药一个疗程痊愈,随访1年半未复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